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越劇《李清照》是怎樣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徵的
該劇以女詞人之純、少婦之愛、中年之悲、暮年之哀為主線,用李清照12首著名詩詞作鏈接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徵。
《李清照》是一部新編古裝劇,羅懷臻編劇,屬於越劇作品。
寫宋代少女李清照,在鞦韆上與年輕的學者趙明誠吟詩誦詞,結為知音。婚後,夫妻志同道合,相敬如賓,沉浸在詩詞創作和《金石錄》的編撰之中。10年後,趙明誠赴任離家,夫妻聚少離多。
金人入侵中原,李清照經歷了國亡家破、背井離鄉、丈夫病死異鄉、古董盡數被騙的一迭迭苦痛與災難。
直到晚年,李清照仍不能回到魂牽夢縈的故鄉。因為痛、因為愁、因為太多的無望與絕望,她曾有過沉落。然而,正是人生的大不幸與社會的大動盪,才更加提升了作為亂世女詞人李清照的詞格和人格,她為後人留下了一首首千古傳誦不絕的精美詞章。
(1)越劇人物畫畫圖片簡單擴展閱讀
宋的詞壇,雖然充滿了慢詞的勢力,卻依然以小令為主。而結束這北宋詞壇的一位作家,便是李清照。……中國女作家中,能夠在文學史上佔一席地的,這是僅有的一個人了。詞原是女性美的描寫,她正是能夠完成那自我表現的,她生活的時代雖在北宋南宋之間,而她的作風竟是完全北宋的。
她不願意隨著當時一般的潮流,而專意於小令的吟詠,這在詞壇上更覺重要。她的名作象《醉花陰》(略),《如夢令》(略)。至於佳句像「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都是膾炙人口的。然而整個詞壇的趨勢,已完全走向慢調,小令此後正如絕句,只成為詩人們偶然的點綴。詩詞的命運,似乎不可避免的,都走上了同一的途徑。
② 清朝被稱為「揚州八怪」的八個人中以畫竹子聞名的是哪一位
鄭板橋。
鄭板橋(1693-1765),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後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圖》、《清光留照圖》、《蘭竹芳馨圖》、《甘谷菊泉圖》、《叢蘭荊棘圖》等,著有《鄭板橋集》。
(2)越劇人物畫畫圖片簡單擴展閱讀:
鄭板橋的竹作品:
1、《蘭竹芳馨圖》
《蘭竹芳馨圖》是清代畫家鄭板橋的作品。現藏於南京博物院。此畫寫兩山相對,懸崖溝谷之上,蘭竹叢生,相對而發,遙相呼應。山石以枯筆寫出,幾點橫皴,便描盡山勢之險。
濃墨撇寫蘭竹,飄逸瀟灑,氣韻飛動。鄭板橋一向重視詩、書、畫結合,以其形成不可分割的一體。此幅中詩畫相輔,互為點襯,反映了中國文人畫的特點。
2、《蘭竹圖》
《蘭竹圖》為清代畫家鄭燮創作的一幅紙本水墨畫。現藏於揚州博物館。
《蘭竹圖》以半幅面作一巨大的傾斜峭壁,有拔地頂天、橫空出世之勢。峭壁上有數叢幽蘭和幾株箭竹,同根並蒂,相參而生,在碧空迎風搖曳。
《蘭竹圖》的布局十分嚴謹,畫面石、蘭、竹三者組織安排得和諧。以石為龍脈,把一叢叢分散的蘭竹有機地統貫一氣,顯得既嚴整而又富於變化。三者不分主次,渾然天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鄭板橋
③ 如何畫動漫人物 女生 簡單 古風
你可以先去【繪學霸】網站找「動漫設計」板塊的【免費】視頻教程-【點擊進入】完整入門到精通視頻教程列表: www.huixueba.net/web/AppWebClient/AllCourseAndResourcePage?type=1&tagid=304&zdhhr-11y13r-1646938584128562980
想要系統的學習可以考慮報一個網路直播課,推薦CGWANG的網路課。老師講得細,上完還可以回看,還有同類型錄播課可以免費學(贈送終身VIP)。
自製能力相對較弱的話,建議還是去好點的培訓機構,實力和規模在國內排名前幾的大機構,推薦行業龍頭:王氏教育。
王氏教育全國直營校區面授課程試聽【復制後面鏈接在瀏覽器也可打開】: www.cgwang.com/course/animecoursemobilecheck?zdhhr-11y13r-1646938584128562980
在「動漫設計」領域的培訓機構里,【王氏教育】是國內的老大,且沒有加盟分校,都是總部直營的連鎖校區。跟很多其它同類型大機構不一樣的是:王氏教育每個校區都是實體面授,老師是手把手教,而且有專門的班主任從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學習模式,提升會很快,特別適合基礎差的學生。
大家可以先把【繪學霸】APP下載到自己手機,方便碎片時間學習——繪學霸APP下載: www.huixueba.com.cn/Scripts/download.html
④ 如何才能畫好人物畫
首先我想問問你是想畫素描還是普通的動漫人物
我畫畫其實沒學過,但是自認為還畫的不錯
其實你可以先試著臨摹,臨摹也是畫畫的一種
我也是從這個開始的
再就是,畫畫一定要認真
我平常畫畫的話,一根眉毛我都可以畫一節課(好孩子不要學)
就是,只要是那幅畫上的一根線條,也要跟原畫一模一樣
發一張我畫的圖給你看看
這個是原圖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⑤ 求一些線條簡單而又好看的動漫人物圖片,急用!
