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鷹的分類
廣義的鷹(hawk)泛指小型至中型的白晝活動的隼形類鳥,尤指鷹屬(Accipiter)的種類(真鷹,true hawk),包括蒼鷹和雀鷹。廣義的鷹(hawk)一詞也常用來稱呼鷹科(Accipitridae)的其他種鳥類(如鳶、鵟和鷂),甚至用來稱呼某些隼科(Falconidae)鳥類(如隼、卡拉卡拉鷹〔caracara〕)。
絕大多數的鷹對人類利多害少,但人們仍普遍對之抱有偏見
鷹(21張)
。雖偶然捕食家禽和小型鳥類,但通常以小型哺乳類、爬蟲類和昆蟲為食。有多種覓食技能,但主要的追捕獵物方法是掠過或敏捷地追逐拚命逃跑的動物。一旦用它強有力的爪抓住獵物,就以其尖銳而強健的喙肢解獵物。
分布於6大洲。大多數種類營巢於樹上,但有些種類(如澤鷹)營巢於多草的地面,其他種類營巢於懸崖上。每窩產3~6枚卵,卵具褐色斑點。
真鷹
所謂的「真鷹」(True Hawk)──鷹屬(Accipiter)成員(有時亦稱鶻)──的代表種類是︰條紋鷹(A. striatus),體長約30公分(12英寸),背部灰色,腹部具細窄的銹色橫斑,分布於新大陸大部分地區;柯柏氏鷹(A. cooperii, 即雞鷹)產於北美,貌似條紋鷹而較大,體長50公分(20英寸)。尾長,翅圓形,飛行低而迅速,十分靈活。以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蒼鷹和雀鷹亦是鷹屬成員。
鵟鷹
鵟
鵟(鵟鷹)翅寬,尾寬,善高飛,見於新大陸、歐亞大陸和非洲。紅尾鵟(Buteo jamaicensis)是最普通的北美種類,體長約60公分(24英寸),羽色各異,但通常背部淡褐色,腹部稍淡,尾赤褐色。這種占盡優勢的獵手主要以齧齒類為食,但也捕捉其他小型哺乳動物以及各種鳥類、爬蟲類(包括響尾蛇、銅頭蛇)、兩棲類動物,甚至昆蟲。赤肩鵟(B. lineatus)常見於北美東部和太平洋沿岸一帶,體羽呈紅褐色,體長約50公分(20英寸),腹部具密集的橫斑。
黑雞鵟
國畫鷹照片集錦(20張)
黑雞鵟尾短,翅特寬,黑色,共2種。大黑雞鵟(Buteogallus urubitinga或Hypomorphnus urubitinga, 又稱巴西鵟)體長約60公分(24吋),分布於墨西哥到阿根廷一帶;小黑雞鵟(B. anthracinus, 又稱墨西哥鵟),有白色斑紋,分布於南美北部到美國西南部。這兩種都以蛙、魚和其他水生生物為食。
其他鵟類有:栗翅鵟(Parabuteo unicinctus)型大,黑色,肩部為不明顯的褐色,腰為亮白色,見於南美向北到美國西南部。巨翅鵟(B. platypterus)大小如烏鴉,體呈灰褐色,尾具黑白帶斑,見於北美東部,成大群地遷徙。斯溫氏鵟(B. swainsoni)產於北美西部,遷徙到阿根廷。兩種著名的毛腳鵟類包括最大型的北美鵟──王鵟(B. regalis),體長達63公分(25英寸),以及分布於新、舊大陸的毛腳鵟(B. lagopus)。
非洲鷂鷹
非洲鷂鷹(Polyboroides typicus)和熱帶美洲的鶴鷹(Geranospiza nigra)似鷂,中等大小,灰色,但翅短而寬。
鷹科與隼科在分類及物種的命名上均造成一些混亂,至少在外行人看來某些名稱
剪紙鷹照片集錦(2張)
可以換用。如在美國,Circus cyaneus稱為澤鷹,但在英國仍稱之為雞鷂。許多隼在產地稱為鷹,但也有其他應用更廣泛的俗名,如雀鷹又稱紅隼(kestrel);鴨鷹又稱游隼(peregrine falcon);鴿鷹又稱灰背隼(merlin)。魚鷹與隼有親緣關系,又稱鶚(osprey)。
