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蝉的外形描绘
蝉有两对膜翅,形状基本相同,头部宽而短,具有明显突出的额唇基;视力相当良好,复眼不大,位于头部两侧且分得很开,有3个单眼。触角短,呈须状。口器细长,口器内有食管与唾液管,属于刺吸式。胸部则包括前胸、中胸及后胸,其中前胸和中胸较长。
3个胸部都具有一对足,腿节粗壮发达(若虫前脚用来挖掘,腿节膨大,带刺)。蝉的腹部呈长锥形,总共有10个腹节,第9腹节成为尾节。
雄蝉第1、第2腹节具发音器,第10腹节形成肛门;雌蝉第10腹节形成产卵管,且较为膨大。幼虫生活在土中,末龄幼虫多为棕色,与成虫相似。螽蝉科有两个种,俗称为毛蝉。
(1)蝉文字图片扩展阅读:
生活习性
蝉的幼虫生活在土中,有一对强壮的开掘前足。利用刺吸式口器刺吸植物根部汁液,削弱树势,使枝梢枯死,影响树木生长。通常会在土中待上几年甚至十几年,如3年、5年,还会有17年,这些数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质数。
这是因为质数的因数很少,在钻出泥土时可以防止和别的蝉类一起钻出,争夺领土、食物。将要羽化时,于黄昏及夜间钻出土表,爬到树上,然后抓紧树皮,蜕皮羽化。当蝉蛹的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时,蜕皮的过程就开始了,头先出来,紧接着露出绿色的身体和褶皱的翅膀,停留片刻,使翅膀变硬,颜色变深,便开始起飞。
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6月末,幼虫开始羽化为成虫,刚羽化的蝉呈绿色,最长寿命长约60~70天。7月下旬,雌成虫开始产卵,8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卵多产在4~5毫米粗的枝梢上。夏天在树上叫声响亮,用针刺口器吸取树汁,幼虫栖息土中,吸取树根液汁,对树木有害。
蜕皮是由一种激素控制的。蝉蛹的前腿呈勾状,这样,当成虫从空壳中出来时,它就可以牢牢地挂在树上。蝉蛹必须垂直面对树身,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为了成虫两翅的正常发育,否则翅膀就会发育畸形。
蝉将蛹的外壳作为基础,慢慢地自行解脱,就像从一副盔甲中爬出来。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当蝉的上半身获得自由以后,它又倒挂着使其双翼展开。在这个阶段,蝉的双翼很软,它们通过其中的体液管使之展开。体液管由液体压力而使双翼伸开。当液体被抽回蝉体内时,展开的双翼就已经变硬了。
2. 蝉的生活习性的资料(图片,文字或者视频
生活习性编辑
蝉的幼虫
蝉的幼虫生活在土中,有一对强壮的开掘前足。利用刺吸式口器刺吸植物根部汁液,削弱树势,使枝梢枯死,影响树木生长。通常会在土中待上几年甚至十几年,如3年、5年,还会有17年,这些数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质数。这是因为质数的因数很少,在钻出泥土时可以防止和别的蝉类一起钻出,争夺领土、食物。将要羽化时,于黄昏及夜间钻出土表,爬到树上,然后抓紧树皮,蜕皮羽化。当蝉蛹的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时,蜕皮的过程就开始了,头先出来,紧接着露出绿色的身体和褶皱的翅膀,停留片刻,使翅膀变硬,颜色变深,便开始起飞。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6月末,幼虫开始羽化为成虫,刚羽化的蝉呈绿色,最长寿命长约60~70天。7月下旬,雌成虫开始产卵,8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卵多产在4~5毫米粗的枝梢上。夏天在树上叫声响亮,用针刺口器吸取树汁,幼虫栖息土中,吸取树根液汁,对树木有害。
蜕皮是由一种激素控制的。蝉蛹的前腿呈勾状,这样,当成生活习性虫从空壳中出来时,它就可以牢牢地挂在树上。蝉蛹必须垂直面对树身,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为了成虫两翅的正常发育,否则翅膀就会发育畸形。蝉将蛹的外壳作为基础,慢慢地自行解脱,就像从一副盔甲中爬出来。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当蝉的上半身获得自由以后,它又倒挂着使其双翼展开。在这个阶段,蝉的双翼很软,它们通过其中的体液管使之展开。体液管由液体压力而使双翼伸开。当液体被抽回蝉体内时,展开的双翼就已经变硬了。
