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改革前衣服圖片

改革前衣服圖片

發布時間:2022-06-15 05:05:54

『壹』 改革開放前的服裝特徵

新中國成立之初,服飾新風尚主要通過勞動模範進行傳播。共和國首位女拖拉機手梁軍就是列寧裝的模特。1950年8月創刊的《人民畫報》,將梁軍選為首期封面人物。

梁軍圓潤的臉龐、齊耳的短發,加上灰色的列寧裝構成了1950年代農場女工的經典形象。簡朴的列寧裝體現了當時人們裝扮的實用價值取向——方便勞動。後來,梁軍的形象還被印在第三版1元面值的人民幣上。

而同樣來自蘇聯的「布拉吉」連衣裙則給女性們增添了不少美感,透出青春和活潑的氣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能體現一個人身份的服裝款式是中山裝,而最受人們歡迎的則是軍裝。而一般民眾,最常穿的衣服不外是黑、灰、藍和軍綠幾種顏色,這樣的流行延續十多年。

(1)改革前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之初,老百姓的服裝樣式大都保留民國風格,衣服面料主要是機織「洋布」、粗棉布或麻布。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產物,逐漸在人們生活中消失。由於受蘇聯影響較大,「列寧裝」和「布拉吉」開始流行。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解放軍成為服裝潮流的引領者。「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無數年輕人都以擁有一套軍裝為榮。60年代初,隨著中國橡膠工業的起步,中國人民解放軍從穿布鞋轉變為穿解放鞋,解放鞋也成為那一代人的時尚。

服裝潮流的背後體現著國家的生產能力。數據顯示,1950年國內市場出售的棉布只有5000多萬匹,到1953年,這個數字增加到一億三千多萬匹,但棉布生產的速度仍然跟不上國民消費的需求。

為了穩定物價,國家結合當時的供應能力,於1953年發行「布票」。而由於布匹憑票供應,為盡可能地節約,民眾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臟,因此黑、灰、藍、軍綠成為中國街頭服裝的主打色。

『貳』 都說時尚是一種輪回,那現在的哪些服裝是以前很火的款式

適合自己風格的就是最流行的!很多人喜歡追趕流行,街上流行什麼跟風買什麼,但流行的穿在合適的人身上就是風景,而穿在不適合的身上就是災難,所以,找到自己的氣質所在,選擇合適風格的衣服,遠比追逐流行更美要說今年春夏最最流行的服飾、元素,泡泡袖絕對首當其沖。從今年緊跟流行的快時尚品牌如zara,HM,UR等推出的一系列春夏新品來看,大量的泡泡袖單品搶占眼球。

『叄』 服裝近代演變過程的圖片

六大特點 (1)服裝的色彩。70年代的「綠色海洋」。。。 (2)「票證經濟」下形成了樸素、實用、色彩單一的著裝風格。折射出國家的物質水平和綜合國力。1954年,全國城鄉開始憑布票供應棉布。三年困難時期,棉毛衫褲、線衣、線毯、毛巾被、絨毯、浴巾、床單、毛巾、襪子、汗衫、背心、人造棉布、麻布、蚊帳、枕芯、枕套等紡織品,一律憑票供應。靠票證維持社會經濟穩定的政策,極大地限制了廣大民眾的生活消費。與此相適應的形成了樸素、實用、色彩單一的著裝風格。 (3)「補丁」服裝和「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穿著上是以樸素為中心。當衣服穿破時,常見的做法是在衣服的破損處打補丁,縫上一塊顏色相宜的布,繼續穿用。這對於經濟條件較差的人群和經濟水平低下的國家來說,是一件極為正常的事情。在20世紀中期,身著補丁還是思想革命與進步的象徵,甚至也是考察幹部的重要依據。 (4)城市民眾的服裝沿著大中城市→中小城鎮→廣大鄉村這一路徑擴展,從而影響全國,成為中國服裝的主流。 (5)文化對著裝心理、審美觀念的影響。人們對理想服裝形象的認同受中國文化內涵的制約。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非常講究體面、傳統,要求服裝式樣端莊、大方,不願標新立異,色彩不求鮮艷跳躍,崇尚和諧含蓄之美。直到改革開放以後,這一特點才有所突破,「時尚」、「個性化」才成為人們著裝的重要因素。 (6)服裝的「革命」範式:服裝曾是革命的表徵,是革命的一部分。中國服裝的發展,呈現出鮮明的意識形態特徵,表現出一定的政治態度和階級立場。改革開放之前的服裝帶有相當濃烈的「革命」色彩,與政治生活中的革命話語、革命範式等同一致。蘇式服裝與中國傳統服裝相比,雖然有新異的成分,但更多是作為革命的象徵、對領袖、對馬克思主義的擁戴而形成的時尚。「文革」十年,在極「左」思想的影響下,旗袍、布拉吉、西裝等成為封、資、修的象徵,被軍便服取代,這更明顯地標明,服裝是革命的表徵,是革命的一部分。