值得注意的是,名字叫「鷹」的動物並不都是鷹。比如,貓頭鷹就不是鷹,而屬於鴞。「夜鷹」同樣不是鷹,而是雨燕及蜂鳥的親戚。
日本松雀鷹
描述:體小(27厘米)的鷹。外形甚似赤腹鷹及松雀鷹,但體型明顯較小且更顯威猛,尾上橫斑較窄。成年雄鳥:上體深灰,尾灰並具幾條深色帶,胸淺棕色,腹部具非常細羽干紋,無明顯的髭紋。雌鳥:上體褐色,下體少棕色但具濃密的褐色橫斑。亞成鳥:胸具縱紋而非橫斑,多棕色。
虹膜-黃(亞成鳥)至紅色(成鳥);嘴-藍灰,端黑,蠟膜綠黃;腳-綠黃。
叫聲:偶作沙啞的嚎叫。
分布范圍:繁殖於古北界東部;越冬於東南亞、菲律賓及大巽他群島。
分布狀況:亞種gularis繁殖於中國東北各省,可能在阿爾泰山也有繁殖;冬季南遷至中國東南部北緯32°以南越冬。不罕見。
日本松雀鷹
習性:森林型雀鷹的特性。振翼迅速,結群遷徙。
註:鄭作新(1987,1994)把此鳥歸入松雀鷹。
俗名: Japanese Sparrowhawk
蒼鷹 Accipiter gentilis
描述:體大(56厘米)而強健的鷹。無冠羽或喉中線,具白色的寬眉紋。成鳥下體白色上具粉褐色橫斑,上體青灰。幼鳥上體褐色濃重,羽緣色淺成鱗狀紋,下體具偏黑色粗縱紋。
虹膜-成鳥紅色,幼鳥黃色;嘴-角質灰色;腳-黃色。
叫聲:幼鳥乞食時叫聲為憂郁的peee-leh。告警時發出嘎嘎叫聲kyekyekye…。
分布范圍:北美洲、歐亞區、北非。
❷ 老鷹的資料
鷹獵者利用鷹在捕獵時,總是先落在一棵視野寬闊的大樹上尋找獵物,一旦發現目標便急沖而下的習性捕獲獵物。
打獵時,由獵手與獵犬幫助驚動獵物,趁獵物驚慌失措時,獵鷹出擊,抓獲獵物,這時獵人要及時趕到,奪下獵物,給獵鷹餵食以示獎勵,否則,獵物就會成為蒼鷹的美食。
老鷹的壽命一般在50年,一次生蛋2~5枚,白底有紅棕色斑點、孵卵期約38天,它們的巢穴一般築的很高,老鷹一次生下2~5個蛋,一般僅能成活1隻小鷹。
飼養方法:
鷹並不難養,有的種類以昆蟲為食,有的以捕魚為生,大體而言都不能是肉食性的動物。包括昆蟲、鮮魚在內,營養最高的食物要數老鼠與鵪鶉,家裡吃的肉也可以作為他們的食物。
從幼鷹開始養,餵食起來就更簡單,可以訓練幼鷹從鑷子食用肉片等餌食,此外還可以餵食肝臟、心臟等內臟。
馴鷹最開始的那個環節叫「熬鷹」,就是連續很多天不讓鷹睡覺,同時也不給鷹吃的,目的就是讓鷹最終聽人的話。鷹被餓了七八天後,開始給吃的,這個環節叫「開食」。
接下去的環節叫「帶軸」,它的另外一個說法叫「勒膘」,意思比較明白,就是要讓鷹減肥。辦法是用線麻團包裹上一塊鮮肉,讓鷹吞下去。鷹消化不了線麻團,就只好把它嘔出來,這樣也就順便將腸子里的油也颳了出來,這會使鷹更飢餓,也更聽從人的調遣。飢腸轆轆的鷹在這樣的反復的不擇手段的調教下很快就成為一架躍躍欲試的狩獵機器。
在整個馴鷹過程中有兩個細節讓人少許心安。一個鷹把式在「拉鷹」前,要拜祭鷹神,整個過程與拜祭先人差不多。再一個是,所有馴鷹者過去都遵循一個老規矩,即在春天把已然馴化的鷹放回山林,讓它去生兒育女。有時,即或已被馴化的鷹不願意離開主人,鷹把式也要想盡一切辦法把它送走。
❸ 大展鴻圖為什麼用一隻老鷹
哈哈,都上當了吧,,大展鴻圖上,畫的不是鴻雁,而是畫了只鷹,,看似畫的是鷹,,其實,,,
金烏欲上海如血,翠色一點蓬萊光,,,,那是金烏,是太陽神,也就是青鳥,原形是三足烏,形像不太好看,所以後來就用鷹的形像,或另造出朱雀的形像。(另一方面,月亮精靈本來是三足蟾,也不好看,就成了玉兔,大蛤蟆回來叼錢。。)
