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四大名著中哪一位的手抄報比較好畫
《西遊記》中孫悟空的手抄報比較好畫,
1、可以選取經典的場面進行繪畫,比如孫悟空被壓五指山的圖片,金箍棒,筋斗雲這幾個元素;
2、其餘的可以用內容進行填充,比如書寫西遊記的簡介,精彩的內容等等。
B. 四大名著的手抄報(圖)
這部書是台灣女作家成寒寫的。她通過這部書拜訪了全世界中外文學史上有名的經典作家的故居,她一個一個去推開這些故居的門,無論故居是在大都市還是在偏僻的小城市,她通過拍照抒發走訪這些地方的心靈感受,記錄下自己閱讀這些經典作家作品的體會,這本書的副標題是:「漫遊全世界作家的屋子」。她去過海明威的故居、惠特曼的故居、亂世佳人的博物館、伍爾芙的房子、格林兄弟——德國童話的故鄉、安徒生的故居、台北陽明山林語堂的故居、馬克·吐溫的故居、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朱自清寫荷塘月色的地方,還去過霍桑、福爾摩斯等偵探作家的故居。這樣的一個台灣女作家用自己的筆、自己的步子走向世界,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讓自己充滿了想像。你可能會說我們沒有條件走向世界,但是你可以走向中國、走出南京。
與此相類似,杭州學者陳星寫了《拜訪文學的故鄉》。這部書尤其對中小學語文老師和中小學生意義很大。作者是杭州人,沒有條件走向世界,就專門將中小學語文課本中間提到的作家一一進行了采訪,他去過的地方都很好。比如說去過老舍寫過的趵突泉,去過梁實秋寫過的青島棧橋,也去過白馬湖、魯迅在紹興的三味書屋、現在廈門大學邊上的南普陀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長沙看楓葉的名勝——愛晚亭,所以拜訪文學的故鄉同樣讓這位作家走遍了中國,這部書由於和中小學語文課本之間形成了互動,很受師生的歡迎。
閱讀圖書,就是通往想像之路。活到老、讀到老、學到老是一個永恆的過程,閱讀可以了解用語言來表達的思想、表達的見識,閱讀可以通過文字讓你到達自己想去的地方、理想的地方,手捧書本閱讀是一種擴大學識的實踐,是一種人與人溝通、人與世界溝通的永遠的方式,所以閱讀圖書是值得推薦的第二種有益身心的愛好。
第三種有益身心的愛好是與我們開頭提到的話題相聯系——「瀏覽地圖」,通過瀏覽地圖與閱讀圖書相結合,你就可以游覽世界五洲的奇景。
第四種是「欣賞影劇」,它打開的人們的心靈之窗。
欣賞影劇有什麼好處?
除了這樣的閱讀之外,我還提倡不僅僅要看戲劇、電影、電視劇,還要在看的同時同步看原著,像《三國演義》在中央台首播的時候,我就又看了一遍原著,每天晚上放兩集,在這之前我會將原著看上幾回,看看編劇和導演如何改編《三國演義》的原著,導演如何「擺布」小說中間的任務和情節的,這樣一看就有一種現代媒體與傳統經典閱讀的互動和滲透,在閱讀和觀看中就會發生一種相當於化合反應的效果,讓你的收獲不僅僅多了一倍,也感覺到非凡享受。
看《水滸傳》也是如此。《水滸傳》中有幾個情節是非常熟悉的,比如第二十三回「景陽岡武松打虎」一段,那武松遇虎、打虎的時候,用的一系列動詞非常精彩,因為那是醉漢武松在打虎,他不是「三碗不過崗」而是連喝了十八碗,他見到老虎真的來了是用自己的酒力以求生的膽氣在跟老虎以性命相搏,連那些專門捕殺老虎的獵戶都是披著老虎皮,畏畏縮縮地躲在樹林子里頭,見到真老虎撒腿就逃跑…… 但電視劇里用很多剪輯鏡頭拼接在一起,讓我們根本感覺不到小說中的精彩文字給我們提供的緊張氣氛。通過比較你就知道電視劇至少對於《水滸傳》的這一情節的改變是不成功的,而小說原著的文字魅力無限。
此外還有潘金蓮第一次見到武松兄弟的時候是什麼感覺?潘金蓮想,你的哥哥都長得這個矬樣,你那弟弟大概陽剛不到哪裡去,所以起初對武二郎一點都沒有興趣。沒想到當他大郎帶著二郎進門的時候,她在樓上一看氣宇軒昂,跟他哥哥根本不是一個模子里出來的。小說緊緊抓住了潘金蓮的這一心理轉變,抓住了潘金蓮心靈的窗戶——眼神,抓住了由眼神指揮的整個臉部表情,這時候就有一系列臉部表情的細節特寫。當她看到武二郎進家門。原來是個又長又大的「人物」的時候,臉上是「堆下笑來」,不是「三分笑」,更不是「皮笑肉不笑」,然後就是一番熱情過火的表達好感的言語,一直到喝酒時光的「笑容可掬」……這時候,你會感覺到小說描寫人物的語言魅力真是無限的。
那麼,對這小說的改編有沒有到位?編劇編的、導演導的、演員演的有沒有到位?比較著讀就全都知道了。如我最喜歡看的第七回「魯智深倒拔垂楊柳」,他與開封大相國寺菜園子旁的潑皮鄰居們玩智商,彼此既鬥智又斗勇,小說在這里寫得很好看……可我們看到電視劇這一集的時候,輕巧地把這好題材放過去了,演魯智深的和演眾潑皮的都沒有到位,讓人感到真是遺憾。
C. 寫四大名著的手抄報
你是誰呀?是龍沙小學的嗎?
