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在大悟縣司法局律師事務所請了一位姓魏的律師打一場離婚官司 交了六千 到現在消息都沒有 怎麼辦
如果 是律師不作為的話,可以向當地律協投訴。要不然,你可以到法律援助貼吧,問一問裡面 的一些 法律人士的 見解。
⑵ 誰知道中國最早的第一女律師是哪位
鄭毓秀是中國最早的女博士。她的專業是法學,她還是中國最早的女律師。而這樣一位女傑就出自寶安,也就是現在的深圳市寶安區西鄉街道的樂群社區。
法制是公民社會的基礎與保證,也是近代化的顯著標志。近代嶺南人物輩出,其中不乏中國法學界的先驅。留學生之父容閎取得美國耶魯大學學士學位後,於1854年返國,曾在香港任見習律師。伍廷芳1874年自費留學英國,入倫敦學院攻讀法學,獲博士學位及大律師資格,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個法學博士。
鄭毓秀生活的時代較晚,相比於兩位前輩,她只能是後學,但是在女性中,她又是先驅人物。1924年,鄭毓秀獲得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女性第一位獲此殊榮者。回國後,她突破重重阻隔,在上海開辦「魏鄭聯合律師事務所」,成為中國第一位女律師。此後,她又先後出任過上海地方審判廳廳長、監察廳廳長、上海法政學院院長、教育部次長等職。1928年,鄭毓秀被推舉為「民法起草委員會」五委員之一,她將婦女婚姻自主權利第一次寫進了法律條文之中。
鄭毓秀是寶安的驕傲,也是深圳的驕傲。1996年,綺雲書室成為深圳市文物保護單位,在很大程度上印證了鄭毓秀的成就。鄭毓秀的事跡不應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叛逆讓她成了「大腳女人」
鄭毓秀1891年出生於新安縣西鄉鎮屋下村,如今依然留存的綺雲書室就是她童年生活和學習過的地方。她的父親鄭文治,在清廷戶部任職,長年留居北京,母親出身大家閨秀,但長期受父親冷落,婚姻可謂不幸。母親的遭遇和性格影響了鄭毓秀,使她漸漸形成叛逆和正直的品質。她小時候喜歡聽母親講故事,最喜歡聽花木蘭替父充軍的故事。
鄭毓秀7歲那年隨祖母及全家遷徙到廣州,他們住在廣州西關一座寬敞豪華的宅院里。在當時,女孩子尤其是大家族的女孩子都得裹腳。祖母按規矩也讓鄭毓秀裹腳,但是第一天裹腳讓她無法忍受,她當晚就將裹腳布解開,第二天腳又被傭人裹上了。第三天早上,鄭毓秀扶著牆慢慢走進學堂,當私塾先生講課時,她突然尖叫起來,躺在地上,亂蹬亂踢,大叫大喊。當祖母出現時,鄭毓秀勇敢地對她說:「我絕不裹腳,嫁不出去也不裹!」
鄭毓秀就這樣成了「大腳女人」。多年之後,回想起幼時反抗「纏足」的情景,她都會開心地笑起來:「那個小姑娘真的是又勇敢又機智啊!否則,那一雙『三寸金蓮』如何在平津鐵路線上自由地穿梭行走?如何東渡扶桑西去法國呢?」
鄭毓秀後來用英文寫過一本自傳,叫《我的革命生涯》(MyRevolu�tionaryYears)。反對纏腳,是她革命的開端。
1903年,12歲的鄭毓秀與母親從廣州經香港到北京,進入崇實女校學習,接受中國語言、歷史、地理、算術等科目的正規化教育。在父親的書房,她讀到了鄒容的《革命軍》,不禁熱血沸騰。
13歲那年,鄭毓秀由父親和祖母做主,許配給廣東某高官之子。這門婚姻在當時看來門當戶對,但因父母婚姻的不幸,使幼小的鄭毓秀對這門婚姻表示了本能的反感,她提筆給曾家公子寫言,坦率地表明自己的意願,希望解除婚約。在她的堅持下,退婚終於成功。之後,鄭毓秀一家搬到天津,進入美國教會辦的一所中西女校讀書。
