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現代造紙術的過程
現代的造紙程序可分為制漿、調制、抄造、加工XX等主要步驟:
1、制漿
制漿為造紙的第一步,一般將木材轉變成紙漿的方法有機械制漿法、化學制漿法和半化學制漿法等三種。
2、調制
紙料的調制為造紙的另一重點,紙張完成後的強度、色調、印刷性的優劣、紙張保存期限的長短直接與它有關。
一般常見的調制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三步驟: a. 散漿 b.打漿c.加膠與充填
3、抄造
抄紙部門的主要工作為將稀的紙料,使其均勻的交織和脫水,再經乾燥、壓光、卷紙、裁切、選別、包裝,故一般常見之流程如下:
a、紙料的篩選
將調制過的紙料再稀釋成較低的濃度,並借著篩選設備,再次的篩除雜物及未解離纖維束,以保持品質及保護設備。
b、網部
使紙料從頭箱流出在循環的銅絲網或塑料網上並均勻的分布和交織。
c、壓榨部
將網面移開的濕紙引到一附有毛布的二個滾轆間,藉滾轆的壓擠和毛布的吸水作用,將濕紙作進一步的脫水,並使紙質較緊密,以改善紙面,增加強度。
d、乾燥部
由於經過壓榨後的濕紙,其含水量仍高達52-70%,此時已無法再利用機械力來壓除水分,故改讓濕紙經過許多個內通熱蒸氣的圓筒表面使紙乾燥。
e、壓光
f 、卷紙
g、裁切、選別、包裝
(1)簡單造紙術圖片擴展閱讀
其他國家也有造紙術,比如埃及出土的莎草紙,大約產生於中國的春秋時期,曾流傳於西方世界,就連羅馬教廷也一度使用,但在公元九世紀中國造紙術由阿拉伯人傳入,就替代莎草紙在西方廣為流傳,甚至在埃及也少見莎草紙的蹤跡。
而古印度人則使用一種貝葉棕的葉子經過簡單加工寫字,雖然加工過程較中國紙張簡單,但書寫卻極為麻煩,首先需要用刀在葉子上刻字,然後再用墨水進行染色,到公元十五世紀中國紙傳入印度,逐漸取代印度的本土紙。
而在中國的戰國時期,歐洲人使用羊皮紙寫字,羊皮紙傳入中亞後也深受當地人喜愛,但是由於製作成本過高,書籍只掌握在貴族和教廷手中。
直到公元九世紀中國紙傳入,歐洲及中亞的平民才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書籍。就是這樣,中國的造紙術以其低廉的成本和高質量傳遍世界各地,為人們所喜愛。
造紙術展示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並經由幾千年的積淀與發展逐步豐富、完善,最終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之下成為現代的造紙術,為世界人民帶來承載知識碩果的媒介。
即使網路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得電子書大為流行。電子書比起紙質書更為方便攜帶,成本也更低,但是紙質書所代表的文化與輝煌,卻不可能在時代進步中散佚。希望某一天,仍有人記得這項推動文明進步的偉大發明。
Ⅱ 造紙術有幾種,它們有什麼做用
很多種
Ⅲ 手藝人復原福建古法竹子造紙術,一根竹子究竟是如何變成一張紙的
竹子先被打成碎末,然後被打成竹漿,在水裡面進行沉澱之後,添加一些化學物質,經過過濾稀釋,風干,最後就形成了我們所見到的紙。
Ⅳ 小學生如何手工造紙
手工造紙需要准備的材料:紙漿,濾布、濾板,濾盒,壓板,一次性水杯,清水。
1、將紙漿放入一次性水杯內。
手工造紙即完成。
Ⅳ 古代造紙術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紙的發明,極大地方便了信息的儲存和交流,對於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在造紙術發明以前,人們把字刻寫在龜甲、獸骨、竹片、木片和絹帛上。甲骨、木片很笨重,用起來不方便;絹帛太貴,一般人用不起。大約在西漢初期,人們用大麻和薴麻造出了紙。這種早期的紙比較粗糙,不太適合寫字。
到了18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在朝廷做官的蔡倫,經過長期的試驗,改進了造紙方法。他用樹皮、破布、破魚網等多種植物纖維作原料,加水蒸煮,搗爛成漿,再均勻地攤在細簾子上晾乾,造成了一種薄薄的紙。這種紙便於寫字,而且便宜,受到了人們的歡迎。蔡倫在造紙術方面的貢獻是巨大的。
東漢以後,造紙技術得到不斷的改進,竹子、稻草、甘蔗渣等都逐漸成為造紙原料。因為原料不同,紙也有了各種不同的種類和用途。安徽省宣州生產的宣紙,就是聞名中外的上等紙張,是用於中國書法、繪畫的珍品。
中國的造紙術於隋末唐初傳到朝鮮和日本,後來又傳到阿拉伯地區和其他國家,對世界文化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Ⅵ 紙張的製造過程(8個步驟)
紙張的製造過程如下:
1、木料去皮。原料有很多,這里用木頭作原料,質量好。將用來造紙的木料放進滾筒,去掉樹皮。
(6)簡單造紙術圖片擴展閱讀
造紙原理:
造紙生產分為制漿和造紙兩個基本過程。制漿就是用機械的方法、化學的方法或者兩者相結合的方法把植物纖維原料離解變成本色紙漿或漂白紙漿。造紙則是把懸浮在水中的紙漿纖維,經過各種加工結合成合乎各種要求的紙頁。
參考資料
網路—造紙
Ⅶ 現代造紙全過程(最好有示意圖),不要摘抄的,謝謝!
