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姓馮怎麼介紹
大家好!
我姓馮。左邊兩點水兒,右邊一個馬馬虎虎的馬字兒。(輕松友好的歡笑聲)
姓馮的有很多名人,馮玉祥、馮國璋、還有馮鞏(哈哈哈哈哈哈哈)。
歡迎大家的光臨,希望大家度過一個美好的、愉快的夜晚!(熱烈的,誠摯的掌聲)
謝謝!
B. 有沒有姓馮的文字圖片,我要收集2張。
C. 姓氏十字綉馮字在十字綉中的圖樣
看下教程就知道了
D. 《百家姓》中的「馮」字排第幾位
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馮陳褚衛
這是老的排名。
最新公安部公布的百家姓排名:
李1
王2
張3
劉4
陳5
楊6
黃7
趙8
吳9
周10
徐11孫12馬13朱14胡15
郭16何17高18林19羅20
鄭21梁22謝23宋24唐25
許26韓27馮28鄧29曹30
E. 「馮」姓氏的由來
馮(Féng 馮)姓源出有三:
姬姓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昌之後。據《元和姓纂》、《後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後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於馮城,其後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
出自歸姓
2、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據《世本》所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後馮邑被晉國所奪,成為魏氏子弟長卿的封邑,長卿的後裔也稱馮氏。是為河南馮氏。
其他說法
3、還有出自其他方面的馮姓,如:出潁川者,為漢征西大將軍馮異之後;出上黨者,為左將軍馮奉世之後;出長樂者,為宜都侯馮參之後;出京兆者,為燕王馮宏之後;出宏農者,為西魏寧州刺史馮寧之後;出河間者,為唐監察御史馮師之後。
姓氏始祖
得姓始祖:馮文孫。周文王昌之後裔,周文王有一子名畢公高,因隨其兄周武王征伐殷紂時立下功勞,取得天下之後,被封於畢(今陝西省長安縣西南)。他的後裔畢萬西周時為晉國大夫,當時晉國剛被曲沃武公所統一,晉獻公遷都於絳(今山西省翼城東南),陸續攻滅了周圍許多的小國,其中包括西周分封於今山西芮城北的魏國,晉獻公便把它封給畢萬。春秋後期晉國六卿逐漸強大,互相兼並。到公元四世紀中葉畢萬後代畢斯和趙、韓一起瓜分了晉國,建立魏國,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公元前四零三年被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同時還將畢萬的一支孫(即馮文孫),再封於馮城(今河南省滎陽縣西南),其子孫後裔以邑為姓,稱為馮姓。馮文孫也就被其後人尊為馮姓的得姓始祖。
F. 馮姓的來源和歷史是什麼
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封於畢國。畢公高後裔畢萬投奔到晉國,晉獻公封他為大夫。畢萬多次隨晉獻公出征,屢立戰功。晉獻公把魏地封給他,任魏大夫,並封給畢萬奉祿食邑地於馮。畢萬子孫以邑為氏,此乃馮氏之所出。而魏地的子孫則氏魏,故馮、魏兩姓實為同一脈族。