每天,金烏把太陽拉出來遛一天,,所以大展鴻圖這幅畫,表現的是正要去干自己擅長的份內正事,成為宿命里的自己,作宿命里的事業,成就宿命中的責任和成就。
❹ 鷹形狀的剪紙怎麼做(視頻教程)
建議去慶陽民俗文化網購商城看看
❺ 老鷹怎麼畫
1、先畫出老鷹的頭部,大嘴彎又尖。
2、畫上炯炯有神的眼睛,眼神如電光。
3、畫出老鷹的身體,再添上兩邊的翅膀。
4、畫上尾巴,一隻老鷹簡筆畫就完成了。
簡筆畫,是指把復雜的形象簡單化,形體結構是繪畫最基本的要素,各種物體都有自己獨特的構成因素,結構形勢及比例關系,平面化的簡筆畫,表現2維的平面結構比較簡便。
但要表現立體結構的物體形象,因主要只表現一個面的圖形,寫生時應選擇能充分顯示對象結構特點的角度和視向,使這些特點能突出地呈獻於平面圖形之中。
❻ 為什麼說老鷹是"千里眼"
因為鷹擁有非常高超的視力,能看到很遠的東西。
廣義的鷹(hawk)泛指小型至中型的白晝活動的隼形類鳥,尤指鷹屬(Accipiter)的種類(真鷹,true hawk),包括蒼鷹和雀鷹。廣義的鷹(hawk)一詞也常用來稱呼鷹科的其他種鳥類(如鳶、鵟和鷂),甚至用來稱呼某些隼科鳥類(如隼、卡拉卡拉鷹)。鷹是肉食性動物,會捕捉老鼠、蛇、野兔或小鳥。大型的鷹科鳥類(雕)可以捕捉山羊、綿羊和小鹿。它體態雄偉,性情兇猛,動物學上稱它是猛禽類。 在我國最常見的鷹有蒼鷹、雀鷹和松雀鷹三種。我國的《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確規定:所有的猛禽都屬於國家二級以上保護動物,嚴禁捕捉、販賣、購買、飼養及傷害。
它們狡詐而兇殘異常,獵人們很難將它們用槍打下來。但是,有的獵人卻用另一種鳥做誘餌,用網將它
鷹(20張)活捉,用熬鷹的方法,把它訓練成為人類賣命的抓兔能手。 鷹的種類很多,全世界計有190多種,台灣省常見的有20多種,分布於台灣島的中、低海拔的山區、沼澤、海岸、河口,以動物為食,屬猛禽類。在屏東平原常見的鷹科鳥類中,有一種叫白尾海雕,其頭、頸為淡褐黃色,背、腹為褐色,以白色尾羽毛為特徵,是台灣稀有的候鳥。還有一種叫灰面鵟鷹,背為紅褐色,腹部白色有條斑,喉部、腮部為乳白色。每到秋季,灰面鵟鷹隨著寒流從祖國的東北,或是俄國的西伯利亞經過海上長途跋涉,成群結隊來到屏東,有時是幾百隻,甚至上千隻、上萬只。可是,最近幾年由於外國商人大量收購這種鳥的標本,造成人們對灰面鵟鷹的大規模捕殺。屏東成了灰面鵟鷹的「鬼門關」每年都有2萬多隻灰面鵟鷹難逃捕殺的噩運。對此,許多熱心人士指出,如這樣濫捕下去,這種鳥將瀕臨絕滅。
絕大多數的鷹對人類利多害少,但人們仍普遍對之抱有偏見。雖偶然捕食家禽和小型鳥類,但通常以小型哺乳類、爬蟲類和昆蟲為食。有多種覓食技能,但主要的追捕獵物方法是掠過或敏捷地追逐拚命逃跑的動物。一旦用它強有力的爪抓住獵物,就以其尖銳而強健的喙肢解獵物。
分布於6大洲。大多數種類營巢於樹上,但有些種類(如澤鷹)營巢於多草的地面,其他種類營巢於懸崖上。每窩產3~6枚卵,卵具褐色斑點。
所謂的「真鷹」(True Hawk)──鷹屬(Accipiter)成員(有時亦稱鶻)──的代表種類是︰條紋鷹(A. striatus),體長約30公分(12英寸),背部灰色,腹部具細窄的銹色橫斑,分布於新大陸大部分地區;柯柏氏鷹(A. cooperii, 即雞鷹)產於北美,貌似條紋鷹而較大,體長50公分(20英寸)。尾長,翅圓形,飛行低而迅速,十分靈活。以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蒼鷹和雀鷹亦是鷹屬成員。
