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古代宮廷衣服圖片

古代宮廷衣服圖片

發布時間:2025-10-01 15:37:24

1. 清朝女子服飾樣式與種類

康熙年間

貴族婦女流行一種身著黑領金色團花紋或片金花紋的褐色袍,外加淺綠色鑲黑清代女裝

邊並有金綉紋飾的大褂。襟前有佩飾,頭上梳大髻,也有包頭巾樣式。侍女是著黑領綠袍,金紐扣,頭上飾翠花,並有珠璫垂肩。

乾隆年間

婦女著鑲粉色邊飾的淺黃色衫,外著黑色大雲頭背心。裙邊或褲腿鑲有黑色綉花欄干,足著紅色弓鞋。也有著朱衣,袖邊鑲白緞闊欄干,足著紅色綉花鞋。也有的著鑲有黑邊飾的無領寶藍色衣者,襟前掛香牌一串,紐扣上掛時辰表、牙簽、香串等小物件。也有的在衣服外面結桔黃色帶子,垂在腰胯兩側與衫齊,帶子的端頭有綉紋。也有的著白紗汗衫,黑褲紅腰帶、紅肚兜,鞋後跟有提舌。

嘉慶、道光年間

女子多著低領藍衣紫裙,裙子鏡面和底邊均鑲黑色綉花欄干,袖口鑲白底全彩綉牡丹闊邊。也有的袖口和衣服裙子鑲闊欄干,裙帶垂至膝下,肩有鑲滾雲肩。也有的著團花綠衣淺紅色裙,裙的鏡面上綉少許折枝花數朵,披雲肩垂流蘇。

同治年間

流行藍緞地鑲闊邊的綢褲帶,帶寬一丈或數丈,帶端有綉紋。無論著裙著褲均有系帶的習俗。腰帶系後垂至膝下為尚。

光緒中期

婦女衣裙漸短,袖子漸寬,帶長過膝露出約一尺有餘,走動時隨風飄擺,也有將流蘇縫於帶端,擺動時呈現異樣效果。服色以選用湖藍、桃紅為多,也有寶石藍和大紅等色。

光緒末年

婦女的衣服身長過膝,採用大鑲滾裝飾,裙上有時加十六至二十條飄帶,每條帶尾繫上銀鈴,步行時有響聲,甚為風趣。衣襟前掛有金或銀制的裝飾物,如耳挖子、牙剔子、小毛鑷子等。有的還掛有梅檀一類的裝有香料的小香囊。也有的系著內裝香脂粉的綢緞或緙絲製成的小鏡袋。與此同時,上海流行一種新裝,這種新裝不但在袖邊,也在臂肘上飾以鑲滾,衣服較前窄且長,褲子也相應地窄了一些。並配以三至四對手鐲。如此新裝,確實將婦女們的形象裝扮得更加清秀和嫻靜。這種在原有基礎上稍加變化的新形式,在當時就是時髦的新潮裝。

清末

流行衣袖裡面裝假袖口,少時一、二幅,多時二、三幅。這種裝束,一則為了顯示身份和富有;二則為加強旗裝封閉形式的風格特色。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裝飾布局也追求與旗袍相同,由此整體服飾更增加了華麗的效果,也加強了裝飾的層次感。假袖口一層層連接起來,顯現出窄袖的修長感覺。

宣統至民國初年

這個時期婦女的衫褲比光緒末年更窄小,衣領卻增高,甚至可以掩住面頰,如同馬鞍形狀。這個時期的鑲滾裝飾較前簡單得多,但襟前仍然系掛裝飾物。清代女子服裝,有公服、禮服和常服。公服是自皇後至七品命婦規定的服制;禮服在民間指的是吉服或喪服。婚喪嫁娶及壽日的衣服,宮廷中是按命婦的品級規定的;常服形式多,

