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常看的外國電影裡面,那種歐洲復古襯衣,領口有像系鞋帶那種的繩子穿插方式,請問哪有這種衣服賣
原名叫做PirateShirt 大概是海盜襯衫的意思吧,您按照這個關鍵詞搜索,應該能找到不少鏈接和圖片。
要買的話,國內幾乎沒有,國外的網購網站到是有很多賣這個的。
Ⅱ 孟晚舟穿一整套香奈兒現身,這顏色就意味著不會輕易被打敗,對此你怎麼看
孟晚舟現身時所穿的玫紅色香奈兒套裝,確實凸顯了自身的氣質以及內涵修養,也代表著孟晚舟不會向惡勢力低下自己的頭顱。因此在我看來,孟晚舟的衣服顏色不僅是很好的服裝搭配,也是一種向外界宣傳自己觀點和態度的方法。
其實孟晚舟無故被加拿大非法滯留的事情,早就引發了全國民眾的高度關注,因為在孟晚舟事件當中,大家看到了外國人的險惡用心,雖然孟晚舟只是被限制了人身自由,但是孟晚舟的腳踝處依然有電子腳銬。
只不過就算處於巨大的危險之中,孟晚舟依然沒有向惡勢力低頭,因為孟晚舟相信自己的冤屈一定會被洗清,所以無論在什麼場合上,孟晚舟都會穿著明亮色彩的服裝,因為孟晚舟覺得這么做,是在向外界表達積極的觀點以及立場。
當然我們也希望大家不要過多的關注孟晚舟以後的發展,因為孟晚舟也希望大家能夠把更多的心思,用來建設自己的國家,只有把國家建設的更好,才能夠讓孟晚舟事件再也沒有發生的可能性。
Ⅲ 漢服和服韓服他們是不是都是中國的古代日本的古代韓國的古代服裝呀
不是漢服與韓服、和服像,而是和服、韓服很像中國的漢服。因為他們的服裝都是在我國學習模仿過去的,和服明確就是從我國唐代時期模仿唐代服裝演變成的,其頭飾、發型、服裝如果放到我國唐代,相似度極高;而韓服也是模仿我國明代時期的服裝特點,加之他們本名族服裝的一點特色形成的,看看韓國人穿著韓服結婚的時候,新郎官的帽子、服裝與我國明代時期的衣服基本一樣。
款式上來區別,這才是重點。專業地判斷是哪一種服裝,還是要從款式。
1,和服的衿和漢服不一樣。
和服的衿,既非中國的交領,也與中國的直領不同,最典型的特徵是衿頭出在衣服外面。漢服的衿和衣服是平齊的。
還有,和服的衿內貼一層布做共衿,共衿不封口,用於插進領芯(讓領子形狀變的很硬的東西)。漢服從來沒有領芯。
2,和服的袖子大部分是方形袖,漢服的袖子大部分是圓形袖。
為什麼說和服大部分是方形袖,因為也有少量圓形的款式,比如說圓祿袖,現代的和服則一般都為方形袖。至於漢服,大部分是圓形袖,但要注意也有少量方形的,唐朝的部分舞衣袖即為方形,比如說那尊著名的舞女陶俑所穿。
3,和服袖後不封口,反而袖前端底下要封,和我國宋明時代的代表性服裝是剛好相反的。
早在秦漢時代,我國的袖前端底下也封一部分,只留比較小的口來伸手,稱為懸壺袖——可見於曲裾圖樣,這種袖形進化到唐朝還有,後來逐漸被大袖替代了,但是我們的袖後從來沒有不封過。袖後不封口、一直開到腋下是和服的特徵。
4,漢服是靠系帶綁住穿的。和服沒有系帶。
和服上面沒有一根帶子,完全靠腰帶固定,如果腰帶散了衣服就徹底開了,所以女式和服腰帶才會綁的很誇張。
5,和服腰帶的長度、復雜打法和打出來的花樣是漢服沒有的。
漢服腰帶就是合腰身長,綁上再下墜一點就夠了。女式和服腰帶卻需要長4米多,利用它在背後打出各種花樣。
6,漢服上的環佩、香囊、桃符、彩縷、綬帶、披帛等裝飾,都是和服沒有的。當然和服也有自己的裝飾品,不多說了。漢服還有小佩劍等裝飾,相對的和服是用懷刀的。
Ⅳ 求世界各地、各時期的服裝資料!!>0<!!