鵟(鵟鷹)翅寬,尾寬,善高飛,見於新大陸、歐亞大陸和非洲。紅尾鵟(Buteo jamaicensis)是最普通的北美種類,體長約60公分(24英寸),羽色各異,但通常背部淡褐色,腹部稍淡,尾赤褐色。這種占盡優勢的獵手主要以齧齒類為食,但也捕捉其他小型哺乳動物以及各種鳥類、爬蟲
剪紙鷹照片集錦(2張)類(包括響尾蛇、銅頭蛇)、兩棲類動物,甚至昆蟲。赤肩鵟(B. lineatus)常見於北美東部和太平洋沿岸一帶,體羽呈紅褐色,體長約50公分(20英寸),腹部具密集的橫斑。
黑雞鵟尾短,翅特寬,黑色,共2種。大黑雞鵟(Buteogallus urubitinga或Hypomorphnus urubitinga, 又稱巴西鵟)體長約60公分(24吋),分布於墨西哥到阿根廷一帶;小黑雞鵟(B. anthracinus, 又稱墨西哥鵟),有白色斑紋,分布於南美北部到美國西南部。這兩種都以蛙、魚和其他水生生物為食。
其他鵟類有:栗翅鵟(Parabuteo unicinctus)型大,黑色,肩部為不明顯的褐色,腰為亮白色,見於南美向北到美國西南部。巨翅鵟(B. platypterus)大小如烏鴉,體呈灰褐色,尾具黑白帶斑,見於北美東部,成大群地遷徙。斯溫氏鵟(B. swainsoni)產於北美西部,遷徙到阿根廷。兩種著名的毛腳鵟類包括最大型的北美鵟──王鵟(B. regalis),體長達63公分(25英寸),以及分布於新、舊大陸的毛腳鵟(B. lagopus)。
非洲鷂鷹(Polyboroides typicus)和熱帶美洲的鶴鷹(Geranospiza nigra)似鷂,中等大小,灰色,但翅短而寬。
鷹科與隼科在分類及物種的命名上均造成一些混亂,至少在外行人看來某些名稱可以換用。如在美國,Circus cyaneus稱為澤鷹,但在英國仍稱之為雞鷂。許多隼在產地稱為鷹,但也有其他應用更廣泛的俗名,如雀鷹又稱紅隼(kestrel);鴨鷹又稱游隼(peregrine falcon);鴿鷹又稱灰背隼(merlin)。魚鷹與隼有親緣關系,又稱鶚(osprey)。
值得注意的是,名字叫「鷹」的動物並不都是鷹。比如,貓頭鷹就不是鷹,而屬於鴞。「夜鷹」同樣不是鷹,而是雨燕及蜂鳥的親戚。
在我國最常見的鷹有蒼鷹、雀鷹和松雀鷹三種。
蒼鷹
(Accipiter gentilis)俗稱雞鷹兔鷹或黃鷹。是一種大型鷹,雄性體長49-57cm,翅展93-105cm。雌性體長 蒼鷹
58-64cm,翅展108-127cm。雄性從頭部到前部為灰黑色,眼後為黑色,有明顯的白色眉斑;下體白色,雜有數目很多的灰黑色小橫斑。雌鳥上體及翼表面為灰褐色,眉紋白而雜以褐紋,下體白色,體下面有縱斑。蒼鷹在飛翔時,翼短而寬,先端圓,尾較長。一般常常是扇翅和滑翔交替進行,呈直線狀飛翔。在飛翔時翼保持水平狀。扇翅速度較其它大型鷹類快。棲於山地森林中,善於捕食小型哺乳動物,如野兔和野鼠等,偶爾也捕食鳥類。分布於我國東北以至雲南、廣東、文本等地。繁殖於西伯利亞以及我國的小興安嶺等地。此鳥嗜食鼠等,對農業有益。幼鳥常被馴養作為獵鷹,用以捕捉野兔及小鳥。
雀鷹
(Accipiter nisus) 雀鷹
雄性體長29-34cm,翅展59-64cm,體重131-180g。雌性體長35-41cm,翅展67-80cm,體重186-345g。成鳥上體青灰色,尾羽較長,有十分明顯的深褐色橫斑,很容易識別。飛翔時主要是扇翅和短距離的滑翔交替進行,並常在空中呈圈狀的飛翔。常棲於山地林間,或在村落附近河川小溪附近地帶,飛翔力很強,善捕食小鳥等動物。繁殖 於我國華北北部、東北西北部、呼倫貝爾盟博克圖、北
部大、小興安嶺等地,冬時常見於四川、雲南以東的地區。此鳥也能馴養作獵鷹,用以捕捉小型鳥類。
