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服裝吊牌上的各種類型各是什麼意思
GB5296.4-2012國家標准對紡織品和服裝要求對吊牌有八項內容:
1、製造者的名稱和地址;
2、產品名稱;
3、產品號型或規格;
4、纖維成分及含量;
5、維護方法;
6、執行的產品標准;
7、安全類別;
8、使用和貯藏注意事項;
9、產品質量等級。
服裝吊牌上的執行標準是由國家根據行業標准而制定的。主要是對接觸人體皮膚有無危害化學物質超標,而要求檢測服裝所含物性指數。如絲綢服裝的執行標准就是GB/T18132-2000! 這個是國家為了規范服裝市場安全措施而制定的行業標准。
執行標準是指反映質量特性的全方位產品標准,既: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地方標准或企業標准。標簽上標示的產品標准代號和順序號也是監督檢查的依據。
衣服吊牌上安全類別
從2005年1月1日起國家就開始全面實施強制性標准——《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該規范對服裝的色牢度、甲醛含量、偶氮染料、氣味、PH值等5項健康安全指標都作出了詳細規定。新生產的符合該規范的服裝,要帶有「GB18401-2003」的標識。
即將服飾紡織品分為A、B、C三類,分別是嬰兒用品、直接接觸皮膚的產品和非直接接觸皮膚的產品,同時根據不同類別的產品對甲醛、PH值、色牢度分別提出了限量要求。
之所以要使用該標識,是因為服裝或紡織品的面料或輔料中很有可能含有甲醛、可分解芳香胺等有害物質,這些物質超標,長期可導致人體白血病等一些疾病。所以按照接觸皮膚親密程度不同嚴格分為A類、B類和C類。
(1)衣服分類圖片擴展閱讀
提起服裝印刷吊牌,我們並不陌生。從質地上看,印刷吊牌的製作材料大多為紙質,也有塑料的、金屬的……。
服裝吊牌的設計、印刷、製作必須十分講究,特別是平面設計,要把它當作一張小小的平面廣告來對待,要細致考慮如下要素:必要的成分說明和洗滌指導,特別是洗滌指導,不要過於簡單;對於功能性服裝如羽絨服、塑體內衣、保暖服等要有細致的使用說明,不要簡單地使用幾個標準的洗滌圖標反映。
細致的說明可以體現公司對客戶的負責和體貼的態度;對於復雜的說明指導,可以使用圖例形式、甚至可以使用卡通來製作,這樣生動而創新;可以適當地使用圖片,如名模靚女身著產品的照片,給人以直觀的感受,使消費者對品牌產品有更深刻的印象,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促銷作用。
條形碼(Barcode)成為現代物流的標志,超級市場和大型商場都要求商品標注條形碼,因此不要忘記打上條形碼。關於條形碼的使用和商品分類,一定要科學合理,不能隨便編碼。
有關認證標志,例如反映產品質量保證的IS09001/9002、環保IS014000、全棉標志、純羊毛標志、歐洲綠色標簽Oeko—TexStandardl00、歐洲生態標簽Eco—1abel等,要積極懸掛,利於反映產品的質量特點,體現企業形象,贏得客戶的信賴和認知。
配合全息防偽和條碼防偽。隨著服裝市場的日益繁榮,競爭也勢必更加激烈,對於品牌和名牌廠商,為了保護自己的產品不受假冒偽劣產品的侵害,可以使用各種防偽技術,這既保護企業自身的利益,也維護了廣大消費者的權益。
印上鳴謝、祝願的話語,給人以親切感。最好配上簡約又優雅的詩歌,打動消費者的心;針對季節、消費對象、產品特點,將吊牌設計成年歷、書簽、賀卡等令消費者喜愛、珍視、欣賞的收藏物,成為持久的廣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服裝吊牌
Ⅱ 世界名牌服裝標志大全
名牌服裝有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Dior(迪奧)、Chanel(香奈兒)、RELLECIGA(儷絲婭)、Gucci(古馳)、PRADA(普拉達)、Calvin KleinCollection、Hermès(愛馬仕)等。
1、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
路易威登是法國品牌,自1854年以來,代代相傳至今的路易威登,以卓越品質、傑出創意和精湛工藝成為時尚旅行藝術的象徵。
