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服装吊牌上的各种类型各是什么意思
GB5296.4-2012国家标准对纺织品和服装要求对吊牌有八项内容:
1、制造者的名称和地址;
2、产品名称;
3、产品号型或规格;
4、纤维成分及含量;
5、维护方法;
6、执行的产品标准;
7、安全类别;
8、使用和贮藏注意事项;
9、产品质量等级。
服装吊牌上的执行标准是由国家根据行业标准而制定的。主要是对接触人体皮肤有无危害化学物质超标,而要求检测服装所含物性指数。如丝绸服装的执行标准就是GB/T18132-2000! 这个是国家为了规范服装市场安全措施而制定的行业标准。
执行标准是指反映质量特性的全方位产品标准,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标签上标示的产品标准代号和顺序号也是监督检查的依据。
衣服吊牌上安全类别
从2005年1月1日起国家就开始全面实施强制性标准——《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该规范对服装的色牢度、甲醛含量、偶氮染料、气味、PH值等5项健康安全指标都作出了详细规定。新生产的符合该规范的服装,要带有“GB18401-2003”的标识。
即将服饰纺织品分为A、B、C三类,分别是婴儿用品、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和非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同时根据不同类别的产品对甲醛、PH值、色牢度分别提出了限量要求。
之所以要使用该标识,是因为服装或纺织品的面料或辅料中很有可能含有甲醛、可分解芳香胺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超标,长期可导致人体白血病等一些疾病。所以按照接触皮肤亲密程度不同严格分为A类、B类和C类。
(1)衣服分类图片扩展阅读
提起服装印刷吊牌,我们并不陌生。从质地上看,印刷吊牌的制作材料大多为纸质,也有塑料的、金属的……。
服装吊牌的设计、印刷、制作必须十分讲究,特别是平面设计,要把它当作一张小小的平面广告来对待,要细致考虑如下要素:必要的成分说明和洗涤指导,特别是洗涤指导,不要过于简单;对于功能性服装如羽绒服、塑体内衣、保暖服等要有细致的使用说明,不要简单地使用几个标准的洗涤图标反映。
细致的说明可以体现公司对客户的负责和体贴的态度;对于复杂的说明指导,可以使用图例形式、甚至可以使用卡通来制作,这样生动而创新;可以适当地使用图片,如名模靓女身着产品的照片,给人以直观的感受,使消费者对品牌产品有更深刻的印象,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促销作用。
条形码(Barcode)成为现代物流的标志,超级市场和大型商场都要求商品标注条形码,因此不要忘记打上条形码。关于条形码的使用和商品分类,一定要科学合理,不能随便编码。
有关认证标志,例如反映产品质量保证的IS09001/9002、环保IS014000、全棉标志、纯羊毛标志、欧洲绿色标签Oeko—TexStandardl00、欧洲生态标签Eco—1abel等,要积极悬挂,利于反映产品的质量特点,体现企业形象,赢得客户的信赖和认知。
配合全息防伪和条码防伪。随着服装市场的日益繁荣,竞争也势必更加激烈,对于品牌和名牌厂商,为了保护自己的产品不受假冒伪劣产品的侵害,可以使用各种防伪技术,这既保护企业自身的利益,也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印上鸣谢、祝愿的话语,给人以亲切感。最好配上简约又优雅的诗歌,打动消费者的心;针对季节、消费对象、产品特点,将吊牌设计成年历、书签、贺卡等令消费者喜爱、珍视、欣赏的收藏物,成为持久的广告。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服装吊牌
Ⅱ 世界名牌服装标志大全
名牌服装有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Dior(迪奥)、Chanel(香奈儿)、RELLECIGA(俪丝娅)、Gucci(古驰)、PRADA(普拉达)、Calvin KleinCollection、Hermès(爱马仕)等。
