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姓氏图片文字我姓常
‘贰’ 我想作张带姓氏的头像,我姓常松
发一张你自己喜欢的图片 人物或者动漫 或者喜欢的图片都行 最好高清一点的 可以帮你制作一张
‘叁’ 姓常的怎么取名,怎么取四个字的名字
如下:
1、常阳婉仪、常阳以旋、常阳赞悦、常阳芷嘉。
2、常阳素珊、常阳芃芃、常阳雯华、常阳芸静。
3、常阳柯洁、常阳思雁、常阳佳熙、常阳丹烟。
4、常阳贝丽、常阳凝雨、常阳冬莲、常阳春霜。
5、常阳冷卉、常阳继妍、常阳伊娜、常阳奇颖。
‘肆’ 姓常的名人
常惠、常璩、常隆庆、常建、常昊等。
1、常璩
常璩(约291——361),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成都崇州)人,东晋史学家。
常璩出生于西晋末年。成汉时期,常璩曾担任散骑常侍。公元347年,成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常璩劝汉皇帝李势降晋。成汉灭亡后,常璩入晋,却受到东晋士族的歧视、轻藐,因此专注于修史,撰写成《华阳国志》。
2、常惠
常惠(?-公元前46年),西汉大臣,太原郡人。活跃在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的外交活动家。年轻时作为苏武的副使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
汉昭帝时回国,封为光禄大夫。出使乌孙,击败匈奴,被封为长罗侯。常惠诛杀杀害汉使的龟兹贵人姑翼,之后为典属国。汉宣帝时为右将军,汉元帝时去世,谥号壮武侯。史称“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
3、常隆庆
常隆庆(1904年12月3日—1979年7月21日),字兆宁,四川江安县连天乡泥溪村人;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1930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先后担任北碚私立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主任;四川省地质调查所所长。
西南地质调查所副所长;重庆地质学校教导主任;成都地质学院教授;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编辑、常务理事等职务。
常隆庆先生主要从事地质矿产调查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先后发表二十余篇重要科学论文和专着,内容广泛,涉及到地层、古生物、矿产、地质构造、土壤、地震、中国地质等方面。
4、常建
常建(708年—?),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
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着名。
5、常昊
常昊,1976年11月7日出生于上海,中国着名围棋九段棋手。6岁学棋,8岁进上海队,10岁入选国家少年集训队。曾获第一、三届全国棋童杯围棋赛冠军,第五届世界青少年围棋锦标赛冠军,第12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冠军。
‘伍’ 百家姓里面有姓常的吗
百家姓里面有姓常的。
常姓,是中国姓氏,常姓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约占常姓总人口的32.1%,山东、山西、安徽、陕西、辽宁五省集中了常姓总人口的33.4%。
常姓主要源于姬姓,相传黄帝有臣:常先、常仪,但常姓在夏商时代的活动没有任何资料。周武王姬发封其弟姬封于康,周成王时转封于卫,卫康叔支庶食采于常,子孙以邑名为氏。春秋吴王封支庶于常,子孙以邑名为氏。楚大夫恒思公后有恒氏、常氏,为避北宋真宗名讳,改恒姓为常姓。
(5)姓常的图片文字图片扩展阅读
常姓起源:
1,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康叔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所载,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
2,源流二
出自姬姓,为春秋时期吴国君主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封其支庶子孙于常(今江苏常州),其后以封邑名为氏,是为江苏常氏。
3,源流三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鲁国邑地常,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常,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邑地名称,但实际上非具体的行政单元,而是鲁国南部边境地区的一块地方之称谓。
‘陆’ 历史上姓常的名人有哪些
常】姓起源
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着名。《帝王纪》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张满《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师市,故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尚待进一步考证。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是为江苏常氏。
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北宋真宗名赵恒,古时“恒”“常”义相近,故因避皇帝讳,改恒姓为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主要繁衍于今江苏省东海沿岸一带。
【常】姓迁徙
常姓发源于今山东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战国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汉初有一支常姓迁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时,山东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汉末至三国时,常姓有一支迁入四川。魏晋南北朝时,有常姓迁入甘肃。隋唐时,新丰(今陕西临潼)人常衮迁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并有常姓迁居福建、广东,最后到达云南、贵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广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清代以后,又有部分满族人融入常姓。从历代繁衍迁徙情况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甘肃分布最广,江苏、四川、浙江次之。