D. 四大名著手抄報
四大名著的手抄報,你想要個什麼題材的?大約是什麼樣的畫風呢?
E. 跪求:手抄報之四大名著
<<三國演義>>
在我國,《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被廣大讀者稱為「四大名著」,幾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而古人亦有雲:「……讀三國勝讀水滸傳。水滸文字真,雖較勝西遊之幻,然無中生有任意起滅,其匠心不難,但終不若三國敘一定之事,無容改易。而卒能匠心之為難也,且三國人才之盛,寫來個個出色,又有高出於吳用公孫勝等萬萬者。吾謂才子書之目,宜以三國演義為第一。」
<<水滸傳>>
《水滸傳》是作者施耐庵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北宋農民大起義而寫成的一部偉大的小說。小說傾向鮮明地描寫了人民群眾反抗壓迫的行動。概括了當時不同階層的人們從覺醒到反抗的斗爭道路。正是這些藝術成就,才使《水滸傳》成為我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
《水滸傳》是一部長篇英雄傳奇,是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是以宋江起義故事為線索創作出來的。宋江起義發生在北宋徽宗時期,《宋史》的《徽宗本紀》、《侯蒙傳》、《張叔夜傳》等都有記載。從南宋起,宋江起義的故事就在民間流傳,《醉翁談錄》記載了一些獨立的有關水滸英雄的傳說,《大宋宣和遺事》把許多水滸故事聯綴起來,和長篇小說已經很接近。元代出現了不少水滸戲,一批梁山英雄作為舞台形象出現。《水滸傳》是宋江起義故事在民間長期流傳基礎上產生出來的,吸收了民間文學的營養。
《水滸傳》是我國人民最喜愛的古典長篇白話小說之一。它產生於明代,是在宋、元以來有關水滸的故事、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由作者加工整理、創作而成的。全書以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為主要題材,藝術地再現了中國古代人民反抗壓迫、英勇斗爭的悲壯畫卷。作品充分暴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和殘暴,揭露了當時尖銳對立的社會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殘酷現實,成功地塑造了魯智深、李逵、武松、林沖、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小說故事情節曲折,語言生動,人物性格鮮明,具有高度的藝術成就。但作品歌頌、美化宋江,鼓吹「忠義」和「替天行道」,表現出嚴重的思想局限。
<<西遊記>>
《西遊記》主要描寫的是孫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唐僧取經是歷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僅25歲的青年和尚玄奘離開京城長安,隻身到天竺(印度)游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他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他這次西天取經,前後十九年,行程幾萬里,是一次傳奇式的萬里長征,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令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偉大大文學巨著。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人。約生於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間(1500—1510),約卒於萬曆十年(1582)。吳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讀書人,任過縣學的訓導、教諭。但到了他父親吳銳這一輩,由於家貧困,出贅徐家,「遂襲徐氏業,坐肆中」,當起了小商人。盡管如此,吳家卻不失讀書的傳統。據說其父吳銳雖為商人,不僅為人正派,而且好讀書,好談時政,這自然對吳承恩產生較大影響。吳承恩從小就很聰明,很早入了學,少年得志,名滿鄉里。天啟《淮安府志》卷十六說吳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但成年後的吳承恩卻很不順利,在科舉進身的道路上屢遭挫折,到四十多歲才補了一個歲貢生,五十多歲任過浙江長興縣丞,後又擔任過荊王府紀善,這是同縣丞級別差不多的閑職。吳承恩創作《西遊記》大約是中年以後,或認為是晚年所作,具體時間無法確定。除《西遊記》外,他還創作有長詩《二郎搜山圖歌》和《禹鼎志》。現存《射陽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詩一卷、散文三卷,是吳承恩逝世後由丘度編訂而成。 《西遊記》全書一百回,從大的結構上看,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寫了孫悟空出世、拜師、大鬧天宮,這是全書最精彩的章節,熱鬧非凡,孫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頓折騰,將他的反抗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寫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經的緣由。第十三回至最後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寫唐僧西天取經,路上先後收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個徒弟,並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到了真經,修成了正果。
