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仡佬族繪畫圖片簡單

仡佬族繪畫圖片簡單

發布時間:2022-05-31 13:35:45

1. 少數民族介紹

1、滿族

滿族主要分布在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回族居第三位。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2、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蒙古族將「9」視為吉數。

3、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西遼遷入黃河流域,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4、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較為重要,最為隆重的當屬牯藏節(13年一度)。

5、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艷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6、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7、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8、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四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分布在中國南方的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粽粑。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9、土家族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貴州、重慶。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重陽節打粑粑。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尤其崇拜祖先,以祖先為正神,眾神之首,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土家族是少有的過兩個大年的民族,即趕在漢族過大年的前一天多過一個大年,俗稱「趕年」。張家界土家族人有這樣的俗語:「三十六,跌跟頭」;「人滿三十六,喜的喜, 愁的愁」。因為土家人認為,36歲死人的比例最高,出禍事的幾率最大,故民間凡事總要迴避「36」。

10、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1、納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12、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13、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14、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僳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縣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於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15、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主要從事畜牧和農業,少數從事狩獵業。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16、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17、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18、門巴族

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縣、林芝市、錯那縣等地。「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門巴族沿用藏歷,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19、白族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市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伙」、「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自古以來,白族人民把「6」看得非常神聖。其原因主要有:一說白族是6詔(唐初居住在雲南大理洱海一帶烏蠻6個部落的總稱)的後裔。6詔年年要給大唐帝國上貢,每詔一份,共6份。大唐也回贈禮品6份,各詔均得一份。所以,白族民間往來禮品必帶「6」字;一說取漢語「有福有祿」(既有福氣,又有錢財)一詞之義。

20、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積石山縣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1、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22、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市。「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3、德昂族

(崩龍族)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24、東鄉族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准,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25、侗族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 水牛王」。

26、獨龍族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為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縣獨龍河谷。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於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即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系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准備的多寡而定。

27、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俄羅斯族人非常忌諱「13」和「星期五」,原因出自宗教。據《聖經》記載,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曾召13位門徒,傳教於猶太各地。後來,由於猶大(第13者)的出賣,耶穌被羅馬帝國駐猶太總督彼拉多逮捕,並於13日(星期五)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28、哈尼族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哈尼族自稱很多,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29、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數分布在甘肅阿克塞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哈薩克族有罰「7」、崇「7」、尚「7」的習俗。罰「7」。哈薩克汗國時期的法典規定,侮辱胡大的人,若有7人作證,即可用石頭砸死;殺死蘇丹等貴族人士,必須罰普通人7倍的命價;遇到不公正的判決,可上訴7個汗。在哈族民間文學中,有許多關於「40」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也常常用「40」來形容某件事情。

30、基諾族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自稱「基諾」,漢文譯稱「攸樂」。1979年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中國的第55個少數民族。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歷臘月間進行。每年陰歷九月,基諾族就要過一年一度的新米節了,當地人稱「好希早」。

31、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興市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京族,歷史上自稱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據本民族意願,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歌節)。唱哈多在哈亭舉行,哈亭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築物。

32、景頗族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

33、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34、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

35、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五指山市等地,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為該島最早的居民。

36、畲族

畲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

37、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隸制。1965年8月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

38、朝鮮族

19世紀中葉後開始逃荒進入中國,1910年已經有23萬人,但是大部分沒有中國國籍。日本侵華戰爭時期大批朝鮮人被強制遷徙至中國。

39、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

40、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主要聚居於廣西羅城等縣,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

41、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屬於中國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為白人。

42、羌族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縣、汶川縣、理縣、北川縣等地,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

43、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縣。

44、水族

水族自稱「海水」,意為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據考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展起來的。

45、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雖然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徵,但從遠古時代起,他們就生息繁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現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沙東、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

46、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古稱韃靼。「塔塔爾」一詞原意為「茅舍」。

47、仡佬族

仡佬族即中國古代「僚人」,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仡佬族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打鐵業比較發達,因此,史書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稱為「打鐵仡佬」。

48.土族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

49、佤族

佤族分布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原稱「卡佤族」,196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為現稱。

50、維吾爾族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一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游牧過生活的「丁零」人。

51、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孜別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亞各地,元朝時稱為「月即別」、「月祖伯」等,15世紀,逐漸形成民族。

52、錫伯族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東北,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53、瑤族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瑤族人自稱「勉」、「金門」、「布努」、「拉珈」、「炳多優」等,因經濟生活、居住地區和服飾的不同,又有30多種稱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為瑤族。

54、裕固族

裕固族聚居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肅南縣,其餘居住在酒泉黃泥堡鄉。裕固族自稱「堯乎爾」、「兩拉玉固爾」。裕固族起源於唐代游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鶻。

55、彝族

彝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自稱繁多,因地而異,有「諾蘇」、「密撒」、「羅羅」、「撒尼」、「阿細」等。建國後,以「彝」作為統一的民族名稱。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十月年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歷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彝族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里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當年雨水充足。

56、穿青族

縣(市、區。此外雲南鎮雄一帶也有人自稱是穿青人,可惜的是如今他們身份證上的民族欄標注的大都是白族雲南省境內的官方數據已無穿青人這一待定民族。根據2000年的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穿青人人口數量約六十七萬人。

2. 56個民族的風俗圖片(簡單備注風俗名稱以及民族名稱)



1 、阿昌族:雲南,2.7萬,農業、手工業,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採茶

2 、白族:雲南、貴族、四川,159萬,農業。——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雲南、青海,1.2萬,農業、手工業,手工「保安刀」著名。——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雲南,8.2萬,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 、布依族:貴族、雲南,254萬,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石板屋、綉花、雕刻面具6 、朝鮮族:黑龍江、吉林、遼寧,192萬,農業,善種水稻聞名。——跳板、長鼓舞

7 、達斡族:內蒙古、黑龍江、新疆,12萬,農業、畜牧業。——剪紙,打曲棍球

8 、傣族:雲南,102萬,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的建築藝術。——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德昂族:雲南,1.5萬,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象腳鼓舞

10、侗 族:貴州、湖南,251萬,農業、林業,鼓樓、風雨亭。——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甘肅、寧夏、新疆,37萬。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雲南,0.5萬,「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良好社會風尚。——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內蒙古、黑龍江,0.6萬,狩獵、農業。——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內蒙古、黑龍江,1.3萬,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拉手風琴,烤麵包

15、鄂溫克族:內蒙古、和黑龍江,2.6萬,畜牧業。——馴鹿、爬犁

16、高山族:台灣省、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40萬,農業、漁獵業。——竿球,龍舟,編織

