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圖片大全 > 佛法圖片大全

佛法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2023-08-31 03:59:35

①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

禪語主要指從佛門中傳出的精華語句,話語平朴,含意深遠,對人生思想等方面有著精神食糧的作用。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佛家靜心禪語圖片,歡迎大家分享。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1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2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3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1

1、好向枝頭采春色,不知春色在籃中。《貞和集》釋:喜好在枝頭體味春光明媚,其實春光在籃里的茶樹葉上。自心即佛無須外求。

2、一休禪師將老師的茶杯打破了。他問老師:人為什麼一定要死?老師答:世間一切有生就有死。一休說:你的茶杯死期到了!

3、禪院附近的鹿病了,眾多同伴去看望,吃光了附近的草,鹿病好後,因找不到草而餓死。禪師:過多結交酒肉朋友有害無益。

4、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

5、陸亘大夫問南泉禪師:家有一片石,時坐,時卧,欲鐫做佛,可否?禪師答:可。一片石即一座佛,一座佛又即一片石,無非是一片心。

6、犯了過錯,造了罪業,別人知不知道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知道。

7、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須,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8、當你知道迷惑時,並不可憐,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

9、原諒別人,就是給自己心中留下空間,以便迴旋。

10、一教授向禪師問禪,禪師將茶水注入其杯,溢出後繼續。教授:漫出來了。南隱:你不先把你的杯子空掉,我如何對你說禪?

11、石頭:我該找個我愛的人還是愛我的人做妻子?佛:能讓你感到生活充實,讓你挺起胸往前走的,是你愛的人還是愛你的人?

12、要了解一個人,只需要看他的出發點與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13、眾僧爬山,一弟子摔倒抓住荊棘,手被劃破。禪師:荊棘習慣依附別物,你卻依附它,當然自討苦吃,別依靠不能依靠的人。

14、失去了鴨子,你會急忙找回來,失去了良心,卻不見有人著急。

15、學佛不是對死亡的一種寄託,而是當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16、所謂看開人生,絕不是悲觀,而是積極樂觀;不是看破,而是看透;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及時去做。

17、贊嘆別人,要在大庭廣眾;責備人,必須在私下。

18、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憨山大師醒世歌》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2

1、一人自命清高,看不慣塵世,找禪師訴苦,禪師:知道「水至清則無魚」嗎?美玉還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是大器,君子亦如是。

2、狐狸藏在寺院里,被執役僧逮住,點著了尾巴,狐狸跑到藏經閣引燃了書籍。禪師:毫無理智地處理事情會招來大災禍。

3、為了贊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踐踏的香花美草。

4、敞蓬車飛馳,急拐彎處幾乘客被拋出,躺在地上大罵。楊樹:凡被拋下的,大都因自己沒站穩腳跟。禪師:災難多由自己造成

5、經常地不肯妥協,不滿於現狀,舍了這個,下一個可能更差,過多的欲求往往使你失去眼前的幸福,有時應學會遷就。

6、別說別人可憐,自己更可憐,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7、拴小船的木樁對小船道:哈!怎麼樣?你失去了自由。小船:你也失去了自由。禪師:一心想拴住別人的人,自己也被拴住了。

8、哲學家:不用語言能告訴我真理嗎?佛陀沉默。哲學家:你的慈悲使我進入了真理之道。佛陀:好馬在鞭子的影子下也能跑。

9、日休禪師:人生只有三天,活在昨天的迷惑,活在明天的等待,只有活在今天最踏實。今天便是每分鍾,如全做好,人生就美妙。

10、佛問:生命在幾間?僧:數日間。佛復問一僧,答:飯食間。佛又問一僧,此僧答:生命在呼吸間。佛:善哉,這才是生命。

11、白松:我質地優良可做屋頂可造船,你呢?荊棘:一想到劈你的斧頭,恐怕你還是願做荊棘吧。禪師評:平淡無奇的生活沒痛苦。

12、問大珠禪師:多麼大算大?答:無邊際。又問:多麼小算小,答:看不見。問:大無邊際,小至不見,究竟何處是?禪師反問:何處不是呢?

13、「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惟有寬容大度,才能庄嚴菩提;惟有寬容大度,才能成就一切。

14、僧人: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沉影之心,是不是得了禪意?禪師:蘆花兩岸雪,江水一天秋。

15、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千年修的共枕眠,五百年修的同船渡。

16、當你未學佛的時候,你看什麼都不順。當你學佛以後,你要看什麼都很順。

17、佛:世間何為最珍貴?弟子:已失去和未得到。佛不語。經數載,滄桑巨變。佛再問之,答曰:世間最珍貴的莫過於正擁有!

