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韓信的簡介是怎樣的
相傳韓信創造象棋和風箏 象棋是中國傳統棋種。它的來歷傳說不一,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始創於西漢統帥百萬大軍的韓信。 劉邦統一西漢王朝後,屢建戰功的大將韓信被呂後誘捕入獄。韓信自知壽命快到頭了,就打算在獄中寫一本兵書傳給後人。不料這事被呂後知道,就下了一道懿旨,說他身為犯官,不能擅著兵書。韓信悲憤難忍,仰天長嘆道:「這個婆娘太狠毒了!不但要本王的命,連本王的名也要除掉啊!」當時有個獄卒聽到他這句話後,跪在韓信面前說:「王爺!你就把用兵之法傳給小人吧!」韓信苦笑了一聲說:「本王若不知用兵之道,也不會落到今天這個下場。如今悔之晚矣,怎麼能再連累你遭受殺身之禍呢?」獄卒再三懇求,韓信只是不允。 一天,這個獄卒給韓信送飯時,眼裡的淚花直打轉轉,好像有啥要事對韓信說,又忍住了。韓信一看他的神色,便感到不妙,就問獄卒:「大哥,那個婆娘是不是要對我下毒手了?」獄 王孫一飯圖
[4]卒忍不住哭出聲來。韓信大笑道:「打完兔子殺獵犬,射盡飛鳥折良弓嘛!從古至今都是這樣,沒啥可怕的。」說罷,叫獄卒坐下,韓信取來一根筷子,在地上畫了個方框,又在框中畫了一條「界河」,河中寫了「楚河」、「漢界」四個字。接著又在河界兩邊各畫了三十六個小格,並說:「本王今年剛好三十六歲,一生助漢滅楚,屢立大功,到頭來卻死在一個女人手裡。你平時對我百般照料,今生今世我再沒機會報答你了,就把生平所學的奇術傳給你吧。」他說著叫獄卒取來紙筆,把紙裁成三十二個小塊,布在方框內界河兩方。一面的十六塊紙片各寫著帥、仕、相、車、馬、炮、兵等字,另一面的十六塊紙片上寫著將、士、象、車、馬、炮、卒等字。 擺好後,韓信邊移動紙片邊告訴獄卒:「這個方框就是千軍萬馬的大戰場,兩面各代表一方的軍力。用兵之道,貴在主帥多謀善變,通盤籌劃、奇正配合,以不變應萬變……」並具體地教獄卒如何跳馬、出兵等。獄卒邊點頭邊稱贊:「奇!王爺真是個奇人啊!」 從那天起,韓信每天都和這個獄卒守著方框(棋盤)研究兵法。不久,韓信被呂後殺死,那個獄卒也逃走了。他躲藏在一個深山裡,搭了間草棚,開荒種地,全家人自耕自食,一有空閑,就專心研究韓信授給他的奇術。因紙片易爛,就換成了扁圓形小木頭坨兒,為好區別又染成紅黑兩色。又據「奇」的諧音,把「奇」叫做「棋」,還寫了一本《棋譜》傳給了他的兒子。後人認為棋雖可布陣,但不是真的兩軍作戰,只是一種象徵,所以稱它為「象棋」。 風箏的起源與韓信中國是風箏的故鄉,南方稱「鷂」,北方稱「鳶」。 相傳,風箏的發明人是大軍事家韓信。垓下之戰中,韓信以「十面埋伏」之計將項羽的軍隊團團包圍,為了瓦解楚軍的軍心,韓信派人用牛皮製成風箏,上敷竹笛,夜晚放到高空中,風吹著笛子發出凄涼的聲音,漢軍和著笛聲唱起楚國的民歌來。楚軍聽到了鄉音,都想念起故鄉來,鬥志渙散了。結果,楚霸王一敗塗地,在烏江邊上自殺了,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唐朝趙昕也在《熄燈鷂文》中說:垓下之戰時,韓信製成風箏,讓張良坐風箏上天,高唱楚歌,楚歌傳到楚營,動搖了項羽軍心。宋朝的《事物紀原》中還記載韓信曾利用風箏測量距離之事。 韓信分油 韓信是中國古代一位有名的大元帥,輔助劉邦打敗楚霸王項羽,奠定了漢朝的基業。民間流傳著一些以韓信為主角的有關聰明人的故事,下面就是其中的一個。 據說有一天,韓信騎馬走在路上,看見兩個人正在路邊為分油發愁。這兩個人有一隻容量10斤(1斤=500克)的簍子,裡面裝滿了油;還有一隻空的罐和一隻空的葫蘆,罐可裝7斤油,葫蘆可裝3斤油。要把這10斤油平分,每人5斤。但是誰也沒有帶秤,只能拿手頭的三個容器倒來倒去。應該怎樣分呢? 韓信騎在馬上,了解情況以後,說:「葫蘆歸罐罐歸簍,二人分油回家走。」說完了,打馬就走。兩個人按照韓信的辦法倒來倒去,果然把油平均分成兩半,每人5斤,高高興興,各自回家。究竟是怎樣倒來倒去的呢?三種容器各自裝油斤數的變化過程,可從下面的表中看出。 韓信所說的「葫蘆歸罐」,是指把葫蘆里的油往罐里倒;「罐歸簍」是指把罐里的油往簍里倒。通常分油要把油從大容器往小容器里倒,現在卻把小容器里的油往大容器里「歸」。往油葫蘆里倒油,只能得到3斤的油量;把葫蘆里的油往罐里「歸」,「歸」到第三次,葫蘆里就出現2斤的油量。再把滿滿一罐油「歸」到簍里,騰出空來,把葫蘆里的2斤油「歸」到空罐里;最後再倒一葫蘆3斤油,「歸」到罐里,就完成分油任務了。 韓信點兵 秦朝末年,楚漢相爭。一次,韓信將1500名將士與楚王大將李鋒交戰。苦戰一場,楚軍不敵,敗退回營,漢軍也死傷四五百人,於是韓信整頓兵馬也返回大本營。當行至一山坡,忽有後軍來 韓信側身畫像
[5]報,說有楚軍騎兵追來。只見遠方塵土飛揚,殺聲震天。漢軍本來已十分疲憊,這時隊伍大嘩。韓信兵馬到坡頂,見來敵不足五百騎,便急速點兵迎敵。他命令士兵3人一排,結果多出2名;接著命令士兵5人一排,結果多出3名;他又命令士兵7人一排,結果又多出2名。韓信馬上向將士們宣布:我軍有1073名勇士,敵人不足五百,我們居高臨下,以眾擊寡,一定能打敗敵人。漢軍本來就信服自己的統帥,這一來更相信韓信是「神仙下凡」、「神機妙算」。於是士氣大振。一時間旌旗搖動,鼓聲喧天,漢軍步步進逼,楚軍亂作一團。交戰不久,楚軍大敗而逃。 首先我們先求5、9、13、17之最小公倍數9945(註:因為5、9、13、17為兩兩互質的整數,故其最小公倍數為這些數的積),然後再加3,得9948(人)。 簡單扼要總結: 1.算兩兩數之間的能整除數 2.算三個數的能整除數 3.用1中的三個整除數之和減去2中的整除數之差(有時候是倍數) 韓信帶1500名兵士打仗,戰死四五百人,站3人一排,多出2人;站5人一排,多出3人;站7人一排,多出2人。韓信馬上說出人數:1073
