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國畫中,人物畫法十八描具體值得都是什麼
十八描技法(18張)一、高古游絲描:最古老的工筆線描之一,常見於顧愷之的畫作。線條提按變化不大,細而均勻,多為圓轉曲線。頓筆為小圓頭狀。 二、琴弦描:略比高古游絲描粗些,多為直線。有寫意味道,線用顫筆中鋒,線中有停停頓頓的變化,大多為直線的感覺。 三、鐵線描:相比琴弦描又粗些,但用筆方硬,是最常見的描法之一。轉折處方硬有力,直線硬折,似鐵絲弄彎的形態。用筆中鋒,頓筆也是圓頭。 四、混描:基本上是一種寫意畫法。先用濃墨皴衣紋,墨未乾時,間以濃墨,講「濃破淡」的墨法變化。 五、曹衣描:即為曹衣出水描的簡稱。來自於西域的畫家曹仲達,其畫佛像衣紋下垂、繁密,貼身如出水狀,故稱「曹衣出水」。受印度健陀羅藝術的影響,用筆細而下垂,成圓弧狀,講求線之間的疏密排列變化。 六、釘頭鼠尾描:任伯年最常用的線描方法。葉頓頭大,而頓時由於大的轉筆,行筆方折多,轉筆時線條加粗如同蘭葉描,收筆尖而細。 七、橛頭釘描:禿筆線描,是一種寫意筆法,馬遠、夏圭多用之。頓頭大而方,側鋒入筆,有「斧劈皴」之筆意。線條粗而有力。 八、馬蝗描:馬和之用之。近似蘭葉描,頓頭大,行筆曲折柔軟,但很有力。 九、折蘆描:用筆粗,而轉折多為直角,折筆時頓頭方而大,線多為直線,是一種寫意畫的線描方法。梁楷《六祖劈竹圖》用之。 十、 橄欖描:頓頭大如同橄欖,元代顏輝等人多用,行筆稍細,但粗細變化亦大。 十一、棗核描:頓頭如同棗核狀,線條行筆中亦有棗核狀的用筆變化。 十二、柳葉描:用筆兩頭細,中間行筆粗。十八描中無蘭葉描。柳葉描和竹葉描類似,都是虛入虛出的筆法。吳道子用之。 十三、竹葉描:與柳葉描類似,也是中間粗兩頭細。 十四、戰筆水紋描:如山水畫水紋之畫法。表現薄而褶多的衣紋。明代唐寅作仕女圖多用。 十五、減筆描:指的是馬遠、梁楷等作大寫意用的筆法。用筆粗,一氣呵成,一筆中有墨色變化。大多隻畫個外輪廓,用筆簡練到極致。 十六、枯柴描:水墨畫筆法。用筆粗,水分少,類似皴法。用筆往往逆鋒橫卧。 十七、蚯蚓描:粗細均勻,曲折多而柔軟。用篆書筆法,圓轉有力。 十八、行雲流水描:表現軟而彎轉的衣紋。 上述各種描法,都是根據歷代各派人物畫的衣褶表現程式,按其筆跡形狀而起的名稱。《芥子園畫譜》有示範稿
② 國畫十八描指的是什麼
古代畫家們創造的十八描是國畫線描的源泉,無論哪種線描都是為更精妙地表現物象和傳達美感為根本的。中國畫表現物象的基本形式是線條,無論是寫意畫還是工筆畫均如此。
國畫十八描是傳統中國畫的技法名,中國畫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技法。描法也稱「勾法」,是中國畫最基礎的技法之一,是指以筆線勾取物象的外部輪廓,在工筆畫中稱作「線描」。不管是山水畫、人物畫,還是花鳥畫、蟲獸畫,都是以線造型來勾勒物象,這種以各種線描造型的技法,被古時畫家整理為十八種,稱作「十八描」。
明代鄒德中的《繪事指蒙》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之說,清代王瀛將其付諸圖畫,並註明每種描法的要點,今天我們看到的總結十八描技法的圖畫即出自王瀛之手。
國畫十八描分為三類,分別是游絲描類、柳葉描類、減筆描類。具體的十八描是高古游絲描、琴弦描、鐵線描、行雲流水描、馬蝗描、釘頭鼠尾描、混描、撅頭丁描、曹衣描、折蘆描、橄欖描、棗核描、柳葉描、竹葉描、戰筆水紋描、減筆描、柴筆描、蚯蚓描。
③ 白描人物的白描人物繪畫
中國白描繪畫表現對象是以線為基礎,而對象本身並沒有線的存在,所以決定了中國畫不是「再現」,而是「表現」為特長;這就決定了中國畫必然從寫實走向寫意。在上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歷代藝術家對於線描進行了艱辛的藝術勞動,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線描藝術,留下了無數的優秀白描作品,使之舉世矚目,在世界美術領域中獨樹一幟,並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也是其它畫種無法取代的。
