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知道朱自清有哪些比較好的散文
背影和荷塘月色都很經典!
《背影》賞析
1、結構精美:
作者善於捕捉瞬息間的生活感受,以「背影」為線索,選取的材料均歸匯於「背影」這一焦點上。背影,刻下了父親飽經憂患、半生潦倒的印記,濃縮了父子之間難以言喻的感情,是慈父愛子的象徵。
作者不惜筆墨,對父親的背影做具體細致的刻畫,表現的角度新穎獨特。父親的背影是兒子經常見到的,但作者選取的不是平常的背影,而是在祖母去世、父親失業、典賣借錢、家境衰敗的情況下,在浦口車站送別時,穿過鐵道、爬上月台為自己買橘子的那個背影。這個背影,是在一個特殊環境下活動著的背影,它既是父親形象的素描,又是他精神的寫照,還是作者感情的觸發點和凝聚點。父親肥胖而吃力的「形」,慈愛和迂執、艱難和努力、老境頹唐、心情憂傷的「神」,父親對兒子深摯的愛,兒子對父親的理解、憐惜、懷念,全都凝聚在這個背影里了。
文中四寫「背影」:開頭設疑——點出背影,造成懸念,使濃重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中間敘事——望父買橘,刻畫背影,令人備受感動,熱淚潸然;父子分手——惜別背影,離情別緒,催人淚下;結尾思念——讀父來信,浮現背影,照應開頭。這樣就以「背影」為線索,把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組織起來,並成功地表達了作者的感情,同時反復照應了標題,使文章貫穿一氣,渾然一體。
2、在敘事和描寫中進行抒情:
整篇文章的抒情氣氛是很濃的,但作者並沒有用濃墨重彩去著意渲染。本文所記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連串細小的事情:奔喪、送行、看行李、講價錢、揀位子、穿鐵道、爬月台、買橘子等,但作者在敘事和描寫中抓住了最能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語言動作,用朴實的語言直抒胸懷,表達父子間的感情。如寫父親「攀」「縮」「傾」的爬月台的動作,父親赤誠的愛子之心、兒子的無限感動,都融合在這一系列的動作描寫之中了。又如父親買橘回來,離開前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當父親的背影找不著時,「我的眼淚又來了」,這些敘述、描寫中都飽含感情。有時作者也直接抒情,如「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表現了我的自責、追悔之情。「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抒發了對父親的深切懷念之情。
3、人物描寫突出行動:
行動描寫是描寫人物、塑造形象至為關鍵的環節。本文全力塑造了飽經憂患、半生潦倒的父親的形象,但作者寫父親的語言僅僅是平淡簡短的寥寥四句,他並沒有描述父親的焦灼與憂愁,以及父親的勞累與辛苦,而是主要寫父親的行動,如「……(他)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通過看似瑣碎尋常,實則生動典型的行動塑造、刻畫人物。因此,使得父親的形象血肉豐滿,呼之欲出,具有撼動人心的力量。
4、語言朴實無華且蘊含深情:
本文是在感情如潮的情況下命筆成文的。但作者表達這強烈的感情卻沒有濃墨重彩地著意渲染,而是以白描的手法記敘事實,不加任何修飾,用如敘家常般樸素平實、通俗曉暢的語言,描繪出父親對兒子的關愛,兒子對父親的感激與思念之情。如寫「我」的悔恨自責——「那時我真是太聰明了」;寫「我」的動情落淚——「看到父親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我的淚又來了」……字里行間飽含深情,思念之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顯得格外自然、真摯、感人。又如寫父親「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中的「再三囑咐」表明囑咐茶房次數之多,不厭其煩,反復交代;「甚是仔細」表明囑咐內容之詳,把送行中應該注意的細枝末節都提到了。這些用語,強調說明父親已為兒子上火車作了極其精細周密的考慮和安排,字眼雖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處,使父親的愛子之心躍然紙上。
《荷塘月色》賞析
從這篇散文里,我們可以看到朱自清散文清新委婉的藝術風格:精到細致的觀察,謹嚴縝密的結構,樸素洗煉的語言,情景交融的描寫。本文的寫作特色,具體說來有三點:
1、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本文在寫景、抒情的結合之上有獨到之處。作者以自然的美反襯社會的丑。在對自然美的描寫和贊美中,滲透著自己孤高的情志,深沉的感慨和對美好自由的嚮往。在白色恐怖重壓下的作者「難得後來片刻逍遙」,欣賞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悅中,夾雜著作者不滿黑暗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現實的淡淡地哀愁,正是這個基調給優美的荷塘月色披上了一件朦朧恬靜的輕紗。作者的感情和景物的色彩融合無間。
2、從多種角度,多方面去加強描寫對象的具體性、形象性、生動性,喚起讀者詩意的聯想和想像:
如第五節中描寫月光沭浴的荷葉和荷花,連用兩個比喻「似牛乳」、「似輕紗」,淋漓盡致地表現月光下的荷葉和荷花那種飄渺輕柔的姿容。至於第四節、第五節中被當代語言學家改名為「通感」或「移覺」的兩個比喻,以前被人們稱為特殊的比喻,更是妙不可言。
3、用詞精當,富於表現力:
本文用詞准確鮮明生動,表現在兩點上:一是動詞的選擇一絲不苟,煞費苦心。如第四節中「點綴」、「挨」,第五節中「浮」、「瀉」等用得極其貼切。二是疊字形容詞的匠心運用。全文共用二十六個疊詞,有二字疊(AA)、三字疊(ABB)、四字疊(AABB)。很短的散文中大量運用疊字,絲毫不覺復沓,這主要是作者喜歡運用這種疊字來表現事物的特徵和姿態,使得文章寫景必豁人耳目,抒情必沁人心脾,同時也是為了使行文緩舒徐,讀來富有節奏感。
⑵ 有一篇<<背影>>,不是朱先生的那篇,是另外一篇,主人公叫曹京,有沒有哪位知道,提供一個連接.
背影
當陽台上一片驚叫聲時,我剛好跨進教室,幾個學生匆匆從門口奔去,絕大部分的學生都擠在陽台上。老師來了 有個學生喊到,為我讓開了一條道,我走到陽台的水泥護欄前。兩個女孩緊緊的拉住我的胳膊,我朝下望去-------一具骯臟的黑瘦的軀體,在那顆同樣乾瘦的檳榔樹下,枕著溽熱的太陽,畜生般的痙攣著,抽搐著。牙關緊咬後的兩夾深陷。嘴裡的白沫流了脖子裡面。
羊癲瘋!是那個每日在校園里拾荒的漢子。
由於我的到來,陽台上很靜,然而,隔著鏤花護牆板的其它陽台,都有一群學生在府望還發出笑鬧和怪叫聲。一塊石頭不知從那個陽台跳下,落在漢子身上, 引起一陣的鬨笑,這時一陣說不出的悲哀襲擊著我,沒有什麼比瞬間目睹人類痛苦的慘狀更悲哀了,還有這些放縱了隱仁慈麻木自私的人之初們!
