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曹操真是聽了劉備的讒言才殺了呂布的
呂布是三國第一猛將;呂布出場時是丁原義子,因丁原反對董卓,呂布一時殺敗董卓,但後來被李肅用赤兔馬和財物收買而殺掉丁原投奔董卓,與董卓結為父子,也因此被張飛稱為三姓家奴。
最後這三人的謀算,可以說都成功了;曹操順利殺了呂布,還招降了呂布麾下大批人馬,典型的如張遼,實力大為增強;而劉備也還算成功了;而其實最成功的,應該還數呂布這個「匹夫」了;當然,這其中的陰謀計較,可能還遠不止如此吧。
② 求翻譯:姦邪進讒言,左使殺人者;上言宰執大臣沒政才德者
摘要 姦邪進讒言的意思就是姦邪的小人進諫不忠的言論
③ 歷史上有哪些忠臣因為宦官的讒言而死
趙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秦朝時期的著名宦官。趙高是趙國人,出身卑微。其父因犯重罪,不僅自己被處以宮刑,而且也連累其母罰沒為官家奴婢,後來
其母與人野合而生下趙高。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大規模充實後宮,嬪妃多達萬人。龐大的後宮需要眾多的服務人員,閹割去勢的宦官由此廣泛使用於宮廷,宦官制度逐步完善。當時為了補充後宮服役者的隊伍,一些戰敗國的宦官也與宮中美女一樣作為「戰利品」歸入秦朝宮廷。趙高就是在秦滅亡趙國後,作為閹宦被擄入秦的。由於他身體強壯,又粗通法律,很快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被任命為中車府令。
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東郡落下一塊隕石,上書「始皇帝死而地分」幾個大字。不久,秦始皇的使者從關東夜經華陰時,突然有人持玉璧攔住使者說:「秦始皇今年將死!」然後放下玉璧倏然而去。連續發生的不測之事,使秦始皇深感不安,急忙命人占卜,卦辭說只有外出巡遊方可化凶為吉。秦始皇聽信了術士之言,於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出京巡遊,次子胡亥及丞相李斯陪同左右,趙高以負責皇帝乘輿的中車府令身份隨駕出行。當車駕行至平原津(今山東平原縣南)時,秦始皇突患重病。他自感時日無多,急令趙高給長子扶蘇發詔書,讓其把所屬部隊交由大將蒙恬掌管,然後迅速趕往咸陽辦理後事並繼承皇位。詔書尚未送出,時年五十歲的秦始皇即病亡於沙丘平台(今河北廣宗縣西北)。丞相李斯認為貿然宣布秦始皇的死訊恐怕會引發全國的混亂,決定秘不發喪,而命令車騎加快向咸陽進發。
「秘不發喪」為趙高實施偷梁換柱的冒險計劃創造了難得的機會。他深知為人正直的長子扶蘇一向對自己不屑一顧,手握兵權的大將蒙恬又與扶蘇關系親密,蒙恬的弟弟蒙毅更在言談舉止間時常流落出對自己的厭惡。相反,胡亥卻跟隨自己學過書法與法律,一旦胡亥能夠繼位,自己必將得到重用。趙高思來想去,決定冒險扣留秦始皇遺詔,進而謀劃胡亥繼位,以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為了達到目的,趙高首先鼓動如簧之舌爭取到大權在握的丞相李斯的支持,然後與李斯、胡亥一道,詐稱始皇遺詔,立胡亥為太子,並惡毒地偽造了令扶蘇與蒙恬自殺的遺詔。為人忠厚的扶蘇與三代功臣蒙恬接到詔書後被迫自殺,稀里糊塗地成了趙高「沙丘之謀」的犧牲品。
偷梁換柱得逞後,趙高以勝利者的姿態回到了咸陽,隨後向天下宣布了秦始皇駕崩的消息,胡亥宣布即皇帝位,稱秦二世。趙高作為擁戴秦二世上台的頭號功臣,理所當然受到了胡亥的寵信,被任命為中書令,身居列卿之位,成為朝中的實權人物。為了堵住眾大臣與諸皇室公子對矯造詔書的懷疑與不滿,趙高與胡亥對眾人展開了殘酷無情的誅殺。繼扶蘇、蒙恬之後,蒙毅、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等大批功臣都紛紛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處死,而且還有難以數計的人被株連。與此同時,趙高與秦二世對皇室諸公子、公主也不放過,十二位公子「戮死咸陽市」,「十公主死於杜」,公子將閭在被逼自殺前仰天大呼「我無罪」,然後與其兄弟三人流著眼淚拔劍自殺。自此以後,大臣凡是進諫者均以誹謗罪論處,更有甚者,百姓面色不好也要治罪。整個國家,人人自危,天下處於一片恐怖之中。
