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字圖片 > 韓愈資料圖片word編輯

韓愈資料圖片word編輯

發布時間:2022-07-07 10:42:15

A. 誰知道關於韓愈的資料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為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年)進士。貞元十九年(803年),因上《論天旱人飢狀》,遭權臣讒害,被貶陽山。曾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因謚號「文」,又稱「韓文公」。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其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
參考網路

B. 簡單介紹韓愈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員,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後因論事而被貶陽山,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其後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1]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有《韓昌黎集》傳世。
(概述內圖片來源:南熏殿舊藏《唐名臣像冊》[2])
本名
韓愈
別稱
昌黎先生、韓吏部、韓昌黎、韓文公
字型大小
字退之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漢族

C. 韓愈的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員,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後因論事而被貶陽山,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其後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1]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有《韓昌黎集》傳世。

困苦童年

韓愈全身像[30]

韓愈又說:「田弘正舉魏博以歸順朝廷,他的子孫雖然還是孩提,但都被授予高官;王承元以成德歸順朝廷,還未成人就被任命為節度使;劉悟、李祐當初跟隨李師道、吳元濟叛亂,後來投降朝廷,現在,都是節度使。這些情況,你們都聽說過嗎!」眾人回答:「田弘正刻薄,所以我軍不安。」

韓愈說:「但是你們這些人也害死田公,又殘害他家,又是什麼道理?」眾人都稱善。王庭湊恐怕將士軍心動搖,命令他們出去。然後,對韓愈說:「您這次來成德,想讓我干什麼呢?」韓愈說:「神策六軍的將領,像牛元翼這樣的人不在少數,但朝廷顧全大局,不能把他丟棄不管。為什麼你到現在仍包圍深州,不放他出城?」王庭湊說:「我馬上就放他出城。」便和韓愈一起飲宴,正逢牛元翼逃潰圍出,王庭湊也不追。[31-33]

晚年生活

長慶二年(822年)九月,韓愈轉任吏部侍郎。[7]次年六月,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34]神策軍將士聞訊後,都不敢犯法,私下裡相互說:「他連佛骨都敢燒,我們怎麼敢犯法!」[35]

韓愈任職不久,便因不參謁宦官,被御史中丞李紳彈劾。韓愈不服,稱此舉經穆宗恩准。二人你來我往,爭辯不止。宰相李逢吉趁機奏稱二人關系不合,朝廷便派李紳出任浙西觀察使,韓愈也被改職兵部侍郎。不久後,穆宗得知其中事由,再任韓愈為吏部侍郎。[36-37]

病逝於家

長慶四年(824年)八月,韓愈因病告假[38]。同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韓愈在長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終年五十七歲[39]。[40]獲贈禮部尚書,謚號文。[7][41]次年三月,葬於河陽。

元豐元年(1078年),宋神宗追封韓愈為昌黎伯,並准其從祀孔廟。

D. 韓愈的詳細資料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後因論事而被貶陽山,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其後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4)韓愈資料圖片word編輯擴展閱讀:

韓愈是位重要的思想家。在宋儒眼中,孔、孟之下,便是韓愈。他在儒學式微,釋、道盛行之際,力闢佛、老,致力於復興儒學,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其實就是復興儒學的重要手段。

詩歌表現手法上,韓愈也作了大膽的探索和創新,用寫賦的方法作詩,鋪張羅列,濃彩塗抹,窮形盡相,力盡而後止。

《南山》詩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全詩102韻,長達一千多字,連用七聯疊字句和51個帶「或」字的詩句,鋪寫終南山的高峻,四時景象的變幻。令人讀來,雖覺十分詳盡,卻又頗為煩瑣。

E. 韓愈的生平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後因論事而被貶陽山,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

其後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

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5)韓愈資料圖片word編輯擴展閱讀:

韓愈的軼事典故:

1、吏部開鎖

韓愈曾任吏部侍郎,當時吏部的吏員中令史的權勢最重,因為是吏部過去常關鎖著,等待選補任命的官員不能到吏部來見面。韓愈上任後,將關鎖放開,任憑候選官員出入,他說:「人們之所以怕鬼,是因為見不到鬼;如果能夠看得見,那麼人們就不會怕鬼了。」

2、鳶飛魚躍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連州知州石炳璋從陽山拓韓愈真跡,將「鳶飛魚躍」四字刻於燕喜亭右後側的卧龍石上,後有何健的楷書題跋:「韓公大字世罕見之,乾隆壬寅,健秉鐸陽山,得四字於土人家,為之勒石。」韓愈「鳶飛魚躍」石刻見於山東濰坊十笏園、廣東潮州韓文公祠、廣西賀州小西湖、肇慶七星岩等地,影響頗廣。

3、退之投書

據李肇《唐國史補》記載:韓愈曾與客人共登華山,到達山巔後,發現四周險峻異常,估計沒有辦法邁步。在驚恐萬分的情況寫下遺書,發狂大哭。華山所在的華陰縣縣令想盡辦法,才將其救下。

後來,有山西百歲老人趙文備游到「韓退之投書處」,有感韓愈的逸事,遂大笑不止。後人又於旁題刻「蒼龍嶺韓退之大哭詞家趙文備百歲笑韓處」。以後清代李柏登山至此,面對一哭一笑,又表現出另一種心態,並做詩雲:「華之險,嶺為要。韓老哭,趙老笑,一哭一笑傳二妙。李柏不笑也不哭,獨立嶺上但長嘯。」