產品包括手提包,旅行用品,小型皮具,配飾,鞋履,成衣,腕錶,高級珠寶及個性化訂制服務等。
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2018世界品牌500強》揭曉,路易威登排名第34。2019年10月,Interbrand發布的全球品牌百強榜排名17。
2019年10月,Interbrand發布的全球品牌百強榜排名28。2020年1月13日,入選2020胡潤至尚優品獲獎名單。
Ⅲ 古裝款式,分類,漢服大家說說,越詳細越好
一、古代漢服
形制主要有「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開)、「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朝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漢服的款式雖然繁多復雜,且有禮服、常服、特種服飾之分,但是仔細分析,根據其整體結構主要分為三大種類。
1.第一種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連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因為它上下相連,「被體深遂」,稱之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長衫等,這類屬於長衣類。
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在腰部相連,形成整體;上下連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別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後再縫綴在一起,最後衣服還是一體的樣式。衣服縫成一體是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則是為了遵循古制傳統。
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時服裝,燕居指非正式場合,屬於休閑類服飾。深衣普及率很高,流傳的時間有三千多年,從先秦到明代末年,並逐漸形成了深衣制。
2.第二種是「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參加祭祀等隆重儀式的正式禮服。顧名思義是分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華夏服飾自古以來,崇尚上衣下裳,並規定「衣正色,裳間色」,也就是說,上衣是顏色端正而且純一,下裳則色彩相交錯。
這種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黃」,因為天是清輕之氣上升而成,所以用純色,地是重濁之氣下降而成,所以用間色。
3.第三種為「襦裙」制,主要有齊胸襦裙、齊腰襦裙、對襟襦裙等,實際上也屬於上衣下裳制,但是,這種方式沒有很多的禮儀規定,一般是用於常服的。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三面梳頭,兩截穿衣」成了傳統女子的服飾特點的描述 。
漢服的款式以交領(兼有圓領、直領)右衽為主要特點,無口、系帶,寬衣大袖,線條柔美流動,飄逸靈動。而交領有衽是貫穿始終的靈魂所在。漢服的裁剪方法一直採用平面裁剪。沒有省道和肩斜,且用料一般都大於覆蓋人體的最小需要,所以無論是秦漢的大袖衣還是明朝的大袖衫,其袖長遠遠長出手臂,袖肥甚至在穿著後寬到及地。
二、元朝服飾
元代的服裝制度與遼金宋相似。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男服服飾:冕服: 天子袞冕服、皇太子袞冕服。公服:行禮時百官所穿的。常服:元代上層主要服裝。元朝留辮束發。元朝並沒有完整的冠服制度。蒙古人入主中原後仍保持其生活習俗,但同時又受漢族的影響,服飾日趨華麗。
元代服裝以長袍為主。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要穿統一顏色的服裝,稱為「質孫服」,據古籍記載,天子的質孫服款式繁多,冬服有 11 種,夏服有 15 種。