1、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
路易威登是法国品牌,自1854年以来,代代相传至今的路易威登,以卓越品质、杰出创意和精湛工艺成为时尚旅行艺术的象征。
产品包括手提包,旅行用品,小型皮具,配饰,鞋履,成衣,腕表,高级珠宝及个性化订制服务等。
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2018世界品牌500强》揭晓,路易威登排名第34。2019年10月,Interbrand发布的全球品牌百强榜排名17。
2019年10月,Interbrand发布的全球品牌百强榜排名28。2020年1月13日,入选2020胡润至尚优品获奖名单。
Ⅲ 古装款式,分类,汉服大家说说,越详细越好
一、古代汉服
形制主要有“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开)、“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朝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汉服的款式虽然繁多复杂,且有礼服、常服、特种服饰之分,但是仔细分析,根据其整体结构主要分为三大种类。
1.第一种是“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连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遂”,称之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长衫等,这类属于长衣类。
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上下连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衣服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则是为了遵循古制传统。
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时服装,燕居指非正式场合,属于休闲类服饰。深衣普及率很高,流传的时间有三千多年,从先秦到明代末年,并逐渐形成了深衣制。
2.第二种是“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顾名思义是分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华夏服饰自古以来,崇尚上衣下裳,并规定“衣正色,裳间色”,也就是说,上衣是颜色端正而且纯一,下裳则色彩相交错。
这种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黄”,因为天是清轻之气上升而成,所以用纯色,地是重浊之气下降而成,所以用间色。
3.第三种为“襦裙”制,主要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等,实际上也属于上衣下裳制,但是,这种方式没有很多的礼仪规定,一般是用于常服的。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三面梳头,两截穿衣”成了传统女子的服饰特点的描述 。
汉服的款式以交领(兼有圆领、直领)右衽为主要特点,无口、系带,宽衣大袖,线条柔美流动,飘逸灵动。而交领有衽是贯穿始终的灵魂所在。汉服的裁剪方法一直采用平面裁剪。没有省道和肩斜,且用料一般都大于覆盖人体的最小需要,所以无论是秦汉的大袖衣还是明朝的大袖衫,其袖长远远长出手臂,袖肥甚至在穿着后宽到及地。
二、元朝服饰
元代的服装制度与辽金宋相似。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男服服饰:冕服: 天子衮冕服、皇太子衮冕服。公服:行礼时百官所穿的。常服:元代上层主要服装。元朝留辫束发。元朝并没有完整的冠服制度。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仍保持其生活习俗,但同时又受汉族的影响,服饰日趋华丽。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穿统一颜色的服装,称为“质孙服”,据古籍记载,天子的质孙服款式繁多,冬服有 11 种,夏服有 15 种。