赤腹鷹
(Accipiter soloensis) 赤腹鷹
比雀鷹稍大,上體為青黑色,尾羽有幾條細橫帶,無眉斑,下體淡灰色。飛翔姿勢與雀鷹同,常棲於林中,以蛙、蜥蜴和小形鳥及大形昆蟲為食。繁殖於長江中下游一帶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廣東等地。赤腹鷹
學名:Accipiter soloensi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Horsfield, 1821
異名: Falco soloensis Horsfield, 1821
英文名:Chinese Goshawk
別名:鵝鷹、紅鼻士排魯鷂、鴿子鷹
分類:隼形目(Falconiformes)、鷹科(Accipitridae)、鷹屬(Accipiter)
描述:中等體型(33厘米)的鷹類。下體色甚淺。成鳥:上體淡藍灰,背部羽尖略具白色,外側尾羽具不明顯黑色橫斑;下體白,胸及兩脅略沾粉色,兩脅具淺灰色橫紋,腿上也略具橫紋。成鳥翼下特徵為除初級飛羽羽端黑色外,幾乎全白。亞成鳥:上體褐色,尾具深色橫斑,下體白,喉具縱紋,胸部及腿上具褐色橫斑。
虹膜-紅或褐色;嘴-灰色,端黑,蠟膜橘黃;腳-橘黃。
叫聲:繁殖期發出一連串快速而尖厲的帶鼻音笛聲,音調下降。
分布范圍:繁殖於東北亞及中國(國內分布於西南、華南、華北及海南島、台灣等地);冬季南遷至東南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及新幾內亞。
分布狀況:不罕見,在整個中國南半部均有繁殖,高可至海拔900米。遷徙經過台灣及海南島。
習性:赤腹鷹棲息於山地森林和林緣地帶,也見於低山丘陵和山麓平原地帶的小塊叢林,農田地緣和村莊附近。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休息時多停息在樹木頂端或電線桿上。主要以蛙、蜥蜴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小型鳥類,鼠類和昆蟲。主要在地面上捕食,常站在樹頂等高處,見到獵物則突然沖下捕食。
保護:赤腹鷹數量甚少而極珍稀,被列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也已列入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附錄Ⅱ,予以保護。
繁殖:5~6月進行繁殖,雄鷹此時特別興奮,常激動地向異性發出聲似 「Keee-Keee」的炫耀性鳴叫,即使在築巢時同樣也嘯鳴不止。鷹巢位於林中的樹叢上,用枯枝和綠葉構成,每窩產卵2~5枚,卵為淡青白色,具不明顯的褐色斑點。在雌鷹單獨孵的30天里,每天都要增加新鮮綠葉作為鳥巢的鋪墊物,或許這對孵卵期間巢內必需保持一定濕度有關。
❼ 求一部國產老動畫片 畫風類似葫蘆娃之類的剪紙畫 有一隻人形老鷹 穿黑袍
《人參王國》
❽ 怎樣自製中國老鷹風箏
老鷹風箏的製作方法和風箏的放飛技巧
春天的和風使人感到舒適溫暖。有機會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出去感受大自然的無限生機。再看看春天的天空吧。怎麼天空也是五顏六色,使人眼花繚亂?啊,那是孩子們放的風箏。在藍天白雲映照下,千姿百態的風箏瀟灑自如地飄舞著,飛升著,多麼使人心曠神怡的景象啊!春天屬於孩子們,天空屬於孩子們,然而他們不是同時也在努力地打扮著春天,增添著春天的色彩嗎?
