‘壹’ 宣传画中白族姑娘衣着不当,对此大理政府有何回应
宣传画中白族姑娘衣着不当对此大理政府,有何回应?
白族是一个少数民族,历来云南对于少数民族的宣传一直都是比较重要的,而在这次的宣传画中却将白族姑娘的服饰显得异常的暴露,对于胸部地方的透视仍然十分明显。好多网友表示这样的话过于低俗,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大理政府看到网友的评价后,及时的对宣传画进行了修改。将女子的衣服进行保守化的修改。的确,在之前的图片中,女生的衣服并没有扣严,而是敞开。这样就显示整个人是非常的不利整,而且凌乱。
当然,我们也不要因为这小小的一个失误就否定云南大理的美丽和富饶,我们也还是要去到这个地方去感受当地不同的文化和风景。我们可以去穿当地的服饰来感受当地女子的婀娜多姿,我们也可以去当地吃美食,了解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差异和习俗。
‘贰’ 布依族服饰介绍
布依族服饰的介绍 布依族服饰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现象,其产生与变化总是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古以来,布依族就居住在我国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支流上。布依族地区地形复杂,高山险地是每个布依族地区的自然屏障,布依族是从古越人发展而来的。其服饰大体上都保留着古老的特点,《旧唐书・西南蛮》载:“男子左衽、露发、徒跣。妇女横布两幅,穿中而贯其首,名为通裙”。布依族的传统服饰是男着衣衫,女穿衣裙,妇女衣,裙均有蜡染、挑衣、刺绣图案装饰。因为布依族居住在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温暖,这种宽松的衣裙符合气候特点。2014年11月11日,布依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依族服饰特点 布依族民族的服饰特点
布依族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衣服。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衣)和长
布依族服饰
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带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饰物。惠水、长顺一带女子穿大襟短衣和长裤,系绣花围兜,头裹家织格子布包帕。花溪一带少女衣裤上饰有“栏干”,系围腰,戴头帕,辫子盘压头帕上。镇宁扁担山一带的妇女的上装为大襟短衣,下装百褶大筒裙,上衣的领口、盘肩、衣袖都镶有“栏干”(即花边),裙料大都是用白底蓝花的蜡染布,她们习惯一次套穿几条裙子,系一条黑色镶花边的围腰带。婚前头盘发辫,戴结花头巾;婚后则改戴“假壳”,用青布和笋壳做成。在罗甸、望谟等地的布依族妇女,都穿大襟宽袖的短上衣和长裤。晴隆、花溪等地的妇女穿长到膝部的大襟短上衣和长裤,衣襟、领口、裤脚镶有花边,系绣有花卉图案的围腰,她们头上大多缠有青色花格头巾,有的脚上还穿细尖尖而朝上翘的绣花鞋,也有的穿细耳草鞋。都匀、独山、安龙等县部分地区布依族妇女的服装和汉族妇女基本相同。布依族妇女喜戴银手镯或骨手镯,戒指、银簪、项圈等饰品。一些布依族老年妇女仍保留传统服饰,头缠篮色包布,身穿青色无领对襟短衣,身大袖宽,衣缝、下角分别镶绣花边及滚边。下身多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系青布围腰或绣花围裙,脚穿精美翘鼻子满绣花鞋,整套服装集纺织、印染、挑花、刺绣于一体。中年妇女的包头有的已用白毛巾代替,上衣已改穿有领大襟衣,并在沿左衽前下方镶嵌两三道带色布边,领前结扣处喜用银泡纽扣作装饰,袖口仍保留传统的古老风格,下身已改穿长裤,脚上满花鞋变成了半爿型或鞋尖处绣小花,改装后显得洁净淡雅,古朴端庄。未婚女青年服饰大体与中年妇女相似,但喜欢在包头布末端镶绣鲜艳花纹图案,埋露在头顶上方与护发头簪之间。每逢节日、宴会,妇女喜佩戴各式各样耳环、戒指、项圈、发坠和手镯等银饰。
望采纳。
布依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介绍 布依族人好客、热情、大方、真诚,凡来到山寨的,亲朋故旧、素不相识的,一律会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讲礼,不欢迎满嘴脏话、举止粗鲁的客人。
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但尽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财产时,要留给父母养老田,由兄弟轮流耕种。父母去世后,养老田转为上坟田,供清明时节扫墓之用。使子孙后代永远铭记长辈们的谆谆嘱托和养育之恩。
布依族的服饰很有特色。服饰多为青、蓝、白几种颜色。男子的服装式样各地基本相同,多包头帕,头帕有条纹和纯青两种;衣服为对襟短衣,一般是内白外青或蓝,裤子为长裤;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或青、蓝长衫,脚上穿布统袜。现代布依族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妇女着大襟短衣,部分着百褶长裙。在布依族聚居的扁担山一带,少女喜穿滚边短衣,系绸缎腰带,头戴织锦头帕,以粗发辫盘扎头巾,额上为织锦图案和数圈发辫,下穿裤子,着绣花鞋。青年女性穿蜡染百褶裙,斜襟短衣,绣花盘肩,用各种花线沿衣肩绣成两排小正方形的半圆形图案,领圈两边抛花织锦,颜色醒目;衣袖中间为织锦,上下两段是蜡染;衣服下摆为一寸左右的织锦镶边,胸前戴绣花或织锦长围腰,系浅色绸缎腰带;头戴织锦头巾,耳边垂着一束各色线做成的耍须。已婚者的头饰戴“更考”,以竹笋壳和布匹制成,形如撮箕,前圆后矩。每逢盛大节日或宴会时,妇女仍均喜佩带各式各样的耳环、戒指、项圈、发簪和手镯等银饰。
婚姻实行自主婚。接亲时要对歌,俗称对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当天晚上,要举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动,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说法。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三月三”是布依族的传统盛大节日,农历三月初三稻耕开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制作五色花糯米饭供奉;黔西南州一带,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场”玩山对歌,参加者达数千至上万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相识、相爱、订终身
布依人闲时每日两餐,忙时三餐。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小麦、高粱、薯芋和豆类为辅。有木罐、鼎罐炊饭,油焖饭、二合饭(大米掺玉米碎,也叫包谷饭)、苞谷粑、米粉、二块粑、豌豆粉、米豆腐等花色品种。其中,糯米制的汤圆、花米饭和芝麻油团粑最为知名,多用于祭祖或宴客。
他们的肉食主要来自家畜和家禽,还爱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虫。烹调方法多为烧、煮、爆、炸、腌、冻,一般不吃生食。
布依人酷嗜狗肉,有肥羊抵不上瘦狗之说。贵宾来家做客,杀狗款待是一种很高的礼遇。他们挑狗的标准是头黄二黑三花班,白狗肉味最平淡。烤炖狗肉、狗灌肠、花江狗肉都驰誉一方。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用黄牛作菜。
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还善于调制糟辣、面辣和泡菜,以香鲜酸辣为美。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地区有一种茶不仅味道别具一格,名字也十分好听,这就是姑娘茶。清明(中国传统祭祀、扫墓节日)前夕,姑娘上山采回茶尖嫩味,热炒后保持一定的湿度,然后把茶叶一片一片叠成圆锥体,晒干,然后再经过加工,就做成......>>
布依族服饰,要图片 这就是布依族的服饰,
布依族服装有几种花纹 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坝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服装。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包头巾,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