韓信之死
關於韓信之死,用當事人的話就是:『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用普通話就是:韓信居人臣之位,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劉老三賞無可賞,所以韓信只有死路一條。這兩種觀點合二為一。也是最普遍的看法。千百年來得到千百萬人的熱烈擁護。 《淮陰侯列傳》: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 劉邦知道韓信死訊以後情感反映也很能說明問題。且喜且憐之!喜從何來?為何而憐? 鴻門宴,項羽想殺劉邦,但不屑殺之。劉邦對功臣也有這樣類似的心理。劉邦是想殺韓信,但又因為他的功勞太大太大,不忍殺之,和項羽有點不一樣。但既然被殺還是且喜且憐之。是人性最真實的反映。任何潛在敵人的死亡,換了誰都會高興的。 《淮陰侯列傳》上常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言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韓信被軟禁以後,劉邦為了給他解悶,緩解他的心裡壓力,還時常與韓信聊天下棋。這也很能說明問題。劉邦對韓信是有愧疚之心的,何只不忍殺之呢? 《淮陰侯列傳》:呂後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髃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強入賀。」信入,呂後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遂夷信三族。 明明白白地寫著,殺韓信的是呂後,而非劉邦! 呂後也是一政治強人,不下於劉邦。呂後窺測到了劉邦的心裡,想殺而不忍殺,那就讓老娘來吧!呂後殺韓信並不是拍劉邦馬屁,相反的是個巨大的政治陰謀。 韓信創造了兩項吉尼斯世界紀錄: 1.韓信是大漢王朝第一功臣。 2.韓信是漢朝第一個被殺的功臣。 呂後殺韓信起到三個效果: 1.殺猴給雞看,老娘連韓信這樣的大功臣都敢殺,小樣就更不在話下了 2.呂後殺韓信的方式讓人不寒而慄。她採用了先斬後奏的方式殺了韓信並夷三族。並且劉邦默認了這樣的方式。在眾大臣那裡產生的心裡效果不下美國送給日本的兩顆原子彈!它不啻向大臣們說明了呂後是有先斬後奏的權力的。以後還有誰敢得罪呂後?白天劉邦在上班沒有機會下手,等到晚上劉邦睡覺的時候,就快刀斬亂麻給處理了,順便夷三族。等到第二天生米煮成熟飯了,再奏報。夠恐怖吧!當然呂後也不可能亂殺人,但做大臣的就都得小心翼翼了。 3.這個也是呂後自殺韓信起不斷殺功臣的結果,白登之圍無將可用,只能由陳平通過密謀,祈和。 呂後通過殺韓信起到了震懾群臣的效果,樹立了自己的威權。 呂後殺人道理很簡單,為了自己的權力,呂後要殺的不是一個韓信而已,而是所有的功臣! 《呂太後本紀》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發喪,太後哭,泣不下。留侯子張辟強為侍中,年十五,謂丞相曰:「太後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強曰:「帝毋壯子,太後畏君等。君今請拜呂台、呂產、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後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丞相乃如辟強計。太後說,其哭乃哀。呂氏權由此起。乃大赦天下。 大臣請拜呂台、呂產、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心安了,也就不殺人了,還是為了權力。 可以這么說從殺韓信開始,呂後放手大殺了。 《呂太後本紀》:呂後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後力。 《魏豹彭越列傳》:梁王怒其太僕,欲斬之。太僕亡走漢,告梁王與扈輒謀反。彭王壯士,今徙之蜀,此自遺患,不如遂誅之。妾謹與俱來。」於是呂後乃令其舍人彭越復謀反。廷尉王恬開奏請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國除。 在不斷殺人中樹立了自己的威權!殺到後來權勢巡天! 《留侯世家》四人為壽已畢,趨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後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歌曰:「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柰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歌數闋,戚夫人噓唏流涕,上起去,罷酒。 作為一個封建帝王,政治強人,到最後竟然連易太子也無能為力,可見呂後殺人殺出的威權有多大了!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這樣的說法是對的。韓信死於呂後之手,而非劉邦。劉邦是想殺韓信,但因其功多不忍殺之。再說韓信已經被劉邦軟禁,對那樣的死老虎已沒有殺的必要了。殺了反而會招致千古罵名。呂後窺測到了劉邦的微妙的心裡。放手一殺。並在殺功臣中樹立了自己的威權!強化了呂氏專政!可以說殺韓信是呂後立威的政治需要。作為呂後專權的絆腳石,韓信遲早總是要殺的。。。 中國有句成語,叫做:無毒不丈夫,說的大概就是劉邦這一類人。 但還有一句成語,比男人還要毒,叫做:最毒婦人心,說的就只有呂後了。
