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開國大典》一文天安門廣場分布簡筆畫
這兩張圖都有參考價值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C%EC%B0%B2%C3%C5%CA%BE%D2%E2%CD%BC&in=28811&cl=2&cm=1&sc=0&lm=-1&pn=0&rn=1&di=1771665500&ln=13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C%EC%B0%B2%C3%C5%CA%BE%D2%E2%CD%BC&in=15555&cl=2&cm=1&sc=0&lm=-1&pn=3&rn=1&di=683720772&ln=13
❷ 開國大典 詳細資料
1949年10月1日下午2點55分,毛澤東和一代開國元勛們經由新華門來到天安門,從西頭馬道登上天安門城樓。在金水橋之南大約50米處的以華北軍區軍樂隊為主組成的聯合軍樂隊奏響了《東方紅》樂曲,廣場上人群歡聲雷動。
3時整,盛大而隆重的開國大典開始。參加這個典禮的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代表,有首都各工廠、各大專院校、各機關的代表,有市民、近郊農民和城防部隊等等,共約30萬人。
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宣布典禮開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員就位。當林伯渠宣布「請毛主席升國旗」時,毛澤東神情莊重,用力按動了通往電動旗桿的電鈕……第一面耀眼奪目的五星紅旗順著旗桿,冉冉升起。與此同時,54門禮炮齊鳴28響。這54門禮炮象徵著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中的54個民族;28響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英勇奮斗的28個春秋。參加大會的30萬人肅立致敬,指揮員行舉手禮,注視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庄嚴而美麗的五星紅旗徐徐上升。
在這庄嚴、熱烈的時刻,毛澤東用響亮的聲音宣讀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4.75億中國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接著,閱兵式開始。閱兵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乘坐敞篷轎車,在《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軍樂的奏鳴中,由聶榮臻陪同,出東三座門,沿著東長安街、東單廣場,直到外國領使館聚集的東交民巷,順序檢閱肅立嚴整的三軍部隊。朱德總司令檢閱完部隊驅車回到天安門城樓後,宣讀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體指戰員,堅決執行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央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的一切命令,迅速肅清國民黨反動軍隊的殘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時肅清土匪及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鎮壓他們的一切反抗和搗亂行為。
閱兵式共用了2個多小時,受閱部隊的人員總計有1.6萬多名。
接下來是群眾遊行。走在遊行隊伍最前面的是工人,京郊農民緊隨其後。後面是機關幹部、青年學生的遊行隊伍。
晚上9時25分,無數彩色的禮花向廣場四周發射出來。首都軍民載歌載舞,盡情地歡度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個夜晚。
開國大典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宣告了中華民族的新生!
開國大典大事記
佚名
1949年:
10.1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接受新政協的《共同綱領》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針;選舉林伯渠為秘書長;任命周恩來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央軍委」)主席,朱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沈鈞儒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羅榮桓為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下午3時,北京30萬人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典禮,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澤東主席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並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毛主席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願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願與之建立外交關系。」隨即舉行閱兵式和群眾遊行。朱德總司令檢閱了海陸空軍,並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肅清國民黨一切殘余武裝,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日,北京新華廣播電台在天安門廣場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實況廣播。這是中國人民廣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實況廣播,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台同時聯播。
10.2~3 中國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以下簡稱「全國和大」)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通過中國保衛世界和平大會宣言,郭沫若當選為全國和大主席。
10.3 中國同蘇聯建立外交關系。
10.9 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選舉毛澤東為第一屆全國委員會主席。會議通過「以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的國慶紀念日」的建議案,並送請中央人民政府採納施行。
10.21 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成立。
11.11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正式成立。
11.15 周恩來外長致電聯合國大會,否認蔣介石集團出席聯大的合法地位,要求立即取消蔣介石集團的代表團。周恩來外長分別致電聯合國組織秘書長賴伊和聯合國大會主席羅慕洛,聲明所謂「中國國民政府代表團」完全無權代表中國,要求聯合國立即取消該「代表團」參加聯合國的一切權利。
