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服裝的秦代服裝
秦漢時期由於國家統一,服裝風格也趨於一致。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幅員廣大、民族眾多的封建統一國家。秦王政當上始皇帝之後,立即著手推行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如統一度量衡、刑律條令等,其中也包括衣冠服飾制度。不過,由於秦始皇當政時間太短,服飾制度僅屬初創,還不完備,只在服裝的顏色上做了統一。秦始皇深受陰陽五行學說影響,相信秦克周,應當是水克火,因為周朝是「火氣勝金,色尚赤」,那麼秦勝周就是水德,顏色崇尚黑色。這樣,在秦朝,黑色為尊貴的顏色,衣飾也以黑色為時尚顏色了。
秦代服飾主要是沿襲了戰國的形制,樣式比較簡單。縱觀秦朝,自始至終都充斥著一股嚴酷、硬朗的肅殺之風。受其影響,秦朝的服飾冷峻而嚴肅。 秦始皇本人廢周代六冕,常服通天冠,郊祀時只著「袀玄」——一種祭祀禮服,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的大禮服。嬪妃服色以迎合秦始皇個人喜好為主,基本受五行思想的支配。
當時的男子多以袍服為貴,袍是繼深衣之後出現的一種長衣,始見於戰國。袍服的樣式以大袖收口為多,一般都有花邊。三品以上的官員穿綠袍,一般庶人穿白袍。官員頭戴冠,腰佩刀,手執笏板(上朝用的記事工具),耳簪白筆(上朝用於記事)。百姓、勞動者或束發髻,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領、窄袖長衫。
博士、儒生是秦代十分重要的階層,他們的服飾表現出獨特的一面,既拘泥於古代,又有所變革。他們穿著的衣服和當時流行的服飾雖然款式有所不同,但質地卻是一樣的。博士、儒生們衣著很樸素,通常是冬天穿縕袍,夏天穿褐衣,即便是居於朝中的,衣著也是一般,基本都夠不上華麗。
農民的服裝主要是由粗麻、葛等製作的褐衣、縕袍、衫、襦等構成。 奴隸和刑徒最明顯的標志是紅色,是史書上所說的「赭衣徒」。這些人都不得戴冠飾,只允許戴粗麻製成的紅色氈巾。
不同於其他朝代的是,秦朝服飾的亮點是當時的軍服。有關這一點,通過秦始皇的兵馬俑可窺一斑。陶俑或神態肅穆,巍然而立,或凝神沉思,堅毅威武。他們的戰袍都是用布帛、皮革、金屬等縫制到一起的,鞋子都是針腳細密的布底鞋。
秦代鎧甲戰服我們從出土文物中可以看見。在陝西臨潼出土的陶俑所著鎧甲應是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是普通戰士的裝束,這類鎧甲有如下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下擺一般多為圓形。
秦時士兵按兵種可分為:輕裝步兵、重裝步兵、騎兵、戰車御手等。輕裝步兵,身穿長襦,腰束革帶,下著短褲,脛紮裹腿,手中拿著兵器。重裝步兵俑要麼身穿長襦,外披鎧甲,下穿短褲,要麼發髻或頭盔上有所區別。騎兵穿便於活動的胡服,外披齊腰短甲,下著圍裳長褲。戰車御手有兩種穿著,一種是長襦,外披無肩無臂的鎧甲;另一種是經過特別加工的甲衣,脖子上有方形頸甲,雙臂臂甲長至腕部,與手上的護手甲相連,對身體防護極為嚴密。
Ⅱ 為什麼只有秦始皇身穿黑色龍袍,黑色在秦朝究竟隱藏著什麼秘密
因為當時的秦國崇尚黑色,黑色在秦國是帝王的顏色,平民百姓是不能穿黑色的。而當時的秦始皇則是信奉五行之說,認為黑色可以給秦國帶來繁榮昌盛,於是便選擇黑色。五行之說分別對應的是五德,而秦始皇因為是水德,所以當時的秦始皇便崇尚黑色。在不同的朝代,因為皇帝信奉的顏色不同,所以龍袍的顏色也會不同。
在秦朝,因為當時的秦始皇認為水會為自己帶來好運,所以在五行之說中,水德代表的是黑色,因此當時的人們便一直都崇尚黑色。只不過因為黑色是帝王的顏色,所以對於秦朝的平民百姓來說,是沒有資格穿黑色的。因此,當時的秦朝百姓穿的大多都是比較素色的衣服,同時也喜歡色彩比較繁雜的衣服。
到了唐高祖時期,因為當時的李淵將龍袍的顏色,也一直都定為黃色之後,於是便規定黃色只有皇帝可以使用。因此,黃色也是皇帝的專屬,而黃色的龍袍也一直延續到了清朝。不過,當封建統治被瓦解之後,龍袍也就沒什麼作用了,成為了博物館的館藏。
Ⅲ 秦朝服飾和漢朝服飾有什麼區別
漢服具備獨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寬袖,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
禮服:漢朝的祭祀禮服,承襲了秦代的廢除「六冕」,以一種冕服為祭天地明堂之禮服的辦法。
冕冠服:為最尊貴的祭祀禮服,是天子及三公諸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時穿著。
長冠服:為夫子和執事百官,用在祭宗廟及各種小祀,如五嶽、四瀆、山川、社稷等典禮穿者。
委貌冠服:相當於周代的冠弁服。為公卿諸侯大夫行大射禮於辟雍的時候穿著。
Ⅳ 古代服飾分為哪幾個朝代或大類
一.商周服飾
1.商周貴族服飾
這個時期的織物顏色,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間有棕色和褐色。以硃砂和石黃製成的紅黃二色,比其他顏色更鮮艷,滲透力也較強,所以經久不變並一直保存至今。
商周時期的染織方法往往染繪並用,尤其是紅、黃等正色,常在織物織好之後,再用畫筆添繪。
2.東周男子服飾
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