每殺死一名大臣,趙高便安插自己的親信補缺,很快許多要職都為趙高的親信所把持。在趙高的愚弄下,本來安於享樂的秦二世更加縱情酒色、怠於政事,進而為趙高胡作非為、欺上瞞下創造了有利條件。此時朝廷統治腐敗,百姓的賦斂、徭役相當沉重,加上阿房宮之類龐大工程的修建更使民窮財盡,陳勝、吳廣起義隨之暴發。可秦二世在趙高的蒙蔽下對岌岌可危的局勢一無所知,繼續過著花天酒地的腐朽生活。
秦二世荒淫愚昧,而手握重權的丞相李斯還是清醒的。李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及其後建立封建中央集權的過程中,立下了不少功勞,因而備受秦始皇的重用。李斯又是「沙丘之謀」的參與者,秦二世對他頗為寵信。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後,李斯基於對秦朝統治的忠心,曾多次上書進諫但毫無成效。趙高一方面擔心秦二世了解朝局後會追究自己的責任;另一方面也將李斯視為其專擅朝政的唯一障礙,因而便把矛頭對准了他。對秦二世的性格了如指掌的趙高設計了一個陷害李斯的絕妙圈套。他先對李斯說,如今盜賊猖狂,我很想勸諫皇上,但因為皇上深居皇宮,我沒有勸諫的機會。李斯也表示自己很想找機會勸諫皇帝。趙高表示他負責給李斯製造勸諫的時機。於是,趙高特意找一些秦二世玩興正高、最煩人打擾的時機讓李斯進諫,如此再三,二世開始與李斯產生了嫌隙。趙高見時機一到,就誣蔑李斯因未能分土稱王而心存不滿,誣蔑李斯的兒子與陳勝等起義軍有關連。秦二世偏聽偏信,趙高又操縱了對李斯的刑訊過程,最終如願以償地把李斯父子腰斬於刑場,李斯三族以內的人也因受株連而被盡殺。
趙高殺死李斯後,官拜中丞相,事無大小都由趙高裁決。起義軍距咸陽已不足百里時,秦二世才認識到形勢的嚴峻。他任少府章邯為統帥,率在驪山服徭役的二十萬刑徒強行編入軍隊,用以鎮壓起義軍。這些缺乏訓練,又深懷不滿的刑徒們一擊即潰,章邯率軍投降,秦王朝的武裝基本瓦解。
面對秦王朝即將垮台的危險局面,當權者趙高不僅不思挽救之策,反而想乘勢取秦二世而代之,進而體驗一下帝王之尊的榮耀。為了檢驗群臣對他篡位的態度,他導演了一出歷史上有名的「指鹿為馬」的丑劇。
有一天朝會,趙高牽來一隻鹿獻給二世,並說這是馬。二世以為趙高開玩笑,詢問左右大臣。大臣們懾於趙高的淫威,有的說是馬,有的沉默,也個別的說是鹿。事後,趙高把說鹿的大臣都殺死了。從此,趙高指鹿為馬、顛倒黑白的伎倆層出不窮。
農民起義已嚴重危及到秦朝的統治,怠於政事的秦二世對此有所察覺,對長期專權的趙高產生了不滿。壞事做盡的趙高害怕二世追究他的過失,決定先下手為強,利用自己掌握的宮內外大權派親信強迫秦二世自殺,然後操縱政局,欲立秦二世之子公子嬰為秦王。
秦王嬰認識到趙高的險惡用意,經過周密的策劃,在趙高督促其到宗廟受璽的時候,令早已埋伏好的手下人揮劍殺死了趙高,結束了趙高罪惡滔天的一生。隨後子嬰素車白馬,手捧玉璽向劉邦投降,至此秦朝滅亡。
(2)東漢宦官與「黨錮之禍」
東漢是中國歷史上宦官最為猖獗的時期之一,而且其特點相當明顯,即宦官在皇帝與外戚斗爭的夾縫中逐步增強自身的勢力進而把持朝政。東漢宦官專權開始於十歲即位的漢和帝時期。此後的歷代東漢皇帝都是年幼即位,其中最小的殤帝即位時剛滿百日,桓帝即位時年齡較大,但也不過十五歲。每當小皇帝上台,因其年幼無知,國政往往操之於母後之手,而母後當權又往往依賴於外戚,從而造成外戚專權的局面。當皇帝長大成人後,自然想親政收權,而這必然形成與外戚之間的利益沖突。在皇帝與外戚的斗爭中,皇帝因幼長深宮,
