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教硬筆書法的筆畫技法
你好,書法不論硬筆,軟筆都講究技術的。好的書法在點畫上很精妙的。如藕斷絲連,前呼後應,承上啟下。。。等等都是有法道的。
要想把字練習好,就要先從幾個步驟開始,先練筆畫,再練偏傍部首,再到結構。達到一定程度還得學習章法。你可以到優酷視頻里學習,那有海量的教程,我個人覺得,田音章和田蘊章老師的字和教程都很好。。。。
希望能幫到你
B. 書法筆畫寫法入門
操作方法
01
點:
漢字是由點畫組成的,點有一筆點、二筆點、三筆點、四筆點;橫點、豎點、長點、短點等等不同的形態。書寫時,筆側勢,鋒尖先落筆與紙面接觸,再將筆毫鋪開後回鋒收筆,做到落筆重, 著紙輕,取勢遠,收鋒疾。多點組合時要注意呼應和大小錯落的關系。
02
橫:
橫畫要注意在平直的基礎,上關注左右的鼓側、輕重關系。千萬不能寫得完全水平,形體呆板。書寫時還要注意筆鋒入紙的方向,有自左上向右下、垂直入紙等不同的起筆方法。藏鋒的動作也有虛有實。運筆過程中要注意提按對筆畫粗細的影響。收筆時筆鋒微微提起,再往右下略頓,隨勢往左,上提起。動作要干凈利落,切不可拖沓。
03
豎:
漢字中的豎常起著支撐的作用,要寫得挺拔有力度,不宜寫得堅硬板滯。按外形來看,豎可分為懸針豎、垂露豎。懸針豎,橫向落筆,逆鋒起筆後將鋒調正,中鋒行至末端,出鋒空收。垂露豎,收筆時和懸針豎相異,筆鋒向左,上回收,蓄出水珠之意。
04
撇:
撇畫有平撇、直撇、回鋒撇、蘭葉撇之分。起筆與豎畫相近,除回鋒撇外皆為露鋒空收。注意不要寫得太尖薄,筆畫要曲而不軟,有如利劍截斷牛角、象牙之勁健挺拔。
05
捺:
捺畫在很多字里有平衡的作用。自然右舒展,用筆要豐腴而從容。如隸書之一波三折。藏鋒起筆後折筆向右下徐行,頓折出捺腳再微提筆向右上出鋒空收。收筆處不同的還有回鋒捺。要注意筆法提按頓挫的節奏關系。
06
挑:
挑筆形似撇之反向。逆鋒向下然後頓筆向右上出鋒。行筆由慢漸快,入紙鋪毫後迅速在挑出時收攏。力到挑尖,做回鋒意。亦有長挑、短挑、平挑之分。
07
鉤:
鉤是其他筆畫的輔助,都以某個主筆為依託。主筆末尾處略頓後調整筆鋒順勢鉤出。雖然變化多樣,但寫法大致相同。在書寫時要作另筆來理解,要防止草率出筆和頓挫過甚,顯出笤帚狀和牛角狀。要寫得飽滿勁健,出鋒略尖,切不可鈍而鬆散。
08
轉折:
轉折是指橫豎相連而成的轉角處,大多一次完成,也有分作兩筆書寫的。一般方筆稱折,圓筆稱轉。有豎折、斜折、曲抱、豎轉等形式。行筆至轉角處要提筆換鋒,兩筆自然連接,避免頓挫太過和轉折處書寫過於草率、太快而形成的圭角和脫肩現象。
C. 書法基本筆畫
書法基本筆畫其實就是練好永字。永字包含了筆畫的各種筆順。把永字寫好了,寫順了,那麼就能把字寫的非常漂亮。
D. 硬筆書法28個基本筆畫
我國的語言文化博大精深,語言文化之所以如此浩瀚美麗,自然離不開它的載體——文字。不像是外國,尤其是西方國家的字母,我國的漢字是方塊字,是由筆畫組成的。而作為中國人,從幼兒園起就開始練習各種筆畫了。練習得最多的莫過於橫、豎、撇、捺、點這五個筆畫。不過,練習筆畫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首先我們先來說一下橫這個筆畫,每次我們練習筆畫的時候,都會被大人扯著耳朵耳提面命要我們必須「橫平豎直」,橫必須是一條直線,不能歪歪扭扭,要是畫成波浪線,那更是不被允許的。而且,在寫橫的時候,還要稍微往上傾斜,但是傾斜角度不能過大,過大那就不是橫了,就會變成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的一個筆畫,放在整個漢字當中相當難看。
再來說一下豎,豎在硬筆書法中有兩個分類,一個是懸針豎,一個是垂露豎。當然,還有一個短豎,但是因為短豎和垂露豎寫法相同,只不過是比垂露豎要短,光是長短上面的分別,我們就忽略不計。懸針豎,顧名思義,就是這個豎下端就像是針尖一樣尖銳,而垂露豎的下端則像是有一顆露珠一樣。想要寫好一個漢字,首先就要學好筆畫,如果筆畫寫得丑,是不可能寫出好看的漢字的。
E. 書法筆畫
衛夫人,名鑠,字茂漪,自署和南,東晉女書法家。衛夫人生前名望已遠播海內,著名大書法家王羲之少年時曾拜在其門下,學習書法。
她教授王羲之的三堂書法課,更是三堂人生課。
「點」:高峰墜石
我第一次看到衛夫人的 《筆陣圖》時,也嚇了一跳,因為她留下來的記錄非常簡單,簡單到有一點不容易揣測。譬如說,她把一個字拆開,拆開以後有一個元素,大概是中國書法裡面最基本的元素——一個點。
衛夫人似乎並沒有教王羲之寫字,卻是把字拆開。衛夫人帶領王羲之進入視覺的「審美」,只教他寫這個「點」,練習這個「點」,感覺這個「點」。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筆沾墨以後接觸紙面所留下的痕跡,順便還註解了四個字:「高峰墜石」。
她要這個學習書法的小孩去感覺—下,感覺懸崖上有塊石頭墜落下來,那個「點」,正是一塊從高處墜落的石頭的力量。
一定有人會懷疑:衛夫人這位老師,到底是在教書法,還是在教物理學的自由落體呢?