这个时期的妇女也穿长袍,而汉族妇女则以襦裙为主。由于蒙古民族的风俗习惯影响,在元代,男子流行留辫发和髡发,其特征是先用刀剃开两道直线,脑后头发全部剃去,左右两侧留出辫发或随意散落披肩。
三、清代旗装
戏曲演出中的清代服饰。康熙年间已有清装在戏曲舞台上出现。如孔尚任的《桃花扇》,其最后一出《余韵》,剧本注明:“副净时服扮皂隶暗上”。“时服”就是清朝服装。这出戏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由金斗班首先演出。
戏曲运用清装是受到过许多限制的。干隆年间曾禁止“演学本朝服色”的戏演出(见江西巡抚郝硕奏折,《史料旬刊》第22期)。嘉庆年间也发生过副宪下令夺优人冠珊瑚顶的事件,认为优人亵渎朝廷“名器”(焦循《剧说》)。所以,反映在干隆末年《扬州画舫录》所记的“江湖行头”以及道光年间平署《穿戴提纲》中,清装都很少。
清末出现了一批清代故事戏,清装的增加仍然不多。除了上述的原因外,还由于戏曲的装扮历来不注重表现某朝某代的历史细节的具体性。近百年来保留在传统衣箱中的比较明显的清装,也就是马褂、箭衣、纬帽等有数的几种,并且作了不同程度的艺术加工。
在戏曲舞台上,清代故事戏一般并不全按清装打扮。如《连环套》,黄天霸穿了清装──箭衣、马褂,而施世纶则戴方翅纱帽、穿红蟒,基本上接近于明朝的打扮。就是穿了箭衣、马褂的黄天霸,也并非完整的清朝打扮,他同时戴的大额子、白夫子盔就不是清装。少数清装进入戏曲衣箱之后,也不限于只扮清代人物。
如《穿戴提纲》记载昆腔《昭君》:“二达子”作“时扮黄马褂”。这里的“达子”是指汉代的匈奴,可知马褂已成为装扮少数民族的通用的服饰之一了。用得最多的是杨家将一类戏中的辽邦人物。如京剧《金沙滩》中的韩昌、萧天佑,上党梆子《三关排宴》中的杨四郎(辽邦驸马),都着清装,戴纬帽,穿箭衣、马褂。
除了少数民族外,有时汉族也穿部分清装,如《长坂坡》中的刘备。这就如同戏曲吸收了宋代的直脚幞头并不只用于宋人,吸收了明代的乌纱帽和补子圆领并不只用于明人一样,它们都成了戏曲的程式化装扮的造型因素。
(3)衣服分类图片扩展阅读:
文化内涵
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沿袭四千多年。冕服是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与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也分别代表干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别代表了汉服的两种基础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孔子在姬姓鲁国衣逢掖之衣,来自周公的燕居之服,长居宋国则冠章甫之冠 。“章甫之冠”指的是一种殷冠,周朝叫委貌冠或缁布冠,治理朝政所冠 。庄子则提到了儒服以及武士之服剑服 。因此儒服又成为后世的道袍。因此儒服和剑服成为华夏王朝文武百官的法服,也是士大夫和武士的汉服基本服制。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统,以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经》、《春秋》,大唐《开元礼》、二十四史舆服志和其他经史子集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
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礼服。除去国家大事的礼仪,普通汉人的家礼包括冠婚丧祭四礼。四书五经对汉服礼服有详细的描述。
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讲究天人合一。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