這個時期的婦女也穿長袍,而漢族婦女則以襦裙為主。由於蒙古民族的風俗習慣影響,在元代,男子流行留辮發和髡發,其特徵是先用刀剃開兩道直線,腦後頭發全部剃去,左右兩側留出辮發或隨意散落披肩。
三、清代旗裝
戲曲演出中的清代服飾。康熙年間已有清裝在戲曲舞台上出現。如孔尚任的《桃花扇》,其最後一出《余韻》,劇本註明:「副凈時服扮皂隸暗上」。「時服」就是清朝服裝。這出戲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由金斗班首先演出。
戲曲運用清裝是受到過許多限制的。乾隆年間曾禁止「演學本朝服色」的戲演出(見江西巡撫郝碩奏摺,《史料旬刊》第22期)。嘉慶年間也發生過副憲下令奪優人冠珊瑚頂的事件,認為優人褻瀆朝廷「名器」(焦循《劇說》)。所以,反映在乾隆末年《揚州畫舫錄》所記的「江湖行頭」以及道光年間平署《穿戴提綱》中,清裝都很少。
清末出現了一批清代故事戲,清裝的增加仍然不多。除了上述的原因外,還由於戲曲的裝扮歷來不注重表現某朝某代的歷史細節的具體性。近百年來保留在傳統衣箱中的比較明顯的清裝,也就是馬褂、箭衣、緯帽等有數的幾種,並且作了不同程度的藝術加工。
在戲曲舞台上,清代故事戲一般並不全按清裝打扮。如《連環套》,黃天霸穿了清裝──箭衣、馬褂,而施世綸則戴方翅紗帽、穿紅蟒,基本上接近於明朝的打扮。就是穿了箭衣、馬褂的黃天霸,也並非完整的清朝打扮,他同時戴的大額子、白夫子盔就不是清裝。少數清裝進入戲曲衣箱之後,也不限於只扮清代人物。
如《穿戴提綱》記載崑腔《昭君》:「二達子」作「時扮黃馬褂」。這里的「達子」是指漢代的匈奴,可知馬褂已成為裝扮少數民族的通用的服飾之一了。用得最多的是楊家將一類戲中的遼邦人物。如京劇《金沙灘》中的韓昌、蕭天佑,上黨梆子《三關排宴》中的楊四郎(遼邦駙馬),都著清裝,戴緯帽,穿箭衣、馬褂。
除了少數民族外,有時漢族也穿部分清裝,如《長坂坡》中的劉備。這就如同戲曲吸收了宋代的直腳襆頭並不只用於宋人,吸收了明代的烏紗帽和補子圓領並不只用於明人一樣,它們都成了戲曲的程式化裝扮的造型因素。
(3)衣服分類圖片擴展閱讀:
文化內涵
漢服是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發展而來。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後六服、儒服、劍服位於漢服體系的中心,沿襲四千多年。冕服是漢服的根源,也最能體現「絕地天通」的華夏信仰,更是漢人千年來祭神祀祖,與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後六服相加不僅象徵天之大數十二,也分別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別代表了漢服的兩種基礎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孔子在姬姓魯國衣逢掖之衣,來自周公的燕居之服,長居宋國則冠章甫之冠 。「章甫之冠」指的是一種殷冠,周朝叫委貌冠或緇布冠,治理朝政所冠 。莊子則提到了儒服以及武士之服劍服 。因此儒服又成為後世的道袍。因此儒服和劍服成為華夏王朝文武百官的法服,也是士大夫和武士的漢服基本服制。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四書五經中的冠服系統,以儒家經典《詩經》、《尚書》、《周禮》、《禮記》、《易經》、《春秋》,大唐《開元禮》、二十四史輿服志和其他經史子集為基礎繼承下來的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漢服體系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等級文化、親屬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以及儒家的仁義思想。
在中國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飾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別貴賤的作用,為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的禮服。除去國家大事的禮儀,普通漢人的家禮包括冠婚喪祭四禮。四書五經對漢服禮服有詳細的描述。