這個怎麼樣?夠簡單了吧
⑥ 怎麼學唱越劇 本人想學越劇
越劇的發聲
1. 戲曲發聲要破禁區
要改變戲曲唱法及演員嗓音的現狀,一定要破禁區;什麼是戲曲唱法的禁區呢?當然
首先是咬字,其次是切音、歸韻,你說這些東西好不好,我說好,但也不好:閑為,我
認為要批判地繼承並加以改進發展才對:改革發展這誰都不會反對,但聽聽如今課堂上
吧,在唱的問題上,嚴恪地說,根本還談不到批判地繼承:戲曲聲樂,家底兒雖厚,但
代代相傳,逐漸流失,說來說去,也就剩了那麼點東西,除了「字」,還是「字」誠然
,這是戲曲唱法的特點,應引以自豪。但我們自己對寧中的奧妙,究竟又研究了多少呢
,不能單靠:頭腹尾,切音基乙啊昂汀,噴口勁頭把「奔」念成「噴」,把「奏」念成
』湊」,還有叫別人嘴皮子使勁兒,提氣,用丹田-如果就僅有這——些,那就沒有什麼
可選擇的餘地了:你再去粗取菁,來侗批判繼承,恐怕就沒啦!常聽有人把字強調到幾乎
足單獨存在的地步,卻很少講到聲音,因為聲音就是嗓子,而嗓廣那是天生的,舊社會
說沒有嗓子的人,是祖師爺沒賞飯吃,現在說這孩子沒嗓子,條件差,不是好材料。如
果把嗓子的好壞,強調到由天生來定的絕對程度,那末,根據戲麴院校歷屆變聲後的存
活率和數據來看,招生的質量就無法解釋了。
嗓音好壞,大家有個說不清的理由好推,就是變聲關。可是戲曲學員招進來,練了
功後,很多變成羅圈腿來說,總該是訓練的問題了吧!因為學生沒有「變腿」關啊,並且
我相信招生時,絕不會把這種腿形的學生招進來,而這些學生的家長,也不會都有羅圈
腿病史。再說從腿型的檢查來說,它比嗓音外露,常看到招生時,又是讓踢腿,又是測
量,又是扳,縱有失誤,不會太多。我為什麼要從「字」說到「腿」呢,主要我認為戲
曲演員,學員大多是在這「字」的訓練問題上出的毛病,卻從不肯到這個問題上去找原
因。不少人關於「字」的說法,是既含糊,又偏激,而且還神聖不可侵犯,一點商榷的
餘地都沒有。唱歌的同志們,不妨回憶一下,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大家唱所謂的
板兒戲的情景,聽上海不少唱歌的同志說,唱遇戲連原來位置都找不著。中央音樂學院
男高音李家堯先生對我說,很多同志唱戲把嗓子都唱壞了。我們探討了這個問題。字本
身並不可怕,任何演唱藝術,如果不講究字,那就等於哼嗚練習。可怕的是把「字」簡
單地與使勁咬劃上等號,可怕的是把字從聲、氣及各種藝術處理中孤立起來,變成呆板
、單一,並強調過頭妨害別的藝術手段的東西,可怕的是把「必先引發其聲響,然後辨
其字面」(《曲律》魏良輔語)的次序顛倒過來。還有其他一些關於遇份強調字的弊端,
在前面已經講過,就不在這裹重復了。下面我想再講幾點,來說明一下這個「禁區」是
非破不可。(再註明一下,我所說的「字」這個禁區,是有特定的涵義的,乃是指我方才
所講的,所剩無幾的那種對字的狹隘的知識和理解,而絕非貶低字在歌唱整體中的重要
性,科學性,及藝術性。)
藝術的字,不同於生活的字。說得坦率一點,它絕不可能和生活裹說話那樣清楚(就
是不能太清楚,注意一個「太」字)。但從另一角度來說,它又比生活裹的字更加清楚。
這樣矛盾的話,怎樣解釋呢,說它不能像生活裹一樣清楚,因為生活裹是說,藝術裹的
字是唱。即使白口也是如此。生活中說話大多對面說,不用方法,或自然的方法?那怕咬
緊牙關,對方也聽得出。唱戲的字要達遠,就要比生活裹誇張和放大,只有以聲音為支
柱才能做到。所以它要與聲音結合,要講求技巧,不能單純地說字。不要說舞台下面,
上千的觀眾,就是教師在課堂裹上課,講解員在介紹展覽,也必須要用點科學方法來發
聲。說它比生活裹的字清楚,因為它誇張放大,每個音素都要交待清楚。以上還是從技
術上來談的,如從藝術上來分析,字還應該有意識地不讓它太清楚呢。這個提法,使人
大吃一驚。它既然是藝術,它就要美,而且要比生活更美。既然是美,它就有各種不同的美,有具體而清晰的美,也有抽象而含蓄的美。它們之間的變化、配合,才能構成藝
術整體的美,給人以一種完好的美的享受。當你在雲霧中看遠山的時候,難道你會說,
因為看不太清楚,就不美了嗎?齊白石畫的螃蟹,當中是大塊空白,你能說他是「咬殼(
字)不清」嗎!回到字的藝術本身來說,人們不是常常形容唱得好的演員,唱得「如珠走
