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有多少種文字
當前,頗有權威的大型工具書《辭海》一千三百餘萬字,所收錄的單字,也只有一萬四千八百七十二字,比《新華字典》僅多了三千七百餘字。
國家出版局抽樣調查統計:我們現在最高用字量只有六千三百多字,而最常用的字八百零七個,次常用的字一千零三十三個,也就是說,一般的書面使用文字只有一千八百四十個字。
(1)我國文字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大約一個世紀以前,中國河南安陽,有一項重大的考古發現,這就是殷墟和甲骨文的發現。從此,中國殷商史的研究進入到一個新時期。按中國古文字學家的意見,甲骨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較完備的文字」。
它已經比較復雜,已發現多達3000個以上字匯,包括名詞、代名詞、動詞、助動、形容詞等數大類,而且還能組成長達170多字的記敘文。所以學者們肯定甲骨文決不是我中國文字的初創階段,在它以前,一定已經有一段較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了。
甲骨文的發現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緒,國子堅王懿榮得了大病,四處求醫找葯,無意中發現葯材中有一種刻了文字的龜甲,認為是很有價值的古物,於是便派人此處搜購,原來這些龜甲是河南安陽一帶農民拾獲後賣給中葯店的,後來經研究發現龜甲上的紋路應該就是古老的文字。
這個發現轟動了學術界和文化界,從此,甲骨文受到許多學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視。 甲骨文是我們目前所發現最早的中國文字,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面的文字,這些文字主要是用來卜斷吉凶的,占卜的過程先利用火燒灼龜甲,龜甲上便會出現裂痕,商代的人們便根據這裂痕卜斷吉凶,並將卜問的事情和結果記錄刻在龜甲上,而這些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便稱為「甲骨文」。
『貳』 中國各種字體的圖片
最全的是去省級圖書館復印相關資料 ,回來自行掃描。。。
這么多東西,不是網上隨便一行字就誰都隨便拿的出的
或者有耐心自己慢慢網上找
『叄』 古代文字是什麼樣的圖片
古代文字演變過程:
骨刻文:
最後說一說行書,這是介乎楷、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產生於東漢之末。真正繁榮時期是東晉,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就是行書。由於行書比較實用,書寫比楷書更為便利,又不像草書那樣難認,所以直到今天仍是最常用的字體。
(3)我國文字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中國文字的演變,大體經歷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是符合文字的發展由繁到簡,由不規范到規范的規律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稱篆書。那麼,篆、隸、楷、行、草書便構成了中國書法的五種字體。漢字發展到了今天,楷書和行書還在應用著,而篆書、隸書、草書,特別是篆書已不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只作為一種書法藝術存在了。
『肆』 中國漢字演變過程 最好帶有五年級語文上冊第85頁的圖片
見下圖
『伍』 漢字的字體有哪幾種 有圖片示例嗎
漢字主要起源於記事的象形性圖畫,象形字是漢字體系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主要有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這幾種,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2、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鍾鼎文,始於殷商時期。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鍾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7、草書
草書是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當時通行的是草隸,即草率的隸書,後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
8、行書
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
『陸』 我國有多少種文字
54種文字
在我國,漢字不但是漢族的文字,也是全國各個少數民族通用的文字,是在國際活動中代表中國的法定文字。全民族都通用漢語的幾個少數民族,很自然地以漢字作為自己的文字,沒有與自己語言相一致的文字的少數民族,大多也選擇了漢字作為自己的文字。現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族、滿族已不使用自己民族的文字而直接使用漢字外,有29個民族有與自己的語言相一致的文字,由於有的民族使用一種以上的文字,如傣語使用4種文字,景頗族使用2種文字,所以29個民族共使用54種文字。列表如下:
民族名稱 使用文字的名稱
蒙古族 傳統蒙文、托忒文
藏族 藏文
維吾爾族 維吾爾老文字、維吾爾新文字
苗族 老苗文、黔東苗文、湘西苗文、川黔滇苗文、滇東北苗文(後4種為新創)
彝族 爨文、規范彝文
壯族 方塊壯字、壯文(新創)
布依族 布依文(新創)
朝鮮族 朝鮮文
侗族 侗文(新創)
瑤族 門方言文字、勉方言文字
白族 老白文、白文(新創)
土家族 土家文(新創)
哈尼族 哈雅文、碧卡文(均為新創)
哈薩克族 哈薩克老文字、哈薩克新文字
傣族 老傣仂文、新傣仂文、老傣那文、新傣那文、傣綳文、金平、傣文
黎族 黎文(新創)
僳僳族 老僳僳文(大寫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格框式拼音文字、表音的音節文字)、新僳僳文
佤族 撒拉語、佤文(新創)
拉祜族 拉祜文
水族 水書
納西族 東巴文、哥巴文、瑪麗薩文、納西文(新創)