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講究天人合一。漢族古代的袍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附著在不同體態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
袍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安逸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以最典型的深衣為例,其形制必須符合「規、矩、繩、權衡」。深衣的下擺所用布帛共12幅,以應一年有12月之意,體現了強烈的法天思想,衣袖呈圓弧狀以應規,交領處成矩形以應方,這代表做人要有規矩,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衣帶下垂很長,一直到腳踝,代表正直,下襟與地面齊平,代表權衡。包含很多儒家思想。當人穿上漢服,自然就會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由此可見,漢服里蘊涵著相當的文化內涵,受「儒、道、墨、法」等縱橫諸家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的影響充分在服飾里體現出來。
追求平和自然,與世無爭,寬厚仁愛的境界,塑造了「漢服」天人合一,飄逸灑脫的風格。「漢服」也體現出穿著者的寬大,隨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氣度。
同時,漢服與孝文化也有著緊密的關系。如《禮記》規定,父母健在的時候,孩子的冠飾衣緣不應該用白色,如果父親去世了,喪禮完畢之後,別的孩子穿衣就沒有什麼特殊忌諱了,但是嫡子仍不能穿帶顏色的衣服或使用彩色布緣衣邊。另外喪有五服,即:斬衰(cuī)、齊衰(zī cuī)、大功、小功、緦麻。
古裝攝影
古裝攝影屬於藝術攝影中的一部分,多是在影樓或攝影工作室拍攝的。
拍攝時,模特或消費者要換上具有古代(民國以前)元素的服裝,裝扮上相對而言復古的妝面和造型,通過角度、光線、表情、衣服、化妝、背景等等,充分發掘每一位被拍攝者的古典氣質,從而達到復古的效果。
在以往的婚紗攝影拍攝中,古裝攝影占的比重並不大,更多隻是作為主婚紗外的補充,這也是廣大婚紗攝影消費者對此不太重視的原因之一。不過,就當前社會潮流的發展趨勢來看,古裝攝影已經越來越多為廣大新人們所看好,進而成為眾多主題婚照之選,這也使古裝攝影逐漸成為一種新潮流。
Ⅳ 戶外服裝的分類
戶外服裝主要可以分為內衣、保暖層和外衣三種。 戶外內衣的主要用途是保持人體皮膚的乾爽。如果人體排出的汗水造成表面蒸發就會帶走身體的巨大熱量,從而使人感到寒冷。所以,內衣應為合成纖維物質的內衣,避免穿著純棉、純毛的內衣。
保暖衣的作用是在衣服內形成空氣層。空氣是良好的隔熱媒介,在保暖衣內形成空氣層之後,外界的冷空氣與身體被隔開,達到保持體溫的目的。 雖然保暖性是與織物厚度密切相關的,但是戶外運動不允許服裝過於厚重,因此既要保暖又要輕便才符合戶外運動服裝的特殊要求。最常見的方法是在滌綸等合成纖維紡絲液中加入含氧化鉻、氧化鎂、氧化鋯等特殊陶瓷粉末,特別是納米級的微細陶瓷粉末,它能夠吸收太陽光等可見光並將其轉化為熱能,還可反射人體自身發射出的遠紅外線,因此具有優異的保溫、蓄熱性能。當然也可以把遠紅外陶瓷粉、粘合劑和交聯劑配製成整理劑,對織成的織物進行塗層處理,再經乾燥和焙烘處理,使納米陶瓷粉附著於織物表面和紗線之間。這種整理劑發射出的波長為8~14μm的遠紅外線,還具有抑菌、防臭、促進血液循環等保健功能。