馮氏最初發祥於河南省滎陽地區,族人遷移較早,先秦時期就已開始遷移。
一、家譜文獻:
江蘇,馮氏族譜八卷、京口馮氏族譜一卷、錫山馮氏宗譜二十四卷、澄江馮氏宗譜十卷、馮氏家譜一卷。
浙江,赫山馮氏家譜二十二卷、大易馮氏譜不分卷、慈溪馮氏支譜不分卷、桐鄉馮氏族譜不分卷、馮氏宗譜一卷。
安徽,馮川馮氏宗譜八卷。
二、歷史人物:
1、馮京:,字當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北宋大臣。曾祖時南遷粵西之宜山龍水(今廣西宜州市),至祖父時落籍江夏(今湖北武昌)。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己丑科狀元。為宋朝最後一位三元及第的狀元。歷官翰林學士、揚州、江寧知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2、馮唐:西漢代郡(今張家口蔚縣)人,西漢大臣,其祖父為戰國趙國中丘人,他的父親移居到了代地。其以孝行著稱於時,為中郎署長侍奉漢文帝。
3、馮異:字公孫,漢族,潁川父城(今河南省寶豐縣東)人,東漢開國名將、軍事家,雲台二十八將第七位。馮異原為新朝潁川郡掾,後歸順劉秀,隨之徵戰,大破赤眉、平定關中。協助劉秀建立東漢。劉秀稱帝後,馮異被封為征西大將軍、陽夏侯。
4、馮跋:馮跋為馮和之孫,其父馮安曾任西燕將軍。西燕亡,馮安東徙龍城(今遼寧朝陽),居於長谷。慕容寶時,署中衛將軍,慕容熙繼位後,提升馮跋為殿中左監,後又升為衛中郎將。
慕容熙在位時為政暴虐,且馮跋與其弟馮素弗先前曾因事獲罪於其,因此慕容熙有殺馮跋兄弟之意,馮跋兄弟遂逃匿深山。
5、馮玉祥:字煥章,原名基善,原籍安徽省巢縣(今安徽巢湖市),生於直隸青縣(今屬河北滄州市),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北軍閥。有「基督將軍」、「倒戈將軍」、「布衣將軍」之稱。
G. 姓氏「馮」有什麼歷史故事
馮姓來源有二
一、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之後,系承畢公高,始祖馮文孫。
據《元和姓纂》、《後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後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於馮城,其後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
周王室的遠祖名叫棄,據說他的母親是有邰氏的女兒,又稱姜螈。
傳說一次姜螈外出遊玩,在荒野中看見一個巨大的腳印。出於好奇,姜螈下意識地把自己的腳放在大腳印中踩踏了一下,想不到因此「身動如孕」,不久竟真的生下了一個男孩。姜螈又羞又忿,惟恐這個孩子會帶來不祥,於是就偷偷地把他拋棄於路口。但奇怪的是,在路上往來奔走的牛、馬等牲畜看見這個孩子後,竟敬畏地全部跑開了,不敢踐踏。姜螈又把孩子放到山林之中想讓野獸吃掉,可偏偏一向寂靜無人的荒郊卻人來人往。無奈之際,姜螈又把孩子丟棄在河中的浮冰上,不料天上的飛鳥竟都紛紛降落,展開羽翼為他遮寒擋水。姜螈認為這是上天的意志,就又把他抱回來撫養。因為這個孩子曾經被遺棄過,所以為他取名棄。棄就是有史記載的最早周代祖先,他在帝堯時期因為善於種植莊稼、發展農耕而名聞天下,百姓都向他學習耕作技術。作為對他的褒獎,帝舜在位期間,就分封棄在邰地,大家都尊稱他為後稷,棄及其後代遂都擁有了姬姓。