回去,快回教室去,我氣怒了。
上課鈴響了,我木然的站在講台上,五十多顆腦袋垂著。是的,他們畢竟是孩子。新高一的大兒童,他們不是沒有悲慈心。只是那扇門老關著,我打開了課本。忽然,一陣壓抑不住的抽咽從我的講台後面傳來,一顆茅草般亂蓬蓬的腦袋伏在桌子上,瘦瘦的肩膀急動地聳動著。
曹京———,我輕輕地叫了他一聲。
他緩緩抬起頭,稀稀的鼻涕沾在唇上,那雙黑眼睛憂郁地望了我一眼,便垂下了頭,我想起:他是唯一沒有去陽台的人。
這是開學後的第一周,這所中學是全島招生的,多數學生出自農場職工的家庭,能從低小茅檐缺少書本的家鄉僻野考到這所學校,都是各自家鄉的文曲星,他們興奮,他們也愁悶,因為他們窮。
第一天,我就認識了曹京。
我在講台上用純正的普通話自我介紹說: 同學們好!我從北京來,我叫肖平——咣 地一聲,第一排的一張桌子與我的講台相撞了一下,吃驚之餘,我捕捉到一雙惶恐激動亦碑瑣的黑眼睛,他手腳忙亂地扶正了桌子,一邊還不是的偷視我一眼。那天按我的教學習慣例,先開了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 我隨便問了大家,初中所學的朱自清的文章最喜歡哪一篇,在先參差後一致的回答中,都說<<春>>,再問為什麼,都說語言優美,比喻好,催人向上,還行,從泥屋裡走出的小孩子並不比城裡的孩子差。我對走在我前面的那些鄉村的教師由衷地敬佩,只是學生的普通話,像是牙關咬緊,舌頭硬得讓我聽著好費勁,我讓大學背誦<<春>>的開頭,斷斷續續的,背了不來........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教室里流淌著一汩潤澤。我垂掃了那個小黑兒,他竟緊閉著兩嘴,兩眼呆望著我,一副小老頭樣,我自著他,他惶惶垂了關頭。教室里很靜,許多的腳在桌下椅子下不安的蠕動,我有些不忍,因為他們太窮。
忽然,黑眼睛舉起了手。我結(覺)得<<背影>>更好.......更好....我一時沒有反應過來,思維停頓了幾下,沒有說什麼,黑眼睛一垂頭坐了下來,那是篇朝花夕拾,滄桑厚重,不是這些少男少女的閱歷所能體會到的。然而黑眼睛竟說他喜歡<<背影>>,盡管我馬上肯定了他的發言,但他那顆腦袋再也沒有抬起來,那就是曹京。
第一堂的當堂作文交上來了,命題作文<<我的家庭>>,我是准備用這個辦法同時了解一下學生的家庭狀況,我強調不許更改題目,當堂完成,一周過後作文閱畢,一篇作文本不署名的作文引起了我的注意,題 目改成了<<鄉村故事>>,我很怒氣,但讀完了,火也滅了。平心而論。這是篇很棒的文章,只是全文籠罩著一種說不出的氣氛、荒涼、沉重甚至是命。你聽聽這四個標題吧<<沒有面孔的女人>>,<<木瓜不結籽>><<銅鼓擂不響>><<海英哭>> 四個否定投射出怪 誕冷漠和失望,使我的心情壓抑,我驚賞文章的才情,也深深感動不安和震驚,這哪像高一孩子寫的,太蒼老了,會不會是抄襲呢?可當堂作文下課便交,講評作文時我特意先堡後貶這篇文章,還特別強調命題作文對高考作文的重要性,誰的作者我微笑的問著,目光從後往前搜尋。然而講台下緩緩地長著一棵小檳榔樹,他怯生生地看了我一眼,又垂下了頭。清清的鼻流水又流下來了,是他 !第二周的作文,曹京卻交了一幅鋼筆素描,很抽象,看了半天,像一個女人的背影,我沒再說什麼....
(二)
我在教務處認真的翻看了曹京的檔案,但那是幾張沒多少價值的紙,只知道他家只有他父子兩人,父親是農場職工,他的中考成績數理化幾乎滿分,只是英語分差,語文分也不高,不知他在那麼重要的考試中又寫一篇什麼樣的怪誕的文章,
晚修下來,我留他在陽台上,說了不少,他卻一言不發,始終低頭垂立立正站好,鼻子吸吸溜溜的,夜色溫柔,蛙聲響亮。我知道我遇上了一個卑瑣又自尊,聰慧又愚執的極端孩子。這種孩子亦可王侯,亦可賊寇,需付出更多的耐心與愛心,而且看著瘦小的身材。十五六歲的個兒並不比我那十歲的兒子高多少,我的心不讓我生氣,於是,我的手從那硬扎扎的頭發上輕撫下去,落在他那瘦小的肩上,輕輕地嘆了口氣,我告訴他這學期不限制他的作文思路,願寫什麼就寫什麼,只要真實,今天的事不想說也可以寫給我,知道么,你的文筆很有才氣,教師很喜歡。,我微笑著摩挲著他的雙肩。
他那彷彿十二歲的小男孩身子顫栗了一下,飛快抬頭看了我一眼,那顫栗通過我的指尖浸潤了我的心,我幾次想問問他媽媽的情況,都欲言又止。聽他不時的吸溜一下鼻子,我可以憑做母親的本能,他失去母愛已經好久了。我們倆像娘兒似的從樓梯陰影中走了下來
然而,我和這個兒似的學生緣份,能繼續下去嗎?
課間,陽台上,一群女孩簇擁著我,樓下檳榔樹下又是那個拾荒的漢子,黑瘦的身子幾乎扎進了桶里,地上幾個碩大的化肥袋子,白熾的陽光熱烈地灼添著那黝黑的光背。陽台上的學生彈錨斗狗,打鬧嬉戲。曹京不再躲在角落裡面,而是默默地站在距我不遠的護欄前,他望著樹陰下的背影,側面看他的輪廓,竟眉高鼻直唇角分明,特別是他那雙略帶憂郁的眼光,有著長而茂密的睫毛,如果不是那不時吸溜的鼻涕,該是很英俊的男生呢!