盤」嗎,要把生活中各種不同聲型的字,都變成圓的,就要對它們進行改造和藝術加工
,有些字的處理,就必須和生活中不一樣。所以,你如果說他不準,不清,也是可以的
。這如同你願意說,書法家的字,大小不一,筆畫不清,還東倒西歪一樣,沒有人來干
涉你。但你如懂得對藝術的欣賞,你就決不會希望齊白石把蝦、或蟹,畫得和彩色照片
拍下來的一樣了。當然,前面說的只是藝術吐字中的一種類型,只不過用它來說明一下
,既然是藝術,應容許有虛實等各種不同處理。有人虛些、有人實些,有人虛實參半。
我認為梅蘭芳先生的唱法,和西洋的美聲唱法是屬於以上這種類型的。至於欣賞水平和
愛好不同,我從小就聽說過,有人對梅先生的咬字,還有看法呢!我們不強求統一。今天
所以要探討這問題,主要是為了要更快、更多、更有把握地培養出戲曲的唱工演員。猶
如穿衣、寬緊可隨各人喜愛,但你如給兒童做套緊身,把他勒死,妨礙他發育成長,那
就不好了。因此,我們說如果撇開嗓音的成活不管的話,那末一個願咬,一個喊好,那
我們就也不必在此饒舌了。梅先生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說:「有了好腔,並不等於
萬事大吉,還要看你嘴裹咬字是否清楚了,但有些人只顧為了吐字清楚,齜牙咧嘴,矯
揉造作,就會有損舞台形象,給人以過火的感覺。」俞振飛先生在他的《振飛曲譜》中
說:「……把聲母韻母截然分開,頭、腹成為截然兩截,好像在唱兩個字,這只能說在
用反切(古代指拚音)的方法讀字,而不是唱曲。而正確的處理,則要求聲母與韻母過渡
得自然渾成,不露痕跡」。這不也是說明字頭不能咬得太緊、太死、過火,否則就無法
自然渾成,不露痕跡。我們反對那樣的咬字方法,更反對把唱的人往那條路上去引,因
為那樣是成不了一個好演員的。並且太過份重字的人,最後會形成「各字為政」,喪失
語調,平均使用力量,就不能很好地表現感情,就會使人有平淡、呆板的感覺。君不見
京劇《文昭關》中,演束罕公的演員,他字比起伍子胥來,既咬得緊,又噴得重,但卻
永遠屈居邊沿。而有個別被咬字專家們認為大舌頭,或者吃字、吐字不清的,卻不乏是
全國赫赫有名的大名角,而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我之所以要大膽提出,要破這個禁區,就是因為在幾十年的戲曲聲樂訓練生涯中,
實際上都是在和咬牙切齒、扯下巴的現象作閏爭,而這些錯誤的根源若不去除和糾正,
戲曲演員先把前面弄緊弄僵,再去練聲放鬆,不僅是對大家時間的一種極大浪費,而你
即使化九牛二虎之力把它解除,要成好角兒已經很難,何況這種錯誤,並不是那麽容易
解除,也不是人人都能改過來,特別一些認為學得很糍實及嘴皮子功夫「深厚」的人,
改過來以後,也很難做到那麼真正的自然,並且還隨時有舊病復發的可能。我就見過不
少人,你給他糾正以後松下來,嗓子好了,可好日子沒過幾天,或主觀或客觀要求,他
又去追求那種東西。所以說它的損失,還不僅僅在於耽誤時間,而是耽誤了好的唱工演
員的出現。
最後我引用幾句梨園諺語來表達一下我的觀點。「不像不成戲,真像不是藝,悟得
情和理,是戲又是藝」。我認為在字的問題上是否也存在這個道理,頗值吾人深思。
吊嗓時要邊走邊唱,就象散步一樣,始終保持著鬆弛自如的姿態。要鬆弛,不要鬆懈,而是外松內緊,注意使聲音共鳴保持准確位置,行腔運氣保持長久穩定,不是僅把力量用在喉嚨處,而是全身都在運動。持續兩三個小時,吊完嗓不會覺得喉嚨疲勞不堪,說話的聲音仍然明亮。吊嗓時,口腔上顎微微吸起,下顎鬆弛,口形不大,兩肩不垂,兩肋拉力象彈簧一樣,一張一弛,發聲口腔各個器官都能有機配合,形成頭、鼻、胸三腔的強烈共鳴。 吐字行腔時,他的上顎就象球藍,每個字、每個腔好似籃球,准確無誤地投向球藍。用這種方法演唱,使得他不論唱什麼板式,唱腔有多麼復雜,都能保持氣息穩定和聲音的通暢完美。
