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素描怎麼畫人臉
人體各部分之間的比例是有平均值的。只要按照這個比例來畫,基本上都能畫的像模像樣。
雖然每個人都有個體差異。但是在了解這個平均比例之後,再畫真實模特的素描或者速寫會顯得更加立體真實。
素描人臉的順序:
1,先畫一個長方形
如果能找到模特,那是最好的,要是沒有模特的話,就看著鏡子畫自己的臉來練習也是可以的。
❷ 素描中人臉的畫法
運用好「三庭五眼」。
三庭:指臉的長度比例,把臉的長度分為三個等分,從前額發際線至眉骨,從眉骨至鼻底,從鼻底至下頦,各占臉長的1/3。
五眼:指臉的寬度比例,以眼形長度為單位,把臉的寬度分成五個等分,從左側發際至右側發際,為五隻眼形。兩隻眼睛之間有一隻眼睛的間距,兩眼外側至側發際各為一隻眼睛的間距,各佔比例的1/5。
我們在面部正中作一條垂直的通過額部-鼻尖-人中-下巴的軸線;通過眉弓作一條水平線;通過鼻翼下緣作一條平行線。這樣,兩條平行線就將面部分成三個等分:從發際線到眉間連線;眉間到鼻翼下緣;鼻翼下緣到下巴尖,上中下恰好各佔三分之一,謂之「三庭」。
而「五眼」是指眼角外側到同側發際邊緣,剛好一個眼睛的長度,兩個眼睛之間呢,也是一個眼睛的長度,另一側到發際邊是一個眼睛長度。這就是「五眼」。這是最基本的標准。
(2)簡單國畫人臉的畫法圖片擴展閱讀:
素描繪畫技巧:
(1)線和線條技法
素描的要素是線,但是線在實質上卻是不存在的,它只代表物體、顏色和平面的邊界,用來作為物體的幻覺表現。直到近代,線才被人們認為是形式的自發要素,並且獨立於被描繪的物體之外。
(2)用線條來組成物體的形象
素描是用線條來組成物體的形象,並且描繪於平面之上,即由線條形式引起觀者的聯想。例如兩條線相交所構成的角形,可以被認為是某平面的邊界;另外加上第三條線可以在畫面上造成立體感。弧形的線條可以象徵拱頂,交會聚集的線條可表現深度。
(3)用線條區分立體與平面
在素描中可以用線條區分立體與平面,至於色彩明暗是為了加強和分清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我們可以運用線條的開始,消失和中斷來畫出邊界,並且形成平面,也可使色彩至邊界而上。線條的粗細能表現物體的變化,甚至光和影也可用線條的筆觸變化表現出來。
(4)平面技法的輔助
素描的線條技法還需要平面技法的輔助。平面技法在使用炭粉筆時,在明暗對照上可用擦筆法。
(5)毛筆畫法的使用
更重要的是使用毛筆畫法,因為毛筆能發揮筆觸的寬度和筆調的強度並且能增加空間感和立體感。
(6)藝術性的加強
素描也可用多色畫筆作為基本材料,用來加強素描效果以及素描的藝術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素描
❸ 國畫人物應該怎樣畫寫意人物和工筆人物有什麼區別畫寫意人物只要注意什麼工筆人物主要注意什麼
畫法:在這實在沒法說。從用筆用墨開始學起。不過您有素描的功底,在造型方面就好辦的多。畫一定不可死板。構圖動須相應。密不透風,疏可跑馬。但畫面要追求平衡。用墨注重變化(濃淡),線條注重變化。具體的寫意與工筆又不相同。
復雜問題簡單說,先說寫意:
傳統的寫意注重注重「神似」,是一種感覺。如《潑墨仙人》。筆法飄逸。靈動。一旦下筆,不可有失。