我看著他,他看著檳榔樹下,他的第六感覺很靈敏,忽然惶惶地轉過身來,接著朝教室門口走過去,經過我身邊的時候,那神情已經變得很卑瑣很黯然,我很詫異他的變化,又怎麼了?突然,一聲短促的哀叫,我忽地轉過身去,很快就找到了聲源,檳榔樹下那個拾荒的漢子捂著後腦勺縮起身子脆了下去,沒有等我看清又彈簧似的蹬直了身體,嗵的一聲,朝後重重地摔了下去,接著便是四肢強搐,雙眼緊閉,牙關咬緊,灼灼的烈日下,他嘴裡擠出嘶嘶的聲響,令人心悸。
一陣刺耳的笑聲,走廊那邊站著昨天才轉入我班的三個插班生笑鬧著,那個高大的劉陽戴著碩大的戒指的手裡還有一塊水泥殘片。突然,從我的腦後竄出一頭小豹子,悶聲似的撲到幾步外的劉陽,身也一頭撞了過去,沒有等人反應過來,劉陽已向後重重的倒了下去,頭砰地磕在水泥護欄上,在一片驚呼中,小豹子紅著眼轉身登向梯,我先急忙跑過去扶起倒在地上的劉陽,叫來體育隊的幾個大個子架了他去學校的醫院去,當呼啦的一群人埋走到那棵檳榔樹下,我看到了:瘦小的曹京雙膝脆在那拾荒的漢子的人中上,那漢子堆滿白沫的口中,咬著一根黑桿的老式鋼筆...........
曹京, 我焦急地望著架了劉陽遠去的學生,又看著孤伶伶的、脆在地上陰沉呆滯的曹京,我終於蹲了下來。
曹京就那麼掘掘地擰著那漢子的脖子脆著。持續了五、六分鍾,那拾荒人不再強直,牙關鬆弛,頭忽然歪向一邊,這時,曹京手腳麻利從他口中拔出鋼筆,插進襯衣口袋裡,右手食指一沫、一甩,擦去了他口裡的兩團白沫,又伸手沫漢子腦門上的漢水。我恍然地伸出手遞給他一塊手帕,他抬頭迅急地看了我一眼,輕搖了一下頭,緩緩地站起來。這是,拾荒的漢子睜開了眼睛,定睛後,久久地把目光停在我的臉上,我被他那直瞪瞪眸子看得有些駭。。
謝謝........謝謝..... 他的舌頭還很僵硬,掙扎著坐了起來。
好些了么?看著這張扭曲的青灰的臉,一陣悲哀淹沒了我。也,謝謝你......小同學....... 拾 荒 的漢子緩緩抬眼對呆立在一邊的曹京說,那眸子有著疲憊的溫柔,曹京一悸,與那目光相撞的一瞬間,忽然轉身發瘋地跑了,那一刻我分明看到了一種與他的年齡不相宜的蒼老和痛楚。
(三)
劉陽也不輕,腦震盪,住進了醫院,學校很快拿出了決定,曹京賠償醫療費一千元,並勒令其退學,我默默地望著老校長低垂著的、白發的頭。白日里的憤怒已經完全變成了屈辱和無奈,我為自己的無能而感到內疚,更為教育的屈辱而感到痛苦。白天在教務科,我見到了劉陽的父親的秘書,他說老闆在新加坡辦事不回來,此事責令他全權代理,這時我才知道劉陽之父 正是教師節贊助學校五十萬的華納公司那位大款,學校的科教樓已經有了好幾年了,因沒錢一直是座新生的廢墟,如今是劉老闆將這館聳立在校園里,多出點醫療費,把人留下來不行嗎?他是個很有潛力的孩子。別費力了,我去給他聯系一下七中,老校長抬起沉重的頭顱,疲憊地看著我,我保證,不讓他失學教育.......難辦啊.........慚愧,慚愧.......... 老校長使勁的眨著干澀的眼睛,鬆弛的眼瞼顫抖著,我就要退了下來,蠻以為把科技館蓋起來,也能對這四十年的生涯有個交待,看來這個句號很難畫圓......
我默默地離開了校長的家,家門口的走廊里兩個人影。
教師.....
曹京......
我打開了走廊里的燈,眼前,拾荒漢子那張謙卑疲憊的老臉,曹京惶惑陰郁的一張小臉。老師,這是........我阿爸..... 很鈍的聲音。我愣愣的站著,不是因為驚詫,只是因為早有的猜測竟被證實了,我的第六感覺早在這兩張黑瘦的臉上捕捉到了某種基因,漢子卑瑣地搓著手,終於開口了。
哦,肖老師,您好....,他惶惶眼神才平靜下來。
您好,請進。我連忙開門讓父子倆進屋,而那漢子擺著手無論如何不肯進來,看我作出不悅,父子倆才鞋子留在外邊,赤腳進了屋,我費勁地說完,剛才再次的努力的結果,把老校長的安排和難處也說了,曹京一直垂著頭,老曹默默地聽著,兩只青筋裸露黑瘦的手平平放在膝上,我,我多給點錢,兩千,或再多點,只讓孩子留下來,老曹艱難地吐著字,兩手不停地搓著.
阿爸,不要!你的錢是刮風逮的么? 一直垂著頭的曹京恨恨的說,
阿京!
不公平,不公平!阿爸,你總是忍讓,忍讓,你不許我認你,犯了病也不許我救你,你頭上被咂了個大包也不許我說,是他先打了人引你犯病,還講不講理,有錢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嗎?
阿京老曹漲紅了臉,我這是老病,一會兒就會好,不關那學生的事,不關的........你先回去,我坐會兒就走,去,你先回去......
曹京不情願的走了,而老曹卻坐了很久。
這一夜我失眠了,眼前總是晃動著一張窮困潦倒的臉,還有一個駁碎的女人的背影。
曹京原來是個返城知青的棄兒。
很久以前,老曹還是農場的司機,那個姑娘成了他的妻子,她是全農場的唯一的北京知青,當能飛的都飛了以後,她就在農場領導的攝合下進了老曹的木屋。
老曹說他一開始就感覺到她會飛的,但他仍然實實在在的呵護她,她因一口京腔而當上了農場的播音員。農場里的廣播里便經常響起一個溫柔憂郁的聲音,老曹說他特別愛聽妻子的話,但怕聽每次完畢後的再見,總好像是跟他說的似的,可當真正說再見的時候卻沒有說再見,她悄悄的走了,直到回了北京,才在信里寄了離婚書和再見,那天晚上,他車回來,屋門大開,一歲的阿京光著屁股站在門前的檳榔樹下,一動也不動。
我不怪她,她不該一輩子委屈,至少她給我留下了阿京.....,老曹的身子縮著,回去,回去就好了......回去就好了么?回去的留下的都不會好,永遠有一塊不結痂的傷口,我無法評判風雨年月中的那個弱小無助的飄零的北京女子,因為我曾經也是個知青。我只為生命中復制中的小生命而黯然,在所有曾經留過知青的中國版 圖上,留下了多少個曹京這樣的小知青?他們陰郁孤獨古怪乖戾的性格是對歲月的一種控斥。
阿京命苦,他媽媽只給她留下了一張照片.......,讓您笑話,肖老師,您 ....您是有些像阿京的媽媽,阿京和我一直這樣講.....,我想起了這父子倆第一次聽我講話時的反常,想起曹京那沒有面孔的女人的背影及作文。這是稀薄而又堅韌的童年記憶給他留下傷痕,我為我們那代人共有的這個兒子而流淚了。
(四)
這幾天,我在准備公開關摩課,曹京的事已成定局,老校長已和七中講妥,下一周曹京就要去那兒去讀書。
劉陽已好些,在家養著,我曾硬拉著曹京去看他,那是個缺少女人的家,只有一個老保姆在家陪著他,在豪華住宅里的劉陽絕無在學校里的浮浪輕狂,也是陰郁的,有些青白的臉上塗滿了茫然和寂寞。
階梯教室里,我的公共課。
早讀的時候,我就注意到了曹京,他今天換了件新衣服,亂蓬蓬的頭發弄得很整齊我進去的時候,他正在大聲的朗誦今天的課文--------日本女作家壺井榮的<<薄公英>>須知你們是被踏踐的,被蹂躪生活下來的,今後再遭踏踐,再遭蹂躪,還行勇敢的生活下去......