17、漢族:全國各地,10.4億,經濟、文化發達。——廟會,舞龍18、哈薩克族:新疆,1萬,畜牧業,善刺綉。——剪羊毛,彈唱,刺綉19、哈尼族:雲南,125萬,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20、仡佬族:貴州、廣西、雲南,43萬,農業。——製作糯米團,地戲21、赫哲族:黑龍江省, 0.4萬,捕魚。——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22、回 族:寧夏、甘肅、新疆,散居全國各地,860萬。——摔牛,炸油香23、基諾族:雲南省,1.8萬,農業、種茶。——樂器迪他,跳鼓舞24、京 族:廣西,1.8萬,沿海漁業、農業和鹽業。——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25、景頗族:雲南省,11萬,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目腦縱歌,跳孔雀舞26、柯爾克孜族:新疆和黑龍江,14萬,畜牧業、農業。——吹奏和握手禮27、拉祜族:雲南省,41萬,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28、黎 族:海南省,111萬,農業,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打柴舞29:僳僳族:雲南、四川,57萬,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桿30、珞巴族:西藏,0.2萬,農業、狩獵,有自己的語言。31、滿 族:黑龍江、吉林、遼寧,982萬,農業、漁牧業。——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32、毛南族:廣西,7.1萬,農業,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分龍節舞龍33、門巴族:西藏,0.7萬,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碗。34、蒙古族:內蒙古、新疆,480萬,畜牧業、農業。——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35、苗 族:貴州、湖南、湖北,739萬,刺綉、桃花織、錦蠟染、銀飾。——吹蘆笙,吊角樓36、仫佬族:廣西,15萬,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37、納西族:雲南、四川和西藏,27萬,山地農業、畜牧業。——東巴舞,臘染38、怒 族:雲南省,2.7萬,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織怒毯,努寨39、普米族:雲南、四川,2.9萬,農業,兼營畜牧業。——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40、羌族:四川,19萬,農業,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41、撒拉族:青海、甘肅,8.7萬,農業,編藝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42、畲 族:福建、浙江,63萬,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43、水族、貴州、廣西,34萬,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44、塔吉克族:新疆,3.3萬,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45、塔塔爾族:新疆,0.4萬,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46、土族:青海、甘肅,19萬,農業,兼營畜牧業。——太平洋舞,高台會47、土家族:湖南、湖北,570萬,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於世。——擺手堂48、佤 族:雲南,35萬,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獲獎。——甩發舞49、維吾爾族:新疆,721萬,農業,善種糧棉和瓜果。——手鼓舞50、烏孜別克族:新疆,1.4萬,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51、錫伯族: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17萬,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52、瑤 族:廣西、湖南、雲南、廣東,17萬,山地農業。——盤王節、長鼓舞53、彝 族:雲南、四川,657萬,喜食「砣砣肉」「桿桿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虎節54、裕固族:甘肅,1.2萬,畜牧業,崇尚騎馬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55、藏 族:西藏、四川、青海、甘肅,459萬,畜牧業,兼營農業。——藏舞,布達拉宮56、壯 族:廣西、雲南, 1555萬,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

