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農民畫屬於寫實繪畫嗎
農民畫是通俗寫實畫的一種,多系農民自己製作和自我欣賞的繪畫和印畫,風格奇特,手法誇張,范圍包括農民自印的紙馬、門畫、神像以及在炕頭、灶頭、房屋山牆和檐角繪制的吉祥圖畫。
Ⅱ 農民畫的特點有哪些
農民畫是中國特有的畫種之一, 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民間鄉土藝術。 它源於鄉村,源於生活,以民間階層的審美追求為價值取向。農民畫將原始觀念與現代意識融匯,既有平民風格的繪畫樣式,又有現代繪畫的某些元素。這使得它風格鮮明,技法多樣,手法豐富,主題生動,展示著中國農村最為鮮活的人物和景象,在美術藝術領域獨樹一幟,逐漸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和關注。
一、農民畫的起源及歷史背景
Soul奇遇記,相似的靈魂總會匯聚
廣告
「農民畫」從字面看就是農民作的畫,許多學者對其稱謂一直爭議不斷。 但如此稱呼,既指向明確,又是約定俗成的。在中國,最早與農民相關的繪畫是江蘇的岩畫,主題是莊稼,這是有記錄並經專家認可的中國最早的農民畫。現在的齊家文化中, 以農民和農民耕作為題材的作品, 大約是 3500-4000 年前,這大概就是我們現在可能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真正的農民文化。也就是說農民畫從農業社會開始就產生了。新中國成立後,以農民、牧民、漁民為創作主體,也包括其他階層的業余作者以其特有的藝術語言, 創作了大量自我欣賞的繪畫作品。
它的形成和發展,與中國社會的進程、政府文化機構組織扶持緊密相關, 是以宣傳為主要目的的 「群眾藝術」。 一般認為,中國農民畫興起於上世紀 50 年代。 其發展有過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 1958 年前後。 為配合「大躍進」,全國農村都興起了繪畫熱,「詩畫滿牆」是當時農村的一大景觀。盡管內容虛幻、浮誇,但在客觀上有力推動了農民畫在全國范圍的發展,為新時期農民畫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同時,農民畫的樂觀主義精神及其在藝術創作中被動、盲從的特徵在此期間也體現得十分明顯。第二次是在「文革」時期。以陝西戶縣農民畫為標志,受政治的影響,農民畫的時代烙印更為明顯,是美術界的「樣板戲」工程。 第三次是在 80 年代。 農民畫開始向民間藝術的本體回歸, 其特有的色彩艷麗、 造型誇張、稚拙質朴的魅力逐步引起了社會的重視。第三次高潮的規模遠超前兩次,因為「文革」結束,「四人幫」倒台,廣大農民藝術家思想解放,有主動表達的需求;同時政府也加大了扶持力度。就這樣,農民畫在文化藝術領域獨樹一幟、不斷發展,以致佔有重要地位。
二、農民畫之美學特徵
農民畫是美的。 下這樣的結論沒有錯。 但美在哪裡,有什麼特徵,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探討。本人拙見,農民畫如同繪畫、雕塑等其他一切造型藝術一樣,從外形來看,就鑒賞來說,它憑借自身的一種形式討人喜歡,並讓人產生愉悅的感受。其圖案造型具有豐富多樣、色彩鮮明、筆濃彩重,構圖隨意奔放、拙中藏巧等特點。這些東西直接而且真實地打動著人,使人產生審美層次的愉快。其次,農民畫能與欣賞者產生思想交流和情感共鳴,讓人產生感動的情緒;再其次,農民畫有著一種融入自然的人生哲理和超脫的人文精神, 寄託著美好嚮往和理想追求。 通過欣賞農民畫, 能夠體驗畫境帶來的無窮魅力和情趣。再者,農民畫是完全符合社會實踐的,符合美的實踐的。我們應該從社會、道德角度去看待它,因為只有社會里才有美的「共通感」,大家都感覺到美,它才有美的生命力。
(一)農民畫質朴自然,真實地再現現實生活中的美