勢單力孤,所能依靠的大致也就是朝夕相處的宦官,而宦官一旦幫助皇帝取得大權,又會居功自傲,進而專權擅政。東漢宦官勢力較為猖獗的時期是漢桓帝消滅外戚梁冀集團之後。由此而直至東漢滅亡,宦官專權擅政,排除異己,並製造一次次黨錮事件,不僅敗壞了朝政,而且加深了政治的黑暗。
梁冀是東漢後期著名的外戚。他的兩個妹妹都曾先後被立為皇後,沖帝、質帝、桓帝也皆由梁冀策立為帝。梁冀把持朝政,一手遮天,其跋扈之氣焰無以言表,皇帝反而成了無權的傀儡。漢桓帝即位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極力想擺脫其尷尬的境地,並與唐衡、單超、徐璜等五個宦官歃血為盟,決心除掉梁冀。唐衡、單超等五人在皇帝的支持下,經過周密策劃,調動羽林軍千餘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梁冀的住宅。梁冀與其妻畏罪自殺,其家族成員及黨羽賓客大多被殺。單超、唐衡、徐璜、具瑗等五人因誅殺梁冀有功,在一日之內同被封侯,食邑自二萬戶到一萬三千戶不等,時人並稱「五侯」,朝政也隨之為其壟斷。
在以後的幾年中,「五侯」任人唯親,其親屬族人不僅多數陞官,而且依仗其權勢,排斥異己,為所欲為。如徐璜之侄看上了李氏女子,遭拒後竟然率官吏闖入李家,搶走此女戲射殺之。東海相黃浮依法處理,反而受到了桓帝的刑責。「五侯」權勢日大,驕橫日甚,進而對皇權構成威脅。漢桓帝趁具瑗之兄犯罪之機,痛加裁抑,下詔貶具瑗為都鄉侯,單超、唐衡等人也因此受到牽連,紛紛遭貶,五侯專權告一段落。
「五侯」失勢後,侯覽、蘇康、管霸等又成為新的一輪炙手可熱的宦官。他們與五侯一樣把持朝政、盤剝百姓、任人唯親。宦官們的親屬及其黨羽占據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職,而大多數太學生及地方儒生的仕進之路由此被堵塞,朝政日趨黑暗,時人稱:「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面對宦官專權的局面,以正直官員李膺、陳蕃為首,形成了一股討論時政、品評人物的「清議」潮流,並與宦官集團展開斗爭。李膺時任司隸校尉。宦官張讓的弟弟張朔貪殘無道,以殺孕婦取樂,李膺將其逮捕後處死。宦官們因為懼於李膺的威勢,行為收斂了不少,連休假時也不敢走出宮門。但心狠手辣的宦官自然不會就此善罷甘休,而是時刻尋找除掉李膺這個眼中釘的機會。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河南術士張成縱子殺人,李膺將其處死。張成曾給桓帝占過卦,與宦官也頗有來往。張成的弟子與宦官勾結,誣告李膺與太學生串通一氣,誹謗朝廷。盛怒中的桓帝下令逮捕了李膺等二百餘人,並在全國各地懸賞捉拿李膺的黨人。宦官們趁機公報私仇,亂捕良民,一時間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但有些「黨人」自請入獄,聲援李膺等人。太尉陳蕃因為上書為李膺鳴不平,而被皇帝罷官。城門都尉竇武及尚書等人也上書為李膺喊冤。桓帝迫於壓力,於公元167年赦免了李膺等二百餘人,但終生禁錮鄉里,不得為官。這就是東漢時期的第一次黨錮。
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漢桓帝死後,竇太後及其父竇武迎立漢靈帝即位。當時靈帝年僅13歲,竇太後臨朝稱制,大將軍竇武與太傅陳蕃扶持左右。竇武與陳蕃都對宦官專權深惡痛絕,因而密謀鏟除宦官。在竇太後的支持下,他們殺死了在朝中專權宦官管霸、蘇康二人。竇武還曾計劃除掉大宦官曹節等人,但因事機不密被宦官們知悉。曹節等人見勢不妙,急忙率人入宮劫持漢靈帝和竇太後,並假傳聖旨,派兵捉拿竇武。竇武慌忙避入軍營。宦官曹節、王甫等人糾集千餘兵馬圍攻竇武,最終斬殺竇武及其宗親、賓客,竇太後隨之被囚禁。陳蕃得知曹節等宦官矯詔捕殺竇武的消息後,不顧年老體弱,召集屬吏和學生八十餘人持刀沖入承明門,正被捕殺竇武回宮的宦官王甫遇到。陳蕃因寡不敵眾而遭殺害。
