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可以取一張類似作文本封面大小的紙張,將其延中心對折,為了切分作文本的正反兩面,也為設計作文本的正反封面做鋪墊。
Ⅱ 小學生原創作文書版式封面設計
最近,我得到兩本2005年新創刊的雜志,刊名《閱讀》,副名《小學雙語學習》。從刊名不難看出辦刊的宗旨:以「閱讀」推進小學生的雙語學習。創刊號封面上有一群歡天喜地的卡通小朋友,他們手裡抓著、懷里抱著、腋下夾著人類文明的結晶——書本;旁邊一隻「大蟲」從一部大書里探出身來……不用說,辦刊者是希望小朋友們都能成為快樂的小「書蟲」。
閱讀自然是快樂的。但是,這本薄薄的小書真能促進小學生的雙語學習,並帶給小朋友們快樂嗎?
翻閱再三,我不得不說:這是一本有趣、有用和有品位的雜志。
這里說的「有趣」,有別於低級趣味,應該屬於那種高尚的情趣。欄目名的設定很見匠心,應該是千錘百煉的結果吧?「沖浪」、「密碼箱」、「碰碰車」、「俱樂部」、「流行線」……這些洋溢著新鮮趣味的叫法,一下子拉近了和孩子們的距離,很容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再看欄目下的文章,沒有一篇不抓人的。就說「閱讀寶典」,這是專為學生介紹語文知識的欄目,這類文章往往脫不了冷臉說教的味道,是學生最怕讀的。可這里的文章卻不同,以童話的形式出現在學生面前,洗去沉悶,盡顯活潑,不容學生不喜歡。三木先生主持的「作文密碼箱」欄目更絕:他用「馬小跳」這樣深入人心的範例來講作文,感染力自然不同凡響。一句話,辦刊者為了吸引小學生直面「文字」,使出了渾身解數,飽含良苦用心,令人感動。
這里說的「有用」,也不是急功近利式的,而是執著於孩子的發展。眼下應試教育似乎愈演愈烈,可以說每個人都恨得咬牙切齒,可是相關的人卻又常常身不由己深陷其中。《閱讀》雜志不搞題庫,不設考卷,堅定地執行新課程的思想,很有些「咬定青山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的韌勁兒。「美文沖浪」啟迪學生的智慧,促進學生「生命知覺」的蘇生;「課文立交橋」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淀,架起課內外學習的橋梁;「口語流行線」為孩子准備了英語口語訓練極好的素材,讓孩子更多地開口說話;「邊玩邊學」精心守衛孩子的精神家園,呵護孩子們學習英語的興趣……也許,這本雜志暫時還不能給孩子們帶來「高分」,卻一定能為孩子們的未來著上生命的底色。
讀《閱讀》有一個感受,她不像剛誕生的「嬰兒」,她的渾身上下散發著成熟、自信和高品位。朱家瓏等一批名家的文章娓娓道來,情真意切,為刊物增色不少;一批小「書蟲」神氣活現地亮相「T形台」,為雜志添了活力。《閱讀》是個大舞台,有小朋友們的參與當然更精彩。
編者的品位決定雜志的品位。我讀第一期的「青青草」欄目的學生習作,深感編者的目光睿智,思想深刻。《請為你的誇獎而道歉》批評了老師「廉價」的表揚,是一篇讓老師們臉紅的習作,文章的現實意義不容迴避,遠非那種隔靴撓癢之作所能及。《我多想當一天爸爸》的小作者異想天開地要和爸爸對換角色,還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實施報復,似乎顯得不那麼懂事,可是編者作出的評價卻是:「他敢於說真話表真情,值得表揚。」一句贊揚的話,鮮明地表達了編者的價值取向:學生作文,貴在一個「真」字。這對當前的作文教學也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我曾很細心地在第一期《閱讀》里尋找印刷錯誤(「中西文化合壁」的「壁」應為「璧」),結果在篇首語里找到一個,除此以外再無收獲。所以,我覺得《閱讀》雜志無論是內容、版式,還是印刷質量,都屬一流,堪稱有品位、上檔次的讀物。
最後談談本人對「雙語」問題的一點思考。《閱讀》雜志打出「雙語」牌,當然不是為了追時髦,而是響應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未來社會需要的是具有「中國靈魂、世界眼光」(教育改革家馮恩洪先生語)的新型人才,不懂英語當然不行。雜志里中英文頁面分別為33和15,比例還是十分恰當的。但是我想:既然本刊又名「小學雙語學習」,那麼,雙語,雙語,兩種「語」難道是兩條不相交的平行線嗎?雜志將漢語閱讀與英語閱讀截然劃為兩塊,略顯美中不足了。我以為可以將兩種語言的相同相近相容相反之處略加整合,做點文章,令小讀者融會貫通,使雙語學習相互增益,應該是不難做到的,不知辦刊者是否可以考慮一下?
我堅信,閱讀是快樂的,有《閱讀》雜志的陪伴,你的人生一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