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样画物理力学图像滑轮 单摆怎样在word中画出来,像一个小车这样的图形 怎么画
都是基本图形啊。
滑轮:正圆加线段,线段处理下端点,可设置成圆点形状。挂钩用个小圆,再用一个无边框的小正方形盖住小圆的四分之一。
单摆不说了。小车直接就是长方形加两个小圆。
B. 詹天佑简介和图片
詹天佑简介
詹天佑(1861-1919),江西婆源人。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他自幼酷爱学习。1872年,12岁的詹天佑考取了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班。在美国中学读书的时候,他发愤学习自然科学。1878年,17岁的詹天佑考入了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铁路专业,毕业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1888年在当时的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在他开始任职的八十天里,就完成了塘沽到天津的铁路铺轨任务。后来又建成了滦河大桥。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正式接纳詹天佑为会员。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修建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
1919年,詹天佑积劳成疾,不幸逝世,终年58岁。
詹天佑是我国着名的工程专家。他8岁进私塾读书,由于所学的都是四书五经和八股文,詹天佑腻烦透了。他最感兴趣的是工程、机械等新知识,用泥巴捏火车,做机器,身上老是装着小齿轮、发条、螺丝刀、镊子等。
一天,小天佑对他家的闹钟突然产生了兴趣。他想:这个方方的东西为什么能嘀嗒嘀嗒走个不停 小天佑决定要打开这个宝贝匣子,看看其中的奥妙。把零件一个一个拆开,一直到把整个闹钟拆到不能再拆为止。一大堆零件怎么按原样装起来呢 詹天佑凭着他那良好的记性,居然一件一件装好了。他也弄清了闹钟的构造与原理。
1871年,清政府派我国第一位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容闳负责筹办幼童留学预备班。11岁的詹天佑听到后恳求父母答应去参加考试。詹天佑满有信心地说:“保证马到成功。”考试结果一公布,詹天佑成绩优异,名列前茅,被录取为第一批出国留学的预备生。
1872年,第一批留洋学生共30人登上征程了,詹天佑第一次乘轮船、坐火车,他对这些洋玩艺儿非常着迷。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制造火车 轮船
在美国,为了学好英语,詹天佑住到美国市民家里。第二年他考进了西海文小学,仅用三年就小学毕业了,两年中学毕业,他考上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专业。
1881年,詹天佑回到祖国的怀抱。1905~1909年主持修建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詹天佑,字眷诚,江西婺源人。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出生在一个普通茶商家庭。儿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种机器模型。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和捉摸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1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考取后,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就读。
在美国,出洋预习班的同学们,目睹北美西欧科学 技术的巨大成就,对机器、火车、轮船及电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赞叹不已。有的同学由此对中国的前途产生悲观情绪,詹天佑却怀着坚定的信念说:“今后,中国也要有火车、轮船。”他怀着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信念,刻苦学习,于186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海文中学业。同年五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在大学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学习,以突出成绩在毕业考试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获得学位的只有两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个。