年少曾加入「敢死隊」
鄭毓秀在北京、天津的朋友,尤其是在北京大學讀書的大哥為她拿回很多關於革命黨的資料,她閱讀後漸漸萌生革命念頭。當她獲悉革命黨人在日本的消息後,說服父親同意,前往日本留學。在廖仲愷的介紹下鄭毓秀加入同盟會,這一年是1906年,鄭毓秀只有15歲。不久,同盟會安排鄭毓秀回國擔當「情報員」。因為其父在北京做過清廷戶部的官職,所有的郵件不需要檢查就可以直接寄到鄭家。
1908年,光緒與慈禧太後先後死去,遠在河內坐鎮指揮武裝起義的孫中山敏銳覺察到「人心必大動,時局可為」。鄭毓秀所在的「京津同盟會」在李石曾的領導下,也開始了革命行動。「京津同盟會」組織成立「敢死隊」,目的是暗殺清廷要員。鄭毓秀經李石曾同意加入「敢死隊」,任務是由天津秘密運送炸葯至北京。
1911年10月,武漢三鎮光復,革命黨人起義成功。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宣告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但當時南北對峙,京津同盟會決定除掉袁世凱,這一暗殺計劃由鄭毓秀負責。暗殺行動再次失敗,鄭毓秀在行動中受傷,她憑著機警逃離現場。
巴黎留學生活十分優裕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中國幾千年來的帝王統治結束了。面對現實,鄭毓秀從最初的喜悅轉而困惑、茫然:革命的結果只是趕跑了一個皇帝,換了一個總統,平民們依然過著貧窮的生活,社會並沒有太大改變。她開始讀書,開始思索人生的意義。李石曾鼓勵鄭毓秀出國留學,增長見識,將來為建國大業所用。
1913年底,鄭毓秀回祖籍寶安屋下村祭祖後,乘船經新加坡,與吳稚暉等人前往法國。她於1914年初來到巴黎,入讀巴黎一所女子中學學習法文。鄭毓秀天資聰穎,又埋頭苦讀,法文進步很快。
鄭毓秀在巴黎的留學生活過得十分優裕,1914年4月,鄭毓秀入住巴黎市區的克瑞桑街6號。同住的除了從中國帶來的管家董五與廚子韓、李兩女傭,還有親朋好友等,這里如同「留學生之家」。「鄭公館」不僅是留學生愛去的地方,王寵惠,張人傑、李石曾、胡漢民等昔日革命同志和傅斯年、陳寅恪等學界精英也是她的座上客。
同年她考進巴黎的索邦大學(巴黎大學的前身)攻讀法政。在選擇專業上,鄭毓秀經過了一番思索。她認為所學的專業一定要為今後回國所用。她清楚地認識到,從君主政體到共和政體的轉變過程中,中國將要締造一個民主的政府,特別需要法律來保障,這樣人民才可以充分享受民主、自由。鄭毓秀廢寢忘食地閱讀有關專業書籍,成為該年級學生中的佼佼者。1917年,鄭毓秀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索邦大學法學碩士學位。
1924年,鄭毓秀在巴黎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在巴黎大學一座哥特式建築風格的教室里,主考官穿著紅色長袍,坐在巨大的桌子前,鄭毓秀站在他們面前宣讀論文概要。那一刻緊張而激動,當主考官全票通過鄭毓秀的博士論文後,她向老師們深深地彎下腰表示真誠謝意。然後,她沖出教室,向同伴高喊「通過了,通過了!」
1929年,鄭毓秀的博士論文《中國比較憲法論》由上海世界書局出版,凌君其、翰之幫助譯成中文。
民國第一位女律師
1926年鄭毓秀從舊金山乘船返回中國。國內報紙紛紛刊登她的博士大幅照片與載譽歸國的消息,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准備聘請她赴該校任教,但她的法國同學,同為法學博士的魏道明勸她在上海聯手開辦律師事務所。