詩詞
韓信廟 劉禹錫 將略兵機命世雄,蒼黃鍾室嘆良弓。遂令後代登壇者,每一尋思怕立功。 卻過淮地吊韓信廟 李紳 功高自棄漢元臣,遺廟陰森楚水濱。英主任賢增虎翼,假王徼福犯龍鱗。 賤能忍恥卑狂少,貴乏懷忠近佞人。徒用千金酬一飯,不知明哲重防身。 中呂·賣花聲·客況 張可久 十年落魄江濱客 幾度雷轟薦福碑 男兒未遇暗傷懷 憶淮陰年少 滅楚為帥 氣昂昂漢壇三拜 猛虎行 李白 頗似楚漢時,翻覆無定止,朝過博浪沙,暮入淮陰市。 張良未遇韓信貧,劉項存亡在兩臣。 暫到下邳受兵略,來投漂母作主人。 贈新平少年 李白 韓信在淮陰,少年相欺凌。 屈體若無骨,壯心有所憑。 一遭龍顏君,叱吒從此興。 千金答漂母,萬古共嗟稱。
小說
錢莉芳曾寫過以韓信為主要人物的大型歷史科幻小說《天意》。 裡面以韓信的一生為線索,譜寫了一幅恢宏的歷史! 明河在天有一部以韓信為主人公的《寒夜孤星》,這是一部具有一定深度與震撼力的網路小說(將要出版)。在這部小說中,作者將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結合得相當完美,既不失歷史的臨境感,又不失切膚的現代感。尤其,它也很好地體現了韓信獨特而偉大的軍事戰略思想的形成與精彩實踐,可謂是一部響當當的歷史軍事小說。
成語
【戰無不勝】 【國士無雙】 【一飯千金】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沈沙決水,半渡而擊】 【背水一戰】 【拔旗易幟】 【置之死地而後生】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兵仙神帥】 【胯下之辱】 【解衣推食】 【居常鞅鞅】 【功高震主】 【蕭何月下追韓信】 【漢中高對】 【獨當一面】 【略不世出】 【不賞之功】 【匹夫之勇】 【婦人之仁】 【推陳出新】 【百戰百勝】 【勛冠三傑】 【伐功矜能】 【鳥盡弓藏】 【偽游雲夢】 【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人心難測】 【鍾室之禍】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② 為什麼韓信會落得身死的下場,可以得到哪些啟示
韓信是漢朝開國三大功臣之一,也是劉邦最為得力的軍事助手,為漢朝開辟立下頂天立地之功。但功勛卓著的韓信,最終卻被呂後殺死。他之所以死於非命,根本原因是失去了劉邦和呂後的信任。從韓信之死,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大丈夫做事必須當機立斷,才能抓住時機,如果優柔寡斷猶豫不決,必將吃大虧。
呂後精明過人,察覺了韓信的陰謀後,採納蕭何的計策,把韓信誘騙到長樂宮中殺死。
二、韓信之死的啟示
韓信的軍事才能遠勝於劉邦,在漢朝軍民中的影響力也不遜於劉邦。因此他若想造反,還是有很大把握成功的。畢竟劉邦這樣的主公,最擅長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把戲,韓信這樣的大功臣遲早會遭清除。
但韓信卻每每到關鍵時刻,就會猶豫不決,瞻前顧後,以至於錯失良機。當初楚漢爭霸時,他手握十幾萬雄兵,謀士蒯通就勸他自立為帝,但韓信卻猶豫一番後沒敢動手。陳豨造反時,他也可以抓住時機與陳豨里應外合,但事到臨頭又犯了嘀咕。一而再再而三優柔寡斷,最終錯失良機,成為他人俎上魚肉。
因此韓信之死啟示人們,大丈夫做事就應該當機立斷,否則優柔寡斷,猶豫不決會吃大虧。
③ 求韓信的性格特徵 生平事跡、成就、以及死因 越詳細越好
韓信(?—前196年),淮陰(今江蘇省淮陰西南)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
韓信出身平民,性格放縱而不拘禮節。未被推選為官吏,又無經商謀生之道,常常依靠別人糊口度日,許多人都討厭他。韓信的母親死後,窮得無錢來辦喪事,然而他卻尋找又高又寬敞的墳地,要讓那墳地四周可安頓得下一萬家。
韓信在下鄉南昌亭長家吃閑飯,幾個月後,引起亭長妻子的不滿,前一大早就燒好飯,在床上就把飯吃了。等到吃飯時間韓信去了,就不為他准備飯食。韓信看出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同亭長絕交而去。
韓信在城下釣魚時,有許多老婦在沖洗絲絮,其中一人見韓信餓得可憐,就給他飯吃,一連幾十天都是這樣,直到漂洗完畢。韓信對這位老大娘表示:「吾必有以重報母。」(《史記·淮陰侯列傳》)。老婦很生氣,斥責韓信:「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史記·淮陰侯列傳》)意思是說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可憐你才給你吃食,難道是希圖報答嗎?
