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這個青花瓷盤,誰認識,有沒有懂的呀(附圖)
圖片有點小了,看的不是很清楚~
但是很明顯,這個青花瓷盤的描繪不是很細膩,大部分是利用深淺色變化、遠近景的立體感,加上所描繪的內容意境,看起來比較有感覺。
可能是背景問題,釉色不明顯。
還有,背面什麼字啊,我不清楚。
總之,這個瓷盤可以做裝飾。感覺不錯。要把他的藝術特點展現出來,還是很好的作品。
中國紫砂網-青花釉色
⑵ 青花瓷常見花紋介紹
青花瓷花瓶花紋特點一是上色力很強,顏色鮮艷穩定;二是花永久不褪色;三是花紋很豐富,干凈優雅,與水墨畫有異曲同工之妙;四安全不含重金屬有毒元素;五是適合多種裝飾,小到餐具,大到花瓶。最重要的是,花紋用筆流利、錯落有致。如山水畫,僅僅幾筆,著色不多,卻可以把大自然的優美寧靜描繪得栩栩如生。--引自網路
青花瓷表面的圖案看似簡單,實則深沉,簡約而不簡單。沒有經過過於人工思考的痕跡,落筆之處及其自然淋漓盡致地展現出大自然的風光。寥寥幾筆輕描淡寫,就能夠展現出生動形象的人物,能夠刻畫出人物動作的細節之處。青花瓷的各種花紋圖案和青花瓷本身相輔相成的作用,青花瓷釉白的顏色突出了青花瓷花紋紋路清晰,青花瓷紋路點綴出青花瓷本身潔白的特點。
青花瓷花瓶花紋各式各樣。在青花瓷的流傳過程當中各個時代都加入了自己的東西,青花瓷不斷發展壯大,表面紋路也有很多不同類型,代表了各自時代對於青花瓷的理解。青花瓷花瓶的花紋上會有一點黑色斑點。
這並不是青花瓷的缺點,而是青花瓷圖案原材料極其特殊。這種青料有高鐵低錳,在爐火烘烤之下呈現出寶藍色花紋,寶藍色當中會夾雜些許黑色,雖然看上去不是十分完美,但是這種缺憾恰恰彰顯了青花瓷的獨特特點,增添了自己幾分自然特色。
⑶ 如何辨別手繪青花瓷
辨別手繪青花瓷的方法如下:
1、畫面規整度:如果是貼花瓷(非手繪青花瓷),是會在對稱或相同的圖案上基本保持一致、規整的,拿出兩個用同款貼花紙製作的器物,紋飾圖案也是會一模一樣,但如果是手繪青花瓷,是畫不出完全相同的圖案的;
2、畫面清晰度,線條勻稱度:貼花瓷一般畫面不太清晰且呆板,線條模糊但均勻,尤其是線條的顏色沒有變化,深淺濃淡一樣,但是手繪青花瓷都會有深淺不一的線條,畫面也更為清晰生動。
3、紋飾圖案:如果是貼畫瓷,是需要繞一圈才能形成,所以兩邊相合處會有一條合共線,往往會出現疊交、錯位、接頭缺口等情況,手繪青花瓷的紋飾圖案是不會有這種情況發生的;
4、顏色:貼畫瓷的顏色有時候會有缺色的情況,這是由於貼花紙在轉運過程或操作時弄掉了貼花紙上的部分青花顏料導致,像被蟲咬過;
5、工業特質:貼花是工業化的產品,必然具備一些工業特徵,用貼畫瓷貼上去的話,使用放大鏡看畫面會看到像素點;而手繪瓷直接用筆描繪填塗就不會有像素點。
⑷ 我家有一個青花瓷,年代大概是清朝中期的,但是具體價格不知道是多少這有圖片,請哪位高人指點一下
清代中期的價格在5-10萬間,但請確定真偽
⑸ 真正的青花瓷是什麼樣的
通過老化與裂變看年代,甄別唐代的釉下彩,本身就像是欣賞一幅唐代的歷史詩畫。唐代青花瓷的發色有些已經是很純正的了,雖然畫工過於簡單些,但用筆設色不低於現代的水平。據記載和專家論述,唐代中早期就有青白釉了,但解釋青釉、青白釉總是含糊其辭。其科學解釋應該是:白釉的含鐵量在0.63%-1%之間。在唐代只講白瓷或青瓷,沒有青白瓷一說,這就給後人帶來模糊的認識,影響了對陶瓷的研究。對高古瓷的研究要從胎和釉兩方面進行,不能只考慮造型或紋飾,主要研究胎釉的老化與裂變的特徵、特性、規律,如果發現釉下有鈷做原料的藍彩,就能確定是唐代的青花瓷。確定了年代再進行紋飾、彩繪的研究,也不能憑紋飾、彩繪和造型去判定年代,因為紋飾、彩繪和造型可以仿畫仿造,而胎釉之間的老化與裂變到目前為止,還很難造假,能工巧匠也做不出來,這一點就讓造假者過不了關。 掌握了這關鍵的一點,你對高古瓷與現代仿品的根本區別,心裡就有底了,高低也就見分曉了
