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漢字的演變過程(圖片)
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
(商) (周) (秦) (漢)(魏晉)草書 1.甲骨文
2.金文
3.小篆 4.隸書 5.楷書 6.行書 草書單列,不能算是第七種演進。它是一種獨特的寫法。
『貳』 中國漢字演變過程(圖)
中國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商) → 金文(周) → 小篆(秦) → 隸書(漢) → 楷書(魏晉) → 行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漢字演化各階段的特點:
1、甲骨文:商朝時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2、金文:是商周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鍾鼎文;金文有粗而寬的筆畫,點畫圓渾,金文比甲骨文更規范。
3、大篆:西周晚期,金文形體趨向線條化,筆畫比較整齊、勻稱。
4、小篆:李斯按照秦國的文字標准,對漢字進行整理簡化,在全國推行,這種新字體叫小篆。
5、隸書:篆書筆畫圓轉,符號性顯然大加強。小篆文字規范了,但書寫不方便,民間流行一種更簡單的字體,叫隸書。
6、楷書:漢朝後期,隸書又演變為楷書。字形結沒有什麼變化,書寫更為簡便。
7、草書:草書特徵是筆畫連帶、結體簡約、字形奔放。
8、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比楷書簡便,且比草書易辨認。
『叄』 漢字的演變過程(圖片)急啊………………!!!!!!!!!
各種文字演變如下:
『肆』 中國漢字演變過程圖片演示
幾千年來,漢字一直處於發展變化之中。經常性的、不間斷的演化,造成了商代甲骨文與今日楷書漢字之間的巨大形體差異。其間可以以秦國篆隸為分水嶺劃分為古文字和今文字兩個大的階段。
一、古文字階段從時間上來講包括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國文字和秦系文字。
二、今文字即隸楷階段的漢字,從漢代一直延續至現代。
漢字從甲骨文到現代的楷書,從古文字到今文字的演變以及古、今文字內部各個階段的變革,可以總結出幾條明顯的演變規律:簡化、聲化、規范化。演變過程可歸納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隸書、草書、行書(漢)→楷書(魏晉)。
(4)文字演變圖片擴展閱讀:
漢初文字承接秦制,秦隸結構日漸簡化,線條日漸勻稱,筆勢的波磔日漸規整,也就逐漸形成了漢隸。隸書是兩漢的主要通行字體,用於莊重嚴肅的場合,而在人們起草文件和通信中則多使用草書這種簡便字體。到東漢晚期,在隸書和草書的基礎上形成了行書,大約在漢魏之際,又在行書的基礎上產生了楷書。經過魏晉二百年左右的時間,楷書最終確定了它的統治地位,而行書也演變成為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行書書寫速度快,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認,因此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與此同時,草書更為簡化,更不易辨認,唐代以後,完全成了一種供欣賞的藝術品。
參考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古今漢字的演變
『伍』 漢字的演變過程圖只要一個圖 不要語文書上的
漢字演變是由簡到繁,再由繁到簡的。
簡體:古人在剛發明文字的時候都是粗糙的拼寫,文字量也不多,所以顯得簡單。
繁體:但到了後來發現有很多詞語無法用一個簡單的字來形容,就用了非常復雜的拼接技術。如:來形容灰塵的『塵』字,他在戰國時候的寫法,是三個「鹿」字構成品字形,再在上面「鹿」的兩旁各加一個「土」字。這是一個會意字,意思是群鹿飛奔,塵土飛揚。就造字來說,這個字是造得很形象的;可是一個字要寫三十九筆,在當時的書寫條件下,簡直是一場苦役。
再到簡體: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個逐步簡化的過程:先是去掉一個「土」字寫成了「」,後來又去掉兩個「鹿」字寫成了「塵」;即使簡化到這種程度,人們還是不勝其「繁」,民間又出現了俗體字「塵」。今天,這個字已經成為我們的簡化字。「小土為塵」,何等聰明!
圖示:
『陸』 漢字演變的詳細過程的圖片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A%BA%D7%D6%B5%C4%D1%DD%B1%E4%B9%FD%B3%CC%CD%BC%C6%AC&in=3928&cl=2&cm=1&sc=0&lm=-1&pn=1&rn=1&di=2082246768&ln=505&fr=
『柒』 漢字的演變過程(圖片)是怎樣的'
各種文字演變如下:
『捌』 漢字的演變要圖片!!!急急急!!!!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
(1)漢字的起源。漢字源遠流長。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碩果僅存的一種方塊表意文字。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會晚期,漢民族先民在各種器物上刻畫的符號,漸漸演變成為漢字。漢字起源於圖畫,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讀出來的圖畫,稱為「文字圖畫」。象形字越來越符號化,逐漸脫離圖畫,形成漢字。
(2)漢字演變的基本脈絡。漢字在長期演變的過程中,經歷了由商周的甲骨文發展到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的脈絡演變發展。
(3)漢字的演變趨勢。漢字的演變總趨勢是由繁到簡,漢字字形字體逐步規范化、穩定化。漢字形體演變的過程可以分為古文字和隸楷兩大階段。在古文字階段,漢字形體演變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書、秦隸。在隸楷階段,漢字形體演變的序列是隸書、楷書。隸書盛行於漢代。魏晉時期是隸書向楷書的過渡階段。楷書盛行於隋唐。隸書、楷書是正式字體。在隸楷階段,還出現了輔助書體──草書和行書。
小篆使每個字的筆畫數固定下來;隸書構成了新的筆形系統,字形漸成扁方形;楷書誕生以後,漢字的字形字體就穩定下來了,確定了「橫、豎、撇、點、捺、挑、鈞、折」的基本筆畫,筆形得到了進一步的規范,各個字的筆畫數和筆順也固定下來;由多行書寫產生出來的排列整齊的要求,使字形變化、筆畫的長短、粗細被約束在方框內伸展,筆畫分布的部位和疏密也受到制約,字形結構講究平衡對稱。楷書出現使漢字的方塊化定型了,漢字的字體演變成熟了,一千多年來楷書一直是漢字的標准字體。這是漢字字體演變的主流。輔助性字體草書和行書的發展過程是漢字字體演變的支流。
漢字的構成主要有三種方法:
象形法
這是形成漢字的最早方法,因此創造了最原始的文字,例:「日」寫成,「月」寫成,水寫成,牛寫成等等。這些象形字經過逐漸的演變,到後來都改變了原字的形體,變成了後來方正的字體,有的筆畫減少了,有的筆畫增添了,由不規則變成了有規則的字體。
會意法
象形字比較容易看出造字的道理,但它們不能表達抽象的意思。古人便創造了另一種造字法——會意法。就是用不同的符號或借用「象形字」加上一些符號來表達一個抽象的意思。例:「明」字寫成,意為「日」和「月」帶來光明。「旦」字寫成,(意為太陽出地平線而升起。
形聲法
象形字和會意字都能從字形上看出字的意義,但卻不能讀出聲音。因此又創造了形聲法來造字。把表示聲音的聲旁和表示意義的形旁搭配起來,組成很多新字。例:「爸」字是表音的「巴」字和表形的「父」字的結合;「芭」字是由「巴」和「++」搭配而成。這樣文字越造越多,據統計,形聲字占漢字的90%左右。漢字的形成和發展,成為人們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適應了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