此外,根據仿生學原理,參考北極熊毛的結構把滌綸纖維內部做成多孔空心狀、使纖維內包含大量不流通空氣,外部做成螺旋捲曲狀以保持蓬鬆性,都能在保證質地輕盈的前提下起到良好的保溫作用。當然,把衣服甚至織物都做成雙層乃至三層,使不流通空氣層增多,也是最傳統的保暖措施之一。 透濕性測試適用於評價織物在一定條件下水蒸氣的透過能力。把盛有吸濕劑或水,並封以織物試樣的透濕杯放置於規定溫濕度的密封環境中,根據一定時間內透濕杯(包括試樣和吸濕劑或水)的質量變化計算試樣透濕率、透濕度。透濕率表示在試樣兩面保持規定的溫濕度條件下,規定時間內垂直通過單位面積試樣的水蒸氣質量,以克每平方米小時[g/(m2·h)]或克每平方米24小時[g/(m2·24h)]為單位;透濕度表示試樣兩面保持規定的溫濕度條件下,單位水蒸氣壓差下,規定時間內垂直通過單位面積試樣的水蒸氣質量,以克每平方米帕斯卡小時[g/(m2·pa·h)]為單位。兩種指標的數值越大表示織物的透濕能力越好。gb/t12704.1–2009《紡織品織物透濕性試驗方法第1部分吸濕法》和gb/t12704.2–2009《紡織品織物透濕性試驗方法第2部分蒸發法》的主要區別在於:吸濕法中透濕杯里放乾燥劑,蒸發法中透濕杯里盛蒸餾水。蒸發法又分為正杯法和倒杯法,倒杯法僅適用於防水透氣性織物。在以上提到的標准中,密封環境的溫濕度條件有多種選擇,因此對同一塊試樣用相同的測試方法,如果選用不同的溫濕度條件,得到的結果也會有差異。
運動會散發大量的汗液,而戶外又難免遭遇風雨,這本身就是一對矛盾:既要能防雨雪浸濕,又要能及時把身體散發出的汗液排放出去。幸好人體散發出的是單分子狀態的水蒸汽、而雨雪則是聚集狀態的液態水滴,它們的體積大小相差甚遠。此外,液體的水有一種被稱為表面張力的特性,也就是聚攏自身體積的特性,我們在荷葉上看到的水是呈顆粒狀的水珠而不是平鋪開的水漬,這是因為荷葉表面有一層附有蠟質的茸毛組織,水滴由於表面張力的作用無法在這層蠟質茸毛上擴散和滲透。如果你把一滴洗滌劑或洗衣粉溶入水珠,由於洗滌劑能夠大大降低液體的表面張力,水珠就會立即解體散開平鋪在荷葉上。
防水透濕服裝就是利用了水的表面張力特性,在織物上塗布一層PTFE(與「耐腐蝕纖維之王」的聚四氟乙烯PTFE的化學成分相同而物理結構不同)的增強織物表面張力的化學塗層,使水珠盡量收緊而不能散開、浸潤織物表面,從而無法透過織物組織上的孔隙。同時這種塗層又是多孔性的,單分子狀態的水蒸氣可以順利透過纖維間的毛細管孔道散發到織物表面。
在進行較大的運動量之後如果在野外停下來休息,就有可能因為外界氣溫低、汗水無法及時逸散而在衣服內層形成水滴,使人有一種很不舒服的感覺,這就是所謂的
「結露」現象。有一種稱為「低結露」的特殊透濕性整理工藝,它採用聚氨基甲酸酯(PU)與親水性的納米陶瓷粉末對織物進行塗層整理,在身體大量蒸發汗液時可以吸收過多的汗水蒸氣,從而避免了衣服內部水蒸氣超過飽和蒸汽壓而轉化為水滴的現象。
除了從纖維和塗層上想辦法之外,在織物結構上也可以盡量做到吸濕排汗。比如採用雙層組織結構,貼身的內層用疏水性纖維,而外層用親水性纖維,這樣汗液就能依靠毛細管作用,從皮膚上轉移到內層纖維上,再由於外層親水性纖維與水分子的結合力強於內層疏水性纖維,水分子又再次從織物的內層轉移到外層,最後散發到大氣中去。 戶外服裝提供的首要功能就是防水,大多數傳統織物的防水整理是塗層或薄膜,後來出現了用含氟化合物或有機硅做整理劑的防水處理。防水的效果可以用抗滲水性和表面抗濕性來表示。
gb/t4744–1997《紡織織物抗滲水性測定靜水壓試驗》以織物承受的靜水壓來表示水透過織物所遇到的阻力,即在標准大氣條件下,試樣的一面承受一個持續上升的水壓,直到有三處滲水為止,記錄此時的壓力,以kpa或cmh2o來表示,數值越大防水性能越好。水壓的上升速率和實驗用水的溫度是影響結果的兩項參數:溫度高會使得到的數據變小;水壓的上升速率過大,得到的數據偏大,水壓的上升速率小,所得的結果在量程之外。fz/t01004–2008《塗層織物抗滲水性的測定》規定了在固定的時間周期內對塗層織物施加靜水壓時,測定塗層織物抗滲水性的方法。測試儀器類似gb/t4744,但要求在試樣上方裝一個可防止試樣變形、爆裂的金屬網。測試方法是在規定條件下,待測塗層織物試樣的一面受到持續上升的水壓作用,可在到達規定的水壓時,在規定的時間內觀察是否有滲透發生或持續加壓直到滲透發生為止。對規定壓力值的試驗,評價結果為通過或未通過測試,對最終靜水壓值的試驗,評價方法同gb/t4744。
gb/t4745–1997《紡織織物表面抗濕性測定沾水試驗》規定了一種測定各種已經或未經抗水或拒水整理織物表面抗濕性的沾水試驗方法。把試樣安裝在卡環上並與水平成45°放置,試樣中心位於噴嘴下面規定的距離。用規定體積的蒸餾水或去離子水噴淋試樣。通過試樣外觀與評定標准及圖片的比較,來確定其沾水等級。沾水等級分為1~5級,1級表示受淋表面全部潤濕,5級表示受淋表面沒有潤濕,在表面也未沾有小水珠。 戶外服裝基本都是化學纖維織物製成,當戶外環境比較乾燥的時候,就會產生靜電問題,表現為衣服易起毛起球、容易沾染灰塵污垢、貼近皮膚產生靜電吸附。如果攜帶有如電子羅盤、海拔表、gps導航儀等精密電子儀器,還有可能被服裝的靜電所干擾而產生錯誤,造成嚴重後果。
