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那些描寫山川大河的古詩並為它配一幅圖.
《觀滄海》
出自:兩漢:曹操
原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東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觀賞蒼茫的大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盪,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
周圍樹木蔥蘢,花草豐茂。
蕭瑟的風聲傳來,草木動搖,海中翻湧著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裡的燦爛群星,也好像是從大海的懷抱里涌現出來的。
啊,慶幸得很!就用詩歌來表達內心的志向吧。
(1)觀滄海畫成一幅畫圖片簡單擴展閱讀
曹操這首《觀滄海》准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
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詩人不滿足於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擬,而是通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盪不安的性格。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才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B. 古人如何畫出山水畫
中國古代的山水畫是古人研究「心性」和傳達「心性」的物質媒介,是他們對人類精神世界進行探索的結果,是他們對人類精神之本質的理解與結晶。這個畫種與「心性」的精神修煉體系密不可分。
如果拿古人常用的「體」「用」之說法來定位「心性」修煉與山水畫之間的關系,則「心性」修煉為體,山水畫為其用。而畫面上透露出的「寧靜」「淡然」「疏遠」「閑散」的氣息,包括筆墨的運用方式,只不過是這種精神修煉的一個外在顯現罷了。
1.劉振平小丈六橫幅山水畫作品《觀滄海》
通過這樣的精神修煉,一個生命會發生由內到外的轉變。修行人的面相、身體乃至於每一個細胞,都會產生氣質上的變化,更何況他(她)的行為舉止和在畫面上留下的一筆一墨!
其目的在於正本清源。
明白了古人為什麼要畫山水畫,我們才能發現古代山水畫的精神背景及其真正的含義。這樣,我們就有了一條明晰的線索。並能沿著這根紅線,進行下一步的思考。
――用它來衡量與定位「中國畫」及「水墨畫」。比較一下「中國畫」和「水墨畫」,它們的精神背景與古代山水畫的共同點在哪裡?區別又在哪裡?
「中國畫」這個概念是不是反映了「心性」及其精神修煉之體系,並以此為旨歸?如果不是,那麼,「中國畫」還是傳統的一個發展嗎?或者它只是近現代中國在環境與時代的簇擁下,另立出的一個別的標准?那麼,後人在寫這段歷史的時候,是不是把它看成是「共和國的繪畫」更合適些?是不是將其視為近現代中國的一種短暫的(與一千三百年相比較)文化現象來分析更為妥當?
2.吳大愷八尺橫幅山水畫作品《心中天地闊》
是不是所有使用了宣紙和墨汁的繪畫都是古代山水畫的一個承傳與演繹?它們都代表了所謂「心性」之道統的延續嗎?
此外,當下風起雲涌的「水墨畫」這個概念,是不是與古代山水畫在同一層面上探討問題?如果不是,那麼,在它將來的發展方向上,有沒有可能重新回到對人類精神之本質的探討上來?
有意思的是?
疑問與答案,它們都需要時間。
C. 《觀滄海》古詩配畫
觀滄海
兩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海水多麼寬闊浩盪,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涌著巨大的海浪。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創作背景
東漢末年,正當軍閥逐鹿中原之時,居住在遼西一帶的烏桓強大起來,他們南下攻城略地,成為河北一帶的嚴重邊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毀了袁紹在河北的統治根基,袁紹嘔血而死,其子袁譚、袁尚逃到烏桓,勾結烏桓貴族多次入塞為害。
當時,曹操處於南北夾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盤踞荊襄的劉表、劉備,北有袁氏兄弟和烏桓。為了擺脫被動局面,曹操採用謀士郭嘉的意見,於建安十二年夏率師北征,五月至無終,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後接受田疇建議,斷然改道,經徐無山,出盧龍塞,直指柳城,一戰告捷。九月,勝利回師,途經碣石。
關於曹操東臨碣石,過去多以為是北征烏桓去時的事,其實,這種看法與史實不符,不可置信。我們用《三國志》《武帝紀》和《田疇傳》的記載來核對,曹操當時是在北征烏桓的歸途中登上碣石的,因為去時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無山那條小路前往遼西。
《觀滄海》寄託了詩人很深的感慨,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胸懷。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
詩人曹操登上碣石山,看到無比廣闊的大海,海中有島,島上有山,山的高聳巍峨更顯現出大海的廣闊。當秋風吹起,海中洶湧起巨大的波濤,這是眼前的實景,已經足夠讓人震撼了。
然而,詩人並未就此打住,他彷彿還看到日月星辰都在大海中起落運行,這雖然是詩人的想像,但是實實在在的展現了曹操作為一名詩人,比大海更為廣闊的政治胸襟和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