這里只能上傳一張圖
我想幫也幫不了
洛可可時期的女裝
(1)奧爾良公爵攝政時代(過渡期)
1.耐葛里傑,白天的常服,領口很大,背部有很多箱形普利茲褶,呈又寬又長的托裙形式。
2.帕尼埃(行李筐、背籠的意思),裙撐,用鯨須、金屬絲、藤條、木料和亞麻布等製作,呈吊鍾狀,又稱為「鳴鍾羅布」。
(2)路易十五時代(1730-1770)
1.帕尼埃,越來越大,前後扁平,左右橫寬的橢圓形,;帕尼埃•多布爾,是左右兩個,中間用繩子或帶子系身上,也越來越大。外穿襯裙,再罩上前開的羅布,露出倒三角形的裝飾一排緞帶蝴蝶結的胸衣,羅布下面A字形打開,露出裡面裝飾著褶皺飛邊、蕾絲、緞帶蝴蝶結和鮮花的襯裙,領口很大,呈四角行,袖長及肘,袖口有三層飛邊。
2.佩愛斯•迪斯托瑪,倒三角形的胸擋,絲綢做的,穿時縫在羅布上,上有精美的刺綉和寶石.
3.苛爾•巴萊耐-緊身胸衣,製作技術進步,表現在嵌入鯨須的數量和方向,前中央插入巴斯克,為使背平背後的鯨須是直的,後邊系扎,外罩前開羅布,胸前裝飾倒三角形前中央呈銳角的胸飾斯塔瑪卡。
(3)路易十六時代
洛可可「優美但很輕薄」的文化向「樸素、高尚、平靜而偉大」的古典文化轉移,這種傾向就是新古典主義,與英國自然主義、法國回歸自然的啟蒙思想不謀而合。表現在服裝上是頭飾膨大化、裙子體積縮小、帕尼埃消失。
1.羅布•阿•拉•波羅耐茲,受波蘭服裝影響,特徵是裙子部分在後側分兩處向上提起,臀部三個柔和膨起的團;羅布•阿•拉•切爾卡鮮奴,受切爾卡西亞少女衣服的啟發,裙子上有三條繩子捆束,形成四個膨起的團,是波蘭式羅布的發展。這兩種波蘭式羅布仍舊使用帕尼埃。
2.羅布•阿•朗葛萊茲-英國式羅布,更加簡潔、質朴,體現自然主義傾向,取掉了帕尼埃,前後腰線都向下突出,通過起自腰線接縫處的許多碎褶形成裙子的體積感。
3.卡拉科-吸收男服形式的機能性女茄克,上半身緊身合體,下擺波浪狀外張,衣長及臀,像男子的鳩斯特科爾(阿比),背部嵌鯨須使之挺直,有長袖和七分袖――女服向男服的機能化方向靠攏。
4.托爾紐爾-臀墊,取代了裙撐,後臀部又一次膨臌起來,被稱為克尤•德•巴黎。
5.1780年代,帕尼埃消失,裙子變柔軟,繼續使用緊身胸衣,披著小披肩,白色羅布流行,外穿合體的來自英國式騎馬服的魯丹郭特。
天寶初,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的史實。唐代所謂的胡服,不單指少數民族的服裝,還包括大量異國之服。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史上的巔峰時期,當時的首都長安,不僅是中國-、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都會和東西文化交流中心。據史書記載,和唐朝政府有來往的國家,先後有300多個,在當時的長安城內不僅居住著漢族人、回紇人、龜茲人、南詔人,還有大量的外國人,如日本人、新羅(朝鮮)人、波斯(伊朗)人、阿拉伯人、越南人及印度人等。這些兄弟民族和外國使者雲集長安,從中國文化中取吸了大量精華,直到今日,在中國東鄰地區的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地,仍保留著中國傳統的服制。中國人民也從異族文化中獲取了不少有益的東西,胡服在中原地區的流行,就是一個具體的反映。和以往相比,唐代崇尚胡服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婦女著胡服者甚多。