『肆』 改革開放前後,衣、食、住、行、有什麼變化

一、穿著的變化

計劃經濟時,人們穿的衣服,大多灰蘭白三色。四個兜的中山服、軍干服。女裝也十分簡朴,在農村,幾乎找不到一人穿裙裝的。

改革開放後,隨著物質的豐富和思想的解放,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裝或時裝,服飾已不僅僅是禦寒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

二、飲食的變化

度過困難關瓜菜半年糧的日子,進入七十年代,生活雖好一點。但糧食仍是不夠,家家省著吃。在農村,口糧多是玉米,有少量小麥和黃谷。

改革開放後,十幾億人民的吃飯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人們不但能「吃飽」,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三、住房的變化

由於工農業產能薄弱,國家要進行基礎建設。在七十年代之前,人們的住房是無多大改變的。農村除了生產隊新修少量簡易公房,學校、醫院修少數簡易平房,人們居所基本保持在五十年代時的狀況。

改革開放後,不僅人均居住面積大,而且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也有明顯的改善。

4、行路的改變

改革開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中國也被稱為是自行車王國。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改革開放後,我國的交通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的增長都很快。 由於經濟條件的好轉和假期的延長,出門旅遊的人越來越多,除乘火車外,乘坐飛機也不是稀罕的事了,開私人汽車出行的人也佔一定比重。

(4)改革前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伍』 改革開放以來衣著有何變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服飾崇尚簡朴實用。計劃經濟時,人們穿的衣服,大多灰蘭白三色。四個兜的中山服、軍干服。女裝也十分簡朴,在農村,幾乎找不到一人穿裙裝的。

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

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其中長期代表中國傳統服飾且受多民族服飾影響的漢服大放異彩。

改革開放後,隨著物質的豐富和思想的解放,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裝或時裝,服飾已不僅僅是禦寒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

(5)改革前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服飾和西方服飾的比較:

如果說西方服飾文化刻意追求表現人體美,而完全忽視了服飾倫理,那麼,中國服飾文化由於受到傳統的倫理價值觀念的影響還或多或少地保留著一些道德上的體統。

或許有人會以現代女性服裝中的旗袍為例,來證明中國女裝也著重表現人體的自然美,其實,這種旗袍是在本世紀上半葉受西方服飾審美趣味影響的結果,直至光緒年間,旗袍還不是目前的式樣。

傳統旗袍在肩、胸、腰、臂、臀等部位的表現與突出人體美的西方女性服裝完全不一樣。和西方服飾藝術不同的是:中國服飾藝術不是突出人體美,而是充分調動藝術造型等手段追求一種裝飾美,即一種超越形體的精神空間。

『陸』 改革開放前的衣食住行有哪些變化

改革開放40年來,城鄉居民的衣行住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總體生活水平跨入了小康,並正向實現全面小康邁進。從憑票購買緊張商品,到物質豐盈、從憑票購買糧食,到大米吃不完,廣大人民生活變遷。

改革開放40年來,城鄉居民的生活變化,也進入了現在對服裝審美觀念上,一件衣服穿四季的景況,消失無蹤了。原來每年過春節,全家人口只能買一件新衣服,平時穿的基本上都是家裡人穿的舊衣服,有的衣服上面還是補丁加補丁。

人們要乘公交班車上縣城辦事,或其他遠方出差,往往要起早步行十餘里路程,趕到車站,天剛亮才得到按時開車;而乘火車、飛機、更是萬分之一的人,才能見識到。



改革開放: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柒』 紅色年代是指哪個年代啊是70年代嗎還有圖中的這種衣服叫什麼啊