皇宮嬪妃禮服

分吉服和喪服兩類。宮廷中的吉服有如下規定:皇太後、皇後、皇貴妃和貴妃的吉服冠採用熏貂並綴朱緯(一種圖案);龍褂色為石青有綉文;龍袍色用明黃,皇子福晉、親王福晉的吉服冠用熏貂,頂用紅寶石。皇子福晉的吉服褂色用石青有綉文;皇子福晉蟒袍用香色,通綉九蟒五爪;文武官一品至九品的夫人所著補服隨夫品級,補子的形制為方,清末品官的命婦有用圓形補底。一品文官綉鶴;二品綉錦雞;三品綉孔雀;四品綉雁;五品綉白鷳;六品綉鷺鷥;七品綉雞?;八品綉鵪鶉;九品及未入流的綉練鵲。武官一品綉麒麟;二品綉獅子;三品綉豹;四品綉虎;五品綉熊;六、七品綉彪;八品綉犀牛;九品綉海馬。無品級的夫人用天青色大褂。不用補子,紅裙,衣袖口邊鑲綉可隨意。而妾只能用粉紅色和淡藍色。清代命婦的鳳冠(又名「珠冠」,因冠上以珠為主要裝飾),霞帔、蟒襖沒有規定。總之,清朝命婦的各種品級均以綉蟒為裝飾。這一點與明代有些不同,明代命婦大衫不綉蟒,而只綉雉(瞿)、孔雀、鴛鴦和練鵲。

2. 清朝不同階層的人群服裝特點

清朝不同階層的人群服裝特點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同時也是中國歷朝紡織染色工藝最發達的朝代,但也是一個等級分明的朝代,皇親貴族、士官達人與普通民眾的服飾有著鮮明的特點,層次差距甚大。那麼中國清朝服飾,不同階段的人群服飾有哪些特點呢,通過一組圖片來欣賞下吧。

清代官服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官帽與前朝截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 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綉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

清代男裝

清代男裝主要是長袍和馬褂,袖端呈馬蹄形是歷代不曾見過的。長袍造型簡練,立領直身,偏大襟,前後衣身有接縫,下擺有兩開衩(古時稱「缺褲」),四開衩和無開衩幾種類型。皇室貴族為便於騎射,著四面開衩長袍,即衣前後中縫和左右兩側均有開衩的式樣,平民則著左右兩側開衩或稱「一裹圓」的不開衩長袍。在我國文學名著《紅樓夢》第九十四回「宴海棠賈母賞花妖」一節中,記述了一段內容「那日寶玉本來穿著」一裹圓的皮襖在家休息,忽聽賈母要來,便去換了一件狐腋箭袖,罩了一件玄狐腿外褂。這里說明「一裹圓」,是休閑衣服,不可登大雅之堂,所以賈母的到來,必須換掉便裝,改著正式穿戴。滿清時期長袍外面的馬褂身長不過膝,袖寬且短。衣服上的佩飾比較瑣繁,一個金銀牌上垂掛著數十件小東西,如耳挖子、鑷子、牙簽,還有一些古代兵器的小模型,如戟、槍之類,佩掛飾物在清代已經形成風尚。

男裝中以褂最為盛行,馬褂是滿清男子四種制服之一。四種制服為禮服、常服、雨服和行服,馬褂即行服。馬褂自康熙年間進入富家後,軍服也用此制。史料《陔余叢考·馬褂》記「凡扈從及出使,皆服短褂,缺襟袍及戰裾,短褂亦曰馬褂,馬上所服也」。馬褂做為外用,有單、夾、棉幾種不同做法,一般採用石青、紺色、黑色等較素的顏色,習慣上不用亮紗原料。在乾隆年間,有翻毛皮馬褂,為貴族服用,官職人員著褂在胸前背後綴有補子叫「補褂」。馬褂又名「德勝褂」。清初馬褂採用天藍色。乾隆時以玫瑰紫為佳,清末深絳(赤、大紅)最流行,民國時期流行淺灰和淺駝顏色。

清代女裝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袍,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旗袍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史書記載「……鑲滾之費更甚,有所謂白旗邊,金白鬼子欄干、牡丹帶、盤金滿綉等各色,一衫一裙……鑲滾之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鑲條居十之四,衣只有六分綾綢,新時離奇,變色以後很難拆改。又有將羊皮做襖反穿,皮上亦加鑲滾,更有排須雲肩,冬夏各衣,均可加工……」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女不纏足不著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旗裝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點外,不同時期的組合特徵仍比較鮮明。

清朝有哪些文化

小說

清朝小說以曹雪芹等著《紅樓夢》被認為代表。《聊齋志異》、《儒林外史》和晚清譴責小說均有很大影響。

詩歌

清朝詩歌在中國歷史上影響不大。早期,納蘭性德的《飲水詞》為後人稱頌。

乾隆帝酷愛作詩,但很少有佳作。被成為「詩界革命」的詩歌改良運動產生於戊戌變法前後,其代表有黃遵憲的詩,其餘如譚嗣同、唐才常、康有為、黃遵憲、蔣智由、丘逢甲、夏曾佑均有作品。