【常】姓家谱
山西:常氏宗谱一百五十卷、太谷常氏家乘不分卷、夏县常氏五房谱不分卷
江苏:丰县常氏家谱六卷
江西:万载大北门常氏族谱(卷数不清)
山东:泰安常氏族谱十一篇
湖南:长沙欧塘常氏六修家谱首一卷(卷数不清)
河北:滦县常氏八代族人族谱一卷
【常】姓历史名人
常惠: 历史上常姓名人很多,西汉有太原人常惠,武帝时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10余年始放还,后代替苏武为典属国,通晓西域情事,官至右将军。三国两晋时期,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常氏多有显者,河南温(今河南温县)常氏发展成为望族。
常璩: 常骞治毛诗、三礼,以清尚知名;东晋时有史学家常璩,曾在成汉任散骑常待等职,入晋后居建康(今江苏南京),所着《华阳国志》记述了远古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期间的巴蜀史事
常林: 三国魏温人常林,官大司农,封高阳乡侯,其后累世官宦;
常珍: 4世孙常珍北魏时任南安太守,避乱徙居凉州(治今甘肃武威);
常坦: 珍子常坦,官镇远将军;
常爽: 坦子常爽,官宣威将军,博通经史,曾置馆教授门徒7O0余人;
常文通: 爽子常文通,累官镇西司马、南天水太守;文通子常景,官车骑将军、秘书监,封濮阳县子。隋唐时期,长安常氏比较兴旺,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常氏也是茂族。隋炀帝时有屯用主事常骏,曾于大业三年(607年)出使赤土国,与其建立邦交。
常建: 唐代有诗人常建,高僧常慜,由海道前往印度巡礼,所乘商船中途遇险沉没,他为救人而死;还有在代宗、德宗两朝任宰相的常兖。
常德: 蒙古有常德,曾于蒙古宪宗九年(1259年)奉命由和林出发,西觐皇弟旭烈兀于西亚。
常遇春: 明初名将常遇春,勇猛善射,屡立战功,死后追科开平王。还有散曲家常伦。清代山东有伊斯兰教学者常志美,精于波斯文,所着波斯文文法《亥瓦伊·米那哈基》为经堂教育学员的必读课本,还有总督常明、常青。
常干坤、常香玉: 现代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常干坤、艺术家常香玉等。
常志美: 清代山东伊斯兰教学者。(约1610~1670)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山东学派创始人。字永华,或作蕴华,经名穆罕默德.哈基姆。原籍中亚撒马儿罕,9岁时随叔父到北京贡献狮子时留居中国。为胡登洲四传弟子,讲学于山东省济宁。学识渊博,擅长注疏《古兰经》和波斯文经典,对认主学有自己的见解,被称为“常仙学”。教学中兼授阿拉伯语与波斯语,讲学方法与课程设置有别于其师胡登洲所创的陕西学派,形成了另一个独立的派别。其弟子主要颁于华北及东北各省。在济宁西寺讲学时,共建礼拜殿、讲堂、宿舍等大小房舍200多间,成为国内罕见的清真大寺。着有《法尔西文法》。
常任侠: (1904-)安徽颍上人。乳名复生,原名家选,字季青。美术史家、作家。1922年入南京美术专校。1927年参加学生军北伐。193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后留校任教。1935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研究东方艺术史。次年回国。1938年周恩来秘书。1943年到昆明,任东方语言专校教授,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与李公朴等从事民主运动。1945年赴印度,任泰戈尔大学教授。1949年1月回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加入中国作协、剧协、美协,被任为侨委委员。晚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图书馆长,民盟中央委员,全国侨联常委,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小组顾问等职。着有《东方艺术丛谈》、,汉画艺术研究》、《中国古典艺术》、《东南亚美术发展史》、《中东与近东美术史》、《中国舞蹈史》、《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史》、《中国书法研究》,译有《日本绘画史》等。常璩,晋朝时江南人,曾于成汉国为官,后劝李势归降桓温,以功升任参军,又有文才,着有《汉义书》、《华阳国志》。明朝初有常遇春,怀远人,有勇力,随朱元谭破采石、取太平,自称可率十万兵横行天下,世号常十万,以军功封鄂国公。常万达(1718———1796),字子通,是常氏到车辋落户后的第九世传人。号称欧亚“茶王”,是山西榆次常家大院的主人。
【常】姓当代名人
常铖: 娱乐明星
常晓阳: 娱乐明星
常宽: 娱乐明星
‘柒’ 中国开国将军姓常的有那几位
1、常勇(1915-——)山东省荣成市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文书、营政治教导员、副科长、股长、团政治处副主任、直属队党总支书记、军分区后勤处政治委员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团副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副主任、师政治部主任。
建国后,历任师副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商丘步兵学校政治委员、靶场政治委员、基地党委第一书记、西北军事电讯工程学院副政治委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政治委员,国防科委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国防科工委顾问兼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2、常玉清(1905-1991)河南省商城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常玉清同志1928年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军排长、连长、营政委、团政委、师政委等职,参加了长征和直罗镇等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八路军副团长、旅政治部副主任,新四军副旅长兼淮北保安司令、苏北军区盐阜分区副司令员等职,为巩固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作出了积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十纵队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十二纵队副司令员、苏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淮海、渡江等战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3、常仲连(1914-—2010)河南省孟县人。