農民畫能夠直接將自身的美呈現出來, 並能召喚人的審美感覺。 首先表現在給人的視覺沖擊力上,包括形象造型、色彩搭配。 圖案的造型豐富多樣,如人物、花卉、飛禽、走獸、樹木、山水……都來源於生活。 農民畫家通過寫生,把自然形象加工,提煉出圖案的造型。 不求形象的逼真,構圖不受透視原理約束,隨意奔放、拙中藏巧。色彩鮮明、筆濃彩重的表現是其顯著特點。農民畫大多運用紅、黃、藍、白、紫等鮮亮的色彩,使人感受到豁朗的情感和明達的風格。這種純粹的色彩運用,使農民畫色彩醒目而和諧。其色彩搭配,有的運用大色塊的紅丹與品藍形成強烈的補色對比, 有的是運用小色塊的竹綠、品桃、 紫黃色加上墨線稿的穿插, 使畫面色彩響亮而又簡潔明快。極為單純簡練,卻顯得五彩繽紛,絢麗多姿。色彩最能引起人們奇特的想像,它最能撥動情感的琴弦。「圖個吉利」是在傳統的民間文化觀念下表現出的審美觀念,以表達求生、趨利、避害等功利意義為主。 所以大紅大綠可以說是整個民間美術的色彩特徵。這些藝術「表象」是農民畫家審美情感的具體化,他們要使心中的想法通過形象的創造來實現。於是,豐富的造型和協調的色彩提供了生動的精神畫面,表現勞動人民心靈的真實。這就是農民畫形式上的作用,它能使思想、觀念、理想具體化、客觀化、真實化。 讓人可感、可見,獲得一種愉快的享受。 農民畫是時代的產物, 其藝術的內容可以隨時代疏遠而減少歷史價值,但它的形式卻永遠保持魅力。
農民畫也是農民一種抒情的手段,是美的情感的外化。畫面呈現的形式美直接表達精神內涵,有意蘊、有情趣。 其表現題材大多是農民和農民耕作、幸福家園、春忙豐收等。 藝術造型均吸收了各種民間藝術的養分。 畫中所描繪的人、動物、景觀等造型,與傳統剪紙、面花、刺綉以及布製品里表現的極相似。構思質朴,重視裝飾效果,保留著濃郁而鮮活的山野之風,簡潔明快,帶著泥土的芬芳,且具有造型美。 每一幅畫面情景交融,栩栩如生的農家生活、氣氛熱烈的勞動場面和歡天喜地的節日慶典等,充分體現了農民畫流露出的自然美,讓欣賞者不知不覺感受到了畫中美好的生活,身心都是愉悅的。農民畫是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 特有的民俗風情,是農民畫持久的表現主題。 與其他藝術相比,農民畫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具有樸素的情感、天真浪漫的思想、大俗成雅的色彩、近乎兒童畫的稚拙,並緊扣現實生活,與時俱進,「原汁原味」。體現了與生俱來的趣味。李澤厚說:「趣味是僅憑完全非功利的快感或不快感來判斷對象的能力或表象它的方法,這種愉快的對象就是美。」一件優秀的藝術作品能夠引導大眾的審美趣味,而不是迎合。農民畫能與欣賞者產生思想交流和情感共鳴, 讓人產生感動的情緒。通過欣賞農民畫作品,體驗著與當時那個年代的人心靈的溝通和撫慰。 黑格爾說:「藝術應該通過什麼來感動人呢?一般地說,感動就是在情感上的共鳴……但是在藝術里感動的應該只是本身真實的情致。」 「真實的情致」意思就是以真實的社會歷史內容反映人生、人的理性光輝。
(二)農民畫粗獷豪放,誇張地表露事物本質的美
農民畫除了質朴自然這個特徵外,再就是粗獷豪放,這個特徵在農民畫中比較普遍。 農民畫作者在運用這個特徵作畫時,最原始的動機就是要表現事物本質的美,而表現事物本質的美最好的方法就是誇張, 而誇張最直接的表現技巧就是粗獷豪放。作者並不追求對事物全部的細膩描寫,而是探求事物本質的東西作誇張地表述,以求畫龍點睛、一目瞭然。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面對一些自然現象的審美對象,如海嘯、閃電、驚雷等等,用有限的經驗無法把握其形式,只有藉助於內在的理性思考對其形象進行把握,喚起一種精神的、目標的展望。 農民畫也是如此。 農民畫創作是農民對自身價值追求、對社會現象理性思考的結果。 作者在理性的作用下,把自己的感悟與想像融洽,經過吸收,改造同化,將心中的意向向外生成, 然後有了創作沖動, 便構想出要表達自己意願的圖案。然而農民畫作者沒有經過專業藝術學院訓練和熏陶,並不熟悉和掌握繪畫藝術技巧,因此在構圖、點線面組合、色彩運用等方面達不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於是只好自辟蹊徑,走「粗獷豪放」道路,自樹一幟。粗獷豪放的農民畫,最典型的莫過於門神畫。門神畫種類很多,有表現五穀封登的,風調雨順的,大吉大利的,驅邪避穢的,等等。不管哪個種類的畫,其最基本的特徵就是粗獷豪放,運用誇張的手法表現由衷的意願。比如驅邪避穢的門畫,有一種畫就是單色調地畫著關羽手持長柄大刀的樣子, 這個畫最突出的是什麼呢? 不是他身上的盔甲, 不是他細微的面部表情,也不是他的魁梧身材,而是一柄大刀和他那雙圓瞪瞪的虎眼。整個畫面最先看到的是大刀和眼睛,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這個。