布依族姑娘从小就有制作蜡染的灵气,她们所穿的服装大都是亲手缝制,合身得体,古朴典雅。
布依族服装在几岁穿什么颜色的的服装 浪漫的紫色:代表神秘、浪漫、爱情。
紫色是红色与蓝色的组合色彩;
其色调可冷可暖,根据红、蓝两种成份的数量比而定;
紫色是在环境中空间和距离逐渐增加时出现的色彩;
往往使人想到神秘和幻觉有时紫色又是高贵、富有的象征。
56个民族的服饰特点 苗族: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矗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则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衣族:布依族男子上穿对襟或大襟的短衣,下着长裤,也有穿长衫长裤,缠青色或花格头巾。色调以青蓝色或白色为主。妇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着长裤。衣襟、袖口等处镶彩色花边,裤脚处也镶着花边,头缠青色或花格头巾,或将白色印花头帕搭在头上,青年女子的胸前还挂着绣有漂亮花纹图案的围腰。布依族妇女喜欢佩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足蹬尖鼻绣花鞋,布依族服饰整体色调淡雅朴素,与自然界保持着天然的和谐。
侗族: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缠头布为三米长的亮布,两断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的图案。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饰物。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侗族妇女喜欢佩带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手工技艺精湛。
瑶族: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的裤子,扎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的;还有穿长衫配裤的。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瑶族头饰特点更为突出,有“龙盘”形、“A”字形、“飞燕”形等。瑶族染织业发达,服装均用自染土布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色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服饰制作采用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
白族: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裤子都喜欢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白族妇女常将色彩艳丽的图案绣在挂包、裹背、腰带、包头布、鞋等饰物上。淡雅朴实,色调和谐,审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着白色对襟上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头缠白色或蓝色头帕,肩挂手绣挂包。妇女多穿白色或穿浅蓝色右衽上衣,下着白色或浅蓝色宽裤,腰系绣花或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裙,足蹬绣花鞋。
京族:京族服装服饰特点鲜明,简便飘逸。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袖较窄。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外出时,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衣袖仍然很窄。妇女染黑齿、结砧板髻的习俗依然存在于少数妇女当中。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
壮族:壮族男子多穿对襟的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个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有花纹的头巾。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的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彩色布贴,色彩绚烂耀眼。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披戴绣花垫肩。妇女的发式各地有所不同。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黎族: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服饰有地区差异,有些穿黑色圆领贯头衣,衣服的饰......>>
布依族的习俗什么??? 一、服饰
布依族服饰喜用青、蓝、白三种颜色。
解放前,布依族青壮年包头帕、头帕多为条纹和纯青两种,衣服作对襟短衣和长襟大衫,裤为长裤,裤脚较长,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和长衫。(第二)土语区和(第三)土语区妇女之间服饰区别较大,解放后,布依族男子多穿汉族服装。(第三)土语区妇女服饰分为便装和盛装两种。
便装:衣服以蓝、青色为主,大襟短衣,领口处用衣料做盆花扣子钉上,胸前戴绣花蓝靛围腰,系鲜艳腰带(除已婚者),盘长辨盖以头帕,头巾共十二层,里面八层用棉布花线镶边,外面四层上下两端挑花织锦,已婚妇女不戴头巾,而戴用青布和竹壳做成的更考。
盛装:上穿斜襟短衣,绿色盘肩,用各色花线把两边小正方形摆成半圆绣在衣肩上,领圈右边挑花织锦。袖分三段,中间织锦,上下两段蜡染,衣服下部均为一寸宽的织锦镶边。胸前戴绣花围腰,系浅色腰带。下穿长至脚背的蜡染百褶裙。盛装在隆重的节日才穿戴,盛装的绣花织锦图案以几何图形为主,一套精美的盛装需三、五年才能做成。另有一种百褶裙,布依语称“粉令”,上部花纹与蜡染裙相同,但裙身系绛红色自染布料做成,古朴、典雅、庄重,多为老年妇女喜爱,于喜庆和隆重场合穿着。(第二)土语区妇女穿大襟衣和长裤,衣裤边沿镶有蓝杆和花边,系绣花围腰。
布依族青年妇女喜戴银制的虫、鱼、花、鸟头饰及银质或玉石手镯。
二、食
县内布依族以大米为主食,个别地多田少的村寨以苞谷为主食。喜糯食,逢年过节均要蒸糯米饭或打糯米糍粑。喜饮酒,多自酿自烤米酒和苞谷酒,一般为30度左右,四时皆有酿造。十冬腊月,要做糯米甜酒和糯米刺梨酒,以备待客或自食。客至,必先饮酒,待客,一般男客男陪,女客女陪,长者和主客正坐,饮酒拈菜由长者带头。此外,布依族还好吃狗肉、牛肉。
三、住
县内布依族多依山傍水而居,几十户至几百户聚族为寨,小的村寨也有十多户,无单家独户散居者。
房屋建筑多因地制宜,利用斜坡建成楼房,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前半部为楼房后半部为平房,楼底仍作牲畜圈舍,少数吸收汉族建筑形式,修成平房。房屋结构多为“内木外石”,柱头多用杉木、楸树或香椿做成,屋顶盖瓦或石板,家中生活用具有石碓、石磨、石钵、石槽、石缸,村寨多有石砌寨墙,附近山上也多有石屯,形成一种比较典型的石头建筑群。
布依族房屋,堂屋设有神龛,堂屋左右两边为灶房、寝室、客房,室内设有火塘作冬季烤火用,每个村寨寨中或寨旁建有土地庙供奉山神,也是聚会议事的地方。
四、家庭
布依族家庭为父亲家长制,父亲作为家长有掌握家庭经济和支配家庭成员的权力。家长年老去世后,由长子继承,素有“兄长为父、兄嫂为母”的传统观念。丈夫去世,妻子可继承和使用丈夫生前的,财产。妻子改嫁,则失去支配财产的权利。
布依族家庭结构有两代人的小家庭,也有三代、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儿女长大分家时,由家族长者出面主持,财产除了留给父母的“养老田”和未出嫁女儿的“姑娘田”外,其余田地和房屋均平均分给儿子,田地由长子选择,房屋由幼子选择。无嗣人家财产归其亲属继承,出嫁的女儿无财产继承权。分家后,父母多同最小的儿子居住。
五、婚姻
县内布依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同宗同姓之间不通婚。解放前,有钱人家有娶妾习俗。婚姻缔结,先由男方请媒人向女家说亲,女家同意后,男家就请人带鸡、酒、糖等礼物去女家合生辰八字,叫“开口亲”或“定亲”。定亲后,在结婚前向女方送聘礼金时,男家除送百元左右(须是双数)的彩礼外,还须带鞭炮一串,喜烛一对,酒两壶,糖若干封......>>
4个民族的服饰特点 满族服饰 满族头饰
