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字图片 > 西方文字图片

西方文字图片

发布时间:2022-03-06 21:25:00

❶ ps常用的西方字体

这个不能帮你了,你需要什么久下什么吧
英文英文字体太多太多了!
我建议你下一套cai978,这款字体里面就有1000多种英文字体!平时够你用的了
至于你要什么中东那些字体,比较少用,还是看你设计的需要吧!

❷ 西方文字的起源

字母文字最早是由腓尼基人发明的。这种文字是用比较灵活,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希腊人改进了腓尼基字母而创造了希腊字母,伊达拉里亚人又改进了希腊字母创造出拉丁字母。

中世纪时,日耳曼人受罗马文化影响,用拉丁字母拼写了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拉丁语系的语言。

而斯拉夫人也受东正教文化影响使用改进了的希腊字母,即西里尔字母拼写了俄语、波兰语、罗马尼亚语等斯拉夫族系的语言。有些文字,例如日语等同时使用了表意文字和表音字母两种形式。

(2)西方文字图片扩展阅读

腓尼基字母的演变

腓尼基字母和亚兰字母,像他们的埃及原形,只表示辅音,一个叫做“辅音音素文字”(abjad)的系统。在公元前7世纪由腓尼基字母演化出来的亚兰字母是波斯帝国的官方文字,几乎是亚洲所有字母系统的始祖︰

现代希伯来字母是皇家亚兰字母 的变异体。(撒玛利亚字母沿用原来的希伯来字母。)

阿拉伯字母是亚兰字母经约旦南部仍使用的纳巴泰字母演化而成。

公元3世纪的叙利亚字母经Pahlavi scripts和粟特文字母演化成亚洲北部的古突厥文、回鹘文、蒙文、老满文。

格鲁吉亚字母的起源不详,但应属于波斯─亚兰(或希腊)语系。

婆罗米系文字最有可能是亚兰字母演变出来,后来随印度教和佛教传入西藏、蒙古、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中国和日本虽受佛教影响,但保留已有的文字。)

❸ 西方最浪漫的文字是什么啊

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孤独的收割者>>
雨果的<<爱尔那尼>>

❹ 详细介绍手写西方文字艺术字体及其特征。

HO,我也挺想知道的……(和亲一起巴望着答案)