京劇

京劇源於明朝的崑曲和京腔,形成於乾隆、嘉慶年間。京劇之名始見於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系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而成,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

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

繪畫

清代的'畫壇由文人畫佔主導地位,山水畫科和水墨寫意畫法盛行,更多畫家追求筆墨情趣,在藝術形式上翻新出奇,並涌現出諸多不同風格的流派。清初朱耷、石濤的山水花鳥畫,中期的「揚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吳昌碩的仕女花鳥畫及楊柳青、桃花塢和民間年畫均對後人有很大影響。

建築

清朝皇帝熱愛修建園林,數三山五園最為著名。北京西郊的圓明園也是十分奢華,圓明園擁有150多座精美的宮殿、台閣、寶塔等建築。前後經歷一百五十餘年,耗費白銀約二億兩。

圓明園最初是康熙帝賜給皇四子胤禛的。雍正即位後,拓展原賜園,乾隆在位期間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並入了萬春園。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

道光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文物被劫掠,同治時欲修復圓明園,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築。八國聯軍之後,又遭到官僚、軍閥巧取豪奪的毀滅打擊,終變成一片廢墟。

;

3. 明史清宮劇里的古裝戲都衣著華麗唯美,真實的古代百姓衣著到底如何

從二十年前的《還珠格格》到十年前的《宮鎖心玉》、《宮鎖珠簾》,六年前的《步步驚心》、《甄嬛傳》以及去年大火的《如懿傳》、《延禧攻略》,可以說每一年都有爆款,並且無論哪一個電視劇的服裝都很精緻,無論主角還是配角都有對應的服飾,對應的住所和工作,似乎清朝的宮廷生活就是這樣的。


這種發型用鈿子為飾,鈿子以鐵絲為骨,也有用藤絲的,外面裱以黑紗,上面飾有翠翟。這樣做已經很漂亮了,但是愛美之心永無止境的清朝女子想在頭上戴更多的珠釵翠環,於是旗頭越來越高,後來出現了“牌樓式”的固定裝飾。簡單來說,去年大火的《延禧攻略》是清朝前期的發型,老版《還珠格格》是清朝後期的發型。漢族女子在清朝中期也開始模範滿族女子的發型發飾,可見民族融合的強大力量。

4. 關於中國古代服飾樣式及其象徵意義

古代貴族男子的服飾裙服之中,以帝王袞冕最為華麗。先秦袞冕之制,分上衣與下裳。衣多黑色(玄衣),以象天;裳多黃色(黃裳),以象地。也有淺絳色的。玄衣廣袖,上面用朱(赤紅)、白、蒼(青)、黃、玄(黑)五彩絲繪(綉或織)出日、月、星辰、山、龍、花蟲...
裙服之中,以帝王袞冕最為華麗。先秦袞冕之制,分上衣與下裳。衣多黑色(玄衣),以象天;裳多黃色(黃裳),以象地。也有淺絳色的。玄衣廣袖,上面用朱(赤紅)、白、蒼(青)、黃、玄(黑)五彩絲繪(綉或織)出日、月、星辰、山、龍、花蟲等圖畫。裳畫也用五彩絲綉出宗彝(禮器)、藻(水草)、火等圖案。這些圖畫和圖案的花樣合稱為12章紋。裳前有皮製的芾,硃色。上面繪龍、火、山三章,系於腰間革帶,蔽之於裳面膝前。裳旁佩玉。裳後系組綬(寬絲帶做成的花樣垂飾)。腰間還用大帶系束。

發束於頭頂,著冠(帽子),冠卷有紐,紐中貫以玉笄,扣緊冠與發。冠上加冕(一塊寬0.8尺、長1.6、前圓後方的平板,又稱冕延,板為木質,以玄布面上,赭布面里),冕延前後均勻地垂有12旒(用彩絲作繩,貫串五彩玉珠,稱為旒),每旒12玉,前後共24旒,共用玉珠228顆,稱為玉藻。冠冕旁懸玉,名「充耳」。足著赤舄(厚底鞋,以木復於履底做成,舄前頭上,寬翹,寬而且高,足可以把垂地長裙的前裾緣挑起,以便向前邁步)。