這個時期還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掛玉制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紳帶」;另一種以皮革製成,叫「革帶」。
3.戰國婦女服飾
楚墓出土的戰國中期服飾實物,有絹、羅、錦、紗、絛等各種衣著十餘件。錦袍前身、後身及兩袖各為一片,每片寬度與衣料本身的幅度大體相等。右衽、交領、直裾。衣身、袖子及下擺等部位均平直。領、袖、襟、裾均有一道緣邊,袖端緣邊較為奇特,通常用兩種顏色的彩條紋錦鑲沿。
曲裾深衣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
「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
冕冠,是古代帝王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志。
漢代規定,皇帝冕冠為十二旒(即十二排),為玉制。冕冠的顏色,以黑為主。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發髻拴結。並在笄的兩側繫上絲帶,在頜下系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後世的「允耳不聞」一語,即由此而來。
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這種服制始於周代,歷經漢、唐、宋、元諸代,一直延續到清代,綿延兩千多年。
2.秦漢時期男子服飾
秦漢時期的男子服裝,以袍為貴。袍服一直被當作禮服。它們基本樣式,以大袖為多,袖口有明顯的收斂,領、袖都飾有花邊。袍服的領子以袒領為主,大多裁成雞心式,穿時露出內衣。袍服下擺,常打一排密襇,有的還裁製成月牙彎曲狀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
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
.秦漢婦女服飾
秦漢婦女的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
漢代直裾女服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字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
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漢代婦女的襦裙
襦裙是中國婦女服裝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戰國直至清代,前後二千多年,盡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
上襦下裙的女服樣式,早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到了漢代,由於深衣的普遍流行,穿這種服式的婦女逐漸減少。
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而裙子很長。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男子服飾
大袖衫
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籠冠的形象與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圖象略同,是北朝時期的主要冠式之一。
南北朝時期褲褶
褲褶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傳統服裝,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褲。面料常用較粗厚的毛布來製作。穿褲和短上襦,合稱襦褲,但貴族必須在襦褲外加穿袍裳,只有騎馬者、廝徒等從事勞動的人才直接把褲露在外面。
南北朝的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以大口褲為時髦,穿大口褲行動不便,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又稱縛褲。
深衣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衣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卻仍有人穿著。
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比較典型的,是在服裝上飾以「纖髾」。所謂「纖」,是指一種固定在衣服下擺部位的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所謂「髾」,指的是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由於飄帶拖得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
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
婦女的衫裙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服裝,都以寬博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並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