18、透視一切變化的結果都是『空』,就不會掛礙任何事物。

19、白白的過一天,無所事事,就像犯了竊盜罪一樣。

20、「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心頭掛,便是人間好時節。」這是宋朝無門慧開的作品,意即「平常心是道」。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3

1、一碗渾濁的水,老搖它,水便總是渾濁,把它放到器皿里不動,沙塵便能沉底,可見清心是沉五欲之沙、驅煩惱的初步功夫。

2、人生最大的財富是健康。如果一個人想通了這一點,那麼什麼名利之念、非分之欲,都可化為烏有。

3、有錢也苦,沒錢也苦;閑也苦,忙也苦,世間有哪個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會覺得痛苦,何不把苦當磨練?

4、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

5、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別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卻努力的了解自己。

6、能忍之人,事事稱心;善嗔之人,時時地獄。

7、禪師把鹽撒入水杯,水鹹得發苦,更多的鹽撒入湖,湖水仍純凈甜美。曰:痛苦是鹽,容器決定鹹淡,你願做一杯水還是一片湖?

8、並非有錢就是快樂,問心無愧心最安。要批評別人時,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無缺。用愛化疑;心中有愛、就不會有疑。

9、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10、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們痛苦的人還要多。

11、禪師在白板上點個黑點,問徒弟:這是什麼?徒弟們異口同聲:一個黑點。禪師笑了:只一個黑點嗎?這么大的白板沒看到?

12、氣象要高曠,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縝密,而不可瑣屑;趣味要恬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嚴明,而不可激烈。

13、林間松韻,石上泉聲,靜里聽來,識天地自然鳴佩;草際煙光,水心雲影,閑中觀去,見乾坤最上文章。

14、巨浪滔天,坐船的不怕,船外人倒怕得很;席間有人罵,席上人不在意,席外人卻咋舌。故君子身陷市,心也要超然事外。

15、禪師講故事:馬不肯分擔驢子的負擔,驢子累死後,馬背負了驢子全部負擔和一張驢皮。禪師:馬因不肯分擔,最後卻負擔很多。

16、生活在山坡上的石頭,羨慕山下繁華大道,便自己滾下去,結果受盡踐踏與玷污。禪師:知足常樂,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

17、當你的錯誤顯露時,可不要發脾氣,別以為任性或吵鬧,可以隱藏或克服你的缺點。

18、禪詩—《行看流水坐看雲》:閑居無事可評論,一柱清香自得聞。睡起有茶飢有飯,行看流水坐看雲。了庵清欲。

19、地上種了菜,就不易長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惡。與人相處,應能成人之美,涵養容人之德。

20、園子里有朵很美的花,燒火僧把它移植到花盆裡放在房間里,沒想到,幾天後,花死了。禪師:有些東西因為想得到才會失去。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4

1.擇善人而交,擇善書而讀,擇善言而聽,擇善行而為。

2.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

3.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4.未必錢多樂便多,財多累己招麻煩。清貧樂道真自在,無牽無掛樂逍遙。

5.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能受苦乃志士,肯吃虧不是痴人。敬君子方顯有德,怕小人不算無能。退一步天高地闊,讓三分心平氣和。欲進步需思退步,若著手先慮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應有餘步。持黃金未為珍貴,知安樂放值千斤。事臨頭三思為妙,怒上心忍為最高。切勿貪以外之財,知足者人心常樂。若能以此去處事,一生平安樂逍遙。

6.處事不必求功,無過便是功。為人不必感德,無怨便是德。

7.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祿,寡慾是壽。

8.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慾則寬。

9.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工夫深。

10.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11.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孝順二.行善

12.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為至,福已遠離。

13.把自己的慾望降到最低點,把自己的理性升華到最高點,就是聖人。

15.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見識。感激鞭打你的人,因為他消除了你的業障。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你應該自立。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助長了你的定慧。-------感激所有使你堅定成就的人。

16.真正的布施,就是把煩惱,憂慮,分別,執著,通通放下。

17.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18.學佛,就是在學做人,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覺醒的方法,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思想,見解。

19.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20.凡夫轉境不轉心,聖人轉心不轉境。

21.知「因果」即知進退。知佛法,即得開心果。

22.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23.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24.智者知幻即離,愚者以幻為真。