12.16~1950.2.17 毛澤東主席訪問蘇聯。(50年1月21日,周恩來總理抵達莫斯科。)14日,兩國政府在莫斯科締結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12.27 四川省會成都解放。至此,解放大西南的戰役勝利結束。大陸解放戰爭基本結束。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實行沒收官僚資本的政策,把它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的國營企業,使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使國營經濟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領導成分,並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
慶典場地為何選定天安門
佚名
下午2時58分,毛澤東和其他領導人出現在天安門城樓上。實況播音員丁一嵐立即歡呼起來:「毛主席來啦!毛主席健步登上天安門城樓。」頓時,天安門廣場成了歡騰的海洋……
目錄
1.權衡再三選定慶典場地
2.清除三朝垃圾二十多萬噸
3.為新中國門面整容
4.天安門城樓的超級書法展覽
5.中日美術家聯手製作大紅宮燈
6.周恩來提議中國「第一碑」建在天安門廣場
1.權衡再三選定慶典場地
新中國成立之日要舉行一個盛大的典禮,典禮上要舉行閱兵式,這個設想早在,1949年7月底就確定下來了。
可是,開國大典的地點選在哪裡好呢?這個問題卻讓開國領袖們頗費腦筋,很長時間都沒能決定下來。
舉行開國大典,面對全中國、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這事一定要圓滿。而選定一個合適場地的重要性,也就因此凸現出來。
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來為主任,彭真、聶榮臻、林伯渠、李維漢等人為副主任的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
開國大典的方案,很快由籌委會拿了出來。方案主要內容有三項:一是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二是舉行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式;三是舉行人民群眾遊行活動。
籌委會認為,新中國的開國大典,這三項內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這三者之中,閱兵式怎樣舉行,尤其是閱兵式在什麼地方舉行,決定著整個開國大典怎樣進行的問題。
閱兵式怎麼搞和在哪裡搞的問題,成為籌備開國大典的中心問題。
開國大典籌委會成立不久,就設立了閱兵指揮機構。這個指揮機構的領導力量很強。開國元勛朱德總司令親自掛帥,擔任閱兵總司令。閱兵總指揮由聶榮臻擔任;副總指揮由楊成武、唐延傑(華北軍區參謀長)、唐永健(華北軍區司令部作戰處處長)、劉仁(中共北京市委副書記)、肖明(北京市總工會主席)、肖松(共青團北京市委書記)等人擔任。
楊成武與唐延傑走上特殊領導崗位後,在中央軍委的領導下,首先主持起草「閱兵典禮方案」。
這個方案擬制出來後,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籌劃閱兵儀式的負責人,專門聽取了有關匯報。
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匯報了閱兵的基本設想。閱兵副總指揮匯報了閱兵方案的主要內容:受閱部隊的選調、編組、閱兵程序、閱兵禮樂及受閱前的訓練等事宜;方案設想,閱兵式分為檢閱式和分列式。
聽完匯報後,各位領導先後進行發言,作了一些指示。
閱兵方案順利通過,但開國閱兵地點放在哪裡,卻沒有當即定下來。
毛澤東對搞好閱兵很重視。他說:「我們歷來主張慎重初戰,這次閱兵也是初戰,開國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重點圍繞確定閱兵地點問題,閱兵指揮所的成員們進行了反復研究。
1949年8月的一天。華北軍區的幾位將領來到周恩來辦公室,將他們經過反復論證的兩套閱兵方案,交給周恩來。
第一套方案:地點選在市中心天安門廣場;第二套方案:閱兵地點在市郊西苑機場這兩套方案分別標畫了一張部隊位置及行進路線圖。對於看慣了作戰地圖的周恩來來說,這圖顯得既簡單又復雜。
周恩來仔細看過地圖後,緊鎖著眉頭,習慣性地將一個胳膊時抱在胸前,在辦公室里踱起步來。
他沒有馬上拍板。
這兩套方案都有優點,但也都有缺點。
閱兵地點放在天安門廣場,有利條件是顯而易見的:地處北平市中心,屆時領袖、軍隊和群眾水乳交融,開國大典可以搞得轟轟烈烈,特別是天安門城樓就是現成的閱兵台,不必費太多的力氣,就可以讓全體政協代表到天安門城樓進行檢閱。
並且,天安門周圍街道四通八達,容易集中和疏散。
但是,在天安門廣場閱兵,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是參加開國大典人員眾多,當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斷四小時;當時長安街不夠寬闊,沒有經過拓寬,遠不像後來那樣闊氣,只能橫排通過步兵十二路縱隊。騎兵三路縱隊和裝甲車二路縱隊。
與天安門相比較,西苑機場的優勢在於,它有寬闊的機場跑道,沒有阻礙交通的後顧之憂。而且在西苑機場舉行閱兵,已經取得成功的經驗,1949年3月25日,華北軍區為了歡迎黨中央、毛主席進入北平,已經舉行過由一萬餘人觀看的閱兵式。
在西苑機場舉行閱兵式的缺陷,首先是那裡沒有檢閱台,臨時搭建應付一些小的場面還可以,舉行將有數十萬人參加的開國大典就不行了,如果要搭建天安門城樓那樣氣勢雄壯的檢閱台,所費工程之大、投資錢財之多,在當時都是很難辦到的。其次,西苑機場距市區有很長一段距離,數十萬群眾要參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假如沒有相當規模的群眾參加,開國大典應有的氣氛就出不來,閱兵式也就達不到揚我軍威的目的,會影響開國大典在國際國內的影響。再次,機場跑道雖大,但只有一條道可以進退,對參加閱兵的部隊來說,行動起來很不方便。
兩套方案,論證者明顯傾向於第一方案,但沒有拿出結論性意見。
舉行開國大典的日期一天天迫近。
准備參加閱兵的部隊已經開始進行分列式訓練。
距離開國大典的時間只有一個月了!
周恩來的思維重心落在天安門上。
這座矗立於北平城中央的巍峨壯麗的古代闕樓,原名承天門,勸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它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毀於兵火後,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後稱天安門。它是舊皇城的正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天安門城樓,從廣場整體布局上看,大有「橫空出世」之象。從天安門廣場上放眼眺望,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熠熠生輝,顯得無與倫比的庄嚴、雄偉。實際上,明清兩朝,廣場上所有的建築,都是作為這一主體建築的陪襯物而建築的,這就是為什麼看上去天安門城樓氣勢非凡的奧秘所在。天安門還是明清兩代帝王從事重要活動的地方之一,其最重要的活動就是「金鳳頒詔」,每逢冬至到天壇祭天,夏至到地壇祭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兵親征等隆重典禮,都要從天安門出入。
天安門,這座封建時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築,即將消失它作為封建皇權的所有痕跡,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的舉行將賦予它全新的意義,使它從此擁有嶄新的時空。
決心下定於凌晨。經過反復權衡,周恩來終於揮毫醮墨,寫下了意見:毛主席總司令少奇同志閱: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閉幕後。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時間到時再定。檢閱指揮員由聶(榮臻)擔任,閱兵司令請朱德同志擔任。
周九·二