回国后,詹天佑满腔热忱地准备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但是,清政府洋务派官员迷信外国,在修筑铁路时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顾詹天佑的专业特长,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师学堂学驾驶海船。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舰“扬武”号担任驾驶官,指挥操练。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第二年,蓄谋已久的法国舰队陆续进入闽江,蠢蠢欲动。可是主管福建水师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却不闻不问,甚至下令:“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这时,詹天佑便私下对“扬武”号管带(舰长)张成说:“法国兵船来了很多,居心叵测。虽然我们接到命令,不准先行开炮,但我们决不能不预先防备。”由于詹天佑的告诫,“扬武”号十分警惕,作好了战斗准备。当法国舰队发起突然袭击时,詹天佑冒着猛烈的炮火,沉着机智地指挥“扬武”号左来右往;避开敌方炮火,抓住战机用尾炮击中法国指挥舰“伏尔他”号,使法国海军远征司令孤拔险些丧命。对这场海战,上海英商创办的《字林西报》在报道中也不得不惊异地赞叹:“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会这样勇敢力战。‘扬武’号兵舰上的五个学生,以詹天佑的表现最为勇敢。他临大敌而毫无惧色,并且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还能镇定如常,鼓足勇气,在水中救起多人……”
从战后到1888年,詹天佑儿经周折,转入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这是他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
刚上任不久,詹天佑就遇到了一次考验。当时从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榆铁路修到滦河,要造一座横跨滦河的铁路桥。滦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涨急流。铁桥开始由号称世界第一流的英国工程师担任设计,但失败了;后来请日本工程师衽实行包工,也不顶用,最后让德国工程师出马,不久也败下阵来。詹天佑要求由中国人自己来搞,负责工程的英国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同意詹天佑来试试。
詹天佑是一个认真踏实的人,他分析总结了三个外国工程师失败的原因后,身着工作衣与工人一起实地调查,(P116)密测量。夜晚,借着幽暗的油灯,又仔细研究滦河河床的地质构造,反复分析比较,最后才确定桥墩的位置,并且大胆决定采用新方法——“压气沉箱法”来进行桥墩的施工。詹天佑果然成功了滦河大桥建成了。这件事震惊了世界:一个中国工程师居然解决了三个外国工程师无法完成的大难题。
詹天佑初战告捷后,立刻遇到了更为严峻的考验。1905年,清政府决定兴建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北京至张家口)。英俄都想插手,由于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他们的企图没能得逞。英俄使臣以威胁的口吻说:“如果京张铁路由中国工程师自己建造,那么与英俄两国无关。”他们原以为这么一来,中国就无法建造这条铁路了。在这关键时刻,詹天佑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全权负责京张铁路的修筑。消息传来,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及英国报刊挖苦说:“中国能够修筑这条铁路的工程师还在娘胎里没出世呢!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们甚至攻击詹天佑担任总办兼总工程师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顶着压力,坚持不任用一个外国工程师,并表示:“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中国已经醒过来了,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建筑铁路。”