3. 收集5個不同民族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一 ) 音樂
貴州少數民族能歌善舞 , 傳統音樂舞蹈豐富多彩。貴州各民 族音樂不僅類別多 , 而且各具特色。以下是貴州省一些主要少數 民族的歌曲簡介。
1. 苗族
(1) 歌曲
苗族的歌曲可分為飛歌、遊方歌、風俗歌、敘事歌、祭祀歌等幾 種。 " 飛歌 " 是苗族音樂中頗富特色的體裁 , 多在山崗林野和田間 地頭演唱。特點是音調高昂 , 氣勢雄渾 , 節奏舒廣自由 , 旋律起伏 大。一些地區分男聲飛歌和女聲飛歌 , 並分為高腔和平腔兩種腔式。飛歌題材內容極為廣泛 , 堪稱苗族歌唱藝術的瑰寶。
(2) 樂器 苗族樂器最著名的要算蘆笙。雷山縣的排卡村和凱里市的新光村是遠近聞名的蘆笙製作專業村寨。其他有芒筒、嗩吶、大號、 直簫、竹笛、口弦、古瓢琴、二胡、四胡、木鼓、銅鼓、皮鼓、大篩鑼、大 鑼、包包鑼、大鐐、小鐐、木葉等。根據功能 , 苗族器樂曲目可分為 風俗儀式性和生活性兩大類。前者由樂器組合 , 後者則多為獨奏。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音樂 , 有聲樂和器樂兩大類。
(1) 歌曲
根據歌詞使用情況 , 布依族民歌可分為布依語民歌和漢語民歌兩種。
根據內容和演唱場合 , 可分為情歌、生產勞動歌和風俗歌等。
(2) 樂器
布依族的樂器有銅鼓、嗩吶、 " 勒友 " 、 " 勒浪 " 、 " 筆管 " 、姊妹簫、 對簫、牛骨胡、葫蘆琴、笛子、月琴、皮鼓、大鑼、小馬鑼、芒鑼、小鈸、小鑔、木葉等。其演奏形式有獨奏、重奏、合奏、吹打等。
3. 伺族
(1) 歌曲 伺族以錦屏為界分為南、北兩個方言區。兩個方言區的音樂風格有很大差異。
A. 北侗
北部地區的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邊歌、好事歌 ( 酒歌 ) 、伴嫁 歌等等。山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以對唱、互相盤歌的形式進行。玩山歌是青年男女交流思想感情、傾吐愛慕之情的歌。這種歌 曲曲調高亢遼闊、熱情奔放、音域較寬、節奏自由而富於變化。好事歌是在酒席上唱的歌 , 曲調各地不盡相同 , 總的說來 , 旋律舒暢 優美。伴嫁歌是姑娘出嫁前一個月或更長的時間里 ,同房族、同寨 子的姑娘陪伴新娘時唱的歌。此外 , 孝歌也有一定特色。
B. 南侗
南部地區保留的侗族傳統文化更為完整些 , 因而其音樂也就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這一地區的音樂大致可分為大歌、小歌、禮 俗歌和敘事歌幾種。大歌是歌隊集體演唱的歌 , 其主要旋律在低 音聲部 , 高音聲部由歌頭的加花變化而成。大歌的結構嚴謹 , 有較 為固定的曲式。大歌的種類很多 , 主要有鼓樓大歌、敘事大歌、童 聲大歌、女聲大歌、混聲大歌等。多聲部無伴奏大歌是侗族最具特 色的音樂形式 , 曾多次出國表演 ,蜚聲海外。小歌的內容主要是情 歌。這類歌曲結構短小 , 歌詞含蓄深情 , 曲子委婉纏綿 , 大都由青 年男女輕聲慢唱。小歌分有樂器伴奏和無樂器伴奏兩種。
(2) 樂器
侗族樂器主要有琵琶、牛腿琴、蘆笙、侗笛、嗩吶、二胡、鑼鼓、鑔、木葉等。演奏方式有獨奏、伴奏和重奏幾種。
4. 水族
(1) 歌曲
水族民歌主要分為雙歌、單歌、調詞、 " 詰俄呀 " 、兒歌等。雙歌 分敬酒、祝賀、敘事性雙歌和寓言性雙歌。前一類雙歌演唱時一般 是唱一首 , 和一首 , 歌首有兩句固定的起歌和聲 , 歌尾也有兩句頌 揚性的襯和。演唱開始時 , 演唱者舉杯或持筷在席上晃一晃 , 周圍 的人們就不約而同地唱起起歌和聲 , 歌的主體部分唱完時 , 眾人又 默契地唱起襯和幫腔。單歌的每首歌詞能獨立存在 , 表達一個獨 立的意思。聲腔運用上 , 分為平腔和高腔兩種。音樂節奏上 , 與其他歌種比較 , 相對自由 , 顯得一板一眼 , 是水族音樂中比較古老的形式。
(2) 樂器
水族樂器有銅鼓、皮鼓、蘆笙、嗩吶以及二胡等。
5.仡佬族
(1) 歌曲
仡佬族歌曲主要有山歌、情歌、酒歌、婚俗歌、祭祀歌和兒歌等。山歌是在山坡田野唱的歌 , 內容廣泛。歌詞多為七言四句 , 節 奏明快。情歌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歌 , 其旋律婉轉優美。酒歌是 在婚喪嫁娶和節日慶典酒席上演唱的歌 , 節奏和旋律單純古樸。
婚俗歌是在婚禮上演唱 , 節奏明快、旋律流暢。祭祀歌是在逢年過 節祭祀祖先時演唱 , 其曲調可以說是口語語音的誇張性延伸 , 朗誦 性比較強 , 無恆常節奏。仡佬族兒歌節奏活躍 , 感情質朴。
(2) 樂器
仡佬族樂器有蘆笙、嗩瑣吶、鑼鼓、泡木筒、木葉、簫、笛、月琴、二胡、四胡等。
6. 土家族
(1) 歌曲
土家族歌曲有山歌、打鬧歌、風俗歌、祭祀歌、哭嫁歌、勞動歌、
" 溜子樂 " 等。山歌內容豐富 , 感情朴實。打鬧歌也是山歌的一種 , 因演唱時用鑼鼓伴奏 , 故亦名 "薅草鑼鼓 " 。打鬧歌是在薅革時為 了減輕疲勞 , 鼓動情緒時演唱的歌。一般由兩人演唱 , 有時領歌 , 有時對唱 , 有時參加勞動的群眾也幫腔。兩個歌師緊跟在薅草隊伍後面 , 一人敲鑼 , 一人擊鼓 , 哪裡薅草落伍了 , 他們就追到哪裡 , 邊敲邊唱。有時在唱前增加一些詼諧數板 , 稱為 " 喊口號 ", 使氣氛 更加活躍。打鬧歌旋律熱情高亢、質朴自由 , 高音、長音較多 , 曲調 悠長寬廣。勞動號子和 " 溜子樂 " 是土家族音樂中具有濃厚特色的 音樂形式。勞動號子有多聲結構特點。一種是一領眾和的二聲部 結構 , 一種是加副領唱、雙領眾和的三聲部結構。後者是一種比較原始的對比式復調織體 , 是我國民間合唱中比較有特色的復調音樂。
(2) 樂器
" 溜子樂 " 是土家族中廣為流傳的一種打擊樂。基本樂器有小鑼、大鑼、鈸、堂鼓等。傳統曲牌有上百個。土家族樂器有嗩吶、二 胡、簫、月琴、包包鼓、小鑔、鼓等等。由八人用八種樂器演奏的 " 八音 " 獨具特色。其樂曲往往也由八個小曲連綴而成。
7. 彝族
(1) 歌曲
彝族民歌有以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為內容的 " 曲谷 ", 用漢語演唱的歌曲 " 霎叉 "( 漢歌 ) 、婚事歌、喪事歌、敘事歌、 " 畢摩 " 歌以 及兒歌等。曲谷的演唱形式以獨唱、對唱為主 , 也有齊唱和簡單的 二聲部合唱。女聲多用假嗓 , 男聲多用真嗓。 " 霎叉 " 的歌詞主要為 漢語 , 歌詞結構和韻律特點均與貴州漢族山歌一樣。婚事歌即婚 禮上唱的歌。因演唱角色和歌曲內容的不同 , 曲調和旋律特點也 不同。喪事歌類似漢族的孝歌 , 有獨唱、對唱等形式 , 曲調簡單 , 多 屬說唱式 , 有的曲子僅為一個樂句的反復 , 情緒比較低沉。敘事歌 旋律起伏較小 , 結構簡單 , 大多為一兩個樂句的無限反復 , 只有少 部分曲子是旋律較強的多樂段結構。 " 畢摩 " 歌是宗教職業者 " 畢 摩 " 在祭祀儀式上演唱的歌 , 其旋律起伏小 , 近乎吟誦。兒歌的曲 調與大人唱的 " 曲谷 " 等相似 , 但其節奏更加明快 , 而結構短小 , 語言生動。
(2) 樂器
彝族樂器主要有嗩吶、月琴、二胡、鑼、鼓、鈸等。
8. 其他少數民族
瑤族、壯族、白族等民族也有自己獨具特色的音樂形式 , 豐富 了貴州的音樂文化寶庫。
( 二 ) 舞蹈
貴州各民族舞蹈種類很多 , 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1. 苗族 ,
在苗族中 , 蘆笙舞是一種流行最廣最具特色的舞蹈形式 , 除銅 仁地區外 , 其餘地區均有流行。蘆笙舞多在節日中表演 , 以集體舞 為主。黔西北的蘆笙舞除集體舞外 , 也有一人或數人表演的。有的 蘆笙舞表演者能做出許多驚險的高難度動作 , 集舞蹈、雜技、體育 和音樂為一體。鼓舞也是苗族中比較流行的舞蹈 , 尤其以松桃一 帶的花鼓舞最為著名。有男子舞、女子舞、男女混合舞、單人舞、雙 人舞、四人舞、八人舞等形式。從樂器數量看 , 則有單面鼓、雙面 鼓、四面鼓等。舞姿可表現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台江反排木鼓舞 的動作熱情奔放 , 被譽為 " 東方迪斯科 " 。丹寨的 " 錦雞舞 " 也很有 特點 , 這是一種男女混合的集體舞 , 數名男青年排成數行在前面吹 蘆笙做引導 , 數十名乃至上百名青年婦女排成長蛇陣緊跟其後 , 沿 逆時針方向轉圈 , 邊轉邊舞。舞蹈以腳步動作為主 , 腰膝自然擺 動 , 雙手則垂直放鬆於裙邊 , 舞步舒緩有致在獨具特色的服飾的 襯托下 , 整個舞蹈就猶如錦雞覓食 , 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此外 , 在黔東南、黔南和黔西南的一些苗族地區 , 還流行板凳舞、銅鼓舞等。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舞蹈有模擬鳥類和獸類為主要特徵的鳥獸舞 , 有在祭祀儀式上表演驅邪逐魔、祈福禳災的祭祀舞 , 還有表現生產、生 活、斗爭以及風俗等的民俗舞等等。其中 , 祭祀類的舞蹈佔有較大 比重。如《銅鼓刷把舞》、《迴旋舞》、《轉場舞》等都是在喪葬儀式上 表演的。布依族舞蹈以男女共舞為多 , 表演人數大多為偶數。舞蹈 音樂以打擊樂為主。道具在舞蹈中的普遍運用 , 構成了布依族舞蹈的顯著特徵之一。