《西遊記》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人們無不在作者豐富而大膽的藝術想像面前驚嘆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作為神魔小說傑出代表的《西遊記》亦不例外。正如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指出,《西遊記》「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加以鋪張描寫」。又說:「作者稟性,『復善諧劇』,故雖述變幻恍忽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確如此。 通過《西遊記》中虛幻的神魔世界,我們處處可以看到現實社會的投影。如在孫悟空的形象創造上,就寄託了作者的理想。 孫悟空那種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奮起金箍棒,橫掃一切妖魔鬼怪的大無畏氣概,反映了人民的願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種正義的力量,表現出人民戰勝一切困難的必勝信念。又如取經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災難的幻化,或是邪惡勢力的象徵。他們的貪婪、兇殘、陰險和狡詐,也正是封建社會里的黑暗勢力的特點。不僅如此,玉皇大帝統治的天宮、如來佛祖管轄的西方極樂世界,也都濃濃地塗上了人間社會的色彩。而作者對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態度也頗可玩味,在《西遊記》中,簡直找不出一個稱職的皇帝;至於昏聵無能的玉皇大帝、寵信妖怪的車遲國國王、要將小兒心肝當葯引子的比丘國國王,則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對這些形象的刻畫,即使是信手拈來,也無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西遊記》不僅有較深刻的思想內容,藝術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豐富奇特的藝術想像、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詼諧的語言,構築了一座獨具特色的《西遊記》藝術宮殿。但我認為,《西遊記》在藝術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創造了孫悟空、豬八戒這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 孫悟空是《西遊記》中第一主人公,是個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無窮的本領,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著大英雄的不凡氣度,也有愛聽恭維話的缺點。他機智勇敢又詼諧好鬧。而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敢斗。與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響了「齊天大聖」的美名;與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決不放過一個妖魔,如意金箍棒下決不對妖魔留情;與一切困難敢斗,決不退卻低頭。這就是孫悟空,一個光彩奪目的神話英雄。說到豬八戒,他的本事比孫悟空可差遠了,更談不上什麼光輝高大,但這個形象同樣刻畫得非常好。 豬八戒是一個喜劇形象,他憨厚老實,有力氣,也敢與妖魔作斗爭,是孫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滿身毛病,如好吃,好佔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難,常常要打退堂鼓,心裡老想著高老莊的媳婦;他有時愛撒個謊,可笨嘴拙腮的又說不圓;他還時不時地挑撥唐僧念緊箍咒,讓孫悟空吃點苦頭;他甚至還藏了點私房錢,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實在多,這正是小私有者的惡習。作者對豬八戒缺點的批評是很嚴厲的,但又是善意的。他並不是一個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們並不厭惡豬八戒,相反卻感到十分真實可愛。唐僧的形象寫得也不錯,但比起孫悟空、豬八戒來,則要遜色得多。沙僧更是缺少鮮明的性格特點,這不能不說是《西遊記》的缺憾。盡管如此,《西遊記》在藝術上取得的成就仍是十分驚人的,孫悟空、豬八戒這兩個形象,以其鮮明的個性特徵,在中國文學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藝術豐碑。
<<紅樓夢>>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說不盡的《紅樓夢》,道不完的曹雪芹。從《紅樓夢》成書至今,已有兩百餘年了,但有關曹雪芹的「言」與《紅樓夢》的「味」,卻是見仁見智,各家說各家解。許多紅學家窮其一生,也僅是「獨創」一家言,幾
無定論。
紅學論爭了百餘年,有很多謎點遠非愈辨愈明,破解有日,而是更加雲里霧里,不明所以了。像很基本的東西,《紅樓夢》究竟是不是曹雪芹寫的,也有眾多說法。更進一步,曹雪芹的籍貫到底在哪兒?他是漢人還是滿人?他出生於哪一年?活了多少歲?《紅樓夢》寫的是哪個朝代的事?從《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來看,《紅樓夢》手稿一百一十回是寫完了的,後三十回又為何遺失了?後四十回是不是高鶚續寫的?脂硯齋是男是女?曹雪芹和脂硯齋、畸笏叟是什麼關系?……有關《紅樓夢》的疑問可列出長長的一串。
中國現代文學館將國內老中青三代紅學家馮其庸、周汝昌、王蒙、蔡義江、李希凡、孫玉明、胡德平等人請到文學館,開設講座,新解《紅樓夢》,就諸多疑問展開探討。本書即為演講結集,十二個專題,有助於細品《紅樓夢》,領略更多深意。
F. 四大名著手抄報怎麼做
主要寫一下四大名著的內容簡介、成書過程和現實影響。應該言簡意賅,清楚明白,讓人一看就能記住,不需要面面俱到,冗長繁瑣。
G. 《走進四大名著》手抄報怎麼做快點,拜託了。(最好是圖片)
一,選一兩個著名的小故事
二,介紹4位作者(語言簡練)
三,小積累
1,《水滸傳》中人物的綽號
2,名著中的名句
3,《三國》中的成語
4,歇後語
H. 四大名著之旅的手抄報
寫各種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