1915年司法部曾公布《修正律師暫行章程》,其第二條規定:律師應為「中華民國之滿二十歲以上之男子」。當時婦女可以從事社會上各種自由職業或慈善事業,惟對充當律師,仍加禁止。鄭毓秀仔細研究了上海的司法制度,發現女性雖然不能在國際混合法庭和中國法庭充當律師,但作為一名取得法國律師牌照的中國人,她可以在法國租界的法庭出現。鄭毓秀與魏道明一起,徵得法國領事的同意,在法租界開辦了「魏鄭聯合律師事務所」。鄭毓秀因此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位女律師。(直到1927年7月,民國政府新頒布的律師章程,關於律師資格,第二條規定:律師應為「中華民國之人民滿二十歲以上者」。)
1926年在上海法租界,魏鄭聯合律師事務所正式開業,鄭毓秀負責有關婦女訴訟代理,而另一些訴訟由魏道明代理。他們堅持著法律的公正,不將律師事務所當作純粹賺錢營利的機構,秉承著最初的意願,維護著法律的尊嚴和公正。漸漸地,鄭魏兩大律師成為上海上流社會的熱點人物。北伐軍逼近上海時,二十多名國民黨人被當局拘捕,鄭毓秀設法將他們引渡到法租界,隨後又找到法國駐中國領事將他們釋放。1926年,大學教授楊杏佛在上海被捕,鄭毓秀利用她的關系,向法租界當局疏通將其釋放。
京劇大師梅蘭芳與著名女伶老生孟小冬由相戀到反目,鄭毓秀曾作為孟小冬的辯護律師出面調解,梅大師以4萬元平息了這場由戀到「恨」的糾葛。
屢次打贏官司,「鄭魏聯合律師事務所」獲得中外人士的接納與尊重,中國法官對名聲日隆的鄭魏二博士也敬仰不已。以男女兩博士的號召力,一時門庭若市,應接不暇。訴訟業務由專辦律師以魏鄭名義處理應付,即已綽綽有餘。
為法制教育與立法而奮斗
1927年3月,北伐軍抵達上海,鄭毓秀與魏道明率先接應。此後,上海歸屬國民政府管轄,鄭毓秀被推舉出任上海地方審判廳廳長。她曾經一度猶豫,因為一旦接受委任,就意味著要放棄律師職業。最後,在老友王寵惠的勸說下,她終於同意接受委任。王寵惠同時竭力推薦魏道明出任南京國民政府行政司法部部長。
1927年8月,鄭毓秀與魏道明在杭州舉行婚禮。年底,鄭毓秀被任命為上海法政大學校長。該校原是孫中山先生為培植革命建設的法政人才所建。鄭毓秀接任校長後,著手制訂改進校務與擴展計劃,除保持自由研究的優良學風外,並注重司法業務,以理論與實際結合。1928年,該校改名私立上海法政學院,當時學生已增為800多人,一時人才濟濟。
1928年11月,國民政府立法院成立,鄭毓秀獲任為第一屆立法委員,為最初的51名委員中僅有的兩名女性之一。她同時還任法制委員會與外交委員會委員。
她還被推為民法起草委員會五委員之一,與傅秉常、林彬、史尚寬、焦易堂共同擬訂《民法》草案。鄭毓秀瀏覽了大量的歐美有關法律,汲取世界法律的精華,將其與中國國情結合,草擬這部中國民法典。她本著法國大革命人權宣言「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促使《民法》對舊社會組織以重大變革,規定未婚、已婚女子,與男子同享平等的繼承權;承認夫妻彼此有繼承遺產的權利。並規定家庭中未婚成年女子有權簽訂或廢止婚姻契約;已婚婦女有權保留自己的姓氏,不冠夫姓。意即男女在家庭中地位平等。這部《民法》草案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鄭毓秀為努力維護女權的結果。
鄭毓秀小傳
