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姓富,聽老輩講應是鑲黃旗,我這一輩行乃字,不知道往下是什麼
其實東北的很多滿族人都是明末從遼寧、關內劫掠而來的漢族人。所以當時就有很多滿族人是漢姓,最著名的如曹雪琴。那時入旗就像入黨。
政治合成民族 -- 滿族
新中國建立之後, 御用文人學者, 為了學習蘇聯, 為了政治正確, 確立了中國五十六個民族. 五十六個民族, 族族偉大光輝, 族族共創燦爛中華. 以定下的政治目標後, 翻遍古藉, 把歷史進行重新大演譯. 他們在滿清時代的蒙-滿-漢三類原始兵團的八旗基礎上, 以他們的後人劃立組成"滿族". 為了為這個政治民族增添光輝, 塗上金粉, 從中國古藉上, 找些在中國古代, 由遠古到近古, 凡是在東北出現過的東胡人, 也即是出口轉內銷的所謂通古斯人, 其中包括肅慎人、挹摟人、勿吉人、女真人 , 渤海國人、金國人, 這全都是政治民族滿族的祖先. 這個滿族可謂"歷史悠久", "燦爛光輝", 網上一些認同了"滿族", 自號滿洲的人, 曾經號稱滿州歷史六千年, 比中華五千年, 還遠久一千年, 甚至有海外滿獨, 更進一步, 號稱滿州歷史八千年. 無論是國內滿遺隱獨, 還是海外明碼滿獨, 他們全都在官方民族史觀, 民族政策的演譯基礎上, 發展他們的"慕容復"事業前奏曲--鼓起民族自豪感, "滿族"有偉大光輝民族文化歷史, "滿族"民族自古獨立.
對於這個所謂幾千年一條龍的滿族來說, 實際情況又是如何呢? 肅慎、挹摟、勿吉等遠古部落, 因年代太久, 這些人沒有自創文字, 進行自我記錄, 而只能依靠鄰居華夏人代筆, 華夏人見到就記, 看不見就不記, 所以遠古不同時代的原始東胡人, 根本沒有連貫性可言, 那些獵人, 牧民, 他們搬遷, 游移, 被人教化, 同化, 他們到了那裡, 他們是誰, 誰也說不清楚. 至於近一些時期的渤海國, 追蹤比較容易一些, 但同時來爭的人就多了. 有朝韓人認為渤海國是他們祖先建立的. 在海外論壇有土耳其人認為渤海國是土耳其人的祖先建立的.
我認為渤海國是當時當地的土人, 在中原來的華夏人協助下, 共同建立. 他們的後代那裡去了? 答案是消融於中國. 金國的情況也一樣, 生女真人是黑龍江以北更北, 靠魚獵為生的原始東胡人. 在唐朝沒落後, 東北權力真空, 他們佔了時機和地利之宜, 女真人南下渡江, 後來在有更高知識的華夏人協助下, 組織復雜的政治架構立金國. 後來蒙古人聯合南宋滅金國, 一些僥幸沒被消滅金國女真人, 成為北方漢人, 也即是說, 少數生還的金國女真人, 消融於中國. 在明末東北的後金, 亦是同樣情況. 奴兒哈赤的生女真一族, 五百年前, 還在黑龍江以北更北的地方魚獵, 過著住鹿皮帳, 穿魚皮衣的生活. 在明朝時期, 他們接觸到西南面的蒙古人, 學蒙古人抄來抄去的蝌蚪字母, 拼寫他們的語言. 努兒哈赤一族, 根本不認識原本抄襲華夏字, 製造女真文字的金國女真人. 因此, 努兒哈赤族, 滿州族的先祖,根本接不上和他們自己聲稱的和金國女真人的承傳關系.
"滿族"是在50年代的馬列政治意識下, 人為地把滿清時代奴兒哈赤建州部生女真人, 一些和奴兒哈赤合作蒙古人, 和一些投降奴兒哈赤, 被奴兒哈赤女真人收編的漢人, 及一些奴兒哈赤女真人被搶略成為奴隸的漢人, 等集各族群後裔的政治大合成. 真正稱得上"滿"的, 其實只有奴兒哈赤部族的後人. 這個部族五百年前是處於原始部落群居狀態, 三百年前處於奴隸社會狀態. 在明未李自成造反迫死崇正後, 奴兒哈赤部族在歷史契機下, 霸佔全中國, 並學習和利用華夏文明的政治技術, 加入他們世傳的女真原始奴隸社會概念, 並有效地統治中國, 奴役了中國人二百六十七年. 在這個時期, 真正意義上的滿人, 也是處於半奴隸社會的形態, 而且還拖累了華夏文明大倒退.