3. 侗族
伺族舞蹈有" 多耶 "、蘆笙舞、舞龍、舞獅等。" 多耶 " 主要流行於從江、榕江和黎平等地。 舞蹈時 , 或男或女 , 或男女混合 , 圍成圓 圈 ,手牽手 , 踏著整齊的步伐邊跳邊唱 , 同時甩手為拍 , 氣氛熱烈。 蘆笙舞由舞者自己吹蘆笙伴奏 , 多為集體舞 , 人數多時可達上百人。也有的是獨吹獨舞。蘆笙舞可以模仿人們的社會生產和生活 , 模仿人和動物的動作 , 表現力很強。侗族中還有一種較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 龍喘〃。表演時 , 青年男女分成兩路縱隊 , 先由外向 里繞 , 再由里向外旋 , 盤成螺圈狀 , 猶如長龍迂迴。舞龍和舞獅多 在春節期間舉行,與其他民族的舞龍、舞獅大同小異。
4. 土家族 ' 、
土家族舞蹈最著名的是擺手舞。一般在農歷正月初三至十五開展表演活動。這是一種集體舞蹈。表演時 , 由一善舞者帶領眾舞者圍成圓圈,邊走邊舞。圓圈中央由一人負責鳴鑼擊鼓,起指揮和伴奏的作用。擺手舞可以表現生產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內容 , 舞姿矯健、粗獷、豪放。祭祀舞蹈八寶銅鈴舞也富有特色。這是土家 族宗教職業者 " 梯瑪 " 主持向祖先 " 解錢 " 儀式時表演的舞蹈。分坐 舞和立舞兩種 , 動作古樸。此外 , 土家族還流行梅山舞、跳馬舞、龍 燈舞和蚌殼舞等。
5. 彝族
彝族舞蹈有在婚禮期間表演的 " 阿妹凱 "( 姐妹歌舞 ) 、喪禮期間表演的 " 肯合貝 "( 也稱 " 鈴鐺舞 " 或 " 跳腳 "), 反映生產勞動的 " 撒蕎舞 " 、 " 栽小麥〃以及兒童舞 " 阿西里西 " 和節日舞 " 鑽龍門 " 等。同 一類的舞蹈在各地有不同節目和表演形式。例如 ," 阿妹凱〃' 就有流行於畢節、金沙、大方一帶的 " 諾奢借 "( 蟋蟀舞 ), 流行於畢節、金 沙、大方、納雍、威寧和水城等地的 " 畢叔累 "( 裹草席舞 ), 流行於威 寧、赫章一帶的 " 署谷署穀穀 "( 圍圈舞 ), 流行於盤縣、六枝一帶的 " 跳腳 " 等等。不同節目的風格也有差異。總的來說 , 彝族舞蹈的節 奏明快、粗獷剛健。
6. 仡佬族
仡佬族舞蹈有踩堂舞、酒禮舞、龍燈舞和獅舞等。踩堂舞是喪禮期間在停放靈樞的堂屋中表演。屆時 , 由 3 人或 4 人分別吹蘆 笙、搖鈴、打錢桿、舞練刀做前導 , 邊跳邊唱 , 眾人手拉手在後面魚貫而行。舞時身體微屈 , 來回跳躍 , 並且不斷變換隊型。酒禮舞在 婚禮上表演 , 表演時 , 領舞者執手帕帶領眾舞者在屋前場地上圍成圈 , 沿逆時針方向邊唱邊跳 , 氣氛熱烈。
7. 水族
水族舞蹈主要有銅鼓舞、斗角舞等。銅鼓舞主要在婚喪嫁娶和節日慶典等場合表演。這種舞蹈可以表現豐富的社會生活內 容。舞者隨著銅鼓和皮鼓的鼓點 , 或踏著剛勁的大步 , 或急速旋轉 跳躍。場面既壯觀熱烈又典雅古樸。斗角舞一般由 10 個人表演 , 其 中 5 個人吹蘆笙 ,5 個人吹共鳴的芒筒伴舞。另有 5 位頭插雉尾 , 腰拴白雞毛裙子的姑娘作舞伴隨著節奏配舞。吹奏小蘆笙者作前導領舞 , 吹中蘆笙者緊隨其後。這種舞蹈在開春至秧苗抽穗期間停歇。
8. 瑤族
瑤族舞蹈主要有猴鼓舞、打獵舞和長鼓舞等。猴鼓舞瑤語稱 久格朗 ", 在喪禮上表演。屆時 , 場中央豎一齊肩高的大木鼓 , 場 地一側懸掛幾面銅鼓。表演者模仿猴的動作不停地跳躍擊木鼓 , 同時 , 一些人輪流上場敲打銅鼓助興 , 其節奏與舞姿相合。打獵舞 瑤語稱 " 孰久 ", 也是在喪禮上表演。有打熊舞 , 打猴舞、打山羊舞、 打野豬舞等 , 表現的是打獵場面。長鼓舞是一種喜慶舞蹈 , 主要表現生產勞動和製造木鼓的場面。
9. 毛南族
毛南族中也流行猴鼓舞。
( 三 ) 戲劇
在貴州這片多民族居住的土地上 , 有許多專業藝術表演團體 , 黔劇是貴州家鄉劇 , 全省人民非常喜愛 , 黔劇《秦娘美》、《奢香夫人〉、大型歌舞劇《蔓蘿花》等曾被拍成戲曲影片 , 還有花燈劇《七妹與蛇郎》等也享譽省內外。我省各地活躍著 4000多個業余藝術表演團體。其中有蘆笙隊、嗩吶隊、歌舞隊、雜技隊、八音隊 , 還有花燈隊、地戲隊、儺堂戲班、布依戲班等。他們的節目和劇目大多自編自演 , 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 受到各族人民群眾的熱情支持 , 還得到外國朋友的歡迎。
貴州少數民族戲劇 , 有巫術色彩較濃的儺戲 , 有從漢族中移植過來的花燈戲 , 還有綜合性較強的布依戲和侗戲。
1.儺戲
貴州好幾個民族都有儺戲。儺戲大致可分為巫儺和軍儺兩大類。
(1) 巫儺
在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均有流行這些民族中的巫儺大致可分為以黔東、黔北一帶土家族、仡老族等民族中流行的儺壇戲、荔波布依族中流行的 " 生育儺儲 " 和威寧一帶流行的 " 撮泰吉 " 。
(2) 軍儺
軍儺流行於安順市和貴陽市一帶 , 是明代 " 調北征南 " 的明朝 軍隊帶入貴州的。開始時流行於軍隊中 , 是一種練兵習武活動。後來逐漸變成民間的帶有宗教色彩的娛樂活動 , 並傳入布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因不搭戲台 , 在平地演出 , 故也稱 " 地戲 "; 因有宗教色彩,故也稱 " 跳神 "
地戲的演出是在農歷正月進行的。其演出也有酬神的性質,但是巫的成分比巫儺大大減少 。戲的劇目多為武戲 , 表演正史故事。主要有《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隊《五虎平西》和《精忠 傳》等。演出時須帶面具。比起儺壇戲面具的猙獰和怪異來 ,地戲面具就顯得要親切和藹些。
2. 花燈戲花
燈戲是廣泛流行於漢民族中的一種戲曲藝術形式。其突出 特徵是手不離扇、帕 , 載歌載舞 , 唱與做緊密結合。明王朝 " 調北征 南 " 、 " 調北填南 " 後 , 隨著大量漢族移民的到來而逐漸傳入貴州 , 並 被一些少數民族吸收 , 經過一定的民族化改造 , 成為本民族的戲曲 藝術形式。 ;
貴州少數民族中 , 流行花燈戲的主要有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民族 , 其中尤其以獨山布依族花燈和黔東一帶土家族花 燈最為有名。
獨山花燈與江西的 " 採茶 " 、 "弋陽腔 " 有密切的淵源關系 , 並吸 收了廣西壯族的彩調藝術。早期的獨山花燈以歌舞為主 , 劇目有 《踩新台》和《靈官掃台》等 , 後來逐漸出現了戲劇劇目 , 如《槐蔭 記》、《紅燈記》和《還魂記》等。獨山布依族花燈道白唱詞主要為漢 語 , 同時也用布依語。
" 黔東土家族花燈系明代從江南一帶傳入。在原有花燈的基礎 上 , 土家族民間藝術家們融入了本民族儺戲和擺手舞中的一些成 分 , 形成了自已的特色。黔東土家族花燈主要取材於歷史故事和 民間傳說。主要劇目有《征東》、《征西》、《紅燈記》、《八仙圖》和《關 爺點兵》等 o
3. 布依戲和侗戲
布衣戲和侗戲是貴州少數民族中流行的綜合性、娛樂性、功能性更強的戲劇藝術形式。
(1) 布依戲
布依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 發源地在貴州與廣西交界的冊亨、 興義和安龍等地 , 布依戲的產生是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廣 西壯戲的有益成分而逐漸形成的。由於各地情況的不同 , 布依戲 在各地形成了一定差異。冊亨布依戲有演有唱 , 而興義巴結和安 龍甘河的布依戲則取坐唱形式。
布依戲的劇目包括兩個方面 : 一是移植漢族劇目 , 二是根據布依族民間故事進行改編。
(2)侗戲
19 世紀初 ,侗族歌王吳文彩根據漢族戲劇 ( 主要有桂戲和花燈 ) 創立了侗戲。侗戲主要有生、旦、 凈、丑等行當 , 第一種行當一上場都先自報家門 , 唱時須面對觀眾。
侗戲班一般是一村一個 , 也有的村按族姓、鼓樓為單位建立侗戲班。侗戲班原只有男性 , 新中國建立後開始有女演員。
侗戲劇目主要取材於三個方面 : 根據漢族傳書改編 ; 根據

