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兒園環境創設圖片說明優勢與不足
讓環境與孩子對話(環境創設的亮點及不足),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當環境吸引了幼兒的目光,那才能和孩子產生互動,孩子就會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搜尋環境中的美和知識。那怎麼樣的環境才能讓孩子產生興趣呢?劉曉穎園長對「環境的創設與利用」進行了十分深入地剖析,讓我更加全面地認識了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對遵循的原則:兒童性、適宜性、發展性、藝術性、開放性和安全性,有了更深刻地認識。下面,我就結合這幾項原則對本班的環境創設的亮點及不足進行簡單的分析。 一、藝術樂園體現藝術性 我主要先說一說「藝術性」,作為一所具有藝術特色的幼兒園,我們的班級環境也充滿特色和藝術性。因此,我們每一個班級的環境都是不同的,各具特色。我們首先選定一個主題作為班級環境特色,其次開始布置,讓活動區更適合孩子學習、游戲,做到美觀、整齊,再結合主題活動的開展,不斷地豐富班級環境和材料。在主題牆布置上,我們盡可能創新,體現和孩子的互動,布局的合理,版面的美觀。班級特色區創設明顯,材料豐富,易於孩子取放材料。 本班主要定位於中國特色,把「中國紅和水墨黑灰」結合,中國紅,寓意著風風火火,熱熱鬧鬧,而中國水墨就像是「國粹」;源遠流長,給人飄渺的意境美。可是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麼才能轉化給孩子呢?如何避免成人化,我們進行了多方面的思考。首先,在門口的「家長園地」中,我把五塊黑、灰kt板挖出中國風的漏窗感,錯開組合在一起,再用一根紅色絲帶串聯,就形成了整體。而走進活動室,第一感覺就是「中國古典美」,所有的窗檯裝飾、主題牆的邊框、孩子們的作品展示角等所有的角落都是「鏤空邊框」,在窗戶的兩邊用麻繩連接,再用夾子夾上範例和孩子的作品,就像是園林中的透過窗戶看世界的感覺,創設了一個具有濃濃的大自然氣息並富有個性的班級環境,孩子們都說「好美啊!」這樣的畫面,既有民族特色又不失現代感,給孩子們視覺上的沖擊,很好地體現了「藝術性」的原則。
Ⅱ 幼兒園班級環境創設包括哪些內容
幼兒園環境在幼兒園課程中發揮著不可取代的地位,也對幼兒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教師在進行環境創設的過程中就環境創設中的兩大方面,即牆飾環境創設和活動區環境創設。1.牆飾環境創設,幼兒園活動班級必須創設的牆面如下:天氣預報欄、快樂寶寶主題牆、家長須知、教師風采、幼兒作品展示區、主題活動牆。2.活動區環境創設,幼兒園各班常見的活動區。 幼兒園各班級常見的活動區包括:美工區、社會角色游戲活動區、建構區、科學區、閱讀區、表演區、書寫區、數學角等。3.其他方面:娃娃超市;娃娃醫院;自然角。4.班級環境創設對於幼兒教師來說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既需要教師有深厚的幼教理論基礎,同時需要教師有扎實的基本功。隨著課改的深入進行,幼兒園班級環境創質量的高低將越來越成為影響幼兒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需要幼教工作者繼續探討和深入研究下去。
Ⅲ 幼兒園環境創設應注意些什麼