淮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想侮辱韓信,說:「雖長大,好帶刀劍,怯耳。」(《漢書·韓信傳》)並當眾侮辱他說:「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漢書·韓信傳》)韓信注視了對方良久,慢慢低下身來,從他的胯襠下爬廠出去。街上的人都恥笑韓信,認為他是個怯懦之人。
陳勝、吳廣起義後,項梁也渡過淮河北上,韓信此時帶著寶劍投奔了項梁,留在部隊,默默無聞。項梁敗死後,又歸屬項羽,項羽讓他做郎中。韓信多次給項羽獻計,項羽不予採納。劉邦入蜀後,韓信離楚歸漢,做管理倉庫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後來韓信坐法當斬,同案的十三人都已處斬,就要輪到韓信了,韓信舉目仰視,看到了滕公夏侯嬰,說:「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史記·淮陰侯列傳》)夏侯嬰覺得此人話語不同凡響,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交談,很欣賞他,於是進言漢王。漢王讓封韓信一個管理糧餉的官職,沒有發現他與眾不同的地方。
韓信多次同蕭何交談,蕭何也十分賞識他。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實為排擠到漢中),從長安到達南鄭,就有數十位將領逃亡。韓信估計蕭何等人多次在劉邦面前舉薦過自己而漢王不用,也逃走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走,來不及向劉邦報告便去追趕韓信。軍中有人向漢王報告「丞相何亡。」(《史記·淮陰侯列傳》)劉邦大怒,如失左右手。過了一兩天,蕭何前來進見,劉邦且怒且喜,罵到蕭何為何逃跑,蕭何說他不敢逃跑,他只是去追逃亡的韓信。劉邦又罵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蕭何說:「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史記·淮陰侯列傳》)劉邦表示自己也想向東發展,絕非甘居漢中,定要取天下。蕭何說:「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史記·淮陰侯列傳》)劉邦看在蕭何的情面上同意讓韓信為將,但蕭何堅持要再加以重用,劉邦表示可以讓他做為大將。於是劉邦想把韓信召來任命他。蕭何說:「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史記·淮陰侯列傳》)劉邦同意了蕭何的要求。
諸將聽說後,都很高興,人人覺得有機會被選拜大將了。等到拜大將時,竟是韓信,全軍皆感驚訝。
韓信拜將後,劉邦問韓信有何定國安邦的良策。韓信問:「同您東向而爭天下的不是項羽嗎?那大王自己估計一下,論兵力的英勇、強悍、精良,同項羽比誰高誰下?」劉邦沉默良久,認為不如項王。韓信再拜,贊同地說:「不僅大王,就連我也覺得您不如項王。可是我曾經事奉過項王,請讓我談談項王的為人。項王一聲怒喝,千人會嚇礙膽戰腿軟,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賢將,這只算匹夫之勇。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語言溫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淚,把自己的飲食分給他們。可是等到部下有功應當封爵時,他把官印的稜角都磨光滑了也捨不得給人家,這是婦人之仁。項王雖然獨霸天下而使諸侯稱臣,可是卻不居關中而都彭城,又違背義帝的約定,把自己的親信和偏愛的人封為王,諸侯對此忿忿不平。諸侯見項王驅逐義帝於江南,也都回去驅逐他們原來的君王而自立為王了。凡是項羽軍隊經過的地方,無不遭蹂躪殘害,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只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強屈服。名義上雖為天下的領袖,實質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強大會很快變成衰弱的!現在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武勇之人,何愁敵人不被誅滅!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給功臣,何愁他們不臣服!率領英勇的一心想打回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敵人不被打散!況且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馬欣本為秦將,率領秦國弟子已有數年,戰死和逃亡的人不計其數,又欺騙他們的部下和將領投降了項羽,至新安,項羽用欺詐的手段坑殺秦降卒二十餘萬人,唯獨章邯、董翳、司馬欣得脫,秦人對這三人恨之入骨。現在項羽以武力強封這三人為王,秦國百姓都不擁戴他們。您入武關時,秋毫不犯,廢除秦苛酷刑法,與秦民約法三章,秦國百姓無不想擁戴你在關中為王。根據當初諸侯的約定,大王理當在關中稱王,關中的百姓都知曉。可大王失掉應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漢中做王,秦地百姓無不怨恨項王。現在大王起兵向東,攻三秦的屬地,只要號令一聲即可收服。