4. 56個民族的特點,簡單說說

1、漢族、漢 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2.5億餘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鄂溫克族、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3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3、布依族、布依族:分布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8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綉花、雕刻面具

4、羌族、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30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

5、納西族、納西族:分布在雲南、四川和西藏,人口32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東巴舞,臘染

6、毛南族、毛南族:分布在廣西,人口10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分龍節舞龍

7、獨龍族、獨龍族:分布在雲南,人口0.7萬餘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8、朝鮮族、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8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9、白族、 白族:分布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93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10、阿昌族、阿昌族:分布在雲南,人口3.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11、滿族、滿 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103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12、高山族、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灣省,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00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3、撒拉族、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藝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

14、仫佬族、仫佬族:分布在廣西,人口2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

15、塔吉克族、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5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16、水族、水 族、分布在貴州、廣西等地,人口4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

17、塔塔爾族、塔塔爾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500餘人,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8、瑤族、瑤 族: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等地,人口279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盤王節、長鼓舞

19、裕固族、裕固族:分布在甘肅,人口約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崇尚騎馬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

20、仡佬族、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5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糯米團,地戲

21、彝族、彝 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871萬餘人,喜食「砣砣肉」,愛飲「桿桿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虎節

22、錫伯族錫伯族: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約19萬餘人,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3、烏茲別克族、烏茲別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4、維吾爾族、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1006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糧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語言。——手鼓舞

25、佤族、佤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42萬餘人,從事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甩發舞

26、土族、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30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會

27、土家族、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835萬餘人,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擺手堂

28、畲族、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70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有自己的語言

29、普米族、普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人口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30、怒族、怒 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3.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織怒毯,努寨

31、壯族、壯 族:分布在廣西、雲南等地,人口1692萬餘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32、苗族、苗 族: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94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刺綉、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角樓

33、蒙古族、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598萬餘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4、門巴族、門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5、珞巴族、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3600餘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6、傈僳族、僳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70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桿

37、黎族、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46萬餘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38、拉祜族、拉祜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4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39、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40、景頗族、景頗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41、京族、京 族:分布廣西,人口2.8萬餘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42、基諾族、基諾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2.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43、赫哲族、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5萬餘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44、哈薩克族、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46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綉,綉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綉

45、哈尼族、哈尼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66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46、鄂倫春族、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8萬餘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47、俄羅斯族、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5萬餘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麵包

