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塊兒石頭上有個特別明顯像漢字的石頭,但不知道念什麼,算文字石嗎
未見圖片,不知石頭上的圖形像不像漢字? 這類問題必須提供圖片,否則無法回答。
② 石的古代字怎麼寫
1、甲骨文的「石」:
③ 篆字的石怎麼寫
一、篆字的石的寫法如下:
(口,像岩塊),表示山岩。造字本義:名詞,堅硬的礦物質,山岩,岩塊。
文言版《說文解字》:石,山石也。在廠之下;囗,象形。凡石之屬皆從石。
白話版《說文解字》:石,山上的石頭。好像石頭在山崖之下;囗,是石塊的象形。所有與石相關的字,都採用「石」作邊旁。
二、片語釋義:
1、石塊[shí kuài]
塊狀的石頭。
2、石頭[shí tou]
石
3、火石[huǒ shí]
指燧石,因敲擊時能迸發火星,可以取火,所以叫火石。
4、市石[shì dàn]
市制容量單位,一市石等於一百市升。
5、八石[bā dàn]
古代道家煉丹所常用的硃砂、雄黃、雌黃、空青、雲母、硫黃、戎鹽、硝石八種石質原料。
④ 「石」 字的寫法,字體越多越好,書法也要,麻煩了,謝謝!!
石字各種時代的寫法如下:
一、釋義
[ shí ]
1、構成地殼的堅硬物質,是由礦物集合而成的。
2、指石刻。
3、古代用來治病的石針。
4、姓。
[ dàn ]
容量單位,10斗等於1石。(在古書中讀shí,如「二千石、萬石」等。)
二、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石,山石也。在廠之下;囗,象形。凡石之屬皆從石。
白話版《說文解字》:石,山上的石頭。好像石頭在山崖之下;囗,是石塊的象形。所有與石相關的字,都採用「石」作邊旁。
三、造字本義
名詞,堅硬的礦物質,山岩,岩塊。
(4)各種文字石圖片擴展閱讀
組詞:
一、市石[shì dàn]
市制容量單位,一市石等於一百市升。
二、八石[bā dàn]
古代道家煉丹所常用的硃砂、雄黃、雌黃、空青、雲母、硫黃、戎鹽、硝石八種石質原料。
三、岩石[yán shí]
在各種地質作用下形成的、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合而成的集合體。是構成地殼的主要物質。按成因分為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三大類。
四、柱石[zhù shí]
柱子和柱子下面的基石,比喻起支撐作用的力量和擔負重任的人。
五、石筍[shí sǔn]
溶洞中直立的像筍的物體,常與鍾乳石上下相對,是由洞頂滴下的水滴中所含的碳酸鈣沉澱堆積而成的。
⑤ 這個文字石怎麼樣
單憑圖片看不出來的 老鐵啊
⑥ 石字象形文字怎麼寫
石字的象形文字如下圖所示:
一、石的釋義
[ shí ]
1、構成地殼的堅硬物質,是由礦物集合而成的。
2、指石刻。
3、古代用來治病的石針。
[ dàn ]
容量單位,10斗等於1石。
二、字源解說
山崖(「廠」)旁邊有一塊石頭(「口」),本義是「石頭」。作為容量單位的「石」,等於十斗。又指重量單位,一「石」等於一百二十斤。
三、組詞
沙石、飛石、石塊、石像、石子等。
(6)各種文字石圖片擴展閱讀:
一、沙石 [ shā shí ]
沙和碎石子。
二、飛石 [ fēi shí ]
古時戰守之具。置石於大木之上,發機以擊敵。
三、石塊 [ shí kuài ]
塊狀的石頭。
四、石像 [ shí xiàng ]
石雕的人像。
五、石子 [ shí zǐ ]
1、小石頭;小石塊。
2、璞中的玉。
⑦ 日、月、水、火、山、石、田、和的甲骨文、金文、小篆
日、月、水、火、山、石、田、和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如下圖
註:和字則沒有甲骨文字體
(7)各種文字石圖片擴展閱讀:
1.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於上古漢語,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
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2.金文是指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鍾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技術十分發達。因為周朝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鍾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鍾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8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 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3.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
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 各國的漢字出現了簡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況。秦始皇滅六國後,下令以秦國的「小篆」作標准,統一全國文字。篆體,又稱為「篆書」,是小篆、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後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
⑧ 古代的石怎麼寫
1、甲骨文:
(8)各種文字石圖片擴展閱讀:
石:拼音:shi ),漢語拼音,重量單位、姓和中國古代樂器八音之一等含義。石的詞性多樣,可以是名詞(堅硬石塊等),形容詞(堅固的,大的等)或者量詞。
石 : 拼音dàn。康熙字典和老版新華字典解釋是:一石等於50千克。現在河南某地區和浙江部分地區依然把50千克的糧食,稱之為一石(dàn)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