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东北的冬天太残忍,女生们都是穿什么衣服显得不臃肿的
北方的天气越来越冷,对于怕冷的妹子来说,简直郁闷极了。今天咱们专门为大家整理了冬季穿搭,非常适合北方的妹子,尤其怕冷又爱美的姑娘。
毛衣给人一种温暖柔软的感觉,尤其大高领,既能护住我们的脖子,不钻风,也能保护口鼻。帽子、围脖可是冬天的出行必备,既能护住我们的头部、颈部,还非常好看百搭,适合冬天凹造型。
但是这都不对,要买羊毛绒大衣或羊毛羊绒混纺大衣。羊绒大衣和羊毛大衣的手感和观感都有不同,羊绒大衣摸起来更细腻,看起来质地更密一些从而显得含毛量高,重量也更轻。
道理很简单,羊绒是用能抓毛的羊身上最最靠近皮肤的、包裹住一般羊毛的小绒毛做的,它从采取、织线、保存到加工,都有很高的要求,一条羊七八年抓出来的羊绒才能做出一件羊绒衫(羊咩咩都好努力!)
B. 东北人冬天穿什么衣服
东北的冬天,特别寒冷的时候穿超级厚的羽绒服和大棉袄是绝对不会抵御寒冷的。衣服得厚,穿得要厚,在东北,棉衣,羽绒服,棉裤一定要穿的;一定要里面带毛的棉鞋,且毛越多越好,鞋底越厚越好,防止地面的凉气透过。
帽子,手套,围巾;以上是最基础的配备,但是,对于游客还要增加几样。如果要雪地穿越,一定要穿高腰的棉鞋,防止雪进入鞋里。如果鞋腰不够高,还可以买鞋套。
室内主要靠暖气,东北每年10月15号开始供暖,第二年的4月15号才停止供暖,也就是说,东北人有半年都处在温暖的温室中,更带劲的是东北暖气十分给力,室内温度常年处在26℃左右。
(2)东北衣服图片大全大图扩展阅读:
冬天保暖注意事项:
1、从“穿”上来说,要注意搭配。贴身应穿薄而软的衣物;中间应穿保暖性高但蓬松的衣物;外层应穿防风的外套。同时,应尽量系紧领口和袖口,如果天气很冷,最好再戴一条围巾,还可以戴上帽子以减少头顶热量的散失,再穿一双厚底的鞋,避免“寒从脚下起”。
2、核心部位要保暖。气温下降,增加衣物保暖也有窍门。下肢保暖做得好,全身都会暖和。手脚冰凉,尽量不要总用热水袋或暖宝宝焐热,可以多泡几次脚,每次泡脚20分钟,同时可按摩脚掌。在家感到冷时,可以穿件保暖背心,还可以穿上一个脚套,把脚踝也包裹住,这样可以保持身体核心区域的体温。
C. 南方北方地区的服饰都是什么
南方人比较注重单衣的穿着,且多为不易吸热的浅颜色,衣服形制多为短衣和裙类,多是以棉布为衣料。而北方人则较注重皮衣、棉衣的穿着,且多为易吸热的深颜色,衣服的形制多为长衣和袍类。
一、南方瑶族服饰:瑶民普遍着衣裤、衣裙等短装,以便攀援和行走,服饰以轻便、迅捷为主要特征。瑶族衣裙短窄轻薄,衣裤(裙)季节变化不大;讲究头饰,不注重鞋帽。传统服饰面料仍以棉、麻居多。
二、南方苗族服饰:湘西苗族男子喜爱青黑色帕,缭绕头部至少需挽五六道,前后包成人字形,大如斗笠。放顶露外,悬帕一端,吊在耳边。湘西苗乡女子喜用青色丝织皱帕包头,发不外露,平正不偏斜,末挽一道要齐额上。凤凰地区的苗族则多喜爱用土布花帕。
三、北方蒙古族服饰: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四、北方维吾尔族服饰:人们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花衣,穿的是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的是绣花袋,衣着服饰无不与鲜花息息相关。
(3)东北衣服图片大全大图扩展阅读:
南主裙服的款式多样,变化多端,有长裙、短裙、筒裙等,各具风采。就长江流域广大地区而言,穿及踝长裙者有彝族、傈僳族、普米族、德昂族、苗族、土家族、侗族、布依族等。
穿短裙者有哈尼族、佤族、基诺族等;穿筒裙者有傣族、景颇族、仡佬族、布朗族、拉祜族等。这些裙服穿起来各有特色:长裙着身,走起路来徐疾自如,有飘动之态,显得婀娜多姿,风情万种。
短裙围腰,既紧且窄,可将女性的曲线美充分地显现出来。女子穿上短裙,身材显得苗条颀长,更露出健美的小腿;筒裙更是引人注目,上下宽窄相同,呈圆桶状,看上去别有情趣,人们身着筒裙,移步时多借助腰部的扭动,颇象当今时装模特的步态。
D. 东北毡嘎达因为一个视频走红,北方地区还有哪些特色服饰
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每年的冬天气温都是非常低的,尤其是在我国的东北这个地方,冬天相对于其它地方而言要来的早一些,而且经常就是出现那种强烈的暴风雪天气,因此这个地区也是出现了一些特色的服装,相信大家在网上也是看到了东北毡嘎达因为一个视频走红的相关事件,所以很多人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就是北方地区还有哪些特色服饰?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比如说那种军绿色的大衣,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
其中最让我难以忘记的就是北方的那种军绿色的大衣,就像那种东北老大爷的那种衣服,穿起来整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了,这也是当地的一种特色服饰,尤其是在东北这个地区最常见。除此之外也还有很多关于这样的服饰,如果大家想要了解的更多的话需要进行更多的学习,以上就是我总结的一些对于北方地区服饰的相关问题。
E. 东北冬天户外徒放牧的都什么穿的衣服图片吗
你好,
东北冬天户外徒放牧穿的是厚厚的东北大棉袄。或者绿色绿大衣,
如满意请采纳
F. 南方人去东北过年,要准备哪些衣物
南方人去东北过年,需要准备羽绒服、羊绒衫、保暖裤、手套、口罩、防滑鞋、润肤露等等。
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经常在零下20摄氏度甚至更低,飞风雪天多,气候干燥,日落时间早。因此,户外活动时要做好防寒措施。
雪后的路面容易结冰,应该穿防滑性能好的鞋子。
东北地区冬季室内供热系统完备,室温在20摄氏度以上。进入室内要脱去冬装,以防温度剧烈变化引起感冒。
G. 东北人冬天都穿什么样的衣服保暖的
主要是羽绒服、棉袄、棉裤、保暖内衣、皮衣皮裤、棉皮鞋!