現代的寫意人物,注重了西方印象畫派的一些觀念,在神似的基礎上又加以了寫實。如王國新的《三國》系列。
再說工筆,那分類就多了,代表性的如《簪花仕女圖》,《八十一神仙卷》等,與寫意比較而言,筆法上較為「規矩」。不像寫意筆法多,如中鋒,側峰,逆峰,點染,勾皴等等。線條注重流暢,活潑,不可死板。要點在於接線。染色方面多層渲染,以求靈動之感。
❹ 國畫怎麼畫人物
❺ 國畫人物畫臉部如何著色
臉部著色的 8 種方法列舉如下:
1、上石青時,要有花青做底色,這樣很沉著又很亮。小面積用時,可與淋漓的水墨形成對比,尤其是在墨漬有些亂時。用石色刻畫精緻而具體的服飾,會很好看。
2、上石綠色時,須用赭石做底,也可把石綠調進赭石,效果非常舒服。在小孩、婦女的臉部經常可以用到,畫眼窩、鼻底等凹進去的地方,或在臉的透視狀態下轉過去的部分,適當調進一些石綠,會增強臉部的冷暖對比。
總之,在石綠旁邊最好有些赭石做陪襯,才更加漂亮。
3、上石色時,要等底色八成干時再上。如果太濕,石色易滲到畫面背後,幹了以後色彩很灰,不精神;如果等底色干透再上石色,則顯得枯燥,沒有水氣,所以,上石色一定要把握好時間,以底色潮濕狀為最好時機。
4、在用硃砂前,先用胭脂做底子,方顯精神。但在硃砂旁邊,要有大面積的黑與白的呼應,黑、白、紅在一起是最有分量的色彩配置。當紅色與淡墨色在—起時,則要很慎重,水要經常換,筆要洗凈。
5、赭石是水墨人物國畫中的主要色,可以根據不同人的膚色適當地加進一些花青、石綠、胭脂或墨,但基本上還是赭石調子,只是有冷暖、濃淡之別。選用赭石顏料,最好用赭石膏,先用開水泡一下即可使用。
鉛管裝的赭石色,顆粒太粗,易沉澱,用在臉上著色時要多加小心。
6、白色最好用蛤粉,它與石色、水色都能調和,不易變色,而且有覆蓋力,與淡墨在一起對比顯得非常高雅。但白色與白紙不同,白紙是空間,有深度,而白粉厚於畫面,往前跳,要利用好這一特性。
7、因為白色有覆蓋力,在墨用得不精到、滲化的墨跡對形體的形狀產生副作用時,上一些白粉,能起到彌補的作用。用白色,最忌四周同時出現死墨,這樣顯得枯燥。
因此,在白色旁邊的墨色應有濃淡變化,同時還要考慮到白色與空白的呼應。用大面積白色時(不帶有改錯性質),可以從反面上色,這樣既不破壞前面的筆觸,又可使畫面豐富。
8、在各種顏色中,最難用的是朱磦、洋紅。這些顏色太飄,不沉著,很難與墨協調,用時必須多加小心。黃色雖漂亮,但用時也要慎重,因為這種顏色太跳,盡量不要單獨使用,司根據對象調入一些其他顏色,使其老澀些,這樣效果會好些。
❻ 六年級水墨畫戲曲人物簡筆畫怎麼畫
准備材料:紙、毛筆、墨水。
1、首先用毛筆在紙上畫出戲曲人物的頭飾。
❼ 中國畫人物畫怎麼畫
綜觀中國古代人物畫,在表現的技法上大致可分成三類, 一為白描畫法。二為工筆重彩畫法。三為寫意畫法(簡筆畫法) 。
1、白描法畫法
白描化法是人類最早,最簡潔的繪畫表現形式,我國古代 稱為「白畫」,也有人稱為「線描」,如戰國楚墓出土的兩幅 我國最早的帛畫,即以白描畫法表現,早期的白描畫,其線描 技法以均勻流暢的線條為主,到了唐朝吳道子,才能把白描線 條發展到有粗細輕重的變化,能生動的表現衣摺的動感與厚度 感。北宋畫家李公麟可稱是白描畫法得代表性人物,下圖是李 公麟的「維膜演教圖」,把線條的特色,發揮到最完美的境界。