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包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也称“旗袍”。清朝建立后由于满族贵族统治者的强制性推广,旗装在全国通行,但很快与汉族传统服装相融合。到民国时期又加入了现代西方时装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旗袍。二十世纪以来,满洲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满族先民是游猎民族,在理发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为了适应长期游猎跋涉的生活,满族男子选择了辫发作为发式。其做法是先将额前部的头发剃光,以避免遮挡视线,便于射箭或格斗。后部的头发不作发籍而是梳成发辫,以适应骑马颠簸。这种发式曾在清朝为统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国强制推行。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旗装】
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DD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
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似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垂于两鬓,一直到16岁成年时方可蓄发。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答拉赤。
【旗头】
“旗头”满语称之为“答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具体做法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装饰品,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
【马蹄底鞋】
除“旗袍”、“答拉赤”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旧时满族妇女与汉族妇女不同,她们崇尚脚力劲健、登山行马,拒绝缠足陋习而以大脚“天足”为美。由此在鞋袜装饰上获得了充足的创艺空间,“旗鞋”便从而产生。这种装饰以精美刺绣的旗鞋以木为底,鞋根起于中央,这种鞋俗称“旗鞋”或通称“高底鞋”。“高底鞋”主要又分两种,一种叫“花盆底”鞋;另一种叫“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在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因跟底的形状不同通常区分的两种样式:一种是上敞下敛,根底为椭圆形,倒梯状的外形远看很象花盆另一种则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倒行的马蹄印。“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金银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绒毛球或穗子,穗子最长者可及地。这......>>
少数民族种类、服饰、风俗有什么???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一般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认真的科学识别,我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此外,还有一些尚待进一步进行民族识别的人们共同体。
中华各民族的形成,经历了至少两千多年的分化或融合过程。从我国古代典籍中早已出现的“夏”、“戎”、“狄”、“荆蛮”、“夷”、“诸濮”、“百越”等族别名称来看,我国早在秦代以前就已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秦王朝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使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高度统一在中央政权之下。正因此,我国各民族的文化都有长期发展的历史传统,包括服饰文化在内。从现实的情况来考察,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具有下列五个方面的一般性特点;
第一,我国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分布广阔,且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互相交流困难,因而民族服饰多姿多彩,服饰文化内咨丰富,有取之不尽的服饰资源。
我国55种少数民族,居住在全国两千多个县中的百分之七十的县,分布广阔。在这些少数民族中,有些民族又具有众多的支系,如苗族分为红苗、黑苗、白苗、青苗、花苗五大类,其中的花苗又包括了大头苗、独角苗、蒙纱苗、花脚苗等,皆以不同的服饰划分。这样一来,不但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服饰,仅是同一民族内也因支系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服饰,使得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显得格外丰富。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无论从质料、色彩来看,也无论从式样、塔配来看;都是十分丰富的。有着25个少数民族的云南省举行民族艺术节,数千人的少数民族文艺队伍也就是数千人的少数民族服饰表演队。昆明民族歌舞团以“日月风火”为题的民族服饰抒怀舞会,分“春日生辉”、“夏月溶溶”、“秋风送爽”、“冬火熊熊”四个场景展示了三百套民族服饰,其品种之多、款式之奇、色彩之艳、花样之繁令人惊赞。短短的一个半小时表演,令人信服地证明:云南不但是歌舞的海洋,也是少数民族服饰的海洋。而这,正是多民族中国的一个缩影。
第二,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民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的不同,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显示出北方和南方、山区和草原的巨大差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的自然条件南北迥异;北方严寒多风雪,森林草原宽阔,分点在其间的北方少数民族多靠狩猪畜牧为生;南方温热多雨,山地益岭相间,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成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生活在高原草场并从事畜牧业的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斯坦、裕固、土等少数民族,穿着多取之于牲畜皮毛,用羊皮缝制的衣、裤、大氅多为光板,有的在衣领、袖口、衣襟、下摆镶以色布或细毛皮。藏族和柯尔克孜族用珍贵裘皮镶边的长袍和裙子显得雍容厚实。哈萨克族的“库普”是用驼毛絮里的大衣,十分轻暖。他们服装的风格是宽袍大袖、厚实庄重。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宜于植麻种棉;自织麻布和土布是衣裙的主要用科。所用工具多十分简陋,但织物精美,花纹奇丽。因天气湿热,需要坦胸露腿,衣裙也就多短窄轻薄,其风格多生动活泼,式样繁多,各不雷同。总之,风格的多种多样,不同的特点十分突出,构成了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第三,由于各种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原因,中国少数民族直到本世纪中期仍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相应的生产力水平上,由此而带来的差异十分深刻,至今仍未能完全克服,因而少数民族服饰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容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中国少数民族由于各种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原因,解放前,有的已经具有了明显的资本主义萌芽,有的却仍停留在原始公社末期,表现了社会发展的极不平衡。在这方面,......>>