自《幼兒園工作規程》(以下簡稱《規程》)頒布以來,幼兒園的環境創設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觀。教育環境作為一種「隱形課程」,其在開發幼兒智能、促進幼兒個性和諧發展等方面所發揮出的獨特功能和作用,已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重視,創設環境成為幼兒園工作的熱點,但因種種原因,許多幼兒園在具體操作上還很不到位,從而影響到環境整體教育功能的發揮。鑒於此,本文擬就目前環境創設中應注意的問題,談點個人看法,與同行們商榷。 一、創設必備的活動區 據了解,目前大部分幼兒園的教育活動組織形式,仍主要以上課或集體活動為主,相對來說,孩子們缺乏自由活動的時間,就是在自由、分散活動時,也因缺乏一定的材料和場所及有效的指導,而存在著「放羊」現象,這樣既增加了老師的精神負擔,又不利於幼兒的發展,要改變這種狀況,設置活動區勢在必行。 所謂活動區就是利用活動室、睡眠室、走廊、門廳及室外場地,提供、投放相應的設施和材料,為幼兒創設的分區活動的場所。幼兒園可設置的活動區有:社會活動區(娃娃家、醫院、市場、馬路等);自然科學活動區(天文、地理、生物、化學、物理等自然事物和現象的觀察、實驗等);數學活動區;藝術活動區(音樂、美術);語言活動區(閱讀、故事表演等);建構操作區(拼、插、搭、小製作等);室外可有玩沙區、玩水區、種植區、飼養區等。這種劃分並不固定,每個幼兒園在具體操作時可視情況化整為零、靈活搭配。場地大一些的,可設置大的活動區;場地比較緊張的,可設置小一點的活動角,如圖書角、數學角、自然角、娃娃家等。活動區大多以班為單位獨立設置。有條件的幼兒園應設置共用的大型活動區,如圖書館、科學宮等,以期裝備更好的設施、投放更豐富的材料,為各個年齡層次的幼兒提供有效的活動場所。不管是哪種類型的活動區,材料的投放都要注意豐富、分出層次(適合不同水平的幼兒),並適時增添和更換。 為什麼要設置活動區呢?很顯然,沒有一定的場所和材料,孩子便沒有活動的機會與條件,而他們又必須通過具體的操作、體驗去獲得經驗,發展認知能力,因而可以說活動區是一種必備的「硬體」。具體說有以下幾方面作用: 1.可以作為正式學習的延伸並豐富教育活動。在上完課或集中教育活動之後,幼兒在活動區內可以通過相應材料的操作來復習鞏固與應用學過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目標內容豐富,有些能通過上課等正式學習來實現,而有些則要通過游戲、自由活動等非正式學習來實現,如培養交往能力、獨立自主性等。從教育者的角度來看,活動區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 2.有利於幼兒個體充分發展。在活動區內,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及能力、水平自選活動,輕松自主,沒有心理壓力,不受局限,獲得充分的活動機會,任思維和想像自由馳騁,並體驗成功及活動過程的愉快,增進交往,發展社會性和健康人格。 3.有利於教師因材施教。教師既可以在孩子自選活動中給予具體的個別指導(如指導正在搭積木的孩子展開想像的翅膀),又可以利用活動區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小組或個別教育(如在音樂區進行分組教學,練習某種節奏等)。據專家介紹,廣州東方紅幼兒園就是創設活動區的典型,她們的活動區既是教學活動場所、幼兒自選活動場所,又是教師個別教育的場所,一區多用,發揮了綜合的教育功能。 4.有利於提高幼兒自由活動的效率,規范幼兒的行為。豐富多彩的活動區活動能有效地避免幼兒以往自由活動時出現的無所事事、無聊乏味地浪費時間,甚至追逐打鬧或出現破壞性行為等種種不良現象。 二、加大綠化程度 綠化、美化應是幼兒園室外環境的突出特色。《規程》明確指出:「應根據幼兒園的特點,綠化、美化園地」,國家教委、建設部在《城市幼兒園建築面積定額》中規定:「綠化用地每生不少於2平方米,有條件的幼兒園要結合活動場地鋪設草坪,盡量擴大綠化面積。」但可惜許多幼兒園或因重視不夠或因條件限制,到今起色不大。李生蘭教授就曾批評過我們的幼兒園甚至沒有「綠洲」,尤其是草地太缺乏,而讓水泥地佔去了太多的場地。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許多園領導認為,水泥地干凈,雨雪天氣不會泥濘。這顯然是水泥地的一個優點,但是,我們是否真正地從孩子發展的角度去考慮過:水泥地和草地相比,孩子更喜歡什麼?哪一種場地更安全,更能讓孩子心情愉悅,更具有環保作用,更符合《規程》要求?筆者曾經參觀過綠化效果好的幼兒園,這些幼兒園的室外場地,大都只用水泥鋪了幾條窄窄的必備甬道,其餘大片場地則是綠草如茵,極令人賞心悅目。