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简单古诗意境图加诗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望月怀远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⑵。
情人怨遥夜⑶,竟夕起相思⑷。
灭烛怜光满⑸,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⑹。
B. 唐代古诗有哪些简单的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人未还。 (唐·王昌龄·出塞)
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唐·王维 ·汉江临泛)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山居秋暝)
6.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唐·王维·山居秋暝)
7.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唐·王维·终南别业)
8.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
9.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
10.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11.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唐·李白·蜀道难)
14.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15.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论诗)
16.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唐·李白·送友人)
17.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唐·李白·送友人)
18.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19.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李白·劳劳亭)
20.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21.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唐·李白·子夜吴歌)
2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
23.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2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
2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C. 关于春天的古诗和相关的图片
1、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释义: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D. 菊花 古诗及简单图片
菊花
作者: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简单图片如下:
E. 春晓 古诗简单的图片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F. 关于古诗《风》的图画
关于古诗《风》的图画如下:
G. 小学生简单古诗配画图片
一、《静夜思》
作者:唐代李白
1、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2、译文
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
H. 简单的古诗有哪些一年级
1、《咏鹅》唐代: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白天鹅啊白天鹅,脖颈弯弯,向天欢叫。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2、《静夜思》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3、《锄禾》唐代: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4、《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5、《春晓》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I. 古诗要有图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主题词:宋词
体裁:词
年代:南宋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着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绕西。
“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
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西江月:词牌名。
见:同:现。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今译】江亭(译)·夜晚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
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预示丰收),
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
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
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跑到溪头转弯处,
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注: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选自《稼轩长短歌》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选自《唐宋词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J. 古诗诗配图,要简单的
找图片度娘
O(∩_∩)O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