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京劇的演繹道具
京劇伴奏樂器分打擊樂器與管弦樂器。
打擊樂器有板、單皮鼓、大鑼、鐃、鈸等,稱為「武場」。
管弦樂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稱為「文場」。 砌末是大小道具與一些簡單裝置的統稱,是戲曲解決表演與實物矛盾的特殊產物。砌末一詞在金、元時期已有。傳統戲曲舞台上的砌末包括生活用具(如燭台、燈籠、扇子、手絹、文房四寶、茶具、酒具),交通用具(如轎子、車旗、船槳、馬鞭等)。武器又稱刀槍把子(如各種刀、槍、劍、斧、錘、鞭、棍、棒等),以及表現環境、點染氣氛的種種物件(如布城、大帳、小帳、門旗、纛旗、水旗,風旗、火旗、蠻儀器仗、桌圍椅披)等。除常用的砌末之外,也可根據演出需要臨時添置。
傳統的砌末,是有意識地區別於生活的自然形態之物。它們不是實物的仿製品,而是實物在戲曲中的一種藝術表現。這也是砌末能夠與動作、形象相結合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演員沒有上場以前,桌椅只是一種抽象的擺設。如演出皇帝視朝,這張桌子便成了視朝時所需的御案;縣宮坐衙,這張桌子便成了坐衙時所需的公案;朋友宴會,便成了宴會時所需要的酒席。以上是實物實用,但戲曲舞台上的桌椅還可以做代用品。比如用桌子代替山石,人要上山,就站在桌子上,如果這山很高,就用兩張桌子疊起來。要跳牆,就用桌子當牆;要睡覺,將身伏在桌上,用手支住頭。至於椅子所代替的就更多了。舞台上表示從矮山爬到高山去,是從椅子了再登到桌子上,椅子還可以代替窯門,代替牢門等等。桌椅無論代表什麼,都是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如戲曲中的布城雖然比較簡陋,但決不追求城的真實再現。布城可以根據城的需要自由調度。
旗幟在舞台上使用很多,如正方形帥字旗、長方形三軍令旗、大纛旗(古代軍隊里的大旗),都是表示元帥及大本營所在地的。還有水旗、火旗、風旗、車旗等等,這些旗幟是在白色方旗上繪綠色水紋、火焰、風、車輪等等。演員執旗,略微顫動,就可以表示波浪起伏、著火、起風、乘車。
戲曲舞台上並不迴避露假,也不要求一一寫實。揚鞭以代馬,搖槳以代船。
㈡ 晚清的花轎到底是怎樣的
在古裝電視劇的婚禮中,經常能看到新娘子出家總是要坐花轎,花轎也是中國古代獨有的禮儀。在傳統的婚禮中,花轎是必不可少的道具,它能將整個送嫁迎娶的氣氛推向高潮,花轎的起源頗有爭議。有人認為起源唐代北方士族違禁偷娶活動,從東漢魏晉以來,士族大家認為門第高貴,兒女婚事便只在小圈子內進行。唐高宗時,在香港李義府出身寒族,卻想給兒子從七大望族中娶一位老婆,結果都不願意
李義府為此很是憤怒,慫恿皇帝下詔說禁止七大家族互相通婚,但是望族們哪裡肯?便偷偷的在傍晚找一頂花紗遮蓋的“檐子”,把新娘抬去男家結婚。
為此,唐高宗和文宗一度禁止過“檐子”,到了宋朝,這禁令徹底被廢。“檐子”逐漸成了身份的的象徵,花轎流傳便越來越廣,由於身份象徵,納妾收房、寡婦再嫁便不得乘坐花轎走正門。當然,這只是其中一種說法,還有說因為趙構一場歷險而來的,究竟是哪一種並沒有人知道。
不過新娘必坐花轎出嫁這習俗倒是深入人心,清朝民國年間,一度有女子不肯坐花轎。但這種傳統並沒有就此消失,直到現代不少人舉辦中式婚禮,還是會坐花轎出嫁。許多人對花轎的印象或許都是電視劇中,稍微加個綢帶、加個綉球的花轎,千篇一律。但真實的花轎可不是那樣的,古代花轎的種類和樣式非常多,各地的習俗、主人的身份、婚嫁人家的貧富都會造成花轎的外觀發生改變。
值得注意的是,這座轎子沒有轎門,也沒有一顆釘子,都是用榫卯結構連接。當然,如果真有人在裡面,下轎也是比較麻煩的。它的觀賞性早就大於實用價值了,能裝飾如此豪華,據說就是源於趙構曾下命令允許寧波女子使用四抬大轎。因為皇後所坐是八抬,四抬剛好是一半規格,所以寧波的花轎還有半副鸞駕之稱。
㈢ 戲曲現在舞台上坐轎子,轎子里的人是蹲著走的嗎
蹲著走多難看,青衣要是蹲著走,多滑稽,還能叫青衣嗎?跟不坐轎子時的走法一樣,普通的台步就行。舞台上是這樣表演坐轎子的。
㈣ 京劇中有哪些道具又有怎樣的特點
我們京劇中使用的各種道具的統稱叫砌末。然而「道具」這個詞來源自於國外,我國京劇界稱道具為砌末。
布城
京劇道具。高約二米、寬約三、四米不等。在舞台用以代表城樓、城牆或城門。如《空城計》、《戰馬超》等戲所用。