孩子們是不是都想擁有一個美麗的風箏在天空中放飛呢?接下來我們就來教你怎麼製作一個漂亮的風箏吧!你們可要看清楚哦。
中國風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高超的技藝,這點早已為世人所公認。但要認真研究起來,記述中國風箏的詳細資料卻不多,而專述中國風箏具體技藝的資料就更少。
傳說曹雪芹所著的「南鷂北鳶考工志」是一個記述中國風箏技藝的專著,但至今不只還見不到此書的全文,就連此說是否屬實,曹氏是否確有廢藝齋集稿這套著作,也還缺少足夠的旁證材料,學術界還在爭論之中,沒有結論。從主觀願望上講,我們很希望曹氏或其他先人能為後代留下一本有關中國風箏技藝的寶貴資料,供今人繼承和發展。但希望不能代替事實,我們只能等待著這方面新的發現。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流傳的譜式了。如傳說宋徽宗的「宣和風箏譜」是較早的一本,但至今乃未見到。其他就是各風箏世家或風箏玩家個人收集的譜式了,今天還能找到一些。
雖然這些譜式各有局限,但必竟是可貴的資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30年代金鐵庵著的「風箏譜」一書較有價值,不足之處是沒有圖,這也許是由於當時印刷出版條件和資金的限制有圖而未印出來。
除「譜」外還有一種可貴的實物資料——「條」,即製作某種風箏骨架所用的標准竹條,這一般都是在大批生產風箏的世家中代代相傳的,如北京「風箏哈」家就有一捆流傳幾代的「條」。這就補充了「譜」上只有畫面,沒有骨架或只有骨架而沒有具體竹條尺寸和粗細變化的不足,使風箏技藝的流傳更加完整。在文字、圖畫和實物之外,中國民間工藝的技藝傳授主要靠「口傳心授」,這就是在民間藝人中使用的「訣」。這是為了好教好記和保密所用的「歌訣」或「切口」。由於藝人的文化水平所限,這些歌訣或切口往往有音無字、或有字無形,在流傳中丟失、修改、訛誤很多。
本書對風箏技藝的討論主要是以上述流傳下來的有限的文化遺產做為歷史背景的參考,以現存的傳統中國風箏為根據,用科學的工藝技術和飛行力學原理進行分析,希望它能為今後中國風箏技藝的推廣和發展提供一點參考。
由於本人的水平有限,不當之處還望各位專家學者,前輩同好,有識之士和青少年朋友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批評指正。
傳統中國風箏的技藝概括起來只有四個字:扎、糊、繪、放。簡稱「四藝」。簡單地理解這「四藝」即扎架子,糊紙面,繪花彩,放風箏。但實際上這四字的內涵要廣泛得多,幾乎包含了全部傳統中國風箏的技藝內容。如「扎」包括:選、劈、彎、削、接。
「糊」包括:選、裁、糊、邊、校。
「繪」包括:色、底、描、染、修。
「放」包括:風、線、放、調、收。
而這「四藝」的綜合活用就要達到風箏的設計與創新的水平
硬翅風箏放飛技巧
說起風箏的放飛技巧,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因為風箏的種類太多了,結構和形式各異,操縱的方法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論。例如將傳統的中國龍類串式風箏放飛和在歐美國家流行的運動風箏相提並論肯定是滑稽的。因此放飛技巧這一欄中的將不斷地就不同的風箏類型分別加以介紹。
做為傳統的中國風箏,硬翅風箏在總數量上佔有較大的比重。京津地區的沙燕風箏,濰坊地區的硬翅人物類風箏等,都具有代表性。
一個好的風箏,在經過扎制、裱糊和繪畫以後,最後就是放飛了,放飛成功與否,體現著風箏是否具有完善的風箏功能,一個不能放飛的風箏只能是只具備裝飾作用的作品而已。那麼在放飛過程中一般需要哪些技巧呢?這將是本文要介紹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