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的衣服:直接穿上上衣和褲子,紐扣要對應的扣好,腰間綁上腰帶,注意腰帶不能太寬松,要稍微收緊一些,如果有袖章的話,袖章要戴在右手的手臂上。
孩子穿的話,孩子穿完後,家長要注意幫助孩子整理下衣服,避免衣服太褶皺,讓孩子能保持好的儀表。如果有配套的帽子的話,也是要戴上的,還有綁帶要正確的綁。綁帶的是繞著結尾的,有兩種繞法,一種是1圈圈由下往上纏,纏完頭拽進即可,另一種是由中間起繞,由下往上對纏,最後兩頭一緊就行了。
注意
紅軍服是紅色歷史的代表,紅色文化的象徵,穿戴紅軍服紅軍帽應嚴肅規范,著裝整齊,嚴禁胡亂穿戴,一切有損形象的穿戴和行為都屬於違法行為,任何人都有義務制止。
1、穿戴紅軍服應帽檐朝前,五角星的位置應該在額頭正上方,嚴禁不規范、隨意的帶帽行為;
2、紅軍服袖章應該統一佩戴在左手臂靠肩的位置,穿戴整齊;
3、穿紅軍服應該將所有紐扣系好,注意軍容軍貌;
4、腳套和綁腿應該扎在膝蓋以下褲腳的位置;
5、參加學習培訓時腰帶應系在腰部位置,不要忘了系腰帶。
❷ 中國最早穿軍裝的部隊
紅軍時期我軍的軍裝
工農紅軍最早的統一著裝是在1929年。當年3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軍進入福建汀州城後,准備用打土豪等籌集到的2萬余元做紅軍的軍裝。因考慮到紅軍要經常在山地行軍作戰,灰布衣服在山區不易暴露目標,所以紅軍的軍裝、帽子和綁腿都選用灰布製作。上衣為中山裝,下衣為西裝褲。軍衣領上縫兩塊紅布領章,象徵紅旗普照全國;八角帽前縫上紅布五星,象徵工、農、兵、學、商團結一心向革命。
紅軍把汀州城內的縫衣工人全部組織起來,成立了第一個臨時被服廠。這個臨時被服廠,後來發展成為中華蘇維埃被服廠。當時正值列寧逝世5周年,為了懷念這位無產階級革命導師,故在紅領章周圍,鑲上了黑布邊。這是紅軍第一次在一個軍的范圍內有了統一的自製的服裝。
1931年底至1932年初,中央蘇區紅軍軍校成立之初,校長劉伯承指示時任學校俱樂部主任的趙品三為紅軍學員設計服裝。趙品三反復繪制草圖,決定軍帽採用八角,以表明紅軍是擁戴列寧的工農群眾的武裝。並認為大八角與中國人的身材不相稱,最後確定了小八角軍帽。軍服開始是仿照蘇聯紅軍的套頭樣式設計的,經學員試穿後感到緊口套頭不方便,也不適合我國南方的氣候,就又改成開襟敞口。劉校長看到頭戴小八角軍帽、身穿新式軍裝的學員後感到十分滿意,當即決定給全校學員每人做一套。當時正值三次反「圍剿」勝利之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已宣告成立,紅軍的後勤供應條件也有所改善。學員們很快就穿上了新式的統一軍裝。不久,中央蘇區各部隊都紛紛效仿紅軍學校,穿上了這種式樣的軍裝。從此,紅軍有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統一的軍裝。這套軍裝為八角帽(各部隊帽子的角大小有差異,如:紅四方面軍的帽子就是大八角),灰色中山裝(部分部隊是青色或藍色),佩戴紅領章、紅五角星帽徽,打綁腿,穿布鞋或草鞋。
抗日戰爭時期我軍的軍裝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同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12日,又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1938年初,在南方堅持了3年游擊戰爭的紅軍游擊隊,整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至此,全部紅軍都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紅軍納入國民革命軍隊列後,部隊編制、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和服裝、標志基本都與國民黨軍隊相同。國民黨政府象徵性地發給軍服、薪餉和槍械、彈葯,八路軍、新四軍改穿國民革命軍軍服,佩戴「青天白日」帽徽,並佩戴部隊番號臂章。八路軍軍服為土黃色中山裝,新四軍為灰色中山裝,軍帽為直筒加帽圍的圓頂帽,八路軍左臂佩戴「八路」、新四軍左臂佩戴「N4A」臂章。