這個意見傳到劉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畫了一個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毛澤東和朱德沒有在這份意見上畫圈,他們聽取了周恩來的口頭介紹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門前舉行開國大典。
自l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門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
❸ 開國大典的資料
新中國成立之日要舉行一個盛大的典禮,典禮上要舉行閱兵式, 這個設想早在1949年7月底就確定下來了。
可是,開國大典的地點選在哪裡好呢?這個問題卻讓開國領袖們頗費腦筋。很長時間都沒能決定下來。
舉行開國大典,面對全中國、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這事一定要圓滿。而選定一個合適場地的重要性,也就因此凸現出來。
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來為主任,彭真、聶榮臻、林伯渠、李維漢等人為副主任的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
開國大典的方案,很快由籌委會拿了出來。方案主要內容有三項:
一是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
二是舉行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式;
三是舉行人民群眾遊行活動。
籌委會認為,新中國的開國大典,這三項內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這三者之中,閱兵式怎樣舉行,尤其是閱兵式在什麼地方舉行,決定著整個開國大典怎樣進行的問題。
閱兵式怎麼搞和在哪裡搞的問題,成為籌備開國大典的中心問題。
開國大典籌委會成立不久,就設立了閱兵指揮機構。這個指揮機構的領導力量很強。開國元勛朱德總司令親自掛帥,擔任閱兵總司令。閱兵總指揮由聶榮臻擔任;副總指揮由楊成武、唐延傑(華北軍區參謀長)、唐永健(華北軍區司令部作戰處處長)、劉仁(中共北京市委副書記)、肖明(北京市總工會主席)、肖松(共青團北京市委書記)等人擔任。
楊成武與唐延傑走上特殊領導崗位後,在中央軍委的領導下,首先主持起草「閱兵典禮方案」。
這個方案擬制出來後,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籌劃閱兵儀式的負責人,專門聽取了有關匯報。
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匯報了閱兵的基本設想。閱兵副總指揮匯報了閱兵方案的主要內容:受閱部隊的選調、編組、閱兵程序、閱兵禮樂及受閱前的訓練等事宜;方案設想,閱兵式分為檢閱式和分列式。
閱兵方案順利通過,但開國閱兵地點放在哪裡,卻沒有當即定下來。
毛澤東對搞好閱兵很重視。他說:「我們歷來主張慎重初戰,這次閱兵也是初戰,開國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重點圍繞確定閱兵地點問題,閱兵指揮所的成員們進行了反復研究。
1949年8月的一天,華北軍區的幾位將領來到周恩來辦公室,將他們經過反復論證的兩套閱兵方案,交給周恩來。
第一套方案:地點選在市中心天安門廣場;
第二套方案:閱兵地點在市郊西苑機場。
這兩套方案分別標畫了一張部隊位置及行進路線圖。對於看慣了作戰地圖的周恩來來說,這圖顯得既簡單又復雜。周恩來仔細看過地圖後沒有馬上拍板。這兩套方案都有優點,但也都有缺點。
閱兵地點放在天安門廣場,有利條件是顯而易見的:地處北平市中心,屆時領袖、軍隊和群眾水乳交融,開國大典可以搞得轟轟烈烈,特別是天安門城樓就是現成的閱兵台,不必費太多的力氣,就可以讓全體政協代表到天安門城樓進行檢閱。並且,天安門周圍街道四通八達,容易集中和疏散。
但是,在天安門廣場閱兵,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是參加開國大典人員眾多,當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斷四小時;當時長安街不夠寬闊,沒有經過拓寬,遠不像後來那樣闊氣,只能橫排通過步兵十二路縱隊、騎兵三路縱隊和裝甲車二路縱隊。
與天安門相比較,西苑機場的優勢在於,它有寬闊的機場跑道,沒有阻礙交通的後顧之憂。而且在西苑機場舉行閱兵,已經取得成功的經驗,1949年3月25日,華北軍區為了歡迎黨中央、毛主席進入北平,已經舉行過由一萬餘人觀看的閱兵式。
在西苑機場舉行閱兵式的缺陷,首先是那裡沒有檢閱台,臨時搭建應付一些小的場面還可以,舉行將有數十萬人參加的開國大典就不行了,如果要搭建天安門城樓那樣氣勢雄壯的檢閱台,所費工程之大、投資錢財之多,在當時都是很難辦到的。其次,西苑機場距市區有很長一段距離,數十萬群眾要參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假如沒有相當規模的群眾參加,開國大典應有的氣氛就出不來,閱兵式也就達不到揚我軍威的目的,會影響開國大典在國際國內的影響。再次,機場跑道雖大,但只有一條道可以進退,對參加閱兵的部隊來說,行動起來很不方便。
兩套方案,論證者明顯傾向於第一方案,但沒有拿出結論性意見。
舉行開國大典的日期一天天迫近。准備參加閱兵的部隊已經開始進行分列式訓練。
距離開國大典的時間只有一個月了!周恩來的思維重心落在天安門上。
這座矗立於北平城中央的巍峨壯麗的古代闕樓,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它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毀於兵火後,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後稱天安門。它是舊皇城的正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天安門城樓,從廣場整體布局上看,大有「橫空出世」之象。從天安門廣場上放眼眺望,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熠熠生輝,顯得無與倫比的庄嚴、雄偉。實際上,明清兩朝,廣場上所有的建築,都是作為這一主體建築的陪襯物而建築的,這就是為什麼看上去天安門城樓氣勢非凡的奧秘所在。天安門還是明清兩代帝王從事重要活動的地方之一,其最重要的活動就是「金鳳頒詔」,每逢冬至到天壇祭天,夏至到地壇祭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兵親征等隆重典禮,都要從天安門出入。
天安門,這座封建時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築,即將消失它作為封建皇權的所有痕跡,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的舉行將賦予它全新的意義,使它從此擁有嶄新的時空。
經過反復權衡,周恩來終於揮毫醮墨,寫下了意見:
毛主席總司令少奇同志閱:
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閉幕後。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時間到時再定。檢閱指揮員由聶(榮臻)擔任,閱兵司令請朱德同志擔任。
周 九·二
這個意見傳到劉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畫了一個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毛澤東和朱德沒有在這份意見上畫圈,他們聽取了周恩來的口頭介紹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門前舉行開國大典。
自1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門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
❹ 26課開國大典教案
第一課時
↘談話激情,導入新課
①同學們,你們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麼日子嗎?