望著在草地上盡情嬉戲的孩子們,我向園領導提出了育人環境方面的問題,她們給了我一個相當簡潔而又肯定的回答:孩子的環境應該是自然的。但願這種認識能成為所有幼教工作者的共識,但願百花爭艷、綠草如茵的幼兒園室外環境不再是孩子眼中的「空中樓閣」! 三、充分開發空間潛能 幼兒園佔地面積大小不等,空間開發情況也各不相同,特別是一些面積比較小的幼兒園,有限的空間往往還得不到充分利用,致使幼兒的活動空間與活動需求形成了突出矛盾,嚴重製約著幼兒的發展。因此,幼兒園必須充分開發空間潛能。首先要觸及每一個角落:牆面、地面、樓頂、平台、牆欄桿、牆根、屋角、陽台、樓洞、門廳、房屋之間的空隙、空中……這些有可能利用的地方都應派上用場。如圍牆、欄桿可種植爬蔓植物,兩棵大樹之間可以吊掛飾物,也可以拴繩讓幼兒「盪鞦韆」、「過索橋」等等。另外有些環境要變固定的為「動態」的、變單功能為多功能的。如把一些牆壁貼上瓷磚,任幼兒自由寫、畫;將睡眠室的單層床改為雙層床,以騰出活動空間,或乾脆撤掉床以「木台」代之,睡時將被褥一鋪,不睡時收起即可做活動場地,等等。 四、保護環境創設的整體性 環境創設是為了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因而必須保持其整體性。首先,內容要全面、系統。凡是孩子發展、教育目標所涉及的領域,就應有相應的環境,如有發展身體的、有發展認知能力的、有發展社會性的……等等。既要注意不同領域、不同方面內容的橫向聯系,又要在縱向上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依次遞進。其次,要體現出主次關系及層次性。教育過程中各個階段有不同的教育主題和重點,周圍環境中就要相應地體現出來。例如大班在春季進行「做保護環境的小公民」主題活動時,室內可著重張貼環保方面的圖片,而春景的布置就次要一些。層次性就是要有適合不同水平幼兒發展的環境。如小班的「玩玩做做」活動區(或角),投放的工具和材料,就要考慮適合動作發展水平較差、一般、較好三類幼兒的不同需求。再如,公共用牆如果全貼上瓷磚,就只適合較大年齡的幼兒用毛筆寫、畫,如果也有黑板牆面、也有軟性的(氈、塑料泡沫等)牆面,就能適合不同年齡、不同水平及不同興趣的幼兒的要求。再者,要高度重視物質環境與精神環境的統一。要營造一種安全、溫馨、輕松、愉快的精神環境,否則,再完善的物質環境也難以徹底發揮作用。創設良好的精神環境,主要靠教師對工作、對孩子滿腔熱忱的情感、態度以及科學的教育藝術,其中還有許多具體的要求與方法,
Ⅳ 幼兒園建構區環境創設的調查研究的訪談提綱怎麼寫
現階段大家都在強調避免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強幼兒的自主性發展,強調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各地的幼兒園也越來越重視區域環境的創設和材料的投放。建構區作為幼兒園的常規性區域,對幼兒數學能力和空間智能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結合本班幼兒的活動情況,教師主要從建構區的環境創設方面進行了思考和調整。
一、「建構區」的三次變遷
初期環境:我們的建構區是放在教室的走廊上的。主要投放的材料是木質積木,主要目的是讓幼兒利用積木蓋房子、大橋修路等,為了支持幼兒更好地表現搭建題材,我們還為幼兒提供了輔助材料——樹、小汽車、花草等,幼兒基本上會利用拼接、圍合等方法來進行搭建游戲。但是在活動時也出現了問題,就是走廊比較地狹窄,幼兒搭建好的基本一不小心就被走過的小朋友撞倒,而且在講評的時候也不太容易讓幼兒來觀察,所以在中班我們進行了調整。
第一次調整:中班我們將建築區搬到了教室里,自從搬到教室里以後我們明顯感受到孩子積木倒塌的次數變少了,幼兒在游戲時比較定心。為了孩子跪在地上的問題,我們還在建築區鋪上了地墊。但是隨著天氣的逐漸降溫,我們發現孩子脫了鞋進入建築區已經不太適合,而且穿脫也比較地麻煩,我們就把墊子拿掉了。
隨之而來的問題:
①受班級空間的局限,我們發現孩子總是想繼續搭的時候地方不夠了,只能一次次拆掉,一次次地重建。所以我們在思考:是不是可以讓建構區變得更大一些能?
