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姓氏唯美句子。。。。。
「宋」這個姓氏的唯美句子:【宋】 我姓宋卻送不走愛你的真心。
2. 我姓宋我心松的圖片文字
說得我雞皮疙瘩一陣陣。
3. 我姓宋唯美意境圖片帶文字版
4. 百家姓里有沒有人姓宋
宋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微子啟為得姓始祖。
宋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18位。當代,宋姓總人口約1120萬,約佔中國總人口的0.81%,為第22位大姓。
姓氏源流
宋姓圖騰1、出自子姓,以國名為氏。周成王時,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監叛亂之後,封微子啟於商朝發源地商丘,建立宋國,封為公爵,尊為"三恪"之一,以奉商祀。 到宋襄公時,宋國已成為天下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到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齊國滅宋,子孫遂以國為氏。
2、出自姬姓,以祖名為氏。姬宋,字子公,又稱公子宋,為春秋時期鄭國貴族大夫。其後裔子孫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宋氏。
3、源於改姓而來:
1)韓姓改宋姓,為過繼改姓。
生於上海的宋氏三姐妹,先輩是客家人,原住河南安陽。南宋時期,韓顯卿入粵任廉州太守,後定居文昌錦山。宋美齡的父親宋嘉樹由於12歲時過繼給宋姓舅父,遂改姓宋。
2)山東成武宋氏部分是太祖次子燕王德昭的後裔,其直線世系成武郜鼎趙宋。山東成武縣郜鼎部分宋氏為趙氏改姓,該族尊宋·靖王次子趙昶為其一世祖,且已經流散至各地,留在當地的人數已不多。
微子啟1276年,元攻南都,宋朝覆滅。因怕元兵追殺,趙氏一族中趙昶與其兄趙旭自臨安逃至山東禹城,後趙旭隱跡禹城,趙昶逃至山東成武並改為宋姓融入當地宋氏,隱跡郜鼎。
3)少數民族改宋姓,主要有:
①源於土家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唐末五代時期,湖南西部沅陵地區的辰州蠻酋(今湖南沅陵邵陽、懷化一帶土家族)有取漢姓為宋氏者。
②源於黨項族,出自宋朝時期西夏國黨項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北宋時期,西北地區的西夏國黨項族中有漢姓宋氏,主要分布在寧夏與內蒙古交界的河套地區。
③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末明初蒙古族官吏伯容帖木兒,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元末明初,不少蒙古族將領、地方官吏紛紛歸降於明朝政府,被明太祖朱元璋分別賜予漢姓,其後裔子孫的絕大多數沿襲漢姓。
④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滿族宋嘉氏,亦稱宋家氏、嵩佳氏、松佳氏,滿語為Sunggiya Hala,世居董鄂(今遼寧桓仁、寬甸一帶)、長白山海蘭(今吉林和龍海蘭河流域)、松江(今吉林安圖)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宋氏、嵩氏、蘇氏等。
得姓始祖
微子啟,子姓,名啟,宋國第一代國君。商王帝乙的長子,紂王的庶兄。
紂王荒淫無道、殘害忠良,微子啟逃亡在外。周滅商後,周武王的弟弟周公見微子啟一心歸順,平定"武庚叛亂"有功,於是封微子啟於商丘,建立宋國。宋國在戰國後期被齊、楚、魏三國瓜分,宋國公室子孫便以國名為姓,稱為宋氏,他們尊微子啟為宋姓的得姓始祖。[1]
遷徙傳播
先秦時期,宋姓主要分布於河南、河北和山東等北方地區。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宋姓已經播散於山西、陝西、甘肅、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地。
唐宋時期,宋姓已擴展到四川、廣西、湖南、廣東、福建等地,尤其盛興於陝西地區。清初進入台灣省。
5. 一句話中包含"宋"與"趙"兩個姓氏的唯美簽名,十分感謝!