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以最典型的深衣为例,其形制必须符合“规、矩、绳、权衡”。深衣的下摆所用布帛共12幅,以应一年有12月之意,体现了强烈的法天思想,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形以应方,这代表做人要有规矩,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衣带下垂很长,一直到脚踝,代表正直,下襟与地面齐平,代表权衡。包含很多儒家思想。当人穿上汉服,自然就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由此可见,汉服里蕴涵着相当的文化内涵,受“儒、道、墨、法”等纵横诸家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的影响充分在服饰里体现出来。
追求平和自然,与世无争,宽厚仁爱的境界,塑造了“汉服”天人合一,飘逸洒脱的风格。“汉服”也体现出穿着者的宽大,随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气度。
同时,汉服与孝文化也有着紧密的关系。如《礼记》规定,父母健在的时候,孩子的冠饰衣缘不应该用白色,如果父亲去世了,丧礼完毕之后,别的孩子穿衣就没有什么特殊忌讳了,但是嫡子仍不能穿带颜色的衣服或使用彩色布缘衣边。另外丧有五服,即:斩衰(cuī)、齐衰(zī cuī)、大功、小功、缌麻。
古装摄影
古装摄影属于艺术摄影中的一部分,多是在影楼或摄影工作室拍摄的。
拍摄时,模特或消费者要换上具有古代(民国以前)元素的服装,装扮上相对而言复古的妆面和造型,通过角度、光线、表情、衣服、化妆、背景等等,充分发掘每一位被拍摄者的古典气质,从而达到复古的效果。
在以往的婚纱摄影拍摄中,古装摄影占的比重并不大,更多只是作为主婚纱外的补充,这也是广大婚纱摄影消费者对此不太重视的原因之一。不过,就当前社会潮流的发展趋势来看,古装摄影已经越来越多为广大新人们所看好,进而成为众多主题婚照之选,这也使古装摄影逐渐成为一种新潮流。
Ⅳ 户外服装的分类
户外服装主要可以分为内衣、保暖层和外衣三种。 户外内衣的主要用途是保持人体皮肤的干爽。如果人体排出的汗水造成表面蒸发就会带走身体的巨大热量,从而使人感到寒冷。所以,内衣应为合成纤维物质的内衣,避免穿着纯棉、纯毛的内衣。
保暖衣的作用是在衣服内形成空气层。空气是良好的隔热媒介,在保暖衣内形成空气层之后,外界的冷空气与身体被隔开,达到保持体温的目的。 虽然保暖性是与织物厚度密切相关的,但是户外运动不允许服装过于厚重,因此既要保暖又要轻便才符合户外运动服装的特殊要求。最常见的方法是在涤纶等合成纤维纺丝液中加入含氧化铬、氧化镁、氧化锆等特殊陶瓷粉末,特别是纳米级的微细陶瓷粉末,它能够吸收太阳光等可见光并将其转化为热能,还可反射人体自身发射出的远红外线,因此具有优异的保温、蓄热性能。当然也可以把远红外陶瓷粉、粘合剂和交联剂配制成整理剂,对织成的织物进行涂层处理,再经干燥和焙烘处理,使纳米陶瓷粉附着于织物表面和纱线之间。这种整理剂发射出的波长为8~14μm的远红外线,还具有抑菌、防臭、促进血液循环等保健功能。
此外,根据仿生学原理,参考北极熊毛的结构把涤纶纤维内部做成多孔空心状、使纤维内包含大量不流通空气,外部做成螺旋卷曲状以保持蓬松性,都能在保证质地轻盈的前提下起到良好的保温作用。当然,把衣服甚至织物都做成双层乃至三层,使不流通空气层增多,也是最传统的保暖措施之一。 透湿性测试适用于评价织物在一定条件下水蒸气的透过能力。把盛有吸湿剂或水,并封以织物试样的透湿杯放置于规定温湿度的密封环境中,根据一定时间内透湿杯(包括试样和吸湿剂或水)的质量变化计算试样透湿率、透湿度。透湿率表示在试样两面保持规定的温湿度条件下,规定时间内垂直通过单位面积试样的水蒸气质量,以克每平方米小时[g/(m2·h)]或克每平方米24小时[g/(m2·24h)]为单位;透湿度表示试样两面保持规定的温湿度条件下,单位水蒸气压差下,规定时间内垂直通过单位面积试样的水蒸气质量,以克每平方米帕斯卡小时[g/(m2·pa·h)]为单位。两种指标的数值越大表示织物的透湿能力越好。gb/t12704.1–2009《纺织品织物透湿性试验方法第1部分吸湿法》和gb/t12704.2–2009《纺织品织物透湿性试验方法第2部分蒸发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吸湿法中透湿杯里放干燥剂,蒸发法中透湿杯里盛蒸馏水。蒸发法又分为正杯法和倒杯法,倒杯法仅适用于防水透气性织物。在以上提到的标准中,密封环境的温湿度条件有多种选择,因此对同一块试样用相同的测试方法,如果选用不同的温湿度条件,得到的结果也会有差异。