②到了中班我們也為幼兒提供了一些小型建構類材料,讓幼兒利用個體較小的雪花片積木在桌上建構,讓幼兒把作品展示在建築區的窗檯上。但是我們的雪花片取放不是很方便,幼兒要跨過木製積木區才能獲取材料,怎麼辦呢?
第二次調整:
我們的創造性游戲適合區域游戲分開的,那可不可以效仿中6班把點心店和建築區的場地合並起來呢?於是我們把隔著建築區和點心店的桌子搬開,讓兩個地方的空間公用,這樣孩子搭積木的空間就更大了。我們空出了三個窗檯,目的就是讓幼兒在課間的時候也能自主選擇小型建構材料進行建構游戲。
問題:幼兒建構的東西多了,都放在窗檯上展示的話下次拼搭的空間就小了,而且窗檯上也放不下那麼多的作品。
第三次調整:針對幼兒的作品展示我們進行了思考怎樣才能即節省空間又能讓幼兒很好的把作品展示出來。我們利用廢舊的箱子做了兩層的櫃子,考慮到作品有高有矮,我們的櫃子也設置了不同的高度,便於幼兒陳列他們的作品。還有我們把幼兒搭的好的作品也用照片的形式記錄了下來,粘貼在了窗沿便於幼兒觀察、學習別人的作品。
二、幼兒的發展現狀
幼兒能根據喜好和需要選擇合適的游戲材料,基本上能夠掌握簡單的插接技能並接出簡單的造型。能力強的幼兒能夠與同伴合作完成較為復雜的拼搭主題。比如今天一個幼兒自己在搭建的時候,其他人一起幫忙,後來他們討論出要搭個糖果樂園,於是從上午開始他們在課間有空就一起拼搭作品,在下午吃完點心的課間活動中順利完成了他們的作品,收獲了共同搭建的愉快體驗。
Ⅳ 中班環境創設怎樣以幼兒為目標
我將從三方面來闡述中班環境創設。1.分區活動環境創設。2.自主性游戲環境創設。3.自然角環境創設。而本次分享的重點則為第一條分區活動環境創設。
首先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分區活動。我們將活動區分為了五大區域,分別是益智區、棋類區、美工區、建構區、語言區。考慮到活動區不同於自主性游戲,需要游戲區之間的聯系與交往,它更多的是獨立的,安靜的思考與操作,完成本次的活動任務。所以對於各區域的空間劃分則要求更高,各區域之間需要相對獨立,動靜分離。所以我利用桌子和椅子圍合,起到獨立、安靜、分離的作用,並在各區放上指示牌讓幼兒對區域更加清晰明了。如語言區,利用教室前面一排櫃子和一張桌子圍成一個拐角,幼兒可以在桌子上拼拼擺擺,也可以在拐角內故事表演,空間較大,有利於幼兒的自由發揮。同樣,益智區也是利用三張桌子和益智區放材料的櫃子圍合而成,幼兒可以選擇所需材料獨立操作。棋類區利用了兩張桌子進行桌面棋操作,並在旁邊鋪設了大型地面棋供幼兒自主選擇。美工區將兩張桌子拼成一個正方形,幼兒圍坐在四周便於材料的放取。建構區利用午睡室的空間,放上墊子,一名或兩名幼兒一大塊墊子,便於獨立操作或兩人合作,不受干擾。
空間劃分合理固然重要,構起了活動區的整體框架,然而活動區的操作材料確是分區活動得以進行且活動質量的必要條件,在活動區投放豐富而適宜的操作材料,分區活動方能得到良好的效果。一般情況下,教師將投放一些與課程和話題相匹配的高結構材料,如益智區的連一連,這是與本次話題中科學領域動物的尾巴相匹配的材料,將動物的身體與它的尾巴連起來,答案是確定的,此操作材料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和唯一性。一般情況下,益智區的搞結構材料居多。(列舉各區域的高結構材料)。低結構材料對於幼兒來說自主的空間比較大,所以我班在美工區提供了毛根和珠子,幼兒可以利用它們編出各種不同的東西。(列舉列舉各區域的低結構材料)。在提供材料的時候,我們注重了材料的層次性,針對幼兒的不同發展水平和個體差異,提供難易程度不同的材料,有利於每個幼兒都能實現操作目的,完成活動目標,進而增強自信。如在語言區提供的擺擺說說,分成了三個層次。最簡單的第一層次,是在幼兒不太熟練兒歌的情況下,看看說說。第二層次是出示一部分兒歌,還有小部分需要幼兒根據兒歌內容進行填充。第三部分是只出示文字,所有圖片都由幼兒擺完,這是需要幼兒對兒歌十分熟悉的情況下才能成功操作的。再如美工區的製作康乃馨,有教師准備好的半成品花朵,幼兒只需包一下包裝紙即可。還有就是提供皺紋紙、毛線、吸管和包裝紙,完全由幼兒獨立完成,這對幼兒的手工製作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幼兒可以選擇自己能力范圍的方式達到活動目標。