演員在演唱時,用氣要巧妙,方法要靈活,在面部表情上要鬆弛而莊重,口形自然而優美。唱高音時口腔內打得開,內開而外攏(雙唇自然收攏),唱低音時,雙唇微閉,但牙齒並沒有咬死,上顎仍有吸起的感覺。總之,無論時唱高音還是唱低音,不要使觀眾看到面部肌肉的一絲緊張狀態,也不要使人感到口形張合過大,甚至有窮於應付之感。演員演唱口形的美與否,是同發聲、吐字、用氣有密切關系的。演唱的口形好看了,說明你的發聲是正確的。 演員演唱要具備許多靈活多樣的演唱技巧。比如:運氣上的偷、緩,音量上的收、放、輕、重。行腔上的抑、揚、頓、挫,都能熟練掌握,靈活運用。 演員的演唱,若能夠使觀眾通過唱腔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感受到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正是這種理想效果的生動體現。
演員掌握了行腔中的高、低、快、慢、輕、重、頓、挫,運用適度,音量有所加強,再度減弱,把低氣吸足再行腔,又巧妙的用了小休止,加虛字,低腔輕吐,乍放又攏。行腔酣暢流利而又起伏跌宕,表現於矛盾思索之中的躊躇心情。
此外,有的演員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對京劇傳統的上口字作了突破,有的字不於上口,如"伯"字就不上口,唱成普通話"bo"音,有的字為了整個唱段聲韻上的協調,適當地保持了上口的特點,但不於過分強調,如"情"字,押的是"認真"韻腳,為保證歸韻的協調,所以沒有完全採用普通話音來演唱。
2.怎樣喊嗓練聲
第一階段:未曾出聲先練氣研究資料表明人在正常情況下,每分鍾呼吸16—19次,每次呼吸過程約3、4秒鍾,而演唱時,有時一口氣要延長十幾秒,甚至更長,而且吸氣時間短,呼出時間長,必須掌握將氣保持在肺部慢慢呼出的要領,所以要先做:
(一)「深吸慢呼氣息控制延長練習」。
其要領是:先學會「蓄氣」,先壓一下氣,把廢氣排出,然後用鼻和舌尖間隙像「聞花」一樣,自然松暢地輕輕吸,吸的要飽,然後氣沉丹田,慢慢地放鬆胸肋,使氣像細水長流般慢慢呼出,呼得均勻,控制時間越長越好,反復練習4—6次。
(二)「深吸慢呼數字練習」
我們把第一步驟稱為「吸提推送』,「吸提」的氣息向里向,「推送」的氣息向外向下,在「推送」同時做氣息延長練習。我們推薦三種練法:
A.數數練習:「吸提」同前。在「推送」同時輕聲快速地數數字「12345678910」,——口氣反復數,數到這口氣氣盡為止,看你能反復數多少次。
B.「數棗」練習:「吸提」同 前。在「推送」同時輕聲:「出 東門過大橋,大橋底下一樹棗,拿竹竿去打棗,青的多紅的少 (吸足氣)一個棗兩個棗三個棗 四個棗五個……這口氣氣盡為止,看你能數多少個棗。反復4—6次。
C.「數葫蘆」練習:「吸提」 同前。在「推送」同時輕聲念:「金葫蘆,銀葫蘆,一口氣數不了24個葫蘆(吸足氣)一個葫蘆二個葫蘆三個葫蘆……」,這口氣氣盡為止,反復4—6次。
數數字、「數棗」、「數葫蘆」控制氣息,使其越練控制越,千萬不要跑氣。開始腹部會出現酸痛,練過一段時間,則會自覺大有進步。
(三)「深吸慢呼長音練習」
經過氣息練習,聲音開始逐步加入。這一練習仍是練氣為主,發聲為輔,在推送同時擇一中低音區,輕輕地男生發「啊」音(「大嗓」發「啊」是外送與練氣相順),女生發「咿」音(「小嗓」咿」是外送)。一口氣托住,聲音出口呈圓柱型波浪式推進,能拉多長拉多長,反復練習。
(四)「托氣斷音練習」
這是聲、氣各半練習。雙手插腰或護腹,由丹田托住一口氣到額咽處沖出同時發聲,聲音以中低音為主,有彈性,腹部及橫膈膜利用伸縮力同時彈出,我們介紹三種練習:
A.一口氣托住,嘴裡發出快速的「噼里拍啦,噼里拍啦」(反復)到這口氣將盡時發出「嘭一啪」的斷音。反復4—6次。
B.一口氣綳足,先慢,後快地發出「哈工哈)—(反復)(加快)哈,哈,哈……」鍛煉有進發爆發力的斷音,演唱中的「哈哈…」大笑、「啊哈」、「啊咳」常用。
C.一口氣綳足,先慢後快地發出「嘿—厚、嘿—厚」(反復逐漸加快)「嘿厚,嘿厚……」加快到氣力不支為止,反復練習。
經過這一階段練習,氣為聲之本,氣為聲之帥的氣息,已基本飽滿,「容氣之所」已基本興奮、活躍起來,而聲音一直處於醞釀、保護之中,在此基礎上即可開始准備聲音練習了。
第二階段:氣、聲、字的練習