❺ 哪里有西方英雄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www.sogou.com

❻ 东西方文字的特点

前不久在在网上看见一个这个问题的回答,我就把它转载给你吧,其实,我很欣赏那个答案的。中国方块字是象形文字,西方字母是拼音文字,中国文字是以符号为基础,字母是以腓尼基字母为基础,而汉语拼音只是在二者之间做一个过渡的作用。
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重的是外表的意象与神的联系。而不是语法上与神的联系。这使我们的文字非常的早熟并发展到后来的僵化。产生话语权,普通的人们无法领略到文言文的神韵。发展到现在中国人的问题在于过分的注重文本,文本太发达了,太发达就假了。传播出来的东西都是虚伪的,文人臆想的。所以我们接受的文本描述越美好,现实中的生活就越黑暗。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外面的世界黑,我们写文章给自己以使自己能够短暂的逃避写出来的文章很美,别人很喜欢看,这使文人很受宠。和世界一对比真是文本的世界好呀。后来再传播到全国各地,中国的交通不发达,导致了这个地方的人觉得那个地方美,那个地方觉得这个地方美,其实都是表面的。现实中的中国人很内敛,很虚伪,爱幻想,爱逃避,他人是地狱,不敢面对现实,所有的东西都是潜规则。现实越不美,就越逃,越逃就越不美,直到后来文字狱大盛,真的东西不能写,一写就可能被杀头。李卓吾就是这么循道的,金圣叹也是。那些都是多么优秀的人呀。西方是另一种情况,西方文字不发达。西方人身强体壮,经常相互斗欧。他们是互动的交流的。所以他们的宗教是爱,是灵的无穷大——上帝;而不是中国的天人合一,是孤独,飘逸——灵的无穷小。诞生在印度的佛教是一种很特殊的宗教,它其实是种养生养神之道。他是为人的灵性在从零到无穷大这段过程的超越而创造的。孤独的幸福,这是中国人所追求的——成仙得道。只有很少的人可以只羡鸳鸯不羡仙,而且这种代价是惨痛的,象梁山伯与祝英台。但是西方早期在精神上是很粗糟的,因为他们的文字很不发达。所以他们能搞文学的,能在文本上获得声誉的人是很了不得的,他们的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很了不得的。他们的文章是摆得上台面的。而中国的文章一开始就写绝了,能写好文章的人最早我看是老子吧。到了四大名着是颠峰了,后人不可能超过的。而到了现代根本没有什么真正的好文章,都是些臆想的作品。万物法自然,你再巧夺天工,也还是天工要好吧。所以臆想的文章是不可能跟真实的比。而且臆想的文章导致了人们的两种价值观,一种来自文本一种来自现实,而人们往往更相信文本的价值而逃避现实。所以中国人开始要写杂文。杂文就是往生活里写小说。鲁迅就是生活小说最着名的人。但是他还是不如李敖的。因为鲁迅的小说揭露的还只是表面的政治上的一些东西,他没办法发掘出更本质的东西,在中国人在形而上的问题他是解决不了的。这点李敖做到了,他简直是个自我暴露狂----为什么呢。中国的问题就是在潜规则,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潜规则,而且是做人上的潜规则。是透到每个人骨头里去的。所谓反者道之动也。你要反,就也要反到骨头里去。所以你会看见李敖连自己的裸照都贴出去了。这在中国是需要很大的牺牲精神的---你必须明白一点:在中国是士可杀不可辱,也就是面子是比死还重要的。那么李敖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根本是把生死抛在一边随时准备殉道的。现在居然还有人说风凉话,居然还有人把李敖和这个比,和那个比,前几天看见一篇文章把他和李卓吾进行比较。后面还评价说李敖不如李卓吾,因为卓吾死了李敖没死。我的天哪,我都快吐出来了。中国的这些家伙就是这么研究人的,他们就是这么研究历史的,他们就是时刻警惕着,时刻准备着要在历史中找到些手段来应用。人可以这么比的吗?历史可以这么读的吗?在作者的眼里人根本就是猪嘛。李敖和李卓吾更是猪里面的典型要特地挑出来,别的猪,与猪的生死他根本都不放在眼里。想想看中国人怎么读三国你就知道了,人的死活是无关紧要的,关云长手起刀落就是一个。人们注意的是里面的英雄,是里面的谋略。说好听点叫谋略,难听点不是阴谋是什么?所以中国人在现代是拿不到诺贝尔文学奖的。不是因为外国没人懂中文,而是因为在文本上根本不行。中国的真货根本不在文本上。到了高行建才勉强可以,因为毕竟是真东西,但只是一个人的真,而不是中国人的真。中国的真是在生活中,而外国人怎么可能懂中国人的生活呢。就好象电影《刮痧》表达的:他们不误会你就已经很好了?再来说说诗歌。诗歌是种很特别的文体。它是神的语言——形而上的语言。为什么说他是神的语言呢?因为每个人都能从里面看出点东西来,但是你就是搞不懂整首诗在是讲什么。用尼采的话说就是:是写给所有人的,也是所有人都看不懂的。所以通常我们在诗歌面前获得的只是审美,而不是理解。诗性哲学是怎么回事呢?就是用神的语言来讲哲学。那就是道德了。所以尼采的文章我们可以把他看成是一部道德语录,一本格言。我这整篇文章讲些什么呢?只有一句话:美言不信中国人要从文字中,从文本的历史中解脱出来,回到真实的生活。因为无论是文本还是历史都是一种积累,积累在哪里呢?积累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体现在我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

❼ 西方字体之手写体有什么历史

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因此,针对现行汉字是否需要改革、能否改革以及如何改革等复杂的问题,我们应该先从汉字发展的历史中寻找答案。

***汉字的起源

汉字起源于什么时候,我们尚难以准确地回答。我们发现的最早的、能够(部分)确认的汉字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商朝盘庚时期距离现在已经有3500多年。那时甲骨文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词汇(2000以上),已经出现了会意字、形声字、假借字和转注字等比较复杂的文字,还出现了用甲骨文进行记事的作品。这些都说明在盘庚以前,汉字已经经历过一定时期的发展。

***两种变化

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根据史实,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

汉字改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治理汉字的过程,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指汉字自然的变化过程。汉字的改革一般是非连续的、剧烈的、短期内完成的;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汉字的自然流变有时间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多样化,造成异体字越来越多,字音读法不同,字义发生变化,导致了汉字不统一、不规范。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演变后,人们必须对汉字进行改革,使得汉字规范化、统一化。此外,汉字不可能一产生就很完美,就能满足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会主动地改革汉字,使得汉字满足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需要。而当改革的措施推广之后,汉字又开始新一轮的自然流变。