到了明嘉慶年間,鄒得中總括前人豐富的創作經驗,在其 著作「繪畫發蒙」中,提了「十八描」的說法,這十八種描法 是指: 1. 行雲流水描 2. 高古游絲描 3. 鐵絲描 4. 柳葉描 5. 琴弦描 6. 螞蝗描 7. 混描 8. 橛頭釘描 9. 曹衣描 10. 釘頭鼠尾描 11. 折蘆描 12. 減筆描 13. 戰筆水紋描 14. 竹 葉描 15. 橄欖描 16. 蚯蚓描 17. 棗核苗 18. 枯柴描
以上十八種描法是古人根據當時的服裝(大都是寬袍大 袖)領略出,有些是唐朝以前就可以見到,有些則是後來逐漸 添加的,然而這十八描並不是包羅前人所有的描法,也有人主 張簡化為五種,或合並為三大類。擅長白描人物的當代畫家董 夢梅先生則指出:十八是以線條描法的形狀命名,並不妥當。
2、工筆重彩畫法
工筆重彩畫法是一種造型工整細致,色彩濃艷而略帶裝飾 性的畫法,如下圖是晚唐周的簪花仕女圖即為典型的作品 畫工筆重彩法適宜使用熟紙或絹,通常可分成六個步驟:
(一)起稿: 先用鉛筆或炭筆在稿紙上將人物造型畫正確,修 改完美後將畫紙蒙在上面覆描。
(二)鉤線: 鉤線有兩種方法,一種稱為鉤勒法,就是先用淡 墨鉤出輪廓線,著色後再用重墨或重顏色把主要線條重 復鉤勒一次,這種方法不怕著色時把原來的線條遮蓋, 畫起來較方便另一種稱為鉤填法,就是用濃淡墨色把 線條鉤好的輪廓裡面,不可將顏色蓋住墨線,這種方法 鉤出來的線條流暢,但填色較費工夫。
(三)分染底色: 為了表現面部和衣褶的凹凸起伏變化,在暗 處先分染一次重色,面部可以用赭色分染,方法是珠一 只筆蘸赭石,一隻筆蘸清水,先用顏色筆局部染色,即 用清水筆推開仕女的面頰可先用洋紅分染。
(四)著色: 傳統仕女的著色法近似京劇人物的化裝,稱為三 白法,即額鼻和下顎三部分暈白粉眼眶和面頰用色比 較誇張,多用洋紅朱膘藤黃,調少許白粉男子的臉用 赭石朱膘和藤黃,加少許白粉。
(五)罩色: 在渲染和著色之後,為了使色調統一或補救某些 不協調的部份,如臉部常用淡赭石平塗一或兩遍。
(六)提色: 在最後完成之前對重點部份再作加工,如眼睛口 角或鼻等,使其更為突出畫仕女面部在三白的部份再 加白粉,有時可從紙的背後托染白粉,以加強面部的粉 的粉白效果, 一般常用於工筆重彩人物畫的染色法有:罩(平塗色) 窄染(窄小范圍的分染)寬染接染疊染掏染(染背景底色而預 留出前面人物)染(染兒童或婦女面頰,著色時旋轉用筆,使 顏色逐漸變淡變無,又不留筆痕)。
3、寫意畫法
五代石恪的「二祖調心圖」即以狂草的筆意,畫出深具禪 意的作品,到了南宋的畫家梁楷發展減筆人物畫,開拓新風氣 ,而且創造了大筆潑墨法,成為寫意人物畫的代表性畫家,其 作品「潑墨仙人圖」、「李太白行吟圖」等皆運用豪放而簡潔 的筆墨,生動的表現出人物的神韻。近代自揚州八怪以來,也 有不少擅長水墨寫意人物畫的畫家,逐漸形成中國人物畫的一 個主要潮流。
畫寫意人物宜選用生紙,通常先以炭筆在畫紙上輕輕鉤畫 輪廓(如已熟練,則不必用炭筆鉤輪廓),然後蘸墨先畫主要 的線,塗上大的墨色面逐漸加重,再畫次要的線與色面,盡量 避免用瑣碎的筆墨,以免破壞整體統一。
在生紙上作畫,一互失敗了就很難修改,故用筆用墨時, 必須考慮整體的調和該強調的地方(如眼睛)必須畫得傳神。 用墨畫後,再上產色,著色燎應慎重,依據人物的結構、明暗 的關系來表達彩色,才能增加色彩的變化,活生生地反映人物 的精神和表情。
❽ 國畫人物怎麼畫