劉邦聽後大喜,自以為得信晚。對韓信言聽計從,部署諸將准備出擊。韓信的這番議論,實際上為劉邦制定了東征以奪天下的方略。
漢元年(前206年)八月,被封漢王的劉邦乘項羽進攻齊地(今山東大部)田榮之機,決計出南鄭(漢都,今陝西漢中市東)襲占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東向與項羽爭天下,楚漢戰爭爆發。劉邦拜韓信為大將,以曹參、樊噲為先鋒,利用秦嶺棧道(又名「閣道」、「復道」、「棧閣」。古代在今川、陝、甘、滇諸省境內峭岩陡壁上鑿孔架橋連閣而成的一種道路,是當時西南地區的重要交通要道)已被漢軍燒毀,三秦王鬆懈麻痹之機,採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派樊噲、周勃率軍萬余大張聲勢地搶修棧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則親率軍隊潛出故道,翻越秦嶺,襲擊陳倉(項羽所封雍王章邯屬地)。章邯從廢丘(雍都,今陝西興平東南)倉促率軍馳援陳倉,被漢軍擊敗,逃至廢丘、好峙(今陝西乾縣東),漢軍分路追擊,在壤東(今陝西武功東南)、好峙兩地再敗雍軍,進圍章邯殘部於廢丘。爾後,連續作戰,分兵略地,迅速佔領關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取得對楚的初戰勝利。
漢二年(前205年),漢軍出關,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殷王司馬印降漢。聯合齊王田榮、趙王歇共同擊楚。四月至彭城,漢軍大敗而還。韓信復收潰敗之軍與漢王在滎陽會師,阻擊楚追兵,大敗楚軍於京、索之間,使漢軍得以重振旗鼓。
漢王兵敗彭城之時,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叛漢降楚,齊王田榮和趙王歇也反叛並與楚媾和。六月魏王豹以探母病為由回到封國後,就封鎖了河關,切斷漢軍退路,叛漢與楚約和。漢王派酈生說服魏豹不成,八月任命韓信為左丞相率兵擊魏。魏王把重兵布守在蒲坂,封鎖河關(黃河渡口臨晉關後改名蒲津關)。韓信故意多設疑兵,陳列船隻假意要渡河關,而伏兵卻從夏陽以木盆、木桶代船渡河,襲擊魏都安邑。魏王豹大驚,引兵迎擊韓信,韓信大勝,虜魏王豹,平定了魏國,改魏為河東郡。
劉邦採納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漢書·韓信傳》),對楚實施戰略包圍的建議,在堅持對楚正面作戰的同時,給韓信增兵3萬,命其率軍東進,開辟北方戰場。漢王派張耳與韓信一起引兵東擊趙王歇,北擊代王陳余,活捉代相夏說,破代。即以俘獲之精兵,補充在滎陽對楚作戰的劉邦軍,支援正面戰場作戰。
韓信、張耳統兵幾萬欲過太行山井陘口進攻趙國。趙王與成安君陳余陳兵二十萬在井陘口抗擊漢軍。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韓信渡西河、擄魏王、擒夏說、血洗閼與。現又有張耳加盟,乘勝欲下趙國,軍隊銳不可當。可是我聽說:『千里運糧,士卒就有挨餓的危險;到吃飯時才去打柴做飯,軍隊就不會餐餐吃飽!這井陘口,車不可並行,騎兵不可列隊,行軍數百里,其糧草必落在後面,希望您暫撥給我三萬奇兵,我從小路截斷漢軍輜重糧草;您深挖護營壕溝,加高兵營圍牆而待。漢軍前不得戰,退不得回,我的部隊斷絕漢軍後路,荒野無食可掠,不出十日,韓信,張耳的頭顱就可懸在您的旗下。希望您考慮採納我的計謀,否則定被他倆擒獲。」
成安君陳余是一個書生,認為正義之師不用奇謀詭計,所以表示反對說:「兵法上講,十倍於敵人的兵力就包圍它,一倍於敵人的兵力就與之交戰。韓信雖號稱數萬人,其實不過數千人,千里迢迢來奔襲我們,土兵早已疲憊之極,我們卻避而不擊,若更強大的敵人前來,我們將如何對付?諸侯一定會認為我們膽怯,會輕易地攻打我們。」最終沒聽李左車的計策。
韓信派人暗中探聽,得知李左車的計策沒被採納,非常高興。大膽引兵前來,離井陘口三十里駐紮下來,半夜選二千輕騎兵,人持一面紅旗,從小路來到山坡上偽裝隱蔽起來,窺視趙軍,並且告誡將士:趙軍見我軍出擊,一定傾巢而出,你們就乘機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拔掉趙國旗幟,插上漢軍紅旗。同時命令副將傳令大家:「今天打敗趙軍之後會餐。」將士們誰都不相信,只好假意稱是。韓信又召集將領們分析認為,趙軍已先佔據了有利的地勢,他們在未見到漢軍大將旗鼓之前,定會擔心我們遇到阻險而退兵,是不肯輕易發兵攻打我們的。於是韓信派一萬人為先頭部隊,背靠河水擺開陣勢,趙軍見漢軍擺出只有前進而無退路的絕陣,都大笑不已。天剛亮,韓信打起了大將軍的旗號和儀仗鼓吹,擊鼓進軍井陘口。趙軍果出營迎擊,大戰良久,韓信、張耳棄鼓旗,佯裝打敗,退到河邊的軍陣之中。趙軍見狀,果然傾巢而出追逐韓信、張耳,爭奪漢丟下的旗鼓。韓信、張耳退人河邊陣地,水上軍迎戰趙軍,各個拚死作戰,趙軍無法把他們打敗。這時韓信所派的二千輕騎兵,等趙軍傾巢而出追擊漢軍,爭奪戰利品的時候,立即沖入趙軍營壘,拔掉趙軍旗幟,豎起二千面漢軍的紅旗。趙軍久戰不勝,想退回營壘,卻見營中遍是漢軍紅旗,大驚失色,認為漢軍已經把趙王及其將領全部俘虜了,於是陣勢大亂,四散奔走逃告。趙將雖斬數人,竭力阻止,卻不見成效。這時漢軍兩面夾擊,大破趙軍,在泜水(今河北省魏河)斬殺成安君陳余,活捉了趙王歇。
韓信又下令軍中不許殺李左車,有能擒者賞千金。不久,擒獲廣武君,韓信親自上前松綁,請廣武君面東而坐,自己執弟子之禮。