後世袞冕都遵照先秦制度,略有變化。其他諸候、公、卿、大夫之冕服,其冕旒數嚴格按等級規定依次減為9旒、7旒、5旒、3旒有差,每旒用玉數也依次減為9玉、7玉、5玉、3玉不等,衣裳上的章紋也嚴格按等級遞減,有9章、7章、5章、3章之別。冕服種類名稱,有袞冕、山冕等數十種。

衣與裳相連的深衣袍服用途最廣:可以作文武官員的次等朝服,也可以作諸侯士大夫燕居的晚禮服,還可以作帝王不視朝時的便服。深衣又是庶人參加祭禮時的惟一可穿的禮服,在婚、喪、賓禮中也可以穿,而且不分男女都可以穿。

平民日常著襦褲,襦是短衣。以短衣長褲為常服,不在外面系裙,據說始於趙武靈王。這是從北方少數民族引進的一種服式,最初是將左衽短夾袍套在長褲之上,稱為褲褶(音襲)服,後來適應漢族習慣而有所改變。貧者著褶,即粗布長襖,顏色多為青、黑兩色。喪服白色。

男子頭為束發冠笄。冠的形制有高冠、弁、粱冠、籠冠、小冠、襆頭、幘、帽等。其細別的各種冠帽之名,如委貌冠、通天冠、遠游冠、進賢冠、大帽、圓帽、鵝帽、唐巾、席帽等,可達數十種。也有戴各式頭巾如四方頭巾、萬字巾、雲巾、軟巾、幅巾、葛巾、華陽巾等,還有的地區農民戴笠帽。

【頭部分】

冠是貴族男子所戴的「帽子」,但是它的樣式和用途與後世所謂的帽子不同。據說早先的冠只有冠梁,冠梁不是很寬,有褶子,兩端連在冠圈上,戴起來冠梁像一根弧形的帶子,從前到後覆在頭發上。由此可見,上古的冠並不像後世的帽子那樣把頭全部蓋住。

冕是一種最尊貴的禮冠。最初天子諸侯大夫在祭祀時都戴冕,所以後來有「冠冕堂皇」這個成語。「冠冕」又可以用作仕宦的代稱,它又被用來比喻「居於首位」。

弁也是一種比較尊貴的冠,有爵弁,有皮弁。爵弁據說就是沒有旒的冕。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頂,類似後世的瓜皮帽。

帽據說是沒有冠冕以前的頭衣,《荀子·哀公》:「哀公問舜冠於孔子」,孔子對曰:「古之王者有務而居領者矣」,楊倞注「務讀為冒」,意思是說務就是帽。後來帽成為正式的頭衣,杜甫《飲中八仙歌》說,張旭「脫帽露頂王公前」,脫帽沒有禮貌,可見戴帽就有禮貌了。

【身體部分】

衣只指上衣。下衣叫做裳。《詩經·邶風》說:「綠衣黃裳。」但是裳並不是褲而是裙。連在一起的叫做深衣。古人衣襟向右掩(右衽)用絛系結,然後在腰間束帶。

帶有兩種:一種是絲織的大帶,一種是皮做的革帶。大帶是用來束衣的,叫做紳,古人常說「縉紳」意思是把上朝時所執的手版插在帶間,而縉紳就成了仕宦的代稱,「紳士」的意義也就此發展而來。革帶是用來懸佩玉飾等物的。古人非常珍視玉。《禮記·玉藻》說:「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裘和袍是禦寒的衣服。可見古人穿裘,毛是向外的,否則不容易看見裘毛的色澤。袍是長襖,據說裡面鋪的是乳麻。一般來說,窮到穿不起裘的人才穿袍。可見穿袍穿裘有貧富的差別。漢以後有絳紗袍、皂紗袍,袍成了朝服了。
(上古的布並不是棉織品,而是麻織品或葛織品。帛則是絲織的總稱。布與帛也形成了低級衣服與高級衣服的對比,貧賤的人穿不起絲織品,只能穿麻織品,所以「布衣」成了庶人的代稱。 )

『關於褲子的問題』上古所說的褲,並不等今天所謂的褲。《說文》:「絝,脛衣也。」可見當時所說的,很像今天的套褲,所不同者,它不是套在褲子外面的。有襠的褲子叫褲,《釋名·釋衣服》說「褲,貫也,貫兩腳,上系腰中也。」此外有一種,類似後世的短褲叉,形似犢鼻,叫犢鼻褲,穿起來便於勞動操作。《史記》說,司馬相如「身自著犢鼻褲」,和奴婢們一起洗滌食具。