1905年8月,京张铁路正式开工,紧张的勘探、选线工作开始了。詹天佑带着测量队,身背仪器,日夜奔波在崎岖的山岭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风卷着沙石在八达岭一带呼啸怒吼,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测量队急着结束工作,填个测得的数字,就从岩壁上爬下来。詹天佑接过本子,一边翻看填写的数字,一边疑惑地问:“数据准确吗”?“差不多”,测量队员回答说。詹天佑严肃地说:“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于工程人员之口。”接着,他背起仪器,冒着风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认真地复勘了一遍,修正了一个误差。当他下来时,嘴唇也冻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进入最困难的阶段。在八达岭、青龙桥一带,山峦重迭,陡壁悬岩,要开四条隧道,其中最长的达一千多米。詹天佑经过精确测量计算,决定采取分段施工法:从山的南北两端同时对凿,并在山的中段开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两端对凿。这样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加快了工程进度。凿洞时,大量的石块全靠人工一锹锹地挖,涌出的泉水要一担担地挑出来,身为总工程师的詹天佑毫无架子,与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脸汗。他还鼓舞大家说:“京张铁路是我们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无论成功或失败,决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而是我们国家的成功和失败!”
为了克服陡坡行车的困难,保证火车安全爬上八达岭,詹天佑独具匠心,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龙桥地段设计了一段人字形线路,从而减少了隧道的开挖,降低了坡度。列车开到这里,配合两台大马力机车,一拉一推,保证列车安全上坡。
詹天佑对全线工程曾提出“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处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一些欧美工程师乘车参观后啧啧称道,赞誉詹天佑了不起。但詹天佑却谦虚地说:“这是京张铁路一万多员工的力量,不是我个人的功劳,光荣是应该属于大家的。”
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又继任了粤汉铁路督办兼总工程师。这时,美国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要他亲自去美国参加授衔仪式。为了全力参加祖国铁路建设,他放弃了这一荣誉。
辛亥革命后,詹天佑为了振兴铁路事业,和同行了起成立中华工程学会,并被推为会长。这期间,他对青年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为作出榜样外,还勉励青年“精研学术,以资发明”,要求他们“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钓誉。以诚接物,毋挟褊私,圭璧束身,以为范例。”
詹天佑从事铁路事业三十多年,几乎和当时我国的每一条铁路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到晚年,因积劳成疾,不幸于1919年病逝。周恩来同志曾高度评价詹天佑的功绩,说他是“中国人的光荣”。
参考资料:雨丝文学论坛 » 作文论坛 » 高段习作专栏 » 詹天佑的资料
C. 如何制作出满意的PPT
先上一张图
你觉得3D小人丑,可领导喜欢啊,那就用咯
5.动画
有些老板比较传统不喜欢炫酷的动画,那你就做一个安静的美PPT就好,如果老板喜欢炫酷的动画,那你就要花些心思了,技术好的那就是发挥你才能的时机,升(做)职(苦)加(力)薪的机会来了。如果你技术不好,领导又很看好你,那么
1.买炫酷的动画模板
2.请别人做
3.网络一些大神免费分享的动画作品,用动画刷刷过来
嗯,差不多就这些了,PPT只是工具,不要随便炫技。
D. 马的各种资料,艺术品、邮票、名画都可以,最好有图片。
2002年一月五日,在陕西省的宝鸡市举行了马年生肖邮票的首发式。今年的生肖邮票就是以宝鸡市凤翔县的民间工艺品泥塑马为图案设计的。
