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五十六個民族的服飾特色
非常詳細!
http://hi..com/justine_111/blog/item/c417fd2392109d47ac34def5.html
② 彝族服飾有什麼特點彝族的風俗有什麼特點
彝族傳統的民族服裝形式很多,各地不同。比較常見的如涼山、黔西一帶,男子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枯腳長褲,也有的地區穿小腳褲長褲。頭頂留而是三寸頭發一小塊,稱為"子爾"(漢稱"天菩薩"),裹以青藍布帕包頭,在右前方紮成細長錐形"子帖"(漢稱"英雄結"),以示英武。男子以無須為美,左耳戴黃、紅大耳珠,珠下綴紅絲線流蘇。女子穿鑲邊或綉花大襟右衽上衣和多褶長裙,群緣鑲以多層色布。外出時男女都穿"擦爾瓦",形如斗篷,下端綴以長穗,長可及膝,用羊毛線織成多為黑色。冬天以領部有襇褶的羊毛披氈套在擦爾瓦內,夜間可作被蓋
③ 彝族人民喜歡哪三種顏色,服飾上的圖案大多與什麼有關。
彝族人民傳統色彩為黑、紅、黃三色。圖案紋飾多為雞冠、羊角、火鐮、蕨草、窗格等動植物和生活物品。
彝族男女都外著「察爾瓦」和彼氈。「察爾瓦」彝名「瓦拉」形似披風,用攆制的粗羊毛線織布縫制而成,一般13幅,每幅寬七八厘米,多染為深藍色。以聖乍地區的最為華麗,邊緣鑲有紅、黃牙邊和青色襯布,下邊吊有30厘米長的繩穗。被氈用兩公斤左右羊毛縫制而成,薄如銅錢,折以6厘米寬的皺折.一般為30至90折,上方用毛繩收為領。多為原色或藍色。察爾瓦和披氈是彝族男女老幼必備之服,白天為衣,夜裡為被,擋雨擋雪,寒暑不易。
一般青年男女服裝色彩鮮艷,喜用紅、黃、綠、橙、粉等對比強烈的顏色,紋樣繁多。中年人服裝的紋樣較青年人為少,使用顏色為天藍、綠、紫、青、白等色,素貌莊重。老年人多用青、藍布,一般不做花,僅以青衣藍邊或藍衣青邊為飾。
服裝的花紋、花邊,它有濃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有日、月、星、雲、天河、彩虹等天象,有山、河等大自然圖,有雞冠、牛眼、羊角、獐牙等動物方面的圖,有葉、花、火鐮、發辮、幾何形等植物和什物圖。
裝飾品美麗莊重、色彩鮮明。花樣繁多、多以全、銀、銅、玉、石、骨等為原料,鑄造、打制、壓制、鑲嵌、雕刻部分為本地手工工匠製作。過去涼山彝族男女多赤足冬天或出遠門時,腳穿用麻繩或草繩編織的草鞋,內穿羊毛織成的形似靴子的氈襪,或裹棉、毛綁腿以護腳和禦寒。
(3)彝家人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彝族的服飾,多姿多彩,風格獨具,形態有近百種。歷史上,由於彝族支系眾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飾區別明顯,樣式各異,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滿目,各具特色。涼山不少地區四季冷涼,氣候變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飾季節性不強,察爾瓦(披衫)常年皆著。 彝族服飾的色彩較為豐富,款式變化多姿,並且以大量銀製品和刺綉裝飾。
彝族服裝一般由純羊毛手工打造,從收取羊毛、紡成線、浸染,到織布、裁剪、刺綉,全部都由彝人手工完成。
2014年11月11日,彝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④ 彝族服飾有哪些款式
很多!各個地方都不一樣~~光是我們涼山彝族服飾都有很多種!不知道你喜歡那種~
⑤ 寫一篇彝族特色的服飾、飲食、民居作文
彝族的飲食
答:彝族的飲食習慣 在滇西北雲嶺山脈的崇山峻嶺中旅行,看見那身披齊腳際黑色羊毛披氈,頭上包著黑布包頭,額前系著個英雄結的英武男子,必是狩獵深山的彝族獵手。他們肩挎火槍、挎包、水壺,背持弩弓,腰系箭筒,腳扎綁腿,左右各隨兩只機敏的獵犬...