【足部分】

上古的鞋叫履,有麻履、葛履等。據說葛履是夏天穿的,冬天穿皮履。一般的履是用麻繩編織成的。編時要邊編邊砸,使之結實。
從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商周時期人們穿的多是分為上、下兩部分的衣裳。這是當時男人的常服。中古以後,分為上下兩截的衣裳變成了婦女專用品,男人們穿的多是連成一體的長衣了。這種重大改變是在什麼時候發生的呢?追本溯源,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一種上衣下裳聯在一起的新衣裳,它就是促成這種變化的"深衣"。

深衣在當時確實有不少優點。它縫制容易,穿著方便,既利於活動,又能嚴密地包裹住身體,還可以充分利用布料。因此很快流行開來,無論文人、武夫、官員、平民,全都把它作為日常服裝,甚至作為禮服穿用。當時男深衣曲裾較短,只向身後斜掩一層。女深衣曲裾很長,繞著身體纏了好幾層,前襟下面還垂下一枚三角形的衣物,可能是右側衣襟的斜衽。由此看來,深衣這種式樣的最大特點,就是這條曲裾。

戰國時期,南北各國的文化出現了明顯的不同。深衣的具體式樣也是這樣。北方的衣著顯得衣袖窄長,上衣緊貼身體,下面的衣裾寬大。在上衣部分顯露出胡人服式的一些影響,可能吸收了胡服的特點。而在南方可以看到三種以上的不同深衣。一種深衣的式樣很特別,衣袖肥大而下垂,在衣袖口處突然收緊。衣裾長可拂地。人們稱它為"垂胡形衣袖"。這種衣袖可以兼作口袋使用,香袋、手巾、零錢等都可以放在裡面。這是當時貴族婦女穿用的常服。另一種服式的肩部、腋下比較寬松,衣袖從肩往下逐漸變窄,形成細長窄小的袖口。衣裾拂及地面,使足部不外露。還有一種深衣式樣顯得很簡陋。它衣袖寬松,像一隻圓筒,衣服上下寬窄相近,衣裾較短,露出了雙腳。前襟下面還露出了下垂的右內襟。這種形式簡陋,裁剪方便,適宜勞作的服裝就是漢代社會中下層勞動人民的日常衣著吧。