這種現象與當時的文化生活有密切關系,尤其是胡舞的流行,對婦女服裝的變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說明了中西各國人民關系密切。他們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使得西方文化也隨之紮根於唐代社會,西方習俗影響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對漢族人民的服飾、樂舞等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
初唐到盛唐間,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鶻與中原交往甚多,加之絲綢之路的駱駝商隊絡繹不絕,對唐代服飾影響極大。
隨胡人而來的文化,特別是胡服---這種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民族成分在內的民族裝束,令唐代婦女耳目一新。
於是,一陣狂風般胡服熱席捲中原諸城,其中尤以長安及洛陽等地為盛,其飾品也最具異邦色彩。元稹詩:「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膻滿地洛,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竟紛泊。」
唐玄宗酷愛胡舞胡樂,楊貴妃、安祿山均為胡舞能手,白居易《長恨歌》中的「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種。另有渾脫舞,枯枝舞,胡旋舞等對漢族音樂、舞蹈、服飾等藝術門類都有較大影響。所記當時「臣妾人人學團轉」的激動人心的場面也是可以想像到的。
Ⅳ 求vivienne westwood的詳細介紹及圖片
維維安·韋斯特伍德 Vivienne Westwood(1941-04-08~ )
英國時裝設計師,時裝界的「朋克之母」。出身於一個來自北英格蘭的工人家庭。她曾是朋克運動的顯赫人物,她的成就要歸於她的第二任丈夫麥爾考姆·麥克拉文——英國著名搖滾樂隊「性槍手」的組建者和經紀人的啟發與指點。她使搖滾具有了典型的外表,撕口子或挖洞的T恤、拉鏈、色情口號、金屬掛鏈等,並一直影響至今。她和麥克拉文一起在倫敦國王大道開了她的第一家服裝店,店名為「盡情搖滾」,專門出售那些街頭少年們所穿著的服裝。隨後他們的店幾經更名,並且專門為搖滾樂手和朋克製作服裝。創造與叛逆一直是她生活中心的所在。由於她的推動,朋克文化對高級時裝形成了革命性的影響。由於她以徹底否定的粗暴方式給予法國傳統高級時裝以極大打擊,同時也為英國時裝在國際時裝界爭得了一席之地,因此,英女皇為她頒發了金質勛章。她始終是一名具有革命意義的服裝設計師。多年以來被看作服裝界的另類人士,擁有狂放的想像和大膽的創造力。她的那些式樣已經匯入主流的設計理念中:不對稱T恤,剪破、磨損的毛邊布料,內衣外穿,短上衣下的緊身裝,克里尼迷你裙,緊身長筒裙,束帶式長褲,木屐式坡形高跟鞋……。她影響了幾代人,也影響了幾代設計師。她還曾為電影《離開拉斯維加斯》設計服裝,還為歌劇《三便士》、《村莊》設計過服裝。