戲曲演員尤其京劇演員包括戲曲愛好者在喊嗓練聲上容易犯急於求成的毛病,恨不能很快地就能喊出又高又亮的嗓音來,急著喊高音,猛喊甚至瞎喊亂喊,這往往是事與願違的。我們在研究喊嗓練聲時,有意地先練氣息不急於發聲,是利於發聲練習,要大家明確一個循序漸進的規律和持之以恆的毅力。在這第三階段,我們建議還是不急於爬音階喊高音,而從氣、聲、字結合練起。這三者關系應排成這樣一個順序:氣為音服務,音為腔服務,腔為字服務,字為詞服務,詞為情服務。從這個順序中,我們可以看到字的位置居於中心,前面牽著「音」和「腔」,後面聯著「詞」與「情」。當中一塌,滿盤皆輸。字音的真切,決定著聲音的圓潤,「以字行腔」正是這個理兒。在喊嗓練聲中的字、音、氣的關系,應是托足了「氣」,找准了「音」,咬真了「字」。具體方法是:用漢語拼音的方法把字頭、字腹、字尾放大放緩,以字練聲,然後加快,同時練嘴皮子和唇齒牙舌喉的靈活性。
①唇音練習:(先放慢,放大念一遍逐漸加快到念繞口令)
八一百一標一兵一奔—北一坡一
北一坡一炮一兵一並一排一跑—
炮一兵一怕一把一標一兵一碰一
標一兵一怕一碰一炮一兵一炮一
②齒音練習(方法同上)
四——是四,
十——是——十,
十四是——十四,
四十——是——四十,
不要把十四——說——四十,
也不要把四十——說——十四,
③舌音練習(方法同上)
六十六歲劉老六,推著六十,
六隻大油簍,
六十六枝垂楊柳,
拴著六十六隻大馬猴。
④喉音練習(方法同上)
山前有隻虎,
山下有隻猴,
虎攆猴,猴斗虎,
虎攆不上猴,
猴也斗不了虎
⑤舌音牙音練習(方法同上)
街南來了個瘸子,右手拿著個碟子,左手拿個茄子;街上有個撅子,橛子絆倒了瘸子,右手摔了碟子,左手扔了茄子
⑥十三道轍字音練習
風(中東)一催(灰堆)一暑(姑蘇)一去(一七)一荷(波梭)一花(發花)一謝(乜斜)
秋(由求)一爽(江陽)一雲(人辰)一高(遙條)一雁(言前)一自(支思)一來(懷來)
俏(遙條)一佳(發花)一人(人辰)一扭(由求)一捏(乜斜)一出(姑蘇)一房(江陽)一來(懷來)
東(中東)一西(一七)一南(言前)一北(灰堆)一坐(波梭)
這樣一練,你哪路音圓潤,哪路音干癟,分得清,找得准。氣、音、字練習非常實用有效。
第三階段:吟詩、吟唱練習
把吟詩、吟唱放在第四階段目的是練習和挖掘「低音寬厚,中音圓潤,高音堅韌"的嗓音素質,不盲目拔高、爬高,而是鞏固中音、低音,使其音色華美、音質純正,保住一條好聽好用的嗓子,同時鍛煉高音的堅韌有彈性。此時的念白練唱都是無伴奏的,演唱更難,要求更高,在第三階段練,有氣、音、字墊底,是一個台階一個台階爬上來的,嗓音並不疲勞,練習有實效,把握性大。
①吟詩一般選各個行當的定場詩,因為角色剛剛上場,要給觀眾留下第一印象,並使他們停止議論,安靜下來,所以定場詩應是聲調較高,不急不慢,是角色自己興趣志向的自我剖析,韻律性極強,必須好好練,又適合於喊嗓、練聲、練習。比如《擊鼓罵曹》禰衡的定場詩,「口似懸河語似流,全憑舌尖壓諸侯,男兒何得擎天手,自當談笑覓封侯」;再如《挑華車》中嶽飛的定場詩「明亮亮盔甲射人鬥牛宮,縹緲緲旌旗遮住太陽紅,虎威威排列著明輔上將,雄糾糾胯下駒戰馬如龍」。在萬物蘇醒,萬象更新的清晨你可以盡情發揮練嗓。
②吟唱:具有念白吟誦相夾,半唱半念交相輝映的特點,比吟詩更難,其情感更宜抒發,其音律更宜舒展,正好用來喊嗓發聲。 半吟半唱如引子,例如,《宇宙鋒》趙艷容上半吟(念)「杜鵑枝頭泣,(吟唱)血淚暗悲啼。」再如陽平關》曹操(半吟念)「只手(吟唱)獨擎天,奇勛已早建,(半吟念)虛名扶漢祚,(吟唱)時勢魏將遷」。直接吟唱如《秦瓊賣馬》「好 漢英雄困天堂,不知何日回故鄉」,再如《清風亭》「年紀邁,血氣衰,年老無兒絕後代」,「聽媽媽高聲喚悲哀,想必是為姣兒失卻了夫妻恩愛」。
③京白(普通話)吟詩:為現代戲表演念詞而練習,如用吟詩的旋律,念《毛主席詩詞》「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等。再如念現代戲一些經典道白,「久旱的禾苗逢甘霖,點點記在心」,「千枝萬葉一條根,都是受苦人」等,都是喊嗓練聲的好素材。傳統大段念白及一些貫口練習也可在這一階段鍛煉氣息和發聲。
第四階段:弧形氣聲練習
這是京劇里非常獨特的一種發聲技巧,它像舞蹈里的彈跳,跳起來蹲下去又彈起來,也像體育里的擲鉛球,轉起來,縮回來,再擲出去,氣息和聲音推出形成一條/型,拋物線,拉回來,再拋出去。
如武生:啊/咳/
老生:馬/來/
花臉:酒/喔啊\來/
丑:啊/哈/
青衣:苦/哇/
容⌒稟/