中國人物畫發展到東晉前後,卷軸畫已經出現,標志著中國繪畫開始成熟。目前我們所能見到最早的中國卷軸畫《洛神賦圖》、《女史箴圖》,是東晉顧愷之傳世摹本。這兩幅畫中所用的線描已由過去的粗拙簡單發展到圓潤挺秀的筆法,那種「青雲浮空」、「流水行地」的緊勁連綿的線條已具風格化,被譽為「春蠶吐絲」。顧愷之在理論上提出了「意存筆先,畫盡意在」、「遷想妙得」、「以形寫神」。他的「傳神」之說和與南朝宋宗炳提出的「暢神」之說,代表著當時的美學思想。可以說東晉的繪畫和理論給隋庸、五代,兩宋的繪畫出現全面高峰,奠定了基礎。唐代是中國線描人物畫繁榮、鼎盛時期,在繪畫題材方面傾向面對現實,佛教畫也側重世俗化,技法上意向求巧;這一時期人物畫不僅大家輩出,線描人物技法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閻立本溯源顧愷之而融進恢宏博大的氣度,他在《歷代帝王圖》中,以剛勁而厚實的長線恰當而真實地刻畫出一批封建帝王自持、驕矜、貪婪、淫威等個性特徵的肖像畫。
白描人物圖片
作者任伯年
創作年代1860
規格28.3×29cm
④ 有誰知道國畫中的18種線描,最好能提供圖片,請賜教
十八描
中國畫技法名。古代人物衣服褶紋的各種描法。明代鄒德中《繪事指蒙》載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分為:一、高古游絲描(極細的尖筆線條,顧愷之用之);二、琴弦描(略粗些);三、鐵線描(又粗些);四、行雲流水描;五、馬蝗描(馬和之用之,近似蘭葉描);六、釘頭鼠尾;七、混描;八、撅頭丁(撅,一作橛,禿筆線描,馬遠、夏圭用之);九、曹衣描(有兩說,一指曹仲達用之,一指曹不興用之);十、折蘆描(尖筆細長,梁楷用之);十一、橄欖描(顏輝用之);十二、棗核描(尖的大筆);十三、柳葉描(吳道子用之);十四、竹葉描;十五、戰筆水紋描(粗大減筆);十六、減筆(馬遠、梁楷用之);十七、柴筆描(另一種粗大減筆);十八、蚯蚓描。亦見於明代汪砢玉《珊瑚網》,其中釘頭鼠尾作釘頭鼠尾描,撅頭丁作撅頭描,其餘同。上述各種描法,都是根據歷代各派人物畫的衣褶表現程式,按其筆跡形狀而起的名稱。《芥子園畫譜》有示範稿本。古今服飾不同,現代衣褶描法已有所發展,加各種化學纖維衣料的衣褶,為古代所無。
⑤ 如何用線條畫人物肖像
用線條畫人物肖像是中國畫的方法,而非西畫畫法。中國畫都講究結構用筆,線條畫就更不用說了,刻畫時要抓住結構的主輪廓線。
⑥ 中國畫的線描有幾種最著名的一副白描作品是什麼
一、高古游絲描
二、琴弦描
三、鐵線描
四、混描
五、曹衣描
六、釘頭鼠尾描
七、橛頭釘描
八、馬蝗描。
九、折蘆描
十、 橄欖描
十一、棗核描
十二、柳葉描
十三、竹葉描
十四、戰筆水紋描
十五、減筆描
十六、枯柴描
十七、蚯蚓描
十八、行雲流水描
很多作品都很著名。作品風格不一,沒法說誰是最著名的。最常知道的《八十七神仙卷》,還有李公麟的作品,也常用線描。
⑦ 誰知道優秀線描人物速寫圖片
零二七美術網很多線描速寫,線描牛振江畫的很不錯噢,我有時間發點資料給你,我在央美國畫繫念書的時候,收集過一些優秀的線描畫。
⑧ 國畫中的人物畫是用線條來表現人物的嗎
國畫中的人物畫,是用宛轉綿延的線條勾畫出人物形態、衣褶和飄帶,讓人感受到畫中人物的神韻。國畫人物畫始於戰國而盛於隋唐。歷代出色的人物畫作品與人物畫家極多。
我國古代的人物畫,已經達到很高的技藝水平,出現了東晉時期的顧愷之,盛唐時期的閻立本、吳道子,明代的唐伯虎等人物畫大師。