汉字的变化好像路的变化一样。路是人们走出来的;路走出来之后,人们隔一段时间就得修缮一次;修缮之后,路又渐渐发生一些变化,如变宽、变直、损毁,或者出现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缮。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路渐渐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需要建设新的道路,如铁路、高速公路等等。修路相当于汉字的改革,而路渐渐自然变宽、变直、损毁、分支等变化,相当于汉字的自然流变。这两种变化过程有着不同的性质、趋势、规律和作用,因此过去我们笼统地把这两种变化放在一起讨论汉字的历史演变,得出的一些结论,如“汉字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难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三次改革

历史上,汉字的结构经历过三次改革:从古字改革为小篆、从小篆改革为隶楷,从繁体字改革为简化字。

下面简单叙述一下这三次改革过程:

(1)从古字到小篆

在这本书里,古字是指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含有金文、甲骨文和大篆等字体。

金文: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金文始见于商代二里岗的青铜器,不过商代二里岗发现的青铜器有金文的只有少数几件。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金文增多;至西周时,青铜器上金文已经较为普遍。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有的呈团块状。

甲骨文: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形声字只占20%左右。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大篆:据传为周朝史籀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着名。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

小篆: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

相传小篆是战国时期秦国宰相李斯负责整理出来。如果小篆的确是在短时期内整理出来的,则在秦国国内必然有一个主动推广小篆和主动摒斥包括大篆在内的古字的改革过程。

秦国以外的国家所用的文字统称为“六国文字”。六国文字属于古字范畴,图画性强,形状不定,难以识别。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攻破齐国首都临淄,齐亡。至此,秦统一六国。秦王嬴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实行一系列的巨大改革,以加强和方便他所代表的地主阶级对全国的统治力量。文字改革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规定以小篆为统一书体在全国推行,并“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的各种文字。为推行小篆,秦始皇命令李斯、赵高等人编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书文,作为标准的文字范本。由于皇帝的高度重视以及皇权巨大的影响,小篆迅速在全国推行开来,而纷繁复杂的“六国文字”也随即退出历史的舞台。

(2) 从小篆到隶楷

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的新书体。这就是“隶书”。隶书开始时是写得比较草率的和不够规范的小篆。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隶书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规范的字体。隶书改篆书一味圆转的线条为方折的笔画,顺应了社会对书写方便和规范的需要。

相传,有一位名叫程邈的犯人,在狱中把民间流行的隶书整理出三千个字,传给秦始皇。秦始皇大为赏识,并破格提拔程邈为御史,并准许其字用于皂隶小民之间。此后,隶书不仅仅在秦朝民间广泛流行,政府文件一般也都用隶书书写,但重要的诏书仍用小篆书写,所以隶书在秦代又称“佐书”。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隶书以前的汉字是用绘画式的线条书写的,而隶书以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撇点折等笔画构成的。自隶书出现后,汉字的结构基本上固定了下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随着秦王朝的覆灭,小篆也就迅速退出历史舞台,隶书成为社会首要书写方式和书法的典范。其后不久,出现了更为规范的楷书字体。汉朝以后楷书占据正统地位。

(3)从繁体字到简化字

下面详细说一下在这个阶段的汉字结构上的改革过程。

汉字中许多字自古以来在民间就有多种写法,有的写法笔画多,有的写法笔画少。笔画多的叫做繁体字,笔画少的叫做简体字。

隶书和楷书走上历史舞台之时,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小篆形式的各种繁体字和简体字,但是针对隶书和楷书形式的一些汉字,人们又渐渐创造出的新的书写形式,有的写法笔画多,有的写法笔画少。一般笔画少的占多数。这些笔画少的书写形式叫做简体字,笔画多的叫做繁体字。简体字一般不被官方认可,只流行于民间,因此又叫俗体字。顺便说一下,上个世纪,我们实行简化字运动后,有些简体字或俗体字取代占正统地位的繁体字,成为占正统地位的文字,这些简体字叫做简化字。可见“简化字”和“简体字”是两个相关但不相同的概念。

1909陆费逵在《教育杂志》上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一文,首次向国人阐明简体字的优越性,并且说明简体字并非本身不雅观。这篇文章被认为是近代简化字运动的开端。