25.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26.印光大師法語: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

行住坐卧,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27.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28.是非以不辯為解脫,煩惱以忍辱為智慧,辦事以盡力為有功。

29.萬事得成於忍,與其能辯,不如能忍。

30.惡是犁頭,善是泥,善人常被惡人欺,鐵打的犁頭年年壞,未見田中換爛泥。

31.寒山問拾得:世人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我當如何處之?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32.凡夫迷失於當下,後悔於過去,聖人覺悟於當下,解脫於未來。

33.情生智隔。

34.羅馬人凱撒大帝,威震歐,亞,非三大陸,臨終告訴侍者說:請把我的雙手放在棺材外面,讓世人看看,偉大的如我凱撒者也,死後也是兩手空空。

35.人世間的艱難與困苦,就是一種考驗。

36.人如果有正確的信仰,在人生的旅途中所走的路就不會出差錯了。

37.有智慧的人能夠舍,能舍就能得,能得無限的快樂;不能舍就會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寧。

38.同樣是過一輩子,慾望大的人得花很大的力氣才能滿足需求;而慾望淡薄的人,少欲,少煩惱,也能夠安穩地度過一生。

39.人如果不能知足就永遠都在煩惱中。

40.生命里最難能可貴的,就是生活得平常。

41.你成功時最危險的敵人,是你自己的傲慢心。

42.不耗時間批評別人,多花時間改善自己。

43.莫說他人短與長,說來說去自招殃;若能閉口深藏舌,便是修身第一方。

44.語言之間最可積德,如見人為善,以一言贊成;見人為惡,以一言諫之;人有爭訟,以一言解勸;人有冤抑,以一言辯明;以至勿談人隱私,勿論人是非,其功德皆是無量

45.培養好自己的氣質,不要爭面子;爭來的是假的,修來的才是真的。

46.如果有人犯下錯誤,我們要學會去關懷他,寬恕他,以及以身作則地去感化他,而不是去發脾氣,發怒討厭和打擊他。否則我們就與他一樣,同樣是無知的人,因為我們也犯下了無知的錯誤。

47.三餐常思農民苦,日用莫忘眾生恩。

48.布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品,而好似一份虔誠的慈悲心。

49.做該做的事是智慧,做不該做的事是愚痴。

50.不爭的人才能看清事實;要知道,普天之下,並沒有一個真正的贏家。

51.只有經得起忍耐,才有辦法在人世間生存的更自在。

52.真正用該的人,應當能夠智慧地忍受最難堪的侮辱。

53.忍辱治嗔恚,懂得涵容就是有福之人。

54.小事不做,難成大事。小氣不忍,則壞大事。

55.事不三思終有悔,人能百忍自無憂。

56.人之謗我者,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侮我者,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57.要批評別人時,首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無缺。

58.是非窩里,人用口,我用耳;熱鬧場中,人向前,我靠後。

59.為自己找借口的人,永遠不會進步。

60.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標更辛苦。

61.不知足的人,即使再富有,也是有個窮人;因為他總有貪心,「貪」字無厭,就變成「貧」了。

62.有求皆苦,無欲則甜。

63.春天才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百年渾是戲一場,死後空持手一雙。

64.人的憂悲苦樂,皆建立在一個有「我」的觀念之中。

;

② 請問這幅佛教圖片的含義

此伏藏般若法眼者必獲利益!頂禮善逝法身慧眼補圖
見此般若法眼者必獲利益!頂禮三時十方善逝之法身慧眼曼扎拉!偉大的無死虹身成就者蓮華生大士為了利益末法眾生,曾於千餘年前埋伏諸多法藏,此圖即為其中之一。

般若法眼亦即十方三世諸佛之母般若波羅密多大佛母密意幻化表法之清凈壇城,以示佛之法身大明,故足可譽為諸佛母之母、法身髓。凡有見聞觸及之有緣者,均可蒙此般若法眼慧光之加被,播佛法密種,生大智慧心,盪除一切無明痴暗邪見,速生如來正知正見。故藏傳佛教各傳承無分花、紅、黃、白,皆喜於壇城或舍利塔之塔剎部位繪此法眼,意為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以表諸佛法身慧光恆視雪域高原。

此圖不僅可開佛法之五眼,另於俗諦尚有蠲滌目睛疾苦之殊勝加持,故余特依此壇城圖案諸多傳承法本中擇取精版繪制而成,若能三業相應,觀、咒、印三密同契,自可獲諸佛法身加持,成就世出世利益。