這才是真正的"滿族"歷史.
關於女真人是不是滿族的祖先的論證。
1,無論是肅慎、挹婁、勿吉還是靺鞨都不是一個民族或民族共同體的名字,而是古代中國人,更確切得說是古代漢族人(包括華夏族先民)對位於今天烏蘇里江以東廣大地域包括今天日本北海道、關東地區的稱呼,根本就不是樓主文中千方百計暗示的一個民族名或民族共同體的名字。眾所周知,古代中國人對於周邊外族並不怎麼熱心,更不可能會對其究竟是一個民族或一大批民族感興趣,有的只是一個籠統的地域稱呼,比如把草原上所有游牧民族,也不管是這些游牧民族根本就不是一個民族甚至不是一個人種,統統稱之為胡;把歐洲所有國家都稱為佛郎機。古籍中所謂的肅慎、挹婁、勿吉還是靺鞨都是這一類的名詞,根本就不是什麼民族或民族共同體的名字。舉一個,就拿靺鞨來說,所謂的栗末靺鞨是和漢族朝鮮族一樣的束發農耕民族,連服裝都幾乎一模一樣,而黑水靺鞨則是一個剃環辮的漁獵民族,其發式服裝文字語言和栗末靺鞨有著天壤之別,更別提什麼民族認同感了,如何可能是一個民族?至於其他的安車骨、拂捏之流根本就是尚處洞穴時代的原始人,差得更遠了,根據民族一詞四個共同的概述,這靺鞨根本就不可能是一個民族。肅慎、挹婁、勿吉等也一樣。
2,關於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的問題。首先要澄清的一點是努爾哈赤一族根本就不是什麼女真人,如果有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清楚得發現滿人和金女真人無論在服裝、發式、文字上根本就扯不上任何關系,也無任何繼承性。尤其是文字,任何一個民族對其民族文字的感情是無須多論的,女真文屬於象形文字,甚至在明朝還相當流行,明永寧寺碑(設於明奴爾干都司首府特林,位於黑龍江入海口)上就與漢蒙兩族文字並列,可見其流行程度,而滿文則是回鶻系字母文字,兩者根本就不是一個體系,可見女真和滿人從根上就不是什麼一族人。而且滿人自己也從不認為自己不是女真人,視女真人為劣等民族(當時尚有女真人存在),滿人對漢族最忌諱的除了被漢族人稱為胡外就是被漢族人將其與女真人混為一談,縱觀滿清一朝,女真二字根本不見書冊,甚至連《四庫全書》《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滿清官方編篡的書中都見不到女真二字。清酋皇太極更是公開將女真人稱為墨爾根,稱自己民族為諸申,最後為此還改族名為滿洲。因此樓主硬要把女真人歸為滿人祖先實在不可思議,要是樓主生在滿清的話,憑此一點怕就要被抄家滅門,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
所謂「明代以來,散居在松花江流域和黑龍江流域的女真人紛紛南遷,尤其是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率領部眾離開斡朵倫(今依蘭馬屯一帶),南遷到吉林乃至遼寧的東部和北部。」根本就不合歷史事實。根據中國和朝鮮的歷史資料如滿文老檔、明朝官方檔案及朝鮮李朝歷史記載,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根本就不是什麼「離開斡朵倫(今依蘭馬屯一帶),南遷到吉林乃至遼寧的東部和北部。」,根據歷史文獻和專家考證,其原住地在今天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東北的會寧、咸興、鏡城等地,猛哥帖木兒其人也不是什麼中國人,其人最初是朝鮮李朝冊封的萬戶,後因獲罪鮮王李朝而北逃中國奴爾干都司為明朝皇帝所收留,即所謂的明朝增設建州左衛,說穿了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就是一外國政治難民,哪裡是什麼南遷女真人。依蘭馬屯只是猛哥帖木兒從朝鮮逃到中國境內後的第一個落腳點,這地不是他滿人的而是當時的中國---明朝政府的。
3,所謂的明朝的野人女直、建州女直、海西女直的關系:其實三者不是一個民族。海西女直其實是蒙古人,如葉赫部就是蒙古土默特部旁支,哪裡是什麼滿人。野人女直和金女真有直接關系,無論是語言文字還是服裝發式和金女真沒多大分別,應當是女真人,但決不是諸申,後來也未融入滿族。至於建州女直嘛,正牌的早就沒了,正牌的建州女直和明朝皇室有親戚關系,早就不知道在哪代被國外流竄來的外來戶努爾哈赤一族給篡了,至於努爾哈赤一族是哪族哪來的,見上文。
清初八旗滿洲蒙古漢軍人口總數
順治五年,八旗滿洲有男丁55330人,八旗蒙古28785人,八旗漢軍45849人,按照一丁對五口的比例,則八旗滿洲共30萬人口,八旗蒙古共14萬人口,八旗漢軍共25萬人口.另有包衣男丁216967人,共100萬包衣人口.