王虎鸣:我无意中在一个书柜里面 发现了一匹就是这个黑白马 就是现在选中的这匹马 当时马身上是尘土很多 好长时间可能也没有人动 但是我当时看到这一匹马的时候 我就心里一亮 我有这么一种感觉 好象今年的生肖票 也就是非它莫属 有这么一种感觉 那么我想评审委员会 之所以选中这个马 一个我想就是它这个马比较有特点 这种特点一个是它的造型比较有特点 非常的可爱很憨态 另外一个就是说它的色彩是黑白的 线条简洁流畅 还有一个特点我想就是 它特点适合于我们雕刻版印刷
中国的生肖邮票发行的历史并不长,但由于符合了中国人在新年来临之际对喜庆、吉祥的追求,所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每到邮票发行的时候,无论是集邮还是不集邮的人,都喜欢买一、两套生肖邮票作为纪念。
在宝鸡的马年邮票的首发式上,由这套生肖邮票的设计者签名的邮品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而更引人注目的是有一位老人总是被人们团团围住,他就是这套邮票所选取的泥塑马形象的制作者,凤翔县的老艺人胡深。
胡深:我这个手艺是祖传的 老先人就搞 我今年72岁了 我画这个泥塑已经有60余年 小上的时候就跟我父母学手艺
今年73岁的胡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一踏进他的家门,就会发现,他的家科就是一个泥塑作品的小加工厂。从和泥、擀泥饼到入模、出模,一道道工序都有条不紊地在进行。胡深的老伴、两个儿子、儿媳妇和四个孙子,一家十口都会制作彩绘泥塑。
胡家的这一家人,在泥塑方面各有特长,捏摸、画线、着色分工明确。每到农闲以后,全家人坐在炕头一起做虎头挂片、泥塑动物。他们的作品充满乡土气息,形态逼真、粗犷夸张,风格多样,深受各界人士喜爱。这次被选为生肖邮票图案的马就是有关专家从中央美术学院的陈列室里找到的。
胡深:为什么把这个马 要选成国家的邮票呢 这个马它有好多的长处 比如我拿的这一个马 精神饱满 形象美观大方 线条流畅 民族味道浓厚
胡深所生活的宝鸡凤翔县,是中国泥塑的发翔地,从周朝开始流传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由于这里地处黄土高原,人们一年四季有一半的时间和泥土为伴,为了给枯燥的冬天农闲中增加一些生活的情趣,人们就以泥塑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每到节日,人们就用亲手制作的泥塑送给亲朋好友,来表达主人的一片特有的豪爽和对朋友的祝福之心。
由于凤翔的泥塑总是与民俗联系在一起,所以这些泥塑作品充满了乡土气息,大胆的造型、丰富的想象、简洁的线条、艳丽夸张的色彩使凤翔的泥塑传达出一种质朴而热烈的情趣。
在中国生肖也称为属相,或称为相属。按照汉语的解释,“生”指“出生”,“肖”义为相似、类似。也就是说,某一年出生的人和这一年所代表的动物习性有着某种联系。生肖,不仅中国有,在日本、柬埔寨、印度、法国、缅甸等国家都有生肖,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人与自然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相互依赖的关系。
中国古代根据动物出没时间和生活特征,将十一种动物和龙作为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 猴、鸡、狗、猪。这些动物或多或少与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有关。
“十二生肖”在中国社会流传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但源于何时,现在已难以考证。但在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的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等文献中就有关于生肖的零散表述和记载。
李燕:在汉代应该说是中华国学 很多的门类都是基础 形成体系的那么一个时代 在东汉王充的着作《论衡》 里问有一篇叫《物事篇》 里面首次白纸黑字 记录下十二地支和十二种动物挂钩 其中就有马
在人类历史上,人与动物本来就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从古至今,人们对动物形象的描绘与刻画,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十二生肖中的动物也一直是艺术家们创作的对象,这之中又因为马与人类的生存、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而成为艺术家们最喜欢的创作题材。
在据今约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内蒙古阴山岩画上就已经出现了人与马的画面。
