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姓“余”的由来是怎么来的
余氏
的
祖先
是由余。由余的祖先是
晋国
人,因避乱逃到西北部的戎(古代族名),后来,由余便在戎做官。由余投奔到秦国后,受到了
秦穆公
的礼遇和重用,他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的施展。由余对秦国的“广地益国”,“西霸戎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
子孙
用他的名作为
姓氏
,便形成了由,余
二姓
。秦汉以后,余氏
族人
向东迁移,一支定居在
今天
河南
的西部,一支迁居江南,主要在今天的安徽,江苏,浙江繁衍,后来发展成为当地的大族。
南朝宋
时有个
余齐民
,是晋陵(今天的江苏常州)人,以孝顺而出名。除了这个以外,在
史书
上见不到唐代
以前
的
余姓
人物。唐高宗时期(669年)有余姓在福建
落籍
。
唐朝
末期的余渊海为了避黄巢兵,从福建同安向北迁邵武,在
唐僖宗
光启
年间
再转到韶州曲江县(今天的广东)武溪,是余氏入粤的
始祖
。余渊海有三个儿子:从,咸,衮。余从留在曲江,余咸迁到
湖南
长沙,余衮迁到浙江的钱塘(今天的杭州)。从此以后,从、咸、衮的
后裔
,又有迁到江西奉新,临川,广东五华,梅州,大埔,平远,海丰
等地
的人。到了宋代,余氏
基本上
遍布全闽,而且是人才济济。
清代
,有余氏从福建迁到台湾,此后又有迁居到海外的。余姓人物,比较有名的是
北宋时期
的余靖,他三次出使辽国,通晓
契丹语
,是
工部尚书
。广州建有“八贤堂”,尊他为八贤之一;元代有监察御史余阙;明代有通俗小说的编着者和刊行者余象斗;清代有文学家余怀,经学家余萧客;光绪年间四川人民反洋教的武装起义
首领
余栋臣。
❷ 余这个姓氏的起源和历程是什么
历史来源
余姓起源有三:
1、 据《风俗通》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春秋时,秦国有个臣医叫由余,他的祖先是晋人,避乱于西戎。由余本来在西戎为官,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就留在秦国为臣。他为穆公谋划征伐西戎,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他的后代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余,同出一宗。
2、 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姓。”
3、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铁木真在宋开禧二年(1206年)统一蒙古诸部,在斡难河畔被推举为全蒙古的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从此成吉思汗的子孙辈开始横扫亚欧大陆,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蒙元,是为元世祖,尊成吉思汗为元太祖,元世祖于1279年灭南宋后统一中国。元世祖共有十二子,立第二子真金为太子,元世祖在1294年病逝后,真金的第三子铁穆耳即位(真金已早逝),为元成宗。元成宗封其族弟铁木健(汉化名字)为南平王,驻宁河南江北行省(蒙元时的河南江北行省包括今河南、湖北及安徽、江苏两省北部)。由此可知:铁木见是忽必烈之孙,亦是成吉思汗的第五世孙。铁木见到河南后,渐从汉俗以铁为姓。铁木见共有九子一女,分别名为铁秀一、铁秀二、铁秀三、铁秀四、铁根五、铁根六、铁根七、铁根八、铁根九、铁根十(其女婿),这九子一女婿即是铁改余姓的始祖。
二、 迁徙分布
历史上,余氏基本上是一个较典型的南方姓氏。余氏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陕西凤翔至咸阳一带具体播迁情况因缺乏资料,故难以详考。大致上讲,余姓于汉时迁入安徽的歙县一带,并落籍此地繁衍发展。汉以后,我国南方北方的余姓基本上都在繁衍,但北方要弱得多。余姓有不少迁居浙江、江苏、江西等地。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郡一带的望族。又由于北方战乱,余姓南迁不可避免,部分余姓族人迁入湖南、湖北。唐代以后,余姓才迅速壮大起来,并形成东南一带两处望族。余姓迁入福建、广东等地,始于唐末宋时。明清之际,余姓不仅已遍布江南各地,而且北方各地的余姓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❸ 求“余”姓氏的高清壁纸
❹ “余”这个姓有什么来历呢历史上有什么着名的人是这个姓吗
余姓来源有四:1、春秋时秦由余之后。据《风俗通》所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以字名为氏。2、据《姓考》所载,相传夏禹之有余氏。3、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所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也。”4、由他族和他姓改姓而来。如云南镇雄县余姓,原复姓铁木,有诗为证:“余本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 ……前传诗句词如此,后嗣相逢系本家”,(见《余氏总谱》),另僳僳族以鱼为图腾的挖饶时氏族,汉姓为余;羌族余约志房名,后改为余;四川、甘肃一带白马藏族之严茹氏,热则氏、陪茹氏等汉姓为余;锡伯族余木尔其氏汉姓为余;其他如苗、彝、布依、满、土家、白、保安、羌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由余。春秋时秦国的大夫,也作繇余。其祖先原为晋人,逃亡入西戎(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初在西戎任职,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便留秦国为相,很得穆公信任。时秦作为众多诸侯国之一,其地位并不显要。