國畫的人物技法有很多,大概有白描畫法、工筆重彩畫法、寫意畫法三大類。
具體技法介紹:
白描畫法:古代被稱為白畫,戰國時期的帛畫就採用白描的形式,唐朝時期的吳道子把白描線條發展的淋漓盡致,結構的粗細輕重富有變化,衣服的褶子富有動感和厚度感,使人物更加生動形象。明嘉慶年間又出現了十八描,是之前的畫法加後來融入的一些畫法結合形成的。
工筆重彩畫法:工筆重彩畫法在色彩上比較厚重,造型又比較細致工整,多用來做裝飾品。具體步驟是先用熟紙或者是絹起稿畫出具體的人物形象,之後再勾線,人物畫完整就開始進行分染底色,著色,罩色,提色。
寫意畫法:是用筆先勾勒出大致的線,最後再進行渲染,墨色一層層逐漸加重,先畫線和色面,保持整體結構的統一,寫意畫法比較突出作者的意境。
注意事項:
國畫無論用哪一種技法,用墨都需要慎重,因為在生紙上作畫,不能夠改動。
上色的時候也需要慎重,根據具體的人物明暗關系去表達人物的精神和狀態。
❾ 在國畫中,人物畫法十八描具體值得都是什麼
十八描技法(18張)一、高古游絲描:最古老的工筆線描之一,常見於顧愷之的畫作。線條提按變化不大,細而均勻,多為圓轉曲線。頓筆為小圓頭狀。 二、琴弦描:略比高古游絲描粗些,多為直線。有寫意味道,線用顫筆中鋒,線中有停停頓頓的變化,大多為直線的感覺。 三、鐵線描:相比琴弦描又粗些,但用筆方硬,是最常見的描法之一。轉折處方硬有力,直線硬折,似鐵絲弄彎的形態。用筆中鋒,頓筆也是圓頭。 四、混描:基本上是一種寫意畫法。先用濃墨皴衣紋,墨未乾時,間以濃墨,講「濃破淡」的墨法變化。 五、曹衣描:即為曹衣出水描的簡稱。來自於西域的畫家曹仲達,其畫佛像衣紋下垂、繁密,貼身如出水狀,故稱「曹衣出水」。受印度健陀羅藝術的影響,用筆細而下垂,成圓弧狀,講求線之間的疏密排列變化。 六、釘頭鼠尾描:任伯年最常用的線描方法。葉頓頭大,而頓時由於大的轉筆,行筆方折多,轉筆時線條加粗如同蘭葉描,收筆尖而細。 七、橛頭釘描:禿筆線描,是一種寫意筆法,馬遠、夏圭多用之。頓頭大而方,側鋒入筆,有「斧劈皴」之筆意。線條粗而有力。 八、馬蝗描:馬和之用之。近似蘭葉描,頓頭大,行筆曲折柔軟,但很有力。 九、折蘆描:用筆粗,而轉折多為直角,折筆時頓頭方而大,線多為直線,是一種寫意畫的線描方法。梁楷《六祖劈竹圖》用之。 十、 橄欖描:頓頭大如同橄欖,元代顏輝等人多用,行筆稍細,但粗細變化亦大。 十一、棗核描:頓頭如同棗核狀,線條行筆中亦有棗核狀的用筆變化。 十二、柳葉描:用筆兩頭細,中間行筆粗。十八描中無蘭葉描。柳葉描和竹葉描類似,都是虛入虛出的筆法。吳道子用之。 十三、竹葉描:與柳葉描類似,也是中間粗兩頭細。 十四、戰筆水紋描:如山水畫水紋之畫法。表現薄而褶多的衣紋。明代唐寅作仕女圖多用。 十五、減筆描:指的是馬遠、梁楷等作大寫意用的筆法。用筆粗,一氣呵成,一筆中有墨色變化。大多隻畫個外輪廓,用筆簡練到極致。 十六、枯柴描:水墨畫筆法。用筆粗,水分少,類似皴法。用筆往往逆鋒橫卧。 十七、蚯蚓描:粗細均勻,曲折多而柔軟。用篆書筆法,圓轉有力。 十八、行雲流水描:表現軟而彎轉的衣紋。 上述各種描法,都是根據歷代各派人物畫的衣褶表現程式,按其筆跡形狀而起的名稱。《芥子園畫譜》有示範稿
❿ 怎麼樣用毛筆繪畫人物