彝族風俗、服飾、節日習俗、飲食、民居
答:彝族服飾,各地不盡相同。涼山、黔西一帶,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有的地區穿小褲腳長褲,並在頭前部正中蓄小綹長發頭帕,右方扎一鉗形結。婦女較多地保留民族特點,通常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一些地方的婦女有穿...
彝族喜歡吃什麼食物?
答:節日愉快!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區是玉米,次為蕎麥、大米、土豆、小麥和燕麥等。肉食主要有牛肉、豬肉、羊肉、雞肉等,喜歡切成大塊大塊(拳頭大小)煮食,漢族稱之為「砣砣肉」。大、小涼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馬肉及蛙蛇之類的...
彝族人的火把節吃什麼食物、希望回答長一些
答:一般都是殺牛宰羊,第一天早上殺只雞,留著雞毛第三天燒,還有蕎面,特別的就這兩樣,其他都想吃什麼就是什麼呀。。
藏族和彝族特色食物
答:藏族手抓肉 包子 酸奶 還有很多原生態的食物 不像內地的食物不是地溝油就是死老鼠
彝族風俗、服飾、節日習俗、飲食、民居
答: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與西南土著部落不斷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 ,居住在我國西北河湟地區的古羌人,開始向四面發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國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這支向西南遊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為單位,在祖國的西...
有關彝族的服飾、飲食、民居的作文狀態:
問:有關彝族的服飾、飲食、民居的作文
答:彝族服飾,各地不盡相同。涼山、黔西一帶,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有的地區穿小褲腳長褲,並在頭前部正中蓄小綹長發頭帕,右方扎一鉗形結。婦女較多地保留民族特點,通常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一些地方的婦女有穿...
彝族人有種食物叫炒麵狀態
答:燕麥炒麵 更多圖片(2張) 燕麥炒麵是用燕麥和花椒做原料加工而成的一種食品,是彝家古老的傳統風味小吃。 中文名:燕麥炒麵 主要原料:燕麥 是否含防腐劑:否 輔料:適量水
為什麼彝族忌諱客人把食物帶走狀態:
答:泰國、緬甸、印度、馬來西來、印尼和阿拉伯
⑥ 彝族風俗、服飾、節日習俗、飲食、民居
一、彝族風俗
1、成年禮:少女成年,要舉行成年儀式。彝族少女成年的換裙儀式,彝語稱為「撒拉火」,意為脫去童年的裙子,換上成年的裙子,俗稱「換童裙」,在少女13歲或15、17歲時舉行。
2、婚禮風俗:彝族的婚禮保留了許多古老的習俗,如潑水、抹黑臉、哭嫁、新娘婚前禁食、婚後「坐家」等。彝族男女婚前要舉行訂婚儀式,訂婚時要先取吉兆合婚,男女雙方各殺一頭豬,取膽、胰觀看,以膽色澄黃、胰大直肥為吉,若胰臟捲曲則為凶,表示不能相配。
二、彝族服飾
涼山彝族傳統服飾,男女皆穿右衽大襟衣,披擦爾瓦、披氈、裹綁腿,平時跣足,冬天穿麻鞋。男子頭纏中髻,不同次方言區的樣式不同,左耳戴蜜臘珠、銀耳環等飾物。
男褲在北部方言區根據不同的次方言有「大褲腳」、「中褲腳」、「小褲腳」之別。婦女著百褶裙、戴頭帕,生育後,可戴帽或纏帕,喜佩耳飾、手飾,戴銀領牌。
三、彝族節日習俗
彝族年是川、滇、黔彝族隆重的傳統節日,彝語稱「庫施」。各地過年時間不一,通常在每年農歷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選吉日過年。