1.隋代和初唐女服
襦裙和披帛
襦裙是隋唐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十分美觀。
3.晚唐女服
盛唐以後,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晚唐,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
圖為晚唐寬袖對襟衫、長裙、披帛。這是中晚唐之際的貴族禮服,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4.回鶻裝
回鶻是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即現在的維吾爾族的前身。回鶻裝在中晚唐貴族婦女及宮廷婦女中廣為流行。
回鶻裝的基本特點略似男子的長袍,翻領,袖子窄小而衣身寬大,下長曳地。顏色以暖色調為主,尤喜用紅色。材料大多用質地厚實的織錦,領、袖均鑲有較寬闊的織金錦花邊。
穿著這種服裝,通常都將頭發挽成椎狀的髻式,稱「回鶻髻」。髻上另戴一頂綴滿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綴鳳鳥。兩鬢一般還插有簪釵,耳邊及頸項各佩許多精美的首飾。足穿翹頭軟錦鞋。
元代貴族織金服飾
元代服裝大量用金,超過以往歷代。織物加金,早在秦代以前就已出現。至於漢族服飾上得到運用,時間大約在東漢或東漢以後,而且主要在宮廷中使用。直到魏晉南北朝以後,服飾織金的風氣才在全國范圍內普及。宋代貴族服飾用金,在技術上已發展到了十八種之多。遼、金統治地區織金技術也有很大進步,尤以回鶻族地區最為流行,所織衣料最為精美。元代繼遼、金之後,在織物上用金更勝於前代。
2.明代婦女服飾
明代婦女的服飾,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
明代比甲
比甲為對襟、無袖,左右兩側開衩。明代比甲大多為年輕婦女所穿。到了清代,這種服裝更加流行,並不斷有所變革,後來的馬甲就是在此基礎上經過加工改制而成的。
Ⅳ 秦朝人穿什麼衣服
有曲裾,也有直裾!曲裾深衣在未發明袴的先秦至漢代較為流行,開始男女均可穿著。
秦朝統一中國後,只有十五年的歷史,秦始皇兼收六國的車旗服御,創立了衣冠服飾制度。秦朝的服飾仍然是連體式,寬袖、大袍,服飾制度嚴禁。。除〝兵馬俑〞出土的大量資料外,其他的形象資料並不多,但是,秦始皇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對中國歷史的貢獻是巨大的。單就服飾而言,而後的漢代雖歷經四百餘年,它卻仍延用了秦朝的服飾遺制。所以,秦和漢時期在服裝樣式上很難仔細區別。所不同的是,漢代在經歷四百餘年的歷史過程中,其紡織工藝有了很大的提高和發展,以及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各國在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廣泛通商交流,這個時期的服飾在顏色、紋樣上逐漸趨於更加華麗和美覌。
秦漢時期男子服裝,以袍為貴。秦始皇三品以上綠袍,深衣。庶民白袍,皆以絹為之,
袍服的樣式,以大袖為多,在袖口部分卻收縮緊小。
袍服的領和袖,一般都用花邊。花邊的色彩、紋樣較之衣服為素,常見的有菱紋、方格紋等。袍服的領子,以袒領為主,大都裁成雞心式,穿時露出裡衣。
另外也有大襟斜領,衣襟開得很低,領袖也用花邊裝飾。,袍服的下擺,常打一排密襇,有的還裁製成月牙彎曲之狀。
平日燕居仕宦之間多服禪衣。禪衣即單衣,其形制與袍略同,唯不用襯里。
禪衣除平時在家穿著之外,也可以用作官員朝服,但只能作為襯衣,穿在袍服裡面。
博士、儒生常服,一般都遵循古制,以儒服為雅。儒服的特點,〔後漢書記載。〕主要是方領,據說凡是穿上這種服裝,舉足行步都有一定規矩,如不合這個規矩,就要入學重新學起。
至於普通男子,則穿布儒短衣。其制大多緊身,袖口窄小,以便勞動從役。盛夏之日,也有不著上衣,單穿一條短褲者。
秦、漢代男子服裝的樣式,大致可以分成二種類型。一為曲裾,一為直裾。曲裾之服即戰國時代流行的深衣。秦漢仍然延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及至東漢,男子穿深衣[曲裾]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穿直裾之衣。直裾又稱〝襜褕〞,西漢已經出現,但並不作為正式禮服。《史記.武安侯傳》有〝衣襜褕入宮,不敬〞之語。究其原因,實與當時內衣有關。古代褲子皆無襠,僅以兩只褲管套在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說文》曰:〝袴〔即褲〕,脛衣也。〞也單指褲腿而言。這種褲子穿在裡面,如不用外衣將它掩住,褲管就會外露,這在當時,是被視作〝不恭不敬〞的。到了後來,褲的形制日益完備,並且出現了有襠之褲---褌。褌是一種合襠的短褲,因其形似犢鼻,故又名〝犢鼻褌〞。
秦代男女日常生活的服飾形制差別並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的是男子腰間系有革帶,帶端裝
有帶鉤,婦女則無,只以絲帶系扎。
曲裾有單繞、雙繞和三繞,馬王堆出土的就是單繞曲裾,當時穿著具體哪種多,偶說不太好。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滿意請採納,謝謝!