1.造紙術介紹
造紙術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古人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發明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自從造紙術發明之後,紙張便以新的姿態進入社會文化生活之中,並逐步在中國大地傳播開來,以後又傳布到世界各地。
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2.紙發明過程
西漢初年,政治西漢麻紙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傳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許慎著《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年。談到「紙」的來源。他說:「『紙』從系旁,也就是『絲』旁」。這句說話見當時的紙主要是用絹絲類物品製成,與現在意義上的紙是完全不同的。許慎認為紙是絲絮在水中經打擊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這種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紙」,有人把這種「紙」稱為「赫蹄」。這可能是紙發明的一個前奏,關於這種「紙」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西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漢書·趙皇後傳》中記錄了成帝妃曹偉能生皇子,遭皇後趙飛燕姐妹的迫害,她們送給曹偉能的毒葯就是用「赫蹄」紙包裹,「紙」上寫:「告偉能,努力飲此葯!不可復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測紙可能與絲有一定關系。
遠古以來,中國人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復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中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是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古烽燧亭中發現的,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9年。
1957年5月在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出土的古紙經過科學分析鑒定,為西漢麻紙,年代不晚於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肅居延肩水金關發現了不晚於公元前52年的兩塊麻紙,暗黃色,質地較粗糙。
1978年在陝西扶風中延村出土了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張麻紙;1979年在甘肅敦煌縣馬圈灣西漢烽燧遺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漢麻紙。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文帝時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紙質地圖殘片,表明了當時的紙可供寫繪之用。從上述西漢出土的紙的質量來看,西漢初年的造紙技術已基本成熟。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總體來看,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3.改進造紙術(其實造紙術不是蔡倫發明的,是他改進的。)
關蔡倫紙的圖片於造紙術的起源,過去多沿用歷史學家范曄在《後漢書·蔡倫傳》中的說法,認為紙是東漢時代宦官蔡倫於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發明的。其實古籍中的已有記載,在蔡倫'發明'紙之前,已經有人使用紙張。"後漢書·賈逵傳"提到,建初元年(公元76年)漢章帝命賈逵選擇成績優秀的太學生二千人,獎給"簡、紙、經傳各一通"。這說明當時已用紙抄寫書籍,這個時間早於蔡倫造紙近30年。"東觀漢記" 中只記有"蔡倫典尚方作只紙" "東觀漢記"的作者劉珍、延篤等人,都是蔡倫同時代的人,如果蔡倫發明了紙他們是不會不記載的。20世紀以來由於西漢古紙的發現,蔡倫發明紙的說法開始動搖,繼而被否定。蔡倫雖然不是紙的發明者,但他仍然是一位造紙技術的革新和推廣者。