48、侗族、侗 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8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志,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49、東鄉族、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6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50、德昂族、德昂族:分布在雲南,人口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51、傣族、傣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6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52、達翰爾族、達斡爾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53、藏族、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人口628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舞,布達拉宮

54、布朗族、布朗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5、保安族、保安族:分布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56、回族、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餘散居全國各地,人口1058萬餘人。——摔牛,炸油香

(4)仡佬族繪畫圖片簡單擴展閱讀: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中央政府調查統計正式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其他為未識別民族 。

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其中漢族人口比重最大,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左右。其它55個民族總人口偏少,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49%左右,故稱其為少數民族。 未識別民族人口為640101人。

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人口超過1600萬(2000年) ;最少的是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2000年)(未包括中印爭議的藏南地區60萬珞巴族人)。

5. 要各民族的圖片,經典的,要能體現民族服飾的,代表性人物圖片也行,謝謝噠~還有越多越好~最好20張以上~

中國56個民族傳統服飾

6. 哪裡有仡佬族的圖片啊!救助!!

http://image..com/i?ct=201326592&cl=2&lm=-1&tn=image&pv=&word=%D8%EE%C0%D0%D7%E5&z=0

7. 仡佬族民居建築的特色是什麼越細越好

仡佬族民間建築。住房一般分作三間,中間為堂屋,不住人。也有分作兩間者,一間作卧室,一間作廚房。以前的建築形式有土築房、篾編房和石砌房、小樹條編織成的籬笆房、用枝枝作架蓋以茅草的塌塌房和四腳棚。塌塌房檐下有矮小牆壁,四腳棚一般成三角形,屋檐觸地。還有一種穿斗房(也稱「高架房」),用大木柱和厚木板建成,以瓦片或薄石板蓋頂。

仡佬族的民居,多依樹、依山、依地而建,具有防潮、採光充足、通風良好等特點。在務川仡佬族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其民居形式也不斷演變。

一、干欄

干欄棚是仡佬族早期的建築民居。《魏書》載:僚人「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欄』,干欄大小隨其家口之數」。以後,干欄從樹上移到平地,在地面上打木樁,樁上再用巨木鋪排,房頂為人字形支架結構,用茅草或樹皮蓋頂。其原始依樹積木的干欄棚,已不再用於民居,多為看守莊稼時的臨時居所,因主要是防野豬,這種簡易的干欄棚,也叫「野豬棚子」。

二、千根柱頭落腳

以樹為柱或打樁為柱,四根柱子兩高兩矮,釘於橫梁鋪木板或竹片形成一面水的房頂,蓋茅草或杉樹皮,四周以圓竹或細木或苞谷稈加夾板作壁。由於細木、圓竹、苞谷稈成百上千,像千根柱頭落腳,這種民居,也可以在四根柱子上另構人字形屋頂,外觀上看,與樓房相似。

三、三角形住宅

三角形住宅一般後靠土坎或石牆,也可靠大樹,在幾根樹上懸空也可。這種住宅只需二柱一梁,兩柱交叉成三角形,梁在兩柱交叉的點上向後斜拖至後靠之地,因而,這種住宅又叫拖尾巴茅叉屋。這種三角形住宅地上的主體建築由三個三角形組成,梁、柱、地形成的兩個三角形斜聯一體,構成屋面和牆身,兩柱形成的三角形為進出的門,也是通風採光的窗,這種住宅現已不用於住人,多用於堆放雜物或作簡易廁所。因堆放的雜物常常是用於農業生產的草木灰,這種三角形建築,也被叫做「灰廠棚棚」。

四、拱形住宅

便於遷居,是在三角形住宅基礎上,利用弓的原理創造。拱形住宅的主體建築,底座為六根方形木料結構而成的長方形,形狀似床,上部建築只需四根韌性材料(如竹)加工成薄片,用兩根製成內拱,支撐牆身和屋面建築材料,用兩根製成外拱,固定牆身和屋面建築材料,牆身和屋面的建築材料就地取材,以輕薄為標准,可以是棕葉、樹葉,也可以用篾片編織的薄席。單人拱形住宅高度低,面積小,不能滿足家庭的需要,經逐步改進,形成兩品拱形屋面和牆身,折疊拼裝。此住宅已不再用於家居,專屬於流動養鴨的人們使用,因而得名「鴨篷子」。

五、木結構住宅

木結構住宅分五架房、七架房,也有九架或十三架,十三架房一般為三層樓。木結構住宅具有三角形住宅的穩定性和拱形建築有地梁的特性,屋面多用人字形兩面排水,底部用川排連接,在離地二至三尺左右鋪樓設卧房,也可在卧房外離地一尺左右鋪地樓。

五架房主體結構為三根柱頭落地,用三根川排分上中下連接三根柱頭和兩根瓜桐,加上前後各連接一根木水桃,組成一排列。一列不成宅,兩列用地落檐、樓袱梁、領條(檁子)連接為一間,列數的多少視需要而定。

七架房結構與五架房相似,四柱三瓜,多為二層樓。

木結構住宅的牆體、樓地面均為木板裝封,屋面蓋青瓦。木結構住宅一般為四列三間,中間為堂屋,比兩邊房間要凹進去1.5米左右,外面形成廳口,正中設兩扇大門內開,另裝兩扇半截木柵欄門外開。堂屋不住人,用於供奉祖先、神靈、祭祀和接待貴客,左右兩間作卧房和廚房。

屋基一般高出四周地面一尺以上,地落檐四周設二尺以上寬的階檐,屋內屋外高矮有別,防水防潮,通風保暖。

仡佬族人修建房屋非常講究,首先請風水先生選宅基地,再找道士先生選定落成吉日,之後,請來石木二匠開始修建。石木二匠開工日也有講究,要看是否違背行業禁忌,石匠忌土日不進場,木匠犯魯班煞日不到。

六、石圍牆

石圍牆是民居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既可防禦外侵、防止火災蔓延,也是體現家庭發展,在當地的威望及其經濟實力的象徵。大坪鎮龍潭村(原名火炭埡)至今仍保留有明清時期的石圍牆和民居建築群。

古時,修築石圍牆,尤其是朝門的方位,在風水先生看來,不管是八字朝門、耳門、直門等,不管是單家獨戶,或是三五戶,甚至一個山寨的朝門方向,完全與人丁命運有關。哪怕是釘朝門、數開朝門,甚至開朝門坎及時間都有一定的說法。石圍牆界線,朝門位置及栽培風水樹木的地方都與今後家人生息相關。今天看來,風水先生的點劃就是規劃一個合理的生活環境,是一種「美學原理」。

隨著科學文化的普及,仡佬族人的住房觀念和形式也發生了變化,木建築房保留使用,鮮有新建。交通方便的地方,有的將木房改裝成磚木結構,有的新建水泥磚平房,經濟富裕者蓋一樓一底或多樓一底的磚混樓房,貼瓷磚,安鋁合金玻窗,防盜門等。

