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什麼比較簡單的泥塑作品的圖片及製作步驟嗎
這個步驟簡單,只需將泥搓成條狀、塊狀等,再按自己所想碼成圖案即可這個看上去復雜,不過坐上去也很簡單,准備好將泥弄成條狀、片狀及小塊粒。。按圖碼上即可
⑵ 活靈活現的傳統泥塑有哪些
泥塑始於中國古代圖騰崇拜、生殖崇拜、神靈崇拜。《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漢代應召力《風俗通》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為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女媧摶土造人,這大概是中國神話故事中最具影響的泥塑創造活動。經過幾千年的文化傳承,泥塑在民間已經演變為與普通生活相關的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具有很深的中國地方特色。
天津泥人張
「泥人張」是北方民間彩塑的代表,它創始於清代末年。「泥人張,,創始人叫張明山,生於天津,家境貧寒,自小跟父親以捏泥人為業,養家糊口。他心靈手巧,富於想像,時常在集市上觀察各行各業的人,在戲院里看多種角色,偷偷地在袖口裡捏制。他捏出來的泥人個個逼真,一時傳為佳話。他繼承傳統的泥塑藝術,從繪畫、戲曲、民間木版年畫等姊妹藝術中汲取營養。他的泥人,有民間故事中的人物,也有小說戲曲中的角色,有表現勞動人民現實生活中瞬間的形象,有正面人物,還有反面人物,具有濃厚的趣味性。老百姓都喜愛他的作品,親切地送給他一個稱號——「泥人張」。
「泥人"所用材料是含沙量低、無雜質的純凈膠泥,經風化、打漿、過濾、脫水,加入棉絮反復砸揉製成為「熟泥」,其特點是黏合性強;輔助材料還有木材、竹藤、鉛絲、紙張、絹花等;塑造好的作品置於爐火周圍或是自然風干。
「泥人」徹底乾燥後要人窯烘燒,溫度要達700攝氏度左右,出窯後經打磨、整理即可著色。彩塑的用色,現在比過去有了巨大的進步。過去的顏料為水粉色,覆蓋力差,容易爆裂、脫落、褪色,不易長久保存。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使用丙烯色。盡管丙烯色價格較貴,但優點很多,覆蓋力強、不爆裂、不脫落、不易褪色,干後不溶於水,可以用水沖洗。完成一件作品大概需要30天的時間。
鳳翔泥塑
陝西鳳翔彩繪泥塑,始於先秦西周時期,流傳民間3000年之久,是我國至今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點的泥塑類手工製品。其彩繪紋樣與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紋飾不盡相同。以花鳥魚蟲、祥鳥瑞獸為主的意象造型是中國古代圖騰崇拜、生殖崇拜、神靈崇拜的遺留,反映出圖騰時代的文化特色。
陝西鳳翔彩繪泥塑,造型優美,生動形象,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泥塑內容有人物、動物,也有植物,大多是空心的圓型塑,也有浮雕式的掛片。其製作方法簡單易行,將黏土和紙漿攪拌成塑泥,先做好模子,翻成胎坯晾乾,上白色底粉,隨後塗彩、繪畫和上光。
鳳翔泥塑的色彩別具一格,非常艷麗,對比強烈。它用色不多,以大紅、大綠和黃色為主。以黑墨勾線和簡練的筆法塗染,給人以明快醒目的感覺。
近年來鳳翔彩繪泥塑主要分布在城關鎮六營村及周邊地區。相傳在明代的時候,朱元璋軍隊中的第六營兵士扎營於此,這個村便命名為「六營」。六營中那些來自江西的兵士有制陶手藝,閑著沒事,就和土為泥,捏制各種形態的泥活兒當做玩具,並且彩繪示人。後來軍士轉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舊業,利用當地黏性很強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然後到各大廟會出售。當地老鄉購泥塑擺放家中,用以祈子、護生、辟邪、鎮宅、納福。六營村的脫胎彩繪泥偶因此聞名,並世代相傳,成為我國民間美術中獨具特色的精品,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惠山泥人