到了两千多年前的秦代,马的艺术形象已经十分丰富。在着名的秦始皇陵中,就出土了大量象征秦王朝百万雄师的兵马俑。而更令人惊奇的是,在这座皇陵中还发现两具铜车马。铜车马的造型比例匀称,形态逼真,矫健肥硕的马身佩光彩闪烁的金银饰件,双眼紧盯前方,马齿紧嚼滴衔,鬃花迎风飞扬,削竹般的马耳斜耸,仿佛正聆听号令,只待长策一挥,便放开四蹄疾驰。它们与兵马俑中的马一起勾勒出秦骏马盛世的壮丽景象。
到了唐代,由于国家强盛,疆域广大,对外交往频繁,马在生活、生产与战争中的作用更加明显,所以马的形象也更加突出。这之中最着名的就是陕西礼泉县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照陵的六匹骏马浮雕,这六匹骏马曾经伴随唐太宗征战南北,立有赫赫战功,当时的艺术家以简练明晰的造型,塑造了战马立行奔驰的身姿、步态,展现了战马的勇武、刚烈,突出了它们顽强的性格,同时也展现了大唐文化的恢弘气势。
在中国,对于马的喜爱并不仅仅局限与帝王,普通百姓也对马十分钟爱。在浙江省的诸暨市,有一座富商的私宅,人称“千柱屋”,气势恢宏,建筑讲究。在“千柱屋”里,雕刻艺术品如云,尤以正屋天井照墙上的“百马图”为上乘。全图由21块方砖合成,总长704厘米。百马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形神兼备,充分表达出主人对马的喜好之情。
李燕:中国最古的典藉《易经》里面 干卦谈的是天的精神 他把马列入干卦 就是说马是一种天的精神 刚健的精神 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 另外我们民族的图腾是龙 龙是天的化身 所以好多马也叫龙马 甚至地变一个词龙马精神 这就是给马这种动物形象 赋予了一个最高的 刚健形象的这样一种地位
在甘肃省出土的汉代铜雕《马踏飞燕》就是中国的古人对“天马”精神的最好诠释。这匹正撒开四蹄飞奔的骏马体态矫健,昂首甩尾,头微微左侧,三足腾空,只有左后足落在一只展翼疾飞的龙雀背上,充满了“天马行空”的骄傲。《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也是当时所崇尚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从古至今,马与人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以至于历朝历代都涌现出具有不同时代特色的马的艺术形象,而在这些形象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唐三彩中的三彩马。
唐三彩在一千多年以前,曾作为陪葬品而风靡一时。因为它们以黄、绿、白三种釉色为基本釉色,所以人们习惯称它们为“唐三彩”。唐三彩有器物,也有塑像,各类制品包罗万象,但做得最成功的还是各种马的形象。
三彩马大都以静表现动,虽然站立却有奔跑之势,虽然不鸣却让人似乎听到啸啸之气,充分体现出了当时工艺水平的精湛与制作者的智慧和激情。
唐三彩马中的马与现实生活中的马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实际上是一种被艺术化的马的形象。
李燕:对马的塑造体现了唐朝 一个时代精神 一个欣欣向上 朝气蓬勃 勇往直前的一种精神 所以他把马的体现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 他把它放在最高贵的地位上来塑造它 把它最优美 最能体现精神的部分夸大 用现实生活的马来跟三彩的马来看 它不大一样 比如它的头比较小 它的脖子特别粗 胸肌特别发达 臀部都非常圆润 这些现实生活中 根本就找不到这样的马 它主要是体现了马的一种精神 一种龙马精神 用内在的劲来发外在的形 所以它对这个形象 主要是看它象一个马就是了 但是更主要的是体现了马的精神 体现了马时代的精神
三彩马的装扮也是各式各样,从它们的装扮中,可以看出唐代各个社会阶层人们的等级、地位和身份。
李燕:因为唐朝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 一个封建社会 所以在马的使用上面 打扮上面 也是有很明显的等级 就象我们现在在路上用的汽车一样 比如说奔驰 宝马 卡迪拉克 那么唐朝就是五花马、三花马 剪鬃上面带花的马、那一般都是王侯将相 还有帝王才能用的 还有宫廷才能用的
在唐三彩中还有很多人与马相结合的作品,如狩猎俑、骑马俑、马夫俑等。在这些作品中,人物的姿态、神色与马相互辉映,表现出人与马的亲密关系。
三彩马中还有为数不少的胡人牵马俑和骑马俑,这反映出唐代社会的开放和对外交往的频繁。
三彩马是唐王朝经济文化繁荣的象征,是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它们生动的造型、飞扬的神采展现出一个时代的追求。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一直待续至今,而三彩马也因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成为人们乐于收藏的工艺品,现在,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当然,对于喜欢马的人来,马的艺术品收藏还不仅仅局限于唐三彩。
