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棒槌垂衣服圖片

棒槌垂衣服圖片

發布時間:2025-05-02 15:23:06

A. 古代詩詞中經常出現的「搗衣」,具體如何

時代在變遷,很多東西的含義也有所不同,比如「搗衣」便是如此。如今的我們,看到這兩個字的時候,大多都會覺得,它指的是用木棒敲打洗衣服的狀態。然而,在古代的時候,其實並非是這個意思。

中國的歷史悠久,文化發展也很燦爛,尤其是詩歌文化。而在詩歌之中,便經常出現「搗衣」這個詞語。對於如今的我們而言,都會用現在生活的角度去看待這個詞語,因此產生了誤會。

不僅僅唐詩中有體現,宋朝的很多文學作品也有體現,比如南唐後主李煜的《搗練子令》詞:「又是重陽近也,幾處處砧杵聲催。」宋賀鑄《搗練子》詞:「砧面瑩,杵聲齊,搗就征衣淚墨題。」,描繪的都是古時的「搗衣」場景。

當然,到了封建社會晚期,大多數家庭的生活環境並不好,也沒有機會用上「洋布」,此時底層百姓一般只能夠穿得起棉布和麻布做的衣服。而這種衣服比較粗糙,容易咯著自己,因此在穿之前往往需要在「棰褙石」上進行打磨。

B. 少數民族穿的是什麼衣服

1、蒙古族。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此外,女子纏紅、藍頭巾,穿皮靴,盛裝時戴冠、綴銀飾;男子纏紅、黃頭巾或戴藍、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2)棒槌垂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為什麼中國少數民族的服裝都這么鮮艷華麗。

鮮艷華麗的少數民族服裝經常出現在於晚會舞台、旅遊景點和新聞聯播里。為什麼這些少數民族會穿得如此艷麗呢?其實,今天的少數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會穿著華麗的民族服飾。

與漢族相仿,他們也更青睞適合當代生活節奏的現代時裝,在一些大城市尤其如此。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南寧市,壯族占其常住人口的一半,它的街頭與漢族聚居區並無明顯差別。

即便在少有的一些傳統民族服飾保留相對完整的地區,當地居民穿著的民族服裝也完全不會五彩斑斕。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見到了華麗的民族服裝,那多半是旅遊業從業人員穿著他們的工作服,當然,也可能是漢族遊客正在拍照。

是現代化的沖擊,讓少數民族放棄了華麗的傳統服飾嗎?恰恰相反,僅僅在幾十年前,大部分少數民族的日常服裝比今天還要樸素得多。

素色的棉麻和毛皮往往是民族服裝的主要原料,甚至樹皮、草繩也會被加以利用,像如今那樣占滿高對比度色盤、從頭到腳都是反光面料的民族服飾並不多見。如果生活在南方熱帶地區,一些族群的男性穿著甚至連能不能稱為「服裝」都不好說。

在上世紀50 年代一些南方民族地區的社會調查資料里我們就能看到一些這樣的記錄:……不論男女整天赤足,從不著鞋襪……平時上身赤裸,下身只蓋遮羞布……身披毯子,下身不穿褲,只用勺形的木頭或銅片遮住生殖器……族普遍穿上衣服還是近幾十年的事情……

那麼,這些樸素、粗獷的少數民族服飾又是怎樣變成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華麗多彩的樣子的呢?

1、增添元素,便於識別。

其實,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民族服飾,是50 年代中共開始系統地展開民族調查和民族識別之後,才逐漸形成的概念。

早年間,大眾對於中國境內不同族群具體形象的認知,大多還停留在「五族共和」的架構中。除了對藏族、蒙古族、滿族等幾個主要族群的形象和服飾多少有一些了解,對南方諸族群的認知基本是籠統的「百苗」印象。

50 年代,民族地區社會生活狀況調查展開後,許多邊遠地區原住民的日常著裝情況才首次被學者系統性地記錄下來。這些材料中記錄的民族服飾還多呈現出樸素、粗獷的特點,族群差異也不那麼突出。

但伴隨著民族識別工作的不斷推進,界定不同民族獨有的文化特徵就成為一項重要的需求,你屬於一個少數民族,就應當擁有它的文化特徵,最好還直接把它穿在身上。因此,各族群或自發、或被動地,把特定的民族視覺符號,體現在了他們的傳統服裝上。

生活在甘川交界地區的白馬人在被認定為藏族後,其傳統服裝上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典型藏族服飾元素。