康熙六十年八旗編審丁冊
滿洲十五萬四千一百一十七丁,蒙古六萬一千五百六十丁,漢軍、撫西尼堪、拜唐阿尼堪、台尼堪二十三萬九千五百一十丁,包衣二十四萬一千四百九十四丁,共六十九萬六千六百八十一丁
依據一丁對五口的比例,滿洲共80萬人,八旗蒙古共30萬人,八旗漢軍120餘萬人,包衣共120餘萬人
清皇太極詔曰
《清太宗實錄》卷二十五、及《滿文老擋》天聰九年十月十三日條:「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喇、輝發等名。向者無知之人,往往稱為諸申。夫諸申之號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裔,實與我國無涉。我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遠,相傳奕世。自今之後,一切人等,止稱我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稱」。
清初,通過大規模的戰爭和圈地,所有的八固山(八旗)貴族和普通批頰人(披甲人)階級幾乎都擁有了自己的奴隸,他們獲得奴隸的途徑有四條:
1、通過戰爭俘獲的俘虜。「國初時俘掠遼沈之民,悉為滿臣奴僕」;「向來血戰所得人口,以供種地牧馬諸役」;「俘獲人口,照例給賞登城被傷之人」,這些大量的無辜各族人民被強制淪為奴隸,再加上大量的所圈土地,使滿清治下的中國幾乎成為一個龐大的奴隸制農庄。
2、買賣人口。入關以前就有人口買賣,入關後,販買人口為奴仍存在。北京就有「人市」,「順承門內大街騾馬市、牛市、羊市又有人市,旗下婦女欲售者從焉」,在滿清治下,漢族人民是可以與各種牲口一起自由買賣的.而且買賣人口是清政府法律所許可的,康熙二十二年規定:「旗下官兵,須用奴僕,除直隸各省大小文武官員及駐防將軍、副都統,不準買所屬之民外,其餘仍照舊買人」,所以,文武官員競相「買良民為奴,甚至多買饋送親友」。
3、將罪犯及其家屬沒入為奴。這樣的奴隸也占相當數量,凡是犯了重罪的罪犯,往往家產充公,家屬發給「批頰人」(吳振臣:《寧古塔紀略》)為奴。《滿清律》規定:「謀反及大逆」之家屬,「男年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給付功臣之家為奴」。所謂為奴,實際上女性被充作軍*,日夜供批頰人淫樂,反復輪*(某些人所謂的融合),男人成為苦力,除去必要的生活保障外,一切產出均被無償地侵佔,以供其玩樂.
4、投充的奴隸。滿清入關後,宣布「貧民無衣無食」者,准「投入滿洲家為奴」。實際上,女真依靠權勢,強迫大批漢民投充為奴。「距京三百里外,耕種滿洲田地之處,庄頭及奴僕人等,將各州縣庄屯之人,逼勒投充,不願者即以言語恐嚇,威勢迫脅。各色工匠,盡行搜索,務令投充」。漢人投充之後,身分降為奴隸,生活處境更為艱難.