般若法身慧日光,千年除暗利雪域
慈眸恆視有情眾,願輝吉祥普世間。

許多的師兄獲得了殊勝的法益,智慧大長,聞思修行與日倍增;還有一部分患有眼疾的師兄通過修行此法使視力得到了恢復,或控制了疾病的發展,甚至有的初入佛門者,雖然並沒有精進地修行此法,但仍然獲得了圓滿的加持,眼病很快就康復了,並由此對上師三寶生起了信心。很多居士們親身體會到經常看看此圖對白內障、青光眼、近視、視力疲勞都會有一定的加持力。

此圖不僅可開佛法之五眼,另於俗諦尚有蠲滌目睛疾苦之殊勝加持,故余特依此壇城圖案諸多傳承法本中擇取精版繪制而成,若能三業相應,觀、咒、印三密同契,自可獲諸佛法身加持,成就世出世利益。

③ 十八羅漢都有哪些羅漢(十八羅漢排名及順序(附:圖片大全))

十八羅漢是佛教傳說中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尊者,十八羅漢的說法最初主要流行於唐代,當時只有十六羅漢,後來到了宋代時,十六羅漢才慢慢演變成了十八羅漢。
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十八羅漢分別有哪些?
1.降龍羅漢:即慶友尊者
在古印度的傳說中有龍王曾用洪水淹沒了那竭國,將佛經藏於龍宮,降龍尊者前往龍宮,降服了龍王,取回了佛經,因立大功,被尊為降龍羅漢。(我們最熟悉的就是電視劇中演的濟公是降龍羅漢轉世。)
2.伏虎羅漢:即賓頭盧尊者
傳說伏虎尊者住在寺廟里,而寺外,有一猛虎,常因飢餓而咆哮,伏虎尊者見此狀,便將自己的飯食分與此虎,一同食用,時間長了,猛虎就被他降服了,故被尊為伏虎羅漢。
3.坐鹿羅漢:即賓羅跋羅多尊者
坐鹿尊者本為一印度國之大臣,因厭倦人間,遂入山林深修,一日,他乘鹿入皇宮,勸誡國王讓位出家,學佛修行,國王便隨之前往。
4.舉缽羅漢:即迦諾迦跋厘隋閣
他本為一化緣和尚,且化緣的方法與眾不同,不與世俗雷同,化緣時,他高舉鐵缽乞食,後道成正果後,被世人尊為」舉缽羅漢」。
5.過江羅漢:即跋陀羅尊者
相傳原來印度有一種稀有的樹木,名叫跋陀羅,他母親在跋陀羅樹下將他產下,遂為他取名跋陀羅,並將他送往佛門出家。後尊者從印度乘船前往東印度群島去傳播佛法,因此被尊稱為「過江羅漢」。
6.靜坐羅漢:即諾距羅尊者,又為大力羅漢
尊者本是一位大力士,曾為一名戰士,力大無比,後出家為和尚,其師教化他免除雜念,靜坐修身。尊者聽從師父教誨,每日靜坐修行,故尊稱其為「靜坐羅漢。」
7.長眉羅漢:即阿氏多尊者
傳說這位尊者生下時就有兩條長眉,原來他前世也是一位和尚,一直修行到老,眉毛都脫落掉了,但仍然修不成正果,死後再轉世為人繼續修行,被人尊稱為「長眉羅漢」。
8.布袋羅漢:即因揭陀尊者
揭陀尊者相傳原本是一位捕蛇人,他捕蛇的原因是為了避免行人被蛇咬。他捕蛇後會拔掉其毒牙然後將其放歸於山林,因發善心而修成正果,被人尊稱為「布袋羅漢」。
9.看門羅漢:即注茶半托迦尊者
因化緣時將施主的房門打爛,佛祖賜他一根錫杖,並說道「你以後化緣就拿錫杖敲門,開門者則有緣,不開者則無緣。」後被人尊稱為「看門羅漢」。
10.探手羅漢:即半托迦尊者
因其修行打坐時常用半迦坐法,意思是將一條腿架在另一腿上,即單盤膝法,打坐完畢後將雙手順勢舉起,並長呼一氣。被人尊稱為「探手羅漢」。
11.沉思羅漢:即羅怙羅尊者
沉思尊者善於沉思瞑想,常常在沉思中悟通一切凡間真理。在沉思中能知曉凡人所不知曉之物,被人尊稱為「沉思羅漢」。
12.騎象羅漢:即迦理迦尊者
理迦本是一名馴象師,象本能代表佛法,尊者後出家修行而得正果,故被人尊稱為「騎象羅漢」。
13.歡喜羅漢:即迦諾伐蹉尊者
本為印度一演說家和雄辯家,其在演說,雄辯時,手舞足蹈,心花怒放,五官極其歡喜,故被人尊稱為「歡喜羅漢」。
14.笑獅羅漢:即羅弗多尊者
其原為一獵人,因學佛後而不再殺生,獅子前來謝恩,尊者經常將小獅子帶在身邊,故被後人尊稱為「笑獅羅漢」。
15.開心羅漢:即戍博迦尊者
曾袒露其心,使人覺知佛於心中。他本應做國王,因其心中只有佛,故棄之出家修行,後成正果,被人尊稱為「開心羅漢」。
16.托塔羅漢:即蘇頻陀尊者
是佛陀的最後一名弟子,他修到了五神通,他因懷念佛陀,而經常手托佛塔。被人尊稱為「托塔羅漢」。
17.芭蕉羅漢:即伐那婆斯尊者
因其常在芭蕉樹下修行,被人尊稱為「芭蕉羅漢」。
18.挖耳羅漢:即那迦犀那尊者
所謂耳根,是世人去認識世界的六種根源之一,尊者故取自挖耳之形狀,以表示自己耳根清凈,毫無雜念,被人尊稱為「挖耳羅漢」。
十八羅漢各顯尊位 。