這是張從不開口的金口。
他在和自己說話。
今天是他在這所學校里的最後一天,我轉身上了陽台,不遠處的檳榔樹下已經沒有了那道情景。當我再轉身的時候,我看風課桌的後門旁倚著呆望著同一方向的劉陽,今天他也來了。公開課開始了,按照慣例,課前有十分鍾的課前演講,日日如此。曹京站在了講台上,瘦小的身子掩在寬大的講桌後面,這個機會是我的安排,也是他的請求,他站在講台後,好半天不說話。
我看著他。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我的阿爸>>.........我的阿爸.........是個拾荒的,他垂著頭聲音黯啞,鼻子又開始吸溜。下面有幾聲窈聲,他的頭抬了起來,目光落在講台的粉筆盒上,喏,就是大家天天看見的那個拾荒的,他的頭微微仰起,眼睛望著遠遠的吊頂。眼裡有了些桀傲不馴。
我的阿媽也跟肖老師一樣是個講普通話的北京人。可是他只給我留下了個背影,忽然,他從桌下伸出右手,拿著一張發黃的照片看了又看,聽鄰居家的阿婆說,我阿媽剛走的日子裡,我夜裡一定要銜了奶頭才肯睡覺,阿爸含了淚把自己的乳頭給我,直到吮得鮮血淋淋........我阿爸本來是個司機,但一次車禍受傷,留下了癲瘋的後遺症,不能再開車,後來就開始拾荒,他風里來雨去,忍受著污辱和唾罵,一心要賺錢讓我讀書,讓我考大學,考北京的大學.......他有一顆慈父的心,可是人們總是欺負他,嘲笑鄙視他襤褸的外表,每次他發病時,人們像看狗一樣看待他.....
他的頭垂下來了,停了好一會兒才抬起來,我考上了這所重點中學,但我不想讀,阿爸常犯病,沒有人照看他況且考上了大學怎麼辦,我不可能讓阿爸一個人孤零零的為我拾荒一輩了么?可是阿爸為此不和我說話,終於阿爸想出了一個辦法,在附近租了間草屋,包下了學校的垃圾桶和垃圾道,但他提出了一個條件,就是不許我認他,除了星期天在外面相聚。他不願意我跟著他一起受鄙視污辱,可是我放心不下,我就只能在陽台上看阿爸黑瘦的背影,看他怎樣深深地扎進垃圾桶為我淘金、鋪路..........阿爸.....
或許,或許有一天,我也會去拾荒,肉體可以遭遇貴賤,但人的靈魂應該是平等的,所以我非常喜歡語文里的這段話:須知你們是被踏踐,被蹂躪里勇敢地生活下來的,今後再踏踐,再蹂躪,還得勇敢地生活下去.......:
整個階梯教寂然,傾聽著來自靈魂深處的呼喊,老校長在擦眼淚,坐在教室後邊的劉陽垂著頭。
(五)
然而,曹京走了,沒有和我告別,只給我留了一封信,裡面是一幅鋼筆畫,一個踽踽而行的女人背影,一隻手正在悟著眼睛,風吹起她散散的褲腳,朦朧的輪廓勾勒著孤凄的意韻,旁邊只有兩個字背影
我再也沒有找到他,就在我下了課聽前輩和同行們評課的時候,他們父子倆悄悄地走了,後來,我曾和老校長去過七中,那們也蒼顏白發的老校長面有愧色的對我們說,他們本來准備接收這個孩子,但接到華納公司秘書的電話,他們就為難了,因為他們的校辦工廠接受了華納公司的資助。
華納,劉陽老爸的家。
半年了,我在尋找那個黑眼睛的孩子,許多所中學都找過了,他的家鄉也打聽過了,沒有,曹京父子消失在繁華的紅塵里,學校也在找他,劉陽的父親,那位華納的總經理回來了,是被他的兒子叫回來的,他和劉陽一起來到學校,嚴肅提出讓曹京回校讀書,他說他從末放過一個已失去母愛的孩子求學的指令。
我也在座,那是個很有風度的男子,高大魁悟、深沉也豁朗,我憑女性的本能,感覺他對此事並不快活,我相信他的話,外公好見,阿舅難尋,從此,我對秘書類的腳色充滿了警惕。蒼白的劉陽仍然蒼白,有時也會看到他落寞失魂的背影,晃晃悠悠,尋找什麼,全班的同學彷彿有了默契,一有時間便會撒出去,又總是黯然的回來。
曹京,你在哪兒?