韓信大獲全勝,諸將前來祝賀,問到:「兵法上說,布陣應是『右背山陵,左對水澤』,如今將軍卻背水為陣,還說破趙軍之後會餐,當時我們不服,然而取勝了,這是什麼戰術?」韓信說:「此在兵法,顧諸君弗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投之亡地而後存』乎?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經所謂『驅市人而戰之』也,其勢非置死地,人人自為戰;今即予生地,皆走,寧尚得而用之乎!」(《漢書·韓信傳》)諸將聽了都自嘆不如,更加佩服韓信的用兵之術了。
然後韓信向李左車請教攻燕(燕王臧荼,都薊,今北京)、伐齊之事。廣武君辭謝說:「我聽說,敗軍之將不可言勇,亡國之臣不敢語政。現在我是敗軍之將,亡國的俘虜,哪裡有資格同你談論國家大事?」韓信說:「我聽說百里奚在虞國時,虞國滅亡,在秦國而秦國稱霸,這不是因為他在虞國時愚蠢,在秦國時聰敏,而是在於國君是否重用他,是否採納他的意見。假使成安君陳余聽了你的計策,那我韓信現在已成了階下囚了。我是誠心向你求教,請你不要推辭。」廣武君說:「我聽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所以說即使是犯人的話,聖人也可以有選擇地採納。不過恐怕我所獻的計策不一定值得採用,但我仍願獻上我的愚見。成安君雖有百戰百勝之計,可一招失算,軍敗鄗下,身死泜水。現在將軍涉西河,虜魏王豹,擒夏說於閼與,一舉攻下井陘口,在不到一上午的時間就打垮趙二十萬大軍,誅殺成安君,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使敵國百姓放下農具,停止工作,吃好的,穿好的,專心傾聽您下令進軍的消息,這些是的長處。然而將士疲憊,實際情形是難以用兵。現在將軍要率領疲憊勞苦的士卒,停頓在燕國堅守著的城池之下,想戰又恐怕拖得太久,力量耗盡而不能攻克,實情暴露,而弱燕不肯降服,齊國也必然固守邊境以圖自強。燕、齊相持不下,那麼劉邦和項羽的勝負也就分不出來。這是將軍的短處。我認為『北攻燕、東伐齊』的計策是失策。善於用兵的人常用己之長擊他人之短。將軍不如按兵不動,休整士卒,安定趙地,撫恤遺孤,日日牛酒犒賞將士,擺出攻打燕國的態勢。而後遣辯士去游說燕國,把自己的優勢充分顯示在燕國而前,燕一定不敢不聽從您。燕降服後再派辯士以燕已降漢說齊,齊必從風而服,即使有再聰明的人也不知道該怎樣替齊國謀劃了。像這樣,天下的大事就好辦了。用兵之道,本來就有先聲奪人,再動實際的策略。」
韓信聽從廣武君的計策,派使者去燕,燕聽到消息立即投降。韓信又請求立張耳為趙王,鎮撫趙國,劉邦同意,就封張耳為趙王。
此時,楚多次派兵渡黃河擊趙,趙王張耳和韓信往來救援,行軍中安定了許多趙國城池,並發兵支援劉邦。當時楚國正在滎陽圍困劉邦,劉邦逃跑到宛、葉間,收服英布同入成皋,楚又急忙圍攻成皋。漢三年六月,漢王出成皋向東渡過黃河,單獨與夏侯嬰跑到了修武的張耳軍中,一大早自稱漢使人趙軍營。張耳、韓信還沒起床,劉邦徑直進其卧室,奪取了他們的印信兵符,召集諸侯,調動了諸侯的位置。等張耳、韓信起床後才得知漢王來過,不禁大驚失色。漢王奪了兩人的軍隊,命令張耳備守趙地,任命韓信為趙相國。收集沒有調到滎陽的趙兵去攻打齊國。
韓信引兵東進擊齊,未到平原渡口,得知酈食其已說齊歸漢。韓信想停止,范陽辯士蒯通勸韓信說:「將軍奉詔攻打齊國,而漢王只不過派密使說服齊國歸順,難道有詔令叫您停止進攻嗎?況且酈生不過是個說客,憑三寸之舌就降服齊國七十多個城邑,將軍統帥幾萬人馬,一年多時間才攻佔趙五十多個城邑,一個將軍反倒不如一個儒生的功勞嗎?」韓信聽從蒯通說法,率兵渡河擊齊。這時齊國已決計降漢,對漢軍的戒備鬆懈,韓信乘機襲擊了齊駐守歷下的軍隊,一直打到臨淄。齊王田廣驚恐,認為是酈食其出賣了自己,便把他煮死了。齊王逃到高密後,派人向楚求救。
當韓信襲破臨淄時,項羽聞訊遣龍且率二十萬兵馬與齊王田廣合力抗漢。有人前來向龍且獻計:漢軍遠征作戰,所向披靡,而齊,楚本土作戰兵易渙散,不如深溝高壘,以守為攻。招撫已淪陷城邑,使知齊王存,楚來救,這必定使漢軍得不到糧食,會不戰自敗。龍且輕視韓信,又急求戰功,不用此計,率兵與韓信軍隔濰水東西(今山東境內的濰河)擺開陣勢。韓信連夜派人做了一萬多條袋子,盛滿沙土,壅塞濰河上流。率一半軍隊涉水進擊龍且之陣,龍且出兵迎擊,韓信佯裝敗退,龍且以為韓信怯弱,率軍渡江進擊。這時韓信命人決開壅塞濰河的沙囊,河水奔流而至,龍且的軍隊大半沒有渡過去。韓信揮軍猛烈截殺,殺死龍且。東岸齊、楚聯軍見西岸軍被殲,四處逃散。韓信率軍急渡水追擊至城陽,楚兵皆被俘虜。齊王田廣逃走不久被殺。漢四年(前203年)齊地全部平定。
韓信一連滅魏、徇趙、脅燕、定齊,齊國平定之後,他派人向劉邦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是個反復無常的國家,南邊又與楚國相鄰,如不設立一個代理王來統治,局勢將不會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齊王,這樣對形勢有利。」當時,項羽正把劉邦緊緊圍困在滎陽,情勢危急,看了韓信上書內容,劉邦十分惱怒,大罵韓信不救滎陽之急竟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暗中踩劉邦的腳,湊近他的耳朵說:「漢軍處境不利,怎麼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就此機會立他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則可能發生變亂。」劉邦經提醒也明白過來,改口罵道:「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史記·淮陰侯列傳》)於是派張良前去立韓信為齊王,征調他的部隊攻打楚軍。