这是一个温馨的三口之家,蔡猛和徐笑梅都是电视节目的主持人。由于工作的原因,他们总是有机会走南闯北,所以在这个家里,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纪念品,而在这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们大量的有关马的收藏品。
蔡猛:我觉得每个人有不同的喜爱 除了生长经历以外 应该说你的血液里你的骨子里 在你的遗传里肯定有什么东西 当然与我的经历有关系 小的时候出生在呼和浩特 就是草原上的明珠的城市 从小看着马 赶着一群一群的走向中原 当地穿着蒙古袍的人很多 还有饭馆里头手把肉 马拉的车运粮食 这些东西我想对我对马的爱都可能会有间接的启发或者是诱导 1982年我大学毕业以后就有了工资 有了工资以后相对来讲经济独立以后就有了一定的经济条件 看到什么喜欢的东西可以买一买 东一件西一件 最后发现买的东西里头号大部分是马 后来我渐渐琢磨 实际上自己喜欢的其实是马 从那个时候就有了一种收藏的意识
徐笑梅:最初的时候对这件事可以说我不太理解 并且我也不太喜欢 我喜欢家里搞得温馨一点 简洁一点 我说你别买这些东西了这么乱然后要花很多钱 然后我觉得这种阴挡的效果也不是很好 一个是他蔡猛爱马我感觉就是说他已经爱到了这种痴迷的程度 我从我的感觉 我应该变得聪明一点那还不如把这件事转一个弯 然后做一个正确的引导 我想了想这也是一件挺好的事 我说你要注意品位 别什么乱七八糟的都弄到家里来 但是我觉得我还不是一个真正的收藏 因为收藏一般地讲收藏它是一个怎么说呢 就是这个东西具有很高的价值 其实我的想法是什么呢 我就觉得做为我只是一种爱
在相互理解与沟通后,他们一起爱上了马,爱上了对马的工艺品的收藏。在这个家里,每一件艺术品都是由它的主人精心选择和摆放的,每一件艺术品后面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一段值得回忆的印象。
收藏中的趣闻 蔡猛:比如我当时到英国去解说44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回来的时候我记得好象在也是在一个日本人开的商店里头 因为钱不多了 我就想再买一点什么东西 然后就有一个表 那个表上是一个马的图案非常漂亮 我一看见马我就立刻兴奋 那个服务员很直地说了这个表我们不卖 那为什么不卖 他说这个表走时上机器有点问题 它就是走不准时呗 我说这不现在在走吗 他说是现在在走它可能以后就不走了 但是我说我没关系我说不走我也要 他说那你要自己负责任我们不给你承诺这种保证 后来我就把这个表买回来了 买回以后果然挂在上头没走几天不走了 但是不走了我觉得也好看 我觉得在买的时候其实心理上已经有准备了 是喜欢这个表的造型喜欢它马的图案
对马的喜爱,对马的艺术品的收藏,使这个家庭充满了和谐的气氛,每一件收藏品都是一种历史,也是一种文化,它们一方面被人所收藏,另一方面又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陶冶着人们的性情,使人们沉醉于它们所展现出的世界中。
蔡猛:心底下有那么一个想法 有朝一日的话 有条件的话 我将逐渐的转向马的讲解和解说 因为现在马术有6块奥运会金牌 而且它是唯一的一个人与动物的奥运会项目 2008年奥运会又在中国举行 所以马术肯定会在中国发展得非常快 那么我喜欢马 我又从80年代开始到现在20年的收藏 在收藏的过程中也了解了很多马的知识 自己又亲自去骑马又养马 我想我最终的一个目标就是用我对马的这种爱 用我掌握马的这些知识 用自己的这种热情去成为一个真正的体育马的一个解说 一个评论 让很多人通过我的解说 通过这种评论喜欢这种动物 保护动物 爱护动物 而且能够以马 能带来这种快乐的生活
马不但出现在民间工艺、雕刻艺术以及私人收藏品中,也是中国历代绘画中极力表现的形象。从那些流传至今的画卷中,我们可能看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画家对马的精神的独特见解。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漆器的国家,在先秦时期的漆器,特别是战国漆器上就已经出现了装饰图案,在这些图案中,就有马的形象。这些漆画构图严谨,线描交称健劲,冷暖色调对比强烈,带有浓郁的装饰趣味。
从秦朝开始,由于中国进入统一的封建社会,国势强盛,统治者开始大兴土木,从宫殿、坛庙到宅邸、墓室都绘有气势恢宏的壁画,这些壁画中也大量描绘马或者车马的形象,它们大多构图充实完整,人物与马等动物错落有致,俭朴率真,引人入胜。在着名的敦煌壁画中,马的形象也十分突出,它们有的是当时商旅行进在“丝绸之路”上的真实写照,有的则是当时人们丰富的想象力的结晶。