京劇道具。大型綉花幔帳,立插於椅背上。有大撩帳子、小撩帳子和雙簾帳子等形式。分紅、黃、綠、粉紅、天藍等顏色。所綉圖案豐富多采,有二龍戲珠,鶴鹿同春、團蝠壽字、金彩花卉、珍禽異鳥等。各種不同形式和顏色的大帳子,在各種不同的特定情景下,作為帝王的所在處,表示金殿。作為王、妃的所在處,表示宮廷。官吏居處,表示俯堂。將帥居處,表示營帳。而隨著主帥人物的出現,則可表示軍營和轅門。如小撩帳子,紅色帳子面,可表示新婚洞房。果綠帳面,可表示小姐的綉房。如雙簾並垂帳子,紅色帳面,可表示床榻,如《一捧雪》「雪艷刺湯」一場所用。皎月帳面,可表示卧榻,如《杜十娘》「歸舟」場所用。若帳後置桌,人物站在桌上從帳上露頭,表示人物在樓台之上向外眺望。如《挑簾裁衣》潘金蓮挑簾一
等……還有很多很多。
㈤ 京劇的道具有幾種請舉例說明。
京劇之中道具主要分為兩種,其一是伴奏樂器,其二便是舞台上所用的表演道具,也就是常說的「砌末」。
京劇伴奏樂器分打擊樂器與管弦樂器。打擊樂器有板、單皮鼓、大鑼、鐃、鈸等,稱為「武場」。管弦樂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稱為「文場」。琴師代表有孫佑臣、梅雨田、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等,鼓師代表有杭子和、白登雲、王燮元等。
砌末是大小道具與一些簡單裝置的統稱,是戲曲解決表演與實物矛盾的特殊產物。砌末一詞在金、元時期已有。
還有水旗、火旗、風旗、車旗等等,這些旗幟是在白色方旗上繪綠色水紋、火焰、風、車輪等等。演員執旗,略微顫動,就可以表示波浪起伏、著火、起風、乘車。
京劇戲曲舞台上並不迴避「露假」,也不要求一一寫實。揚鞭以代馬,搖槳以代船的現象十分普遍。
㈥ 戲曲里女子坐轎子怎麼表示
會是兩個男的抬著兩根穿著布條木棍,小姐在中間表現
或者是這樣的道具表現
㈦ 古時候的花轎長什麼樣子和古裝劇中的一樣嗎
花轎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時候,馬車、轎子、船、馬、驢是大家的主要交通工具,一般官員家中或者有錢人家中都以馬和馬車為主,馬在古代就相當於現在人家中的車,能買得起馬匹的家庭經濟應該都算不錯,而有身份的女子主要是坐轎子出門,當朝時間稱呼為肩輿,而且普通人不允許坐肩輿,除非皇帝給了特許,這是身份的象徵。包括結婚迎娶新娘普通人也不能用,而是用馬匹拉的車輦迎娶。
這頂轎子需要八個人抬,全部採用的榫卯結構相連接的,也就是說整個轎子沒有一顆釘子但是卻非常結實,榫卯結構本身就是極為精巧的內部結構,它的外觀以金色為主,像是一座迷你形式的宮殿,並用了圓雕、浮雕、透雕三種工藝,轎車定上面雕刻了250位人物和花蟲鳥獸在上面,裡面分別有《水滸傳》、《天水關》、《拾玉鐲》《西廂記》等戲曲場景再現,轎子的四周是用幾百片朱金木雕的花板裝配而成的,非常的奢華。想要觀看轎子的裡面或者是乘坐這頂轎子也要專門的師傅「開門」。因為進去轎子裡面的那一面需要專門的師傅拆下幾十片朱金木雕的花板下來才能進去,這才是古代真實花轎的樣子。
㈧ 京劇中的轎子有什麼用
演繹道具
1、伴奏樂器
京劇伴奏樂器分打擊樂器與管弦樂器。
打擊樂器有板、單皮鼓、大鑼、鐃、鈸等,稱為「武場」。
管弦樂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稱為「文場」。
2、舞台道具
砌末是大小道具與一些簡單裝置的統稱,是戲曲解決表演與實物矛盾的特殊產物。砌末一詞在金、元時期已有。傳統戲曲舞台上的砌末包括生活用具(如燭台、燈籠、扇子、手絹、文房四寶、茶具、酒具),交通用具(如轎子、車旗、船槳、馬鞭等)。
武器又稱刀槍把子(如各種刀、槍、劍、斧、錘、鞭、棍、棒等),以及表現環境、點染氣氛的種種物件(如布城、大帳、小帳、門旗、纛旗、水旗,風旗、火旗、蠻儀器仗、桌圍椅披)等。除常用的砌末之外,也可根據演出需要臨時添置。
(8)戲曲中簡單轎子圖片擴展閱讀
京劇的形成期
道光二十年至咸豐十年間(1840-1860),經徽戲、秦腔、漢調的合流,並借鑒吸收崑曲、京腔之長而形成了京劇。其標志之一:曲調板式完備豐富,超越了徽、秦、漢三劇中的任何一種。唱腔由板腔體和曲牌體混合組成。
聲腔主要以二簧、西皮為主;之二,行當大體完備;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劇劇目;之四,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為京劇形成初期的代表,時稱「老生三傑」、「三鼎甲」即:「狀元」張二奎、「榜眼」程長庚、「探花」餘三勝。