火把節,為彝族的傳統節日,日期為每年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歷時三天。節日期間,人們身著盛裝,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壩或緩坡上,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斗羊、摔跤、選美等,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熱鬧非凡。
四、彝族飲食
彝族的飲食原料及食用方式有獨特的風格。主食型食物為土豆、玉米、蕎麥、大米等。副食型食物有肉食類、豆類、蔬菜類、調料類、飲料類。肉食類以牛、羊、豬、雞為主,待客需殺牲,以殺牛為貴,羊、豬次之。
五、彝族民居
涼山彝族民居為「瓦板房」;貴州和雲南北部及中部是「土掌房」、「方型碉樓」、「垛木房」和「廈片房」;廣西和雲南東部則是「干欄式」住宅。彝族村寨大多聚族而居,多坐落在依山傍水、向陽避風、樹木茂盛、土地肥沃、地形開闊、有利於耕牧和軍事防禦的山坡上。
(6)彝家人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彝族的發展現狀:
1951年1月10日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彝族自治政權—西昌縣紅毛姑彝族自治區(區級)。1951年4月、5月,分別建立了昭覺縣彝族自治區和峨山縣彝族自治區兩個縣級的民族區域自治政權。
隨著民族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和民族政策的落實,在20世紀50年代,相繼建立了涼山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楚雄彝族自治州三個更大范圍的民族區域自治單位(地區級)。
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還相繼在雲南的江城、寧蒗、巍山、路南、南澗、尋甸、元江、新平、祿勸、漾濞、普洱、景東、景谷,貴州的威寧,廣西的隆林,以及四川的峨邊、馬邊等縣建立了單一的彝族或彝族與其它少數民族聯合的自治縣。1979年1月,又將彝族居住比較集中的西昌地區合並到涼山彝族自治州中。
彝區的各自治機關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依照法律的規定,制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的單行條例。如涼山彝族自治州制定了「民主改革實施辦法」;規定以當地通用的彝、漢兩族文字作為自治機關行使職權的工具;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照顧彝族人民的風俗習慣,規定留下麻園地、姑娘羊、壽材樹;對於彝族人民節日用糧、民族服裝用布等問題也都有適當的照顧與規定。
⑦ 雲南少數民族男子服飾有哪些
【傣族】
傣族是雲南省物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雲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壩地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區。傣族生活
的地方,都是熱帶、亞熱帶地區,那裡氣候溫熱,山林茂密、物產豐富。傣族服飾也就充分體現了這些地理特點。傣族服飾不僅給人一種強烈的美感,又有濃郁的民
族風格。
傣族服飾中男子的服飾比較朴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凈色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又