齊國失利,龍且戰死,使項羽非常恐慌。派盱台人武涉前去游說韓信反漢與楚聯合,三分天下稱王齊地。韓信謝絕說:「我奉事項王多年,官不過是個郎中,位不過執戟之士。我的話沒人聽,我的計謀沒人用,所以才離楚歸漢。漢王劉邦授我上將軍印,讓我率數萬之眾,脫衣給我穿,分飲食給我吃,而且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漢王如此親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會有好結果的。我至死不叛漢,請替我辭謝項王的美意。」
武涉游說失敗後,齊人蒯通知道天下大局舉足輕重的關鍵在韓信手中,於是用相人術勸說韓信,認為他雖居臣子之位,卻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所以很危險。終於說動韓信,但韓信猶豫而不忍背叛劉邦,又自以為功勞大,劉邦不會來奪取自己的齊國,於是沒有聽從蒯通的計謀。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乘項羽無備,楚軍飢疲,突然對楚軍發動戰略追擊。約韓信從齊地(今山東),彭越從梁地(今河南東北部)南下合圍楚軍。五年十月(漢初承秦制,十月為歲首),韓信、彭越未能如期南下。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淮陽西北),楚軍反擊,劉邦大敗而歸。
為調動韓信、彭越,劉邦聽從張良之謀,劃陳(今河南淮陽)以東至海廣大地區為齊王韓信封地;封彭越為梁王,劃睢陽(今河南商丘)以北至谷城(今山東東阿南),為其封地。由韓信指揮此戰。韓、彭遂率兵攻楚;韓信從齊地南下,佔領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和今蘇北、皖北、豫東等廣大地區,兵鋒直指楚軍側背,彭越亦從梁地西進。漢將劉賈會同九江王英布自下城父(今安徽亳縣城父集)北上;劉邦則率部出固陵東進、漢軍形成從南、北、西三面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向垓下(今安徽靈璧南,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退兵。
五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各路漢軍約計40萬人與10萬楚軍於垓下展開決戰。漢軍以韓信率軍居中,將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跟進,將軍周勃斷後。韓信揮軍進攻失利,引兵後退,命左、右翼軍繼續攻擊。楚軍迎戰不利,韓信再揮軍反擊。楚軍大敗,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重重包圍。楚軍屢戰不勝,兵疲食盡。韓信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歌雲:「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致使楚軍士卒思鄉厭戰,軍心瓦解,韓信乘勢進攻,楚軍大敗,十萬軍隊被全殲,項羽逃至東城自剄而死。劉邦於是還至定陶,馳入韓信軍中,收奪了他的兵權,後改封韓信為楚王,都下邳(今江蘇邳縣東)。
韓信到楚國後,召見當年給他飯吃的漂母,賞賜她千金。輪到下鄉南昌亭長時,只賞他一百錢,並說:「你是個小人,做好事有始無終。」又召見曾經侮辱自己,讓他從胯襠下爬過去的少年,封他為中尉,並且告訴諸將說:「這是位壯士,當他侮辱我時,我難道不能殺了他嗎?殺了他也不會揚名,所以就忍了下來,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項羽兵敗後,他的逃亡將領鍾離昧因素來與韓信關系很好,就投奔了韓信。劉邦記恨鍾離昧,聽說他在楚國,就下令楚王逮捕他。那時韓信初到楚國,到各縣鄉邑巡察進出都派軍隊戒嚴。漢六年(前201年)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用陳平的計策,說天子要出外巡視會見諸侯,通知諸侯到陳地相會,說:「我要游覽雲夢澤。」其實是想要襲擊韓信,韓信卻不知道。劉邦將到楚國時,韓信打算起兵謀反,但又認為自己無罪;想去謁見劉邦,又怕被擒。這時有人向韓信建議:「殺了鍾離昧去謁見漢高祖,高祖必定高興,也就不用擔心禍患了。」於是韓信把此事與鍾離昧商議,鍾離昧說:「劉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國,是因為我在你這里,如果想逮捕我去討好劉邦,我今天死,隨後亡的定是你韓信。看來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結果鍾離昧自殺而亡。韓信持鍾離昧首級去陳謁見劉邦。劉邦令武士把韓信捆綁起來,放在隨從皇帝後面的副車上。韓信說:「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史記·淮陰侯列傳》)高祖說:「有人告你謀反。」就給韓信戴上械具。回到洛陽,赦免了韓信的罪過,改封他為淮陰侯。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後,深知高祖劉邦畏懼他的才能,所以從此常常裝病不參加朝見或跟隨出行。韓信由此日益怨恨,在家中悶悶不樂。對於和絳侯周勃、穎陽侯灌嬰等處在同等地位感到羞恥。一次韓信去拜訪樊噲,樊噲行跪拜禮恭迎恭送,並說:「大王竟肯光臨臣下家門,真是臣下的光耀。」韓信出門後,笑道:「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等同列!」