1936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70年任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战士、班长等职,参加了冀县、张家庄、山城堡等战役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晋察冀军政干校副政指区队长、副营长、营长、团参谋长、团长等职,参加了百团大战、反“扫荡”、渭南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副旅长、师长等职,参加了济孟、运城、临汾、晋中、太原等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眉山分区司令员、温江分区副司令员、师长、沈阳空军高炮指挥部司令员、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等职,参加了川西区等地剿匪等战役战斗,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4、常树人(1915-1984),山东省泰安市人。1962年任海军后勤部副部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供给部粮秣科科长,八路军第一纵队供给部粮秣科科长,1942年后任鲁中军区后勤处副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任任鲁中军区供给部副部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三纵队供给部部长,辽东军区后勤部供给部部长,辽东军区后勤部副部长,东北军区后勤部东线战勤司令部参谋长,东北野战军后勤部第二分部部长,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后勤部部长,第四野战军炮兵后勤部部长,参加过四平、临江、辽沈和平津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后勤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副部长,1956年入海军学院高级速成班学习,任海军后勤部副部长兼海军后勤部参谋长,海军后勤部副部长。1955年授大校军衔。
5、常裕(1928-——),江苏省靖江市人。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
1942年参加新四军。次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苏中军区连指导员、营副教导员,苏南军区无锡总队组织股股长。参加了淮海、渡江等战役。
建国后,历任上海防空司令部协理员,空军组织部科长,空军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兰州军区空军副政委。1988年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曾获三级解放勋章。
‘捌’ 我姓常的文字图片
还有
‘玖’ 姓常的祖先是哪位
中华-- 常(Chá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康叔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周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2、出自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相传祖姓常氏。《姓氏考略》载:“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常姓当此出。”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着名。《帝王纪》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张满《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师市,故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3、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吴王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吴王封其支庶于常(今江苏省常州一带),其后以封邑名为氏,是为江苏常姓。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又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省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尚待进一步考证。 4、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载,古代“恒”、“常”同义,北宋真宗名赵恒,因避名讳之故,恒姓改姓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主要繁衍于今江苏省东海沿岸一带。 5、出自少数民族中有常姓: ① 裕固族常曼氏、柯尔克孜族额齐克氏、土族常鲜氏,汉姓为常。 ②水、蒙、满、回等族均有常姓。回族中的常姓,据《回回姓氏考》载:“金吉堂称:常志美字蕴华,其先撒马耳汗人……后至济宁,与当地常姓联宗遂姓常。”另据江苏六合《常氏谱序》载:“先世(常)遇春公出自安徽怀远永平岗,明永乐年间,祖泰云,为都督总兵,因年老赐第江北养老,为迁棠始祖。”今北京牛街、花市等处的常姓回族也称是常遇春后裔。现在安徽省怀远县常坟镇常氏多为常遇春后裔和本族。常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北京、山东和江苏。 得姓始祖:康叔。康叔为周武王少弟,因其封地为康邑,故人称康叔封,亦称康叔。周初,商纣之子武庚发动叛乱,后被镇压,康叔由此又受封原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并建立卫国(今沿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带),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后迁帝丘(今河南省濮阳)。时诸侯有分封采邑之制,康叔有一子受封于卫国分封出来的一个采邑——常(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秦统一天下,卫国被灭,其后有人以邑为氏,称为常姓,尊康叔为得姓始祖。
‘拾’ 我姓常(shang)对不对啊谁知道shang是怎么来的
古语为“shang”同“赏”,今天那个音已经不在了。读“常”(chang,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