④ 什麼是佛法中的五種智慧

五方佛的五種智慧
五方佛的五種智慧:中央大日如來 代表法界體性智;東方不動如來 代表大圓鏡智;南方寶生如來 代表平等性智;西方阿彌陀佛 代表妙觀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 代表成所作智,這五種智慧 通俗的講是什麼意思? 展開
寫回答有獎勵 共9個回答

禾木由
2020-02-05
關注
1、中央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代表法界體性智;

2、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金剛不動如來),代表大圓鏡智;

3、南方歡喜世界寶生佛(寶相佛),代表平等性智;

4、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代表妙觀察智;

5、北方蓮花世界不空成就佛(微妙聲佛),代表成所作智。

(4)佛法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戰國時代,遠古的五帝被附會為五方之帝,他們的佐臣則是五方神。而佛教在宇宙空間概念上提出三千大千世界的觀念,認為宇宙在空間上無量無邊,在時間上是無始無終,在方位上提出五方世界,五方世界各有一佛主管,即為五方佛,又稱五智佛、五智如來。

我國的嵩山地處中嶽(屬土),其它四方分別為東岳的泰山(屬木)、西嶽的華山(屬金)、南嶽的衡山(屬火)、北嶽的恆山(屬水)。五嶽既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五行相配,又暗合佛教中的五方布局格式。
佛教中智慧的種類及介紹

佛法因果故事
2019-03-28
關注
在佛教中,智慧有種種不同的面向與類別,而諸佛、菩薩等更為因應不同眾生的種種需求而廣學一切世間、出世間法門,以具足一切智慧才辯,來善巧廣演教法,方便濟度眾生一切願求,乃至圓滿眾生成正等覺。因此,在認識佛教中的智慧、才辯本尊之前,我們先就佛教中常見的智慧、辯才類別,及菩薩為善巧度眾所具足的世間工巧、學術、智慧,一加以說明,期使讀者能更加深入了解諸智慧才辯本尊的甚深究竟智慧與善巧方便,乃至成就與本尊無異的圓滿智慧。

打開網路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以下介紹「三智」、「五智」、「五明」、「四無礙辯」,希望能夠使大家對佛法中的智慧才辯觀念,有根本的理解。並依此掌握增長智慧才辯的方向,與智慧本尊相應。
⊙三智
「三智」指一切智、道種智與一切種智。這三智分別是聲聞緣覺二乘、菩薩與佛陀的智慧。
(1)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梵名 maratha- - Jnana),一切種智是指了知一切道、一切種、一相寂滅相與種種行類差別的佛智。天台宗認為這是由中觀所成的智慧。中觀之智是了知一切皆為中道,不偏不倚,證入絕對圓滿的境界。一切種智即是圓滿的佛智,體悟法界一切實相的究竟智慧。