這類雙弧形氣、聲,如不好好練,極容易出「岔音」,「轉」或「呲花」。一般要領是:運好氣——托好字(像「漢語拼音」一樣分解字音)——拋出去——收——再拋出去,控制好氣息、音量,選出最佳音色,一環扣一環,相得益彰。尤其程派吟誦的「容——稟」似斷不斷、細若游絲、欲斷又起至飽滿地送到家。歸音歸韻更是需要努力練習和掌握的。
第五階段:爬音階及高難音練習
「嘎調」、「翻高」、「高腔」是演唱中不可缺少的,我們稱其為高難音。在喊嗓練聲中練習這路音,注意不可多練,關鍵是找方法找位置,如果拚命去喊去叫,前面練習的會全部做廢,還會傷及嗓子。練習這路音最忌擠、卡、捏、壓、強努、硬拼橫氣。老先生說「如字要高唱不必用力反呼(使拙勁去喊),惟將此字做狹做細,做銳,做深,則音自高矣……,凡遇高揚之字照上法將氣提起送出……則聽者已清晰明亮,唱者又不費勁。」這里有竅門,有方法,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條件,去摸索,去探求。
⑦ 可愛又簡單的卡通動漫人物怎麼畫
恩~請參考我畫的圖,其實就類似Q版人物。首先臉不能太尖,,要有點弧度,頭發蓬鬆飄逸一點,眼睛畫大,並且要靈動,這個自己到網上找畫眼的教程,鼻子只要一點就可以了,或者乾脆省略,嘴巴小巧(呢個……雖然我畫的不太小巧==微笑么~),還有臉上可以畫粉色的腮紅~卡哇伊恩~喜歡的話可以在頭上加裝飾~
多找一些來臨摹~練久了就可以順手畫了。呵呵……
⑧ 七年級簡單的畫畫人物照片大全
愛好簡筆畫為你提供,希望你滿意。
⑨ 中國傳統文化國畫有哪些知識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中華文化
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三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華文明是三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在黃河流域產生的農業文明,受到歷史時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響,不斷向長江流域農業文明過渡、發展。長江流域農業文明是黃河流域農業文明的繼承和發展。黃河流域早期農業一般主要是種植粟,長江流域農業主要是種植水稻。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流域農業文明區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區域有一過渡地帶,這一地帶也是歷史時期游牧民族和農業民族(主要是漢族)相互爭奪的主要區域,在這一區域農業文明和游牧文明也不斷獲得直接的交流、融合。
中華文化的起源
中華民族在神農時代以前的政治形態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領袖是「巫」。這種說法與傳統的認知差異很大,在歷史上人們的認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裝神弄鬼沒有知識的。實際上在先民的原始時代「巫」是科學家,「巫」代表知識的權威。
原荒時代,先民知識未開,見大自然各種現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氣候變化的風雨雷電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對於這些疑惑要想獲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巫對於這種現象,經過觀察,思考,分析等過程後做出的結論是風有風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電有電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無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論,現代人看來太不科學,太迷信了。但誰敢保證當代科學家對宇宙現象所做的解說,等千年以後,不會被推翻而指為迷信,反科學的呢?