後稷的繼承人是姬不(空-工+出)(qu),他後因國家衰敗而辭官隱居到邊疆地區,其後代傳到古公宣父時,古公宣父先後生有三子,長子太伯,次子虞仲,小兒子季歷。季歷生子姬昌,便是後來的周文王。
據傳姬昌出生的時候有祥瑞呈現,古公很高興地說:「我姬氏將來定當發達,大概希望就在這個姬昌身上吧。」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太伯、虞仲二兄弟猜測古公有讓季歷及其子姬昌來繼承家業之意。為不使父親為難,二人便一同離家出走,逃到遠方.以便成全季歷。
古公去世後,季歷以惟一繼承人的身份襲沿家世;季歷逝後,其子姬昌得立,即西伯侯。
西伯姬昌繼承了後稷、古公、季歷的仁政,為人厚道,禮賢下士,伯夷、叔齊、散宜生等一些有識之士紛紛前來投奔、歸附,使得西伯的勢力、影響日漸擴大。
西伯勢力的增長,引起了商紂的警惕,在崇侯虎的挑撥下,商紂把姬昌誘至國都,囚禁起來。據傳,在此期間,他推演「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即後人所說的「周易」。
西伯被囚後,他的部下、謀士很著急。為拯救他,他們四處尋找美女、駿馬、珍玩等晉獻於紂王,並買通其寵臣費仲四處活動,游說紂王。殷紂王本是酒色之徒,見送來這么多可心之物,早把往日的警惕、猜忌拋到九霄雲外。他得意忘形地說:「單憑這些禮物中的任何一件,都足以抵銷西伯的過失,何況竟有這么多呢!」於是下令赦免了姬昌,並授予他「代王征伐」的特權及信物,把軍國大事全盤託付西伯,自顧享樂去了。趁此機會,姬昌率兵東征西討,先後擊敗犬戎、密須、耆(於+阝)(han),徹底消滅了崇侯虎,並把崇侯虎的封地改稱豐邑,將自己的統治中心由岐遷至豐地。姬昌病逝後,其太子姬發即位,便是後來的周武王。
公元前11世紀中葉,武王起兵伐紂,克商,紂王眾叛親離,不得不自焚於鹿台。
《周本紀》記載武王勝利後凱旋的情形時說,隨同武王同乘一輛車的有三人:「弟叔振鐸奉陳常車,周公旦把大鉞,畢公把小鉞,以夾武王。」這里所說的畢公,是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他因追隨武王克商受封於「畢」地,亦稱「畢公高」。畢地的位置在今陝西省長安縣西北部。
周王朝建立後,畢公高及其後裔便以畢地為中心繁衍生息,逐漸因地為氏,號畢氏。作為姬姓貴族的一支,他們與周宗室關系密切,但伴隨著分封制引起的不斷分化,畢氏逐漸與周宗室疏遠而成為獨立的一支。
畢氏封地中有一處地名曰馮邑,所以不排除畢氏中有部分成員「支邑為姓」而改姓馮,但這只是一種揣測。事實上,此時馮姓並不明確,更不佔主體,畢氏仍是這一支姬姓後裔的主姓。
畢公高的後代畢萬是晉獻公的榮臣,當時晉宮廷內部正圍繞繼承權展開激烈斗爭。獻公為轉移矛盾,積極對外征伐。全國軍隊被分作兩部,獻公親率上軍,太子申生統下軍。畢萬受封右將軍,隨獻公征戰。
晉軍所向披靡,接連吞並了霍國、魏地、耿國。論功行賞,畢萬受封於魏地。當時有一位叫作卜偃的算命人曾品評畢萬說:畢氏的後代一定會興旺發達的。萬,是個滿數;魏,也是大名。故一定前途無量。
畢萬受封11年後,晉獻公死,久已存在的宮廷矛盾終於爆發。四位公子為爭奪王位而混戰,致使國力損耗,元氣大傷。而畢萬一族卻日益繁榮,並以新地為氏,成為聲名顯赫的魏氏。畢萬的兒子名武,號魏武子,他一直忠心於亡命公子——重耳。重耳避禍逃亡,魏武子義無反顧地一直跟隨在他身邊。後來重耳終於在秦國等諸侯的支持下歸國繼承大位,便是晉文公。魏武子因功再封於魏地,位列大夫,顯赫一時。
