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秦始皇的開國大印 傳國玉璽 現在何處價值幾何
三國演義中有提到吳國孫堅獲傳國玉璽,後為袁紹得到,傳至兩晉,五代十國時失去蹤影。五代十國時中國動盪不安,朝代更替頻繁,傳國玉璽去了哪裡查無可查。很明確的是明朝立國時沒有傳國玉璽。但是我們也不必過早感到失望,因為我們還有這樣一群偉大的人們-考古專家。現在我們的考古專家們無孔不入,照他們這種挖法,相信傳國玉璽有朝一日定能重見天日。能不能看得到傳國玉璽就看他們了。
Ⅱ 開國大印有收藏價值嗎
開國大印,真品有收藏價值的;不過投資角度要注意;喜歡就可以當一個品種收藏!
Ⅲ 1949開國大印是工美集團出品嗎 。
開國大印全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屬國家一級文物,現被陳列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一枚長寬各約11.6厘米的開國大印由治印高手張樾丞鐫刻。開國大印上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15個字,為宋體,國印使用的銅料比其他政府印信的密度大、粘度大、兌銨多,質地較硬。國印的柄與印體是分別製作旋接上的,銅色柔和,製作精細,印體厚厘米、柄長厘米,印柄中間略凹進,整體造型莊重而有氣勢。開國大印是在北京琉璃廠一家專門加工銅章的小廠現澆鑄的。
Ⅳ 工美出品開國大印有沒有收藏價值。
你好,
作為收藏品,它自有物質、精神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它是承載歷史、文化、藝術信息的商品,其價值具有不穩定性,隨著時代風尚、審美趣味的變化而變化。而整體上呈上升趨勢。以書畫為例,齊白石的同一幅畫,在70年代值100元,而到現在,可達到30萬元。至於古代的書畫,經年累月,其漲幅就更大了。
在現代社會,從事收藏已成為人們重要的投資手段。相對較低的投入、和相對較高的產出,低風險、高效益的文物收藏已越來越受到有識之士的青睞。在經濟日漸繁榮的今天,收藏已不再成為文人雅士的專利,而逐漸成為人們經濟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歷史上靠收藏而成為巨富的人,實在是數不勝數。明代中葉,因為江南經濟的發達,涌現了一大批書畫鑒藏家,如文徵明父子、項元汴家族,王世貞兄弟以及董其昌等等。這些收藏家同時又是著名的書畫家,他們的收藏一方面推動著當時書畫市場的繁榮,同時也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收藏品不僅是財富、更是品位、修養、以及地位的象徵。尤其是近年來眾多企業參與收藏,充分展示現代企業的層次和魅力,使其在激烈的商戰中永遠成為大眾關注的對象。
收藏在改變人們物質生活的同時,也提升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如果說,藏品之於內府,不過是眾多國家財產中一部分而已;而對於私人收藏家來說,每一件都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每一件藏品的各個細節:色調、神韻都瞭然於胸,而且熟知關於它的故事和傳奇。它的得與失、來與去、聚與散都與你息息相關。
因此,說收藏可以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是有道理的。它要求收藏者具備理性的經濟頭腦的同時,還要有很好的藝術的修養。收藏者在收藏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將自己培養成理性和感性結合得相當和諧的現代人。
(以上供你參考吧~希望能幫上點忙~~望你採納~)
Ⅳ 他刻了「開國大印」,刻到半截,還特意留了一手,為什麼會令人肅然起敬呢
「開國大印」是我國一級文物,對於我們來說可能有點陌生。我國的印章文化源遠流長,比如秦始皇的玉璽,那是代代相傳,是最具傳奇色彩的印章文化。到了明清時期,皇帝擁有數目不詳的印章。印章文化,也是觸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建國伊始,我國就開始著手打造開國大印。這個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就交給了我國刻章名家。值得一提的是,他刻了「開國大印」,刻到半截,還特意留了一手,卻令人肅然起敬。這背後有什麼故事呢?