另外,人類有兩件事情無法自己處理,必須要求助於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沒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須要請醫生診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總是患得患失,東想西想,猶豫不決,這時必須要請教他人提供意見作參考。現在的人當然知道,生了病要去醫院診療。心中有猶豫不決的事,要請教至親好友,或者向專家咨詢。在原始時代,這兩件事發生了,求助於同一人,就是「巫」。由古「醫」字寫作「醫」,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證明。
(一)先談一談巫的治病,原始時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簡單的。多數是飲食不適合,所引發的腸胃病「腹瀉」之類,和氣候不適應所引起的「感冒發燒」等。當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時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禱的方式求助於神。但是病是現實的,正在腹瀉的病人靠祈禱是止不住的。聰明的巫便改換用食療的方法,順手采一些植物給病人吃。當然沒有經過白老鼠、白兔子、猴子做試驗,直接做臨床,是非常危險的事。所以病人吃的結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沒有影響,有的更嚴重了。巫又把它記錄下來,什樣的草治什麼病,把植物的形狀繪出來。到神農時候又把它整理歸類匯編成「本草綱目」,所以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就是指此事,絕對不會是用自己做試驗。
(二)再關於問事:先民所問的事,以氣象為主。主要是為了打獵。讓我們回想一下,氣象台具有最新的科學儀器,尚且無法預測氣象的變化,巫又有什麼本領可以確實預測呢?然後巫發現對於事情發展的推斷,不如用葯治病一樣那麼直接,那麼明顯,會產生極大的落差。對於人民的問題,又不能不回答。聰明的巫對於人民所提的問題不再予以明確的答案,而改采比喻的方式給對方一個暗示。而其比喻多隨興採用民謠歌詞。一直流傳到伏羲,把歷代的巫回答人民的答案加以整理歸納成六十四個個案,這就是《易經》的由來。「醫」和「易」是一對雙胞胎,是人類文化的兩大主軸,有關《易經》的版本流傳:在人類沒有符號文字之前,是採用結繩記事,《易經》的八卦的「陽爻」,「陰爻」是用一個大結,和二個小結分別做代表。一串一串繩子結掛在牆壁上就是「卦」的由來。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疊而組合成的,因此每一個六十四卦的卦是由二個三爻卦相聯結,所以便稱做「連三」。又因為三爻卦中沒「三」這一卦,只有「山」「艮為山」。由結繩進步到符號文字以後,把「三」連結起來就像「山」如乾卦的排列是「」好像兩個山字連結起來的樣子,故把「連三」改為(連山)了。由於文明的進步,人類知識漸開,對周遭事務的認知也有改變,故對(連山)易有所修訂整理。至黃帝時代,發明了文字,把原先掛在牆壁的(連山)易,修改成平面的符號。發現易的排列,應該由坤干兩卦開始。而且人類生活最重要的地方是大地,故把坤、干排在乾卦前面,排在第一,為了正名故改為(歸藏)。一直延用到殷朝。周文王被紂王政治迫害,被囚在羑里。周文王被囚困在羑里為了避免紂王對他起謀反的疑心,所以對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書籍不敢讀。只有弄一本(歸藏)易來讀,以示胸無大志。即是文王羑里演易故事的由來。(歸藏)易經周文王修訂整理即改名為《周易》。對《周易》發揚最有力的是孔子。孔子周遊列國反魯,六十八歲獲得《周易》,發現自己心中一切的疑問,在《周易》中都可以得到滿足的答案。孔子讀《周易》「韋編三絕」可見其用功夫之勤。並為《周易》寫了十篇文章,闡揚《周易》的理論。最後感嘆「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自嘆讀易太晚了,假如在五十歲讀到《周易》的話,就不必周遊列國,到處問道了。《周易》經過孔子整理後,就定稿了,以後再也不會有人敢更改隻字片語。所以(連山)、(歸藏)、《周易》實際上是一本書,由於版本不同而書名亦有所異。
傳統文化:
參看中國古代文化 。
農歷 - 武術 - 二十八宿 - 對聯 - 龍 - 五行學說 - 八卦 - 中國傳統節日 - 中國古代哲學 - 儒家 - 氣- 道 - 茶藝
傳統學科:
數學 :《周髀算經》; 《九章算術》(三國時劉徽著); 祖沖之; 算盤 。
天文學:天象觀察記錄, 發明觀測儀器:圭表;渾儀;簡儀;高表;仰儀,制定歷法(農歷)。