‘叁’ 云南少数民族男子服饰有哪些
【傣族】
傣族是云南省物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坝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区。傣族生活
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傣族服饰不仅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又有浓郁的民
族风格。
傣族服饰中男子的服饰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
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傣族女子的服饰则绚丽多彩,充分展示了她们的活力与性感。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
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并喜欢佩带金、银饰品,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
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她们仿佛一只只美丽的孔雀,优雅娴静。
【云南白族服饰】
凤凰帽”盛行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邓川一带,那里的姑娘对“凤凰帽”可是情有独钟。白族姑娘用两片姑娘用两片鱼尾形的帽帮缝合成凤凰鸟似的帽身,后帽
檐有二寸来长、稍稍上翘的“凤尾”,前帽檐正中有用白银镶边的帽花,帽花边缀满了玉石饰品,帽花上还插着一朵五彩丝绸花。无论是谁见了“凤凰帽”,都会夸
赞它的美丽。
传说凤凰帽为为了纪念一对不畏强暴,为民除害的孪生姐妹。很久以前在大理洱源一带有一对孪生姐妹,她们不但聪明美丽而且勤劳勇敢。在一年秋收季节里,
由于她们的辛勤劳作换来了五谷丰收,各种各样美丽的鸟儿在凤凰的带领下来自她们表示祝贺,凤凰还把自己的帽子送给了这对姐妹。美伦美奂的凤凰和美丽姐妹成
为了残暴国王眼中的猎物。这位国王平时鱼肉人民,祸害乡里,人民早就怨声载道,他不仅想把凤凰据为己有,还垂涎于孪生姐妹的美色。国王把姐妹俩捉进宫中,
姐妹俩为捍为自己的纯洁而与国王勇敢搏斗,并机警地杀死了这人暴君,为民除害。为了缅怀这对勇敢的孪生姐妹,洱源、邓川一带的白族姑娘都戴起了“凤凰帽”
而且世代相传。
“凤凰帽”是白族姑娘纯洁美丽、机智勇敢的象征。了解了凤凰帽的传说,当您看到戴凤凰帽的白族姑娘时,您一定会由衷地感觉到她们的美丽。
以白族人生活为蓝本的影片《五朵金花》,曾经风靡中外。影片中苍山,洱海的美景。蝴蝶泉边的歌声,三用街的赛马会令人魂萦梦牵。英俊的白族小伙阿鹏,美丽的白族姑娘金花,所穿着的民族服饰,更是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白族人崇尚白色,认为白色的衣服最大为尊贵。男子多穿白色对襟上衣,外着对襟短褂,下着白色长裤。女子服饰更为艳丽,色彩对比艳明,穿着白色,浅蓝
色,粉红色等右衽上衣,外玫瑰红,紫红,黑,蓝色的褂子。未婚少女梳独辫,末端系着鲜红的头绳。然后将独辫绕在白色头巾上,腰系绣花短围腰。把白族姑娘装
扮得像是一朵朵艳丽的山茶,亭亭玉立。
白族的服饰历史悠久,在一千八百年前,白族人就织出了着名的“桐华布”。早在“南诏”、“大理”时期,白族服饰就已具有了独特的民族特色。
大理有“文化古城,妙香佛国”之称。白族人热爱生活,有爱花、爱美的传统。“云南茶花甲天下,大理茶花甲云南”。大理白族视茶花为美的象征,在家里的
房前屋后遍植茶花,在衣服上也要饰以茶花,在衣服色彩的选择上,也喜欢用白上衣配红坎肩,就象在春雪中绽放的山茶花一般。白族服饰,美观大方,朴实、健
美,这样的服饰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审美观和对生活的热爱。
【云南撒尼人的服饰】
撒尼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分布于云南省石林县境内。他们勤劳、善良、活泼。别以为撒尼人与撒梅人的名称只差一个字,服饰会很相似,其实撒尼人与撒梅人
的服饰截然不同。着名影片《阿诗玛》就是根据彝族撒尼人着名民间长诗改编的。影片吸引成千上万的人们来到阿诗玛的故乡——石林。影片中阿诗玛和阿黑哥的服
饰就是彝族撒尼人的服饰。撒尼人的服饰在彝族可是颇具特色的。撒尼男子是用麻布缝制的对襟式无袖短褂,绣以图案式花纹,缀以蓝色或其它色布的衣边,穿着在
身,显得大方、朴素、健美。
撒尼女子头上戴五彩花帽,这种花帽由各种颜色的条带拼镶而成,顶端与双耳垂直的地方,插有一对三角形绣花的角,当姑娘有了心爱的人,就会把它们取下
来,作为信物送给他。帽檐上下两端用银泡、白珠或贝壳来装饰。用数串小珠串系于双耳边,一直垂到胸前,走起路来叮珰作响,吸引人们的视线。撒尼女子上衣为
右开襟高领长衫,领口和袖口用彩色花布或精美的刺绣的镶边。腰间系一块红色或黑色的围腰,围腰上也绣着各种彩色花纹图案,下着彩带镶边的蓝色、白色、黑色
长裤,穿绣花布鞋。这样的服饰把撒尼姑娘衬托得俊俏秀丽。
撒梅人是彝族的一分支,分布于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红河州、楚雄州等地。“鸡冠帽”是撒梅人服饰最具特色的地方。“鸡冠帽”是用硬布剪成鸡冠形状,在
表面上绣上各种花卉,有的还用无数个银泡镶边。鸡冠帽戴在姑娘头上,银光闪闪,光彩有夺目。把勤劳的撒梅姑娘打扮得更加婀娜多姿。
关于“鸡冠帽”的由来有一个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对人人羡慕的彝族情侣,姑娘美丽善良,小伙勤劳勇敢,他们整天形影不离,白天一起上山牧羊,晚
上一起和伙伴们对歌跳舞。不但人人羡慕这对人间鸳鸯,森林中的魔王也在妒忌他们的爱情,发誓要将他们拆散。在一个月夜里,当他们在森林里约会时,魔王找到
了下手的机会。小伙为了保护姑娘,而勇敢地与魔王搏斗,不幸惨遭杀害。姑娘也机智地逃走,在明亮的星星和月亮的指引下,姑娘逃到了一个山寨,魔王一直紧追
不放,这时山寨中的雄鸡突然鸣叫,叫声吓跑了魔王,姑娘得以幸免。聪明的姑娘悟出魔王惧怕雄鸡的鸣叫,于是她抱起一只雄鸡跑回森林,在雄鸡的叫声中,她的
情人居然复活了。从此,魔王不敢再来招惹他们。不久姑娘与小伙结为了夫妻,过着幸福的生活。
于是雄鸡驱魔的传说在彝族撒梅人中广泛流传,姑娘把象征吉祥幸福的“鸡冠帽”戴在头上,希望雄鸡永远保护自己,镶在帽上的银泡代表的是星星和月亮,表示前途光明。“鸡冠帽”寄托着撒梅姑娘对幸福的向往,同时它也把撒梅姑娘装扮得更加娇艳动人。
【云南彝族服饰】
彝族人口众多,分布很广,云南省全省都有分布。由于其支系众多,支系间由于地域的差别,其服饰也千变万化,绚丽多姿,各具特色。以下所介绍的是部分云南彝族服饰。
彝族的绣花衣
云南彝族妇女大多擅长挑花刺绣,在彝族地居住地区,彝族妇女都穿着精美的花衣裳。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
整件衣服上用红色、金色、紫色、绿色等颜色的丝线挑绣各种花纹图案,在衣领上还镶嵌有银泡。此外,彝族妇女还喜欢在头巾、衣襟、坎肩、衣裳的下摆、围腰、
腰带、裤脚、裙边等处绣上各式色彩鲜艳、寓意深刻的花纹图案作为别出心裁的装饰。
挑花刺绣是彝族服饰的特点。彝族妇女几乎人人都是挑花刺绣的能手,她们从小就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绣花、挑花、补花的技巧,学习平绣、绉绣、缠绣、帖绣
等针法。彝族姑娘的嫁衣,是彝族长辈和小伙衡量姑娘才能的标志。彝族姑娘若不会绣花或绣得不好,就算人长得再漂亮,也难找到如意郎君。彝族妇女的服饰从头
到脚都有各式各样的绣花,每一朵花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都值得作为民族刺绣标本去研究它,去保存它。
【纳西族披星戴月】
纳西族是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的服饰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披星戴月”衣。
纳西族女子上身着长过膝盖的大褂,宽腰大袖,腰系百褶围腰,下着长裤,背披披肓。这种披肩是用羊皮去毛、洗净、硝白,而后缝制而成的,然后在披肩上绣
上两条白布带,劳动时就将披肩的布带拉到胸前十字交叉系紧,看上去犹如七颗闪亮的星星围着一轮明月,人们把这种着装称为“披星戴月”。“披星戴月”衣即美
观又防风雨还耐磨损。
“披星戴月”衣是纳西族妇女勤劳善良美好品质的象征。古时,纳西族男子多外出经商,生产劳动的担子全落在纳西族妇女肩上,她们起早贪黑的劳作还是无法
将活干完,于是就把星星月亮绣在披肩上,人此就能“星星月亮永长生,白天黑夜干活忙”了。看见纳西族女子穿着“披星戴月”衣,您是不是觉得她们很美丽很勤
劳呢?