「宋」這個姓氏的唯美句子:【宋】 我姓宋卻送不走愛你的真心。【曹】我姓曹卻不能面朝你說愛你 。【何】我姓何卻如何都走不進你的心。【易】我姓易卻發現愛你不易。【梁】我姓梁卻能溫暖你所有不安。【陳】 我姓陳卻沉不下愛你的心。【熊】我姓熊而愛你的心波濤洶涌。【湯】我姓湯卻不會讓你嘗到苦的滋味。【張】我姓張卻長不出你愛的模樣。【鍾】我姓鍾卻不能把愛你的時光調慢。【黃】我姓黃卻恍惚認為今天依舊你的模樣。
6. 宋這個姓的由來
姓氏源流
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後期,商王武丁封其子子宋於宋,封地在今河北趙縣北,伯爵侯國。周武王滅商,也滅了與商王同姓的宋國。周成王時,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監叛亂之後,把古宋國之地封與微子啟之孫稽,為宋公,以奉商祀。微子啟為帝乙的庶長子,商紂王之兄,在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監叛亂中立有大功。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繼位後,宋國南遷到商湯故地商丘,即令河南商丘。宋襄公時,宋國已成為天下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至宋悼公時,宋國衰落而東遷於彭城,即今江蘇徐州。到公元前286年,齊國滅宋,子孫遂以國為氏。從商王武丁封宋算起,子姓宋氏起源的歷史至少有3 200年,國滅後普遍使用宋氏的時間也有近2 300年。
第二支源出外族的改姓。宋姓的血系一直比較單純,直到五代時才始有外族基因的流入,即五代時湖南西部沅陵地區的辰州蠻酋的宋氏,北宋時西北的西夏國的黨項族的宋姓,清朝時滿洲八旗姓嵩佳氏族後來的全部改姓宋,組成宋姓的這三支均出自少數民族。唐宋以來,外來民族的不斷加入並同化,宋氏家族變得龐大起來。
微子墓:在微山島
西部的鳳凰台上,高10米、寬約8米。墓前有石碑四塊,雖經風雨剝蝕,斑苔蒼蒼,碑文仍依稀可辨。當中主碑為漢丞相匡衡所立「殷微子墓」四大字屬南昌尉梅福篆書。碑額上的「仁參箕比」四字系侍中般伯所題。
二、 遷徙分布
在商、周、春秋、戰國一千多年中,宋氏一直活躍在河北、河南和山東等北方地區。漢晉南北朝時,宋姓已經播散於山西、陝西、甘肅、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唐宋時期,宋氏已擴展到四川、廣西、湖南、廣東、福建等地,尤其盛興於陝西地區。清初進入台灣省。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宋姓大約有88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1,排在第十六位。陝西為宋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宋姓總人口的19.4,占陝西總人口的4。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陝西、河北、四川、河南,這四省宋姓占宋姓總人口的67;其次分布於山西、浙江、山東,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16。全國形成了秦川、冀豫兩個中心的宋姓人口聚集區,宋姓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區。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宋姓大約有5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57,為明朝第三十七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宋姓人口增長是負值,600年中宋姓人口凈減少了33萬,是中國常見姓氏中減少人口最多的姓氏。面對戰亂和屠殺,受害群體首先應是主力在北方的人群,宋姓是北方地區姓氏,自然受到最慘重的損失。山東為宋姓第一大省,約占總宋姓人口的17.1。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江西(15.3)、浙江(13.5),這三省的宋姓大約占宋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布於山西、江蘇、河北,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25。宋、元、明600餘年,宋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東南、南方遷移。南方宋姓在這600年中有了長足的發展。全國重新形成了魯冀、贛浙蘇北南兩大塊宋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宋姓的人口已達972萬,為全國第二十二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81。從明朝至今近600年中宋姓人口由54萬激增到近972萬,近18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宋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 000年宋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四川、河南、河北四省,大約占宋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布於黑龍江、安徽、江蘇、湖北,這四省又集中了24。山東居住了宋姓總人口的15,為宋姓第一大省,占省總人口的1.6。全國形成了魯冀豫、四川、黑龍江三塊高比率的宋姓區域。在這近600年間,宋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尤其是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南和東的遷移,同時,向西南、東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流動方向。 當代宋姓的分布頻率 宋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山東東部、江蘇北部、黑龍江、遼寧大連地區、四川成都地區,每平方公里的宋姓人口達到3.3人以上,有的地區高達7人以上。宋姓分布密度示意圖(見彩圖5.2.4A)表明:密度最高的(3.3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占國土面積的4.9,宋姓人口大約214萬;2.2-3.3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9.8,宋姓人口大約249萬;1.1-2.2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24.3,宋姓人口大約356萬;0.1一1.1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40,宋姓人口大約146萬;不足0.1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21,宋姓人口大約7萬。