汽車駛過了岩吉里,忽然一個黑瘦的背影闖入我的視野:推著一輛小平車,上面是泥布和廢紙盒子,我蹭地示意停車,兩步跳下來,曹京______ 我跑著、追著,兩眼盯著那個微彎的推車的背影。
曹京
我幾步追到了小車前攔住了路: 一張骯臟黑瘦的小臉驚詫莫合地對著我,我征征地緩緩地忽然萬分疲憊地閃開了身,看著背影漸漸消失在小巷深處。
對不起……
眼淚一下了沖出了眼眶。
⑶ 學了《背影》你有什麼啟發
《背影》是一篇描寫親情的文章。我覺得這篇文章寫得很出色。雖然它的文字不是太多,但是內容十分豐富。由於大部分的字很淺易,而且句子通順,因此讀者很快能領悟內容。作者把文章描繪得栩栩如生,令人感同身受。閱讀期間,當父親去買橘子的時候,令我非常感動,我也像作者一樣情不自禁地流下淚來。
文章的主題是父子之間的感情。故事開始的時候,是描寫父子處身於艱難的困境中。作者的祖母去世了,父親也剛剛失業。辦了喪事後,他們到了南京。父親要在那裡找工作而他度過幾天後就要從那裡回北京念書。在車站上,當作者看見父親托茶房照應他的時候,作者心裡認為他很婆婆媽媽。可是,看看父親那麼辛苦地替他買橘子,他的淚很快就流了下來。之後,接到父親的信,令他想起父親當時的背影。
我覺得這篇文章給了讀者一個十分重要的啟示:父母常常再三地告訴我們要小心或努力讀書,他們始終都是為我們著想、希望我們能做一個好人。所以我們要好好對待他們,不要辜負他們對我們殷切的期望。
《背影》真是一篇感人及有教育性的文章
⑷ 朱自清的《背影》是用什麼手法寫的
用的白描手法,具體我說一下
1、結構精美:
作者善於捕捉瞬息間的生活感受,以「背影」為線索,選取的材料均歸匯於「背影」這一焦點上。背影,刻下了父親飽經憂患、半生潦倒的印記,濃縮了父子之間難以言喻的感情,是慈父愛子的象徵。
作者不惜筆墨,對父親的背影做具體細致的刻畫,表現的角度新穎獨特。父親的背影是兒子經常見到的,但作者選取的不是平常的背影,而是在祖母去世、父親失業、典賣借錢、家境衰敗的情況下,在浦口車站送別時,穿過鐵道、爬上月台為自己買橘子的那個背影。這個背影,是在一個特殊環境下活動著的背影,它既是父親形象的素描,又是他精神的寫照,還是作者感情的觸發點和凝聚點。父親肥胖而吃力的「形」,慈愛和迂執、艱難和努力、老境頹唐、心情憂傷的「神」,父親對兒子深摯的愛,兒子對父親的理解、憐惜、懷念,全都凝聚在這個背影里了。
文中四寫「背影」:開頭設疑──點出背影,造成懸念,使濃重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中間敘事──望父買橘,刻畫背影,令人備受感動,熱淚潸然;父子分手──惜別背影,離情別緒,催人淚下;結尾思念──讀父來信,浮現背影,照應開頭。這樣就以「背影」為線索,把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組織起來,並成功地表達了作者的感情,同時反復照應了標題,使文章貫穿一氣,渾然一體。
2、在敘事和描寫中進行抒情:
整篇文章的抒情氣氛是很濃的,但作者並沒有用濃墨重彩去著意渲染。本文所記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連串細小的事情:奔喪、送行、看行李、講價錢、揀位子、穿鐵道、爬月台、買橘子等,但作者在敘事和描寫中抓住了最能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語言動作,用朴實的語言直抒胸懷,表達父子間的感情。如寫父親「攀」「縮」「傾」的爬月台的動作,父親赤誠的愛子之心、兒子的無限感動,都融合在這一系列的動作描寫之中了。又如父親買橘回來,離開前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當父親的背影找不著時,「我的眼淚又來了」,這些敘述、描寫中都飽含感情。有時作者也直接抒情,如「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表現了我的自責、追悔之情。「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抒發了對父親的深切懷念之情。
⑸ 背影中的父親和台階中的父親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背影:描寫父親背影,突出父愛,歌頌父子情深。
台階:使造房子有側重點,重點突出父親對社會地位的渴求,突出父親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
這是老師講的標准答案
初二的啊。一樣 背影的父親是慈愛。。並不爭強好勝 而台階的父親則是追求地位,而且為目標而奮斗 兩者都是當時低下級的社會層次背影》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大作,其作品所寫乃作家20歲在北京大學求學時代之事,寫作時作家28歲,已是清華大學講師。時隔八年之後,回憶往事,那段經歷已經沉澱為帶有濃重個人主觀感受的清感。這是本文區別干《台階》的一個特點,因為《台階》並沒有回憶的成分。
《背影》中的父親,愛子心切。表現在車站買橘子中,作者細細描寫父親的肖像動作和語言,前者父親一身布衣的感覺足見其樸素與貧寒;而那過鐵道、攀月台的動作描寫,如微風撫過琴弦,讓其感動流淚,使其自責。覺得尤其是「進去吧,裡面沒有人」和「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這兩句語言描寫,寫盡了慈父的溫暖與細膩,語言朴質而平凡,多像我們的父母平常對我們說的話,句句體貼人微。表現的是「父愛」的偉大與崇高以及父愛之下,「我」的如一江春水向東流般的難以抑制的感動、自責、體悟。尤其是將這種父愛置干特定的環境、氛圍之中—父親「賦閑」,祖母去世,「買賣典質」還了虧空,父親「急干謀事」—至少要給北京上學的兒子提供學費等等。有了這一渲染與交代,使28歲的作者眼中的父親形象更加顯得親切、真實、可信、偉大而崇高。「好在天無絕人之路」,足見自信、樂觀和豁達。「進去吧,裡面沒人!」「我走了,到那邊來信」,足見父愛如空氣、如陽光般處處時時都在。「我」淹沒在父愛的海洋里了。至此,父親的任勞任怨、無微不至疼愛兒子,甘願用雙手和心血托起家,托著兒子前進,是「慈父」的形象。
而《台階》中的父親「總覺得我們家的台階低」,並且打算建新層、築台階,以此造高台階,提升自己的地位。為此,像《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一樣,認准目標,堅持不懈,「今天撿一塊磚』川明天撿一片瓦」,後天將角票塞進瓦罐!奢破的草鞋牟得高過了台階。剛起步時,「我」是一個小孩,新層落成之後,「我」變成一個成年人了!「幾乎用了大半輩子」。這里,父親力能扛鼎、任勞任怨、持之以恆的品質使中國式農民的形象栩栩如生、豐滿而逼真。讓我們容易聯想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畫家羅中立的油畫《父親》。因此《背影》中的父親重在表現其「慈父」一面,叫「我」感動得涕淚皆流,而《台階》中的父親重在「勤勞」一面。
《背影》中有一種淡淡的哀愁像雲霧籠罩在全文中,而《台階》中同樣能找到一個哀傷的清節貫穿全文。前者的哀愁加深加重了父親形象的含金量,是個人在大環境大氣候下的遭遇,是千萬個中國學子命運的縮影,有力地襯托、凸顯了中心與作者的清感。而《台階》中,父親簡直是一台不知疲倦的「水動機」,他的生活目標、人生動力簡單、原始和單一。但當夢想變成活生生的現實之後,「父親」竟然局促不安、手足無措,甚至悵然若失、老態龍鍾,清願坐在第一階的台階上—長期的落後的農村經濟在農民的心中留下刻骨銘心的自卑感—如,已、理上的陰影一般,久久難以揮去。這是時代的悲劇,社會的悲劇。關注農民、關注農村,成為作者字里行間無聲的呼籲與沉重的主題,就像金庸先生筆下的那個劍客:一生以「打遍天下無敵手」,掙得第一名為目標,為此,窮盡一生,含辛茹苦,而當有一天目標變成現實之時,突然覺得有一股從未有過的落寞與孤獨,悵然若失像空氣一樣彌漫在心間,痛苦油然而生。
⑹ 關於朱自清《背影》的介紹
朱自清的高風亮節,贏得了人民的敬仰,贏得了毛澤東同志的高度評價。他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寫到:「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5年到清華大學國文系任教。1928年後,主要從事文藝批評和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1931年到英國留學,次年回國,繼任清華大學教授。
他的散文感情真摯自然,語言樸素簡潔,結構嚴謹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雋永的藝術風格。《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他後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煉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語,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動人的情致。
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內遷,任西南聯大教授。現實使他逐步確立了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勝利回京後繼續在清華大學任教,積極參加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群眾運動和學生運動。他在貧病交加的處境下不買美國「救濟糧」,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為國人所尊敬。
朱自清是毛澤東同志稱頌的「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愛國知識分子,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
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了古典文學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壇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寫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追憶八年前的事。
作者當時在北京大學哲學繫念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
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書,父子在浦口惜別。
段落大意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1.第一部分(第一段):
思念父親,最不能忘懷的是他的「背影」。開篇點題。
2.第二部分(從「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淚又來了」):
回憶往事,追述在車站與父親離別的情景,表現父親愛子的真摯感情。
第一層(從「那年冬天」到「我們便同行」):
交代這次父子分別時的家庭情況,為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
第二層(「從到南京時」到「……太聰明了」):
寫父親送行前的細心關照,為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從「我說道」到「……又來了」):
描寫父親爬過鐵道去買橘子的「背影」,抒發真摯的感情。
3.第三部分(最後一段):
寫別後對父親的思念。以在淚光中再現「背影」作結,直接抒發深切懷念之情。
主題思想
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給兒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熱愛和兒子對父親的百般懷念。