蝉蜕变的具体过程
如果在一只蝉双翼展开的过程中受到了干扰,这只蝉将终生残废,也许根本无法飞行,并且无法发声。
每当蝉口渴,饥饿之际,总会用自己坚硬的口器插入树干一天到晚的吮吸汁液,把大量的营养与水分吸入自己的身体中,用来延长自己的寿命。蝉在未成熟之前在土里成长,后慢慢掏洞爬与树干上,如发现有稀泥的盗土洞里必有幼蝉,蝉是在夜间趴在树干上脱壳,脱完壳就有了翅膀了。
雄蝉会鸣叫,它的发音器在腹基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鸣肌每秒能伸缩约1万次,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共鸣的作用,所以其鸣声特别响亮。并且能轮流利用各种不同的声调激昂高歌。雄蝉每天唱个不停,是为了引诱雌蝉来交配,它们并不能听见自己的“歌声”。每个种的雄蝉发出3种不同的鸣声:集合声,受每日天气变动和其他雄蝉鸣声的调节;交配前的求偶声;被捉住或受惊飞走时的粗厉鸣声。雌蝉的乐器构造不完全,不能发声,所以它是“哑巴蝉”。有些种从鸣声、行为和形态上较易鉴别。
3. 谁知道蝉的生长过程带图片!!!最好详细点!!!
蝉的蛹在地下度过它一生的头两三年,或许更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它吸食树木根部的液体。然后在某一天破土而出,凭着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树爬上去。蝉蛹经过几年缓慢的生长,作为一个能量的储存体爬出地面。它用来挖洞的前爪还可以用以攀援。
当蝉蛹的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时,蜕皮的过程就开始了。蜕皮是由一种激素控制的。蝉蛹的前腿呈勾状,这样,当成虫从空壳中出来时,它就可以牢牢地挂在树上。蝉蛹必须垂直面对树身,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为了成虫两翅的正常发育,否则翅膀就会发育畸形。蝉将蛹的外壳作为基础,慢慢地自行解脱,就象从一副盔甲中爬出来。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当蝉的上半身获得自由以后,它又倒挂着使其双翼展开。在这个阶段,蝉的双翼很软,它们通过其中的体液管使之展开。体液管由液体压力而使双翼伸开。当液体被抽回蝉体内时,展开的双翼就已经变硬了。如果在一只蝉双翼展开的过程中受到了干扰,这只蝉将终生残废,也许根本无法飞行。
蝉分布地域广,中国南北都有分布,主要栖息在阔叶树上,生活周期为3-5年,成虫寿命2-3个月,产卵期在每年7、8月份,越冬卵在翌年5-6月孵化,卵期近300天。
越冬若虫的活动受地温和寄主植物树液的影响,在温度高于10-15℃时,树体汁液开始流动速,越冬若虫随之开始刺吸取食活动。从越冬卵中孵化的若虫(蝉蚁),潜入土中,在寄主植物根部吸食汁液。随着龄期的增长,营造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土室,栖居其中。土室壁的一部分附着在植物根上,以便取食。秋后温度下降,便钻入深土层中越冬,春暖后又向上迁移至树根附近活动。
一年中以5月份在土中的若虫数量最多,此时正值越冬卵大量孵化入土,又是末龄若虫即将出土蜕皮变为成虫的时期。在土中完成若虫的整个生活过程后,成熟若虫于5-8月从土中钻出来,并爬行到灌木枝条、杂草茎干等处,用爪及前足的刺固着于树皮枝叶上,蜕皮羽化为成虫。
6月为成虫出现盛期,10月为末期。成虫羽化后20天左右,交尾产卵,7-8月为成虫产卵盛期,10月为产卵末期,成虫的终见期为11月。成虫多在夜间20点-22点时和早晨4点-6点羽化,雌雄比基本保持1:1的比例。
4. 蝉字在甲骨文以及篆书中怎样写
这可以翻译成甲骨文,篆书:http://www.internationalscientific.org/