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卷》畫面以西晉張華敘說女子封建道德的箴文為內容,分為九段,每段描繪一個故事,其人物造型生動,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中國古代貴族婦女的生活側面。筆法用游絲描,線條連綿不斷,悠緩自然、勻和而富於節奏。
閻立本的《步輦圖》表現出來的唐太宗迎接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的畫面氣氛融洽,人物表情各異,為後代人物畫中之珍品。
唐伯虎的《仕女吹蕭圖》生動地表現出了仕女吹蕭時的憂郁神態。
[我還想知道]
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以連續的畫面展示了故事的全過程,這幅畫線條婉蜓流暢,人物傳神,對後世影響很大。
吳孫政時的曹不興,東晉的王廙、衛協都善於畫人物佛像。
⑨ 國畫都有哪幾種畫法
國畫有以下九種畫法:
1、白描:用細線勾畫出物象輪廓及其細部,整個畫面純用墨色。有的再加淡墨渲染;
2、粗中有細:如花草畫得粗,但繞花飛動的小蟲、蝴蝶、或蜻蜓等則畫得很細;
3、界畫:一部或大部分用直尺畫墨線組成的畫,主要表現庄嚴雄韋的建築物,如宮殿、廟宇、樓閣、亭台、水榭等,以及整齊精緻的傢具陳設等。
4、沒骨法:一般不用墨線勾輪廓;
5、潑墨法:是沒骨法的擴展,用大塊墨色,再運用自然形成的濃淡,加上較細的筆道,有的地方還露出飛白,這樣才見精神;
6、工筆:勾勒細膩精巧的叫工筆,工即工整工細之意,敷色也層也渲染,顯得渾厚濃重;
7、寫意:只寫物象的大意,用筆簡練流暢,筆墨自然,不用色的寫意畫,又稱「水墨畫」 ;
8、勾勒著色:亦稱「單線平塗」。它用筆先勾出物象邊線,中間用墨或用色平塗;
9、粗細相間:亦稱「兼工帶寫」。它比工筆要粗,比寫意要工;
(9)國畫線描人物簡單圖片擴展閱讀:
國畫起源
古代,象形字,奠基礎,我國夙有書畫同源之說,伏羲畫卦、倉頡造字,是為書畫之先河。文字與畫圖初無歧異之分。
在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畫有互相追逐的魚,跳躍的鹿。辛店和龍山諸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我國最早的青銅器,它是器物,又是工藝美術品。
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這之前又有原始岩畫和彩陶畫。
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域外文化的輸入與本土文化所產生的撞擊及融合,使這時的繪畫形成以宗教繪畫為主的局面,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
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出全面繁榮的局面。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突出發展,文人畫和風俗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隨著社會的穩定,文化藝術領域空前繁榮,涌現出很多熱愛生活、崇尚藝術的偉大畫家,歷代畫家們創作出了名垂千古的傳世名畫。
明代繪畫流派紛呈,各領風騷。明代畫壇沿著元代已呈現的變化繼續演變發展,文人畫和風俗畫繪成洪流,並形成諸多流派;山水、花鳥題材流行,人物畫衰微;水墨技法不斷創新,進一步豐富了筆墨表現能力。
明代繪畫前期,有繼承元代水墨畫法的文人畫;宮廷「院體」繪畫;文人寫意花鳥畫也迅猛發展,畫壇尊吳門畫派為首。
自唐宋以來,畫家對於國畫的創新一直延續至今,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風格。
⑩ 中國畫人物畫怎麼畫
綜觀中國古代人物畫,在表現的技法上大致可分成三類, 一為白描畫法。二為工筆重彩畫法。三為寫意畫法(簡筆畫法) 。