文章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經歷的事,是在25年寫的。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斗爭中,但做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要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凄涼的情緒。不是嗎,作者的家庭,因著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閑」,後為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
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凄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雲,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
在這一背景上,作者寫出的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背影》記寫的事情非常簡單,一個丟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兒子北上讀書,在火車站送別。在軍閥統治的舊中國,這種事情是很平常的,在那黑暗的社會里,即使這種小康之家,也經不起天災人禍的打擊。文章記寫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當時的灰暗世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這種社會雖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記寫的情景,對我們今天的讀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依然有著歷史的認識作用。
寫作特點
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開頭,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這是寫作的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
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著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
這篇作品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不同於一般作品去描寫人物肖像,著力於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繪,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致的刻畫。
作者為什麼這樣處理呢
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關系。
因為父親老境「頹唐」,飽經憂患,半生潦倒。
父親在家境慘淡、祖母逝世、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辛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的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而且反復叮嚀一路小心。
當時父親的心境不好,兒子的心境也不好。
那麼,作者抓住父親這樣一個「背影」集中描繪,抒發特定環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
也正因為作品寫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間相愛相憐,字里行間有淡淡的哀愁,顯得更加真摯動人。
1.民族化:
《背影》的語言非常忠實樸素,又非常典雅文質。這種高度民族化的語言,和《背影》所表現的民族的精神氣質,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結構,恰成和諧的統一。沒有《背影》語言的明麗典雅、古樸質實,就沒有《背影》的一切風采。
2.簡潔:
文章通體干凈,沒有多餘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除了夾入了一些文言詞語以外,沒有華美的辭藻,生僻的詞語,都是質朴自然的家常話,生活氣息非常濃厚,提煉得非常簡潔。
3.朴實:
《背影》全用白描記敘事實,不作任何修飾、渲染。
通篇寫父親多麼關心愛護兒子,兒子又是多麼感激思念父親,但像「關心」「愛護」「感激」這一類的抽象現成的字眼,文章中卻一個也沒有用,更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現。
文中用詞造句都經過認真考究,絕不隨便。
如送行那一段:「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這里的「說定」,如果用「說過」似乎也通,但遜色多了。「說定」不送,後來終於還是送了,實際上是說而不定,很好地表現出父親當時的矛盾心理。「熟識」一詞,說明父親囑托的這個茶房該是靠得住的;「再三囑咐」,表明囑咐茶房遍數之多,不厭其煩,反復交代,唯恐茶房有半點疏漏;「甚是仔細」,表明囑咐內容之詳,把送行中應該注意的細微末節都提到了。這些用語,強調說明父親已經為兒子上車作了極其精細、周密的考慮和安排,字眼雖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處,使父親愛子之心躍然紙上。
4.感人
語言平實簡潔,卻能傳達出無限深情是文章語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實實,但字里行間滲透著一種深切懷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話都是很平常的,沒有什麼特別,讀者都有這種生活經驗,因此也容易引起聯想,由此發現人世間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為珍貴的美好感情,給人以性情的陶冶,增進人們對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5.文白夾雜:
文中出現文言的原因:作者有很深的文言基礎,當時的語體文中常有夾入文言詞句的情況,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文言詞句,可能也與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有關,
例如不說「失業」或「丟了差使」,
而說「賦閑」,似乎「賦閑」不象「失業」那樣刺耳和使人難堪,有失體面;最後一節既因父親來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見真實,也因所表達的盡是家庭和父親的困境和滄涼的心情與復雜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許多文言詞句,這也籠上了一層時代賦予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特殊語言色彩。
在寫法上,《背影》的主要特點是白描,作者寫父親的背影,描寫那買桔子時過鐵道的場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
所謂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 設喻,不加形容和修飾,用質朴的文字,把當時的情景如實地記寫出來,給讀者以身臨目擊之感。換句話說,白描是用敘述的方法進行描寫,達到再現實景的藝術效果。
《背影》中作者白描的技巧很高。請讀下邊的文字: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幹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桔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
父親的背影,兒子是太熟悉了。但這次要描寫的,卻不是那常見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場合下,使他極為感動、終生難忘的那個背影!作者不施濃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
作者記寫了當時父親的穿著打扮體態動作,特別著重描繪了過鐵道的情景。
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腳傾身,都細細地如實寫下,我們讀後有身臨其境之感,彷彿我們當時也在場,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親對兒子的關懷和體貼的情景。
作者沒有什麼形容的筆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極朴實的文字,卻生動地勾畫了父親的形象。
那父親送行的一幕,是發生在八年前。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極為傳神地把當時的動人情景再現出來,我們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寫技巧。這種筆墨,乍看似「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起筆似覺平淡,實際上卻在平淡中顯露新奇:
為什麼「我」最不能忘記的不是父親的音容笑貌,而竟是他的「背影」呢?這就造成了懸念,使讀者急於要追讀下去,從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追敘。「不相見」三個字也頗具深意,讀到後面就會明白。
第一次流淚,是悲哀。
因為作者懷著沉重的心情,從北京趕到徐州跟父親一起奔喪,見到那「滿院狼藉的東西」,觸目傷懷,才不禁潸然淚下。
一般而論,人若處在貧困潦倒和無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於外力的恩賜,希望化險為夷,又重新踏上坦途。父親被生活所逼迫,故懷著「天無絕人之路」的僥幸心理,要到南京去找差事。實際上,由於帝國主義的瘋狂掠奪,封建主義的殘酷壓迫,又加上軍閥的連年混戰,使得廣大人民在死亡線上掙扎。在餓殍盈野、難民雲集的時勢下要想找個差事,比登天還難!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先交代了這次分別時的家庭境況:祖母去世,父親失業,變賣典質還舊債,又借新債辦喪事,在這禍不單行的日子裡,父親出外謀事,兒子離家讀書,真是一次悲傷的離別。這些交代講明了這次父子分別的背景,為寫「背影」,渲染了悲涼哀愁的氣氛。對深化主題起到了成功的鋪墊作用。在文中這樣的鋪墊還很多。如描繪父親為兒子買橘子的背影之前,先寫父親親自送兒子到車站,照看行李、揀定座位、囑托茶房,寫這些細心照料為下文具體描繪「背影」作了鋪墊。
南京「勾留」不是本文所要敘寫的主要內容,況且作者本也無心「遊逛」,因此只一筆帶過。
到了浦口車站,父親忙著為「我」照看行李,又為「我」雇請腳夫,還親自送「我」上車,並揀定一張座位。已經照顧得如此細微周詳,父親還有點牽腸掛肚,於是又不厭其煩地向「我」囑咐一大堆像叮囑從來未出過遠門的稚童那樣的話語,以致「我心裡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作者如此細針密線地描繪父親的行動、語言、性格,突出了父親對「我」的體貼和關懷,把一個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樹立起來了
對父親愛子的至情,「我」當時竟未能領悟到,以為都是平凡瑣事,「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心裡暗笑他的迂」。現在省悟到父親待自己的許多好處,這才自責「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
自責,說明真正理解了父親的愛。表現一種恨自己未能體會父親的深情的內疚之
父親已經送我上車,什麼都關照到了,我也勸父親「你走吧」,父親又有要事,但還要去買幾個橘子,父親就是這樣疼愛兒子。
買橘子為什麼感人?