醫學 :中醫,藏醫,蒙葯 。
農學 :《齊民要術》,賈思勰著) 。
四大發明 :造紙術 ,印刷術 ,火葯 ,指南針 。
建築:參見中國建築 ,園林 ,廟宇 ,宮殿 ,故宮 ,阿房宮 ,塔 ,萬里長城 ,墓葬建築 。
繪畫:中國畫 ,清明上河圖 。
書法 :金文—篆文—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硬筆書法 。
音樂:中國民族音樂 ,中國戲曲 ,傳統民歌 。
舞蹈:古代舞蹈,周朝雅樂 ,大舞 ,小舞 ,漢朝樂府 ,唐朝樂舞 ,現代舞蹈,綵帶舞,武功 ,扇子舞 。
戲曲:京劇 ,評劇 ,越劇 ,粵劇 ,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 。
曲藝 :相聲 ,歌仔戲 ,皮影戲 ,布袋戲 ,南曲 ,高甲戲 。
戲曲影視:中國電影 ,中國電影史 ,中國電視 ,中國電視史 。
服飾:參見中國服飾 。
飲食:請參照中國菜 。
八大菜系 :川菜 (四川菜)
湘菜 (湖南菜)
粵菜 (廣東菜)
蘇菜 (江蘇菜)
魯菜 (山東菜)
浙菜 (浙江菜)
閩菜 (福建菜)
徽菜 (安徽菜)
筷子
教育:國子監 ,太學 ,科舉制 ,私塾 ,書院 ,翰林院 。
文學:參見中國古典文學 。
中國神話 。
中國寓言 。
中國典故 。
中國小說 。
中國詩詞 。
體育:象棋 -- 圍棋 -- 武術(功夫) -- 氣功 。
華夏文明的文化邏輯與「天圓地方」說存在密切關系。當然,如果我們認識到井田制度的文化來源——「疆理」農業和「疆理」規劃對土地產權初始界定的作用和意義。那麼,從「天圓地方」和「疆理」農業的角度來看,中國文化與文明起源的歷史脈絡是非常清晰的,而這種文化關系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賈湖文化時代。所以,井田制度的破解不僅可以解決中國夏、商、周三代基本政治經濟制度的問題,同時也可以進一步認識到中國文化與文明的起源問題。文化、政治、經濟及其制度安排之間本來就存在整體性的結構關系,只是傳統經濟學理論沒有予以必要的揭示而已。實際上,重商主義並非誰試圖擺脫就可以擺脫得了的。制度安排應當是探討文明的一條重要路徑,同時也是討論一定社會結構經濟性質的一種重要方法。
⑩ 越劇花旦怎樣化妝
1、拍底色:底色由紅、白色的化妝油彩調配成嫩肉色。底色的深淺要根據舞台燈光的強弱、人物的年齡、身份而加以區別。拍底色的順序是先腦門、鼻子、下巴後拍兩頰、兩腮和脖子。要注意是拍底色,不是抹,而且一定要拍均勻。還要注意眉眼、鼻窩、嘴角、眼角等細小部位要面面俱到,既不要色彩太薄,露出皮膚本色,也不要太厚,如戴面具。
2、塗腮紅:以大紅色化妝油彩為主,略加玫瑰紅色。方法是從眼窩、鼻樑兩側開始,壓住眉毛,再由上而下、由中間向兩側,由深漸淺地均勻地拍打,直到與底色融為一色。以上眼皮部位為最紅,要注意鼻樑、嘴角與底色銜接的部位要自然過渡,不要有明顯的紅白界線。塗腮紅時在技巧上要注意根據臉型的特點加以變化,起到彌補缺陷、美化臉型的作用。如圓型臉可把腮紅上下拉長;長型臉可把腮紅向橫向拉寬,再通過貼片子的技巧來幫助演員改變臉型的長短胖瘦。
3、定妝:即敷粉,在拍打的油彩上敷上一層薄薄的脂粉,可使油彩的造型固定在臉上。敷粉應先從腦門、鼻樑和底色部分開始,然後敷腮紅部分,敷好後再用刷子輕輕撣去浮粉.
4、塗胭脂:用大紅、荷花、赫紅等顏色的胭脂塗在腮紅的部位。方法是從眼窩和鼻樑兩側,眉毛以下開始,自上而下、由淺至深。重點要突出的是上眼皮,下眼皮和兩頰要逐漸過渡到與底色一樣的深淺。胭脂的作用是使面部色彩更加鮮艷。
5、畫眼圈: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更是演員揭示人物心情的關鍵部位。所以畫眼圈要畫出生動的神韻來,才能起到烘托演員的表演的作用。同時,畫眼圈也要根據演員的眼睛大小、臉型胖瘦,進行比例的誇張。畫眼圈用的是眉筆或鍋煙,從下眼皮畫起,加寬上下眼圈的輪廓線。旦角演員基本是以風眼的形式,外眼角略往上挑,給人嫵媚之感。眼小者,眼圈線可畫得大一些;眼大者,眼圈線可畫得小一些;眼圓者,眼圈可畫得長一些;眼長者,眼圈可畫得圓一些;兩眼近的可以拉開距離;兩眼距離遠的可以畫得近一些。
6、畫眉毛:即用鍋煙和眉黑筆在原有的眉毛的基礎上加以誇張,如青衣、花旦要畫柳葉眉;武旦、刀馬旦要畫劍眉;彩旦要畫八字眉。畫眉毛的長短粗細曲直也要結合演員的臉型、五官的特點,從整體上進行協調和彌補,用鍋煙打好的眉毛要有毛茸茸的立體感。
7、畫嘴唇:即用大紅油彩勾畫上下嘴唇的輪廓。其畫法即採取以演員的嘴唇進行相反相成的原理進行勾畫:如嘴大的,可畫小畫薄;嘴小的可畫大畫厚;嘴鼓的,可畫癟;嘴癟的,可畫鼓,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畫嘴唇的美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