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詳解天樞穴位位置圖和具體按摩手法
按摩天樞穴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增強胃動力,治療便秘、治療腹脹、腸鳴、痛經、腎炎等。但是天樞穴位的位置具體在人體哪裡呢,怎麼找
按摩天樞穴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增強胃動力,治療便秘、治療腹脹、腸鳴、痛經、腎炎等。
但是天樞穴位的位置具體在人體哪裡呢,怎麼找?
下面小編將圖解天樞穴位位置圖和具體按摩手法。
【天樞穴位的位置】
天樞穴的位置:在腹部,橫平肚臍中央,前正中線旁開2寸處。即:在腹中部,距臍中左右2寸處。
取穴技巧:仰卧,肚臍旁開3橫指,按壓有酸脹感處。
穴位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9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9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按摩天樞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主治疾病:便秘、腹瀉、細菌性痢疾、腹痛、腹脹腸鳴、嘔吐、虛損勞弱、傷寒、中暑嘔吐、急性闌尾炎、月經不調、不孕、帶下,以及腸道蛔蟲症,腸梗阻,闌尾炎,細菌性痢疾,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等。
天樞是大腸之募穴,是陽明脈氣所發,主疏調腸腑、理氣行滯、消食,是腹部要穴。大量實驗和臨床驗證,針剌或艾灸天樞穴對於改善腸腑功能,消除或減輕腸道功能失常而導致的各種證候。具有顯著的功效。
【功效】
調理脾胃、理氣健脾、通經活絡
天樞穴主要是調理以大腸為主的腸道病,對於急性的、慢性的都有用。如果說肚子咕咕作響的那種,也是適合用灸法。
【保健原理】
堅持按摩,可以調中和胃、理氣健康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闌尾炎、腸麻痹、細菌性痢疾、消化不良。
天樞穴是臨床常用穴位,其應用報道以治療腸胃疾病為主。經臨床摸索發現,天樞穴有其特殊的作用。
天樞穴與胃腸道聯系緊密,對調節腸腑有明顯的雙向性療效,既能止瀉,又能通便,按壓天樞穴屬足陽明胃經,具有調理胃腸、消炎止瀉、通利大便等功能,既通便,又可止腹瀉。按壓刺激此穴,可疏調腸腑、理氣消滯、通便。
㈡ 怎樣敲天樞穴圖
首先敲通俗的說就是按壓的意思
其次先來認識一下天樞穴
天樞穴,是治療腸胃疾病的重要穴位。天樞穴屬於足陽明胃經,是手陽明大腸經募穴,位於臍旁兩寸,恰為人身之中點,如天地交合之際,升降清濁之樞紐。人的氣機上下溝通,升降沉浮,均過於天樞穴。那麼如何找天樞穴呢?
【定位】臍旁兩寸。
【取穴方法】取穴時可採用仰卧的姿勢,天樞穴位於人體中腹部,肚臍向左右三指寬處
天樞
[定位] 在腹中部,平臍中,距臍中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九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 腹脹腸鳴,繞臍痛,便秘,瀉泄,痢疾,月經不調。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脹腸鳴;配氣海治繞臍痛;配上巨虛,下巨虛治便秘、瀉泄。
[刺灸法] 直刺1~1.5寸。
[附註] (1)大腸的募穴;(2)《千金》孕婦不可灸。
[別名] 長溪,谷門,長谷,循際,谷明,補元,循元。
[穴義] 募集氣血上輸大腸經。
[名解]
1)天樞。天星名,即天樞星,為北斗星的北斗一,其左連線為北斗二天璇星,右連線為北斗四天權星。天樞之名意指本穴氣血的執行有二條路徑,一是穴內氣血外出大腸經所在的天部層次,二是穴內氣血循胃經執行。本穴氣血物質來自二個方面,一是太乙、滑肉門二穴傳來的風之餘氣,其二是由氣沖穴與外陵穴間各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胃經上、下兩部經脈的氣血相交本穴後,因其氣血飽滿,除胃經外無其它出路,因此上走與胃經處於相近層次的大腸經,也就是向更高的天部輸送,故名天樞。
2)長溪、長谷。長,源源不斷也。溪,水流的路徑也。谷,狹谷也。長溪、長谷名意指本穴的氣血強盛,向外輸出源源不斷。本穴物質由胃經上下二部匯聚而成,其氣強盛,源源不斷地輸往大腸經所在的天部層次,故名。
3)谷門、谷明。谷,胃氣也。門,出入的門戶也。明,可見之物也,指本穴氣血強盛,外輸氣態物為可見之物。谷門、谷明名意指胃氣由本穴源源不斷地輸送大腸經。理同天樞名解。
4)循際、循元。循,循氣血執行的固有道路執行也。際,際會也。元,本元也。循際、循元名意指本穴的氣血強盛,循氣血物質的固有通路外輸大腸經。理同天樞名解。
5)補元。補,充補也。元,本元也。補元名意指本穴的氣血強盛,為人體後天之氣的充補之元。人體之氣分為多種,有元氣、宗氣、神氣等等。元氣為先天之氣,也就是腎氣,它與生俱來,不可改變。元氣為人的先天之本,它隨著人的生長發育而不斷消耗,但元氣的消耗隨人體後天之氣的盛衰而改變,後天之氣盛則元氣消耗慢,後天之氣衰則元氣消耗快。同理,補充了人的後天之氣也就是間接地補充了人的元氣,本穴輸出的強盛之氣即是有補充強化人體後天之氣的功用,故名為補元。
6)大腸經募穴。因本穴氣血強盛,氣血物質與大腸經特性相符,向外傳輸是輸入大腸經所在的天部層次,為大腸經氣血的主要來源之處,故為大腸經募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濁氣,性溫熱。
[執行規律] 水濕濁氣由本穴交於大腸經氣血所處的天部層次。
[功能作用] 募集大腸經的氣血物質。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