【景颇族】
景颇族也是云南物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景颇族的服饰风格粗犷豪放。景颇族男子多穿黑色圆领对襟上衣,下身着短而
宽大的黑裤,包黑布或白布头巾,头巾两边以彩色小绒球作为装饰。出门时肩上挂筒帕,腰间挎长刀,简直就是一个气宇轩昂、矫勇彪悍的武士。景颇族女子多穿着
黑色对襟或左衽短上衣,下着黑红相间的统裙,用黑色布条缠腿,节日喜庆时,盛装的女子上衣上都镶有很多的大银泡,领上佩戴六、七个银项圈和一串响铃式银链
子,耳朵上戴一对很长的银耳环,手上戴着粗大且刻有花纹的银手镯作为装饰。行走舞动时,银饰叮珰作响,别有一番韵味。
许多景颇女子还将藤圈涂上红色或黑色的漆,围在腰间,来装扮自己,她们认为谁的藤圈越多谁就越美,这可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观。
‘肆’ 中国56个民族的服装都有什么意义
中国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以及节庆礼仪场合穿用的民族服装。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着装,由于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等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从而形成不同风格,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看中国少数民族服装图片,这两个网站不错,数量多,清晰度也不错.而且很有生活味儿.直接在画面上点,就可以滚到下一张,方便阅览,不错不错.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简单解说我国少数民族服装: 阿昌族 女子穿统裙,以青布包头;未婚者穿长裤,盘辫簪花。男子着黑衣裤,背通帕(挂袋)、阿昌刀。阿昌刀属长刀类,为滇缅边境各民族所喜爱。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男子为白衣裤、黑背心、白或蓝布包头,绣花挂包;高寒地区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领大襟花短衣、镶花边长背心,罩盖含陪轮头,穿双梁鞋。盖头还是回、东乡、撒拉等族的女子头饰,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绿色、婚后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袄、春夏为白衬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挂保安刀。保安刀挂于腰左边,刀把叠嵌“十样景”图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红绿纹相间的统裙,扎大包头。男穿无领上衣、黑色宽大长裤,黑或白布包头。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长裤、绣花围腰,或蜡染百褶长裙;黔南地区穿传统栏干服。栏干服是衣裤套装,衣襟、领口、衣袖、裤脚均镶花边。男子为对襟衣或大襟长衫,蓝或白地蓝方格头巾。 朝鲜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称。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配穿鞋头尖翘的船形鞋。男子穿无纽扣上衣、深色背心、灯笼裤(称佩吉),戴漆纱围檐圆顶高帽。 达斡尔族 女穿蓝袍、绣花鞋、白布袜,胸佩银饰。男子穿高领袍、皮靴(称奇卡米)、白布包头。节日多穿各色绸袍。 傣族 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男子一般为小袖短衫、长裤,白或青布包头,冷天习惯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为对襟短衣,下着饰横条图案的长统裙,并装饰藤腰箍。男子穿圆领大襟衣和肥短裤,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头、男子还饰绒球。 东乡族 女子穿大襟衣、绣花背心、长裤,罩盖头。男谈信子穿长袍,束带,佩小刀等;或穿对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顶软帽。 侗族 女子为无袖上衣、宽脚裤或百褶统裙,佩带银饰。男子为无领短衣、统裤、侗帕(大头帕)。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独龙族 穿用披毯:将麻布毯披于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结角(男左结、女右结)。此外,女子用头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罗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褶裙,戴艳丽的头巾。男子穿西装和白色绣花边的套头衫。 鄂伦春族 穿皮袍:大襟,开二衩或四衩,领、袖、襟处镶异色皮边,衩处补绣团花图案。此外,女子戴毡顶皮帽;男子为狍头皮帽、皮裤、皮靴。 鄂温克族 女穿大翻领连衣裙,或大襟连衣裙式长袍。男为深蓝长袍、圆锥形帽、皮靴。冬季习惯穿兽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为对襟长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红布包头。男子通常上穿对襟长袖衫和长短不一的背心,下着缠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节日里注重装饰,并穿贝珠衣(以贝壳、珍珠编织的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头式无袖袍,前短后长并绣花;穿三段式统裙,中段为红色羊毛织物,上下段为青白乱碰相间条纹图案的麻织物;缠包头,同时缠3条长帕,后垂6穗,饰海贝;穿勾尖鞋。男子为无领琵琶襟衣、长裤,青布包头。 哈尼族 女子穿无领上衣、银胸饰,着长裤或裙,系围腰(以不同颜色标识未婚已婚),戴小帽,饰银泡;节日穿绣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缠头(节日插羽毛),系绣花腰带。尚黑色,多用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哈萨克族 女子穿连衣裙、绣花背心、绣花套裤,戴吐麻克或白布盖头,并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种小圆帽,饰有猫头鹰毛。男子穿不挂布面的翻领皮大衣,扎镶花皮腰带,佩小刀,戴三叶帽(夏天为三角布头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无领对襟袍,无纽扣而系腰缠(腰带),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斯坦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习惯以鱼、兽皮制衣,冬季穿套裤,传统穿袍。女袍类似旗袍,采用镶绲工艺,并缀贝、币或铜铃;男袍为右大襟、前开衩。此外,女子穿绣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为布靿、皮帮底的纳褶防寒靴,内絮乌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盖头。男子穿白色对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圆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汉族服装。 基诺族 女子穿无领无扣短褂、镶七色纹饰,佩绣花兜胸,着黑白相间的短裙,戴白底彩条尖顶风兜帽。男子为棉布上衣(无领、对襟、无扣、背后绣太阳花)、白棉布大裤,裹腿,蓝布包头。男女均戴耳环。 京族 女子为无领对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裤、旗袍式白色长外衣,戴斗笠。男子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裤,束带。 景颇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枣红色自织羊毛花围裙,使用腰箍、护腿及各种银饰物。男子为黑色衣裤或白衣黑裤,白布包头上绣花并缀绒球,佩长腰刀,背挂包。 柯尔克孜族 女子穿连衣裙、黑背心,戴头巾;青年戴红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缀羽毛或缨穗。男子穿袷袢、绣花圆领衬衫、灯芯绒大裤,束皮带、左佩小刀,戴高顶卷檐毡帽或护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为高开衩长衣(镶嵌彩色几何纹布块),黑布头巾(长3m以上,中端垂及腰际)。男子为无领大襟衫、宽脚长裤、黑头巾或分瓣小帽(缀彩布条)。
‘伍’ 中国56个民族服饰图片及介绍是什么
1、蒙古族
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用红、粉、绿、天蓝色。
‘陆’ 要各民族的图片,经典的,要能体现民族服饰的,代表性人物图片也行,谢谢哒~还有越多越好~最好20张以上~