运动会散发大量的汗液,而户外又难免遭遇风雨,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既要能防雨雪浸湿,又要能及时把身体散发出的汗液排放出去。幸好人体散发出的是单分子状态的水蒸汽、而雨雪则是聚集状态的液态水滴,它们的体积大小相差甚远。此外,液体的水有一种被称为表面张力的特性,也就是聚拢自身体积的特性,我们在荷叶上看到的水是呈颗粒状的水珠而不是平铺开的水渍,这是因为荷叶表面有一层附有蜡质的茸毛组织,水滴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无法在这层蜡质茸毛上扩散和渗透。如果你把一滴洗涤剂或洗衣粉溶入水珠,由于洗涤剂能够大大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水珠就会立即解体散开平铺在荷叶上。
防水透湿服装就是利用了水的表面张力特性,在织物上涂布一层PTFE(与“耐腐蚀纤维之王”的聚四氟乙烯PTFE的化学成分相同而物理结构不同)的增强织物表面张力的化学涂层,使水珠尽量收紧而不能散开、浸润织物表面,从而无法透过织物组织上的孔隙。同时这种涂层又是多孔性的,单分子状态的水蒸气可以顺利透过纤维间的毛细管孔道散发到织物表面。
在进行较大的运动量之后如果在野外停下来休息,就有可能因为外界气温低、汗水无法及时逸散而在衣服内层形成水滴,使人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
“结露”现象。有一种称为“低结露”的特殊透湿性整理工艺,它采用聚氨基甲酸酯(PU)与亲水性的纳米陶瓷粉末对织物进行涂层整理,在身体大量蒸发汗液时可以吸收过多的汗水蒸气,从而避免了衣服内部水蒸气超过饱和蒸汽压而转化为水滴的现象。
除了从纤维和涂层上想办法之外,在织物结构上也可以尽量做到吸湿排汗。比如采用双层组织结构,贴身的内层用疏水性纤维,而外层用亲水性纤维,这样汗液就能依靠毛细管作用,从皮肤上转移到内层纤维上,再由于外层亲水性纤维与水分子的结合力强于内层疏水性纤维,水分子又再次从织物的内层转移到外层,最后散发到大气中去。 户外服装提供的首要功能就是防水,大多数传统织物的防水整理是涂层或薄膜,后来出现了用含氟化合物或有机硅做整理剂的防水处理。防水的效果可以用抗渗水性和表面抗湿性来表示。
gb/t4744–1997《纺织织物抗渗水性测定静水压试验》以织物承受的静水压来表示水透过织物所遇到的阻力,即在标准大气条件下,试样的一面承受一个持续上升的水压,直到有三处渗水为止,记录此时的压力,以kpa或cmh2o来表示,数值越大防水性能越好。水压的上升速率和实验用水的温度是影响结果的两项参数:温度高会使得到的数据变小;水压的上升速率过大,得到的数据偏大,水压的上升速率小,所得的结果在量程之外。fz/t01004–2008《涂层织物抗渗水性的测定》规定了在固定的时间周期内对涂层织物施加静水压时,测定涂层织物抗渗水性的方法。测试仪器类似gb/t4744,但要求在试样上方装一个可防止试样变形、爆裂的金属网。测试方法是在规定条件下,待测涂层织物试样的一面受到持续上升的水压作用,可在到达规定的水压时,在规定的时间内观察是否有渗透发生或持续加压直到渗透发生为止。对规定压力值的试验,评价结果为通过或未通过测试,对最终静水压值的试验,评价方法同gb/t4744。
gb/t4745–1997《纺织织物表面抗湿性测定沾水试验》规定了一种测定各种已经或未经抗水或拒水整理织物表面抗湿性的沾水试验方法。把试样安装在卡环上并与水平成45°放置,试样中心位于喷嘴下面规定的距离。用规定体积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喷淋试样。通过试样外观与评定标准及图片的比较,来确定其沾水等级。沾水等级分为1~5级,1级表示受淋表面全部润湿,5级表示受淋表面没有润湿,在表面也未沾有小水珠。 户外服装基本都是化学纤维织物制成,当户外环境比较干燥的时候,就会产生静电问题,表现为衣服易起毛起球、容易沾染灰尘污垢、贴近皮肤产生静电吸附。如果携带有如电子罗盘、海拔表、gps导航仪等精密电子仪器,还有可能被服装的静电所干扰而产生错误,造成严重后果。