接下來我簡單交流一下自主性游戲的環境創設和自然角環境創設。首先自主性游戲的環境創設需要濃厚的游戲情境,激發幼兒游戲的興趣。如娃娃家,娃娃家算是一個永恆的游戲區,從小班一直玩到大班,中班幼兒對於娃娃家已非常熟悉,為了保持幼兒游戲的興趣,我們提供了衣櫃,洗衣機,晾衣架,使幼兒更好地進入情境,有事可做。自然角的環境創設頗具特色,將水果蔬菜裝飾成各種各樣的娃娃,具有觀賞價值。
希望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能創造一個真正屬於孩子的環境。
Ⅵ 如何創設符合幼兒的區角游戲環境
區角活動為個性相對突出的托班幼兒提供了充分表現能力的機會。在區角活動中,幼兒通過親自擺弄和操作去感知事物,增長知識經驗,激發主動活動的動機,產生更高級活動的需要,從而促進身心的和諧發展。
關注活動空間,創設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支持性區角環境:托班幼兒由於年齡小,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因此,為他們提供的區角環境應該充分考慮以下幾點:安全在區角環境中,教師為了分割不同的區域難免用到一些大型的櫥櫃與桌椅,而教師與幼兒間由於存在身高上的差異,往往會忽視桌椅邊角帶來的安全隱患。
因此,教師要從幼兒的角度出發,對於有邊角突出的櫥櫃與桌椅可進行位置移動,因實際需要不能改變位置的,則可用軟包、海綿等加以包紮裝飾。
另外,為幼兒提供的各種操作材料也必須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在選材時可多用些質量輕、體積小的操作材料,切不可圖自己一時省事,隨意選取操作材料或是在牆飾、活動材料中用小釘子、別針等危險物品。
幼兒園區角游戲區域簡介:
1,益智區
益智區是幼兒園中、大班幼兒喜愛的一個區域活動,益智區的玩具多半是需要幼兒開動腦筋的,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2,美工區
美工區活動內容豐富,有繪畫、印畫、版畫、折紙、剪紙、粘貼等等,需要的材料和工具也很多,各式各樣的筆、紙、顏料,各種工具以及輔助材料等。
3,角色區
角色區是幼兒比較偏愛的區域,因為它與生活相貼近,處處體現親近感,所以我們創設一個與幼兒生活相關的場景,讓幼兒通過操作扮演的游戲,從側面了解社會,增加社會生活經驗。
4,表演區
表演區是孩子們喜愛的一種區域活動。在表演游戲中,孩子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並努力去營造快樂的氛圍,與同伴交往並獲得快樂體驗。
Ⅶ 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幼兒園物質環境創設要求:正確理解環境創設與環境布置;提高對生活環境創設的認識;重視環境創設中幼兒的需求;重視環境創設的整體性;環境不能一成不變。幼兒園精神環境創設要求:重視幼兒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重視精神環境的營造;重視教師心理健康對精神環境的作用。
幼兒園班級環境創設—活動區域設置應該依照以下要求進行:
1、包括幼兒身心和諧開展的各個方面,滿足幼兒各項活動的需求,一般設有閱覽區、益智區、言語區、美工區、建構區等;