學生結合課外收集的相關資料簡單匯報已有知識。
②過渡:(出示圖片:中國貧窮落後、人們衣衫襤褸的情景。)
師:在舊中國,人民吃不飽、穿不暖,過著暗無天日、牛馬不如的生活。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長期的浴血奮戰、不懈的奮斗努力,我們終於翻身解放了,從此人民當家做了主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1949 年10月1日,是我們新中國的誕生之日。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門廣場,因為在這里,新中國舉行了她那隆重的開國大典。(出示圖片:開國大典的情景。)
師:現在,就讓我們走進這一天,去看一看當時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動人心的盛況吧!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①練習讀課文,自學生字,了解課文大意。
a.自由讀課文,要求讀准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思考有什麼不懂的問題。
b.反饋自學生字詞情況。
正確連線,解釋詞語,練習造句,找出近義詞:
擎檐瞻
qǐnɡ qínɡ zhān yán
擎著:往上托;舉。(造句練習)
瞻仰:恭敬地看。(造句練習)
分別找出「匯集」、「擎著」、「提著」的近義詞。
②質疑解疑。
簡單問題當時解決,和理解課文有關的問題,引導學生隨著深入學習課文時再解決。
↘細讀課文,品味理解
①練習分段。
a.默讀思考:課文是按照什麼樣的順序描述開國大典盛況的?按照課文的敘述順序分段。
b.學生討論。
明確:課文是按照開國大典之前、大典進行中、大典結束這樣的順序安排材料的。
第1段:大典前天安門廣場的情況。
第2段:大典中毛主席宣告、升國旗、宣讀公告。
第3段:閱兵式盛況。
第4段:天安門廣場燈光輝煌的景象和群眾遊行隊伍的情況。
第5段:大典結束後光明充滿整個北京城。
②披文入境。
此時此刻,你就是一名參加開國大典的攝影記者,你會選拍哪幾個難忘的鏡頭?為什麼?
明確七個鏡頭:
大典前的會場;毛主席宣告;升國旗;讀公告;閱兵式;群眾遊行;大典結束。
③合作研讀。
請選拍相同鏡頭的同學組成學習小組,通過合作給這些照片配上解說詞(口頭准備)。
↘布置作業
①抄寫生字,熟讀課文。
②小組合作完成解說詞:將講解說詞准備成文字稿(可以結合收集的課外資料)。
第二課時
↘回顧導入
快速閱讀全文,說說課文大意。
↘研讀交流
交流給「難忘鏡頭」配寫的解說詞。
①交流「大典前的會場」的解說詞。
a.出示相關圖片,小組代表解說,其他同學邊聽邊想:從他們的解說中,你都知道了什麼?
b.出示填空,使學生明確開國大典舉行的時間、地點、參加的人、參加的總人數等問題。
開國大典於年月日在舉行,參加典禮的成員有__,估計總數__________。會場在__________。主席台設在__________。
c.說說從他們的解說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明確:可以從天安門廣場布置和群眾從四面八方匯集到天安門廣場來參加開國大典場景來談。
把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換一個詞語比較一下,看看有什麼不同。
出示:
1.他們清早到了北京車站,一下火車就直奔會場。
(體會參加大典群眾的激動和熱切的心情。)
2.到了正午,天安門廣場上,隊伍已經滿滿的,成了人的海洋,紅旗翻動,像海上的波浪。
(體會開國大典時盛大的場景。)
d.試背給你留下印象較深的語句或段落。
②交流「毛主席宣告」、「升國旗」、「讀公告」的解說詞。
a.小組代表解說,出示相關圖片、錄像。說說聽了他們的解說,你有什麼感受?
b.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加深理解、體會、感受。
請你對比地讀讀下列句子,說說你的感受。(出示對比句)
(1)下午三點整,會場上發出一陣掌聲,毛澤東出現在主席台上,人的目光看向主席台。
下午三點整,會場上爆發出一陣排山倒海的掌聲,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出現在主席台上,三十萬人的目光一齊投向主席台。
(體會人民群眾對毛主席和新中國的無比熱愛。)
(2)三十萬人脫帽站立,抬起頭,看著國旗。
三十萬人一齊脫帽肅立,一齊抬起頭,瞻仰這鮮紅的國旗。
(體會中國人民為從此站起來、當家做主人感到無比激動,無比自豪。)
c.通過展開思維想像,加深理解、體會、感受。
請你展開想像,當聽到毛主席庄嚴的宣告時,當看到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時,全中國人民和海外的中華兒女又是怎樣的情景、怎樣的心情呢?
明確:毛主席的宣布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它向全世界庄嚴宣告:新中國誕生了,中國人民從此當家做了主人。這句話震動了全中國,震動了全世界,使全中國人民感到無比歡快、激動、自豪。
d.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味,加深理解、體會、感受。
在典禮進行中,有幾處寫了掌聲?從這三次不同的寫法中你體會到什麼?
當毛主席出現在主席台上時,會場上爆發出一陣排山倒海的掌聲。
(表達了人民對毛主席的無比熱愛。)
當國旗升起,禮炮響起時,到後來,每一聲炮響後,會場上就響起一陣雷鳴般的掌聲。
(表達了人民對新中國的熱愛。)
當讀到「選舉了毛澤東主席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時,觀禮台上同時響起一陣掌聲。
(表現了社會各界人士對毛主席的擁護。)
e.試背你喜歡的語句或段落。
③交流「閱兵式」、「群眾遊行」、「大典結束」的解說詞。
a.小組代表解說。
b.觀看相關錄像資料。
c.評價解說詞。
讀讀下列語句,再評價哪組的解說詞配寫得好。
(1)戰士們挺著胸膛站在戰車上,像鋼鐵巨人一樣。
(「挺著」是描寫戰士們雄糾糾、氣昂昂的樣子,「鋼鐵巨人」給人以堅強高大的印象。這句話表現了人民解放軍的隊伍威武雄壯,它是人民的武裝,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國的強大安全保障。)
(2)群眾看見了,都把頭上的帽子、手裡的報紙和別的東西拋上天去,歡呼聲蓋過了飛機的隆隆聲。
(「拋」是描寫群眾情不自禁地把帽子、報紙等東西向高處扔去。「蓋過」是描寫群眾的歡呼聲之大,超過了飛機的隆隆聲。這句話生動形象地描寫了群眾在觀看閱兵式時,看到自己的飛機飛上藍天時的激動喜悅的心情。)
(3)群眾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啞了,把手掌都拍麻了,還覺得不能夠表示自己心裡的歡喜和激動。
(嗓子喊啞了、手掌拍麻了,說明了人們的心情歡快、激動到了極點。這是中國人民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而表達的快樂和激動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達高興和激動心情的形式。)
(4)天安門廣場上燈籠火把全都點起來,一萬支禮花陸續射入天空。天上五顏六色的火花結成彩,地上千千萬萬的燈火一片紅。
(體會作者用詞准確、句式整齊的寫作特點。這樣生動的描寫,襯託了人們仍舊沉浸在開國大典的喜悅氣氛之中,從側面表現了中國人民當家做主人後無比幸福的心情。)
d.試背給你喜歡的語句或段落。
④交流」大典結束」的解說詞。
a.小組代表解說。
把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換一個詞語比較一下,看看有什麼不同。
兩股紅流(遊行隊伍)分頭向東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光明(光亮)充滿了整個北京城。
(「光明充滿了整個北京城」,不僅是指燈籠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徵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北京城永遠擺脫了過去的黑暗統治,獲得了光明。這也是人民群眾心裡的光明。)
↘回歸全文
過渡:1949年的開國大典永遠銘刻在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心中。歲月流轉,中國的經濟發展了,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足;中國科技的發展了,我們也實現了飛天夢;中國的國力日益強大,我們也要舉辦舉世聞名的奧運會了……我們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每到她生日這一天,我們就用最真摯的形式為她慶祝!