使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傣族女子的服飾則絢麗多彩,充分展示了她們的活力與性感。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統
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發挽髻,在發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並喜歡佩帶金、銀飾品,在小蠻腰上系一根精緻銀腰帶。這樣的服飾把她們裝
扮得妖美玲瓏,婀娜多姿。她們彷彿一隻只美麗的孔雀,優雅嫻靜。
【雲南白族服飾】
鳳凰帽」盛行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鄧川一帶,那裡的姑娘對「鳳凰帽」可是情有獨鍾。白族姑娘用兩片姑娘用兩片魚尾形的帽幫縫合成鳳凰鳥似的帽身,後帽
檐有二寸來長、稍稍上翹的「鳳尾」,前帽檐正中有用白銀鑲邊的帽花,帽花邊綴滿了玉石飾品,帽花上還插著一朵五彩絲綢花。無論是誰見了「鳳凰帽」,都會誇
贊它的美麗。
傳說鳳凰帽為為了紀念一對不畏強暴,為民除害的孿生姐妹。很久以前在大理洱源一帶有一對孿生姐妹,她們不但聰明美麗而且勤勞勇敢。在一年秋收季節里,
由於她們的辛勤勞作換來了五穀豐收,各種各樣美麗的鳥兒在鳳凰的帶領下來自她們表示祝賀,鳳凰還把自己的帽子送給了這對姐妹。美倫美奐的鳳凰和美麗姐妹成
為了殘暴國王眼中的獵物。這位國王平時魚肉人民,禍害鄉里,人民早就怨聲載道,他不僅想把鳳凰據為己有,還垂涎於孿生姐妹的美色。國王把姐妹倆捉進宮中,
姐妹倆為捍為自己的純潔而與國王勇敢搏鬥,並機警地殺死了這人暴君,為民除害。為了緬懷這對勇敢的孿生姐妹,洱源、鄧川一帶的白族姑娘都戴起了「鳳凰帽」
而且世代相傳。
「鳳凰帽」是白族姑娘純潔美麗、機智勇敢的象徵。了解了鳳凰帽的傳說,當您看到戴鳳凰帽的白族姑娘時,您一定會由衷地感覺到她們的美麗。
以白族人生活為藍本的影片《五朵金花》,曾經風靡中外。影片中蒼山,洱海的美景。蝴蝶泉邊的歌聲,三用街的賽馬會令人魂縈夢牽。英俊的白族小伙阿鵬,美麗的白族姑娘金花,所穿著的民族服飾,更是給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白族人崇尚白色,認為白色的衣服最大為尊貴。男子多穿白色對襟上衣,外著對襟短褂,下著白色長褲。女子服飾更為艷麗,色彩對比艷明,穿著白色,淺藍
色,粉紅色等右衽上衣,外玫瑰紅,紫紅,黑,藍色的褂子。未婚少女梳獨辮,末端系著鮮紅的頭繩。然後將獨辮繞在白色頭巾上,腰系綉花短圍腰。把白族姑娘裝
扮得像是一朵朵艷麗的山茶,亭亭玉立。
白族的服飾歷史悠久,在一千八百年前,白族人就織出了著名的「桐華布」。早在「南詔」、「大理」時期,白族服飾就已具有了獨特的民族特色。
大理有「文化古城,妙香佛國」之稱。白族人熱愛生活,有愛花、愛美的傳統。「雲南茶花甲天下,大理茶花甲雲南」。大理白族視茶花為美的象徵,在家裡的
房前屋後遍植茶花,在衣服上也要飾以茶花,在衣服色彩的選擇上,也喜歡用白上衣配紅坎肩,就象在春雪中綻放的山茶花一般。白族服飾,美觀大方,朴實、健
美,這樣的服飾充分體現了他們的審美觀和對生活的熱愛。
【雲南撒尼人的服飾】
撒尼人是彝族的一個支系,分布於雲南省石林縣境內。他們勤勞、善良、活潑。別以為撒尼人與撒梅人的名稱只差一個字,服飾會很相似,其實撒尼人與撒梅人
的服飾截然不同。著名影片《阿詩瑪》就是根據彝族撒尼人著名民間長詩改編的。影片吸引成千上萬的人們來到阿詩瑪的故鄉——石林。影片中阿詩瑪和阿黑哥的服
飾就是彝族撒尼人的服飾。撒尼人的服飾在彝族可是頗具特色的。撒尼男子是用麻布縫制的對襟式無袖短褂,綉以圖案式花紋,綴以藍色或其它色布的衣邊,穿著在
身,顯得大方、樸素、健美。
撒尼女子頭上戴五彩花帽,這種花帽由各種顏色的條帶拼鑲而成,頂端與雙耳垂直的地方,插有一對三角形綉花的角,當姑娘有了心愛的人,就會把它們取下