皖南事變後,我黨從抗戰大局出發,豁達大度,仍保持了與國民黨的統戰關系,新四軍也繼續佩戴國民革命軍帽徽。但由於國民黨不再發軍服,而新四軍部隊不斷發展壯大,於是新四軍部隊逐步不戴帽徽。另外,皖南事變後,國民黨當局也停止了對八路軍的各種供應。但因為當時八路軍還被國民黨當局承認,所以,根據統戰的需要,八路軍部隊仍佩戴國民革命軍帽徽。而新組建的部隊和新參軍的戰士,我軍不再發給國民革命軍的帽徽。因此,當時八路軍幹部戰士中,戴不戴國民革命軍帽徽並不統一。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的軍裝
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新四軍與留在山東的八路軍部隊改編而成的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部隊不戴帽徽。由各解放區抽調部隊進軍東北而組成的東北人民自治軍(1946年1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第四野戰軍前身),也不戴帽徽。其餘部隊中,有國民革命軍帽徽的,戴不反對,不戴也無妨。而確定全部摘掉國民革命軍帽徽的時間是1946年11月國民黨召開國民大會到1947年3月中共代表團全部撤離南京期間。
解放戰爭後期,我軍正式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服顏色有土黃色和灰色兩種,胸前佩戴有「中國人民解放軍」七個黑字的白底紅邊胸章,帽子改為有一個小帽檐的解放帽,佩戴「八一」銅質紅五角星帽徽。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我軍由原來的單一軍種發展為陸、海、空三大軍種。由此,中國軍隊的軍服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先後經歷了多次改革,其中變化較大的有6次:
一、1950年,經中央軍委批准,統一了全軍的軍服制式和供給標准,樣式分為幹部、戰士、男女服幾種。單衣,幹部為開襟式,戰士為套頭式。女軍人為連衣裙,均戴大檐帽。用料為棉平紋布。顏色:陸軍為綠色,海軍單衣為上白下藍色、棉衣為藍色,空軍為上綠下藍色。統一佩戴「八一」五星帽徽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章。
二、1955年實行軍銜制時,參照蘇軍服裝樣式,對全軍軍服進行了全面改革。全軍軍官和士兵配發常服,校以上軍官配發禮服。常服樣式,男軍官為立翻領四個挖袋,西式褲,夏季戴大檐帽(1958年加發解放帽),冬季戴栽絨帽。男士兵為立翻領兩個上挖袋,西式褲,夏季戴船形帽(1958年改戴解放帽),冬季戴栽絨帽。海軍士兵為披肩領套頭式,褲子旁開口。女軍人夏服為小翻領兩個
❸ 新四軍和八路軍服裝的區別
1、軍徽不同
八路軍的有「八路」「十八集團軍」「18GA」幾種,新四軍則為「新四軍」或「N4A」等。
2、軍服顏色不同
八路軍軍裝色調極其混亂,骨幹部隊為繼承自中央紅軍的草木灰色,早期少部分得到國軍後勤供給的部隊為仿德國灰色,後來軍服均為根據地土法生產,山東、河北製成時通常為黃綠色,穿著後逐漸褪成黃灰或灰白色。陝北製成時多為灰色,穿著後逐漸褪成草綠色。
新四軍位於江浙,條件較好,一般為較穩定的藍灰色。
3、軍帽帽徽不同
新四軍:早期八路軍、新四軍都完全佩戴「青天白日」帽徽,1940年,由於發生了皖南事變,引起新四軍全軍極大憤怒,新四軍殘部和重建後的新四軍基本不再使用此帽徽。
八路軍:由於1940年後兵員大幅擴充,遠遠超過3個師的協議規模,加上國共合作時好時壞,無法獲得國統區工業部門才能提供的青天白日琺琅帽徽,越來越多的官兵軍帽上沒有青天白日帽徽而是僅有兩粒仿德國山地帽式紐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八路軍