人物畫是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大體分為肖像畫、風俗畫、道釋畫、歷史故事畫等。學習者可以分類從一些代表人物的畫法上取得突破,從而舉一反三。
在寫意人物畫中,造型和筆墨是最重要的兩個部分,缺一不可,學習者必須下功夫研究人體的解剖結構,打好基礎,進而表現人物的氣質、神韻,達以形神兼備。筆墨功夫則需要有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也可從寫意花鳥和山水中汲取一些有用的技法,最終形成自己的筆墨程式和表現風格。
|墨法|
所謂墨分五彩,即通過黑色的「濃、淡、干、濕、焦」等變化呈現出單純而又絢爛的效果。我們傳統中常用的墨法有:潑墨法、破墨法、積墨法等。
潑墨法:顧名思義是將墨如潑水般一遍或者幾遍地潑在紙上,濃、淡、干、濕同時進行一氣呵成。大寫畫多用此法。
破墨法:此墨法變化多端,所以用途也最多。有濃破淡、淡破濃、墨破水、水破墨、干破濕、濕破乾等等。
積墨法:積墨法是將墨有順序地層層積累、堆積在宣紙上。在積墨過程中應等到黑色干後進行,否則畫面易臟。
|筆法|
線條和墨法是寫意人物畫的主要語言,墨無筆不立,筆無墨則僵死,筆法和墨法是相輔相成的。筆法主要有中鋒和側鋒等等。墨法主要有濃、淡、干、濕等。
|色法|
寫意人物畫用色有:色不礙墨,墨不礙色,要做到色墨交融,要隨類賦彩,按照不同的、具體的人物形象給予具體的色彩表現,設色時要落筆在結構處下,筆求「穩」和「准」,切忌像刷牆般平塗。
《布袋和尚》畫法和步驟
1、 先用木炭條起稿,注意形准和構圖。臉和手、腳可仔細些,衣服、背景用筆要放鬆,點到為止。
2、 落墨。以線為主,色出人物形體,上衣用大筆施墨。
3、 人物設色,以硃砂加石綠作為基礎膚色。調以赭石、胭脂等烘染暗部。元寶和布袋染黃色。藍色腰帶以花青打底,石青罩染。
4、用寫意花鳥的技法畫出背景荷花。用筆放鬆自然,花頭勾線染色,荷葉用花青、藤黃加墨直接點染。
5、待荷葉干後,疊加墨竹以增加層次,最後落款蓋章完成作品。
壽星》畫法和步驟
1、 用木炭條畫出人物和背景的位置。誇張一下壽星的額頭、胡須和手中的壽桃。
2、 落墨。頭、手用筆精細些,衣服粗放些。龍頭拐杖是比較講究筆墨功力的地方,以濃墨為主。注意干濕濃淡變化。盡量一筆到位。
3、 人物設色,留出眉毛和胡須,衣服上紅色。以硃砂、朱磦為主色調,顯得喜慶。
4、 畫出背景的仙鶴和松樹。仙鶴要用筆靈動,松針干後罩花青。鶴體與壽星鬍子、眉毛可用薄粉罩染。
5、 用淡藍色染出遠山,暗喻壽比南山之意,同時也反襯出鶴體之白。落款標題用篆字筆意,更有古意。蓋章三枚呈不等邊三角形分布,使畫面更趨穩定。
《貴妃醉飲圖》畫法和步驟
1、 木炭條起稿。注意表現人物的結構動態,略帶憂郁的神情,以及與配景孔雀、白貓的位置關系。
2、 用細毛筆勾臉、手和肌膚,用大筆勾衣裙。保持松動,與較工的臉與手形成對比。
3、 以硃砂兌石綠為基調染膚色,臉和手心趁潮加染淡曙紅。為達到貴妃雍容華貴的效果,衣飾、花紋可畫得繁密些,局部加點金粉。
4、 畫出陪襯的白貓和孔雀,注意靠近人物的地方要處理得虛一些。石頭的暗部用墨宜濃。
5、 潑彩破墨畫背景芭蕉,並加小竹葉、小藤蘿豐富層次。細心收拾畫面,比如修改裙擺輪廓。最後落款蓋章。
推薦在網上搜下「孫建東」老師的國畫人物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