滿清就是這樣為了在中國獲得最大的利益而不惜開歷史倒車的。這樣野蠻黑暗的壓迫如何不激起人民的反抗?已經成為滿清奴隸的眾多漢人不能忍受如此無恥血腥的壓迫,自殺逃亡的現象不斷發生,康熙,這個陰謀家也不得不自供說:「朕見旗下僕婢,往往輕生,投河自縊,必因家主責治過嚴,難以度日,情極勢迫使然」,「先時,滿洲往往輕斃其家人,朕乃立為差等之罰,今此風則少息矣」。奴隸主殺他的奴隸,只要受「差等之罰」就可以了,而所謂的差等之罰,實際上只不過是增加一些賦役罷了,大多也是走走過場,或者由漢人代為埋單,最後還是由漢人來承擔他們犯下的罪惡,而即使是這樣的懲罰,也不是滿酋良心發現,而僅僅是為了鞏固其統治而已。
由於漢族奴隸的大量逃亡,使滿清統治者感到危機,認為奴隸逃亡將首先損害批頰人的利益,批頰人又是滿清立國和維護罪惡統治的基礎,於是制訂出極其狡詐陰狠的《逃人法》。其具體內容是:逃人鞭一百,歸還本主。隱匿之人正法,家產籍沒。鄰右九甲長鄉的,各鞭一百,流徙邊遠」。用白話說就是逃跑的奴隸只給予輕量的處罰,而窩藏的人則要毫無迴旋的予以抄滅,甚至株連鄉鄰。以嚴厲懲罰「窩主」為側重點的逃人法不惜株連眾多,引發公憤,也要保障其八固山統治集團的利益。
❷ 百家姓里「fu」是哪個字
百家姓里「fu」是(傅、伏、富、宓、扶、福)。
拓展資料:
一、傅姓(fù xìng)
❸ 富字怎麼寫好看、簽名的時候、這個富字筆畫太多,寫起來不好看、想求求各位大哥大姐幫幫忙
「富」字端正地寫比較好看
❹ 百家姓里有姓「富」的嗎
百家姓里有姓「富」的。富姓來源:1出自姬姓。周襄王時,鄭國有大夫富辰,其後以名為氏,稱富氏。2據《元和姓纂》所載,春秋時魯國有大夫富父終甥、富父槐,其後有富父氏,簡為富氏。
❺ 姓氏富是這個富嗎還有其他復字嗎
姓氏富,有這個"富"。
富姓的代表人物有:東周的富辰
❻ 我姓富,滿族,祖先是富有德總兵,想具體了解一下關於他的情況,豐富一下家族史,謝謝!
滿族富姓大多出自富察氏,也有少量出自巴顏氏。
但富察這個姓在滿族中是大姓類似於漢族的張.王.李這樣。所以,在滿族當中即使姓富察,也未必同宗,因為姓這個姓的家族太多了。
比如:白山富察;訥殷富察;烏拉富察;沙濟富察;蜚優富察;葉赫富察;扎庫塔富察.....等等。
祖先出自長白山,這幾乎是所有滿族氏族的共同祖籍,因為長白山本來就是滿族的發祥地。並非您家的個例。
如果您不說明自己家近代以來的世居地具體是什麼地方的,究竟屬於哪個富察家族,別人就沒法確定你家的歷史。
.
❼ 姓氏「富」的起源
1、出自姬姓,黃帝、炎帝之後各一支,以人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載,春秋時期,周襄王時有姬姓大夫名富辰,是周天子的親戚,在朝中身居高位,很有權勢,直言敢諫,不避貴胄,為人稱道,他的後代有的以其名字為姓,稱富氏。又據《元和姓纂》載,富姓是周大夫富辰的後裔,另魯公富父終甥的後裔中也有單姓富的。根據富辰是富氏始祖推算,這個家族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望族居齊郡(今山東省臨淄縣),是今天富姓的主要來源。
2、出自姜姓,春秋時魯國有公族大夫富父終甥,為炎帝之後,其後人以富父為氏,後又簡化為單姓富氏。望族居濟陰郡(今山東省定陶一帶)。
3、出自滿族中的富姓宗族。在今日遼東地區滿族中的富氏與傅氏,為同一原始滿族姓氏中富察氏的後裔。富與傅二者之間,只是在冠用漢字時所出現的同音異字。滿族富察氏是清代道光末年,仿效漢族文化習俗,取其滿族「富察」氏多音節姓氏中的第一個音節富、傅,而冠用的漢字姓。
得姓始祖:富辰。春秋後期,周王室日漸羸弱,諸侯已不大聽命。周襄王時,因鄭國與楚相通,就想攻伐鄭國,於是周襄王准備向西戎族翟人借兵。大夫富辰反對這種借外族兵力的做法,他對周襄王說:「鄭國雖有不對,畢竟與周同宗,是兄弟關系,而翟人兇狠殘暴,若向他們借兵,無異於引狼入室。」襄王不聽勸阻,向翟人借兵,奪了鄭國櫟城等地。為了籠絡翟人,襄王又打算娶翟人之女為妃,富辰又反對。他對襄王說:「翟人有功,表彰慰勞一番就可以了,怎麼能以天子之尊娶外族之女呢?翟人本來就貪婪,如果聯姻,翟人就會覬覦中原了。」襄王又不聽,娶翟女叔隗為妃,寵愛無比。後來叔隗與襄王的弟弟太叔私通,被襄王發覺,太叔就逃到翟人那裡挑撥離間。翟人早就想入侵中原,就乘此機會發兵進攻周室。周王室兵打不過翟人,富辰就勸襄王逃到鄭國娶。襄王因借翟兵打過鄭國,擔心鄭國不肯收留,富辰就說:「鄭伯先世曾有功於周,現在大王去鄭,給鄭以立功的機會,鄭伯一定高興。」待襄王出奔後,富辰又率宗族數百人為襄王斷後,與翟人血戰,多處受傷。有人勸他說:「你多次向大王進諫,你的忠心天下都知道,現在危急,你快走吧。」富辰說:「我多次進諫,大王卻不聽,才落到這個地步。我若不死,大王將不好意思見我。」於是血戰至死,同宗族數百人與他一起戰死。史稱他為春秋第一忠臣。富辰本為周宗室,因其封地在富,所以人稱富辰,其子孫就以封地為姓,奉富辰為富姓的始祖。