我們發現衛夫人教王羲之的,似乎不只是書法而已。
衛夫人可能真的帶這個孩子到山上,讓他感覺石頭,並從山峰上讓一塊石頭墜落下去,甚至丟一塊石頭要王羲之去接。這時「高峰墜石」的功課,就變得非常有趣。
不知道王羲之長大以後寫字時的那個「點」,是不是跟衛夫人的教育有關。
《蘭亭序》是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許多人都說裡面「之」字的點,每個都不一樣。
如果童年時有位老師把我們從課堂里「救」出去,帶到山上去玩,讓我們丟石頭,感覺石頭的形狀、重量、體積、速度,我們大概也會蠻開心的。感覺到了「石頭」之後,接著老師才需要從中指出對於物體的認知,關於重量、體積、速度等物理學上的知識。這些知識有一天——也許很久以後,才會變成這個孩子長大後在書法上對一個「點」的領悟吧!
其實衛夫人這一課里留有很多空白,我不知道衛夫人讓王羲之練了多久,時間是否長達幾個月或是幾年,才繼續發展到第二課。然而這個關於「點」的基本功,似乎對一位以後的大書法家影響深遠。
「一」:千里陣雲
衛夫人的第二課是帶領王羲之認識漢字的另一個元素,就是「一」。
「一」是文字,也可以就是這么一根線條。
衛夫人教王羲之寫字的時候,前朝並沒有太多可以學習的前輩大師,衛夫人也似乎並不鼓勵一個孩子太早從前輩書法家的字做模仿。因此,王羲之不是從前人寫過的「一」開始認識水平線條的。
認識「一」的課,是在廣闊的大地上進行的。
衛夫人把王羲之帶到戶外,一個年幼的孩子,在廣闊的平原上站著,凝視地平線,凝視地平線的開闊,凝視遼闊的地平線上排列開的雲層緩緩向兩邊擴張。衛夫人在孩子耳邊輕輕說:「千里陣雲」。
「千里陣雲」這四個字不容易懂,總覺得寫 「一」應該只去看地平線或水平線。其實「千里陣雲」是指地平線上雲的排列。雲低低的在地平線上布置、排列、滾動,就叫「千里陣雲」。有遼闊的感覺,有像兩邊橫向延展張開的感覺。
「陣雲」兩個字也讓我想了很久,為什麼不是其他的字?
雲排開陣勢時有一種很緩慢的運動,很像毛筆的水分在宣紙上慢慢暈染滲透開來。因此,「千里陣雲」是毛筆、水墨與吸水性強的紙絹的關系。那麼「千里陣雲」會不會也有特殊意義?就是在寫水平線條時,如何讓它拉開形成水與墨在紙上交互律動的關系,是對沉靜的大地上雲層的靜靜流動有了記憶,有了對生命廣闊、安靜、伸張的領悟,以後書寫「一」的時候,也才能有天地對話的嚮往。
這是王羲之的第二課。
「豎」:萬歲枯藤
衛夫人給王羲之的第三堂書法課是「豎」,就是寫「中」這個字時,中間拉長的一筆。
衛夫人把王羲之帶到深山裡,從枯老的粗藤中學習筆勢的力量。
她教王羲之看「萬歲枯藤」,在登山時攀緣一枝老藤,一根漫長歲月里長成的生命。孩子借著藤的力量,把身體吊上去,借著藤的力量,懸宕在空中。懸宕空中的身體,可以感覺到一枝藤的強韌——拉扯不開的堅硬頑固的力量。
老藤拉不斷,有很頑強、很堅韌的力量,這個記憶變成對書法的領悟。 「豎」這個線條,要寫到拉不斷,寫到強韌,寫到有彈性,裡面會有一股往兩邊發展出來的張力。
「萬歲枯藤」不再只是自然界的植物,它已成為漢字書法里一根比喻頑強生命的線條。「萬歲枯藤」是向一切看來枯老、卻毫不妥協的堅強生命的致敬。
王羲之還在幼年,但是衛夫人通過「萬歲枯藤」,使他在漫長的生命路途上有了強韌力量的體會,也才有了書法上的進境。
書法的美,一直是與生命相通的。
「高峰墜石」理解了重量與速度。
「千里陣雲」學習了開闊的胸懷。
「萬歲枯藤」知道了強韌的堅持。
衛夫人是書法老師,也是生命的老師。
F. 如何列印簡單的書法筆畫
至少要你列印輸出的那台電腦裡面安裝有毛筆字體才行,你才能在電腦上顯示出來
或者用制圖軟體把字體轉化成圖片,也能直接列印出來咯~
G. 漂亮的書法,應該從哪些基礎筆畫開始
書法是線條的藝術,也就是以基本點畫為基礎的藝術。基本點畫不好,整字或整篇的藝術性就無從談起。由於鋼筆尖性硬,在線條變化上相對簡單得多,故鋼筆書法學習在結構上花的時間多,而在用筆、點畫上相對較少。但這並不是說點畫用筆不重要,相反,它是鋼筆書法的基本功,只有在點畫書寫的基本功扎實之後,才可能去把握結構。在結構上有了一定的基礎後,整幅字的章法就容易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