F. 誰知道韓愈的資料

名人姓名:韓愈
出生年代:768-824
名人職稱:文學家、哲學家
名人國家:中國
相關介紹: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3歲喪父,由兄嫂撫養成人。
德宗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任節度推官,其後任監察御史、陽山令等職。憲宗即位,為國子博士。後又歷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從裴度征討淮西吳元濟叛亂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憲宗迎佛骨入大內,他上表力諫,為此被貶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官國子祭酒、吏部侍郎等顯職。卒於長安,韓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強統一,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統的繼承者自居。他反對六朝以來的形式主義的駢偶文風,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領導了中唐古文運動。
韓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韓文公廟碑》)。韓愈的議論文內容廣博,體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論佛骨表》、《師說》、《進學解》等,立意新穎,觀點鮮明,大膽坦率,戰斗性強。他的碑誌文「隨事賦形,各肖其人」(《韓愈志》),創造性地把《左傳》、《史記》的傳記手法運用於碑誌,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誌這種歷來枯燥無味的文體增輝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為優秀的傳記文學,如《柳子厚墓誌銘》等。《送孟東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贈序,手法多樣,使贈序發展成為一種富有文學性的實用性的文體。《答崔立之書》等書啟,因人陳詞,情真意切。韓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蘇洵《上歐陽內翰書》)。深於立意,巧於構思,語言精練,富有創造性。其詩亦別開生面,勇於創新,工於長篇古風,採用散文辭賦的章法筆調,氣勢雄渾,才力充沛,想像奇特,形成奇崛宏偉的獨特風格,開創了李、杜之後的一個重要流派,糾正了大歷以來的平庸詩風。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等。七律《左遷藍關示侄孫湘》、七絕《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助教》,也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但他過於追求新奇,不免流於險怪,強調「以文為詩」,又不免使詩變成「押韻之文」。有門人李漢所編《昌黎先生集》傳世。宋魏仲舉所輯《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較完善。詩注以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今人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較好。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韓愈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孟縣)人,祖籍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北魏貴族後裔,父仲卿,為小官僚。韓愈3歲喪父。受兄韓會撫育。後隨韓會貶官到廣東。兄死後,隨嫂鄭氏北歸河陽。後遷居宣城。7歲讀書,13歲能文,從獨孤及、梁肅之徒學習,
究心古訓,20歲赴長安應進士試,三試不第。25歲登進士第,然後三試博學鴻詞不入選,便先後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度使幕府任職,後至京師,官四門博士。36歲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飢狀,請減免徭役賦稅,指斥朝政,被貶為陽山令。順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團進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對立場。憲宗即位,獲赦北還,為國子博士。改河南令,遷職方員外郎,歷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後與宦官、權要相對抗,仕宦一直不得志。50歲從裴度征討淮西吳元濟叛亂,任行軍司馬,貫徹了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的主張。淮西平定後,升任刑部侍郎。他一生排斥佛教。元和十四年(819)憲宗迎佛骨入大內,他奮不顧身,上表力諫,為此被貶為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官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顯職。為兵部侍郎時,鎮州王庭湊叛亂,他前往宣撫,成功而還。最後這一階段,政治上較有作為。韓愈一生,在政治、文學方面都有所建樹,而主要成就是文學。他反對魏晉以來的駢文,提倡古文,進行了長期的激烈斗爭。由於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導,終於形成了唐代古文運動,開辟了唐宋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他的詩歌有獨創成就,對宋詩的發展有重要影響。韓愈的集子,為其弟子李漢所編,外集為宋人所輯。現存韓集古本,以南宋慶元魏懷忠所編刻的《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為最善,它保存了不少原本已失傳的宋人舊注,今有影印本。南宋末廖瑩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遺文》,經明代徐氏東雅堂翻刻後,最為通行,系全錄朱熹《考異》和節錄五百家注而成。廖氏原刻今有影印本。詩集單行注本,清代有顧嗣立《昌黎先生詩集注》、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 2種。今人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為韓集作校勘或補注而不列正文的,宋代有方崧卿《韓集舉正》、朱熹《韓文考異》,清代有陳景雲《韓集點勘》、王元啟《讀韓記疑》、沈欽韓《韓集補注》、方成□《韓集箋正》,近人有徐震《韓集詮訂》。韓愈生平事跡,見於皇甫□《昌黎韓先生墓誌銘》、《韓文公神道碑》和李翱《韓公行狀》,這是最原始的材料。新、舊《唐書》本傳,朱熹並有《新唐書》本傳的詳注。編為年譜、年表的有好幾種,以宋洪興祖《韓子年譜》最為詳備。方崧卿《年譜增考》即合刻在洪譜各條之後。研究著作,王鳴盛《蛾術編》、鄭珍《巢經巢文集》、俞□《俞樓雜纂》諸書有關條目或文章,具有學術價值。趙翼《甌北詩話》、方東樹《昭昧詹言》、林紓《韓柳文研究法》中有關部分,是評論詩文的代表著作。單篇論文,以近人陳寅恪《論韓愈》為最著名。

韓愈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孟州)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死後謚」文」,又稱」韓文公」.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韓愈少小孤苦,由兄嫂養大.20歲入長安,三次考進士不中.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參加考試,登進士第.曾入汴州(現在河南開封市)、徐州等府衙的幕府任閑職.貞元18年(802年)到長安任國子監四門博士,從此步入仕途.貞元19年該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論飢荒,得罪權貴,被貶為陽山縣令(今廣東省連陽縣).元和元年(806年),新皇帝(唐憲宗)繼位,被召回長安,任國子監博士.元和12年(817年),隨裴度征討叛亂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14年,唐憲宗派人迎佛骨入宮,韓愈上書勸諫,被貶為吏部侍郎.主張」所志千古者,不唯其辭之好,好其道焉爾」」為文宜師古聖賢人」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吏的選拔是實行9品中正制,即以士族為代表的門閥制度.到了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分門第的標准.顯貴」高門」的子弟,不管品行高低、學問多寡,憑著高貴的門第即可當官.因此,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瞧不起老師.他們當中還普遍存在著如果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不顧當時的流俗,冒著時人的笑悔」,」作《師說》,抗顏以為師」,並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以及能者為師等進步口號,是有其深遠意義的