甲骨文由来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 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 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 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 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甲骨文字记载的是后来被称为汉字的中国汉朝隶书文字的渊源。为与宋书(体)、明书(体)、楷书、...形式上一致,可以称甲体(书)、骨体(书)、金体(书)、帛体(书)、竹体(书)。为与“汉字”对应,可以称为商(夏、殷)字。
对比汉字与商字(甲骨字)、周字(金字),才好理解字本义。(与《说文》不同,本网站把字形成渊源分为象形、象声、象事.这*分类要素的进一步分化的象形[可见;静态]、象声[目不可见;耳闻]、象事[可见;动态]、象意[不可见;思考]..是后来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词类的渊源)甲骨文字打开了观察3000年前黄河流域人们生活的窗户。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公元一四○○)的文字。这些文字因为刻在兽骨或龟甲上,故名兽骨龟甲骨文。文字是以契刀刻划的,故又名“契文”“契刻”。文字的内,除极少数属于纪事外,大部分是属于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人们使用毛笔和小铜刀,把文字书写、刻画在龟甲或兽骨上,当时所用材料大部分是乌龟的腹甲以及牛的肩胛骨,后人于是合称为“甲骨文”,也称为“卜辞”或“贞卜文字”。。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阳县,原来是殷代古都,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
商代的甲骨文,大约在十五万片以上。这些甲骨一般都是破碎的,只有极少一部份是完整的。已经整理出来的甲骨文单字,除去重复的和异体的 约有四千五百个左右。其中,能够准确认识的约有九百 多字,这些大多数是比较常用的字。此外,不能确认的 约三千五百字,大多数是人名、地名等专名字。
甲骨文的内容是什么呢?甲骨文距离现在虽然已经有了三千多年,但是它已经是一种相对地定型。并且书写得熟练,很成熟的文字了。它的文辞的内容除了关于占卜某时某日的吉凶、祭祀(常卜要杀多少人、多少牛、羊、犬等牲畜)、征伐、狩猎和年成的丰欠以外,还有占卜天气风雨、出行、生育、孩子、疾病等等。
甲骨文最先是在河南安阳附近的小屯村里被发现的,当时,无意中让它们重见天日的农夫们,把这些为数不少的骨头当作药材,卖给药铺。清末时,一些骨片传到刘鹗手中,刘鹗立刻发现到这些骨片上的文字比周朝青铜器上的钟鼎文年代更早。后来,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等学者也开始着手研究这些文字,并进一步确定这些文字的年代是商朝。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纪录。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是天气晴雨,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求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了!所以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甲骨文的发现最早时间,是在清末光绪二十五年以前。发现地点,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庄。村人于耕种时,在土层中掘出一些龟甲兽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奥难辨的文句。当时,村人当作龙骨转售药店为药村。直至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经考古学家王懿荣发现,确定了它在研究历史资料上具有珍贵的价值后,就开始被介绍到了学术界。复经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诸家的先后搜集考究,其中罗振玉更瘁全力以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学”的地位。 