與北方「泥人張"相呼應的是江蘇無錫的惠山泥人。
在這里,一到農閑季節,差不多家家都做泥人,自古有「家家善塑,戶戶繪彩」的說法。每到過年,在廟會和集市上,人們托個盤子,盤子里放著自己做的泥人四處叫賣,這也是農家的一份收人。在清代,彩塑師王春林製作五盤泥孩兒進獻,得到清代乾隆皇帝的賞識。清同治到光緒年間,出現大量以戲劇為題材的戲文泥人,這也是惠山泥人歷史上最興盛的時期。這一時期,惠山有作坊、店鋪40多家,專業匠師30多人。慈禧太後60大壽時,地方官把一套大型手捏戲文泥人「蟠桃會」供獻內廷,從此惠山泥人成為貢品。
惠山泥人題材多為戲劇人物,如祈福避邪的春牛、老虎、大阿福、壽星等。惠山泥人造型豐滿、簡練,誇大頭部,重點刻畫表情。匠人尤其重視彩繪,有「三分坯子七分畫"之說。常用的色彩有大紅、綠、金黃、青等原色,對比強烈,主次分明。
在惠山泥人中,惠山大阿福是人們最熟悉也最受老百姓喜愛的。在惠山還流傳著這樣的民間故事。在很久以前,惠山一帶野獸橫行,危害孩童。有個叫「沙孩兒」的小孩,勇斗猛獸,為民除害。為了紀念「沙孩兒」,人們用惠山的黏土塑造了勇敢的「沙孩兒」形象。後來,經過歷代藝人不斷地加工完善,這個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藝術形象,就在人們心中永遠地紮下根來。
高密泥塑
山東高密泥塑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明朝隆慶、萬曆年間,這里的農民就自己設計用泥製成一種叫「鍋子花"(也稱泥墩子)的焰火出售。
後來又把裝火葯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焰火放過以後,再當玩具或裝飾品擺放。以後泥塑的種類逐漸增多,有老虎、獅子、猴子、小狗、小貓、雞、鴨等動物,也有「白蛇傳」、「西遊記」、「牛郎織女」等經典故事,並且塗以各種色彩,使其生動形象。
從此,泥塑不再是焰火的附屬品,而發展為一種獨立的手工藝術品了。到清朝乾隆年間,聶家莊泥塑又借鑒了楊家埠年畫的藝術特點,在表現手法上和著色上進行改革,並逐步增加了音效和局部動作,使聲音、色澤、動作合為一體。每逢集市,都有賣泥玩具的。民間流傳著「孩子哭,找他媽,他媽買個泥娃娃,逗得孩子樂哈哈」的民謠。可見當時泥玩具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⑶ 張希和的浚縣泥人「泥猴張」
豫北的浚縣,古稱黎陽,是歷代兵家的必爭之地。隨著戰爭硝煙的消失,這里的人民在昔日的古戰場上安居樂業。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是這里傳統的奶奶廟會。別小看了浚縣大坯山、浮丘山的古廟會,它可是當地群眾的重大活動。每到會期,浚縣車水馬龍,香客雲集。本縣的、外縣的、趕車的、步行的,熙熙攘攘,煞是熱鬧。有的是燒香拜祖,有的是游樂玩耍,有的是祈福求子,有的是買賣交易。所以,浚縣古廟會聲勢之浩大,氣氛之熱烈,在河南是遠近聞名的。
到浚縣廟會來進行買賣交易的人很多,大大小小的攤點從城裡一直延伸到郊外的古廟前。在這些攤點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造型古樸、色彩艷麗的泥塑。泥塑的品種主要是動物,有雞、狗、馬、猴、獅、燕等,因浚縣的泥塑都要塗上色彩,所以又叫泥彩塑。來趕廟會的人一般都要買上幾個回去給孩子當玩具,故而當地人也稱它為泥,玩具。藝人在製作泥玩具時,習慣在泥玩具的不同部位紮上通孔,孩子們玩耍的時候還可以當哨子吹,咕咕咕的哨聲伴著孩子們的笑聲響遍村莊和田野,這種悅耳動聽的音響效果,給孩子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所以,孩子們親切地稱它為泥咕咕或咕咕哨兒。
浚縣泥塑的原料就是俯拾皆是的黃膠泥。人們將黃泥曬干,碾碎過篩,加上棉花或紙漿,再摻水和勻,用木頭捶打數遍,使膠泥變得柔軟細膩。然後,經過搓、拉、捏、掐,小小的一塊黃泥,玩笑之間就變成了一個憨態可掬的小動物。剛剛捏好的泥玩具容易變形,人們把它放在鍋台上,待烘熱冒煙時,趕忙用黑或棕色顏料打底。之後,再在晾乾的泥玩具上塗上各種鮮艷的色彩,使它與動物的造型協調一致。經過彩繪的泥塑,在陽光的照射下五彩繽紛,煞是好看。紅綠黃藍等色彩把膠泥的本色完全覆蓋了,不知底細的人,還真不知道這栩栩如生的玩意竟取材於泥土。