中国56个民族传统服饰
‘柒’ 少数民族,民族服饰!
中国56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服饰http://1278.hbrtv.com/Article/lyzn/200606/Article_3084.htm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民族最多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而其中有很多民族就生活在美丽的云南省,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而她独有的原始风情、清幽古朴,却为这片迷人的土地增添了无限神秘色彩。
苗族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则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宋祖英
布衣族
布依族男子上穿对襟或大襟的短衣,下着长裤,也有穿长衫长裤,缠青色或花格头巾。色调以青蓝色或白色为主。妇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着长裤。衣襟、袖口等处镶彩色花边,裤脚处也镶着花边,头缠青色或花格头巾,或将白色印花头帕搭在头上,青年女子的胸前还挂着绣有漂亮花纹图案的围腰。布依族妇女喜欢佩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足蹬尖鼻绣花鞋,布依族服饰整体色调淡雅朴素,与自然界保持着天然的和谐。
侗族
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缠头布为三米长的亮布,两断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的图案。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饰物。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侗族妇女喜欢佩带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手工技艺精湛。
瑶族
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的裤子,扎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的;还有穿长衫配裤的。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瑶族头饰特点更为突出,有“龙盘”形、“A”字形、“飞燕”形等。瑶族染织业发达,服装均用自染土布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色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服饰制作采用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
白族
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裤子都喜欢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白族妇女常将色彩艳丽的图案绣在挂包、裹背、腰带、包头布、鞋等饰物上。淡雅朴实,色调和谐,审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着白色对襟上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头缠白色或蓝色头帕,肩挂手绣挂包。妇女多穿白色或穿浅蓝色右衽上衣,下着白色或浅蓝色宽裤,腰系绣花或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裙,足蹬绣花鞋。
杨丽萍-白族
京族
京族服装服饰特点鲜明,简便飘逸。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袖较窄。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外出时,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衣袖仍然很窄。妇女染黑齿、结"砧板髻"的习俗依然存在于少数妇女当中。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
壮族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的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个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有花纹的头巾。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的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彩色布贴,色彩绚烂耀眼。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披戴绣花垫肩。妇女的发式各地有所不同。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莫慧兰
黎族
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服饰有地区差异,有些穿黑色圆领贯头衣,衣服的饰物很多,领口用白绿两色珠串连成三条套边,袖口和下摆以贝纹、人纹、动植物纹等装饰,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图案。下穿紧身超短筒裙,花色艳丽。有些身着黑、兰色平领上衣,袖口上绣白色花纹,后背有一道横条花纹,下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裙的合口褶设在前面,盛装时头插银钗,颈戴银链、银项圈,胸挂珠铃,手戴银圈。头系黑布头巾。黎族妇女擅长纺织。黎锦、筒裙等衣物,色彩斑斓,图案新颖,质地细腻,经磨耐用。
僳僳族
僳僳族男子一般上穿或长或短的麻布衫,下着及膝黑裤,头戴黑色包头,身背革制箭包和砍刀,左耳戴珊瑚耳坠。德宏僳僳族男子佩戴长刀,颈戴贝壳颈圈,身背手工缝制缀有红绿色小绒球的花包,穿白色护腿。女子多穿长百褶裙,也有穿黑色长裤,系围裙,用青布包头,身背手工缝制的挂包,头戴白色砗磲片和红白珊瑚珠子串成的“噢乐”,有的绚丽多彩,有的典雅大方,极有特色.(注:砗磲音为车渠,一种蛤)
佤族
佤族服饰有地区差异,西盟的男子一般穿黑、青色无领短款上衣,下着黑色或青色的大裆宽筒裤,剪发,用黑、青、白、红色的布包头,喜欢戴银镯,佩竹饰,出门肩挎长刀、挂包。女子多穿贯头、V形领紧身无袖短衣,下穿红、黑色横条纹的筒裙,披发,佩戴银、竹、藤制的饰物,喜欢用竹或藤做成圈状饰物装饰在颈、腰、臂、腿等处。男女老少都喜欢佩用极具民族特色的佤族挂包,男女青年还用作爱情的信物。服饰原料多为自制棉、麻土布,染成红、黄、蓝、黑、褐等色,配上各种色线,织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
畲族
畲族男子过去一般穿着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长裤。冬天套没有裤腰的棉套裤。老年男子扎黑布头巾,外罩背褡。结婚礼服为青色长衫,祭祖时则穿红色长衫。妇女服饰因居住地区不同,款式各异。畲族妇女服饰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即在服饰和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纹,镶金丝银线;高高盘起的头髻扎着红头绳;全身佩挂叮叮作响的银器。畲族对自然之色兰色和绿色具有特殊的爱好。除此,红、黄、黑也是畲族妇女服饰常用的颜色。服饰条纹图案排列有序,层次分明,衣领上常绣一些水红、黄色的花纹。
高山族
高山族服饰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但有地区差异。台湾南部的男子穿对襟长袖上衣,外套坎肩式短褂,系宽腰带,垂其两端的作为前裙。衣袖、领、腰及下摆都镶上彩色花边,用黑布缠头。经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服饰分为短衣长裙、长衣下裳和裸露式三种款式。有的身穿对襟长袖短衣,下着长裙,胸前挂一块斜方胸衣;有的上身只穿一个背心,下身横围一块腰布,冬天用一块方布自左肩围裹其身,头戴木制八角头盔。高山族男女都喜欢佩戴饰物,如贝料、兽牙、羽毛、兽皮、花卉、钱币、竹管等,全身上下被装点得五光十色。妇女刺绣享有盛名。
水族
水族男子过去多穿对襟上衣,戴马尾帽或遮阳帽。现多穿大襟长衫,长裤,青布包头,穿草鞋或布鞋。妇女过去多穿圆领宽袖的对襟上衣,饰以银扣、下配百褶裙,打绑腿,穿翘尖绣花鞋。现在多穿圆领大襟蓝色的宽大半长衫、长裤,系青色绣花围腰,绾发,头缠青布或白布帕,穿绣花鞋,盛装时戴各种银饰。水族的纺织和印染技术有相当高的水平。闻名遐迩的“水家布”,质地细腻,纺织均匀,染工技艺纯熟,洗、磨都不褪色。布的纹样有平纹、人字纹、斜纹、方格纹等多种纹样。“豆浆印染”是水族七百年前发明的工序复杂的独特技艺。
东乡族