抗靜電織物分為非耐久型和耐久型兩種,國內常用的測試方法有靜電壓半衰期法、靜電荷面密度、帶點電荷量等。gb/t12703《紡織品靜電性能的評定》包括7個部分,已經執行的有3個,其餘的仍在制定過程中。gb/t12703.1《紡織品靜電性能的評定第1部分:靜電壓半衰期》的原理是使試樣在高壓靜電場中帶電至穩定後,斷開高壓電源,使其電壓通過接地金屬台自然衰減,測定其電壓衰減為初始值一半所需的時間,單位秒,值越小表示其抗靜電性能越好。標准中規定a級≤2.0s,b級≤5.0s,c級≤15.0s,對於非耐久型抗靜電紡織品,洗前應達到此要求;對於耐久型抗靜電紡織品,洗前、洗後均應達到此要求。gb/t12703.2《紡織品靜電性能的評定第2部分:電荷面密度》的原理是將經過摩擦裝置摩擦後的樣品投入法拉第筒,以測量樣品的電荷面密度。該法的起電方式較好地反映了織物實際穿著時的摩擦起電情況,剝離過程與脫衣過程類似,能反映織物起電時的電暈放電能力,適用於加入導電絲的防靜電織物的測試,但測試結果會受人為因素及被測織物在靜電電位序列中位置的影響。電荷面密度越小,抗靜電性能越好。標准要求非耐久型抗靜電織物,洗前電荷面密度不超過7.0?c/m2;耐久型織物洗前、洗後電荷面密度均應不超過7.0?c/m2。gb/t12703.3《紡織品靜電性能的評價第3部分:電荷量》測定原理是用摩擦裝置模擬試樣摩擦帶電的情況,將試樣投入法拉第筒,測量其帶點電荷量。電荷量越小,抗靜電性能越好。標准要求:非耐久型抗靜電紡織品,洗前電荷量不超過0.6?c/件;對於耐久型抗靜電紡織品,洗前、洗後電荷量均應不超過0.6?c/件。
比較現有國家標准和行業標准,各方法的評價的指標不一樣,使用不同測試方法得到的結果也不具有可比性。電荷面密度法能較好的模擬戶外服裝在實際穿著時的起電過程,是測試戶外服裝抗靜電性能比較適宜的方法。 紡織品防紫外線輻射的評定參數採用的是紫外線防護系數upf值,它表示皮膚無防護時計算出的紫外線輻射平均效應與皮膚有織物防護時計算出的紫外線輻射平均效應的比值。gb/t18830–2009《紡織品防紫外線性能的評定》規定了紡織品的防日光紫外線性能的試驗方法、防護水平的表示、評定和標識,其測試原理是用單色或多色的uv射線輻射試樣,收集總的光譜透射射線,測定出總的光譜透射比t(λ),並計算試樣的紫外線防護系數upf值。可採用平行光束照射試樣,用一個積分球收集所有透射光線;也可採用光線半球照射試樣,收集平行的透射光線。在實際的操作中,檢測儀器可以自動計算出樣品的upf值和t(λ)。當樣品的upf值大於50時,表示為「upf>50」。按該標准規定,當樣品的upf>40,且t(uva)av<5%時,可稱為「防紫外線產品」。
Ⅳ 誰知道武警禮服和陸軍禮服的區別,,最好有圖什麼的
1、衣服顏色不同
武警:深橄欖綠色.
陸軍:松枝綠(顏色更深).
(5)衣服分類圖片擴展閱讀
禮服分類:
1、禮服系列
軍官禮服:包括禮服大檐帽、禮服、禮服襯衣、 禮服皮鞋和配套標志服飾。
兩團一隊禮服:即儀仗隊、軍樂團禮賓服和文工團演出服,包括大檐帽、夏禮服、冬禮服、禮服大衣、禮服皮鞋(靴)和配套標志服飾。
2、常服系列
春秋常服:包括大檐帽、春秋服、襯衣、襪子、皮鞋和配套標志服飾。
夏常服:包括夏常服帽 、長(短)袖夏常服、夏褲(裙)和配套標志服飾。
冬常服:包括冬帽、冬常服、毛衣褲、內衣褲、常服大衣、常服手套和配套標志服飾。
3、作訓服系列
防護功能強,結實耐穿,適合部隊作戰訓練和工作執勤穿著。包括作訓帽、夏作訓服、冬作訓服、作訓大衣、作戰靴和配套標志服飾。
4、標志服飾系列
標識鮮明,與軍服搭配使用。包括帽徽、領花、軍銜標志、胸標、姓名牌、級別資歷章、國防服役章、臂章、綬帶、以及領帶、領帶夾、外腰帶、內腰帶等。
Ⅵ 什麼是禮服呢
禮服是指在莊重的場合或舉行儀式時穿的服裝,如晚禮服或舉行重要典禮時按規定所穿的衣服。禮服是以裙裝為基本款式特徵,是指在某些重大場合上參與者所穿著的莊重而且正式的服裝。
禮服有多種分類,西方傳統的禮服包括晨禮服、小禮服(晚餐禮服或便禮服)和大禮服(燕尾服)。晚禮服並不包含在西方傳統禮服之列。