韓愈傳說
名字的來歷
韓文公名愈字退之,說起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話。
韓愈父母早亡,從小就由哥嫂撫養。轉眼到了入學的齡,嫂嫂鄭氏一心想給弟弟起個又美又雅的學名,這天,鄭氏翻開書,左挑一個字嫌不好,右揀一個字嫌太俗,挑來揀去,過了半個時辰,還沒有給弟弟選定一個合意的學名。韓愈站在一旁觀看,見嫂嫂為他起名作難,便問:「嫂嫂,你要給我起個什麼名呢?」鄭氏道:你大哥名會,二弟名介,會、介都是人字作頭,象徵他們都要做人群之首,會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義都很不錯,三弟的學名,也須找個人字作頭,含義更要講究的才好,韓愈聽後,立即說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書了,這人字作頭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韓愈好了。」鄭氏一聽,忙將字書合上,問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韓愈道「愈,超越也。我長大以後,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後無來者,決不當平庸之輩。」嫂嫂聽後,拍手叫絕:「好!好!你真會起名,好一個『愈』字吆!」
韓愈怎麼會給自己起出一個這樣又美又雅的名呢?原來他自幼聰慧,飽讀經書,從三歲起就開始識文,每日可記數千言,不到七歲,就讀完了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賦和文化素養,使他早早就抱定了遠大志向,這個「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懷表露。
他長到十九歲時,已經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勃勃少年。這年恰逢皇科開選,鄭氏為他打點行裝,送他進京去應試。
到京城後,他自持才高,以為入場便可得中,從未把同伴擱在眼裡。結果別人考中,他卻名落孫山。後來,他在京中一連住了幾年,連續考了四次,最後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後,又一連經過三次殿試,也沒得到一官半職。
由於銀錢早已花盡,他由京都移居洛陽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陽,友人穿針引線,他與才貌雙全的盧氏小姐訂了婚。盧小姐的父親是河南府法曹參軍,甚有尊望,韓愈就住在他家,准備擇定吉日與盧小姐完婚。
盧小姐天性活潑,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韓郎的才華,一方面又對韓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擔憂,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後有所做為,現在就應當規勸他一下,可是如何規勸他呢?
這天晚飯後,花前月下,二人閑聊詩文。暢談中,韓愈提起這幾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盧小姐和顏悅色地說道:「相公不必再為此事嘆憂,科場失意乃長有之事。家父對我總是誇你學識淵博,為人誠摯。我想你將來一定會有作為的,只是這科場屢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處,眼下當找出這個緣由才是。」韓愈聽後,頻頻點頭,心中暗道:盧小姐果有見她,接著說道:「小姐講的甚是有理,俗話說自已瞧不見自已臉上的黑,請小姐賜教。」盧小姐一聽,「嗤」地笑出聲來,說道:「你真是個聰明人啊!」隨即展紙揮筆,寫道:
人求言實,火求心虛,
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韓愈捧贈言,一陣沉思:此乃小姐骯腑之語啊!自古道驕兵必敗,自己身上缺少的正是謙虛之情,這個「愈」字便是證據。於是,他立即選用盧小姐贈言中的最後兩個字:退之,給自己起了個新名字。