东乡族男子多穿宽大长袍,束腰带,挂腰刀、烟荷包等。妇女多穿绣花衣服,式样为圆领、大襟、宽袖。下穿套裤,裤筒后面开小衩,裤筒、裤脚有镶或绣的花边,穿用时,用飘带扎住裤脚。喜庆节日则身穿绣花裙,足蹬绣花鞋。男子戴平顶无檐白、黑软帽。妇女在家戴绣着花纹的便帽,外出时戴丝绸盖头。盖头的颜色因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别,少女和新婚者戴绿色,结婚一年后及中年妇女戴黑色,老年妇女戴白色。戴盖头时只露面孔,全部头发都须遮住。妇女的首饰以银耳环、银手镯、玛瑙珠子为主。
纳西族
纳西族过去是以自织的麻布或粗布为衣料,青壮年喜穿白色,老年人喜欢黑色,以表现其二元对立的宇宙观。现在妇女服饰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永宁的纳西族女子喜欢穿红、蓝、紫色且用彩色布镶边、钉双排扣子的上衣,浅蓝或白色衫里的双层百褶长裙,用丝线绣五彩花边。腰束红、黄色彩带,脚穿青布绣花鞋。纳西族最具特色的服饰是妇女的“七星披肩”,它是民族心理的深层结构的体现,蕴含着纳西族丰富的历史和思想内涵。
景颇族
景颇族崇尚黑色,男女服饰、包头都习惯用黑色的。男子穿黑色的对襟短衣,老年人裹黑色的包头。裤子的款式为短而宽的裤筒。青年人一般用白布包头。男子外出挂长刀或扛火枪,体现了景颇族尚武的习俗。妇女的上衣一般为对襟或左襟的黑色短衣,上面缀满银泡和芝麻铃。下穿筒裙,裹毛织的护腿,筒裙的花色非常鲜艳,喜欢佩银制物。过去景颇族男女都跣足。
藏族
藏族的服饰在藏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区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氇或哔叽藏袍,衣裤套穿在白衬衣上,外束色布或绸子的腰带;妇女藏袍的用料同男装,冬袍有袖,夏袍无袖,内衬各色绸衫,腰前围一块毛织的彩色横条“帮典”,风格独特。牧区男子多穿肥大袖宽的皮袍,大襟、袖口、底边等处都镶着平绒或毛呢,外束腰带;妇女也穿皮袍,皮袍以“围裙”料和红、蓝、绿色呢镶宽边,美观漂亮。藏靴主要有“松巴鞋”和"嘎洛鞋”。藏族男女的头、手、胸、腰上都喜欢佩戴用珠宝、金、银、铜、玉、象牙等制作的精美首饰。
土族
土族男子现在冬天穿斜襟光板皮袄和羊毛褐衫,其它季节穿小领、斜襟长袍或白色高领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大襟坎肩,下穿长裤,系腰带、围肚。头戴白毡帽,脚穿绣花布鞋。男服习惯绣花,镶黑、红边饰。
妇女服饰五彩斑斓。坎肩多以黑、紫或镶边的蓝色衣料缝制,腰系花纹彩带。下穿绯红
色镶白边的百褶裙,套镶白布裤筒,未婚妇女着红色,已婚妇女穿蓝色或黑色。足蹬彩云绣花长筒鞋。姑娘梳根发辫,已婚妇女梳双辫,末梢缀珊瑚、松石,外面戴织锦毡帽。土族妇女的传统头饰最讲究的是用五色瓷珠把银耳环串在一起,长长地垂在胸前。妇女的传统手工艺为刺绣、盘线。
满族
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满族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还绣有花卉图案。头饰是满族服饰的突出特点。过去男子留长发、结辫。而妇女的发型则富于变化,不仅留发、结辫,还绾或髻等。满族把深绛色看作福色,倍加宠爱。另外还崇尚白色,常用作镶边的饰物。满族妇女擅长刺绣,服饰的衣襟、鞋面、荷包及枕头上,到处都可看到龙凤、鹤鹿、花草等吉祥图案
羌族
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羊皮坎肩两面穿用,晴天毛朝内,雨天毛朝外,防寒遮雨。男子长衫过膝,梳辫包帕,腰带和绑腿多用麻布或羊毛织成,一般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喜欢在腰带上佩挂镶嵌着珊瑚的火镰和刀。女子衫长及踝,领镶梅花形银饰,襟边、袖口、领边等处都绣有花边,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腰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案。妇女包帕有一定的讲究,姑娘梳辫盘头,包绣花头帕。已婚妇女梳髻,再包绣花头帕。脚穿云云鞋。喜欢佩戴银簪、耳环、耳坠、领花、银牌、手镯、戒指等饰物。羌族妇女挑花刺绣久负盛名。
布朗族
布朗族过去男子穿花上衣,系青绿小条绳腰带,膝下系黑藤,裹红布包头。妇女上穿花衣,下着筒裙,崇尚黑、蓝色,发式为挽髻于脑后,戴青绿珠,饰海贝、戴垂至肩部的大耳环。现代布朗族服饰与早期服饰有了很大差异。男子上着圆领对襟长袖的青布衣,下穿宽脚长裤。男子头饰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布朗族很早就会用蓝靛染布,用“梅树”皮、“黄花”根作原料,经过一定加工程序,分别染成经久不褪的红、黄色,极具大自然的风韵。服饰的用料多为自织的土布,辅以必不可少的刺绣。
撒拉族
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衬衫、黑坎肩,束腰带,着长裤、穿“洛提”或布鞋,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圆顶帽。腰带多为红、绿色,长裤则多为黑、蓝色。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袄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则在外面挂上布或毛料面。妇女穿各种颜色和质料的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着长裤,穿绣花布鞋。撒拉族妇女喜欢戴金、银戒指,玉石、铜或银制的手镯,银耳环等首饰。姑娘从小就开始戴头巾,少妇戴绿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则戴白色盖头.
毛南族
毛南族男子以前有着唐装的,也有穿琵琶襟上衣的。妇女则穿右襟上衣,宽脚滚边裤。上衣的襟边及袖口有三道镶边,一宽两窄,十分别致。毛南族衣料多为青、蓝色,以银质的手镯、项圈、麒麟等装扮,蓝白分明,格外清秀。小姑娘系一块绣着精美花纹的长方形围腰,更显得婀娜多姿。“顶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手工产品中的精品,毛南族妇女视为精美、珍贵的装饰品,帽顶编几十个蜂窝眼,内衬以油纸及花布,使蜂窝眼与周围花纹相映衬,极其美观。防雨防晒,美化容颜,兼具实用与装饰两种功效。
仡佬族
仡佬族,现有4 3 7 9 9 7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少数散居在云南、广西地区。仡佬族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居全国平均数之首,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亻革)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未定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语。
锡伯族
锡伯族男子服饰是大襟长袍或对襟短衫。长袍的样式是大襟右衽,左右两边开衩,喜欢青、蓝、棕色,腰系青布带。妇女的长袍式样与男子相同,但领、袖、大襟等处镶有花边,还喜欢穿红、绿、粉等色的腰部和下摆处多褶的连衣裙,外套短坎肩。新娘的婚礼服饰特别讲究,面料质地优良、色泽鲜艳,制作精致考究。并佩戴额箍、簪子、鬓钗、绢花等首饰。男子戴圆顶帽,妇女则喜欢戴各色头巾,老年妇女一般用青色或白色的头巾包头,冬季戴青色棉帽。男穿厚底鞋,女穿绣花鞋。刺绣是锡伯族妇女必备的技能,擅长将花鸟鱼虫等图案绣在服饰及生活用品上。
阿昌族
阿昌族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出门喜欢背“筒帕”和“户撒刀”。男子包头和妇女衣饰都有着婚否的区别。未婚妇女一般穿短衣、长裤,将辫发盘于头顶。已婚妇女一般穿短衣,及膝筒裙,束髻,并用黑布或蓝布缠成高达尺许的包头,戴各种银饰。也有穿对襟窄袖衫的裙子的。青年妇女的银质装饰非常多,有的在胸襟上钉四颗银纽扣,挂银链,拴银盒,还在银盒内装着石灰、槟榔等物。阿昌族男女均喜欢把鲜花插在头上。
基诺族
基诺族的服饰具有古朴素雅的风格。男子一般穿白色圆领无扣的对襟上衣,及膝的宽筒裤,裹绑腿,用长布包头,戴着花纹的竹木或银制的耳环。妇女穿圆领无扣短上衣,镶七色纹饰,内衬紧身衣或戴菱形刺绣胸兜。下着前面开合式的短裙,裹绑腿,头戴披风形的尖顶帽。基诺族的服饰原料多为棉麻混纺的土布,颜色以原色为主,其间点缀黑红色条。织布技术原始简易,织出来的布不润滑、无光泽,但却结实耐用,深受基诺族的喜爱。
怒族
怒族服饰的风格古朴典雅,男子的传统服饰为交领长衫,及膝长裤,穿时前襟上提,束腰带,扎成袋状,以便装物。蓄发,并用青布或白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妇女则穿右开襟上衣,长及脚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红色的坎肩。年青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已婚妇女衣裙上都绣有花边。妇女头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玛瑙、贝壳、料珠、成串银币装饰,戴钢质大耳环垂于肩部。男女都喜欢用红藤作缠头和腰箍。贡山一带妇女喜用精致的竹管穿耳,体现其独特审美观。
回族