抗静电织物分为非耐久型和耐久型两种,国内常用的测试方法有静电压半衰期法、静电荷面密度、带点电荷量等。gb/t12703《纺织品静电性能的评定》包括7个部分,已经执行的有3个,其余的仍在制定过程中。gb/t12703.1《纺织品静电性能的评定第1部分:静电压半衰期》的原理是使试样在高压静电场中带电至稳定后,断开高压电源,使其电压通过接地金属台自然衰减,测定其电压衰减为初始值一半所需的时间,单位秒,值越小表示其抗静电性能越好。标准中规定a级≤2.0s,b级≤5.0s,c级≤15.0s,对于非耐久型抗静电纺织品,洗前应达到此要求;对于耐久型抗静电纺织品,洗前、洗后均应达到此要求。gb/t12703.2《纺织品静电性能的评定第2部分:电荷面密度》的原理是将经过摩擦装置摩擦后的样品投入法拉第筒,以测量样品的电荷面密度。该法的起电方式较好地反映了织物实际穿着时的摩擦起电情况,剥离过程与脱衣过程类似,能反映织物起电时的电晕放电能力,适用于加入导电丝的防静电织物的测试,但测试结果会受人为因素及被测织物在静电电位序列中位置的影响。电荷面密度越小,抗静电性能越好。标准要求非耐久型抗静电织物,洗前电荷面密度不超过7.0?c/m2;耐久型织物洗前、洗后电荷面密度均应不超过7.0?c/m2。gb/t12703.3《纺织品静电性能的评价第3部分:电荷量》测定原理是用摩擦装置模拟试样摩擦带电的情况,将试样投入法拉第筒,测量其带点电荷量。电荷量越小,抗静电性能越好。标准要求:非耐久型抗静电纺织品,洗前电荷量不超过0.6?c/件;对于耐久型抗静电纺织品,洗前、洗后电荷量均应不超过0.6?c/件。
比较现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各方法的评价的指标不一样,使用不同测试方法得到的结果也不具有可比性。电荷面密度法能较好的模拟户外服装在实际穿着时的起电过程,是测试户外服装抗静电性能比较适宜的方法。 纺织品防紫外线辐射的评定参数采用的是紫外线防护系数upf值,它表示皮肤无防护时计算出的紫外线辐射平均效应与皮肤有织物防护时计算出的紫外线辐射平均效应的比值。gb/t18830–2009《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规定了纺织品的防日光紫外线性能的试验方法、防护水平的表示、评定和标识,其测试原理是用单色或多色的uv射线辐射试样,收集总的光谱透射射线,测定出总的光谱透射比t(λ),并计算试样的紫外线防护系数upf值。可采用平行光束照射试样,用一个积分球收集所有透射光线;也可采用光线半球照射试样,收集平行的透射光线。在实际的操作中,检测仪器可以自动计算出样品的upf值和t(λ)。当样品的upf值大于50时,表示为“upf>50”。按该标准规定,当样品的upf>40,且t(uva)av<5%时,可称为“防紫外线产品”。
Ⅳ 谁知道武警礼服和陆军礼服的区别,,最好有图什么的
1、衣服颜色不同
武警:深橄榄绿色.
陆军:松枝绿(颜色更深).
(5)衣服分类图片扩展阅读
礼服分类:
1、礼服系列
军官礼服:包括礼服大檐帽、礼服、礼服衬衣、 礼服皮鞋和配套标志服饰。
两团一队礼服:即仪仗队、军乐团礼宾服和文工团演出服,包括大檐帽、夏礼服、冬礼服、礼服大衣、礼服皮鞋(靴)和配套标志服饰。
2、常服系列
春秋常服:包括大檐帽、春秋服、衬衣、袜子、皮鞋和配套标志服饰。
夏常服:包括夏常服帽 、长(短)袖夏常服、夏裤(裙)和配套标志服饰。
冬常服:包括冬帽、冬常服、毛衣裤、内衣裤、常服大衣、常服手套和配套标志服饰。
3、作训服系列
防护功能强,结实耐穿,适合部队作战训练和工作执勤穿着。包括作训帽、夏作训服、冬作训服、作训大衣、作战靴和配套标志服饰。
4、标志服饰系列
标识鲜明,与军服搭配使用。包括帽徽、领花、军衔标志、胸标、姓名牌、级别资历章、国防服役章、臂章、绶带、以及领带、领带夹、外腰带、内腰带等。
Ⅵ 什么是礼服呢
礼服是指在庄重的场合或举行仪式时穿的服装,如晚礼服或举行重要典礼时按规定所穿的衣服。礼服是以裙装为基本款式特征,是指在某些重大场合上参与者所穿着的庄重而且正式的服装。
礼服有多种分类,西方传统的礼服包括晨礼服、小礼服(晚餐礼服或便礼服)和大礼服(燕尾服)。晚礼服并不包含在西方传统礼服之列。
北京奥运会颁奖礼仪服装唯一一款男装为升旗手服装:与青花瓷礼服遥相呼应的升旗手服装,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不失阳刚之气,将出现在所有的奥运会和残奥会比赛场馆中。所有的奥运礼服和升旗手制服都绣有“BEIJING2008”的字样。