仡佬族民居特色

仡佬族是貴州高原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源於古僚人的一支,史稱「鳩僚」、「仡僚」、「葛僚」、「革僚」。明清以來又有「木仡佬」、「水仡佬」、「花仡佬」、「紅仡佬」以及「披抱仡佬」等稱呼。仡佬語屬漢藏語系。仡佬語可分為稿、阿歐、哈歐、多羅四個方言。仡佬族沒有文字,很早使用漢文。仡佬族支系很多,住地分散,現仡佬人口55.9041萬,遍布全省各地。由於受地理和其他民族的影響,各地仡佬族民居差異很大。仡佬族多數住在山區。過去有民諺:「高山苗,水侗家,仡佬住在岩旮旯。」仡佬同胞因地制宜,以石建房,石頭奠基,石塊砌石板蓋頂。但內部卻是木結構吊腳樓。

居住在平壩、安順、普定、六枝一帶的仡佬族,其住房與附近的布依族和漢族「屯堡人」大同小異。「屯堡人」喜歡修建石碉樓,這種易守難攻具有良好防禦功能的建築對當地仡佬族民居很有影響。

居住在黔西、大方、畢節、織金等地的仡佬族,房屋為木結構,但不是吊腳樓,過去多以茅草蓋頂,砂土夯牆,這與經濟條件和高寒山區保暖防雹的需要有關,茅蘋房屋蓋得特別厚實、整齊,屋脊和屋檐相當講究,檐下收尾處精心編織造型各異的帶狀結,如同蓋瓦屋面的封檐板樣,具有很好的藝術裝飾效果,被人譽之為「貧女巧梳頭」。這一帶,木材較少,通常只有明間兩榀木構架,次間兩榀為土牆。

居住在遵義、仁懷、道真、務川一帶的仡佬族同胞,自然條件稍好。房屋後竹木蔥蘢,屋面覆蓋小表瓦,四壁堅裝木板壁。若是土坯牆、夯土牆或者篾條牆、籬笆牆,則刷白灰,清爽明快。

居住在石阡、思南、岑鞏、施秉一帶的仡佬族酷愛修建干闌式翹角樓。石阡花橋一帶農村,棟棟小樓飛檐翹角,竹木掩映,秀麗迷人。這些仡佬民居都不太大,但出檐很深,檐下空間成為開放式倉庫,秋收時節,家家戶戶,檐下掛滿金燦燦的包穀,紅艷艷的辣椒,一派豐收景象。民居平面呈曲尺形,正屋是四榀三間,明間有吞口。正屋一側加建廂房,飛檐翹角小巧玲瓏。廂房都是兩屋,而且多為吊腳。底屋關牲口,堆柴草,放農具。樓上環以直欞欄干,檐下曬衣物。飛檐翹角不僅美觀,而且對增加室內採光和室外使用空間有重要作用。這種翹角樓的封檐板刷上石灰,分外醒目。逢年過節,門窗、立柱遍貼對聯,氣氛更為熱烈。

仡佬族是貴州高原上最為古老的一個民族,有人認為它是"古夜郎"的後裔。其支系很多,住地極其分散,遍布全省各地。受地理環境和其他民族的影響,各地仡佬族民居差異很大。仡佬族大多住在山區。民諺說:"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岩旮旯。"仡佬族同胞因地制宜,以石建房,用石頭奠基,用石塊砌牆,用石板蓋頂。但內部卻是木結構吊腳樓。

居住在平壩、安順、普定、六枝黔中一帶的仡佬族村民,其住房與附近的布依族和漢族"屯堡人"大同小異。"屯堡人"喜歡修建石碉樓,這種易守難攻具有良好防禦功能的建築物,對當地仡佬族民居影響很大。

居住在黔西、大方、畢節、織金黔西北的仡佬族同胞,房屋雖為木結構,但不是吊腳樓,多以茅草蓋頂,砂土夯牆,這與經濟條件和高寒山區為求保暖、防雹的特殊需要有關。茅草房屋面,茅草蓋得特別厚實、整齊,屋脊和屋檐相當講究,檐下收尾處精心編織造型各異的帶狀結,如同蓋瓦屋面的封檐板,有很好的藝術裝飾效果,被人譽之為"貧女巧梳頭"。

居住在石阡、思南、岑鞏、施秉黔東北一帶的仡佬族同胞,酷愛修建干欄式"翹角樓"。石阡縣花橋鎮一帶農村,棟棟小樓,飛檐翹角,竹木掩映,秀麗迷人。這些仡佬族民居的體量都不太大,但出檐卻很深遠,檐下空間成為開放式倉庫。民居平面呈曲尺形。正屋四榀三間,明間有一"吞口"。正屋一側,加建廂房,飛檐翹角,小巧玲瓏。廂房都是兩層,而且多為吊腳樓。底層關牲口,堆柴草,放農具。樓上環以"直欞欄桿",檐下晾曬衣物。飛檐翹角不僅美觀,而且對增加室內採光和室外使用空間具有重要作用。

居住在遵義、仁懷、道真、務川黔北一帶的仡佬族同胞,自然條件稍好。房前屋後竹木蔥蘢,屋面覆蓋小青瓦,四壁安裝木板壁。若是土坯牆、夯土牆或者篾條牆、籬笆牆,粉刷白灰,清爽明快。歷史悠久、工藝精湛的"龍潭村古建築群",被省文物局向國家文物局推薦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處黔東北的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北宋年間就建立了務川縣。龍潭村位於縣城都濡鎮東北,屬大坪鎮管轄,因村前有口"龍潭"而得名。龍潭村仡佬族民居的主要特點,突出表現建築布局及石木裝修上。整體布局,顯得凌亂,彼此似無呼應,缺乏統一坐向,此乃地勢使然。龍潭一帶為喀斯特岩溶地貌,即當地人所謂的"岩旮旯"。在岩旮旯中建房,只能因地制宜,"見縫插針",難以統一坐向。但就一家一戶而言,還是比較規整的。一般都是一正兩廂,中鋪石院壩,外砌石垣牆,形成封閉式四合院。四合院的石垣牆,大多以片毛石壘砌,間或以方整石砌築。前者又有平砌、斜砌及隨意壘砌等多種工藝。斜砌中,又有上下兩層反向壘砌者,形成條"麥穗紋",當地又稱"魚骨頭"。麥穗和魚骨,皆為吉祥物,一向受青睞。