到魏武子之玄孫魏獻子的時候,魏氏:已與當時晉國的智、趙、韓、中行、范氏並稱「六卿」,把持了晉國大權。魏獻子之孫魏桓子與趙、韓兩家完成了「三家分晉」。公元前 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三家為諸侯,這便是戰國七雄中的魏、趙、韓三家。
魏氏立國,畢氏家族自然受益最大,畢萬家族的長卿一支受封於馮城,居地即今河南省滎陽縣東部。於是長卿及其後代因城為氏,逐步放棄了畢、魏之姓而改姓馮,史稱這支馮氏為馮氏正宗,即河南馮氏。
二、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
據《世本》記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其後子孫以馮為氏。春秋時期除畢公高一脈馮姓外,鄭國也是馮姓的一個重要發祥地。據《世本》所載,鄭國著名大夫筒子,以善斷而名聞諸侯。他在任期間,鄭國與周邊諸侯的縱橫往來、攻戰聯盟等大事,鄭國君主都要向他咨詢。筒子廣納賢士,集思廣益,其判慚、決策無一不精當,深得鄭君賞識。為褒獎筒子的政績與貢獻,鄭國君以馮邑封筒子,筒子入居馮邑後,遂號馮筒子。而他的封地馮邑,正是後來並入魏國的馮城。因此,長卿受封馮城之前,馮筒子的後代便早巳在此生活多年,只因筒子的名位遠不及畢萬及其後裔,所以被忽略或有意淡化了。
因此,源於河南的馮氏應由兩部分組成,即先期的馮筒子及其後裔和後來居上的畢魏世家。他們都可以稱為馮姓之源或馮氏正宗。而且從馮姓產生的過程來看,姬、畢、魏、馮在一定程度上講「三千年前是一家」。
H. 誰能說出姓馮的輩分是怎麼排的
湖北南漳馮氏字輩:「孟宗開應舉祖德(澤)耀(啟)春(賢)光(陽)」。
湖北潛江龍灣馮氏清公派字輩:「錫澤相光培銘源本輝增錦清桂耀先鑒潤極爛垣鈞滋權烈型鐵治樞煥玉鋌潔茂炳坦世藻束渭田」。
湖北沔陽馮氏勝公派字輩:「澤樹學士大啟振立綱常幼則知從友必先信倫紀長敦家聲大振前烈克彰後福定永祥鍾瑞錦名顯精華文章耀國道德傳家」。
湖北漢川馮氏史公派字輩:「臣宜作純子尚致順幼則知從友必先信倫紀長敦家聲大振前烈克彰後福定永祥鍾瑞錦名顯精華文章耀國道德傳家。」
湖北漢川馮氏高廟派字輩:「智伯水秀初天希以盛也萬家十年遠金佑爵德實仰承先訓敦品賢良大體從正家道克昌」。
湖北監利馮門派字輩:「文彰新圖選詩禮振家聲世業隆長澤維遵忠孝名」。
湖北馮氏鍾祥派字輩:「士光本毓明道正德成家開國大啟景運昌昭世澤」。
湖北荊楚馮氏字輩說明:
潛江龍灣清公支系:潤字截止,以潤字改用聖字。
沔陽勝公支系:天字截止,以天字改用聖字。
漢川史公支系:先字截止,以先字改用聖字。
漢川高廟支系:訓字截止,以訓字改用聖字。
監利馮家門支系:澤字截止,澤字改用聖字。
湖南華容支系:百字截止,以百字改用聖字。
岳陽、監利朱河支系:希字截止,以希字改用聖字。
石首支系:昌字延伸四代後啟用錄新派聖字,如石首辛酉年續譜派已用,即詒字改用聖字。
潛江總口支系:已用派不明,與潛江龍灣錦字派品列延伸五代後啟用聖字。
孝感支派福字截止,以福改用聖字,該支系賢良二字已用,因大局已定,只限該支系:成字截止,以福改用聖字,其他支系按原字派不變。
鍾祥馮家嶺卓公支系:成字截止,以成字改用聖字。
山西大同馮氏字輩:「盛時天恕仕緒雲恩畢振」。
河北定州馮氏字輩:「百千萬億雲仍盛富貴榮福祿增知仁聖義和德中」。
湖南馮氏華容派字輩:「本裔榮耀支孫輝煌百年傳芳」。
四川南充馮氏字輩:「文高師書昌儀維樹德用國正天心順大清明治安」。
馮氏一支字輩:「孝友家昌達文章業顯榮賢人常繼起本立樹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