(二)一切智
一切智(梵名 sarva-ja),音譯為薩婆若。是指通達一切法相的智慧。在《俱舍論·破我品》中說:「才作意時,於所欲知境無倒智起,故名一切智;非於一念能頓遍知。」
一切智是了知一切諸法總相的智慧,而總相即為空相,這是體悟一切現空而無所執著的智慧。
說一切智有部分人認為此智惟有佛陀可得,但是其他部派則認為聲聞、獨覺都能獲得。在《大智度論》卷二十七中,闡述一切智與一切種智的差別,以為善知總相者為一切智,善知差別相者為一切種智;前者為聲聞、獨覺之智,後者為佛智。
在佛典中,有時為區別聲聞獨覺的一切智與佛的一切智,而將佛的一切智稱為一切智智,得此智的佛稱為一切智人。又,有時「一切智」也是「一切智人」(即佛)的略稱。

(三)道種智
道種智又稱為一切道種智、道智、道相智,即遍知世間、出世間一切道門差別的智慧,此種智慧是屬於菩薩的「不共智」,乃是菩薩教化眾生的智慧。而相對於切智乃是了知諸法總相的智慧,一切種智乃是了知諸法別相的智慧,三者構成了佛教中的智慧體系。
《大智度論》卷二十七謂道種智說:「道名一道(中略)、十善道乃至一百六十二道,如是等無量道門,如是諸道盡知遍知,是為道種慧。」在此以菩薩為教化眾生是說世間、出世間、有漏、無漏諸道的智慧為道種智。
⊙五智
五智(梵名 panca nanani),在密教中即是指唯識所說轉識得智之四智,再加上法界體性智而名之,並常以五方佛或五大擬配五智。此五智之特質,略如下述:
1.法界體性智( dharmadhatu- visuddhi- nana)三密差別之數過於塵剎名為「法界」,諸法所依故雲「體」,法爾不壞故雲「性」。轉第九識得此智。如以五佛配屬,當屬中央大日如來。於五大中乃轉空大的業劫氣為空大智慧氣,能降伏痴性的眾生。

2.大圓鏡智( adarsa-j.)自他三密無有邊際,具足不缺,名為「大圓」;實智高懸萬像顯現喻為「鏡」。轉第八識則可得此智。五佛之中,相當於東方阿閎如來。於五大中乃轉水大之業劫氣成水大的智慧氣,能調伏瞋性眾生。
3.平等性智(sama-j.)宛如清凈智水不會簡擇有情與非有情,故名「平」;彼此同如,故名「等」;常住不變,故名「性」。轉第七識可得此智。相當於五佛中的南方寶生如來。於五大中則轉地大業劫氣為地大智慧氣,能降伏慢性眾生。
4.妙觀察智( pratyaveksana-j.)是指巧妙觀察諸法自在說法的智慧,如《秘藏記》所說:「五眼高臨,邪正不誤,因以名之。」轉第六識而得此智。相當於五佛中西方的阿彌陀如來。於五大中轉火大業劫氣為火大智慧氣,調伏貪性眾生。
5.成所作智( krtyanusthana-j.)自證、化他二利應作,故名「所作」;大悲隨類應同之妙業自在,必可成就,故名為「成」。轉前五識得此智。相當於五佛中的北方不空成就如來。於五大中能轉風大業劫氣為智慧氣,能調伏一切愚性、迷性眾生。

而所謂轉識得智,乃指轉有漏的八識成無漏的四智,又稱作轉識成智,而所謂轉八識而得四智分別為:
(1)眼等前五識轉至無漏時,得成所作智。此智為欲利樂諸有情,所以能於十方以身、口、意三業為眾生行善。
(2)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此智善觀一切境界的自相、共相而無障礙,能總攝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在大眾會中說法自在,能斷一切疑惑。
(3)轉第七末那識,得平等性智。此智觀一切法、自他一切平等,恆與大慈悲相應,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
(4)第八阿賴耶識轉至無漏時,可得大圓鏡智。此智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凈,離諸雜染,如大圓鏡之能現眾色像。
⊙四無礙辯
四無礙辯(梵名 catasrah pratisamvidah),又稱為四無礙智或四無礙解,略稱為四辯或四無礙。是指佛、菩薩、聖眾等所具有的四種自在無礙辯,即: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辭無礙辯、辯無礙辯。此四無礙乃大小乘的通目,用來顯示無礙自在說法教化的德用。