2、依據實踐空間、幼兒人數、年齡段等條件進行活動品種設置;
3、資料的擺放應是開放式的,能供幼兒自由選擇和取放;
4、資料應依據幼兒的興趣、開展需求以及活動的內容進行投進,應具有啟發性、針對性、操作性;
5、盡量防止彼此攪擾,區別靜、動區域;
6、依據活動的需求靈敏地創設與調整。
Ⅷ 如何有效的進行幼兒園區域的創設
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的情況直接影響著幼兒是否有興趣自願參與區域活動,也直接影響著幼兒在區域里是否能夠獲得個體的自主的發展等等。如何創設一個美觀有序、尊重幼兒發展差異的、支持幼兒持續發展的屬於幼兒自己的區域活動環境?如何使班級里的區域成為幼兒樂意參加的個性化學習的快樂天地?以下是我們在實踐中的一些思考。 一、區域環境創設中的空間規劃 區域活動把活動室的空間劃分成幾個活動區角,各種空間是促進幼兒交往、促進探索型主題開展的催化劑,若空間沒有適當的分隔,則容易使幼兒感到雜亂無序,從而產生不穩定的情緒。設置科學、合理的區域分隔,建構豐富的區域布局,是區域設置中一定要考慮的。 (一)區域的數量 區域數量的多少主要依據活動空間和幼兒人數而定。如果區域數量過少則會造成活動擁擠的現象,如:娃娃家人數過多則容易引起角色的分配不均而爭吵;區域數量過多則會出現區域的人數太少,幼兒之間缺乏交往合作,或造成區域活動空間太小,使得各區域間易互相干擾。因此,一般設置5~7個區域為宜。 (二)區域的劃分 結合區角活動,首先,我們把教室設計、劃分為若干個區域。其次,充分利用材料,使各個區域活動相對獨立而又開放。如:利用一些矮櫃,圖書架等作為區域之間的隔牆,使每個區域有家的感覺,各區域既保持通暢又互不幹擾。再次,設置多區單一內容或是多區多種內容。多區單一內容,即圍繞一種主題內容設置多個活動區域,如:在大班的「春夏秋冬」這個主題活動中,教師在秋天的季節背景下,設置了「有趣的蟲子」「秋天的樹林」「秋天的果園」「水果店」等活動區域。多區多種內容,是按照多個活動內容設置不同的區域活動,如:壘高屬於建構區,閱讀、講故事屬於語言區,時裝表演屬於表演區,繪畫剪紙屬於美工區。 (三)區域活動格局 教師應充分利用教室、櫥櫃、桌面等室內空間和走廊等室外空間,創設有利於幼兒發展的區域活動格局。如:用櫥櫃、矮櫃分隔出大小不同的區域,提供不同顏色和形狀的花和葉子讓幼兒製作、粘貼成門簾,以分隔益智區和美工區。我們充分利用室外空間,將「劃龍舟」「抬轎子」等比較熱鬧的區域設置在教室外,以免干擾教室內各區域的活動,有利於形成和諧、寧靜的氛圍。 二、區域環境創設中的教師支持策略 操作材料,是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便是操作材料,是區域游戲開展的物質基礎。教師在區域活動材料的提供上,應注意以下幾種策略。 (一)不斷替換和更新材料 單調、枯燥、一成不變的材料,會使幼兒失去興趣,在每個主題活動中,教師可有意識地先投放一部分材料,在觀察到幼兒對材料的興趣減弱時,再投入一些新的材料,以滿足不同幼兒的興趣和發展的需要,推動主題的不斷深入和開展。如在中班「秋天」的主題活動中,我們投放了很多各種各樣的材料,有樹葉、畫好輪廓的水果、水粉顏料、毛筆等。剛開始,幼兒對印樹葉、塗畫水果很感興趣,塗上顏料拓印在紙上,再貼上各種畫好的水果,後來他們的興趣逐漸減弱,該區的幼兒也越來越少,為了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滿足其發展的需要,我們投放了新的活動材料:小材料筐、皺紋紙、扭扭棒、報紙、毛線等,幼兒對新材料產生了興趣,有的用蠟筆描畫樹葉,有的用皺紋紙粘貼菠蘿,有的把毛線剪碎粘貼獼猴桃。隨著主題活動的深入,幼兒充分發揮想像,用樹葉粘貼、添畫出了富有童趣的動物、人物、房子等各種畫面。 (二)提供有層次性或遞進性的材料 材料的提供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根據主題開展的情況和幼兒能力發展的不同水平,提供相應的層次性或遞進性的材料。如在「蘋果與橘子」主題活動中,首先,把不同水果放入不同水果盒子里,邊放邊說說水果的名稱、顏色、形狀和特徵;其次,把不同的水果棒棒糖分到相應點數的盒子里。再次,把不同點數的水果棒棒糖分到相對應點數的盒子里。 (三)提供可以與幼兒互動的材料 材料一般蘊涵著教育的目標和內容。讓幼兒在動手、動腦中與物體相互作用,不僅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心,而且有助於幼兒獲得有益的經驗。我們在探索區增加了「沉與浮」的實驗,並為幼兒提供了紙、回形針、玻璃、橡皮泥、鐵塊、海綿、橡皮、木頭等材料。幼兒在自己動手記錄和探索中,發現有的東西會沉,有的東西會浮,這引發了他們對沉與浮的興趣。再如,在益智區,我們提供了兩個粗細一樣的杯子和兩個粗細不一樣的杯子。幼兒在反復玩倒水的游戲中發現:一樣多的水在粗細不同的杯子里水位的高低不同;在不同形狀大小的杯子里的水看似不一樣多,倒進相同的兩個杯子里卻是一樣多,幼兒在反復操作中了解了液體容積守恆的概念。 三、區域環境創設的幼兒本位體現 區域是幼兒非常喜歡去的一個場所,因為這里很多東西是屬於他們自己的:自己的興趣、自己的選擇、自我的游戲,還有自己的成果。 在區域游戲內外的環境布置中要盡量體現幼兒本位。布置一個屬於幼兒自己的環境。一般有三類: 1.幼兒的作品展示。 幼兒在區域中的作品一定要在環境中展示出來,平面的可以張貼,立體的可以陳列在桌櫃上,擺放的、建構的可以拍攝圖象。這樣一方面是對幼兒勞動成果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讓幼兒體驗成就感的重要途徑,這些能激發幼兒持續參與活動的願望。 2.暗示引導幼兒的圖文。如:服裝設計區可以張貼幼兒收集來的時裝式樣,汽車城可以掛上師幼共同收集的汽車圖片,美工區里張貼上折紙的圖示……這些是他們收集的、關注的、支持他們學習游戲的環境展示。都和他們的游戲息息相關的,同樣也是屬於幼兒自己的環境元素。 3.幼兒的設計圖紙或規則標志。區域的規則是小朋友自己商定不斷變化的,為了提醒大家遵守規則,幼兒自己畫了標志放在了區域里。 四、區域環境中氛圍的營造。 例1:在區域活動「揚州工藝坊」中,教師根據揚州工藝創設了剪紙鋪、玉器坊、漆器室三個游戲區。由於年齡特點,自主操作對於孩子們來說具有一定挑戰性。因此教師在背景牆上布置了親手製作的漆器、玉器、剪紙作品。一來起到了美觀的作用,二來可以幫助、提示能力較弱的孩子,讓他們在模仿的基礎上提升能力。 例2:又如區域活動「木偶小劇場」中,教師製作了屏風,以便在表演過程中遮住孩子的身體,增加表演時的趣味性、神秘感。並且由於孩子年齡小,多人合作有一定的難度,教師便將故事內容以圖片的形式,按順序張貼在背景牆上,可以幫助忘記台詞的孩子回憶、表演。 例3:再如「淮揚風味館」內,教師准備了自製美食(手工製作),張貼了醒目的淮揚特產圖片,上面寫著名稱價格。這樣的布置能夠充分的調動孩子的興趣,讓他們身臨其境的游戲著,彷彿自己就是飯店的小廚師亦或是即將大飽口福的美食家。 以上的這些都是為了營造一種氛圍,再現部分生活場境,讓幼兒游戲時的情境更加逼真,角色意識更加強烈,實踐操作更加深入,活動效果更加突出。 區域游戲的開展,對每個幼兒個性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區域活動中環境的創設可以優化對幼兒自我學習的服務,讓我們創設最優化的環境,使之更接近幼兒的「最近發展區」,為幼兒營造一個更為自由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