高祖劉邦高興時常同韓信閑談將領們才能的高下,劉邦問:「如我能將幾何?」韓信說:「陛下不過能將十萬。」劉邦問:「於君何如?」韓信說:「臣多多而益善耳。」劉邦笑著說:「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韓信說:「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言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在被軟禁的時間里與張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來的兵書,共得一百八十二家,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兵書整理,為我國軍事學術研究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同時還收集、補訂了軍中律法。著有兵法三篇,已佚。
韓信部將陳豨被封為巨鹿郡郡守,前來向韓信辭行。韓信辭去左右,拉著陳豨的手仰天長嘆道:「你可以同我說知心話嗎?我有話想同你講。」陳豨表示一切聽從將軍的命令。韓信說:「你所管轄的地方,是屯聚天下精兵的地方,而你又是陛下親信寵愛的臣子,若有人說你謀反,陛下一定不相信;如果再有人告你謀反,陛下就會產生懷疑;如果第三次有人告你謀反,陛下定會大怒而親率軍隊征討。我為你在京城做內應,就可圖謀天下了。」陳豨平素就了解韓信的才能,相信他的計謀,表示一切聽從韓信的指示。
漢十年(前197年),陳豨果然謀反。劉邦親自率兵前去征討,韓信稱病不隨高祖出征,暗地裡派人到陳豨處聯絡,要陳豨只管起兵,自己定從京城策應。韓信與家臣謀劃:可以在夜裡假傳詔旨,赦放那些在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然後率領他們去襲擊呂後和太子。部署已定,只等陳豨方面的消息。這時韓信的一位門客得罪了韓信,韓信囚禁了他並准備殺他。那位門客的弟弟就向呂後密告韓信要謀反的情況。呂後打算把韓信召來,又恐怕韓信的黨羽不肯就範,於是與相國蕭何商議,假裝有人從皇上那裡來,說陳豨已被殺死,諸侯群臣都前來進宮朝賀。蕭相國欺騙韓信道:「雖然您有病,還是要勉強朝賀一下。」韓信入朝進賀,呂後派武士把韓信捆縛起來,在長樂宮中的鍾室里斬殺了他,並被誅滅三族。韓信臨斬時說:「吾不用蒯通計,反為女子所詐,豈非天哉!」(《漢書·韓信傳》)
點評:韓信熟諳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軍事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作為統帥,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率軍出陳倉、定三秦、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但人無完人,韓信在政治上犯有嚴重的失誤,幾次關鍵時刻都優柔寡斷,最終死於婦人之手,後人評價韓信「成敗一蕭何,生死兩婦人」,實無虛言。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653.htm
④ 韓信能忍胯下之辱,這種性格跟他的軍事才能有關系嗎
韓信並不是一個讓人陌生的名字,「多多益善」、「胯下之辱」、「一飯千金」、「背水一戰」等,這些我們常用的成語都和韓信有關,看來韓信的作為不僅在軍事上,在文學領域也是有所建樹的,當然我們熟知的韓信,不是僅僅靠幾個成語就能夠概括的,韓信一生究其來說還是十分跌宕的。
沒錢沒勢的韓信,性格放縱不拘禮節,窮得家裡揭不開鍋的時候,也不自己去謀一份生計,而常常去和別人討飯吃,這種舉動令鄉人十分厭惡,家鄉人都不怎麼待見韓信,而當時的下鄉南昌亭長見韓信非凡夫俗子,便很熱情招待他在家中吃飯,久而久之亭長的夫人也開始嫌棄韓信的造訪。有次韓信去吃飯,鄉長的夫人卻故意不備韓信的飯菜,下逐客令後,韓信便離開了寄食的家庭另尋出路。
圖
⑤ 韓信是一個怎樣的人
韓信可是一代英雄,被後人也是誇贊。但是唯一不足的就是有傳聞說韓信為了榮華富貴殺了自己的親生母親,但是根據記載,完全就是沒有的事情,那為什麼會有這個的傳聞呢?
除了韓信以外,還有三個人都是被稱為是三個小人,但是最後都落了個不好的下場。龐涓,因為嫉妒孫臏的才能,把孫臏的膝蓋骨廢掉了,讓孫臏成為了殘疾,而他自己後來也是被亂箭射穿而亡。羅成,因為不忠不仁不義,自己少了50年的壽命,不過羅成這個人物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是一個虛構的人物。還有就是周瑜,周瑜這個人也是十分的厲害的,但是對自己卻十分的不自信,認為諸葛亮實在是太聰明,心裡很不痛快,就像殺了諸葛亮,最後導致自己年紀輕輕就死了。
那是因為我國中國古代科技並不發達,所以很多事情解釋不清楚,都比較迷信。再加上古代完全就是統治者說的算的,所以這種事情被皇帝拿來渲染很快韓信就會變成一個令人唾棄的有道德缺陷的人。當然在古代還是有一些有自己思想,不被皇帝左右思想的人,而這些人都沒有相信這是真的,反而對韓信的評價那是相當的好的。但是卻有一些人故意問了製造輿論,就故意抹黑他,然後通過一些傳播渠道讓百姓知道,而對於一概什麼都不知道的百姓來說當然會信以為真的,所以慢慢的一傳十,十傳百就有了韓信這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