1922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划委员会成立了汉字省体委员会,正式进行汉字简体字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并通过钱玄同的《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此案首先说明了减省汉字笔画的重要性,指出虽然改用拼音是治本的办法,而减省汉字的笔画是治标的办法,但是当时汉字的弊病已日益明显,而治本的方法又一时拿不出来,所以减省笔画的治标方法是当时唯一的选择。此案还讲述了减省笔画的几种方式,而这些方式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民间使用的历史。

1935年,经过了十几年的学术讨论和准备,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但该表推行不久就遭到某些保守人士的反对。1936年,教育部奉行政院的命令,正式下达了“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的训令,标志着民国时期的简化字运动的夭折。

但是,简化字运动在人民群众仍旧继续进行着,特别是红军解放的地区,到处都可以看到简体字。它们出现在人们手写的稿子和各种印刷品上,人们称之为“解放字”。随着解放区的扩大,“解放字”也普及全国,在群众中为新中国汉字简化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汉字简化工作很快就提上了议事日程。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正式成立,并选举吴玉章为主席。1952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主任委员是马叙伦,下设拼音方案组、汉字整理组、教学试验组、编辑出版组、秘书处。1954年10月,这个委员会将多方研究讨论并经过四次大的修正的《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上报中央,得到中央的批准,并下达地方进行进一步审阅,并开展初步试验。同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隶属于国务院直属单位。1956年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以及《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开始正式推行汉字简化方案。

根据国务院的决议,《汉字简化方案》分四批进行。1956年2月推行第一批简化字260个,包括230个简化字和方案之外的30个偏旁类推字;1956年6月推行第二批简化字95个;1958年推行第三批简化字70个;1959年推行第四批简化字92个,另外附录了54个简化偏旁。四批合计517个简化字,其中有30个是《汉字简化方案》之外的偏旁类推字,而《汉字简化方案》中还有28个没有推行。1964年,文改委编印了《简化字总表》,此表分为3个表。第一表收录了352个不作偏旁的简化字,第二表收录了132个可作偏旁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收录了1754个简化字,是应用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对基本上以《新华字典》收录的8000个汉字进行类推简化。总表外还有两个重要的附录:一个是被看作简化字的异体字表,一个是国务院批准的生僻地名用字表。《简化字总表》的编印表明中国第一次简化字运动最终取得了成功。

第一次简化字运动的效果突出: ① 它把2235个汉字从平均16.03个笔画减省到10.3个笔画,学习起来和书写起来都方便了许多; ② 消除了一批异体字; ③ 构造更为合理,比如“偿”容易读成“shǎng”,变成简体字“偿”后就不会误读了; ④ 在结构上更为美观,字形之间的差异也更为突出。笔者曾经把繁体字和简化字的汉语报纸给不认识汉字的德国人和泰国人看,让他们比较那种形式的汉字更美观,结果他们大多数认为简化字美观。

在扫盲试验中,简化字扫盲的效率比繁体字扫盲的效率高出20%左右。

第一次简化字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 ① 有些字简化不合理; ② 有些繁体字该简化的没有简化。这些问题,相对于其上述有益的效果而言,是次要的。

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惯性,简化字运动也不例外。第一次简体字成功之后,有些人又在思索着如何进一步简化汉字,于是开始了第二次简化字运动。其大致过程如下:

1966年到1971年,汉字简化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72年3月,中国科学院下设文字改革办公室,文字改革工作开始恢复。当年7月,文字改革办公室开始拟定《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并广泛征集群众中流行的简化字。1973年国务院同意恢复“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名称,归国务院科教组管。1975年文改委拟定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以下称《二简》。1977年文改委在广泛征集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拟定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修订稿,收录了简化字853个。

1977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加快文字改革的步伐》,并于次日开始试用《二简》中第一表中248个简化字。1978年3月教育部通知要求全国统编教材一律试用《二简》中第一表字,开始推行《二简》。

但是《二简》中不合理的地方很多: ① 没有规律地简化了一些字; ② 不合理的兼并了一些汉字,如把“雕”和“刁”并为一个字。此外,汉字的整体局面被“一简”深刻地冲击后,刚刚恢复平静,又受到“二简”的冲击,弄得有些混乱。因此,从1978年开始人们反对《二简》的呼声越来越高。1978年8月,全国报刊都停止了试用《二简》中第一表中的简化字。