放眼當代英國服飾界 Vivienne Westwood是個中翹楚,她崛起於一九六0年代末期。她開設前衛的服飾店鋪,祭出反體制的權杖,引起世人注目。英國給人的印象總是兩種極端:一端是英 國的皇家形象,一板一眼;另一端則是身體語言非常活潑的龐克,有著五顏六色的叛逆衣裝和發型。Westwood是屬於非正統的極端, 她頗能掌握時代精神,將叛逆的元素融入作品之中。她的設計風格已經具有代表英國的地位,就像披頭四的音樂、迷你裙和街頭流行一般。肉慾主義的裝著、浪盪不拘的模樣,圖樣血淋淋的T恤、假皮的燈籠褲、不受傳統束縛,絕對抵抗到底的態度,就是VIVIENNE WESTWOOD演繹個人品牌時的重要戲碼,使ivienne Westwood有如前衛派的極致代表,例如以S&M加以轉化調味的服裝,印滿精神標語的T恤,撕裂海盜服的LOOK,VivienneWestwood也為70的搖磙龐克與80年代的新浪漫主義做了明確的註解。
即使用"頹廢"、"變態"、"離經叛道"等字眼來形容韋斯特伍德的服裝,也絕不過分.因為她那種長短不一,稀奇古怪,沒有章法的服裝著實讓西方時裝界大吃一驚,人們可以不恭維她的傑作,但不能不被她的獨特的設計思想而震懾.不管對韋斯特伍德的設計或褒或貶,但人們不得不承認她那罕見的,乖僻古怪的設計思想對當今服裝界的貢獻.她的設計迎合了八十年代時髦青年的歡迎,尤其是倫敦的青年"朋克"、"特迪哥兒",使得韋斯特伍德的服裝成為具有世界影響.海福爾德評論說:"她是過去十年裡英國最有影響的設計家,她的設計思想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服裝觀念."盡管她的設計沒有成為巴黎時裝界的主宰,也未能形成潮流,但她的影響主要是在觀念上的,她的設計觀不但極大地沖擊了傳統時裝界,而且代表了激進的年輕一代.某種意義說,她像六十年代的瑪麗·奎恩特一樣,給予這個時裝世界劇烈的撞擊.
韋斯特伍德來自英國南方,1941年她生於一個叫丁特威斯特爾村的小地方.父親在冰淇淋工廠的機械車間工作,盡管出身並不富有,但她的童年是幸福的.韋斯特伍德自幼聰敏過人,學習優秀,中學時屢獲獎學金.以後,她的雙親省吃儉用,捐買到了南方哈羅鎮的郵政局的差事,於是舉家南遷.後來她回憶自己的思想時說,我到哈羅藝術學校學習時,還完全是工人階級的思想.她在哈羅藝術學校學習了一個學期,學的是金銀首飾設計.那時她夢想當一名教師,為了進師資培訓大學,她先到柯達工廠掙錢,然後上學當教師,當時她想"我能同時做教師和作畫."
不久,她結婚了,並生了個兒子本傑明.她喜歡畫畫,但不喜歡幹家務,最後她同丈夫仳離了,她認為導致離婚是丈夫思想懶惰.韋斯特伍德從來不是那種按部就班的人,作為一名教師,她也不是校長喜歡的那類人,盡管學生們很喜歡她,但她畢竟不善於與同事相處.於是,她不得不設計製作珠寶,並拿到波托貝洛街上去賣.通過她的弟弟她認識了對她成功有重要影響的馬爾姆·麥克萊倫.他倆像兩股游盪、搖曳而瘋狂的電流,一旦相遇便會產生出強烈的閃電,志趣相同終於使他們走到一起了,麥克萊倫成了她的良師益友和合夥人,韋斯特伍德在思想上則追隨他日趨信仰無政府主義.
1970年,韋斯特伍德向母親借了一百英鎊,和麥克萊倫合夥在倫敦的英王道430號開店,後面是一間命名為"伊甸園"的汽車間.起初,他倆出售五十年代搖擺樂和滾石樂的錄音.然而韋斯特伍德的興趣在服裝設計方面,不久她的第一套服裝系列問世,它是受到西方都市青年反叛精神啟發後創作的,人們稱之是"特迪哥兒們"風格,獲得了社會的重視.她的設計完全擺脫了傳統的服式特點,用幾乎是粗暴的方式將各種不可想像的材料和方式進行組合.而恰恰正是這種怪誕、荒廖的形式,博得了西方頹廢青年的喝彩.