(6)衣服分类图片扩展阅读:
礼服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各种祭祀、庆典等活动有关。由此可以推断,礼服形成的最初目的在于对郑重仪式的尊崇。影响礼服发展的因素很多,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环境中,因历史、文化、经济等条件的限定及变化,人们对礼服的需求也会不同。
具体到服装款式造型、面料材质、色彩图案及搭配方式也会截然不同;同时礼服还因身份、阶级、职业、年龄、性别及礼仪轻重、时间早晚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从礼服款式造型角度来看,礼服多以裙装结构为主,因此礼服的起源可追溯到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当时女子服装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广泛流行的撑箍裙,据说法国亨利四世的妻子玛格丽特想用膨大的撑箍裙来掩饰她那不太丰满的臀部。
于是将西班牙的锥形(即上小下大)撑箍裙改为在腰部添上轮形撑箍架,使臀围非常丰满,使腰肢更加显得纤细。同时,为了使腰肢更加纤细,各式紧身衣也相继出现。
洛可可时期的礼服, 由宫廷贵妇率先穿起,在洛可可纤巧与富丽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东方的景物纹样和吉祥文字等元素,以表现礼月浸的精致秀丽之风。
Ⅶ 服装风格有哪几类
具体有以下18种,分别是:
瑞丽、嘻皮、百搭、淑女、韩版、民族、欧美、学院、通勤、中性、嘻哈、田园、朋克、OL、洛丽塔、街头、简约、波西米亚。
1、瑞丽风格:瑞丽的主要风格还是以甜美优雅深入人心。
2、嬉皮风格:从细节上看,繁复的印花、圆形的口袋、细致的腰部缝合线、粗糙的毛边、珠宝的配饰等,都将成为个性化穿着的表达方式;从颜色上看,暖色调里的红色、黄色和橘色,冷色调里的绿色和蓝色都将大热
3、百搭风格:一般为单品,可以搭配各类衣服,很实用的单件服饰,与其他款式、颜色的服饰均能产生一定的效果。
4、淑女风格:自然清新、优雅宜人是淑女风格的概括。蕾丝与褶边是柔美新淑女风格的两大时尚标志.
5、韩版风格:通过面料的质感与对比,加上款式的丰富变化来强调冲击力。面料更多喜欢用棉,锦等很舒适的面料;贴身剪裁、做工精细,特别是上身部分裁减精致贴身。
6、民族风格:以绣花、蓝印花、蜡染、扎染为主要工艺,面料一般为棉和麻,款式上具有民族特征,或者在细节上带有民族风格。目前流行的经典唐装、旗袍、改良民族服装等是主要款式,当然还包括尼泊尔、印度等民族服装。
7、欧美风格:主张大气、简洁,面料自然,比较随意,比较简约搭配感和设计感强。
8、学院风格:简单却又充满理性的学院派风格。针织帽、藏青裙、条纹衫、白衬衫……
9、通勤风格:具有休闲风格.是时尚白领的半休闲主义服装。让穿着者看上去温和,更加贴近自然,做工精致,重点在于打造干练、简洁、清爽的形象。
10、中性风格:中性服装属于非主流的另类服装,性别不再是设计师考虑的全部因素,介于两性中间的中性服装成为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
11、嘻哈风格:宽松的上衣和裤子、帽子、头巾或胖胖的鞋子。主要就是穿得宽松简单,可是却强烈要求个人风格。嘻哈穿着风格一直在转变。要穿得好看、简单、干净即可,鞋子不管是球鞋、任务靴或休闲鞋,一定要干净,才能呈现质感。
12、田园风格:以明快清新具有乡土风味为主要特征,以自然随意的款式、朴素的色彩表现一种轻松恬淡的、超凡脱俗的情趣。纯棉质地、小方格、均匀条纹、碎花图案、棉质花边等都是田园风格中最常见的元素。
13、朋克风格:主要指标是鲜艳、破烂、简洁、金属。PUNK采用的图案装饰,常见的有骷髅,皇冠,英文字母等,在制作时,常镶嵌闪亮的水钻或亮片在其中。展现一种另类的华丽之风。
14、OL风格:OL是英文officelady的缩写,通常指上班族女性,ol时装一般来说多数是指套裙,很适合办公室穿着的.
15、洛丽塔风格:穿着超短裙,化着成熟妆容但又留着少女刘海的女生。但是当“洛丽塔”流传到了日本,日本人就将其当成天真可爱少女的代名词。
16、街头风格:街头服饰一般来说是宽松得近乎夸张的T恤和裤子,很多人喜欢包头巾,另一种典型的服饰是篮球服和运动鞋,也以宽松为标准.