北京奧運會頒獎禮儀服裝唯一一款男裝為升旗手服裝:與青花瓷禮服遙相呼應的升旗手服裝,在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又不失陽剛之氣,將出現在所有的奧運會和殘奧會比賽場館中。所有的奧運禮服和升旗手制服都綉有「BEIJING2008」的字樣。
(6)衣服分類圖片擴展閱讀:
禮服的產生與人類早期的各種祭祀、慶典等活動有關。由此可以推斷,禮服形成的最初目的在於對鄭重儀式的尊崇。影響禮服發展的因素很多,在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環境中,因歷史、文化、經濟等條件的限定及變化,人們對禮服的需求也會不同。
具體到服裝款式造型、面料材質、色彩圖案及搭配方式也會截然不同;同時禮服還因身份、階級、職業、年齡、性別及禮儀輕重、時間早晚的不同而有所區別。
從禮服款式造型角度來看,禮服多以裙裝結構為主,因此禮服的起源可追溯到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當時女子服裝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廣泛流行的撐箍裙,據說法國亨利四世的妻子瑪格麗特想用膨大的撐箍裙來掩飾她那不太豐滿的臀部。
於是將西班牙的錐形(即上小下大)撐箍裙改為在腰部添上輪形撐箍架,使臀圍非常豐滿,使腰肢更加顯得纖細。同時,為了使腰肢更加纖細,各式緊身衣也相繼出現。
洛可可時期的禮服, 由宮廷貴婦率先穿起,在洛可可纖巧與富麗特點的基礎上,通過東方的景物紋樣和吉祥文字等元素,以表現禮月浸的精緻秀麗之風。
Ⅶ 服裝風格有哪幾類
具體有以下18種,分別是:
瑞麗、嘻皮、百搭、淑女、韓版、民族、歐美、學院、通勤、中性、嘻哈、田園、朋克、OL、洛麗塔、街頭、簡約、波西米亞。
1、瑞麗風格:瑞麗的主要風格還是以甜美優雅深入人心。
2、嬉皮風格:從細節上看,繁復的印花、圓形的口袋、細致的腰部縫合線、粗糙的毛邊、珠寶的配飾等,都將成為個性化穿著的表達方式;從顏色上看,暖色調里的紅色、黃色和橘色,冷色調里的綠色和藍色都將大熱
3、百搭風格:一般為單品,可以搭配各類衣服,很實用的單件服飾,與其他款式、顏色的服飾均能產生一定的效果。
4、淑女風格:自然清新、優雅宜人是淑女風格的概括。蕾絲與褶邊是柔美新淑女風格的兩大時尚標志.
5、韓版風格:通過面料的質感與對比,加上款式的豐富變化來強調沖擊力。面料更多喜歡用棉,錦等很舒適的面料;貼身剪裁、做工精細,特別是上身部分裁減精緻貼身。
6、民族風格:以綉花、藍印花、蠟染、扎染為主要工藝,面料一般為棉和麻,款式上具有民族特徵,或者在細節上帶有民族風格。目前流行的經典唐裝、旗袍、改良民族服裝等是主要款式,當然還包括尼泊爾、印度等民族服裝。
7、歐美風格:主張大氣、簡潔,面料自然,比較隨意,比較簡約搭配感和設計感強。
8、學院風格:簡單卻又充滿理性的學院派風格。針織帽、藏青裙、條紋衫、白襯衫……
9、通勤風格:具有休閑風格.是時尚白領的半休閑主義服裝。讓穿著者看上去溫和,更加貼近自然,做工精緻,重點在於打造干練、簡潔、清爽的形象。
10、中性風格:中性服裝屬於非主流的另類服裝,性別不再是設計師考慮的全部因素,介於兩性中間的中性服裝成為街頭一道獨特的風景。
11、嘻哈風格:寬松的上衣和褲子、帽子、頭巾或胖胖的鞋子。主要就是穿得寬松簡單,可是卻強烈要求個人風格。嘻哈穿著風格一直在轉變。要穿得好看、簡單、干凈即可,鞋子不管是球鞋、任務靴或休閑鞋,一定要干凈,才能呈現質感。
12、田園風格:以明快清新具有鄉土風味為主要特徵,以自然隨意的款式、樸素的色彩表現一種輕松恬淡的、超凡脫俗的情趣。純棉質地、小方格、均勻條紋、碎花圖案、棉質花邊等都是田園風格中最常見的元素。
13、朋克風格:主要指標是鮮艷、破爛、簡潔、金屬。PUNK採用的圖案裝飾,常見的有骷髏,皇冠,英文字母等,在製作時,常鑲嵌閃亮的水鑽或亮片在其中。展現一種另類的華麗之風。
14、OL風格:OL是英文officelady的縮寫,通常指上班族女性,ol時裝一般來說多數是指套裙,很適合辦公室穿著的.
15、洛麗塔風格:穿著超短裙,化著成熟妝容但又留著少女劉海的女生。但是當「洛麗塔」流傳到了日本,日本人就將其當成天真可愛少女的代名詞。
16、街頭風格:街頭服飾一般來說是寬松得近乎誇張的T恤和褲子,很多人喜歡包頭巾,另一種典型的服飾是籃球服和運動鞋,也以寬松為標准.