韋斯特伍德的設計構思是在服裝領域里最荒誕的、最稀奇古怪的,也是最有獨創性的.七十年代末,她的設計中多使用皮革、橡膠製作怪誕的時裝,膨脹如鼓的陀螺形褲子;不得不在腦袋上先纏上布的巨大氈禮帽;黑色皮革制的T恤衫;海盜式的縐衣服加上美麗的大商標.甚至在昂貴的衣料上有意撕成洞眼或做撕成破條的"跳傘服裝".八十年代初期一個大膽的做法是;內衣外穿,甚至將胸罩穿在外衣外面,在裙褲外加穿女式內襯裙、褲,她揚言要把一切在家中的秘密公諸於世.她的種種癲狂的設想,常常使外國遊客們毛骨悚然.她甚至可以使衣袖一個長一個短,長的到四英尺,撕成碎塊,拼湊不協調的色彩,有意緝出的粗糙縫紉線,總之,這些都成為她的設計手段,或者說,設計風格.
韋斯特伍德的服裝正是她追求這么一種觀念,粗魯地反對當時的社會政治,抵制傳統的程式服飾.她的服裝常常使穿著者看上去像遭到大屠殺後一群受難者,但又像是心靈上得到幸福、滿足的殉難者.所以,韋斯特伍德被認為是倫敦最有創造力的勇敢的設計家,她的主導思想是"讓傳統見鬼去吧"!· 她的狂亂的想法也反映在不斷更換的店名上.1971年,店名是"讓它搖擺吧!"1972年改作"走吧,快得沒法活";繼而改作"年輕死了",1974年改為"性感",開始為"朋克"經營橡膠和各種原始材質的服裝.1977年又改作"叛逆者"她扯出反叛的旗號.她說:"我們的興趣所在,就是考慮反叛,我們想以此惹惱英國佬……".
1980年,著名的"世界末日"店誕生了."世界末日"之所以成為當今世界上出名的時裝店,就因為它是和法國時裝店完全相反的"時裝店".因為她的店裡一切都是荒誕無稽的,七歪八扭的樓梯,逆向行走的時鍾,和稀奇古怪的服飾."世界末日"的第一個系列叫"海盜"系列,用縐邊寬松的下垂到膝的褲子,加上紅、橙、藍的粗糙印花上衣,顯示出一種粗野、放盪精神."世界末日"很快成為倫敦英王道上現代青年推崇的聖地.
1982年,她的第二家商店"泥淖的懷舊"開張,那裡經銷"朋克"青年喜歡的各種保持豎發用的油脂,五顏六色、千奇百怪的化妝品.韋斯特伍德推出的怪裝鼓舞著街頭的"朋克",尤其是英王道和哈默史密斯宮的"朋克""部落民".
隨著"朋克"走向世界,韋斯特伍德的知名度亦愈來愈高.1983年春,韋斯特伍德第一次到巴黎舉辦時裝表演.她推出的系列叫"女巫",是一組暴露下腹部的現代服裝,那裡有不按規律拼輟的色布,粗糙的縫線,邋遢的碎布塊和各色補丁,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時裝".她的挑戰雖然不可能獲得全社會的共鳴,但畢竟使她贏得了世界的側目.
韋斯特伍德的主要崇拜者,是近年來流行於西方的青年流派.他們不滿現狀,反對政府,反對傳統,在衣著和舉止上都宣洩出極度的不滿,頹廢的情緒和對社會的嘲弄.盛行於八十年代的"朋克",是與以往"嬉皮"、"特迪哥兒們"一樣,只是服飾上不同的青年流派,"朋克"的"注冊商標"是印第安莫希幹人式的發型,將兩邊剃得精光,腦袋頂上矗立一綹短發.韋斯特伍德為他們設計了許多染發、護發、豎發定型劑.還有奇特的化妝用油彩、青、綠、金色都是塗抹於唇、頰上的;服裝則更甚,韋斯特伍德的服飾恰恰體現和代表了這個青年文化層的需要.他們以奇裝異發來表達自己的政治傾向.在這一點上,現代人同原始人的衣著動機並無兩樣.對此,韋斯特伍德說"服裝,是表達每個人的一種方式.在1981-82年,她的所謂新浪漫主義風格,是一種流浪漢式的服裝,"這些服裝是為原始的探索,"她說,"我想用自己的手法來尋找羅曼蒂克."她拋出有褶邊的海盜襯衫,緞子繞在羊毛衫上的內衣外穿在布法羅少女裝,無不傳達了她反常規的設計觀念.