曲裾和直裾的長袍代替了褲子的遮蓋作用,使褲子的發展受到了阻礙。在流行深衣的地區,褲子還大多隻有雙腿的形式。

漢代,上身穿短襦,下身穿褲子或在腿上纏繞邪幅的服裝級合更為廣泛地流行開來。當時勞動人民赤裸身體,僅穿一條下裳勞作是很常見的。當時的那種短褲與今日的中式短褲相近,漢代人稱之為"褌",是下層勞動人民常穿的。"犢鼻褌"是貧賤勞動人們穿的另一種短褲。它十分短小,只是一塊三尺長的布帛圍在腰胯間,很像今天日本相撲運動員們比賽時穿的兜襠。犢鼻褌在當時的貴族富翁眼中是十分低賤的。
眾所周知,中國封建社會的全盛期是漢唐。在同一歷史時期,漢唐都曾執世界之牛耳,「漢唐雄風」的精神內涵在於政治上天下大治、四方來朝,經濟上繁榮發達、百姓安樂,文化上煌煌大觀、彪炳史冊。我國完整的服裝服飾制度是在漢朝確立的,漢代染織工藝、剌綉工藝和金屬工藝的飛速發展,推動了服裝裝飾的千變萬化; 而唐代服飾豐富多采富麗堂皇,風格獨特奇異多姿,成為中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令世人矚目。 「寬衣交領,袖寬且長;隱扣系帶,上衣下裳」這十六個字總體概括了漢服的特點。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也使得漢服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而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裙子也納有絲棉,質料用黃絹。
漢朝男子服裝,以袍為貴。袍服一直被當作禮服,它們以袖口有明顯收斂的大袖為主,領、袖都飾有花邊。袍服的領子以袒領為主,大多裁成雞心式,穿時露出內衣。袍服下擺,常打一排密襇,有的還裁製成月牙彎曲狀冕冠的顏色,以黑為主。漢代以冠帽作為區分等級的主要標志,主要有冕冠、長冠、委貌冠、武冠、法冠、進賢冠等幾種類型。按照規定,天子與公侯、卿大夫參加祭祀大典時,必須戴冕冠,穿冕服。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發髻拴結。並在笄的兩側繫上絲帶,在頜下系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 漢朝的女式衣服,主要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袍服的衣襟繞轉層數加多,下擺增大,穿著這種衣服,腰身大多裹得很緊,且用一條綢帶系扎腰間或臀部。裙子大多用四幅素絹拼合而成,上窄下寬,不加邊緣,在裙腰兩端縫上絹條,以便系結。漢代婦女的髻式五花八門,發髻的編梳一般是由頭頂中分為二,然後將它們各自編成束,再從下朝上反搭,挽成各種式樣。名稱有瑤台髻、垂雲髻、百合髻、同心髻等,她們常在髻後垂一束頭發,名「垂髾」或「分髾」,貴婦們在頭上插步搖作裝飾,這是一種附在替釵之上的首飾,上面飾有金玉花獸,還有五彩珠玉下垂,而奴婢則多數用巾子裹頭。 唐朝女性服飾向來以濃艷、雍容、奢華著稱,時尚潮流是遮蔽趨暴露、清秀趨豐腴,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裙子以下擺不齊整的長方形方片直裙為主,流行高腰或束胸、貼臀,寬擺齊地的樣式,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從盛唐宮廷傳開的「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時常搭配長巾子,系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名曰披帛。唐代婦女常在發簪上插花或珠翠,花鈿、面靨、斜紅構成了俏麗艷妝,用錦綉織物、彩帛、皮革做成精緻的花鞋。 唐朝最具代表性的服裝特色是:袒胸、高腰、披巾、明衣、男裝、胡服和所謂的「時世裝」等,唐代女裝裙色以紅、紫、黃、綠最多,其中以紅色最為流行。衣身袒胸短襦、肩披寬長的肩巾、下穿高頭雲履。婦女服飾展現性感魅力,其中著名的是明衣的使用。明衣原屬禮服的中單,是用透明的薄紗製成。在以往只當作內衣穿著,但是在盛唐時期,明衣被當作外衣,並成為盛裝。女扮男裝也是唐代服飾的一大特點,身著窄袖圓領長袍、配腰帶、穿長褲,戴胡帽在盛唐蔚然成風。 唐時男子冠服特點主要是上層人物穿長袍,官員戴襆頭、百姓著短衫。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其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顏色來區分等級,用花紋表示官階。 漢唐博大豪放的神韻氣魄足以令每一個中國人心馳神往,藉助漢風唐韻服飾展,我們得以一窺那種流光溢彩的盛世圖景,雖然其是漢唐全面繁榮的豹之一斑,卻已令我們心旌搖盪。也促使我們在走向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去開創令後世敬仰的文化繁榮。 春秋戰國貴族服飾
春秋戰國貴族冠帽與服飾 戰國白玉人像,頭戴冠,兩側有組纓下垂系於頜下,腦後辮發上挽,包入冠內;身穿窄袖長袍,腰系帶,足穿鞋。春秋除胡服之外,還有一種服式,叫「深衣」。深衣不同於上衣下裳,是一種上下連在一起的服裝,這種服裝在社會上影響很大,不論貴賤男女、文武職別,都可以穿著深衣。 楚國男子服飾