景頗族 景頗文、載瓦文(新創)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文
土族 土文(新創)
羌族 羌文(新創)
錫伯族 錫伯文
俄羅斯族 俄文
獨龍族 獨龍文(新創)
基諾族 基諾文(新創)
一些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為了保存並發展民族文化,擴大信息來源,提高科學水平,千方百計地創造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主要是50年代,政府組織語言學專家、少數民族知識分子經過調查研究,先後為壯、布依、彝、苗、哈尼、僳僳、納西、侗、佤、黎等10個民族制訂了14種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其中,分別為苗語的不同方言制訂了4種文字方案,為哈尼語的不同方言制訂了2種文字方案。後來又為景頗族的載瓦支系制訂了拉丁字母形式的載瓦文方案,為土族制訂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土文方案。80年代根據本民族的要求,又為白、獨龍、土家、羌、基諾等民族設計了拼音文字方案。
藏、彝、蒙古、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朝鮮、傣等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字,有的文字如藏文、彝文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其他文字也都有幾百年的歷史。它們大部分已經有比較規范的習慣用法,使用范圍較廣,影響也較大。苗文和壯文雖然創制時間不長,但使用人數也較多
『柒』 中國書法字體分類及圖片欣賞
中國書法字體按傳統分類可以分為五個大類。
行書 (Semi-cursive Script)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
正是由於這樣,啟功的書法才達到既有深厚傳統,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書法界評論他的作品:「不僅是書家之書,更是學者之書,詩人之書,它淵雅而具古韻,饒有書卷氣息;它雋永而兼灑脫,使觀者覺得很有餘味。因為這是從學問中來,從詩境中來的結果。」
書法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藝術的一個表徵、一個縮影,它從某方面表現了中華文化,是文化最基礎的部分,文化正是以讀書寫字為起始的。近年來更是倡導「從小寫好字,長大做好人」。可見書法藝術文化對每一個國人的影響。
『捌』 我國古代的文字是用圖畫畫出來的,你認得出這些文字嗎
圖中象形文字依次為:上、下、人、齒、月、馬
上:,漢語常用字,一級字,讀作shàng或shǎng。甲骨文的「上」字,長橫(或曲線)表示基準線,短橫在基準線之上,作為指事符號,表示位置在上的意思。金文略同甲骨文。
下:漢語常用字,一級字,讀作xià。甲骨文、金文的「下」字上面是一長橫,下面是一短橫。長橫是基準線,短橫在基準線下,指低於基準線,也就是下邊。
人:漢語常用字,讀作rén,是象形字,最早見於甲骨文,像側面站立的人之形。其本義為能製造並使用工具進行勞動又能用語言進行思維和交際的生命。「人」亦是漢字部首,常作形符。
齒:讀作chǐ,甲骨文字形象嘴裡的牙齒,象形字。
月:漢語常用字 ,讀作yuè,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其本義是地球的天然衛星,即月亮。古人根據月亮的盈虧規律創造了「月」這個計時單位,沿用至今。也指形狀像月亮的東西、按月出現或完成等義。
馬:讀作mǎ, 早期金文字形,象馬眼、馬鬃、馬尾之形。「馬」也是漢字的一個部首,本義是家畜名。
(8)我國文字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於上古漢語(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
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甲骨文因鐫刻、書寫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為最早之書跡。
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也因為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征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後世重見天日,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商代已有精良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 象形文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 甲骨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 古漢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 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 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 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 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 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 馬
『玖』 中國漢字演變過程圖片演示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漢字的形體,即字體,指漢字的書寫體態。漢字從產生到現在,雖沒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體一直按從鰵到簡的規律發展演變。主要出現了八種字體: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再到現在的印刷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