李燕:另外不能不提到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 它所创造的战马的形象、拉车马的形象、乘马的形象 那称一代绘画造型的高峰 为什么把这样一种浮雕算作绘画 因为它有大量的拓片形式影响于我们的画界、影响于我们的一些画家 尤其是汉画像砖上拓出来的那个奔跑的马拉车的马 有一块汉砖 四四方方的一块汉砖上四匹马的形象 形马很大的那种动态反差 所以你当看到这样一张画的时候 你的视线从四匹马中间留来留去 转来转去 无形中在你的视网膜里形成了一种动态大反差 变成了一种良性错觉就是这马在动 四方的画面并没有拘束你这四匹马 而且觉得这四匹马可能一会儿功夫就跑出你的画面 那实在是那是将近两千年前的这么一幅画马的绝品
东晋时期,着名的画家顾恺之以曹植的《洛神赋》为脚本,用图画的形式再现了一个很浪漫的故事,这就是在中国绘画界有着崇高地位的《洛神赋图》,画中有许多乘马而行的人物,虽然在这里马还只是人物活动后个陪衬,但已经充满含意隽永的神韵。
在绘画中真正出现了成熟的马的形象是在唐代。着名画家张萱在《虢国夫人游春图》中,描绘了杨贵妃的三姐虢国夫人及其家眷骑马郊游的情景,在一片花团锦簇中,马的形象十分突出。
在唐代,也已经出现了一批专门因画马而知名的画家。
李燕:这里有名有姓可查的、又比较有名的 唐代的韩干现在流传在世的有一幅叫《照夜白》 这是马的名称 过去这是好马 骏马都有名称 照夜白就是说他这匹马毛啊雪白雪白的 在夜里行走都能一片白光 就这个意思这个 马是拴在马柱子上的 可一看这马就不甘心被人羁绊 仰着首 你只要把这绳套一脱开就能飞到天上去 那种感觉 宋代的一位白描大师李公麟 他画的一些白描的马 他用这样一种最简洁的绘画手段来描写 这些骏马很有意思 每匹骏马前面都有一个养马人 这养马人的形象一看就是凹眼睛高鼻子 那一定就是西北地区的兄弟民族 他们善于养马 而且从马的形象来看也是西北马、大字马、乌孙马 就是那一类的其中最有名的是一匹叫玉花葱 白马身上有一点灰的 小的圈圈 玉花葱
到了元代,又出现了一位画马的大画家——赵孟頫。赵孟頫实际上是一位诗文书画全能的艺术家。《秋郊饮马图》和《浴马图》是赵孟頫人物鞍马画的代表作。在这些画中,牧马官驱骏马十数匹奔驰于野水长堤、绿波红树之间。画面布局讲究,意境深远,尤其是马的神态各异,或奔腾追逐,或徐步缓行,或低首就饮,或引颈长鸣,意态生动,是描绘马的绘画中的上品。
中国绘画的题材对马的偏爱从古代一直延续到现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着名的画家徐悲鸿画的马。徐悲鸿九岁开始学画,后来又到欧洲留学八年。回国以后,他在大学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创作了大量油画等多种体裁的作品。但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他笔下的骏马。
他笔下的马四蹄腾空,鬃尾毛发耸立,向前疾奔。笔健墨酣,以中国画大写意线条与西洋的明暗技法巧妙结合,作品既有中国画的骨法用笔,又有强烈的立体效果。全画墨色淋漓,用笔粗放,气势磅礴,在中国画中独树一帜。
李燕:徐悲鸿先生他生活于我们中国近代 风云变幻的国难频生的这样一种时代 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民主思想的徐悲鸿先生 他画的马完全是他个人的思想和与时代相关的这种时代的思想 时代的精神的那么一种化身 那是在四十年代内战行将结束的时候他画了一匹飞奔的战马 上面题的是什么呢?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 这就说明了徐悲鸿先生通过这样一匹驰骋摘掉了鞍子的战马 来表达他希望我们的国家赶快结束内战 赶快统一建立一个光明的未来的新中国那么一种心情
马与人类一起已经生活了很多年,它们不但推动了人类生产与生活的进步,而且还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为人类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无数的灵感,马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
E. 用Word怎么统一多张表格的大小
1. 需要设置的是在 "编辑" 工具栏下方的图片上插入默认窗体, 并将其调整为四周类型, 如图所示, 系统默认为嵌入类型。"安装完成" 单击 "确认"。
F. 图书稿酬计算标准是什么(文字和图片)
图书稿费是出版社与作者之间经常起争执的问题,在出版社数年,遇到的冲突多由出版社结算稿费不及时、作者对稿酬计算方法不理解等方面引起,
一、常见的三种支付方式及计算方法
图书稿费常见的有版税、千字稿酬、一次性付酬三种形式,它们的计算方法分别如下。
1.千字稿酬制
稿费=基本稿酬+印数稿酬-个人所得税
其中
基本稿酬=Y元/每千字×千字
印数稿酬=印数(以千册为单位)×基本稿酬×M%。
说明1: Y(单位:元/每千字)一般为30至100元/每千字之间,多数在30元或稍高,突破50元的就很少了,还有一部分是低于30元的(汇编类的千字稿酬标准更低);