蔡倫認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他認為擴大造紙原料的來源,改進造紙技術,提高紙張質量,就可以使紙張為大家接受。蔡倫首先使用樹皮造紙,樹皮是比麻類豐富得多的原料,這可以使紙的產量大幅度的提高。樹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膠、蛋白質遠比麻類高,因此樹皮的脫膠、制漿要比麻類難度大。這就促使蔡倫改進造紙的技術。西漢時利用石灰水制漿,東漢時改用草木灰水制漿,草木灰水有較大的鹼性,有利於提高紙漿的質量。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把他在尚方製造出來的一批優質紙張獻給漢和帝劉肇,漢和帝很稱贊他的才能,馬上通令天下採用。這樣,蔡倫的造紙方法很快傳遍各地。
「漢代造紙工藝流程圖」形象地再現了兩漢時期的造紙術,將麻頭、破布等原料經水浸、切碎、洗滌、蒸煮、漂洗、舂搗、加水配成懸浮的漿液、撈取紙漿、乾燥後即成為紙張。
史書記載:漢和帝曾到緱氏巡視過,有可能是參觀這里的造紙作坊和紙庄(現分前紙庄和後紙庄,位於洛陽漢魏故城東約2000米,面臨洛河)很可能是漢代造紙作坊所在地。這兩個地方,附近有造紙需要的優越的地理環境,有比較豐富的造紙資源(如麻、楮林等)。
蔡倫獻紙之後,造紙技術和紙張廣為流傳。東漢末年,東萊人左伯也是一位造紙能手。他造的紙,比蔡侯紙更為白潔細膩。趙歧著的《三輔決錄》中,提到左伯的紙、張藝的筆、韋誕的墨,說它們都是名貴的書寫工具。筆、墨和紙並列,說明紙已是當時常用的書寫材料。紙成為竹簡、木牘、縑帛的有力競爭者,到了三、四世紀就基本上取代了簡帛,成為唯一的書寫材料,這就有力地促進了科學文化的發展。
4.●造紙
走進楮皮紙抄制技藝傳承人張逢學家,首先看到的是他的兒媳貼著牆根,從一沓30公分厚的濕紙磚上,撕下一張張薄紙,貼在牆面上晾曬。這個場景讓人立刻聯想到那句古老的民謠:「有女甭嫁北張村,半夜起來站牆根。」據說這是造紙的最後一道工序曬紙。
69歲的老人張逢學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拿出幾把樹皮介紹說:「這就是枸樹皮,學名叫楮樹皮。這邊兩把都是枸樹做的穰。夏天的枸樹皮叫牙皮,從樹上很容易剝落,作成的穰是黑色的;十冬臘月的樹皮和樹干粘在一起,剝下的時候帶著樹幹上的東西,這樣做出的穰是白色的。因為穰分黑白兩種,所以做出的紙也分黑白兩種。」
據張逢學介紹,生產紙漿要經過備料—切穰—踏碓—搗漿—淘漿的幾道工序,具體流程是:先篩選出用清水泡過的新鮮枸樹皮,放到石灰水裡泡2-3天,然後在大鍋里蒸一天一夜。待纖維徹底軟化,拿到河裡將石灰和其他雜質徹底洗干凈後放到石碾上碾成穰,再用鍘刀切碎然後用工具壓成鬆散狀,之後還要放到石缸里用石具搗,使植物纖維變得更軟更細,最後放到石槽里淘漿變成均勻的紙漿。
張家後院有一個5米長、3米寬浸泡紙漿的水槽,據說,這個水槽一定要用石頭壘砌,才能保證水不變臭。張逢學的兒子張建昌站進一個水池邊1米見方的洞里,手持飛桿在水中來回攪動,讓纖維均勻分布在水中,隨後巧妙地使漿中的纖維覆蓋在紙簾上,形成濕紙,一張張疊放於紙床上。待達到一定厚度後,用杠桿的方法把成沓的濕紙放在支點上,逐漸除去濕紙中大量水分,形成紙磚。最後就是我們剛剛進門時看到的一幕,把紙一張張撕下,貼在牆上曬干。
老人揭開一個大布袋,厚厚一沓楮皮紙展現在眼前。這種純天然的紙亮白潔凈,柔韌性非常好,用手使勁揉搓再展開,基本平展如初。據說這紙還耐保存,其書畫作品百十年後拿出來仍然跟剛畫的一樣。遺憾的是現在書畫大都改用現代宣紙,白麻紙基本上沒什麼人用了,偶爾有西安美院的老師、學生或者長安畫派的一些老畫家作書畫用,還有一些來旅遊的外國遊客、華僑買回去當紙藝術品。現在北張村造的白麻紙雖然在西安每張僅為0.25元人民幣,在國外的展覽會上每張卻能賣到6-7美元。古代造紙方法
5.古代造紙方法
以竹紙為例,《天工開物》中指出:在芒種前後登山砍竹,截斷五七尺長,在塘水中浸漚一百天,加工捶洗以後,脫去粗殼和青皮。再用上好石灰化汁塗漿,放在楻桶中蒸煮八晝夜,歇火一日,取出竹料用清水漂洗,更用柴灰(草木灰水)漿過,再入釜上蒸煮,用灰水淋下,這樣十多天,自然臭爛。取出入臼,舂成泥面狀,再制漿造 紙。這些記載,和後來的民間土法造竹紙過程大體相同。
6.現代造紙方法
現代的造紙程序可分為制漿、調制、抄造、加工等主要步驟:
1.制漿的過程 制漿為造紙的第一步,一般將木材轉變成紙漿的方法有機械制漿法、化學制漿法和半化學制漿法等三種。
2.調制過程 紙料的調制為造紙的另一重點,紙張完成後的強度、色調、印刷性的優劣、紙張保存期限的長短直接與它有關。
一般常見的調制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三步驟: a. 散漿 b.打漿 c.加膠與充填
3.抄造過程 抄紙部門的主要工作為將稀的紙料,使其均勻的交織和脫水,再經乾燥、壓光、卷紙、裁切、選別、包裝;
Ⅷ 中華四大發明圖片(每樣各一張)
中國四大發明是指古代中國發明的造紙術、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葯。
造紙術,早在西漢時中國勞動人民就已造紙。東漢時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破布和舊漁網等材料製成植物纖維紙。蔡倫他曾被封為「龍亭侯」所以人們把他創造的這紙叫做「蔡侯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