由于散居的原因,使回族在服饰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用白布制做,式样为无檐小圆矛,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礼拜时戴,现在以成为民族标志,平日也随处可见。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蒙古族
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季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腾格尔—蒙古族 斯琴高娃—蒙古族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服饰的原料过去主要为兽皮,服装样式主要有大毛上衣、短皮上衣、羔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等。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无论男女衣服,衣边、衣领等处都有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喜爱蓝、黑色的衣服。皮套裤制作讲究,外面绣着各种花纹,既美观大方,又防寒耐磨,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单帽,冬戴圆锥形皮帽,顶端缀有红缨穗。鄂温克族妇女普遍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镶饰珊瑚、玛瑙。已婚妇女还要戴上套筒、银牌、银圈等。
德昂族
德昂族男子一般穿黑色的大襟上衣,宽而短的裤子,戴黑布或白布头巾,两端挂有彩球。妇女服饰有地域和支系的区别。通常分为衣裤式或衣裙式两种。称为“别列”支系的妇女上穿对襟上衣,下着及踝长的红色条纹筒裙,佩戴耳坠,耳筒和银项圈。称为“梁”的支系的筒裙则是蓝、红等条纹。德昂族服饰最醒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和彩色艳丽的小绒球。
保安族
保安族男子平时穿白布衫,青布坎肩,黑、蓝、灰色长裤,头戴布制黑、白色圆顶小帽;喜庆节日喜欢穿翻领、大襟、镶边的黑色条绒长袍,腰束15尺长的彩色长带,头戴礼帽,足蹬牛皮长筒靴;冬天穿褐色翻领皮袄。妇女穿大襟袄、坎肩,多以灯芯绒为原料,喜紫红色、绿色等艳丽的色彩,并镶有花边;一般要戴盖头,姑娘戴绿的,少妇戴黑的,老妇戴白的;少女平日梳长辫,戴彩色纱巾,节日戴红、绿色礼帽。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引以为自豪的手工艺品,也是最具特色的佩饰,同时还是表达男女爱情的信物和馈赠亲友的礼品。其工艺精巧,外形美观,锋利耐用。
哈尼族
哈尼族崇尚黑色,擅长用蓝靛染布,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青布或白布包头。女子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红河等地妇女上穿右襟圆领上衣,下着长裤;墨江等地妇女上衣外套一披肩。下穿及膝短裤,打绑腿;版纳和澜沧一带妇女穿短裙,打护脚,也有着长筒裙或褶裙的。盛行银饰,无论纽扣、耳环、项圈、手镯和胸饰,皆用银制。衣襟、袖口、裤脚、腰带等服饰上,多有镶嵌的彩色花边和刺绣的花纹图案。
汉族
汉族有1042482187人,占中国人口的92%。分布在全国各地.汉族是秦汉之际在夏、商、周人融汇为华夏族体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以农业为主,部分从事现代工业、手工业和商业,创造了高度繁荣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汉族有北方、吴、湘、赣、闽、粤、客家七大方言,语音差别大。方块汉字是统一的书面语言。汉族文物典籍浩繁,科技文化发达,在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各个领域名人济济,造诣博大精深。汉族以大米、面粉为主食,喜吃蔬菜和肉类,烹调技术考究。住房依地区而不同,木梁立架承重,座北朝南,门楼影壁,斗拱飞檐是其民居的基本特征。
独龙族
独龙族男子过去用一方毯批于背后、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结,下身穿短裤,惟遮掩臀股前后。女子用两方长布,从肩部斜披至膝,左右围向前方。男女皆散发,前齐眉、后齐肩,左右皆盖耳尖。两耳或戴环或插精制的竹筒。现在独龙族普遍穿上了布料的衣装,但仍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独龙族的佩饰颇具特色,男女均喜欢把藤条染成红色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妇女头披大花毛巾,项戴料珠。独龙族纺织手艺较发达,所织麻布线毯质地优良,色彩协调,特色鲜明。
朝鲜族
朝鲜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腰、大裆的长裤。外出时喜欢穿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过去习惯戴笠,现在青年男子戴鸭舌帽,中老年人戴毡帽。儿童上衣的袖筒多用色彩斑斓的“七色缎”做料,就像彩虹在身上飘逸。女服则为短衣长裙,朝鲜族叫“则”和“契玛”。喜欢选用黄、白、粉红色衣料。朝鲜族的鞋从木屐、草履到草鞋、麻鞋,直至近代男子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鞋头尖面跷起的船形胶鞋,无布别具一格。
赫哲族
鱼皮衣是赫哲族的重要标志。用胖头、鲑、鲩、鲤鱼等皮制成衣裤、靰鞡、腰带、绷腿、围裙、手套、口袋等。赫哲族男女喜欢穿大襟长袍,外套坎肩或短褂。男子的裤子多用怀头或哲罗、狗鱼皮制成,腰上端为斜口。妇女的裤子多为齐口并镶有或绣有各种花边。男女都穿鱼皮靰鞡,以适应狩猎或捕鱼。制做鱼皮服饰,先将鱼皮剥下晒干,然后用特制的熟皮工具反复捶打、揉搓,直至柔软,再用各色野花染成彩色。赫哲族的鱼皮服饰不仅面料为鱼皮,连缝衣服的线也用鱼皮线。鱼皮服饰具有抗寒、抗湿、耐磨、防水、美观等特性(注:靰鞡音同兀拉,亦做乌拉)
门巴族
门巴族服饰有地区差异,门隅地区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氆氇长袍,束腰带。戴褐色小圆帽,帽边镶桔黄色,前边留一个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脚穿筒靴,靴筒用红、黑两色氆氇缝制,靴底为牛皮软底。妇女还在袍外加系白色圆筒围裙,背披小牛皮或山羊皮。墨脱地区男女都喜欢穿棉麻制成的衣服,有长、短两种款式的白色上衣。男子留长发,佩带耳环和腰刀。妇女穿花色裙子,发辫盘于头顶,并以红、黄、绿等彩色的线装饰。门巴族妇女擅长纺毛线、织氆氇和腰带,门巴族妇女喜欢佩带嵌有珊瑚、绿松石等宝石的银手镯、耳环、戒指、项链,胸前还挂着护身盒"呷乌"。
珞巴族
珞巴族服饰独具特色。男子一般穿藏式氆氇长袍,外套黑色羊毛坎肩,长及腹部,为套头式。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头戴熊皮圆盔和藤条圆盔,帽檐套着带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张,帽后一块长方形的狗熊皮垂于后背,以防箭射、刀砍。平日外出,身上总是佩挂着弓箭、腰刀、铜银手镯、竹管耳环、各色串珠。妇女一般穿无领窄袖对襟上衣,以麻布为原料。下身围紧身筒裙,裙长略过膝部,用带子扎紧裹腿。佩带铜和银的手镯、戒指、蓝白两种颜色的项珠,腰部周围还缀有很多海贝串成的圆球。男女都赤脚、蓄发,头发后面披散,额前齐眉。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服装要便于骑乘。男子主要有皮大衣、皮裤、衬衣、长裤、坎肩、袷袢等。皮裤肥大,主要是冬季穿用。衬衣、长裤多选用白布为原料制作而成,衬衣采用套头式,青年男子还喜欢在衣领处绣有花纹图案,五颜六色,十分漂亮。妇女多穿以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缝制的连衣裙,喜欢选用红、绿、淡蓝色。姑娘和少妇的连衣裙,袖子绣花、下摆缝花边,十分艳丽。妇女的帽子、头巾颇为讲究。哈萨克传统的手工艺术是颇具盛名的刺绣,手法有挑、贴、补、钩、刺等,各种美丽图案处处可见,颜色五彩斑斓。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的传统服饰,男子一般多穿套头、宽袖、绣花边的白衬衣,外加齐腰的黑色坎肩或黑色对襟、无扣的上衣,下配黑色窄腿长裤。农、牧民喜欢扎腰带,行动起来比较方便。冬季穿皮棉大衣。妇女多穿宽大荷叶边的连衣裙,颜色以黄、白、紫红色居多。外套西服上衣或深色坎肩。男子喜欢戴绣花小帽和圆形平顶丝绒花帽冬季戴黑色羔皮帽,帽檐上卷。妇女戴嵌珠小花帽外面往往还加披头巾。特别喜欢佩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首饰。男女皆穿皮鞋或长筒皮靴。牧区妇女喜欢把银质或镍质的货币钉在衣服上。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男子夏季喜欢穿绸制的套头短袖衬衣,衬衣的领口、袖口和前襟开口用红、绿、蓝相间的丝绒绣成各种美丽的彩色图案花边。春秋两季,穿长过膝盖的长袷袢,腰束绸缎或棉布制成的三角形绣花腰带。冬天穿毛衣、毛裤、羊皮袄等。妇女夏天穿丝绸衬衣、连衣裙等,老年妇女穿的连衣裙一般褶多且宽大,颜色单调。青年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