楚國男子的曲裾深衣 左1、2圖為穿曲裾、繞襟、彩綉深衣的男子(彩繪木俑,傳世實物,原件現分別藏於何蘭萊登博物館及美國大都會美術館)。左3、4、5、6圖為穿曲裾、繞襟深衣的戰國男子(湖南長沙出土文木俑)。右圖穿大袖繞襟深衣的僕人(河北平山三汲出土托燈銅人)。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
戰國男子著裝,衣長不過膝,以連續矩紋和條紋作裝飾,此種圖案與當時的漆器器皿邊飾十分吻合。男裝以交叉領、窄袖、腰間束帶為基本形式。戰國時期的帶鉤比西周初時有很大進展,質地為金、銀、銅、鐵、玉,在帶鉤上刻有花紋,有時也鑲上綠松石,顯示貴重富有。還有一種金銀錯的嶄新手工藝,外觀更加精緻華貴。戰國時期的冶鐵業比較興旺,除可以製做男人身上懸掛的銅刀外,工藝也屬上乘,二十五公分長的小彎刀上雕刻有花紋,深受人們的喜愛,為它取名"容刀"。這時的掛刀,已不完全為實用,很大成份以裝飾取代了實用。《史記》中記載,在戰國時期,出現了一樁有影響的事情。即趙武靈王實行的軍服改革,後來人們稱之為"胡服騎射"。其形制為身穿袴褶,短身廣袖,形若袍式,腰帶上以金玉為飾有帶鉤。後人評價這件服飾史上的創舉是實踐出真知。如果沒有戰爭的實踐,如果趙國在當時不是處在弱小地位,就不會有軍服改革。因此,有人說趙國後來由弱變強,這次果斷革服是重要條件之一。根據文獻記載:"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饐靴。窄袖利於馳,短衣長饐利於涉草。"此文說明革新後的服飾面貌,形象地描述了胡服的形式和它的功用。可見,歷史上對這次大膽的胡服革新漢裝的創舉是肯定和贊許的。戰國七雄之中,秦國由於地處偏遠的西北地帶,所以在服飾上和禮儀上與其他六國相差較多。從記載得知秦的鬥士早期以旄頭作首服(即耗牛尾的毛作裝飾),武將用絳帕(紅巾)包頭,秦孝公用幘(古代一種頭巾)。而其他六國較之秦國地理環境有利,而在服裝上多有奢侈,另外服飾上也有差異。據記載,楚國有一種珠履(在鞋上綴寶石);齊國有千金白狐襲,而趙國則有數百婢妾服用綺縠襦裙和方履。此外楚制長冠、法冠、趙制高山冠等,均被後人延續傳用。以上諸項僅從文字記載中得知,而形象記載只能從漢以後的畫像中才能見之一二。

5. 唐朝服裝分類(全面)

唐朝服裝分為四類:

1、宮廷服飾:

冠服制度是封建社會權力等級的象徵,作為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精神支柱的儒學,則把恪守祖先成法作為忠孝之本,強調衣冠制度必須遵循古法,特別是作為大禮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棄先王遺制,故稱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閉性;

2、天子服飾:

按照服裝的穿著場合,唐朝天子的服裝可以分為禮服和常服;

3、命婦禮服:

皇後的三種服裝有褘衣、鞠衣、鈿釵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種服裝有褕翟、鞠衣、鈿釵禮衣;

4、公卿禮服:

唐代官吏服裝大致可分兩類,一類為祭祀與重大政事活動的服裝;一類為比較普通的工作與社交活動的服裝。



(5)古代宮廷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唐朝服飾的相關變革:

唐代官服發展了古代深衣制的傳統形式,於領座、袖口、衣裾邊緣加貼邊,衣服前後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後襟下緣各用一整幅布橫接成橫襕,腰部用革帶緊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寬袖式兩種,窄緊直袖的稱為褠衣,這種款式便於活動。

寬袖大裾的款式則可表現瀟灑華貴的風度,稱圓領衫、袍,上自帝皇、下至廝役都可以穿。襆頭、圓領、革帶、長靿靴配套的服式,一直流傳到明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朝服飾

閱讀全文

與古代宮廷衣服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圖片頭像動漫男生冷酷 瀏覽:460
手機圖片大全女生清新背影 瀏覽:754
男生發螢火蟲圖片怎麼回復 瀏覽:679
美女屁股對著正前方圖片 瀏覽:201
美好的發型圖片 瀏覽:43
大紅衣服搭配圖片欣賞 瀏覽:508
美女健美健身訓練圖片 瀏覽:231
睡衣家居衣服圖片 瀏覽:874
有氣質的短發發型圖片 瀏覽:295
我想看別人畫畫簡單的圖片 瀏覽:331
公主簡單圖片怎麼 瀏覽:129
白色底圖圖片可愛的 瀏覽:45
衣服大全圖片動漫 瀏覽:185
漫畫男生圖片帥冷漠紫發 瀏覽:71
一個黃衣服女孩咬衣服露胸的圖片 瀏覽:824
過年Q版小女孩卡通圖片 瀏覽:905
word文檔插入圖片怎麼製作 瀏覽:394
手機可愛桌面壁紙圖片 瀏覽:177
男生學生短發造型圖片 瀏覽:761
ps如何重新選擇新圖片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