昌 黎 兜
韓愈被貶到潮州後,經常出城走鄉串戶,體察民情。
一天,他和隨從換上便衣,來到潮州北面的一座山前。見石壁上有一條石縫,狹窄如門,強風吹來,發出一陣陣刺耳的怪叫,如虎嘯猿啼,似鬼哭狼嚎,令人心驚膽寒。韓愈正要往裡面走去,一個隨從連忙攔住道:「大人止步,此山萬萬不可進去。從來無人敢進。你老年事已高,何必去冒此風險?」
韓愈坦然一笑,鄭重地說:「光天化日之下,妖魔能把我等怎樣?此地既然是在本官管轄之下,怎能不去察看?」說罷,徑直往裡走去。眾人無奈,只得硬著頭皮跟了上去。
誰知,一到山口,狂風驟然停止。再往裡去,荊棘叢生,瘴霧彌漫,偶見人群三五結伴,污垢滿面,蓬頭散發,光著脊背,赤著雙腳,腰裡纏著破布爛麻,說話嘰哩呱啦的,誰也聽不懂是啥,他們拿石斧木鍬,在吃力地耕作著,見外人來到就慌忙躲避。韓愈看到這些,不由一陣心酸:怎麼到現在這里的人還是這般模樣?於是,他和顏悅色地走上前去,與之交談,知道這些人的祖先都是前代那些交不起租,還不起債,或逃避徭役的貧民。
韓愈帶著隨從又往裡走,忽見路旁的石洞里躺著個年輕婦女,正在無力地呻吟。韓愈急忙上前將那婦女扶起,給她些干糧充飢。原來那婦女家裡的人都已被餓死,只剩下她孤零零的一個人,還身染重病。於是,韓愈命令隨從綁一付擔架,把那婦女送回府中。並請醫生為她治病。
兩天後,那婦女的病漸漸好轉,韓愈夫人盧氏幫她洗身換衣,然後又把那蓬亂的頭發梳理一番,挽成發結,套上一個絲線兜兒,使她變成個挺俊俏的女子。臨走時,那婦女含著眼淚,爬在地上給韓愈夫婦磕頭謝恩。
一天,韓愈正在午睡,一陣吵鬧聲把他從夢中驚醒。州役來報,說有一群婦女來到府前,要見夫人。原來那個年輕婦女回去後,把韓愈夫婦的恩德給夥伴們說了。那些婦女們有的摸她的衣服,有的看她的頭發,問長問短,贊不絕口。最使她們感興趣的,就是那年輕婦女頭上套的絲線兜兒。這種絲線兜兒將頭發牢牢地固定在腦後,既好看又不遮面蓋臉。因此,她們來找韓夫人,也要這種絲線兜兒。韓愈知道後,十分高興,忙讓夫人將她們召進府里,教她們學編絲線兜兒。
從此,這種絲線兜兒就在潮州一帶漸漸地流行開了。後人為了紀念韓愈,就將這種發髻兜兒稱做「昌黎兜」。

走馬牽山
據說,韓愈初到潮州時,正逢大雨成災,心裡十分焦急,顧不得長途勞累,隨即到城外巡視災情。
韓愈登山眺望,只見洪水象兇猛的野獸一樣四處流竄,波濤洶涌,由北向南猛撲過來。湫池沿岸一片茫茫洪水,人畜被沖走,良田被淹沒,災難威脅著全城百姓的安全。韓愈心想:如不盡快地堵住洪水,後果將不堪設想啊!
韓愈冒雨看罷水勢,又仔細地察看了一番地形,然後吩咐身旁侍從:「我從山上下來,跨馬涉水前行,汝等要記准我走過的路線,並要插竿作為標記,我要率眾按路線築堤攔水。」
幾位隨從不敢怠慢,緊跟在韓愈馬後,插上了一根根竹竿。
韓愈回府後,立即發簽告知百姓,全力以赴按照標記修築堤壩。
潮州百姓聽說築堤攔洪,人人興高彩烈,紛紛趕來參戰。誰知到城北一看,凡是插下竹竿的地方,變成了一條山丘,山上還長滿了青翠的竹子,不但堵住了洪水,使水順江南去,還把這里變成了潮州風景最美的地方。
從此,潮州免除了水患,百姓紛紛傳說;「這是韓文公騎著馬將北山牽過來了。」
後來,潮州人民為了紀念這件事,還特意為韓愈立了一個「功不在禹下」的大石碑。至今,那裡還流傳著「走馬牽山」的故事。