说明2:千字的核算方法通常按版面字数计,如,如Microsoft Word 默认为A4页面,每页排44行,每行40字,则一页A4的版面字数为44×40=1760字,即1.76千字。高校教材多为16开,每页1482字,有时按1500字估算。
说明3:印数(以千册为单位,不满千册按千册计),如果印3100册,则为“4”。
说明4:M一般数额很小,多数情况下为1%。
说明5:图书重印后只支付印数稿酬,印数稿酬一般情况下很少很少,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针对大多数图书千字稿酬和一次性稿酬区别不大。
2.一次性付酬
这没什么说的,谈好合同后按合同约定给钱完事,标准可参照千字稿酬中的基本稿酬计算,或者另行确定。
3.版税制
稿费=图书定价×版税率×发行数(或实际销售数)-个人所得税
说明1:版税率通常在7%至10%之间。
说明2:发行数(或实际销售数),最早的是指印数,也有出版社对自己销售能力非常有信心,为简化计算而采用印数(这样说好听一些,实际早期的版税根据规定采用印数,至今有的出版社未改而已),也有的社不计算样书和退货。
说明3:正常情况下销售数和印数之间差距不会太大,如果相差20%之内一般都是正常的。以下等式用以简单说明图书印出来后的去向:
印数=库存数+发货数-退货数-报废数-样书数
实际销售数=发货数-退货数
退货率我没详细的数据,印象中教材的退货率一般应该在5%之内,样书数就几十册,不过现在随着教材营销力度的加大,一般教材的样书可能达几百册甚至上千册。
说明4:各社支付的稿费用的实际销售数是否包含报废和样书这两项则根据各社自已的规定执行,不太一致。
说明5:报废的产生由以下几种原因,图书破损,不能再销售;环境变化使书不能再销售使用,如2007年财务政策变化致使大批财务类图书报废;老旧积压图书,失去销售可能。
说明6:作者实际所得稿费为已代扣个人所得税后的稿费。个人所得税计算办法参考:根据国家税务规定,稿费不高于800于不纳税;稿费高于800元但不高于4000元,缴纳超过800元数额的14%;稿费高于4000元应缴纳全部稿费的11%。(具体请参阅相关税务规定)。
二、稿费中常见的几种问题释疑
1超高版税
不少教师经常会被游说以高版税,超过10%,甚至有的接近20%。这种超高版税在正常情况下国内外均多用于畅销书,如于丹《论语》感悟、《哈利·波特》等,而且接近20%的也是很少很少的。在高校教材中采用高版税制多为非正常合同,如版税与包销量挂钩,老师承诺出版后自用N千册才会得到超高版税,否则没戏。正常教材的版税一般在7%至9%之间,10%的都很少。
正常情况下各社版税率差距不大,作者的收入和教材的销售量线性相关,建议作者选择该教材类别里的强势社,如外语类的外研社、上外社、机械类的机工社等,能带来更大的收益。
2.千字稿酬与版制制PK
三种稿费支付方式如何选择呢?如果排除一次性付酬,对比千字稿酬制和版税制各有如下特点。
千字稿酬制支付时间早,一般在出版后一至三个月;版税制则有些晚,一般要实现销售后支付,随着图书重印及销售会细水长流的流进作者口袋,结算时间有的按半年或一年结算一次,有的在重印时结上次稿费。
千字稿酬基本上与图书印刷数量无关,版税制高度与销售量相关。不细心的读者可能会问,千字稿酬不是还有一块是印数稿酬吗?实际上这一块有和没有没什么区别,印个几千册也就百把十元,不信您去算一下。
千字稿酬与版税的平衡点一般在七八千册之间,低于此数,千字稿酬拿稿费多,高于此数版税制拿稿酬多。
个人倾向于版税制,很少与作者签千字稿酬制,原因是版税制能更好的调动作者积极性编好书,并且维护好、共同营销好,对出版社与作者均有利,千字稿酬则有一锤子买卖的嫌疑。
3.图书销售数据公开的问题
不少作者会问,销售数到哪里去查呢?现在在出版社外部基本上不可能查到某本书的销售数据,但出版社内容很容易,且不视为机密。作者可以向责任编辑索要销售数据,我建议出版社在支付稿费时附上图书销售清单或经常向作者通报图书销售情况。
按常规印数应印在图书版权页上,作者可以以此对照稿费结算情况,只要误差在10%范围内都是正常的。但现在有些出版社不印印数,对此还是向出版社索要印制或销售数据即可解决。
4.稿费拖欠问题
估计遇到此问题的作者不少,但一般来说大的出版社有可能拖延稿费,但不会欠着不给,现在各大出版社信息系统做得都不很完善,由人工完成稿费支付的各个环节,难免有错漏,所以作者最好在有疑问时向责任编询问一下一般即能解决。但极个别不守信用的出版或工作室也是存在的,遇到这种情况建议作者拿起法律武器。
5.个人所得税问题
以前计算机个人所得税只需要作者身份证号,现在则要所有作者的身份证复印件。个人所得税基数按(稿费数÷主参编人数)来确定。如某本书稿费4000元,该书共有5人参编,且均提供了身份证复印件,人均稿费800元,则不用再纳个人所得税,但如果只提供了4个人的身份证,则还是要扣一点点税的,如果只有一个身份证复印件,则扣得税就不是一点点了。
G. 火车挂钩图片有吗
去看《铁道概论》一书,上面有非常详细的铁路车辆挂钩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