⑹ 素描青花瓷瓶圖片
圖片多、難度大,有民風、有水平的選題;附圖見後文:
素描,廣義上的素描,涵指一切單色的繪畫,起源於西洋造型能力的培養。狹義上的素描,專指用於學習美術技巧、探索造型規律、培養專業習慣的繪畫訓練過程;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中華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⑺ 青花瓷圖片
這樣的吧
⑻ 最早的元青花什麼樣(圖)
最早的元青花如圖
最早的元青花為影青釉,又稱青白釉,元代青花瓷施青白釉,瑩潤透明,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細密的皮殼層,釉面不光滑,用手握摸有凹凸不平感。器身胎釉微閃青藍,溫潤中略顯淡藍,除足圈顯水綠色外,器身胎釉往往顯出淡牙黃色,有時顯出乳濁白色,它的顯色會隨空氣中的濕度、溫度的變化而微顯不同。
元期青花瓶、罐類,斜光透過胎釉會略顯出無規則的米白色絲線條紋,也稱釉紋飾。元期釉下青花上無氣泡,溫度偏高時胎釉顯干,但有時會出現微弱冒汗現象。
(8)清花瓷圖片簡單點擴展閱讀
元青花琢器部分,是分斷製作,大多數是為三接四部,即:頸部、腹部、底部、成型後用胎泥相接成型,但部器物也有不接底工藝。採用濕胎接法,多見器物介面擠出胎泥,也有規整合縫介面嚴密,不見胎泥外液。
為了保證介面的牢固性,器內擠出的胎泥不做修理,外壁修胎也有保留,因此,元代器物腹部很大部分有明顯凸痕。器物內壁、底部多不施釉,大罐內防滲漏刷釉或簡單盪釉。足牆多數較矮,內外斜削,有部分器底墊燒留下大小黑斑點。小件器還有墊燒留下細沙粒。有些小罐、小瓶可以見到古人浸釉時,用手抓捏留下的清晰指頭印跡。
⑼ 元代的青花瓷有什麼藝術特點和不同的地方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青花等,是以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開始興起是從唐朝開始,一直到了明朝時期發展到了頂峰。青花瓷質地較為細膩、圖案款式種類比較繁多,以製作精美、發色鮮艷而著稱。青花瓷的特點有色彩鮮艷,用不褪色,就算是燒制完成之後色彩鮮艷統一,沒有色差,不會變色。並且它是非常耐高溫、性質穩定的,青花瓷的泥胚、顏料和釉都是在1300多度左右燒制而成的。
釋其文化寓言,既有趨吉避凶的吉祥,又有美好的憧憬。中國歷代對吉祥圖的想往都有典籍可鑒。表現在中國歷代瓷器的吉祥紋飾,反映了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嚮往,已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清朝的紋飾,更為豐富多彩,紋必寓意,意必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