甲骨学的着述,最早问世的是刘鹗的“铁云藏龟”,时在清光绪二十九年(一九 ○二)出版,续有孙诒让的“契文举例”、罗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待问编”。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纂”、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王襄的“簠室殷契类纂”、叶玉森的“殷契钩沉”、“说契”、“研契谭枝”、朱芳圃的“甲骨文字编”、孙海波的“甲骨文编”、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释”、金恒祥的“续甲骨文编”、严一萍的“殷商编”、“甲骨文 断代研究新例”、绕宗颐的“甲骨文续编”、“殷墟文字甲乙编”。更有欧美传教人士及日本学者等,亦先后于民国十七年中央研究院继续发掘时,在我国搜购甲骨甚丰,并多有专着发表。 近三十年来,对甲骨学最有贡献的,应推董作宾先生。董氏曾亲自参与发掘甲骨出土工作,他据殷代卜辞,将过去甲骨学的研究阶段,分成前后两期,前期从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到民国十六年丁卯(一八九九到一九二七),共为二十八,后期自民国十七年戊辰,到民国三十八年己丑(一九二八到一九四九),共二十二。 甲骨文字风格衍变:甲骨文字有契刻体与笔写体两种书体互用发展所造成,大体上说,是由契刻体向笔写体方面发展的。董作宾氏据殷代卜辞,把贞卜人群,分为五个时。以甲骨文字变化,书体变迁,追錝时代,以十干十二友常用字为例,阐明其字形。自第一期到第五期的变化过程中,发现了各期甲骨文书写风格不同,各有其特征。 第一期(武丁时)的书法风格,至为宏放雄伟,以甲骨大版大字为代艰作。此类大字常是强力的,雕的笔划很粗壮,并填有朱墨(朱砂、墨)。其中也有工整秀丽的小字,都极为精彩。这些都是承受中兴英主武丁风格,其气魄之宏放,技术的熟练,颇为惊人。其书家有韦、永、宾。 第二期(祖甲、祖庚时代)书风较为谨饬。祖甲、祖庚是继承第一期武丁的守成贤君,所以当时的卜师,严守规则而少变化。其书家有旅、大、行、即。 第三期(廪辛、庚丁时)书风转变,陷于颓靡,前期老书家已经作古,豪放书风扫地,当期的书家,笔力多幼稚柔弱,甚至笔误颇多。此期书者,皆未署。 第四期(武乙、文丁时)的贞人,卜辞上不署书契者的名字,此一期,武乙、文丁时代新兴书家,尽去前期笔力幼弱之敝,作品生动、劲峭、时逞放逸不羁之趣。此期署名之书家,仅狄一人,其余尚未发现。 第五期(帝乙、帝辛时代)的书风、除少数兽头大字刻辞外,其余的都异常严肃工整。理由是: 贞卜事项,王必躬亲,卜辞的段、行,字都很均整,如蝇头小楷,文风丕变,制作一新。其书家有泳、黄。
甲骨文占卜的方法是将处理后的龟甲或兽骨,在背面加以钻洞到即将穿透又尚未穿透的程度,再用火烘灼,龟甲的正面就会在钻洞的四周围出现裂纹,这些纹路称为“兆”。负责观察纹路的人,也就是负责占卜的人,叫做“卜官”,在判断吉凶之后,才将卜问的内容书写、刻画在甲骨上。除了卜吉凶之外,有部分甲骨文是用来记事的。记事的甲骨文字多用刀子契刻,有的先用笔写,然后刻画出来,也有的是直接刻画出来的。甲骨文多数由上而下直行书刻,这种方式仍是今日中文常用的格式。 事实上,甲骨文并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国文字的产生其实远在甲骨文之前,例如一些刻画在陶器上的文字~陶文,在六千多年前已经产生。如果文字代表文明的开始,可知甲骨文之前中国文明的脚步早就启动了。
肩胛骨文
河南安南小屯出土,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藏。商朝在西元前十八世纪,是当时东亚唯一使用文字的国家,殷商迷信鬼神,遇事都要贞卜,而贞卜一般都用龟腹甲或牛肩胛骨,合称甲骨。依董作宾先生的甲骨文断代,我们知道甲骨文的字体结构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形式,本件属于第一期甲骨文。
5. 蝉的生活习性的资料(图片、文字或者视 频资料)
蝉一般3~4年繁殖1代,以卵和若虫在树枝木质部和土壤中越冬。老熟后的若虫于6~7月间出土羽化。其出土的时间常在晚上8时至早晨6时左右,以夜间9~10时为出土高峰时段。
若虫在出土之后即爬到附近的树上羽化,完成羽化需2小时左右。成虫出壳时,翅脉为绿色,身体为淡红色。以后,翅膀逐渐舒展开来,翅脉和体色都逐渐变深,在黎明之前逐渐向树上爬去。