竇武、陳蕃被害後,宦官自行封賞、加官晉爵,完全控制了東漢的朝政。靈帝即位之初年少無知,重任宦官。成人後又耽於享樂與斂財,宦官們投其所好,朝政之混亂與腐敗可以想見。宦官侯覽的母親及其家人在其家鄉山東無惡不作,山東名士張儉上書彈劾。氣急敗壞的侯覽指使無賴朱並誣告張儉與同郡二十四人結黨,圖謀造反。不明所以的靈帝下詔追捕張儉等人。張儉逃亡途中受到了多人的收留然後成功出塞。宦官們藉此大肆捉拿張儉黨人,凡是幫助張儉逃跑的人都被列入黨人的行列,受牽連者甚眾。
在第一次黨錮事件中倖存的李膺在張儉事發後,沒有接受親朋的勸告而坦然受難,被捕後死於獄中,其子弟、親戚全部削職為民。此外,杜密、虞放等百餘官員及名人被誣殺,受牽連而被流放、禁錮、處死者多達六七百人。其後,宦官們又幾次興風作浪追捕黨人,黨人之獄遍及全國,形成了東漢時期的第二次黨錮之禍。
其後,宦官把持下的東漢統治更加黑暗。朝臣上書指責宦官圖謀不軌,昏庸的漢靈帝竟不知何為「不軌」。在靈帝身邊隨時侍從左右的中常侍有張讓、趙忠等十二人,舉其大數稱「十常侍」。他們參預覽閱朝臣章奏,把持朝政,而靈帝卻心甘情願地受制於宦官,公然覥顏稱:「張常侍(張讓)乃我公,趙常侍(趙忠)乃我母。」皇帝與宦官一道盤剝百姓、賣官鬻爵,朝政日益腐敗,最終釀成了東漢末年的黃巾大起義。
④ 求翻譯:姦邪進讒言,左使殺人者;上言宰執大臣沒政才德者
姦邪小人進讒言,左讓殺人者;上說宰執大臣沒政治道德才能的人
⑤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這是詩人對晏子的贊賞還是批判
梁父吟的原文是這樣的:
步出齊東門,遙望盪陰里。
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
其中,「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是稱贊被晏子計殺的三大將,而非稱贊晏子的。
相反,作者對晏子的態度是譏諷甚至是批判的。
一朝被讒言(是誰向君王進的讒言?),
二桃殺三士(是誰在用計殺人?)。
誰能為此謀(什麼人能想出這么XX的計謀?),
相國齊晏子(不就是那個權傾朝野的相國晏子咯。)。
⑥ 曾參殺人原文與解釋
《曾參殺人》原文: 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 《曾參殺人》譯文: 在孔子的學生曾參的家鄉費邑,有一個與他同名同姓也叫曾參的人。有一天他在外鄉殺了人。頃刻間,一股「曾參殺了人」的風聞便席捲了曾子的家鄉。 第一個向曾子的母親報告情況的是曾家的一個鄰人,那人沒有親眼看見殺人兇手。他是在案發以後,從一個目擊者那裡得知兇手名叫曾參的。當那個鄰人把「曾參殺了人」的消息告訴曾子的母親時,並沒有引起預想的那種反應。曾子的母親一向引以為驕傲的正是這個兒子。他是儒家聖人孔子的好學生,怎麼會干傷天害理的事呢?曾母聽了鄰人的話,不驚不憂。她一邊安之若素、有條不紊地織著布,一邊斬釘截鐵地對那個鄰人說:「我的兒子是不會去殺人的。」 沒隔多久,又有一個人跑到曾子的母親面前說:「曾參真的在外面殺了人。」曾子的母親仍然不去理會這句話。她還是坐在那裡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線,照常織著自己的布。 又過了一會兒,第三個報信的人跑來對曾母說:「現在外面議論紛紛,大家都說曾參的確殺了人。」曾母聽到這里,心裡驟然緊張起來。她害怕這種人命關天的事情要株連親眷,因此顧不得打聽兒子的下落,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關緊院門,端起梯子,越牆從僻靜的地方逃走了。 以曾子良好的品德和慈母對兒子的了解、信任而論,「曾參殺了人」的說法在曾子的母親面前是沒有市場的。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確實的說法,如果說的人很多,也會動搖一個慈母對自己賢德的兒子的信任。由此可以看出,缺乏事實根據的流言是可怕的。 寓意 這則寓言告誡人們,應該根據確切的事實材料,用分析的眼光看問題,而不要輕易地去相信一些流言。 【曾參殺人】參見人事部·冤怨「讒言三及」、倫類部·親眷「曾參殺人」。唐元稹《寄樂天二首》之一:「唯應鮑叔猶憐我,自保曾參不殺人。」