从1980年起,有关机构开始修订《二简》,一直持续到1985年。但是在似乎修订完善的时候,被政府废止了:1985年12月,文改委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批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二简》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并在通知中明确指出“1977年12月20日发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自本通知下达之日起停止使用。”这个通知宣告了第二次简化字运动的失败。

第二次简化字运动为什么失败了?笔者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第二次简化字运动的效益非常有限。第一次简化字运动对汉字的结构改动得那么大,而产生的效果在扫盲试验中,简化字扫盲的效率比繁体字扫盲的效率只提高了20%左右。第二次简化字运动的规模远不及第一次简化字运动,群众基础也赶不上第一次简化运动,合理性也不如第一次简化字运动,因而其产生的效益不会有多大。

第二次简化字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思索的问题和很多值得吸取的教训。其中关键的一点是“不熟不做”。因此,1992年11月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批转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请示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今后对汉字简化应持慎重态度,使汉字保持稳定,以利社会应用。

***汉字的自然流变与规范化

(1) 汉字结构的自然流变

汉字结构上的自然流变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异体字越来越多,也就是说同一个字不同的书写形式越来越多; ② 笔画的模式越来越多; ③ 书写方式越来越多。

汉字在起源之时,实际上是一幅幅逼真的图画,各个部落甚至各个人在写这些字,或者说画这些画时,都可能不一样,所以每个字的写法有很多种。这种现象在商代甲骨文中仍然非常明显。例如,甲骨文中“尊”字的写法至少有20种,“羊”字写法至少有45种。一个字多种写法相互之间称为异体字。

在汉字结构变革过程中,新的字体取代了旧的字体,旧的字体中各种写法往往同时也被废止了,即消除了许多异体字。但是对于新的字体而言,通过自然演变,在民间又有简化、草化、快写、随便写的现象、要求和趋势,由于各地、各时、各人在简化、草化、快写、随便写时没有统一的规矩,国家又一直没有制定汉字书写的标准,所以一个汉字又产生多种写法,出现了新的异体字。

此外,由于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不断增长,现有的字往往不够。因此,就会另造一些字来,由于各个时期各个人造的字往往没有经过专门的机构进行审查就流传开来了,有些字实际上是表示同一个意思,这就又增加了异体字出现的机会。

在字体方面,汉字也发生过较大的流变。例如,隶书走上历史舞台不久,其笔画经过自然流变,形成了楷书。宋朝发明了印刷术,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笔画发生进一步的自然流变,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随看文化事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西方文字字体的影响下,汉字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仿宋、扁宋等。这些字体一般用电脑而不是手来“书写”,所以现在又可统称为“电脑字体”。

此外,为手写之便捷以及书法艺术的开拓,人们还创造出行书和草书等多种书写方式。行书的结构和楷书基本相似。草书的结构虽然和楷书差别较远,但是草书一般只作为一种书法,或者作为一种速记方式,在信息交流中应用较少并常遭排斥。

(2) 汉字数量的自然流变

在自然流变过程中,汉字的数量是逐渐增多的,这是因为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制造出一些新字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此外,异体字的自然增多也是汉字数量增加的原因之一。

(3) 汉字读音的自然流变

从远古时期到现在,汉字的读音发生过一定的自然流变,如上古时期,有一些复辅音,现在都从汉语中消失了。此外,在音调方面,也有一些显着的变化。长期以来,汉字一直没有一个规范的注音工具,是其读音自然流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4) 汉字字义的自然流变

从远古时期到现在,有些汉字的字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汉朝以前,“低”只表示“头向下垂”;汉朝以后,“低”才表示和“高”相反,包括“矮”、“地势低洼”、“声音细小”、“程度差”等意义。

(5) 汉字的规范化问题

上述汉字的自然流变如果不加以约束、规范和清理的话,将带来严重的混乱。

传说中创造汉字的“仓颉”可能是远古时期一个伟大的汉字整理者。周朝史官史籀可能也是一位杰出的汉字整理者。他撰写的童蒙识字课本《史籀篇》客观上起到了规范汉字的作用。上述秦朝以小篆统一中国汉字,也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汉字整理规范运动。其后不久,隶书的出现,进一步规范和简化了汉字。此后,汉代的许慎、唐代的颜元孙、宋代的郭忠恕和张有等都对字形混乱的局面做了一些拨乱反正的工作。此外,始于汉末的反切汉字注音方法和魏晋的韵书,为汉字读音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对汉字而言,也是一场大规模的整理和规范过程。在字义方面,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白话文运动的推进,即提倡用口语书写文章,反对用文言文书写文章,废弃了许多汉字在文言文中特有的意义,也使得常用汉字的数量至少减少了很多。