成虫羽化后,先要刺吸植物的汁液,补充营养,然后开始鸣叫,叫的目的是吸引雌蝉。
雄蝉一般在气温20度以上开始鸣叫,当气温达到26度以上时,许多雄蝉就一起鸣叫起来,称为群鸣。当气温达30度以上时,这些雄蝉不仅鸣叫时间长,而且次数也更多,声音也叫得更响。
此鸣蝉有一定的群居性和群迁性,上午8~11时,成群由大树向小树迁移;到了晚上6~8小时,它们又成群地由小树向大树迁移。
成虫的飞翔能力较强,但一般只作短距离迁飞。若摇动树干,它在夜间有一定的趋光性和趋火性,如没有外力去摇动树干,则其趋光性和趋光性并不明显。
成虫的寿命为45~60天。此虫在不同时期,雌雄的比例很不平衡,在羽化的初期,雄虫比雌虫多6~7倍,但到羽化盛期,雌雄的数量趋于相等,而到了羽化的末期,则变为雌多雄少,而且雌虫要比雄虫多6~7倍。
雌雄交尾以后,雌蝉把卵产在植物枝条中,造成枝条枯死。卵在枯枝中到翌年6~7月间孵化落入土中,在地下生活3~4年,每年6~9月间蜕皮1次。
若虫在地下的深度一般在2~30厘米之间或更深。幼龄若虫多附着在侧根或须根上,而大龄若虫则多附着在较粗的根上。
若虫在地下生活期间,地面上都留有一个米粒大小的通气小洞孔,若虫就生活在其中
6. 蝉的叫声是什么(一个字)
蝉的叫声是:知了、知了
不同种蝉的叫声不同,如:常见的黑蚱蝉叫声是连续不断的,而寒蝉则是一声一声地叫。因此有的知了会“知了、知了、知了……”的叫,有的则会“知了……知了……知了”的叫。
其实,常听到的蝉声是蟪蛄,它绝对是蝉家族中的“音痴”,永远只会发出一个单音节的“zi”。不过,它鸣叫的时间持续非常长,到秋天还能听见它的叫声。
(6)蝉文字图片扩展阅读:
蝉鸣的原因:
蝉是用膜振发声。发音器构造分为大小两室。大室内有褶膜与镜膜,小室位于体的内侧,内有鼓膜,当昆虫体内壁肌肉收缩,便振动鼓膜发声,加之镜膜的协助和共鸣室的反响,声音就分外响亮。
会鸣的蝉是雄蝉,它的发音器就在腹基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鸣肌每秒能伸缩约1万次,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共鸣的作用,所以其鸣声特别响亮。并且能轮流利用各种不用的声调激昂高歌。雌蝉的乐器构造不完全,不能发声,所以它是“哑巴蝉”。
雄蝉每天唱个不停,是为了引诱雌蝉来交配的,雄蝉的叫声,雌蝉听来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在交配受精后,雌蝉,就用像剑一样的产卵管在树枝上刺成一排小孔,把卵产在小孔里,几周之后雄蝉和雌蝉就死了。
由于季节的变化,树枝枯萎,落到地面,被泥土深埋,卵才真正开始发育,并慢慢形成幼虫(蛹状)
一般需要6个月至1年时间才能钻出地面,变为成虫。根据考证,有些幼虫在泥土里可以存活6年之久才会钻出地面蜕变。
7. 蝉的外型特征
1、蝉有两对膜翅,形状基本相同,头部宽而短,具有明显突出的额唇基;视力相当良好,复眼不大,位于头部两侧且分得很开,有3个单眼。
2、口器细长,口器内有食管与唾液管,属于刺吸式。胸部则包括前胸、中胸及后胸,其中前胸和中胸较长。
3、蝉的腹部呈长锥形,总共有10个腹节,第9腹节成为尾节。雄蝉第1、第2腹节具发音器,第10腹节形成肛门。
4、大多数蝉的体型通常不大,成虫体长多在2至5厘米(0.6至1.5寸)之间,少数种类,例如世界最大的帝王蝉翼展就达20厘米(6寸),体长约7厘米(2.1寸) 。
5、蝉的外骨骼很坚硬,双翅相当发达,多为透明或半透明(双翅完全不透明的种类通常翅面颜色较为鲜明,且多分布于靠近热带的地区),上面有明显的翅脉。
(7)蝉文字图片扩展阅读:
蝉的分布范围:
分布于温带及热带地区,栖于沙漠、草原和森林。除每年仲夏出现的三伏蝉——蛾蝉属等属的种类之外还有周期蝉。
最着名的周期蝉有十七年蝉和十三年蝉,又称质数蝉,由于生命周期是质数,所以不会遇到上一世代所遇到的天敌。
周期蝉隔一定时间在一定地区大发生一次,届时数十到数百只黑褐色的蝉幼虫一起从土里钻出羽化,十分壮观。有些种从鸣声、行为和形态上较易鉴别。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蝉
8. “蝉”字的草书写法是什么样的
“蝉”字的草书写法如图:
9. 《蝉》的诗句和诗意
古诗原文【蝉】
虞世南 〔唐代〕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意: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