Ⅵ 古代 秦朝 漢朝的 衣服 特點啊 最好有圖片 謝了。
漢服具備獨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寬袖,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
禮服:漢朝的祭祀禮服,承襲了秦代的廢除「六冕」,以一種冕服為祭天地明堂之禮服的辦法。
冕冠服:為最尊貴的祭祀禮服,是天子及三公諸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時穿著。
長冠服:為夫子和執事百官,用在祭宗廟及各種小祀,如五嶽、四瀆、山川、社稷等典禮穿者。
委貌冠服:相當於周代的冠弁服。為公卿諸侯大夫行大射禮於辟雍的時候穿著。
Ⅶ 秦朝服飾特點
秦朝服飾的特點,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多重衣物,崇尚黑色,軍用服裝。
1、多重長衣。連身的長衣,在秦代非常的普遍,它的樣式通常是把左邊的衣襟加長,向右繞到背後,再繞回前面來,腰間以帶子系住,並且往往用相間的顏色縫制,增加裝飾和美感的效果。秦朝男女要穿三重衣物。他們穿著多層且包得嚴嚴實實的古代長袍,每一層都要露出領子來。
2、秦朝崇尚黑色。在集會的時候,人們穿著黑壓壓的衣服,會感覺到特殊的肅穆和另類的嚴峻。不過,秦代妃嬪的服裝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的支配。她們夏天穿「淺黃藂羅衫」、披「淺黃銀泥雲披」,而配以芙蓉冠、五色花羅裙、五色羅小扇、泥金鞋,以襯托它。
3、軍人服裝。據說秦國絕大多數人是軍人,軍裝也是當時的一大特色,從西安秦俑的軍裝上就可見一斑,這些人身穿長襦,腰束革帶,下著短褲,腿扎行縢(即裹腿),足登淺履,頭頂右側綰圓形發髻。
總體來講,盡管秦朝是以黑色與軍裝為服飾的主色調,但讓人感覺秦代的衣飾還是比較單調的。
Ⅷ 現在的服飾眾多,顏色鮮艷,秦朝的服飾是什麼樣的
秦朝服飾,秦朝飲食。這是一個相對來說較為古老的話題,也極為遙遠的話題。雖然現在服飾眾多,顏色鮮艷,飲食也比較豐富。但是秦朝的服飾和飲食文化也傳承如今。秦朝作為一個統一朝代,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幾年。但是秦始皇建國以後還是進行了服飾的統一。
百姓們吃的東西也非常嚴格,五穀雜糧只能煮或者蒸。那個時候也只有小米粥或者白米飯,也沒有麵食,大米產在南方,北方人基本上都是吃輔料,小蔥,肉類。除了牛不能殺其他的動物(因為牛是耕作物),只要你能捕捉到均可以算作食材。而且在秦朝酒也沒有普及度,茶葉也是沒有高度普及。但是一些水果還是相當豐富,除了個別沒有傳入中國的水果。
普通的老百姓穿著也只是一些布裙子,頭巾那種東西只是貴族和一些大官們才能所帶,普通老百姓是沒有資格的,而且又不能披頭散發,只能找一些布條扎豎起來。
Ⅸ 秦國時期的服裝
秦朝男女穿三重衣。他們穿著多層且包得嚴嚴實實的古代長袍,每一層都要露出領子來。秦朝崇尚黑色,如果象現代一樣時常開會,人們穿著黑鴉鴉的衣服會感覺到另類的嚴峻。據說秦國絕大多數人是軍人,軍裝也是當時的一大特色,從西安秦俑的軍裝上就可見一斑。總體來講,盡管秦朝是以黑色與軍裝為服飾的主色調,但讓人感覺秦代的衣飾還是比較單調的。
Ⅹ 秦朝服飾的特點。
在當時秦始皇統一了其他國家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一,就發布了很多規定,其中就包括在衣服這方面的規定。由於當時紡織技術在秦朝的時候已經有了比較大的改進了,所以就使得當時在戰國以後的衣服都是由上身和下身分開的形式轉變成了連身的長衣。
這種衣服在秦朝的時候非常的普遍,它的樣式就是把左邊的衣服的領子給加長一點,然後向右邊繞,繞到背後然後在繞回來在前面用繩子給系住。這種衣服大多數都是用相間的顏色來縫制,既增加了裝飾感又增加了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