依小乘教義而言,此四無礙智分別指:
1.法無礙辯又稱為法無礙智、法無礙解,或略稱作法辯。是指於一切法相、名字有無礙自在的智解所以能善於辯說。
2.義無礙辯又作義無礙智、義無礙解,或略稱為義辯。是指關於一切法相、名字的義理有無礙自在的智解辯才。
3.辭無礙辯又稱作辭無礙智、辭無礙解,或略稱作辭辯。是指通曉一切方言而無礙辯說的智解、辯
4.辯無礙辯又稱作辯無礙解、辯無礙智、應辯或稱作樂說無礙辯。是指隨順眾生根機而巧妙演說,令眾生樂聞的智解、辯才。
大乘的說法上大致與小乘說法類似。然而大乘的法、義、辭、辯四者窮盡法性,人第一義諦,甚妙難測,因此,惟有佛、菩薩真正具有四辯,小乘聖者並不具有此四辯。新譯《華嚴經》卷三十八、《大集經》卷五、南本《涅槃經》卷十五等就此有詳細的解說。

關於大小乘是否都具有四無礙辯,也有說法認為不論大、小乘都具有此四無礙。其中,小乘惟利根阿羅漢具,大乘種姓以上則皆具,部分十信菩薩亦具。另說則如《涅槃經》所說:聲聞、緣覺無四無礙,而認為四無礙為大乘獨具。
⊙五明
明(梵名ⅶidya)為「無明」的對稱。指破除愚暗、通達諦理的智慧,其梵名音譯作苾馱。在《中阿含·羅摩經》中說:「五比丘,舍此二邊有取中道,成明,成智,成就於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覺,趣於涅槃,謂八正道。」《三轉法輪經》則說:「由我於此四聖諦法解了三轉十相故,眼智明覺皆悉得生。」這是說修習八正道,解了四聖諦之理,能成就眼智明覺而趣入涅槃。
「明」的梵語vidya是由語根id(表知之義)轉得的名詞,意味知識或學問。因而印度將種種科學藝類別為聲明等五明。此外真言等有除痴暗拂障難的功用,所以也稱為明。而佛陀圓滿具足三明及身口行業,故十號中有「明行足」一名;大乘菩薩於十地中的第三發光地顯發凈明智慧,故又稱為明地;初地以上的菩薩觀三世諸法實相,其心明了,故稱其所悟之菩提為明心菩提。
其中五明(梵名 panca vidya-sthanani)具稱為五明處,是印度古代的五類學術,即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和內明。

在《西域記》卷二中說:「聲明」,釋訓詁字,詮目疏別(指一切語言、音樂等音聲之學)。「工巧明」,伎術機關,陰陽歷數(即一切科學、技藝、藝術等的學問)。「醫方明」,禁咒閑邪,葯石針艾(即一切醫葯)。「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偽(即一切的邏輯、思維、推理等方式)。內明」,究暢五乘,因果妙理(指佛法)。
瑜伽師地論·菩薩地力種姓品》解釋菩薩的求法說,菩薩應當求一切菩薩藏法、聲聞藏法、切處論、切世間工業處論。此中,菩薩藏法和聲聞藏法屬於內明,一切處論指聲明、因明、醫方明,…切世間工藝處論即指工巧明。因此,五明也包括了大乘菩薩所學的全部學術,乃菩薩為度眾方便所應善學、具足的善巧智慧。

⑤ 求。十法界 每個法界的圖片!上圖加分!

佛說十法界圖解

佛說十法界圖解

萬法唯心造自己是什麼心就現什麼境界十法界任自己選南無阿彌陀佛!

【前言】

十法界中的佛法界,那是超出眾生之外,其餘的九法界--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

畜生、餓鬼、地獄,都還在眾生之內,所以都叫眾生。

十法界分為四聖與六凡,四聖是指佛、菩薩、緣覺、聲聞四種聖者的果位,乃聖者之悟界;

六凡則指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及地獄等六界,為凡夫之迷界,亦即六道輪回的世界。

【四聖】佛、菩薩、緣覺、聲聞,已證解脫聖果,永離生死,不復往返六道,

是出世間的四種聖人。

一、佛:

佛是世、出世間,最究竟圓滿的聖者,度眾功行圓滿,達到自覺、覺他、覺滿,

能夠利益一切眾生,是出世聖人中最高的境界。

二、菩薩

為「菩提薩埵」之簡稱,意為「覺有情」,謂既能自覺,又能覺悟一切有情。

菩薩發大慈悲心,除了轉化自己的煩惱,並廣修六度萬行,以自利利他之行,

逐漸圓滿一切功德。

三、緣覺

又稱「辟支佛」,分為二種:一種是生於佛世,聞佛說十二因緣,修證成道,

稱為「緣覺」;另一種是生於無佛之世,由前世的善根,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

觀自心、外境的變遷而悟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證到緣覺果,稱為「獨覺」。

四、聲聞

聲聞修習四諦法而得證聖果。聲聞極果為阿羅漢,羅漢含有三義:一、殺賊義,

謂殺盡煩惱賊。二、應供義,謂已斷盡三界諸惑,道高德重,堪受人天供養。

三、不生義,謂已出三界,不再受分段生死。

【六凡】

一切眾生,沉淪三界之內,由其所造作之罪業不同,因而輪回六道當中。

六道有善惡之別,天、人、阿修羅屬於三善道;畜生、餓鬼、地獄屬於三惡道,亦稱三塗,

即血塗、刀塗、火塗。

一、天

天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欲界天乃修十善所感,所謂十善即身不造殺、盜、淫;

口不言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不行貪、瞋、痴。若修十善,又修四禪八定,

將來所感的果報,即是在色界天和無色界天。

二、人

受持五戒,來世得生為人。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若受上品五戒,則大富大貴,若只持少分戒,雖得人身,卻感貧窮或六根不具的果報。

由於每一個人戒行持守不同,因此將來所得的果報就有貧富、壽夭、智愚、

美醜、高矮……等不同。

三、阿修羅

過去生修下品十善,但因其持戒、修福,做種種善事時,心存瞋恚、傲慢……等惡念,

有天人之福,無天人之德,遂感修羅的果報。

四、畜生

眾生因貪欲痴想心,造作下品十惡,而感畜生的果報。畜生道常為他所宰殺,

或彼此弱肉強食,互相殘害,故又稱為「血塗」。

五、餓鬼

若慳貪不舍,不知布施、修福,不明白因果,不遵守戒律,多行惡事,造諸惡業,

則感餓鬼的果報。餓鬼道又有勝劣之別,有福者為神,無福者常在飢餓當中,

經常受刀杖驅逼之苦,稱為「刀塗」。

六、地獄

六道當中,地獄道最苦。凡造五逆?十惡、謗法破戒,皆招感地獄果報在地獄當中,隨個人業力所感,苦報與壽命各不相同。地獄有根本地獄、近邊地獄、孤獨地獄地獄道眾生常受寒冰或猛火的煎熬,故稱為「火塗」。

以修道而言,天道耽於游樂,修羅道雖有天之福卻瞋心重,三惡道多苦難、多愚痴,故此五道皆難修行;惟有人道,苦樂參半,智能較高,最適宜修道。

【結論】

十法界不離吾人當前這一念心,悟者為聖,迷者為凡,所謂「三點似星相,橫勾似月斜,

披毛從此出,作佛亦由它」,每起一念,即落一道。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若能時時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從善如流,依聖者之路,從因上努力,

人生必定愈來愈光明,終而超凡入聖,果證菩提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接引十方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不退成佛,往生的條件必須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生與阿彌陀佛有緣,絕不要錯過這個機會,一定要看破放下,

放下一切執著,隨緣行善,老實念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往生後乘願再來度一切苦難眾生,我們早一天成就與我們有緣的眾生就早一天得度,

只有我們成就了,才能有能力幫助他們解脫,願一切眾生早日圓成佛道!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閱讀全文

與佛法圖片大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生帥氣卷發發型圖片 瀏覽:111
小女孩跳芭蕾舞圖片 瀏覽:485
適合自然卷的發型男圖片 瀏覽:725
圖片帶眼鏡何君蘭女孩 瀏覽:790
絕美動漫圖片二次元高清 瀏覽:705
兩個女孩牽手的圖片 瀏覽:294
如何調節文檔圖片間距 瀏覽:560
如何在手機圖片裡面畫框框 瀏覽:636
微信怎樣把圖片和文字一起發消息 瀏覽:184
卡通動漫臟辮女孩圖片 瀏覽:415
男生街頭哭泣圖片 瀏覽:378
蜜桃貓的圖片可愛 瀏覽:641
蒜苗圖片大全簡單 瀏覽:949
關於高清頭像男生動漫圖片 瀏覽:102
動畫頭像圖片可愛圖片 瀏覽:559
燕姓氏圖片文字 瀏覽:957
男生的背影圖片大全集 瀏覽:797
籃球情侶頭像動漫圖片大全 瀏覽:769
給我找一個可愛的女孩圖片 瀏覽:486
江直樹圖片動漫 瀏覽: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