建有石垣牆的民居,必然建"朝門"。"朝門"通常由木質垂花門和石質八字牆組成。門簪或刻南瓜,或刻福壽,寓意多子多福。連楹雕刻水波紋,意在於防火鎮宅,與其他民族雕刻"桃符"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正房多為四榀三間,最引人注目的是門窗雕刻豐富多彩。明間門窗,均為六扇,稱"六合門",意為"完整"、"圓滿"。次間門窗,也是六扇,但窗子只雕四扇。不少人家,於次間開門,門的上部飾以圓形掛落,稱"月亮門"。

在龍潭村仡佬族民居的木質門窗上,遍飾造型各異的吉祥圖案,諸如耕讀漁樵、二龍搶寶、雙鳳朝陽、野鹿含芝等等。特別有趣的是,許多吉祥圖案,採用組合手法,造成特殊效果。如單看似游魚,組合為蝙蝠;單看是南瓜,組合成蓮花;單看似兩只桃,組合為兩尾魚;單看是個喜字,組合為"二龍搶寶"等等。還有一個獨特之處,即不僅於明間大門安裝"腰門",次間房門也安"腰門"。所有"腰門"都是鏤空的,但圖案幾乎無一雷同,充分體現各自的獨創精神。

明間上部多裝笆拆牆,外塗石灰,書寫吉語。有的人家,甚至在橫樑上雕刻、繪畫吉祥語言及圖案,真所謂"雕梁畫棟"。這在貴州實不多見。

8. 五十六個民族的風俗習慣

  1. 蒙古族: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也有一部分從事農業。在牧區,蒙古族多住圓形氈房,俗稱「蒙古包」。蒙古包的門一定朝南開,爐子設在氈房正中天窗底下。在農牧區,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內有土炕。

拓展資料

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12.9533億人。其中漢族115940萬人,佔91.59%;少數民族10643萬佔8.41%(同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11692萬人,增長了11.22%;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萬人,增長了16.70%)。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225932641人,佔91.51%;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13792211人,佔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長5.74%;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長6.92%

(參考資料 網路 56個民族)

9. 中國有56個民族,都是哪些每個民族的習俗和特點都是什麼

中國有56個民族,包括:

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

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鮮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

(9)仡佬族繪畫圖片簡單擴展閱讀

民族認定: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中國的民族區別處於混亂模糊狀態。為了使我國各民族真正實現民族平等,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民族區域自治的權利,充分發揮各族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有必要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民族識別。

中國的民族識別工作,大體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1、第一階段: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54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

經過深入細致的實地考察和科學研究,這一階段首先認定了(包括歷來公認的)蒙古、回、藏、滿、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哈尼、哈薩克、傣、黎、傈僳、佤、拉祜、高山、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羌、撒拉、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鄂倫春、保安、裕固、塔塔爾等38個少數民族。

2、第二階段:從1954年至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在第一階段取得的經驗和成果基礎上,進一步把民族識別工作引向深入。

本階段對上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的所剩族體名稱(183個)進行逐一研究,新確定了15個少數民族,即土家、畲、達斡爾、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龍(後改名為德昂)、獨龍、京、毛難(後改名為毛南)、門巴;同時,將普查中自報的74個族體分別歸並到已確定的53個少數民族中。

3、第三階段:從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這一階段中,1965年認定了西藏珞瑜地區的珞巴族,1979年認定了雲南基諾山的基諾族。至此,我國民族大家庭的成員增加到56個。

4、第四階段:從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至今。本階段的民族識別工作除繼續為一小部分族體的認定進行調查研究外,主要進行民族成份的恢復、更改和某些族體的歸並工作。據統計,自1982年以來,全國恢復、更改民族成份的人數在1200萬人以上。

我國少數民族人口的分布有兩個特點:

1、第一,小聚居大雜居。

少數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各省、自治區。內蒙古、新疆、西藏、廣西、寧夏5個自治區和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l200多個民族鄉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

但在這些地區同時也是漢族人民的世居地,其比例也相當高,如內蒙古、廣西、寧夏三個自治區的漢族人口都超過了當地少數民族人口總和,分別佔到79%,62%,64.58%,新疆的漢族人口也佔40%強。

同樣,在各漢族地區也雜居著許多少數民族。近20年來,少數民族雜、散居人口增長快,民族雜散居的縣市越來越多。

2、分布范圍廣,但主要集中於西部及邊疆地區。

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各民族平均分布在30個省區,其中29個民族遍布全國所有省區。擁有56個民族的省區有11個,佔全國31個省區的35.5%。盡管少數民族分布范圍很廣,但其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邊疆地區。

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廣西、雲南、貴州、新疆4個省區的少數民族人口之和佔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再加上遼寧、湖南、內蒙古、四川、河北、湖北、西藏、吉林、青海、甘肅、重慶和寧夏,以上16個省區的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91.32%。

另外,我國陸地邊境線全長2萬多公里,絕大部分都在少數民族自治地方。

10. 仡佬族的「炒蟲蟲粑」,是一道怎樣奇特的美食

仡佬族的炒蟲蟲粑,大家聽到這道美食都應該覺得很新奇,大家一聽到蟲子兩個字應該就覺得有點害怕了吧,但是這道美食卻是仡佬族奇特美食,大家都知道仡佬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民族,其實這個民族主要是居住在我們貴州這個地方,他們有炒蟲蟲粑,這道菜是因為他們有一個節日叫做吃蟲節,這個節日是他們這個民族傳統的節日,是我們都知道每一個民族有每一個人的習俗,每一個民族有每一個民族的禁忌,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民族風情,民族風格各具特色,

他們的寓意都是讓人們能夠更好的生活,寓意著專家能夠豐收,然後減少一些疾病或者是來年運氣更好一些,

閱讀全文

與仡佬族繪畫圖片簡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今年目標圖片可愛 瀏覽:346
向日葵文字陽光圖片 瀏覽:662
姓氏張的文字圖片大全 瀏覽:125
男生帥氣圖片非網圖 瀏覽:439
word中插入圖片文字如何復制 瀏覽:746
簡單又無聊的圖片 瀏覽:152
楚晚寧和墨燃高清圖片壁紙 瀏覽:231
動漫男生向女生表白的圖片 瀏覽:323
如何把圖片做成文檔模式 瀏覽:224
手機去掉衣服的圖片 瀏覽:50
黑板報熊的簡筆畫圖片大全簡單 瀏覽:684
word文檔手機打開顯示不出圖片 瀏覽:615
簡單淡雅披風圖片 瀏覽:810
圖片放到word表格里太大了 瀏覽:950
七個月彩超女孩圖片 瀏覽:872
有頭美女死屍解剖圖片 瀏覽:881
word改變身份證圖片 瀏覽:509
小女孩褲子可愛圖片 瀏覽:252
城市中剩男生活圖片 瀏覽:778
動漫少女圖片精靈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