鄭毓秀(1891年-1959年),廣東新安縣西鄉鎮屋下村(今深圳市寶安區西鄉街道樂群社區)人。1906年,在日本經廖仲愷介紹加入同盟會,次年回國參加京津同盟會「敢死隊」。1924年,在巴黎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為中國女性獲博士學位第一人。1926年在上海與魏道明合作開辦律師事務所,為中國第一位女律師。後曾任上海地方審判廳廳長、國民政府立法委員、教育部次長等職,曾參與修訂中國第一部民法。1959年12月16日病逝於美國洛杉磯,終年68歲。
鄭毓秀與綺雲書室
11月23日,在《穿越世紀蒼茫——鄭毓秀傳》作者唐冬眉女士的陪同下,記者來到鄭毓秀幼年讀書的地方——綺雲書室,綺雲書室坐落在西鄉第二小學校園內,古樸而寬闊的建築與附近的高樓大廈形成鮮明的對比,透出一股強勁的文化底蘊。校園內還有一座鄭毓秀雕像,唐冬眉介紹,是以鄭毓秀當年在法國取得法學博士學位時的照片為參照塑成的。
說到綺雲書室,就必須提及鄭毓秀的祖父鄭姚。鄭氏家族是寶安一帶的大姓,據考證,他們最早是在北宋時期由中原南遷的。在清朝末年,寶安鄭姓中最著名的人物莫過於鄭姚了。鄭姚有一個綽號叫「界木姚」,他是「鄭氏王國」的締造者,是族人為之驕傲的一個「傳奇」。鄭姚早年家貧,十六七歲時,便替人家做工。後拜師學木工手藝,憑著吃苦耐勞和聰穎機靈,學得一手技術精湛的木工活。因其手藝好,寶安(當時叫新安)縣城所在地南頭的街坊,凡蓋屋娶媳婦、嫁女兒必請鄭姚去打造所需的傢具。久而久之,鄭姚便得了「界木姚」的美稱。
漸漸有了一點積蓄後,鄭姚投資做起糧食和木材生意,靠著聰明和運氣迅速發跡,很快成了富甲一方的人物。
19世紀40年代初期,香港被英國統治,鄭姚看準了香港變成商埠後,地產營造業將會有較大發展。於是,他前往香港,將多年積蓄全部投入經營地產業,興建了許多高樓大廈,成為長袖善舞的大商人。用今天的人物相比,鄭姚當年是屬於李嘉誠、霍英東級別的大腕。
鄭姚共娶妻七個,生有七子七女。老三鄭文治,在清政府戶部任官,長年留居北京,後棄官經商,在天津、北京的私宅達200多間。鄭毓秀是鄭文治最小的女兒。
綺雲書室是鄭姚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建造的。綺雲書室俗稱「界木姚祠堂」,位於屋下村東面,緊鄰著鄭氏祠堂,其西面是西鄉墟正街,北帝古廟及王大中丞祠。書室佔地3600多平方米,是寶安歷史上最大的私人書室建築,建築物包括大門、圍牆、前殿、中殿、後殿、東船廳、西書樓、明樓、花園、金魚廳及廚房、水井等。記者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走進高大寬敞的書室,端詳其木雕、石雕、磚雕,發現工藝精湛,歲月的塵跡並沒有完全掩埋其當年的風采。文物專家稱,單從建築藝術的角度而言,它都稱得上是珍貴的文物。唐冬眉告訴記者,書室的木構件均用粗大的紅木製作,質地上乘,選料考究,為嶺南地區所罕見。其粗壯的木柱尤其醒目,歷經百年依然堅固如初,據說連釘子都很難釘進去。
綺雲書室是幼年的毓秀與哥哥姐姐及一大群堂姐妹兄弟學習玩耍的天堂。建造如此大的書室,足可見鄭姚對教育文化的遠見和重視程度。
綺雲書室是鄭姚投資諸多項目中的一個,他讓家族及鄉鄰的孩子有了一個讀書的樂園。他的孫女鄭毓秀日後成為中國第一位女博士、女律師,也是政壇叱吒風雲的女傑,為鄭氏家族光宗耀祖,她早年的啟蒙教育就是在「綺雲書室」完成的
⑶ 南京著名離婚律師找誰
可以找鍾山明鏡的劉睿律師,我家委託她之前有查詢過她,對比過好幾位律師後選擇她的,辯護水平高,成功的案例非常多,會把案件進度及時告知家屬讓家屬心裡有底放心,如果對我的回答滿意請採納。題主大大給個贊唄
⑷ 魏律師,我爸右腿粉碎性骨折,左手小指和無名指被截!