17、簡約風格:簡約風格的服裝幾乎不要任何裝飾,信奉簡約主義的服裝設計師擅長做減法。廓形是設計的第一要素,既要考慮其本身的比例、節奏和平衡,又要考慮與人體的理想形象的協調關系。
18、波西米亞風格:層層疊疊的花邊,無領袒肩的寬松上衣、大朵的印花、手工的花邊和細繩結、皮質的流蘇、紛亂的珠串裝飾、還有波浪亂發;其用色是運用撞色取得效果,如寶藍與金啡,中灰與粉紅……比例不均衡;剪裁有哥特式的繁復,注重領口和腰部設計。
19、森林系風格:顏色也以大地色和暖色系為主,有如從森林中走出而得名。喜歡民族風味的服飾,習慣隨身攜帶相機,並推崇反璞歸真的生活模式,這樣一股清新的氣息在日本社會中自成一格,也意外的掀起了一波熱潮。
對於服裝的量體,在量體前應注意以下事項:
1、量體順序一般是:先橫後直、由上而下。
2、要求被測量者姿勢自然,不做挺胸、彎腰或探視等動作。
3、要注意被測者穿著衣服的薄厚及顧客所需服裝穿著季節。
4、要注意測量時軟尺的松緊程度,切保持水平並以能轉動為宜。
5、量體前應注意觀察被測量者的體型是否正常,如遇不正常的部位(駝背、挺胸、凸肚),測量後在記錄上做出標記,以便裁剪時調整。
Ⅷ 早期唐朝男子的服飾名稱
唐朝男子的服飾名稱其一是襆頭,其二是圓領窄袖袍衫。
唐時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
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
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王爺的打扮也就是王公貴族的服飾為圓領袍服,因前後襟下緣用一幅整布接成橫襕,故稱圓領襕袍。
親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玉帶鉤。五品以上用硃色小科(小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草金鉤。六品用黃色(檸檬黃)雙釧(幾何紋)綾製作,腰帶用犀鉤。
(8)衣服分類圖片擴展閱讀:
唐朝服飾是唐朝的服裝,它有公服、圓領袍、半臂、衫裙、帔等,裝飾有襆頭、巾子、鶡冠、革帶等,布料有蜀錦、綾、羅、夏布等。
由隋入唐(618-907),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
而這一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唐代男子服飾,在延續傳統的交領、對襟漢服的基礎上,多了新的款式。
其一是襆頭,其二是圓領窄袖袍衫。
唐時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
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
從眾多傳世圖畫看來,這種圓領袍衫在非正式場合下流行一種「瀟灑穿法」:不合頸下胸上的一段,讓袍子前面的一層襟自然松開垂下,形成一個翻領的樣子。這也算向胡服中的翻領靠近,也確實達到了與胡服相仿的效果。用今天的話說,大概就叫顯得洋氣。
翻領並非漢服的傳統。唐代是個多元文化共存的時代,當時的女性們不止自己引領國際時尚潮流,也善於從第三世界民族服裝中汲取靈感。那種曾廣泛流行的翻領對襟,袖口有褶皺邊的半臂,據說很可能起源於西域的音樂國度龜茲。
不過,圓領袍並不是田間日頭的老百姓們的通用服裝,更不是重大祭祀與重大政事活動時的服裝。
半臂,又稱半袖,是從魏晉以來上襦發展而出的一種對襟(或套頭)短外衣,它的特徵是袖長及肘,身長及腰,通常套在衫襦之外。
在中國隋唐時期,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對襟的以小帶子當胸結住。流行於隋代宮廷內,先為宮中內官、女史所服,在初唐,半臂更為普及,不僅男、女都可以穿用,而且進入宮廷常服的行列,同時傳至民間。
半臂的興起頗為有趣。它起源甚早,在三國時代,魏明帝曾穿薄綢半袖上衣上朝,結果被一位大臣質問,此種奇裝緣自何禮法規章?可見短袖的款式初現時屬於時尚界的非主流。但隨著時代的推進,到了隋唐盛世它人氣直升。
唐代是古代中國的青春時期,是放盪內心恣意想像的年代,半臂便在此時扶搖直上,蔚然成風。
當然也不是百無禁忌。比如太宗時的宰相房玄齡就認為半臂屬「輕佻之服」,特地把不穿半臂寫入家法。
但這只是部分現象,另一位名臣馬周就巴巴地上疏,請求無論士庶,都可以在單衣外面穿半臂,認為這樣的穿著很得體。能夠對一件服裝提出不同意見,可見當時朝廷和男人們還是非常自信的,也不至於認為所謂的「服妖」會招致亡國——那是他們的先人和後人都很愛找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