指工農聯盟主導,人民當家作主,社會主義化不斷邁進的時期。具體就是共產主義、毛澤東思想深入人心,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你可以認為現在正處於紅色年代,我沒意見。

『捌』 建國初期人們穿什麼衣服

中山裝、軍便裝、人民裝、連衣裙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服飾崇尚簡朴實用。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

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其中長期代表中國傳統服飾且受多民族服飾影響的漢服大放異彩。

(8)改革前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中西當代和現代服飾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特點是:服飾款式不斷翻新,追求品牌,高速淘汰,從而給經濟資源帶來巨大的浪費。這同反對奢靡浪費的伊斯蘭服飾倫理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翻閱近二十年來中西各國時裝雜志,我們很容易發現,許多服裝款式的平均壽命只有三至六個月,甚至更短。僅以裙子的款式為例,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有「中庸裙」、「密實裙」、「密摺把裙裝」、「開裙」、「層疊裙裝」、古典式裙裝」相繼問世。

許多服裝設計師每年都要推出許多新的服裝款式,在不斷地人為地刺激服裝款式高消費的同時也不斷地刺激人們的其他慾望。

『玖』 70年中國女性服飾變遷史,時尚的穿搭是否就是一個輪回

時尚的穿搭是一個輪回。

通過女裝長衫的變遷,我們可以領略到中國女裝文化從保守傳統到開放自由的變遷,在封建制度下,清代滿族婦女的長袍是她們的傳統服飾「旗袍」。寬大是旗艦最突出的特點。寬大的夾克和長裙覆蓋了人體的所有曲線,沒有任何暴露。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女性長衫服裝的創新變化更為明顯。旗袍越是自我修煉的風格,開襟的服裝設計,復雜精緻的扣板配飾,豐富時尚的色彩搭配,越是多樣化的女式長衫服裝,越是大膽的襯托和展現女性的美麗。

到如今又流行的「復古風」,各種復古元素充分證明了時尚的穿搭就是一個輪回。

『拾』 中國60.70.80.90年代服裝變化

1、60年代和70年代,國人的服裝色彩與款式十分單調,大家都是千篇一律的綠軍裝、灰色中山裝、藍色解放裝,被形容為「藍色的海洋」。

(10)改革前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之初,因為當時物資緊缺,商品供應匱乏。這種服飾上的統一,也倒映著當時的社會文化。當時的社會,集體主義與艱苦奮斗氛圍濃重,強調犧牲個人利益為集體服務。因此,那種標榜個性、明媚艷麗的服飾,在那個時代並不為社會主流思想所認可。

時間來到90年代,時尚風潮一夜吹起。年輕人紛紛以追求「個性」為自己的服飾指導原則。不僅服裝上有了更多「奇怪」的選擇,染發、耳釘、文身等配飾亞文化也開始興起。人們對時尚的追求越來越個性化,不再隨波逐流。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達,網路購物的便利,各種自主搭配、私人定製的服裝悄然興起。彼此不同的風格之間,也能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這是因為,更加發達的經濟讓人們擁有更多的消費選擇,更為分散的互聯網信息環境,讓人們培養出更加獨立的審美旨趣。在互相碰撞中,不同聲音之間也逐漸學會了尊重和包容。

閱讀全文

與改革前衣服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浪微博怎麼發長圖片 瀏覽:668
裁剪迷你衣服圖片 瀏覽:639
花樣2017新娘發型圖片 瀏覽:743
九九重陽節手抄報圖片大全 瀏覽:186
招手女孩圖片 瀏覽:597
word插入圖片怎麼消除 瀏覽:242
ps上百張圖片怎麼做成一張長圖 瀏覽:369
賣男裝的女孩圖片 瀏覽:289
紫藤花盆景圖片大全 瀏覽:493
圖片壁紙動漫男生專用 瀏覽:620
最新虐心文字說說圖片 瀏覽:189
男生j圖片大全 瀏覽:651
情侶背影動漫圖片素描 瀏覽:834
異瞳頭像圖片女生 瀏覽:377
打籃球戴發帶男生圖片 瀏覽:861
word圖片下面加文字 瀏覽:123
動態圖片動漫唯美圖片大全大圖片 瀏覽:75
棉的的衣服圖片是不是光滑的 瀏覽:237
蛋糕搞笑圖片男生 瀏覽:581
2015長發發型圖片大全 瀏覽: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