讓我們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再一次地回味那令人難忘的日子吧!
↘布置作業
①試著體會本文用詞准確、比喻貼切的特點,可以抄錄有關句子。
②收集毛澤東主席的生平資料後想一想:人們為什麼對他如此地崇敬、熱愛?
❺ 關於1949年10月1日開國典禮的圖片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3&tn=imagedetail&word=%BF%AA%B9%FA%B4%F3%B5%E4&in=8864&cl=2&cm=1&sc=0&lm=-1&pn=0&rn=1
❻ 語文五年級上的第八單元的思維導圖
語文五年級上的第八單元的思維導圖有:
《菩薩蠻,大柏地》
《清平樂會昌》
《憶秦娥婁山關》
《沁園春長沙》
《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吟天井》
《西江月》
.《井岡山》
《水調歌頭。游泳》
《致彭德懷同志》
《沁園春。雪》
《浪淘沙。北戴河》
《長征》
《紅星照耀中國》
《歡樂頌(節選)》
《新中國頌歌(節選)》
《韶山出了個毛澤東(節選)》
《兩個紅辣椒》
《毛澤東與傷員》
❼ 《開國大典》(圖)的詳細解說
《開國大典》所描繪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天安門國慶典禮的盛況。場面恢宏,喜慶熱烈,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神采奕欒,氣度不凡。藍天白雲,風和日麗,廣場開闊,紅旗如海,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畫家在進行嚴謹的寫實描繪中,借鑒了民間美術和傳統工筆重彩的表現手法。作者使藍天與地毯、紅柱子、紅燈籠及紅旗等造成強烈的對比,並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在寫實手法的描繪中,畫家又進行了大膽的藝術加工,如透視和光影的處理都沒有嚴格地按西方寫實繪畫中的素描要求,在畫面的右側部位減去一根柱子,這些都是為了適應並強化畫面主題和總體的需要,同時也適於中國廣大讀者的審美情趣。還應該提到的是,這些作品具有較強的裝飾性抒情性 。有評者認為是「富有裝飾意味的紀念碑性的大型歷史畫。」
值得一提的是,從草圖上可以看出董希文創造性的突破有兩個。第一個是草圖上除毛主席側身站在靠近中間位置,其他領導人都站在左邊三分之一的畫面,而右面則是廣場群眾,這樣左實右虛相差懸殊的布局按一般構圖規律來看似乎有失平衡。另外一個就是按正常視覺規律,在毛主席的右前側應有一根天安門城樓的大紅柱子。
美術界的同行們對董希文大膽的構圖設想感到奇特並表示贊賞,認為第一個突破加大了領導人與廣場群眾一實一虛、一近一遠、一少一多的對比效果,能更好地突出節日氣氛。而第二個突破大家認為極為大膽,「抽掉」這根柱子,廣場顯得更為開闊,相反如果畫上這根柱子反倒顯得累贅了。
為了穩重起見,董希文還請教了幾個建築學家,大家對此均表理解和贊同。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這樣評價:「畫面右方有一個柱子沒有畫上去……這在建築學上是一個大錯誤,但是在繪畫藝術上卻是一個大成功。」
這幅畫在不到十五平方英寸卡片紙上的草圖和原來定稿的構圖沒有多大出入,畫面的格局已經可以看出天安門廣場的開闊。人物的勾畫雖很簡單。但已經能看出主要國家領導人的身材特徵。董希文所要徵求的意見重點有兩個方面,首先是關於畫面上人物的布局安排。草圖上除了毛主席側身站立在畫面中間,其他的領導人都站在左邊大約三分之一的畫面上,形成左實右虛相差懸殊的布局。從一般的構圖規律來看,似乎失去了平衡。他特別擔心畫成大幅油畫以後,不知將是什麼效果。其次是構圖上天安門城樓中間兩根廊柱之間的跨度大大放寬了,和實際的建築構架也相差懸殊,可能會引起人們的非議。他所以要做這樣的構圖處理,都是為了顯出天安門廣場的明朗開闊,群眾場面的雄壯宏偉!使得國家領導人置身在這樣一個天地恢恢的氣氛中,從而體現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的庄嚴宣言。
一個透視上的問題是畫面上的正陽門城樓坐落在畫面上垂直的子午線上,這和天安門城樓的方位稍有偏差。董希文對我說過,他要把正陽門城樓畫成正南北方向,也是為了使得廣場感到開闊。我覺得這個作用不大,但是他還是這樣畫了。《開國大典》上有這樣一些透視上的問題,可是愛挑毛病的透視學教授卻並沒有提出過非議,這也說明董希文的創作構思得到了大家的理解,而主要是畫面的感人效果說服力。如果畫面上看起來別扭,那是一定要責怪透視上的錯誤的。
❽ 開國大典資料
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毛澤東主持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首都北京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員全體出席會議,宣布就職。
會議一致決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政府施政綱領。選舉林伯渠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任命周恩來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沈鈞儒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羅榮桓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並責成他們迅速組成政府機關,推行各項工作。
下午3時,北京30萬軍民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集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林伯渠宣布典禮開始,主席、副主席和委員們在天安門城樓上就位。
毛澤東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於本日成立了。」在國歌聲中,毛澤東親自按動電鈕,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54門禮炮齊鳴28響。毛澤東又宣讀了政府公告,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接著,舉行盛大的閱兵式,朱德總司令檢閱了陸海空三軍,並宣讀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命令人民解放軍「迅速肅清國民黨反對軍隊的殘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時肅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鎮壓他們的一切反抗和搗亂行為。」
晚上,北京市民舉行提紅燈遊行,直到9時許結束。
圖片:
http://photo.163.com/openpic.php?user=fso2084&pid=385350194&_dir=%2F16059301
http://photo.163.com/openpic.php?user=zhuyuankang&pid=229891499&_dir=%2F10585472
http://photo.163.com/openpic.php?user=zhuyuankang&pid=229901298&_dir=%2F10585472
http://photo.163.com/openpic.php?user=zhuyuankang&pid=229901312&_dir=%2F10585472
http://photo.163.com/openpic.php?user=zhuyuankang&pid=229901322&_dir=%2F10585472
開國大典資料