17、简约风格:简约风格的服装几乎不要任何装饰,信奉简约主义的服装设计师擅长做减法。廓形是设计的第一要素,既要考虑其本身的比例、节奏和平衡,又要考虑与人体的理想形象的协调关系。
18、波西米亚风格:层层叠叠的花边,无领袒肩的宽松上衣、大朵的印花、手工的花边和细绳结、皮质的流苏、纷乱的珠串装饰、还有波浪乱发;其用色是运用撞色取得效果,如宝蓝与金啡,中灰与粉红……比例不均衡;剪裁有哥特式的繁复,注重领口和腰部设计。
19、森林系风格:颜色也以大地色和暖色系为主,有如从森林中走出而得名。喜欢民族风味的服饰,习惯随身携带相机,并推崇反璞归真的生活模式,这样一股清新的气息在日本社会中自成一格,也意外的掀起了一波热潮。
对于服装的量体,在量体前应注意以下事项:
1、量体顺序一般是:先横后直、由上而下。
2、要求被测量者姿势自然,不做挺胸、弯腰或探视等动作。
3、要注意被测者穿着衣服的薄厚及顾客所需服装穿着季节。
4、要注意测量时软尺的松紧程度,切保持水平并以能转动为宜。
5、量体前应注意观察被测量者的体型是否正常,如遇不正常的部位(驼背、挺胸、凸肚),测量后在记录上做出标记,以便裁剪时调整。
Ⅷ 早期唐朝男子的服饰名称
唐朝男子的服饰名称其一是幞头,其二是圆领窄袖袍衫。
唐时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
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
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王爷的打扮也就是王公贵族的服饰为圆领袍服,因前后襟下缘用一幅整布接成横襕,故称圆领襕袍。
亲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玉带钩。五品以上用朱色小科(小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草金钩。六品用黄色(柠檬黄)双钏(几何纹)绫制作,腰带用犀钩。
(8)衣服分类图片扩展阅读:
唐朝服饰是唐朝的服装,它有公服、圆领袍、半臂、衫裙、帔等,装饰有幞头、巾子、鹖冠、革带等,布料有蜀锦、绫、罗、夏布等。
由隋入唐(618-907),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
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唐代男子服饰,在延续传统的交领、对襟汉服的基础上,多了新的款式。
其一是幞头,其二是圆领窄袖袍衫。
唐时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
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从众多传世图画看来,这种圆领袍衫在非正式场合下流行一种“潇洒穿法”:不合颈下胸上的一段,让袍子前面的一层襟自然松开垂下,形成一个翻领的样子。这也算向胡服中的翻领靠近,也确实达到了与胡服相仿的效果。用今天的话说,大概就叫显得洋气。
翻领并非汉服的传统。唐代是个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当时的女性们不止自己引领国际时尚潮流,也善于从第三世界民族服装中汲取灵感。那种曾广泛流行的翻领对襟,袖口有褶皱边的半臂,据说很可能起源于西域的音乐国度龟兹。
不过,圆领袍并不是田间日头的老百姓们的通用服装,更不是重大祭祀与重大政事活动时的服装。
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通常套在衫襦之外。
在中国隋唐时期,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对襟的以小带子当胸结住。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在初唐,半臂更为普及,不仅男、女都可以穿用,而且进入宫廷常服的行列,同时传至民间。
半臂的兴起颇为有趣。它起源甚早,在三国时代,魏明帝曾穿薄绸半袖上衣上朝,结果被一位大臣质问,此种奇装缘自何礼法规章?可见短袖的款式初现时属于时尚界的非主流。但随着时代的推进,到了隋唐盛世它人气直升。
唐代是古代中国的青春时期,是放荡内心恣意想象的年代,半臂便在此时扶摇直上,蔚然成风。
当然也不是百无禁忌。比如太宗时的宰相房玄龄就认为半臂属“轻佻之服”,特地把不穿半臂写入家法。
但这只是部分现象,另一位名臣马周就巴巴地上疏,请求无论士庶,都可以在单衣外面穿半臂,认为这样的穿着很得体。能够对一件服装提出不同意见,可见当时朝廷和男人们还是非常自信的,也不至于认为所谓的“服妖”会招致亡国——那是他们的先人和后人都很爱找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