來,作為信物送給他。帽檐上下兩端用銀泡、白珠或貝殼來裝飾。用數串小珠串系於雙耳邊,一直垂到胸前,走起路來叮璫作響,吸引人們的視線。撒尼女子上衣為
右開襟高領長衫,領口和袖口用彩色花布或精美的刺綉的鑲邊。腰間系一塊紅色或黑色的圍腰,圍腰上也綉著各種彩色花紋圖案,下著綵帶鑲邊的藍色、白色、黑色
長褲,穿綉花布鞋。這樣的服飾把撒尼姑娘襯托得俊俏秀麗。
撒梅人是彝族的一分支,分布於雲南省昆明市官渡區、紅河州、楚雄州等地。「雞冠帽」是撒梅人服飾最具特色的地方。「雞冠帽」是用硬布剪成雞冠形狀,在
表面上綉上各種花卉,有的還用無數個銀泡鑲邊。雞冠帽戴在姑娘頭上,銀光閃閃,光彩有奪目。把勤勞的撒梅姑娘打扮得更加婀娜多姿。
關於「雞冠帽」的由來有一個傳說。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對人人羨慕的彝族情侶,姑娘美麗善良,小伙勤勞勇敢,他們整天形影不離,白天一起上山牧羊,晚
上一起和夥伴們對歌跳舞。不但人人羨慕這對人間鴛鴦,森林中的魔王也在妒忌他們的愛情,發誓要將他們拆散。在一個月夜裡,當他們在森林裡約會時,魔王找到
了下手的機會。小伙為了保護姑娘,而勇敢地與魔王搏鬥,不幸慘遭殺害。姑娘也機智地逃走,在明亮的星星和月亮的指引下,姑娘逃到了一個山寨,魔王一直緊追
不放,這時山寨中的雄雞突然鳴叫,叫聲嚇跑了魔王,姑娘得以倖免。聰明的姑娘悟出魔王懼怕雄雞的鳴叫,於是她抱起一隻雄雞跑回森林,在雄雞的叫聲中,她的
情人居然復活了。從此,魔王不敢再來招惹他們。不久姑娘與小伙結為了夫妻,過著幸福的生活。
於是雄雞驅魔的傳說在彝族撒梅人中廣泛流傳,姑娘把象徵吉祥幸福的「雞冠帽」戴在頭上,希望雄雞永遠保護自己,鑲在帽上的銀泡代表的是星星和月亮,表示前途光明。「雞冠帽」寄託著撒梅姑娘對幸福的嚮往,同時它也把撒梅姑娘裝扮得更加嬌艷動人。
【雲南彝族服飾】
彝族人口眾多,分布很廣,雲南省全省都有分布。由於其支系眾多,支系間由於地域的差別,其服飾也千變萬化,絢麗多姿,各具特色。以下所介紹的是部分雲南彝族服飾。
彝族的綉花衣
雲南彝族婦女大多擅長挑花刺綉,在彝族地居住地區,彝族婦女都穿著精美的花衣裳。彝族婦女的服裝多為寬邊大袖的左衽衣服,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
整件衣服上用紅色、金色、紫色、綠色等顏色的絲線挑綉各種花紋圖案,在衣領上還鑲嵌有銀泡。此外,彝族婦女還喜歡在頭巾、衣襟、坎肩、衣裳的下擺、圍腰、
腰帶、褲腳、裙邊等處綉上各式色彩鮮艷、寓意深刻的花紋圖案作為別出心裁的裝飾。
挑花刺綉是彝族服飾的特點。彝族婦女幾乎人人都是挑花刺綉的能手,她們從小就在母親的指導下學習綉花、挑花、補花的技巧,學習平綉、縐綉、纏綉、帖綉
等針法。彝族姑娘的嫁衣,是彝族長輩和小伙衡量姑娘才能的標志。彝族姑娘若不會綉花或綉得不好,就算人長得再漂亮,也難找到如意郎君。彝族婦女的服飾從頭
到腳都有各式各樣的綉花,每一朵花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都值得作為民族刺綉標本去研究它,去保存它。
【納西族披星戴月】
納西族是居住在雲南省麗江地區的一個古老民族,他們的服飾中最具特色的當屬「披星戴月」衣。
納西族女子上身著長過膝蓋的大褂,寬腰大袖,腰系百褶圍腰,下著長褲,背披披肓。這種披肩是用羊皮去毛、洗凈、硝白,而後縫制而成的,然後在披肩上綉
上兩條白布帶,勞動時就將披肩的布帶拉到胸前十字交叉系緊,看上去猶如七顆閃亮的星星圍著一輪明月,人們把這種著裝稱為「披星戴月」。「披星戴月」衣即美
觀又防風雨還耐磨損。
「披星戴月」衣是納西族婦女勤勞善良美好品質的象徵。古時,納西族男子多外出經商,生產勞動的擔子全落在納西族婦女肩上,她們起早貪黑的勞作還是無法
將活幹完,於是就把星星月亮綉在披肩上,人此就能「星星月亮永長生,白天黑夜幹活忙」了。看見納西族女子穿著「披星戴月」衣,您是不是覺得她們很美麗很勤
勞呢?