1985年,正當世界風行具有男子氣的寬肩女裝時,倫敦市場的衣架上出現一種"新"式的裙子,即韋斯特伍德推出的十九世紀式的撐架裙.看來這種反常的時髦是很難贏得人們的歡迎,尤其正當人們追求自然、合體的今天,但這種箍狀的裙子在十月倫敦時裝周後擺滿了櫥窗長達三個月之久.韋斯特伍德便是該裙式的鼓吹者,那當然她的撐架裙或泡泡裙裡面穿的是牛仔褲.她把這種裙子稱為"另一種古典的款式"或叫"新時代的合體情調".她說:"我永不喜歡大肩膀的服裝.那是繆格勒帶來的玩意."又說:"女人是有力量的,我不明白為什麼人們要弄成無性別的形體."其實,她本人的設計就常常是反復無常的.韋斯特伍德正是用荒誕、誇張、出爾反爾的手法以贏得現代青年的青睞的,她自己也成了"朋克"青年崇拜的偶像.
自1972年她在倫敦展出了她的作品,她便確立了自己反常規的服裝風格.近三年裡,她曾五次在巴黎表演,她的作品出現在義大利、瑞典、挪威、比利時、荷蘭、法國和日本等國,在日本她的追隨者不少,運用同樣荒誕的手法設計那些或緊得可怕或超大寬松的服裝.她不無得意的說:"有人奉承我說,是我那種撕裂、特大、破相的設計啟發了日本人.他們是七十年代初,背著相機來英國的采風人,日本和英國一樣,是個島國文化,它的發展不能不賴以其他文化."
"世界末日"創造的風格,應該說,主要基於他們的無政府主義觀點.韋斯特伍德和麥克萊倫支持各種青年反叛流派,而這些流派亦依次成為他們設計的靈感之源,他們把宣言印在T恤衫上"惟有無政府主義最美."在他倆共同的事業里,韋斯特伍德是一個實乾的設計家,她設計並製作,而麥克萊倫更多的是"思想上"、"字面上"的設計和創作,這位長得溫和、文雅、面似和善的人,有一頭可愛的捲曲紅發,但他倒是個堅定的無政府主義者,他曾是英國搖擺樂團"性槍手"的組建者,他的種種狂熱的思想無疑感染和支持了韋斯特伍德.在反對越戰的示威中,麥克萊倫曾被捕,韋斯特伍德聞訊自願入獄.他們聲稱要暴露我們這個社會的墮落和虛偽.韋斯特伍德說:"我們沖擊了我們自己的文化以及一切迷信.我們試圖找到我們真正的自由."
如何評價韋斯特伍德的設計呢?對她的創作的評價,連她自己也說不清楚,或不耐煩.她有藝術家的創作激情,但缺少政治家的清晰頭腦.不過正如她所堅信的,文化反映了社會,而時裝則是社會文化中必然顯露的一部分,她的創作所代表的正是現代社會的所謂"亞文化群".正是她的創作思想基於政治上的無政府主義和藝術上的反傳統精神,八十年代,她以"朋克"為調色板,創造出為現代某些青年喜愛的服飾,她也曾因此被稱為"朋克"之母.韋斯特伍德的一些古怪念頭總是最初一瞬間里蹦出來,這種思維通常表現為扭曲的縫線,不對稱的剪裁,尚未完工的下擺和不調和的色彩,她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向時裝界的傳統偶像挑戰.盡管她常常以十分崇敬的口吻提到夏奈爾、維奧內、阿瑪尼,但她的創作成果卻是反對他們的.她曾把一位遵守傳統的女裝設計家L·阿許莉稱之為最蹩腳的設計家,"她把婦女打扮成小孩,像躲在卧室里的小可憐或傻瓜一樣."