里面是保暖内衣,或者是长袖的棉料线衣(广东一些地方叫秋衣),然后羊毛衫,外面是羽绒服,下身穿棉线裤,毛裤(最冷时穿棉裤也冷),外裤!手上带棉手套,头上一般不带帽子,实在太冷了,一般把羽绒服的帽子戴上,再围个“领子”(一般是毛料的,围着挡风,东北的风很厉害的,最冷的时候,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痛!)耳朵上要带耳套或是耳包,把耳朵包起来,要不很容易冻伤,风大的时候要带口罩!要是你想在冬天去东北,到了东北就在药房买盒“冻疮膏”,10几块钱,很好用,把手和脚抹点。要是你是女孩的话,要带点护肤品,那边很干燥!那边也不像南方那样,天天洗澡,不是东北人不爱干净,呵呵,你去了就知道了,在东北的冬天每天洗澡,你的皮肤会不舒服的!
H. 各少数民族的服饰和活动(最好有服饰图片)
各少数民族习俗及服饰
各少数民族习俗及服饰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着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着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13、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僳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4、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15、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7、门巴族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着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馃、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1、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3、东乡族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24、侗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
25、独龙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26、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27、哈尼族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28、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I. 辣眼睛!维密大秀服装神似东北花袄,你觉得是美还是丑
2018维多利亚的秘密假日特别节目,于2018年11月8日在美国纽约Pier94举办。“Mary Katrantzou X VS” 是与印花女王Mary Katrantzou 的联名系列,斑斓花卉充满视觉冲击力。
维密大秀服装神似东北花袄,笔者感觉真的丑爆了!
维密的消费对象是年轻的女性,且不说维密内衣的质量有多差,就这种花色的内衣会有人能穿好看吗?买衣服都是得扬长避短,印花内衣即使放在名模身上也有差点翻车的时候,比如,当Gigi走出来的那刻,庞大的花色降落伞式翅膀似乎把她整个人压弯,走路时膝盖就没有直过,看到这里笔者直接把维密视频给关了,这场维密秀已经成史诗级翻车现场,普通人买这种内衣穿,难道还能好看?没有实用性的内衣设计,在商品市场上终归要血本无归。
J. 东北人冬天一般穿什么
东北人冬天主要是羽绒服、棉袄、棉裤、保暖内衣、皮衣皮裤、棉皮鞋。东北的冬天并不很冷,在外面只要多穿衣服,保护好手、脚和头,还是没有问题的。
耳朵上要带耳套或是耳包,把耳朵包起来,要不很容易冻伤,风大的时候要带口罩.在很多商场会卖有耳包,护膝,手套,都是用来保暖的.在东北鞋要穿厚底,防滑的鞋,长时间和雪地接触,鞋底太薄会冻着脚,另外雪地很滑,所以要穿防滑的鞋.女生一般都穿靴子。
在室外穿羽绒服,到室内时,将羽绒服脱下,只穿一件小衫就行,所以东北的冬天还是挺好的。
现在的东北人大多穿羊毛衫、裤,外面加一件羽绒服就可以了,不过,棉鞋,是必须的,手套、围巾、帽子可以选用。骑车或手里拿东西是一定要戴手套的,而围巾和帽子也只有儿童或是在风很大的时候必须用。
(10)东北衣服图片大全大图扩展阅读:
冬天划分:
在南北半球所处的时间不同。在南半球,冬季在6、7、8月份;在北半球,冬季在11、12、1月份。在中国,冬季从立冬开始,到立春结束;西方人则普遍称冬至至春分为冬季。从气候学上讲,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10摄氏度算作冬季。
冬天冬天与健康:
由于冬天天气寒冷,人身各个组织血液循环降低,不利于炎症消退,所以前列腺疾病患者一到冬天病情就很容易加重。所以前列腺疾病患者应该在冬天注重保护好自己的前列腺。常见的保护方法为:勤锻炼、 多喝水、莫憋尿、戒辛辣、保温暖、多吃锌、莫久坐等。尤其要注意局部保暖,特别是头和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