宋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宋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見彩圖5.2.4B)表明:宋姓在華北、四川和東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宋姓在山東東部、黑龍江、吉林東北部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達最高,在1.4以上,有的達到2.5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5.6;山東西部、晉冀豫、陝甘寧大部、蘇皖鄂川大部、遼寧、吉林西部、內蒙古中和東部,宋姓頻率在0.7一1.4,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8;雲南、貴州北部、四川東部、湖南北部、湖北南部、江西、福建西北部、浙江大部、台灣東南部、青海東部,宋姓頻率在0.35一0.7,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9.4;宋姓在其他地區的頻率不足0.35,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47,其中頻率不足0.1的地區佔了28。 血型分布特徵 宋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305萬,佔31.3;A型276萬,佔28.4;B型297萬,佔30.6;AB型94萬,佔9.7。宋姓總人口972萬。 山東、江蘇北部、安徽北部、河北東南、四川成都地區、黑龍江、遼寧大部、吉林是宋姓常見的地區,約占國土面積的14.7,宋姓463萬,約佔全國宋姓人口的47.6。O型142萬,A型130萬,B型144萬,AB型47萬。 華北大部、四川其他地區、浙江北部、江蘇南部、安徽南部、陝甘寧地區,約占國土面積的24.3,宋姓356萬,約占總宋姓人口的36.6。O型112萬,A型102萬,B型109萬,AB型33萬。其他地區為宋姓分布較少地區,約占國土面積的61,宋姓153萬,約占宋姓總人口的15.8。O型51萬,A型44萬,B型44萬,AB型14萬。 三、 郡望堂號【堂號】 宋氏的堂號主要有"玉德堂"。宋朝時期,宋祁和胞弟宋癢一同中了進士。宋祁禮部考試第一,官至兵部尚書,著《玉樓春詞》,有"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名句,人們叫他"紅杏尚書"。人稱"二宋"或"大宋"、"小宋"。
【郡望】
宋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西河郡、廣平郡、敦煌郡、河南郡、弘農郡、扶風郡、樂陵郡、江夏郡等。其中,西河、廣平、敦煌、河南、扶風為古代宋氏五大郡望。
京兆郡:漢武帝太初元年設京兆郡,下轄十二縣。三國時魏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市)。大約在今天的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的地方。此支宋氏,為後漢侍中宋弘之族所在。
四、 家乘譜牒
五、 歷史名人
戰國時,楚國有辭賦家、《九辯》的作者宋玉。
秦代有燕人宋無忌,曾經為秦始皇作仙方,其後有宋義,為楚懷王上將軍。 西漢時,宋義之子宋昌,任中尉。 東漢有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宋弘,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宋度,南陽章陵(今河北北棗陽縣南)人宋衷。
晉代有青州(今山東淄博東北臨淄鎮北)人宋益,敦煌(今屬甘肅)人宋矩,沛國人宋處宗。
南北朝時期,宋昌的13世孫宋恭,任前燕河南太守,徙居廣平(今河北雞澤縣東南);另有南齊錢唐(今浙江杭州)人宋廣之。
宋姓名人除上述者外,還有很多。北魏有敦煌人宋雲,曾和惠生同赴西域。唐代,有詩人宋之問;政治家宋憬,曾在睿宗、玄宗朝兩次任宰相,能革除前弊,選拔人才,使百官稱職;還有唐文宗時宰相宋申錫。北宋有文學家、史學家宋祁,其兄宋庠亦為文學家,二人並有文名,時稱"二宋";還有文學家、史地學家宋敏求。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宋江。南宋有宋慈,曾任廣東、湖南等提點刑獄官,為案著重實地檢驗,他所編的《洗冤集錄》,是世界最早的法醫學專著,對法醫學的發展起了重大貢獻。明代有文史學家宋濂,書法家宋克,科學家宋應星,文學家、藏書家宋懋澄,李自成的軍師宋獻策。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一書,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名著。清代有詩人宋琬、宋湘,經學家宋翔風。近現代有民主革命家宋教仁、宋任窮,戲劇家宋春舫,國民黨財閥宋子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
7. 關於姓宋的來歷
更多圖片(12張)宋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微子啟為得姓始祖。宋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18位。當代,宋姓總人口近1000萬,約佔中國總人口的0.81%,為第24位大姓。
8. 宋姓氏的起源(包括典故,傳說等)
宋姓來源:
宋姓的起源比較單一,出自子姓,以國為姓,為商朝王族直屬後裔。帝嚳之後裔契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商,賜予子姓。
後其子孫建立商朝。商朝末年,紂王荒淫暴虐,最終為周武王姬發所滅,建立周朝。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很順從周氏王朝,遂封之以商都帶,建立宋國,命他管理商朝遺民。戰國後期,宋國為楚國所滅,其後世子孫便以國為姓,稱宋氏。
宋姓的繁衍變遷:
宋姓發源於河南。秦漢之前,宋姓人已經在江蘇、河北、 湖北、陝西等地繁衍。漢朝初年,河南和山東的宋姓人進人陝西渭河流域,又繼而西遷,進入甘肅,南遷進入今湖北。同時,山西的宋姓人也有遷往河北、河南等地者。
唐朝安史之亂以後,有宋姓人開始進入福建。宋朝時,宋姓人進入到北京、山東、江蘇、江西等地,之後,宋姓人開始遍及大江南北。
(8)姓宋圖片文字擴展閱讀
宋朝時期,宋姓大約有88萬人,約佔中國總人口的1.1%,排在第十六位。陝西為宋姓的第一大省,約占宋姓總人口的19.4%。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陝西、河北、四川、河南,這四省宋姓占宋姓總人口的67%,其次分布於山西、浙江、山東,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16%。
中國形成了以秦川、冀豫為中心的兩個宋姓人口聚集區,宋姓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區。明朝時期,宋姓大約有54萬人,約佔中國總人口的0.57%,排在第三十七位。山東為宋姓第一大省,約占宋姓總人口的17.1%。
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江西、浙江,這三省宋姓大約占宋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布於山西、江蘇、河北,三省又集中了25%的宋姓人口。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東南、南方遷移。宋元明600年間,中國總人口純增長率是20%,宋姓人口增長是負值。
面對戰亂和屠殺,受害群體首先是主體在北方的人群,宋姓是北方地區姓氏,受到慘重的損失。中國重新形成了魯冀、贛浙蘇兩大塊宋姓人口聚集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