1、白描法畫法
白描化法是人類最早,最簡潔的繪畫表現形式,我國古代 稱為「白畫」,也有人稱為「線描」,如戰國楚墓出土的兩幅 我國最早的帛畫,即以白描畫法表現,早期的白描畫,其線描 技法以均勻流暢的線條為主,到了唐朝吳道子,才能把白描線 條發展到有粗細輕重的變化,能生動的表現衣摺的動感與厚度 感。北宋畫家李公麟可稱是白描畫法得代表性人物,下圖是李 公麟的「維膜演教圖」,把線條的特色,發揮到最完美的境界。
到了明嘉慶年間,鄒得中總括前人豐富的創作經驗,在其 著作「繪畫發蒙」中,提了「十八描」的說法,這十八種描法 是指: 1. 行雲流水描 2. 高古游絲描 3. 鐵絲描 4. 柳葉描 5. 琴弦描 6. 螞蝗描 7. 混描 8. 橛頭釘描 9. 曹衣描 10. 釘頭鼠尾描 11. 折蘆描 12. 減筆描 13. 戰筆水紋描 14. 竹 葉描 15. 橄欖描 16. 蚯蚓描 17. 棗核苗 18. 枯柴描
以上十八種描法是古人根據當時的服裝(大都是寬袍大 袖)領略出,有些是唐朝以前就可以見到,有些則是後來逐漸 添加的,然而這十八描並不是包羅前人所有的描法,也有人主 張簡化為五種,或合並為三大類。擅長白描人物的當代畫家董 夢梅先生則指出:十八是以線條描法的形狀命名,並不妥當。
2、工筆重彩畫法
工筆重彩畫法是一種造型工整細致,色彩濃艷而略帶裝飾 性的畫法,如下圖是晚唐周的簪花仕女圖即為典型的作品 畫工筆重彩法適宜使用熟紙或絹,通常可分成六個步驟:
(一)起稿: 先用鉛筆或炭筆在稿紙上將人物造型畫正確,修 改完美後將畫紙蒙在上面覆描。
(二)鉤線: 鉤線有兩種方法,一種稱為鉤勒法,就是先用淡 墨鉤出輪廓線,著色後再用重墨或重顏色把主要線條重 復鉤勒一次,這種方法不怕著色時把原來的線條遮蓋, 畫起來較方便另一種稱為鉤填法,就是用濃淡墨色把 線條鉤好的輪廓裡面,不可將顏色蓋住墨線,這種方法 鉤出來的線條流暢,但填色較費工夫。
(三)分染底色: 為了表現面部和衣褶的凹凸起伏變化,在暗 處先分染一次重色,面部可以用赭色分染,方法是珠一 只筆蘸赭石,一隻筆蘸清水,先用顏色筆局部染色,即 用清水筆推開仕女的面頰可先用洋紅分染。
(四)著色: 傳統仕女的著色法近似京劇人物的化裝,稱為三 白法,即額鼻和下顎三部分暈白粉眼眶和面頰用色比 較誇張,多用洋紅朱膘藤黃,調少許白粉男子的臉用 赭石朱膘和藤黃,加少許白粉。
(五)罩色: 在渲染和著色之後,為了使色調統一或補救某些 不協調的部份,如臉部常用淡赭石平塗一或兩遍。
(六)提色: 在最後完成之前對重點部份再作加工,如眼睛口 角或鼻等,使其更為突出畫仕女面部在三白的部份再 加白粉,有時可從紙的背後托染白粉,以加強面部的粉 的粉白效果, 一般常用於工筆重彩人物畫的染色法有:罩(平塗色) 窄染(窄小范圍的分染)寬染接染疊染掏染(染背景底色而預 留出前面人物)染(染兒童或婦女面頰,著色時旋轉用筆,使 顏色逐漸變淡變無,又不留筆痕)。
3、寫意畫法
五代石恪的「二祖調心圖」即以狂草的筆意,畫出深具禪 意的作品,到了南宋的畫家梁楷發展減筆人物畫,開拓新風氣 ,而且創造了大筆潑墨法,成為寫意人物畫的代表性畫家,其 作品「潑墨仙人圖」、「李太白行吟圖」等皆運用豪放而簡潔 的筆墨,生動的表現出人物的神韻。近代自揚州八怪以來,也 有不少擅長水墨寫意人物畫的畫家,逐漸形成中國人物畫的一 個主要潮流。
畫寫意人物宜選用生紙,通常先以炭筆在畫紙上輕輕鉤畫 輪廓(如已熟練,則不必用炭筆鉤輪廓),然後蘸墨先畫主要 的線,塗上大的墨色面逐漸加重,再畫次要的線與色面,盡量 避免用瑣碎的筆墨,以免破壞整體統一。
在生紙上作畫,一互失敗了就很難修改,故用筆用墨時, 必須考慮整體的調和該強調的地方(如眼睛)必須畫得傳神。 用墨畫後,再上產色,著色燎應慎重,依據人物的結構、明暗 的關系來表達彩色,才能增加色彩的變化,活生生地反映人物 的精神和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