二、遷徙分布
(缺)富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三、歷史名人
富 玖:五代畫家,工畫佛道,有《彌勒內院圖》、《白衣觀音》、《文殊地藏》、《慈恩法師》等像傳於世。
富 弼:北宋大臣。字彥國。洛陽(今河南省洛陽東)人。慶歷二年(1042年)為知制誥。遼重兵壓境,富弼奉命出使遼,拒絕割地要求,以增加歲幣而還。三年,任樞密副使,上當世之務10餘條及安邊13策,大略以進賢退不肖;止僥幸、除積弊為本。與范仲淹等共同推行慶歷新政。不久被排擠,出知鄆州、青州(今山東省益都)。時河北大水,流民南至京東。富弼動員所轄地方出粟救災;山林河泊之利,任流民取以為生;募數萬飢民為兵。至和二年(1055年),與文彥博同時被任為宰相,曾勸神宗「二十年口不言兵」。嘉佑六年(1061年),以母喪罷相。英宗即位,召為樞密使,因足疾解職,進封鄭國公。熙寧二年(1069年),復相,竭力反對王安石變法,稱疾求退,出判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青苗法出,他拒不執行。後退居洛陽,仍繼續請求廢止新法。
富 恕:元代著名詩人,畫家。字子徵,吳江人。自號林屋山人。元季世亂,棄農業照靈觀道士。好學,工詩,善畫。嘗繪《仙山訪隱圖》一卷,遂昌鄭元佑為之記。
富嘉謨:唐代雍州武功人。舉進士。長安中,累官晉陽尉,文章典雅厚實,預修《三教珠英》。中興初,歷左台監察御史,與吳少微友善。屬詞並以經典為本,文體一變,號為「富吳體」。張說稱其文如孤峰絕岸,壁立萬仞,濃雲郁興,震雷俱發,誠可畏也。若施於廊廟,則駭矣。集十卷,今存詩一首。
富元衡:字公權,宋代進士,書法家。初任隨縣主簿,紹興年間(1131-1162年)官至工部郎中。做官守節清慎(保持節氣,清廉而謹慎),始終不渝。
富占魁:字星橋。吉林永吉人。 畢業於北京陸軍大學,歷任第二十七旅參謀長,安徽第三混成旅 第三團團長,第四十五旅參謀長,第八十一團團長,第十三師師長,預備軍軍長,東北陸軍第十一軍軍長,東北陸軍步兵第二十旅旅長。後任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軍事參議官。民國24年冬任冀察綏靖公署 參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吉林省政協副主席。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齊 郡:西漢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隋唐為青州北海郡。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大夫富辰之後」。望出齊郡,陳留。
濟陰郡: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144年)置濟陰國;漢元帝初元年(公元48年)改為濟陰郡。治所在今山東省定陶縣一帶。
陳留郡:秦始皇置陳留縣,漢代改置陳留郡。在今天河南省開封地區。
2、堂號
富姓的主要堂號有:「知止堂」等。
新的百家姓裡面富沒有排名
❽ 有姓 富 的么有這個姓氏
有的,這個是有的
富姓,中國過來的姓氏。根據不同記載,有八種起源。有姬姓說、滿族說、蒙古族說等等。但公認的始祖是富辰,史稱他為春秋第一忠臣。富辰本為周宗室,因其封地在富,所以人稱富辰,其子孫就以封地為姓,奉富辰為富姓的始祖。
富玖:五代畫家,工畫佛道,有《彌勒內院圖》、《白衣觀音》、《文殊地藏》、《慈恩法師》等像傳於世。
❾ 富字的各種書法的寫法
❿ 「富」字書法的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