因為父親穿行鐵道爬上爬下相當費勁。行文至此,在平實中又見曲折,把文章推向抒情的高潮。
「我」的第一「看」,從看中擔心父親的艱難,是預示著下一步的「看」。「月台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我」邊看邊想:走到月台,須穿過鐵道,須跳下爬上,父親是個胖子,自然費事。這樣,既為情節發展埋下伏筆,又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以便烘托其困難辛苦。
父親買桔子為什麼費勁?作者先作了交代。句句都是必不可少的。為什麼一定要穿過鐵道?因為賣東西的是在那邊月台的柵欄外。為什麼穿過鐵道費事?一則「須跳下去又爬上去」,二則父親是一個胖子。
重點描寫,細致刻畫。寫看見的父親的服裝,勾畫了一個大體的外貌。 語句不多,但飽含深情,因為只有在這個時候,在這父子即將遠別的特定情境下,父親那熟悉的穿戴,才那樣引起作者的注目;他那勞碌奔波的背影,才那樣感人至深,給作者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我」的第三「看」,是飽含著熱淚,熱淚欲滴和熱淚下落的「看」。「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是淚眼模糊中的背影,這是愛子敬父感情升化的背影。
這里,對前面具體觀察作了簡要概括,是儲積力量帶有深厚感情的落筆點題。這里,用視覺中的背影和觸動中的淚下,表現我的心理活動,以此烘托父親買桔行為的特殊效果。
第二次流淚,因為感動。
父親的形象最為感人的地方,表現在他老態蹣跚地為「我」來回買橘子,那真摯而灼熱的感情達到了最高點。人非木石,作者怎能不為之流淚?
這個背影寫得所以感人,還因為作者寫出了自己的感情。作者當時是20歲的人了,上文又幾次寫到自己對父親的行事不以為然的心理,而現在「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正是因為這背影太感人了。這種父子間的感情是十分動人的。用親子的感情最能有力的烘托父親的愛。這一筆特別富有強烈的感染力。當時作者想到的一定很多,但是一概不寫,只用眼淚烘托這感人的背影。
「怕」:怕父親見了傷心;怕別人見了呢?難為情吧。
在寫父親返回時,對於過鐵道、爬月台的情景不再詳述,代之以父親「散放」、「抱起」橘子的動作,來表現上下月台的過程,父親抱著朱紅的橘子往回走,「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下,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把橘子放下又抱起,一點也不怕麻煩。這樣寫使文章富於變化,避免了重復。用「抱起」和「散放」,還表明所買橘子之多。
他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松似的。」父親用幾番辛苦買來的橘子,連一個也不品嘗,全部留給兒子受用,並因此感到很輕松。在父親的心目中,兒子就是一切了!這里,慈父愛子的至情,被揭示得淋漓盡致。這「衣上的泥土」又補充了前面爬上爬下時的形象。
這種輕松的心情正是一種愛心,這一句又道出了為什麼父親不肯讓我去偏要自己去的道理:越是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心裡越是感覺踏實滿足。同時,作者不是通過對話而是通過動作刻畫人物心理、感情,表現父親雖說心情沉重,但因為怕兒子難過,只得強抑離愁,「撲撲衣上的泥土」故意顯出「心裡很輕松似的」。
最後的告別主要用語言描寫,寫直到分手時,父親又對兒子叮囑:「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最後又幾步一回頭,囑咐我:「進去吧,里邊沒人。」這時還一直為兒子在旅途上的安全而分心。叮嚀的話語,雖朴朴實實,但感情深沉。
「混入」,准確,因為車站來來往往的人很多。
這樣一位至情至善、愛子如命的父親,當他的背影消失在來來往往的人群里的時候,作者當然潸然淚下了。
末了再提背影,對父親已有了深切的理解,這回的分別就感到特別的憐惜、悵惘、依戀,以「我的眼淚又來了」結束這一段,更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
淡淡的哀愁,此處可見一斑。少年,即現在說的「青年」。
父親外出謀生,東奔西走,結果家中光景還是「一日不如一日」,「老境卻如此頹唐!」據作者在《笑的歷史》一文中說:當時家裡負債累累,「連利錢也不能夠按期付了,大家便都不肯借了;而且都來討利錢、討本錢了」。由此可以看到當時在中外反動派壓榨下的小有產者雖屢經掙扎仍不免破產的可悲境遇。
「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
這幾句照應開頭,父子倆雖相隔千山萬水,但心有靈犀一點通。特別是父親,不僅惦記著兒子,而且還惦記著孫子。
讀到這里,我們才了解父親百般愛「我」的全部用意。近兩年來父親之愛「我」,除了人的本性之外,社會給他無情的壓力和磨難,也是一個極重要的因素。父親在貧窮拮據之中,回顧自己一生的坎坷歷程,原來尚能「獨立支持」的小康之家,隨著時間的流逝,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至破產了,這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書呀!痛定思痛,既不敢回首往事,又不敢瞻望前途。
希望在哪裡?光明在哪裡?飽嘗人生痛苦與目睹世態炎涼的父親,只得靠兒孫們出人頭地,寄殷切希望於未來了。
兒子第三次落淚,是傷心之淚。
以在晶瑩的淚光中再現的父親的「背影」結篇,與文章開頭回環呼應,進一步突出父親的「背影」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表達了作者對年邁的父親無限思念的感情,寫得凄切動人。
收束全文,餘音如縷,情長綿綿。
很平淡,甚至過於拙樸,但細細品味,卻感到質朴中含著真情,其中蘊含著一股感人的力量。朱德熙先生說朱自清的散文,「於平淡中見神奇」,我們從《背影》的描寫中可以得見。
白描的核心就是「真」;實際上,真也正是朱自清散文藝術的本質特點。現在分析散文,常常分析它的意境,這是不錯的。但對《背影》卻不能如此分析。在一九四七年,當《文藝知識》的編者向朱自清提出這個問題時,他回答說:
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里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似乎說不到意境上去。(《文藝知識》連叢,第一集之三)
作者這幾句話,不僅告訴了我們《背影》寫作的契機,而且說明這篇散文是完全寫實的,說不到意境上去。以白描的文字,表現作者的真情實感,是本文取得成功的原因。朱自清對父親的愛,對父親的懷念和感激,都在具體的敘述和描寫中表現出來。這感情真摯、強烈,又表現得恰到好處,父子間的至情被作者記寫得那麼動人,激發起讀者的共鳴,這怕是《背影》長久不被忘記的原因。我們分析《背影》,用不著去探求它的意境之類,抓住內容的真實和感情的真切,就能深入了解本文的好處。一個「真」字,是把握全篇的一把鑰匙。
⑺ 《背影》中的父親形象是怎樣的
《背影》「父親」形象分析:
答:分析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要關於抓住人物的肖像、行動、語言、心理等描寫,揭示人物思想品質和性格特點,所以要想准確具體分析《背影》中的「父親」形象,就必須抓住父親在文中的語言、動作、外貌等描寫內容來分析。
首先來看語言描寫,從文中不難發現,父親的語言主要有5句,分別為
「①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②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③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④進去吧,里邊沒人。