而大刀和眼睛的畫法就是簡單幾筆,顯得十分豪放和誇張。 這個畫的本意是驅邪避穢,由關羽把門,任何妖魔鬼怪都會避而遠之。 但通過這個畫的外在表現,把關羽嫉惡如仇、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英雄氣概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樣的畫法對表露事物本質的美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在農民畫中,諸如此類很多,不勝枚舉。
(三)農民畫向上向善,追求理想和真善美
農民畫藝術同其他各種人類活動一樣都具有社會聯系性。 只有在社會里才有美感的共通感。 中國古代思想中認為,真、善、美是合一的。到了現代,我們認為真、善、美的本原在於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實踐,實踐產生了真理、道德和美。所以,農民畫藝術的創造是完全符合社會實踐的,符合美的實踐的。農民畫反映人與生活的關系。 作為最本質的藝術形式之一應該回到其最本質的功能—— — 人性自身情感的表達和對美好的追求。 這種心理的表現同樣是社會性的。每一幅作品中揭示了生活的本質。 農民畫從生活真實中提煉、加工、概括和創造出來,通過藝術形象集中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的本質、規律的社會生活的真正面貌。它是作品善和美的前提條件,不排斥藝術想像和藝術虛構,從生活真實到藝術真實。
農民畫是用善良的心描繪出來的。 真情創作是藝術創作的本源與動力,要讓人感動,就要先感動自己,首先要切身的感受。這種感受來源於生活、人生,或心靈的感悟。正是這種對人生的體驗, 農民藝術創造的心理過程是一種以感覺為載體的想像和情感的活動。情感的交流和傳達,是藝術的最深刻的本質。 中國農民畫以美顯善,它陶冶人們的性情並導向善良。農民畫直接呈現的是一種美好的夙願和情感, 於是潛移默化地寓教於樂。 在作品中我們很少看到悲哀、痛苦。 無論什麼樣的社會背景,它一貫的喜慶、紅火,一種鼓舞的力量催人奮進,果真是人精神深處的一劑良葯,具有社會效果
Ⅲ 請問有哪些可以反映豐收、成果、碩果的圖片繪畫 謝謝!
你可以找一下農民畫,比如戶縣農民畫、楊柳青年畫等等
Ⅳ 最簡單的簡筆畫農民是怎麼畫
最簡單的簡筆畫農民是怎麼畫
請看最簡單的簡筆畫農民:
Ⅳ 金山農民畫怎麼樣
環境清雅恬靜,到處都是白牆青瓦紅廊橋,牆上掛滿了農民畫,色彩豐富,濃烈的色綵帶來強烈的震撼。農民畫看似簡單,其實不然。首先要用鉛筆打草稿,接著一個個上色,由淺到深,從底色到黑色勾勒。需要靜下心來,慢慢體會。沒有繪畫基礎也不怕,挑個簡單的臨摹,細心的老師會幫忙打上鉛筆草稿,自己塗色即可。整個繪畫過程會很開心,也了解到了農民畫的歷史畫法等基本知識。
Ⅵ 農民畫的舞陽農民畫
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和契刻符號距今已有8000年歷史;作為全國文化先進縣,舞陽文化底蘊深厚,藝術繁榮,孕育了一大批享有盛譽的農民畫作家。這里的農民畫以獨特的風格蜚聲海內外,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
舞陽農民畫在經歷了10年左右的低潮後,當地一些畫界的領軍人物開始重新思考農民畫的出路。5月15日,舞陽農民畫院院長連瑞卿牽頭,召集當地數十名農民畫作者,組成創作骨幹培訓班每月定期進行培訓。同時,受邀前來的還有舞陽農民畫的創始人張耀先、王文浩等老前輩,為後來者講述並描繪了該畫種的起源、發展歷程及今後發展方向和藍圖。從中,我們或許會更加清晰地認識舞陽農民畫這一極富地域特色的藝術奇葩。
舞陽農民畫產生於1958年狂熱的「大躍進」時代。為配合當時的生產運動,全國上下興起壁畫熱潮,「人人做詩人,個個當畫家」的口號風靡一時。當時的農民一手拿鋤頭,一手執畫筆,把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用最簡單的圖案表現出來。這就使得當時的繪畫作品普遍存在著烏托邦式的狂想和政治功利主義的痕跡,同時又帶有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表達人類改造自然的勇氣和力量。在創作形式上,多用漫畫式的誇張表現手法。由於這是一個全國性的運動,許多美術工作者樂此不疲,「詩畫滿牆」是最好的證明。