❹ 八路軍軍服什麼顏色新四軍衣服顏色是否也一樣
顏色不一定,灰的,黃的,綠的都有,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後換發國民革命軍服裝。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戰開始。由於形勢的急劇變化,國民黨對兩黨合作抗日的態度轉向積極。中共中央應國民黨邀請,派周恩來、朱德和中革軍委副總參謀長葉劍英等,飛赴南京參加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的國防會議,並就紅軍改編等問題繼續同國民黨談判。8月15日,國民黨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表示了「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的決心,並下達總動員令。於是,兩黨最終就紅軍改編問題達成了協議。
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宣布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委任了正副總指揮。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命令,將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改為八路軍總指揮部,任命朱德為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葉劍英為參謀長、左權為副參謀長。中革軍委總政治部改為八路軍政治部,任弼時為主任、鄧小平為副主任。同時任命了各師的領導幹部。當日,朱德、彭德懷等高級將領發表通電,宣布就職,宣告部隊已改編完畢。
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按全國陸海空軍戰斗序列,將八路軍改稱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總部改稱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簡稱「集總」。朱德改任總司令,彭德懷改任副總司令。9月14日,朱德、彭德懷發布八路軍改為第十八集團軍的通令。但此後仍沿稱八路軍的番號,其指揮機關仍簡稱總部。
1938年初,在南方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的紅軍游擊隊,集中到皖南與皖東,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雲逸,政治部主任袁國平。新四軍全軍共轄四個支隊。
紅軍納入國民革命軍序列後,部隊編制、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和服裝、標志基本都與國民黨軍隊相同。
改換軍服後,八路軍、新四軍都佩戴「青天白日」帽徽,八路軍佩戴「八路」二字的長方形臂章,新四軍佩戴「新四軍」或「N4A」的臂章。臂章的標准尺寸為8.5厘米×6.5厘米,白底藍字。軍服主要品種有軍帽、軍衣、軍褲、軍大衣、標志符號等。軍帽為直筒圓頂加圍式,分單帽和棉帽。直筒式帽牆,平面圓帽頂,帶弧形帽檐和帽圍,帽圍兩端靠兩粒小紐扣結合在一起,冬季帽圍可以放下,起到護脖、護耳的作用。軍上衣為立翻領、對襟單排五粒扣、四個明貼袋,分夏服和冬服。不分大小號碼,長度一律「二尺五」。軍褲,幹部為西式褲,士兵為改良中式褲。軍大衣為翻領、雙排扣、兩個暗袋(軍官大衣有袋蓋,士兵大衣無袋蓋)、後開衩(軍官大衣長開衩,士兵大衣短開衩)。軍服顏色,八路軍多為土黃色,新四軍多為灰色。當時一名八路軍正規部隊的士兵的裝具應包括八路軍軍帽、軍衣、鞋、綁腿、子彈帶、手榴彈包、腰帶和棉被,一般都是兩雙鞋。附屬的裝備還有干糧袋、碗袋。