【景頗族】
景頗族也是雲南物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景頗族的服飾風格粗獷豪放。景頗族男子多穿黑色圓領對襟上衣,下身著短而
寬大的黑褲,包黑布或白布頭巾,頭巾兩邊以彩色小絨球作為裝飾。出門時肩上掛筒帕,腰間挎長刀,簡直就是一個氣宇軒昂、矯勇彪悍的武士。景頗族女子多穿著
黑色對襟或左衽短上衣,下著黑紅相間的統裙,用黑色布條纏腿,節日喜慶時,盛裝的女子上衣上都鑲有很多的大銀泡,領上佩戴六、七個銀項圈和一串響鈴式銀鏈
子,耳朵上戴一對很長的銀耳環,手上戴著粗大且刻有花紋的銀手鐲作為裝飾。行走舞動時,銀飾叮璫作響,別有一番韻味。
許多景頗女子還將藤圈塗上紅色或黑色的漆,圍在腰間,來裝扮自己,她們認為誰的藤圈越多誰就越美,這可是一種獨特的審美觀。
⑧ 彝族服飾特點
彝族服飾特點分男裝服飾,婦女服飾,女童服飾分別進行說明:
男裝服飾
男子多蓄發於頭頂,彝族稱「字爾」或「字木」。男孩在四五歲時,頭前頂留一塊方形的頭發,成年後將其挽成一個發髻。人們視其為天神的代表。頭上纏著青藍色棉布或絲織頭帕,頭帕的頭端多成一尖錐狀,偏鑒於額前左方,彝語稱為「茲提」漢語名「英雄結」。
青年人多將英雄結扎得細長而挺拔,以示勇武,而老年人往往是粗似螺髻,以表老成。彝族男子以無須為美,從年輕時起就常將胡須拔去。男嬰左耳穿孔,稍長即戴耳環。
婦女服飾
婦女上衣毛、棉、絲制、排襟、前襟、後項圈和袖口用綵線挑有圖案花紋。領口周圍綴以金器、銀器、珠寶和玉器。有的飾以盤扣,用彩色絲線纏繞,形狀各異頗具匠心。聖乍地區的兔毛背心又別具一格,即在青底彩花的坎肩袖籠底邊鑲上一圈雪白的兔毛,華美富麗。
婦女多著百褶長裙,用寬布與窄布鑲嵌橫聯而成。童裙以紅、白色為主,或幾色相間,青年以紅、藍、白色或紅藍白色相間為主,老年以青、藍色或青藍色相間為主。
女童服飾
彝族的服飾,多姿多彩,風格獨具,形態有近百種。歷史上,由於彝族支系眾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飾區別明顯,樣式各異,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滿目,各具特色。涼山不少地區四季冷涼,氣候變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飾季節性不強,察爾瓦(披衫)常年皆著。 彝族服飾的色彩較為豐富,款式變化多姿,並且以大量銀製品和刺綉裝飾。
2014年11月11日,彝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