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展简化字运动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汉字的规范化运动,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清理和废除异体字; ② 统一和规范汉字的字形、笔画、笔顺; ③ 统一和规范汉字的读音。关于这个方面的历史,读者可以参考高更生先生所着的《现行汉字规范问题》一书。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人口的流动急剧增长,文化教育和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全国人民的普通话水平提高很快,很多偏远乡村的老人虽然不会说普通话,但是能听懂普通话。这说明现在中国人民在汉字的发音问题上统一和规范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汉字历史演变的趋势

纵观上述汉字改革和汉字历史演变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很难说汉字的历史演变有什么趋势。这是因为汉字的演变分为自然的流变和主动的改革这样两种相互交替又相互对立的演变模式。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文字学工作者可能都知道,汉字的演变有这样一种总的趋势:形声字的比重越来越大。甲骨文时期,形声字约占汉字总数的20%;小篆时期,这个数目约上升到50%以上;隶书时期,形声字的比例达到80%,而上个世纪简化字运动之后,这个比例上升到85%左右。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多种原因,现行汉字中许多形声字并不能正确表示汉字的读音,如“排、沸、现、形、析”等形声字都没有正确表示汉字的读音。

***历史的启示

从上述汉字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启示:

(1) 汉字的结构可以在短时期内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体现在大篆向小篆的变革之中、小篆向隶书变革之中、繁体字向简化字的变革之中。

(2) 汉字的改革是和生产力的大发展相互对应着。

这体现在汉字两大改革活跃时期(秦朝和20世纪)都是发生在生产力大发展的时期。这种现象可以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汉字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大发展为生产工具的革新提供了技术和人文基础,而生产工具的革新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又满足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此外,生产力大发展和汉字改革都需要中国处于一个相对统一和稳定的政治局面。这也是其原因之一。

❽ 西方字母文字经过哪些演变 尽量简洁一些

现在西方的拉丁字母文字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腓尼基字母,而腓尼基字母又是根据比他更早的古埃及的图画文字(也就是埃及的象形文字)制定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在的字母也是从象形文字那发展而来的.后来经过古希腊和罗马的发展与演变,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拉丁字母.

❾ 中国文字与西方字母文字的差别

中国汉字系象形文字,起初是根据对象的形态而创造出来的文字,目前所留下来的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它们都是象形文字。后来经过不断地演化,经过大篆、小篆才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汉字。而现在西方的拉丁字母文字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腓尼基字母,而腓尼基字母又是根据比他更早的古埃及的图画文字(也就是埃及的象形文字)制定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在的字母也是从象形文字那发展而来的。后来经过古希腊和罗马的发展与演变,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拉丁字母。至于为什么在造字上有这样的差别,我想只有问当初造字的人了,他们是怎么想出来的,我们后人无法知晓,只能猜测。而对于演变的差异,我想主要是中国的文字和西方的文字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汉字是表意文字,而拉丁字母是表音文字。表意文字的特点就是通过笔画的勾勒,能概括它所代表的食物的含义,比如“日”最早就是一个圈里面一个点,很形象的。所以后来我们有了笔画复杂却很形象的汉字,而拉丁字母是表音的,每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比如太阳在英语中的发音中是“sun”,那么他们就想办法从26个字母中选几个字母出来拼在一起能够发“sun”的音。因而就有了现在的英语单词“sun”。

阅读全文

与西方文字图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脑图片变大如何设置 浏览:942
好看的秋冬衣服款式图片 浏览:192
3d怎么导出图片 浏览:986
海女生短发发型图片 浏览:145
怎么画公主简笔画图片 浏览:419
虾爬子怎么分公母图片 浏览:58
如何做沙雕狗头图片 浏览:163
一个老太太和女孩的图片 浏览:919
文艺简单风的图片 浏览:238
ico格式图片怎么做 浏览:881
美女高清气质头像图片高冷 浏览:688
图片改为文字的软件哪个好用 浏览:553
时尚发型女2017图片 浏览:263
动漫珠子图片大全 浏览:241
哪款word可以修改图片 浏览:726
活着图片文字图片 浏览:361
简单封面图片小学生 浏览:565
保健品pop海报图片大全 浏览:293
如何用图片表示文字 浏览:402
word转换成一整张图片 浏览: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