⑦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的典故
源於《晏子春秋.諫下二》,比喻借刀殺人。
⑧ 讒言的意思是
讒言
chányán
〖calumny;slanderoustalk〗誹謗或挑撥離間的話
不可輕信讒言
讒
(讒)
chán
在別人面前說陷害某人的壞話:讒言。讒害。讒佞。進讒。信讒。
⑨ 李白古詩大全
1、《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譯文:北城門外青山橫亘,東城之外白水環繞。在此地一分別,你就要像孤蓬一樣萬里飄泊了。白雲飄浮不定如遊子心意,太陽緩緩落山像我依依不捨的感情。彼此揮手,從此別離;蕭蕭馬鳴,不忍分別。
2、《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譯文:皎潔的月光灑到床前,迷離中疑是秋霜一片。仰頭觀看明月呵明月,低頭鄉思連翩呵連翩。
5、《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譯文:天門山從中間斷裂是楚江把它沖開,碧水向東浩然奔流到這里折回。兩岸高聳的青山隔著長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葉孤舟像從日邊駛來。
6、《行路難·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譯文:金杯里裝的名酒,每斗要價十千; 玉盤中盛的精美菜餚,收費萬錢。胸中郁悶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劍環顧四周,我心裡委實茫然。
想渡黃河,冰雪堵塞了這條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風雪早已封山。像呂尚垂釣溪,閑待東山再起; 又像伊尹做夢,他乘船經過日邊。
世上行路呵多麼艱難,多麼艱難; 眼前歧路這么多,我該向北向南?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里浪; 高高掛起雲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⑩ 漢武帝因讒言錯殺太子,猛然醒悟後,憤怒的他是如何復仇的呢
漢武帝因讒言錯殺太子,猛然醒悟後,憤怒的他是如何復仇的呢?說到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統治者就一定要提到漢武帝劉徹,他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他政治制度和對後世的安排使漢朝延續了400年的統治時間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統一王朝。他的一套政治體制和經濟制度為後世的統治者所沿用。當年漢武帝雖然如此英雄和豪邁,可是到了暮年的時候卻還是變成了凡人,他開始產生各種擔憂,擔心死亡,擔心篡位,因此變得疑神疑鬼的,性格反復喜怒無常。
最終漢武帝以「構陷儲君、大逆無道」為理由,直接滅了江充三族。為祭奠太子英靈,他將蘇文燒死在橫橋之上,並把當時功績最高的莽通處死。可是無論如何太子的生命都回不來了。漢武帝在後世也被人評價史家贊譽的「文景二帝」實乃無名之輩,守舊之君,原因是跟在前人後面,「蕭規曹隨,偏於保守,沒有創新。」倒是漢武帝雄才大略,開拓劉邦的業績,晚年自知奢侈、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詔,不失為鼎盛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