他們在演唱及表演風格上各俱特色,在創造京劇的主要腔調西皮、二簧上和京劇戲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語言特點的說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貢獻。
第一代京劇演員中,尚有老生盧勝奎、薛印軒、張汝林、王九齡等;小生龍德雲、徐小香;旦胡喜祿、羅巧福、梅巧玲;丑楊鳴玉、劉趕三;老旦郝蘭田、譚志道。
凈朱大麻子、任花臉等,他們為豐富各個行當的聲腔及
㈨ 京劇道具介紹
演繹道具
1、伴奏樂器
京劇伴奏樂器分打擊樂器與管弦樂器。
打擊樂器有板、單皮鼓、大鑼、鐃、鈸等,稱為「武場」。
管弦樂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稱為「文場」。
2、舞台道具
砌末是大小道具與一些簡單裝置的統稱,是戲曲解決表演與實物矛盾的特殊產物。砌末一詞在金、元時期已有。傳統戲曲舞台上的砌末包括生活用具(如燭台、燈籠、扇子、手絹、文房四寶、茶具、酒具),交通用具(如轎子、車旗、船槳、馬鞭等)。
武器又稱刀槍把子(如各種刀、槍、劍、斧、錘、鞭、棍、棒等),以及表現環境、點染氣氛的種種物件(如布城、大帳、小帳、門旗、纛旗、水旗,風旗、火旗、蠻儀器仗、桌圍椅披)等。除常用的砌末之外,也可根據演出需要臨時添置。
(9)戲曲中簡單轎子圖片擴展閱讀
京劇的形成期
道光二十年至咸豐十年間(1840-1860),經徽戲、秦腔、漢調的合流,並借鑒吸收崑曲、京腔之長而形成了京劇。其標志之一:曲調板式完備豐富,超越了徽、秦、漢三劇中的任何一種。唱腔由板腔體和曲牌體混合組成。
聲腔主要以二簧、西皮為主;之二,行當大體完備;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劇劇目;之四,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為京劇形成初期的代表,時稱「老生三傑」、「三鼎甲」即:「狀元」張二奎、「榜眼」程長庚、「探花」餘三勝。
他們在演唱及表演風格上各俱特色,在創造京劇的主要腔調西皮、二簧上和京劇戲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語言特點的說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貢獻。
第一代京劇演員中,尚有老生盧勝奎、薛印軒、張汝林、王九齡等;小生龍德雲、徐小香;旦胡喜祿、羅巧福、梅巧玲;丑楊鳴玉、劉趕三;老旦郝蘭田、譚志道。
凈朱大麻子、任花臉等,他們為豐富各個行當的聲腔及表演藝術,均有獨特創造。後任「四喜班」班主的梅巧玲,勇於突破青衣、花旦的嚴格分工舊規,為旦角的演唱藝術開辟了一條新路。
《同光名伶十三絕》是京劇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劇裝寫真畫,由晚清民間畫師沈蓉圃繪制。他參照了清代中葉畫師賀世魁所繪《京腔十三絕》戲曲人物畫的形式。
挑選了清同治、光緒年間(1860至1890)京劇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員(程長庚、盧勝奎、張勝奎、楊月樓、譚鑫培、徐小香、梅巧玲、時小福、余紫雲、朱蓮芬、郝蘭田、劉趕三、楊鳴玉),用工筆重彩把他們扮演的劇中人物描繪出來,顯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
此畫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由進化社朱復昌在書肆收購,經縮小影印問世,並附編《同光名伶十三絕傳》一冊。
㈩ 古代新娘子坐的花轎的真實模樣,到底是什麼樣的
前幾年,有一句話特別流行,那就是“待我長發及腰,少年娶我可好”,一時間許多姑娘都在網上曬出自己的“及腰長發照”,並感慨道:“我已經長發及腰,我的少年又在何處?”結婚,是每一個女孩子都有過的期盼,若對方還願意為你鋪“十里紅妝”,那便是最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