聶榮臻任閱兵總指揮
開國大典前中央人民政府及政務院尚未成立,籌備工作主要由剛成立的北平市人民政府承擔。事亦湊巧,市長兼軍管會主任葉劍英8月就被內定調華南工作,准備解放廣東,9月初就到江西贛州去了。中央任命時任副總參謀長、華北局第三書記、華北軍區司令員、京津衛戍司令員的聶榮臻接任。當中央決定在開國大典上要進行閱兵時,中央軍委又任命他擔任閱兵總指揮。雖然北平市各機關團體、各民主黨派共25個單位到9月21日才正式集會成立籌委會,並公推聶榮臻為主任委員,但實際籌備工作早已開始。從整修天安門會場、樹立旗桿、組織群眾、准備鳴放禮炮焰火,特別是訓練受閱部隊,以及布置保衛會場安全等,都要在一個多月時間中完成。
開國大典的安全工作十分重要。北平解放不久,城內潛伏特務難以一下肅清,而且國民黨飛機還會來襲擾。當年5月4日,國民黨就從青島派出6架B- 24型轟炸機轟炸南苑,投彈30枚,毀傷我飛機4架,房屋196間,死傷24人,因此聶榮臻一直十分重視防空問題。我們空軍還未正式組建。軍委有一個航空局,專門在南苑機場組建了一個飛行中隊,擔任北平防空。聶榮臻考慮很細,下令萬一敵機前來,在場人員一定要原地不動,不能亂跑,聽從指揮;對受閱的 1978匹戰馬也都作了安排。當然這一切是在中央領導之下進行的,周恩來常常具體過問。如10月1日中央領導人的車隊如何從中南海開到天安門下,周恩來帶羅瑞卿都曾親去檢查。
慶典前中央人民政府舉行首次會議
當時的中央人民政府是9月30日由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選出的。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委員有陳毅、賀龍、李立三、林伯渠、葉劍英、何香凝等56人。當日下午6時,全體代表利用統計選票時間在天安門廣場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典禮,爾後回到會場才宣布上述結果。簡短隆重的閉幕式,由毛澤東主持,朱德致閉幕詞,奏義勇軍進行曲。主席台上第一次懸掛了五星紅旗。散會時天已經很晚了。
習慣晚上辦公批閱文件的毛澤東,這一天夜以繼日一直工作到10月1日凌晨6點多(見李銀橋《在毛澤東身邊十五年》)。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首次會議於10月1日下午二時在勤政殿召開。全體宣布就職,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隨即,選林伯渠為秘書長,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毛澤東為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為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沈鈞儒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羅榮桓為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並責成他們從速組成各項政府機關。會議還宣布接受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並通知各外國政府只有這個政府才是中國惟一合法政府,並願與各國建立平等的外交關系。
會議開完,全體領導人乘車出中南海東門,到天安門後下車登樓,下午三時慶典准時開始。
開國大典時的天安門會場
舉行開國大典時天安門修葺一新,城樓上橫標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正中懸掛毛主席的巨幅畫像(40年代著冠照)。兩旁的標語東為「中央人民政府萬歲」,西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沒有國徽,因為9月25日、26日政協的座談會及審查委員會上認為還要修改,所以27日全體會議上只通過了國旗、國歌、國都、紀年4個決議。
那時,東西三座門(正式名稱為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及南面長長的甬道,甬道兩邊長長的紅牆,正南門即磚石結構的中華門都還存在,形成了一個丁字形的封閉的會場。與8個月前北平剛解放時的天安門前比較,可說是煥然一新,寬廣平坦得多了。此外在現在國旗旗桿的地方已豎了一根當時看來已很高的旗桿,旗桿上有一個金色的頂。中華門外正陽門、前門箭樓兩旁的許多建築物上都張燈掛旗。「北平東站」、「北平西站」的大字一夜間都改成「北京東站」、「北京西站」 了。會場里的工人、學生、幹部、市民、城防部隊都舉了臨時趕制的五星紅旗及其他紅旗、紅燈和彩色小旗,特別是用紅絹糊的大小不同的五角星燈,真是成了紅旗紅燈的海洋,只有市民中戴了小白帽的回民同胞舉著綠底白色的星月旗,顯得分外不同。會場上的群眾共達30萬人,分區席地而坐,很有秩序。金水橋北沒有現在的觀禮台,但搭了兩個簡單的檯子,一個供大會指揮用,一個給惟一的外賓觀禮團,這就是前一天剛到的以法捷耶夫為首的蘇聯文化藝術科學工作者代表團。受檢閱部隊則站在東長安街。
那時交通工具少,群眾近則列隊步行來,遠的坐火車來。我當時所在的單位,臨時編為華北革大第四部,住在西苑大院。華北革大七八千人的隊伍迤邐一里許要步行到清華園車站。天未亮起床,到車站已7點,乘裝煤的黑敞篷車,走了兩小時才到前門車站。經過西直門車站時還見到門頭溝工人也坐火車來。雖然「旅途」這樣艱苦,但大家情緒高漲。在前門席地而坐等到下午兩點才安排進入會場,午飯是饅頭涼水,每人領到三塊糖、兩個梨,是節日優待。
毛主席在天安門上講話
庄嚴隆重的開國大典終於在10月1日下午3時開始。那天早晨是陰天,上午和中午還下了一點小雨,但下午卻放晴了,真是老天也和萬民同慶。典禮的程序是: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宣布開會;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就位,副主席就位,委員就位;奏義勇軍進行曲;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並升國旗(同時鳴禮炮,禮炮畢);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閱兵;遊行。毛澤東主席宣讀的公告,約九百字,雖未收入新出的八卷本《毛澤東文集》,但收入了《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一冊及《共和國檔案1949-1996》。
提到開國大典,人們很容易想到毛澤東主席那句震古鑠今的名言:「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然而這句話,並不是毛澤東在天安門樓上講的,而是在此之前的9月21日的政協開幕詞中講的。原文是「諸位代表先生們: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這篇文章已收入《毛澤東文集》。
還可提及的是升國旗、鳴禮炮。鳴禮炮從北平解放後已是第三次。第一次是7月7日晚天安門20萬群眾紀念抗戰12周年及政協籌委會召開時放的。第二次是9月21日新政協開幕時鳴了禮炮54響。這次開國大典則以54門禮炮鳴28響,54門禮炮象徵全國54個民族(當時還未有現在56個民族之說),28 響象徵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經歷28年艱苦奮斗才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正在禮炮轟鳴時,毛主席按動電鈕,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在場群眾都把紅旗紅燈高高舉起,成了一片紅色的海洋。
❾ 誰知道開國大典的資料
1949年:
10.1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接受新政協的《共同綱領》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針;選舉林伯渠為秘書長;任命周恩來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央軍委」)主席,朱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沈鈞儒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羅榮桓為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下午3時,北京30萬人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典禮,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澤東主席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並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毛主席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願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願與之建立外交關系。」隨即舉行閱兵式和群眾遊行。朱德總司令檢閱了海陸空軍,並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肅清國民黨一切殘余武裝,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日,北京新華廣播電台在天安門廣場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實況廣播。這是中國人民廣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實況廣播,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台同時聯播。
10.2~3 中國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以下簡稱「全國和大」)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通過中國保衛世界和平大會宣言,郭沫若當選為全國和大主席。
10.3 中國同蘇聯建立外交關系。
10.9 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選舉毛澤東為第一屆全國委員會主席。會議通過「以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的國慶紀念日」的建議案,並送請中央人民政府採納施行。
10.21 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成立。
11.11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正式成立。
11.15 周恩來外長致電聯合國大會,否認蔣介石集團出席聯大的合法地位,要求立即取消蔣介石集團的代表團。周恩來外長分別致電聯合國組織秘書長賴伊和聯合國大會主席羅慕洛,聲明所謂「中國國民政府代表團」完全無權代表中國,要求聯合國立即取消該「代表團」參加聯合國的一切權利。
12.16~1950.2.17 毛澤東主席訪問蘇聯。(50年1月21日,周恩來總理抵達莫斯科。)14日,兩國政府在莫斯科締結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12.27 四川省會成都解放。至此,解放大西南的戰役勝利結束。大陸解放戰爭基本結束。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實行沒收官僚資本的政策,把它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的國營企業,使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使國營經濟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領導成分,並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
慶典場地為何選定天安門
佚名
下午2時58分,毛澤東和其他領導人出現在天安門城樓上。實況播音員丁一嵐立即歡呼起來:「毛主席來啦!毛主席健步登上天安門城樓。」頓時,天安門廣場成了歡騰的海洋……
目錄
1.權衡再三選定慶典場地
2.清除三朝垃圾二十多萬噸
3.為新中國門面整容
4.天安門城樓的超級書法展覽
5.中日美術家聯手製作大紅宮燈
6.周恩來提議中國「第一碑」建在天安門廣場
1.權衡再三選定慶典場地
新中國成立之日要舉行一個盛大的典禮,典禮上要舉行閱兵式,這個設想早在,1949年7月底就確定下來了。
可是,開國大典的地點選在哪裡好呢?這個問題卻讓開國領袖們頗費腦筋,很長時間都沒能決定下來。
舉行開國大典,面對全中國、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這事一定要圓滿。而選定一個合適場地的重要性,也就因此凸現出來。
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來為主任,彭真、聶榮臻、林伯渠、李維漢等人為副主任的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
開國大典的方案,很快由籌委會拿了出來。方案主要內容有三項:一是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二是舉行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式;三是舉行人民群眾遊行活動。
籌委會認為,新中國的開國大典,這三項內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這三者之中,閱兵式怎樣舉行,尤其是閱兵式在什麼地方舉行,決定著整個開國大典怎樣進行的問題。
閱兵式怎麼搞和在哪裡搞的問題,成為籌備開國大典的中心問題。
開國大典籌委會成立不久,就設立了閱兵指揮機構。這個指揮機構的領導力量很強。開國元勛朱德總司令親自掛帥,擔任閱兵總司令。閱兵總指揮由聶榮臻擔任;副總指揮由楊成武、唐延傑(華北軍區參謀長)、唐永健(華北軍區司令部作戰處處長)、劉仁(中共北京市委副書記)、肖明(北京市總工會主席)、肖松(共青團北京市委書記)等人擔任。
楊成武與唐延傑走上特殊領導崗位後,在中央軍委的領導下,首先主持起草「閱兵典禮方案」。
這個方案擬制出來後,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籌劃閱兵儀式的負責人,專門聽取了有關匯報。
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匯報了閱兵的基本設想。閱兵副總指揮匯報了閱兵方案的主要內容:受閱部隊的選調、編組、閱兵程序、閱兵禮樂及受閱前的訓練等事宜;方案設想,閱兵式分為檢閱式和分列式。
聽完匯報後,各位領導先後進行發言,作了一些指示。
閱兵方案順利通過,但開國閱兵地點放在哪裡,卻沒有當即定下來。
毛澤東對搞好閱兵很重視。他說:「我們歷來主張慎重初戰,這次閱兵也是初戰,開國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重點圍繞確定閱兵地點問題,閱兵指揮所的成員們進行了反復研究。
1949年8月的一天。華北軍區的幾位將領來到周恩來辦公室,將他們經過反復論證的兩套閱兵方案,交給周恩來。
第一套方案:地點選在市中心天安門廣場;第二套方案:閱兵地點在市郊西苑機場這兩套方案分別標畫了一張部隊位置及行進路線圖。對於看慣了作戰地圖的周恩來來說,這圖顯得既簡單又復雜。