韓愈古文主張
文以載道
韓愈認為寫作文章的目的,在於「載道」,主張文道合一而以道為主,用古文宣傳儒家之道,也就是聖人道德教化之道。文學應該作為宣揚教化的工具,故文章內容以儒家學說為本,針對六朝文章側重形式、忽略內容的弊端。他又認為「文」(形式、修辭手法)、「道」(內容)皆不可缺,但道先於文。他說:「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辭。」又說:「然愈之所志於古者,不唯其辭之好,好其道焉爾。」
務去陳言
韓愈主張革新主體,建立新的文學語言,重視革新和創造,反對模擬抄襲前人文字的不良風氣。具體來說有兩點:一是「唯陳言之務去」(《答李翊書》),要求語言的新穎活潑;一是「文從字順各識職」(《南陽樊紹述墓誌銘》),要求文字的妥貼流暢通順,合乎自然的語法規范;一是「師其意而不師其辭」。總的來說,韓愈認為文學語言須符合「詞必己出」、「文從字順」。
創作要有真情實感
韓愈提出了「不平則鳴」的觀點,認為社會上有不合理的現象,作家便要把它訴諸筆墨;在《送孟東野序》中,他把從古到今的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都稱為「善鳴者」,並且認為只有不平則鳴的作品,才能感人;在《柳子厚墓誌銘》中,他又提出了類似「窮而後工」的觀點。這些都說明了文學創作的一個根源,就是對現實的不滿和個人的牢騷。
此外,他又主張全面地吸收前人的成果(《進學解》),對於學習古文,他主張循序漸進,「無望其速成,……養其根而俟其實」。
破駢為散
韓愈主張形式方面,要排除六朝以來駢儷文體,恢復三代兩漢時代自然、質朴的文體,力倡復古,以矯正當時文壇那種內容空洞、華而不實的風尚。文章不須講究字數的齊整,對仗的工整,用典是否恰當及聲律是否諧協,句式應以達意自然為主,不應拘守對偶、平仄的規限。
注重作家之修養
文章要樹立個性,韓愈便提出方法。首先要加強作家的道德修養,「為文養氣」;他認為文章是作家品德的反映。文章乃抒發個人感情,強調個人經歷對文章有密切的關系。作家的不同風格,在於生活、經歷、感觸不同所致,指出情與生活、文與情之間的關系。韓愈說:「夫所謂文者,必有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實(本質)。」(《答尉遲生書》)如「文如其人」。

韓愈的文章風格
一、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眾體兼長
1.論說文——內容豐富,說理精闢,邏輯嚴密
韓愈的散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他最擅長寫論說文。例如《原道》集中表達他的社會觀和人生觀;《原毀》揭露了當時一般士大夫所以要詆毀後進之士的根本原因。又如《師說》從正反兩面論述了從師之道,其中「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想法,在當時固然有進步的意義,在今天也還有參考的價值。這些論說文都有嚴密的邏輯和緊湊的結構,曲折變化而又流暢明快。
2.雜文——想像豐富,寓意深遠
論說中較有文學意味的是一些「雜說」。例如《雜說一·說龍篇》、《雜說四·說馬篇》、《獲麟解》等,藉助龍、馬或麟的遭遇,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憤和窮愁落寞的情感,寓意委曲深至,構思精巧縝密。
3.記敘文——文學性高,人物生動,形象鮮明,筆觸幽默
韓愈的記敘文,包括傳記、行狀、碑銘、墓誌等,也有很多文學性較高的名篇,如《張中丞傳後敘》寫張巡、許遠、南霽雲等死守睢陽的事跡,慷慨悲壯、可歌可泣。其中南霽雲斷指斥責賀蘭進明一段尤為精彩,著墨不多,而南霽雲之英勇形象已呼之欲出。其它如《毛穎傳》等傳奇小說體作品,寓庄於諧,妙趣橫生,別是一副筆墨。
4.抒情文——感情充沛
韓愈的抒情文也是很成功的。《祭十二郎文》一反傳統祭文的固定格套,用自由的散體來抒寫悼念亡侄的悲痛。瑣屑家常的訴說,融注了作者誠摯的骨肉之情與宦海浮沉的人生感嘆,長歌當哭,凄楚動人。《送李願歸龐谷序》也是一篇近於抒情散文的名作、作者以淋漓盡致的筆墨,刻劃富貴人家的奢靡排場、追名逐利者的卑屑丑態,和歸隱者的冷落境況,憤世嫉俗之情躍然紙上。
二、氣勢沉雄
韓愈素仰孟子。孟子善養浩然之氣,韓愈也說:「氣,水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書)韓愈行文流利婉轉,一氣貫注,傾瀉直前,真如江河流走,亮無遮障或者沾滯感覺。由於氣勢如虹,所以文章規模,宏肆雄放,內容豐富。宋代蘇洵評論韓文時,說它有「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魚黿蛟龍,萬怪惶惑」(上歐陽內翰書);唐人皇甫湜評論韓文時,也說它有「如長江秋清,千里一道,沖飆淚浪,浩瀚不滯」,都說明韓文行氣雄奇的風格。
三、革新文體
韓愈提倡和標榜秦漢散文,但他堅決反對因襲模仿。他主張「不蹈襲前人一言一句」,強調「唯古之詞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賊」到了創作的時候,力求「惟陳言之務去」「師其意不師其詞」,所以韓愈造句遣詞,都極為簡練清新,力求新創,不用陳腔。
四、字句特徵
第一,文字詰屈,奇崛生硬,以險怪為工;第二,用字由華向朴,由難向易;第三,句法由短而長,由整煉向自然疏散;第四,充分用助詞嘆詞,增加情態表現性;第五,行文往往奇偶並用,散整錯綜,形成一種變化多姿的獨特文體。