❺ 中國建軍以來共有幾種制式軍服分別是什麼
7種。
1,中山裝八角帽
1928年紅軍利用戰場繳獲的幾架縫紉機在江西寧岡挑寮村的一座破廟里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所被裝廠,也就是說,這時起紅軍才開始有了自己的制式服裝。這一時期紅軍的服裝樣式是用粗布做成的灰色中山裝、八角帽,綴以布質的紅五星帽徽和紅領章。
2,五零式
按陸、海、空三軍幹部、戰士區分。陸海空三軍幹部夏服均用棉平布製作,以服裝顏色、大檐帽帽徽圖飾區分軍種。全軍幹部、戰士夏季均戴大檐帽。陸軍幹部夏服有兩個上挖袋,褲子為西式褲,設有後槍袋。海空軍幹部夏服有四個挖袋。海軍幹部設有上白下藍和全藍服兩種。
3,五五式
55式軍銜服裝分禮服和常服兩類,首次突破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單一制式軍服的歷史。禮服配發校以上軍官,在重大禮儀場合和出國訪問時著穿,同時還設有海軍艦艇尉官禮服和水兵禮服,以及軍樂團、儀仗隊、文工團、體工隊禮服。軍官禮了配白襯衣,系藏青色領帶。
4,六五式
1965年,我軍取消軍銜制,隨即廢止55式軍銜服裝,全軍幹部、戰士一律戴解放帽,佩帶紅五星帽徽和全紅領章。
由於受"左"的思想的干擾,部隊在1965年6月1日取消了軍銜制。軍銜服裝隨即廢止,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體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綴紅五星帽徽和紅領章。樣式與55式常服相同。
5,八五式
1984年1月,中央軍委批准了軍服改革方案,並於1985年裝備部隊,定名為85式軍服。85式軍服仍然沿用55式軍服樣式。僅解放帽改為大檐帽,佩帶圓形「八一」紅五星帽徽和軍種肩領章。
6,八七式
系列服裝分禮服、常服、作訓服三類。
禮服是軍官在重大慶典和重要外事活動時著穿的制式服裝。分夏禮服和冬禮服兩種。禮服為西服式。配白襯衣,系藏青色領帶,按不同顏色和褲中縫牙線的顏色區分軍種。
7,零七式
標志服飾主體圖案,以「八一」軍徽、長城、盾牌、鋼槍、飛翅、鐵錨為主,象徵人民軍隊是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鋼鐵長城,體現全軍官兵獻身國防的堅強意志和勇往直前的戰斗精神。
(5)穿紅軍的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工農紅軍初期的服裝主要靠自製或從敵人手中繳獲而解決,沒有統一的樣式。紅軍製作軍服的材料來源:一是從城裡買來;二是把打土豪沒收來的衣服和布料加以改裝。
紅軍軍裝和小八角帽的設計者是山西省榆次市西赫村人趙品三,他是榆次最早的黨員之一。
第3次反「圍剿」後,趙品三調到中央紅軍學校任俱樂部主任,時任中革軍委總參謀長、瑞金衛戍區司令、紅軍學校校長兼政委的劉伯承,有感於紅校學員著裝的雜亂,把設計軍服的任務交給了他。趙品三開始時仿照蘇聯紅軍軍服樣式設計,上衣是緊口套頭的,很不適合南方的氣候。
後改為開襟敞口的,並綴上紅領章,軍帽用適合中國人臉型的「小八角」式列寧帽,帽中央綴一顆紅五角星。趙品三設計的軍服,得到了劉伯承的認可,並隨之普及開來。
抗戰全面爆發後,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服裝、標志基本與國民革命軍相同。理論上,除無軍銜、無「符號」胸章、包括朱德、彭德懷在內的絕大多數軍官均無大禮服和毛呢料制服(也有葉挺、林彪等例外)外,八路軍、新四軍軍服服裝與國軍中央軍和除東北軍外的其他部隊完全相同。
但實際上,八路軍軍裝色調極其混亂,骨幹部隊為繼承自中央紅軍的草木灰色,早期少部分得到國軍後勤供給的部隊為仿德國灰色,後來軍服均為根據地土法生產,山東、河北製成時通常為黃綠色,穿著後逐漸褪成黃灰或灰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