在民國時期與漢族穿著並無差別的北京回族,則是出於民族認同的心理,在八九十年代後開始穿著民族服飾。不過在穿著方式上也做出了一些創新,一些覺得佩戴頭巾過於麻煩的回族女性靈活地選擇戴上了原本屬於男性的小白帽。

2、也有部分民族服飾,是考慮到他們過上社會主義幸福生活,在原有傳統樣式上藝術設計增色。

每認定一個少數民族,他們身著民族服裝的形象,就被參與民族地區調研的美術工作者精心描繪,躍然紙上,進入大眾傳播的視野。

尤其是在1979 年之後,隨著55 個少數民族中的最後一個民族「基諾族」被認定,民族識別工作基本完成,一整套完整的少數民族服裝標准形象也通過報紙、宣傳畫、教科書、郵票等媒介形式逐漸深入人心。

不過,當時確立下來的民族服裝,盡管已經較少數民族早年的日常著裝「增色」不少,還是遠未達到今天民族服裝的絢麗程度。

3、登上舞台,多姿多彩。

少數民族服裝最終的華麗轉身,還需等到改革開放,中國人民富起來後。與今天相比,40 年前完成民族識別後的民族服裝,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們仍是平時的生活與工作中需要穿上身的。

從80 年代末到90 年代開始,情況才開始變化,隨著民族地區與外界交流的不斷增加,少數民族大多不再花費大量精力去手工製作用於日常穿著的傳統民族服裝,而是選擇購買方便和簡潔實用的現代服裝,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勞作中,他們也多穿著買來的衣服。

到今天,除了一些生態環境極為特殊且自身文化延續性較強的民族地區以外,大部分地區的少數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都已經完全改穿現代服裝,傳統的民族服裝徹底失去了最基本的實用功能。

民族服裝的意義,收縮到文藝演出等對外展示的場合中,而這樣的定位,對服裝的民族辨識度提出了更高需求。 對於舞台上的演員,很少有人喜歡過於質朴的著裝,為了演出效果,新時代的民族服裝越來越色彩豐富。

4、由於有機械化量產的通用民族服裝裝飾材料,華麗的民族服裝反而比昔日樸素的民族服裝更易製作、獲取。

因此,在功能需求和生產便利的雙重作用下,民族服裝最終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絢麗多彩模樣。只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絢麗的民族服裝也只會出現在各種電視節目里。

C. 古代詩詞中經常出現的「搗衣」,到底是不是指用木棒敲打來洗衣服

我們經常可以在古代詩詞中看見「搗衣」這兩個字。當我們看到這兩個字的時候,肯定第一個想到的都是古代的女子在河邊用木棒敲打衣服,然後來洗衣服的樣子。但其實在古代社會的時候,搗衣並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指的是古代的一種有關於服飾的民族風俗。在古代的時候,當時的婦女會把布帛布料平鋪在一塊平整的石頭上面,然後用一根木棒去敲打它把它敲的平整。

但是到了封建社會晚期的時候,搗衣這個詞意思就不一樣了。因為底層的老百姓比較貧窮,穿不起布料好的衣服,所以他們穿的衣服都比較粗糙。所以,當人們洗衣服的時候,就會在河邊用棒槌去敲打衣物,在這個時候搗衣這個詞,它指的就是用木棒敲打衣服的狀態。

閱讀全文

與棒槌垂衣服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徽派大門建築圖片大全 瀏覽:21
短發發型圖片後面u字型 瀏覽:884
手機看好的文字圖片怎樣發朋友圈 瀏覽:115
如何將收藏的圖片轉到相冊里 瀏覽:77
古裝電視劇屈原高清圖片大全 瀏覽:72
word模板插入的圖片如何全選 瀏覽:530
水果製作圖片大全簡單漂亮 瀏覽:604
萌鴨子動漫圖片 瀏覽:221
寶寶燙發發型圖片女 瀏覽:708
美圖圖片紅色文字 瀏覽:145
河馬可愛手繪圖片 瀏覽:478
可愛的在嗎圖片 瀏覽:422
公孫離簡單圖片 瀏覽:538
網頁文字圖片排版 瀏覽:716
餘生愛自己女生背影圖片 瀏覽:152
可愛微笑卡通頭像圖片彩色小人 瀏覽:25
女扮男裝的動漫圖片 瀏覽:782
紳士紋身圖片大全 瀏覽:851
女生壓裙子圖片 瀏覽:687
勝利動漫圖片 瀏覽: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