建議你鑒定,然後可以聯系我計算具體賠償數額。
⑸ 求朱以撒的作品《柔軟》的讀後感。
讀《誰的心不曾柔軟》已現稿
《誰的心不曾柔軟》是天涯社區「舞文弄墨」版塊特邀版主慕容雪村正在寫的一篇小說,從現在已讀到的部分來看,這最少將是一個大中篇(10萬字)。這一次,主角是一個律師。
在2003年一個夏夜,我讀著慕容雪村的成名作《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不知不覺到了第二天早上四點鍾。我就象身處一場酒宴中,追求著盡歡,在眩暈中離開現實,然後疲憊地回到現實。
現在讀到了《誰的心不曾柔軟》,其風格是一致的,我很輕易就找到了快感:律師油子、受賄法官、錢、女人、交易……
在已經出現的文字里,主角「我」是一個「生存競爭」的實力「選手」。我不知道「生存競爭」這個詞是否恰當,因為他很有錢,不存在生存問題,但是我想起了卓別林曾經表演過這樣一個情節:查理要趕上一輛行進中的公車,人非常多,他終於擠上去了,然而後面的人繼續擠,又把他從車前面擠掉下來,他於是狼狽地繼續追逐到車尾,繼續往車上擠,如此一而再復。在小說里,主角魏律師就是這樣在一個行進的齒輪里不停地反復追逐,不能停下,停下來就意味著全部都結束。這就是他的生存狀態,所以也是在「生存競爭」。
在《成都》中,金錢是那酒宴中的酒精,女性是酒客面前的性感演員,在它們的充分作用下,讀者帶著思維的快感進入眩暈。這一切在《柔軟》中繼續:無人不談錢,無人不屈服於錢;女性無一不性感,也無一不主動演繹性感。只是這一次,演出輪到了所謂「法律人」。
很多人反復提到,法律是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這一句話並不敏感:最後一道防線又如何?突破了防線又如何?因為這是一個摸石頭過河的時代,沒有罹難就無法知道底線何在。而所謂罹難,還不一定就降在誰身上呢。我的這些話並不是反省,說了和沒說也一樣,因為災禍還在傳說中,秩序還沒有建立。
這樣,在《柔軟》里的法律界中,那些在《成都》里所展示的商界內容一樣在上演,一切也還是交易。就象黑白合同中白合同其實是黑合同的一部分一樣,符合法治外觀的表面文章是利益商事活動的一部分,所以,在這個暢銷書作家這里,法律活動和商業活動的氣質是完全一致的。
然而題目是「誰的心不曾柔軟」,這預示著作者會在某個地方開始展現心靈。心靈是無法商業化的,這種展現就將是本小說要相反相成的核心部分,我們或者可以期待。只是很遺憾,心靈的柔軟與規律的展現依然是兩回事,他的心靈柔軟了,而災禍還是在傳說中。
⑹ 你好魏律師,我從閃修俠一個軟體下單,換了一塊電池,晚上充電到早上手機特別熱,開不了機了,怎麼投訴
可能電池壞掉了,不然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的,這種軟體上的東西質量都是沒有保障的,只是很燙還好,沒有發生爆炸就萬幸了。
⑺ 魏姓氏圖片 文字短句
我姓魏 卻得不到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