周恩來仔細看過地圖後,緊鎖著眉頭,習慣性地將一個胳膊時抱在胸前,在辦公室里踱起步來。
他沒有馬上拍板。
這兩套方案都有優點,但也都有缺點。
閱兵地點放在天安門廣場,有利條件是顯而易見的:地處北平市中心,屆時領袖、軍隊和群眾水乳交融,開國大典可以搞得轟轟烈烈,特別是天安門城樓就是現成的閱兵台,不必費太多的力氣,就可以讓全體政協代表到天安門城樓進行檢閱。
並且,天安門周圍街道四通八達,容易集中和疏散。
但是,在天安門廣場閱兵,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是參加開國大典人員眾多,當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斷四小時;當時長安街不夠寬闊,沒有經過拓寬,遠不像後來那樣闊氣,只能橫排通過步兵十二路縱隊。騎兵三路縱隊和裝甲車二路縱隊。
與天安門相比較,西苑機場的優勢在於,它有寬闊的機場跑道,沒有阻礙交通的後顧之憂。而且在西苑機場舉行閱兵,已經取得成功的經驗,1949年3月25日,華北軍區為了歡迎黨中央、毛主席進入北平,已經舉行過由一萬餘人觀看的閱兵式。
在西苑機場舉行閱兵式的缺陷,首先是那裡沒有檢閱台,臨時搭建應付一些小的場面還可以,舉行將有數十萬人參加的開國大典就不行了,如果要搭建天安門城樓那樣氣勢雄壯的檢閱台,所費工程之大、投資錢財之多,在當時都是很難辦到的。其次,西苑機場距市區有很長一段距離,數十萬群眾要參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假如沒有相當規模的群眾參加,開國大典應有的氣氛就出不來,閱兵式也就達不到揚我軍威的目的,會影響開國大典在國際國內的影響。再次,機場跑道雖大,但只有一條道可以進退,對參加閱兵的部隊來說,行動起來很不方便。
兩套方案,論證者明顯傾向於第一方案,但沒有拿出結論性意見。
舉行開國大典的日期一天天迫近。
准備參加閱兵的部隊已經開始進行分列式訓練。
距離開國大典的時間只有一個月了!
周恩來的思維重心落在天安門上。
這座矗立於北平城中央的巍峨壯麗的古代闕樓,原名承天門,勸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它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毀於兵火後,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後稱天安門。它是舊皇城的正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天安門城樓,從廣場整體布局上看,大有「橫空出世」之象。從天安門廣場上放眼眺望,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熠熠生輝,顯得無與倫比的庄嚴、雄偉。實際上,明清兩朝,廣場上所有的建築,都是作為這一主體建築的陪襯物而建築的,這就是為什麼看上去天安門城樓氣勢非凡的奧秘所在。天安門還是明清兩代帝王從事重要活動的地方之一,其最重要的活動就是「金鳳頒詔」,每逢冬至到天壇祭天,夏至到地壇祭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兵親征等隆重典禮,都要從天安門出入。
天安門,這座封建時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築,即將消失它作為封建皇權的所有痕跡,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的舉行將賦予它全新的意義,使它從此擁有嶄新的時空。
決心下定於凌晨。經過反復權衡,周恩來終於揮毫醮墨,寫下了意見:毛主席總司令少奇同志閱: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閉幕後。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時間到時再定。檢閱指揮員由聶(榮臻)擔任,閱兵司令請朱德同志擔任。
周九·二
這個意見傳到劉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畫了一個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毛澤東和朱德沒有在這份意見上畫圈,他們聽取了周恩來的口頭介紹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門前舉行開國大典。
自l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門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
※ 摘自:於江編著《開國大典6小時--大典背後的秘聞》一文。
開國大典的照片中為什麼沒有朱德?
佚名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以濃重的湘音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剎那間萬眾歡呼,禮炮齊鳴。然而,在這庄嚴而神聖的時刻,朱德卻從毛澤東的身後悄悄走出。
朱德為什麼要離開他的位置?原來,城樓上空間狹小,他看到擔當攝影任務的新華社記者為了拍下完整的畫面,不得不把身子倚著漢白玉欄桿,一個勁地向後仰,向後仰。這樣做太危險!朱德見狀,趕忙一個箭步躥了過去,牢牢抱住那位攝影記者的雙腿。
在朱德的幫助下,記者終於順利完成了拍攝。而朱德本人,也就永久性地留在開國大典的鏡頭之外。◆[2004-01-21]
❿ 開國大典的背景
1949年6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決定,1949年10月1日在北平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10月1日下午3時,大地歡聲雷動。剛剛就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和朱德兩位偉人一前一後,最先登上了天安門城樓。當林伯渠宣布開始後,在代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樂曲聲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員就位。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結束後,國民黨發動內戰的主力已基本被殲滅,中國人民解放軍挺進到長江北岸。統治中國22年之久的蔣家王朝已陷入四分五裂、土崩瓦解的絕境。
1949年9月21日,由中國共產黨發起召開的,有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地區、人民解放軍、各少數民族、國外僑胞和其他愛國分子的代表參加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京隆重開幕。並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10)開國大典思維導圖圖片簡單擴展閱讀:
開國大典的意義:
國內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了國家的主人。
國際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表明中國終於是一個自主的國家了,表明中國人民可以從東亞病夫成為龍的傳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中國人民從此當家作主成為國家的主人。這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偉大勝利,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開國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