由余为上卿后,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谋划攻伐西戎之策,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因曾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尊其为余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风翔东南),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由余的后裔在春秋时应繁衍于这一带。秦汉以后,余姓族人东迁,一支迁入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一支迁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后人基本上是同时不断地繁衍滋长,但北方较南方发展态势要弱得多。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郡一带望族。此际,北方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安,中原士族开始第一次大举南迁,余姓大族所处之地正当其冲,故其南迁也就不可避免。其中有一部余姓族人继续南迁,进入湖北、湖南等地。南朝宋有余齐民,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以孝行着称,为唐代以前唯一见诸史册之余姓人物。唐代以后,余姓才得以迅速繁衍壮大起来,并逐渐在东南部一带形成两处望族。唐初,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余姓将佐随往并落籍福建。唐末,有建阳(今属福建)人余镐在黄巢攻陷建州时,避居莆田,后耕隐壶山以终;还有余渊海因避黄巢兵,自福建同安北迁邵武,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再转入韶州曲江县(今属广东)武溪,是为余姓入粤始祖。此后不久余渊海次子余咸徙居湖南长沙,三子余衮迁居浙江杭州,长子余从留居当地。其三子后裔又有迁江西之奉新、临川、广东之五华、梅州、大埔、平远、海丰等地者。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布全国,而且人才济济。明洪武年间,余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安徽等地。明清之际,余姓不仅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之余姓也得以繁衍发展。清代,有余姓自福建迁至台湾,此后又有移居海外者。如今,余姓分布广泛,尤以四川、广东、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余姓约占全国汉族余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
❺ 姓氏图片文字我姓余
❻ 姓氏“余”怎么念
余姓yú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0位。
分布
人口分布主要以湖北,安徽,福建,广东,浙江,江西等南方省份居多。余姓发源地据考起源于现陕西凤翔一带,与由姓同宗同祖,可考据的得姓始祖以姬姓余氏为多。
起源
秦国上大夫由余的后裔,以余为姓。
夏禹之第三子“罕”封于余山(或作涂山),后裔以余为姓,另一支以涂为姓。
历史名人
余靖:宋仁宗时期的谏议大夫。
余志 (天顺进士):福建建宁县人,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明朝政治人物,担任广州府通判、右阡县知县。
余程万:(1902年-1955年)号坚石,广东台山白沙镇涨村宁兴村人,抗日国军名将。
现代名人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福建泉州永春人,生于江苏南京。大中华地区作家。
余英时:(1930年1月22日-),安徽人,生于天津,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着名历史学家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浙江余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知名学者和作家。
余天(1947年2月18日-),原名余清源,台湾着名的歌手及综艺节目主持人。
余华:(1960年4月3日-),浙江杭州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家。
❼ 谁能帮我制作一张关于我姓余的文字图片
❽ 余作为姓氏怎么读
余作为姓氏读(yú)。
余姓,中国百家大姓氏之一,主要起源于姬姓,东周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51位(民国版中列第90位),据2010年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余姓人口约650余万(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52%,当年排名第41位(在2019年公安部最新人口统计数据中列第40位)。
人口分布上主要以湖北,湖南,四川,重庆,安徽,福建,广东,浙江,江西等南方省份居多。余字因古时读音区别,故有多种不同的源流差异。余姓发源地据考起源于现陕西凤翔一带,可考据的得姓始祖以姬姓余氏为多。
古代名人
余讽,东晋官吏,晋成帝时期谏官。
余昭元,余讽之子,字君章,东晋将领。
余齐民,南朝宋官吏,以孝闻名。
余孝顷,南朝将领。
余镐,唐咸通年间进士。
余钦,唐代官吏,曾任集贤院学士。
余懃,唐朝名臣,字南涧,又称余南涧。曾任工部尚书兼御使大夫,最后勋封上柱国。
余中,江苏宜兴人。公元1073年于宋神宗时期高中状元。
余靖,北宋名臣,庆历四谏官之一,官至尚书左丞。
❾ 余姓氏的由来,和历史相关资料
摘要 姓氏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