說起浚縣的泥塑藝人,那真是數不勝數。別看這些整天和泥巴打交道的農夫識字不多,他們卻在電視里留過影,電台里留過聲,報紙上留過名。那個以捏泥猴出名,曾漂洋過海到美國講學並進行泥塑表演的張希和,在當地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人們都叫他泥猴張。
泥猴張生長在浚縣農村,自小就受到民間藝人的藝術熏陶。小時候和大人一塊兒趕廟會,見了泥猴就痴迷得邁不動步子。買些泥猴回家比著捏,開始時怎麼捏也不像。後來,他虛心向老藝人學習,並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特點的泥塑技藝,創作出具有個性特點、妙趣橫生的泥猴系列作品。泥猴張捏的泥猴多是素色泥猴,具有誇張變形擬人化的特點。象喜猴、怒猴、撤尿猴、抽煙猴、踢球猴、舞蹈猴等,以猴來表達人的喜怒哀樂,以猴來表現人的思維活動。他的泥猴頭大身子小,注重表現猴子的面部表情。
泥猴張捏泥猴有四個特點,一是快,一小塊黃泥,一分鍾的時間,就變成了一隻靈巧可愛的猴子。二是不瞧,閉上眼或是用布蒙住眼,照樣可以捏出姿態各異的猴子。三是背手倒捏,他雙手背在身後,捏出的猴子神形皆備。四是造型無窮,面對眾多的觀眾,他胸有成竹,不論人們提出什麼樣的要求,他都能手到猴來。凡見過泥猴張捏泥猴的人,無不為他爐火純青的技術發出噴噴的稱贊。
⑷ 陝西鳳翔泥塑動物的特點、美感和風格有哪些
(二)、溯源
近年來鳳翔彩繪泥塑主要分布在城關鎮六營村及周邊地區。據說,明朝的時候,朱元璋軍隊一部中的第六營兵士屯紮於此,這個村便命名為"六營"。這些來自江西的兵士有制陶手藝,閑暇無事,就和土為泥,捏制各種形態的泥活兒當做玩具,並且彩繪示人。後軍士轉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製作手藝,利用當地粘性很強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繪,然後到各大廟會出售。當地老鄉購泥塑置於家中,用以祈子、護生、辟邪、鎮宅、納福。
六營村的脫胎彩繪泥偶由此出名,並代代相傳,成為我國民間美術中獨具特色的精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三)、藝術特色
鳳翔彩繪泥塑有三大類型,一是泥玩具,以動物造型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掛片,有臉譜、虎頭、牛頭、獅子頭、麒麟送子、八仙過海等;三是立人,主要為民間傳說及歷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
鳳翔泥塑共有170多個花色品種,其中有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掛臉,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獅;製作中使用黑粘土、大白粉、皮膠等,有模具定性,造型洗練、誇張,裝飾華美富繁,色彩艷麗喜慶,形態稚拙可愛,在全國眾多的民間泥塑中獨樹一幟。
鳳翔泥塑的工藝程序為制模、紙筋、入泥、脫胎、掛粉、勾線、彩繪和塗漆。鳳翔泥塑製作方法簡使易行,造型生動,色彩別具一格。其用色不多,以大紅大綠和黃色為主,以黑墨勾線和簡練筆法塗染,對比強烈,使人愛不釋手。
⑸ 泥塑小鴨子的做法
學做泥塑,可以從簡單的小動物泥塑開始練習,會做了以後,再做復雜的。下面就做一個小鴨子泥塑。
工具/原料
彩泥 小刀
方法/步驟
1/11分步閱讀
做這個小鴨子泥塑,要用到下面四種顏色的彩泥和一把小刀。
2/11
先用黃彩泥捏一個半圓形,當作鴨子的身體。
泥塑-原始工業美學
廣告
3/11
再用黃彩泥團一個圓球,當作鴨子的頭。
加盟鐵板鴨培訓,大公司有保障 味道好,費用低,收入高!
廣告
4/11
把鴨子的頭和身體連接在一起,粘好。
大連 在家手工活來料加工!
