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唐代的綠袍,紅袍,和紫袍有什麼關系
唐代官服顏色區分了官員的品級,其中紫袍、紅袍和綠袍分別代表了不同的官階。
1. 紫袍是唐代官服中最高級別的服飾顏色,穿紫袍的官員通常是三品以上的高級官員,顯示了其尊貴的地位。
2. 紅袍,或稱為緋袍,在唐代官服體系中屬於五品以上官員的服飾。它較紫袍地位稍低,但也是官員身份的重要標志。
3. 綠袍則主要屬於六品至九品的低級官員。官員的官階越低,其官服顏色越偏向綠色。
唐代官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經歷了多次規范,至上元元年(674年)基本定型。這一制度不僅體現了官員的等級差別,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和文化特點。
唐代官員禮服的具體樣式包括介幘或籠冠作為頭飾,對襟大袖衫作為上衣,下身是圍裳和玉佩組綬等配飾。不同級別的官員在服飾的細節和材質上有所區別,如領口、袖口的裝飾,以及腰帶和蔽膝的顏色和樣式。
綜上所述,唐代的紫袍、紅袍和綠袍不僅代表了官員的品級,也是區分官員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標志。通過這些顏色的區分,唐代官服制度展現了一個清晰的社會等級體系。
B. 「脫下紅袍換紫袍」什麼意思
意思是:陞官發財,越來越好。
唐代各品官員服飾的顏色不同代表不同的官位:皇帝著黃袍衫;親王及三品以上官員著紫袍;五品以上著緋(大紅)袍,五品以下著綠、青;士兵著皂(黑色);未進入仕途的士子和庶人著白袍衫。
出處
唐·白居易《初授秘監拜賜金紫閑吟小酌偶寫所懷》詩:「紫袍新秘監,白首舊書生。」
《資治通鑒·後晉高祖天福三年》:「而藩方薦論動逾數百,乃至藏典、書吏、優伶、奴僕,初命則至銀青階,被服皆紫袍象笏,名器僭濫,貴賤不分。」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回:「岸賈呼獒奴縱靈獒,令逐紫袍者。獒疾走如飛,追及盾於宮門之內。」
C. 宋朝官服如何區分等級,紅衣、紫衣和青衣分別代表什麼
在古代的每一個朝代,官員的服裝上都是有嚴格的規定的,形制顏色以及綉圖都有非常嚴格的講究。比如清朝,官員品級劃分要看官服上綉的畫是哪種飛禽走獸,而像宋代,就靠顏色劃分,不同的等級顏色也不一樣。這方面屬於非常森嚴的禮節規定,各朝各代都無比重視,如果出了差錯,低級官員逾越規矩穿了高品級的官服,那就相當於以下犯上,是重罪。
像八品九品這樣的芝麻小官官服是青色,衣服上綉的也是花鳥圖案。至於明朝的平民百姓,則是多穿白色衣裳,這並不是不允許百姓穿著其他顏色,而是因為那個時代給布料染色價格比較貴,白色布料不用染就很便宜,因此百姓多穿白色,也被稱為白丁。
D. 脫去藍衣換紫袍是什麼意思
原文應該是唐代命相學先師袁天罡的稱骨算命的歌決「一身骨肉最清高,早入黌門姓氏標;待看年將三十六,藍衣脫去換紅袍」。
藍衣是讀書人的衣服,紅袍是官服,紫袍是紫色朝服,系高官所服,整句話的意思是為人性格有些高傲,早進學堂造就會有名聲,早運平平,三十六歲之後開始發達,苦盡甘來,脫去讀書人的衣服,換上官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