G. 韓愈簡介

韓愈是我國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字退之,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也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韓愈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代表作有《答張十一功曹》、《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進學解》、《雜說》等。

韓愈作品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譯文
新年已經來到了,但是還看不到芬芳的鮮花,二月初時才驚喜地發現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似乎也嫌春色來得太晚了,所以故意化作花兒在庭院樹間穿飛。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譯文
長安街上細雨紛紛,像酥油一般綿密,遠望草色依稀連成一片,近看時卻顯得稀疏。
一年中最美的季節就是這早春的景色,遠勝過綠柳滿城的春末。

《晚春二首·其一》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譯文
花草樹木似乎知道春天不久就要離去,於是它們都競相吐艷爭芳,霎時萬紫千紅,爭相鬥艷。
楊花和榆錢雖然沒有顏色和花香,但是也不甘寂寞,隨風起舞,化作漫天飛雪。

H. 韓愈的資料

  1.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

  2.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貞元十九年(803年),因論事而被貶陽山。後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

  3.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

I. 韓愈生平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後因論事而被貶陽山,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

其後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

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閱讀全文

    與韓愈資料圖片word編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短發反翹發型圖片男 瀏覽:513
    無修動漫動漫圖片 瀏覽:421
    將word表格圖片轉換成excel 瀏覽:316
    我好可愛的圖片 瀏覽:648
    美女老師穿好看衣服的圖片 瀏覽:733
    打文字圖片 瀏覽:721
    男生垂頭喪氣卡通圖片 瀏覽:290
    媽媽怎麼畫圖片 瀏覽:861
    十二星座女生動漫圖片 瀏覽:362
    如何統一更改word圖片版式 瀏覽:779
    科學夢幻畫圖片大全 瀏覽:225
    美女酒店圖片 瀏覽:14
    怎麼把電腦上的圖片轉移到u盤里 瀏覽:122
    穿搭配衣服的圖片女生 瀏覽:198
    動畫高清圖片貼紙專用 瀏覽:571
    如何把批註圖片變小 瀏覽:572
    普提樹高清圖片 瀏覽:767
    空乘的發型圖片 瀏覽:309
    圖片怎麼列印出來a4 瀏覽:629
    小學詩歌圖片手繪畫四年級簡單 瀏覽: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