廣告
5/11
用黃彩泥捏兩個半圓形,當作鴨子的翅膀。
6/11
用小刀在翅膀上面刻幾道,表示鴨子的羽毛。
7/11
把兩只翅膀粘在鴨子身體兩側。
8/11
用黑色團兩個小球,當作鴨子的眼睛。
9/11
把兩隻眼睛粘在鴨子頭的兩側。
10/11
用紅色捏一個小小的人字形,當作鴨子的嘴巴。
11/11
把鴨子的嘴巴粘在頭部的前面,鴨子泥塑就做好了。
鴨子 泥塑
⑹ 泥塑的特點
1.純手工製作,十一道工序,費時半年
純手工製作,創作毛稿制模、翻胚,粘合成型,經精拋、彩繪、出線、裝色、上光等數十道工序精製而成。工序復雜,製作周期為一周到半年。傳統的 陝西泥塑創作者主要為農民,他們在農閑或農忙時的夜晚休息時,應連聊天、聚會、看戲時每人手裡都拿刺銹或草編,男士則做石器、木活和泥塑。久之,便創作出令人贊嘆的並不為人所知的泥塑精品。正是因為每一件都純手工製作,每一件都有細微的區別,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
2.造型生動活潑,展現黃土耕農醇樸民風
傳統的陝西泥塑 俗稱「耍貨」,該傳統始於先秦時期,是老人們贈送給滿月小孩的而製作的,造型優美,生動逼真。傳統泥塑以老虎掛片、坐虎、立人最具特色。因為對於小孩來說,與虎為伴,才長得旺,才有出息。漸漸地,大人們也開始被這種可愛的泥塑造型所吸引,發展了有人物、動物,也有植物,大都是空心的圓塑體,也有浮雕式的掛片,如猴、觀音、財神、京劇臉譜等。
3.選材講究,在美學的基礎上,保證堅固穩定
傳統的陝西泥塑,其原材料來自於沉澱數百年的萬泉溝,選材講究,比普通泥塑堅固、穩定,不易變形,方便攜帶和寄送。在上彩前用白膠粉鋪墊,形成一層光滑的保護層,有利於防水的作用。與普通泥塑工藝不同,為了的增加裝飾造型之美,個別泥塑品在出模後、晾乾前,進行插針的工序,保證點綴小品不脫落,堅固實用,具有美學價值。
4.顏色飽滿,大品綠大品紅的運用,獨具中國傳統特色,寓意深遠
色彩選擇上原來都以紅、綠、黑為主色,色彩的對比比較明顯。原節日用它來送至親好朋,來表達主人的一片特有的豪爽和對朋友的祝福之性。各種色塊和紋樣有著特定的寓意。綠色,意萬年長壽;紅色,意四季紅火;石榴,意多福多子;艾草,意去毒辟邪;海棠,意富貴;蝴蝶,意多福;牡丹,意吉祥高照;貫錢,意萬貫利錢。這些有「講究」的符號,在求生、趨利和避害觀念的統攝下,串聯組合成一件完整的藝術作品。
5.獨創白描泥塑,線條流暢,展示素雅清秀
受中國書法繪畫的影響, 獨創白描類型的泥塑,線條流暢,常為一筆到底,簡單不累贅,展現素雅清秀的特點。除了純白描外,還在此基礎上進行二度彩繪創作。形成大俗大雅,別具一格的風味,為傳統工藝品中所罕見。其實,陝西彩繪始於先秦西周時期,流傳民間三千年之久,其彩繪紋飾與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紋飾有所不同。
⑺ 簡單泥塑的具體製作方法
1、做茶壺,只需要一塊棕色的泥、小刀和鉛筆。
⑻ 回憶童年泥塑作品比如動物解說
那一日
我哭了
愛情創傷你的心靈時我沒有落淚
歲月創傷了你的心靈
我哭了
也為了紀念那撒落一地的思念
只希望
你從這里走來
⑼ 怎樣做好泥塑
首先:
造型,人也是幾何體。
你先別捏人,捏其它的動物或日常物品。
紅土?
我覺得先別用這個,就一般泥就好,上色後很漂亮~
泥是這樣摔制的,先全弄成粉[中間沒有疙瘩]
和水,成品好泥跟面一樣柔韌。
你如果沒有美術基礎,就應該先學習一下基礎的美術知識。
空間結構和造型。
看一相關的書籍。
別急,一步一步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