進入上個世紀60年代,一些特別優秀的美術工作者脫穎而出,他們把以牆壁為載體的壁畫,轉變成以紙張為依託的藝術形式,農民畫這一新的藝術形態開始萌芽、生長。繪畫題材也由「大豐收」向表現農村現實生活過渡,如摘棉花、打井等。由於這些作品的作者都是農民,「農民畫」的叫法也就由此而來,寓意為「農民畫的畫兒」——畫風淳樸,帶有泥土的芬芳。
Ⅶ 農民畫的介紹
農民畫:朴實、生動、絢麗、抒情,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民族特色,作品生命力旺盛。
農民畫的表現手法有著明顯的地域特色,它以大紅大紫的色彩,誇張化的描述,寓意深刻的主題,簡潔明快的風格勾畫出了美麗的田園風光,栩栩如生的農家生活,氣氛熱烈的勞動場面和歡天喜地的節日慶典,充分體現了現代民間藝術的特點。農民不是用雙手在畫畫,而是用他們的心靈在畫畫,其構圖、色彩、造型、圖案、紋樣可以清楚的看出農民畫不僅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而且更具有現代藝術氣息,還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收藏價值。農民畫與優美的西部民歌一樣,它抒發中國農民對新生活的熱愛與追求,它歌唱著自己日新月異的美麗家鄉,它洋溢著三秦農民淳樸、善良、和豪邁的感情本色,閃耀著現實的美好與理想追求的絢麗色彩,她所取得的榮耀聲譽和巨大成果凝聚了多少畫鄉人的汗水和心血。
Ⅷ 農民畫在顏色上有什麼特點20字左右
農民畫中的顏色多是紅色、綠色、藍色、黃色、褐色,並且顏色的純度比較高,色彩對比強烈,視覺沖擊力大。
農民畫的題材通常是日常農家生產生活場景,情趣盎然。比如婚慶、收獲、編織、洗衣、放牧、拉網等等。在藝術手法方面,具有畫風拙樸,造型誇張的特點。
起源於民間的剪紙、木板年畫,也具備農民畫的特點。
Ⅸ 農民畫的特點是什麼
農民畫如同繪畫、雕塑等其他一切造型藝術一樣,從外形來看,就鑒賞來說,它憑借自身的一種形式討人喜歡,並讓人產生愉悅的感受。其圖案造型具有豐富多樣、色彩鮮明、筆濃彩重,構圖隨意奔放、拙中藏巧等特點。
這些東西直接而且真實地打動著人,使人產生審美層次的愉快。其次,農民畫能與欣賞者產生思想交流和情感共鳴,讓人產生感動的情緒;再其次,農民畫有著一種融入自然的人生哲理和超脫的人文精神,寄託著美好嚮往和理想追求。
通過欣賞農民畫,能夠體驗畫境帶來的無窮魅力和情趣。再者,農民畫是完全符合社會實踐的,符合美的實踐的。我們應該從社會、道德角度去看待它,因為只有社會里才有美的「共通感」,大家都感覺到美,它才有美的生命力。
Ⅹ 簡單的農民畫 貼對聯
簡單
不復雜;頭緒少
草率;不細致
平凡
的
農民畫
是通俗畫的一種,
多系農民自己製作和自我欣賞的繪畫和印畫,風格奇特,
手法誇張、有東方畢加索之美譽,
其范圍包括農民自印的紙馬、門畫、神像以及
在炕頭、灶頭、房屋山牆和檐角繪制的吉祥圖畫。
現代農民則有在紙面上繪制鄉土氣息很濃的繪畫作品,
自五十年代以來,逐漸形成了陝西戶縣、江西永豐 、安塞、江蘇邳縣、六合,
上海金山等地的農民畫鄉。近年來受到國家相關部門廣泛重視,
有些地方農民畫已經被國家文化部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
貼對聯
漢族傳統年俗。
新春伊始,
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
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
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
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
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
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九州共夢風正一帆順;
四海同春家和萬事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