⑤ 「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分析前4句可以看出父親是一個細心、體貼、關愛兒子的慈父形象,而第⑤句則體現出了父親堅強的一面。
再看父親的動作描寫,這主要在「買橘子」過程中得以充分體現,其實從父親 「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和「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等動作描寫中我們更能體會其愛子之切的感人一面。
當然本文也不乏成功的外貌描寫,也在「買橘子」過程中出現,如「胖子」、「 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等,從這些外貌描寫可以看出父親的體態和剛失去親人的事實,可是父親卻不因為自己的身子胖的實際困難和失去親人的悲傷,堅決要給兒子買橘子,所以這幾處外貌描寫同樣也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無私關愛。
因此,本文的「父親」應該是一個細心體貼、關愛兒子但又不失堅強的慈父形象。
⑻ 朱自清《背影》的賞析
這篇散文的語言非常忠實樸素,又非常典雅文質。這種高度民族化的語言,和文章所表現的民族的精神氣質,和文章的完美結構,恰成和諧的統一。寫作上的主要特點是白描,全文集中描寫的,是父親在特定場合下使作者極為感動的那一個背影。作者寫了當時父親的體態、穿著打扮,更主要地寫了買橘子時穿過鐵路的情形。並不藉助於什麼修飾、陪襯之類,只把當時的情景再現於眼前。
這種白描的文字,讀起來清淡質朴,卻情真昧濃,蘊藏著一段深情。所謂於平淡中見神奇。其次,作品還運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如寫兒子「看見他的背影」,「淚很快地流下來了」。又寫父親買桔子回來時,兒子「趕緊去攙他」。這些側面烘托手法的運用,更加反襯出父親愛子的動人力量。
《背影》是現代作家朱自清於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這篇散文敘述的是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父親送他到浦口火車站,照料他上車,並替他買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腦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親替他買橘子時在月台爬上攀下時的背影。作者用樸素的文字,把父親對兒女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真摯感動,從平凡的事件中,呈現出父親的關懷和愛護。
(8)簡單素描農村慈父背影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親任徐州煙酒公賣局局長的差事也交卸了。辦完喪事,父子同到南京,父親送作者上火車北去,那年作者20歲。在那特定的場合下,做為父親對兒子的關懷、體貼、愛護,使兒子極為感動,這印象經久不忘,並且幾年之後,想起那背影,父親的影子出現在晶瑩的淚光中,使人不能忘懷。1925年,作者有感於世事,便寫了此文。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第一至第三段,交代人物,敘述跟父親奔喪回家的有關情節,為描寫父親的背影作好鋪墊。文章開頭一句,落筆點題。「二年余」表明「我」清楚地記得和父親分離的日子。接著,轉入對「那年冬天」往事的追述。「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短短兩句呈現出人事錯遷、謀生艱難之感。
第二部分為第四至第六段,寫父親為「我」送行的情景,重點描寫父親的背影,表現父子間的真摯感情。喪事完畢,因為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念書,所以父子便一路同行到了南京。到南京之後,因為父親要謀事,須接交各種關系,忙是可以想見的。所以說定要一個熟識的茶房為「我」送行。
第三部分為最後一段,寫對父親的想念。作者在描寫了父親的背影之後,予深沉的懷念之中,又想起了父親的一生。
⑼ 背影中的寫作手法
一、以背景烘託人物形象作者用簡練的筆墨交代了文章的寫作背景,並巧妙地通過寫作背景反襯人物性格特點。文章開篇就交代了「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
作者並未直接寫父親是如何堅強,而是從側面反襯父親的堅強,雖然這個背景是存在於作者的回憶中的,但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對於那段回憶,作者是記憶猶新的。「禍不單行」四個字就點明了當時家境的慘淡凄苦,凄慘到什麼程度,作者用了一個「禍」字,其慘可知矣。
二、似寫父親之迂,實寫自己之悔好的文章在於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激發讀者的思考。文章第五段寫父親與腳夫講價錢的情節寫得較真實,也很生動。散文寫的是家庭的平凡瑣事,以質朴無華的語言表現了深沉的父子之情,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寫作特色:
這篇散文寫作上的主要特點是白描。全文集中描寫的,是父親在特定場合下使作者極為感動的那一個背影。作者寫了當時父親的體態、穿著打扮,更主要地寫了買橘子時穿過鐵路的情形。
這種白描的文字,讀起來清淡質朴,卻情真味濃,蘊藏著一段深情。所謂於平淡中見神奇。其次,作品還運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如寫兒子「看見他的背影」,「淚很快地流下來了」。又寫父親買桔子回來時,兒子「趕緊去攙他」。這些側面烘托手法的運用,更加反襯出父親愛子的動人力量。
⑽ 背影中父親的形象
《背影》中父親是一個細心、體貼、關愛兒子、堅強的慈父形象。
出自:近現代·朱自清《背影》
穩重父親的語言主要有5句,分別為:
①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②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③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④進去吧,里邊沒人。
⑤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分析前4句可以看出父親是一個細心、體貼、關愛兒子的慈父形象,而第⑤句則體現出了父親堅強的一面。
(10)簡單素描農村慈父背影圖片擴展閱讀:
《背影》行文立意:
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命題立意,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第一次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
第二次車站送別,作者對父親的「背影」做了具體的描繪。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離情別緒,催人淚下。第四次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著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與文章開頭呼應,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