歷史從來都是由不滿歷史者來撰寫的.改變現狀,反對傳統服飾,這在二十世紀服裝史上已不是鮮見的主張了,但像她這樣對傳統高級時裝的徹底否定,用反傳統的粗暴方式來沖擊服裝美學,無疑在八十年代她是獨樹一幟的,她的影響不可能不波及時裝界.1982年,英國雜志《觀察者》稱韋斯特伍德是"英王道上的皇後".文章說,世界不能否認她的影響,從"世界末日"到巴黎舞台,她作為一個先鋒戰士,一個現代文化之母,其創造性思維啟迪了許許多多的現代設計家,她為他們打破了桎梏,沖擊了所謂"窒息的時裝沙龍".
社會就是這樣的一個奇怪組合,韋斯特伍德和"朋克"對傳統時髦的藐視,對傳統美的摒棄,卻使這種反時髦反時尚的樣式又成為一種新的時髦、新的時尚.如果說韋斯特伍德的設計常常因過於極端,是欲速不達的話,那麼其他設計家則因淡化她的過激方式反而開創了時裝設計的新路子.
Vivienne Westwood
簡介
Vivienne Westwood,本名Vivienne Isabel Swire1941年4月8日出生於英國勞工家庭。年輕時嫁Derek John Westwood並誕下一名男嬰,但她忍受不了沉悶的家庭主婦生活,毅然決定離婚。
1971年認識了搞樂隊的McLaren才開始對時裝有興趣,並為男友McLaren設計舞台服飾。
1972年與McLaren合夥開設第一間精品店,名為「Let it Rock「,
74年更名為「性」,76年又再度更改為「煽動者」,而店中多以販售作風大膽,帶有色情意味的皮革服飾,因此在當時深受Heavy Metal支持者的愛戴。
1989年,曾被Women's Wear Daily此報導服裝產業的日報評選為年度六大設計師之一。
在1990年與1991年,成為英國年度設計師,從此奠定了VivienneWestwood大師級的地位。
經典作品
vivienne的設計最令人贊賞的是她從傳統歷史服裝里取材,轉化為現代風格的設計手法,她不斷將17、18世紀的傳統服飾里的特質拿來加以演繹,以特別的手法,將街頭流行成功的帶入時尚的領域;還有她將蘇格蘭格子紋的魅力發揮的淋漓盡致,將英國魅力推到最高點。從傳統中找尋創作元素,將有如過時的束胸、厚底高跟鞋、經典的蘇格蘭格紋等設計重新發揮,又再度成為嶄新的時髦流行品,無疑是Vivienne Westwood的經典作品。
品牌識別
朋克教母Vivienne Westwood慣用的皇冠、星球及骷顱、以高彩度的色澤出現在胸針、手鏈、與項鏈設計上,增添不少冷艷時髦的俏麗模樣
風格特色
在80年代初期,Vivienne的設計風格開始脫離強烈的社會意識和政治批判,開始重視剪裁及材質運用,早期所發表的多重波浪的裙子、荷葉滾邊、皮帶盤扣海盜帽和長統靴等帶有浪漫色彩的海盜風格,一躍上國際流行舞台立即備受注目,到了80年代中期Vivienne開始探索古典及英國的傳統,到了90年代的Vivienne設計出不規則的剪裁和結構誇張繁復的無厘頭穿搭方式、不同材質和花色的對比搭配等,已經成為Vivienne的獨特風格。
漫畫
矢澤愛的漫畫《NANA》中,女主角大崎娜娜的衣服和首飾就是Vivienne Westwood的。
Ⅵ 這是什麼牌子的衣服
韓國品牌 Smile Girl 意為"微笑女孩",正如這個名字,Smile Girl是一個充滿熱情的時裝品牌。"體貼入微"的設計是Smile Girl 最大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