新中國成立,我國需要一個印章,肯定是要名垂史冊,與國徽、國歌那是相媲美的。這一任務,交給了我國印章名家張樾丞。此人深諳印章刻制之道,在琉璃廠當了幾年學徒,春夏交替就拿下了印章的刻制流程及工藝。學有所成的張先生,就自己開了店,生意尚可,維持日常開銷那是綽綽有餘。值得一提的是,宣統皇帝的印璽有4方就是出自張先生之手。民國出現,張先生為政界名流如吳佩孚、馮玉祥、段祺瑞等都刻過印,可以說他的手法在當時廣為人們傳頌。
開國大印沿用也就四五年光景,可是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那是不可同日而語。1954年,開國大印完成歷史使命,被安放在中國博物館,現為國家一級文物。開國大印背後的故事,那個小小的細節不為人知,張先生他老人家刻了「開國大印」,刻到半截,還特意留了一手,卻令人肅然起敬。張先生這種敬業精神與高尚情操,值得現今手藝人學習和借鑒。
Ⅵ 秦朝開國大印上刻了什麼
這個開國大印就是傳國玉璽,為中國歷代皇帝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
傳說其材料就是大名鼎鼎的美玉——和氏壁
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Ⅶ 誰知道秦始皇的開國大印哪去了
丟了。所謂的開國大印。就是玉璽。相傳是用的和氏璧雕刻而成。李斯撰寫的。但是的確丟了。
Ⅷ 歷代國璽都是篆體,「開國大印」備有4種字體,為何選擇宋體
歷代國璽都是篆體,「開國大印」備有4種字體,為何選擇宋體?
開國大印,於古代而言,便是傳國國璽。歷代皆有國璽,自秦朝起便有傳國玉璽,就是大名鼎鼎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和田玉璽。傳國玉璽傳至後唐再無蹤跡,後代刻印國璽都延續了傳國玉璽的制式,璽文無一例外的都是篆書。諸位有所不知,給新中國刻國璽的人,「開國大印」備有4種字體,為何最終選擇了宋體?其實,這只是國璽的一個小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張老先生的子孫後輩非常低調,盡管刻了開國大印,可是他們一直很低調。要知道為新中國刻「開國大印」,這可是無上榮耀,但是他們沒有拿出來顯擺,而是深藏功與名。張老先生高風亮節,筆者甚為贊嘆不已。新中國歷史上,如張老先生這般的人物還有很多,他們共同譜寫了新中國的壯麗篇章。
Ⅸ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印章是什麼樣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國家印章,如下圖: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印章邊長9厘米、厚2.7厘米、柄長10.9厘米。是新中國第一大印,為方形圓柄,印面邊長7厘米、章體厚2厘米,柄長9.3厘米,銅胎鑄字。整體造型有氣勢,15個字的宋體印文搭配對稱、嚴謹。
2、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了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10月1日正式就職。在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之前,它是行使國家權力的最高機關。該印章是中央人民政府頒布批准有關法律、法令、施政方針、條約、命令和行使其他權力的憑證。
(9)開國大印真實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印章歷史背景:
1、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對外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內領導國家政權」。中央人民政府印是國家主席或中央人民政府頒發各種法令、命令、指示和行使其他權力時鈐印公文的憑證信物,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2、1949年6月新政協籌備會常務委員會成立後,周恩來就委託陳叔通邀請治印名家為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屬和下屬機構治印,實際上副秘書長齊燕銘主抓了國印等的籌劃和研製工作。9月27日後,國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印文正式確定。
3、1949年10月27日,政府印鑄問題最後討論稿上交,經毛澤東和周恩來審批後,國印即交付刊鑄,31日上午九時鐫刻完成上交並被使用。
4、新中國的開國大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與金鑄玉制、炫耀家天下威權的封建王朝的傳國玉璽相比,這方材質普通的印章彰顯了共和國權力歸於人民的現代國家信念,它莊重而神聖。
Ⅹ 為何開國大印現被陳列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不再啟用了呢現在中央政府不用印嗎
那塊大印是共和國成立的一種象徵,只是象徵而已,並沒有具體權力的符號。
放到博物館是因為它見證了共和國的成立。
希望對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