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字圖片 > 徐氏圖片文字

徐氏圖片文字

發布時間:2022-02-10 02:47:45

A. 2016蕉嶺徐氏祭祖

剛好我有蕉嶺徐氏祭祖照片
http://www.szm56.com/news/164DB.html
http://www.szm56.com/news/163IE.html

B. 徐氏的起源

一、源於嬴姓,以國名為氏。遠祖可追溯到五帝時代金天氏少昊(嬴姓)。少昊重孫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於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縣北。

二、源於嬴姓,以部落為氏。周朝初期,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監叛亂之後,裂分殷商遺民六個氏族與魯公,其中有徐氏族。

三、源於改姓而來。

1、北魏時,居住在今寧夏賀蘭山地區和甘肅慶陽地區的氐族中,有徐姓人。但這些徐姓人到底是出自嬴姓還是後來氐族人自行改姓,現在已經無法考證。

2、蒙古族改徐姓:蘇密爾氏,世居克什克騰、大黃山,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多冠漢姓為徐氏。兀蘇德氏,源自蒙古旭烈兀部,後多冠漢姓為徐氏。明初蒙古族人七十五,歸附明朝,被明成祖朱棣賜漢姓為徐晟,其子孫稱徐氏。

3、朝鮮族改徐姓:唐朝百濟國王子扶余隆,改漢姓為徐姓。清朝,居於今俄羅斯加斯西湖口的高麗族人,皆改漢姓為徐氏,為今朝鮮族徐氏來源之一。

4、滿族改徐姓:清朝滿洲八旗舒祿氏、徐吉氏、舒穆祿氏等氏族集體改姓徐,後成為東北地區的徐姓滿族。

(2)徐氏圖片文字擴展閱讀

徐氏名人

1、徐伯(生卒年不詳),齊郡(今山東臨淄)人。西漢著名的治水專家、水利學家。當時,漢武帝採用了大臣鄭當時的建議,命工程水利專家徐伯測量地形,發兵卒數萬人開掘了漕渠,灌溉農田。徐伯作為一個水利工程專家,有著豐富的治水經驗。

他不負漢武帝所望,飽經風雨,任勞任怨,於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親自主持了漕運的開鑿工程。從測量、制圖到動工,他都躬身實踐,身體力行。為了工程早日竣工,他不分晝夜巡行於穿渠之處,躬身勞作,豎立表記,確立地點、踐線,選定了渠線和渠壩高程。

2、徐世勣

李勣(jì)(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人。唐朝初年名將,與衛國公李靖並稱。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他早年投身瓦崗軍,後隨李密降唐。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

他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兩擊薛延陀,平定磧北。後又大破東突厥、高句麗,成為唐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他出將入相,功勛卓著,被朝廷倚為干城,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歷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師等職,累封英國公。

3、李敬業

李敬業(636年—684年),又名徐敬業,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人,唐朝官員、將領。司空李勣之孫,梓州刺史李震之子,因父早死,直接承襲祖父英國公爵位。李敬業是唐睿宗時反太後武則天臨朝稱制而起事的領導者。

C. 尋根四大方式,徐氏一定要知道

第一步,必須搜集到相關資料
1、先祖遷居前居住地的確切記載(家譜記載或口頭流傳,如果是做官遷來的可以查看當地地方誌史書記載)
2、始遷祖的名、字、號、排行字型大小,始遷祖生卒年月及相關生平事跡,典故。(始遷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號和有無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輩;
4、始祖的相關資料(始祖其他旁證資料,如哪個郡望,和誰是本族);
5、家族的遷徙史(如遷徙年月,還有遷徙的故事傳聞)。
6、始祖和所修現有家譜的年代。
第二步:怎麼搜集尋根資料?
1、有家譜的查看家譜,一般家譜的記載最清楚。
2、沒有族譜的,查看祖墳墓碑文字 ,特別是始遷祖的墓碑,大都能發現一些有價值的資料。尋根找認親,認親幫你尋根
3、沒有族譜也沒有碑記的,只能多問問族中老人,認真記錄他們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輩、故鄉風物人情、故事傳說等;盡可能的和老人交談了解,並把這些珍貴的資料通過各種方式記錄下來保存。
4、查看家裡有沒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產契約,可以大致考查出始遷祖的名字,和所處的時代。
第三步:尋根信息的對接和確認

尋根信物並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譜記載的、口頭流傳的祖先名號、祖墳祖墓這些尋根信息,通過網路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認對接的這些信息,沒有相似點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尋根信息越詳盡,尋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對於始遷祖的來源地名,因為在不同年代記載的方式不一樣,比如多少都、什麼府、郡之類的,可以根據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縣志,尋找到詳細的精確位置,再對照如今的地圖進行確認,也可以根據當地的人加好友咨詢。尋根找認親,認親幫你尋根
第四步:尋根的方式和實地考查
把以上這些東西收集得越豐富越好,然後在網上尋找宗親網、姓氏網,發布尋親信息。也可以在當地論壇發帖,再或者搜索加入當地QQ群,尋根找認親,認親幫你尋根進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親交流,
也可以在一些族譜資料庫平台網站搜索,比如家譜國際雲服務平台,可以很方便查找。在網上聯繫上祖居地宗親後,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關情況;當大量資料能夠確認對接上以後,可以到祖居地實地走訪。
在根據祖籍族譜記載,找出是否有外遷人員,與始祖資料是否一致來進行確認。

D. 求清朝徐姓進士名單

1、徐繼畲

徐繼畲(shē)(1795年12月4日—1873年3月30日),晚清名臣、學者,《紐約時報》稱其為東方伽利略。字松龕,又字健男,別號牧田,書齋名退密齋,山西代州五台縣(今山西省忻州市)人。

道光六年進士,歷任廣西、福建巡撫、閩浙總督、總理衙門大臣,並為首任總管同文館事務大臣。徐繼畲是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的偉大先驅之一,又是近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文學、歷史、書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

著有《瀛寰志略》、《古詩源評注》、《退密齋時文》、《退密齋時文補編》等。

2、徐元文

徐元文(1634年-1691年),字公肅,號立齋,江蘇崑山人。探花徐乾學、徐秉義之兄,兄弟三人皆官貴文名,號稱「崑山三徐」、齋號「集義居」。

順治十六年(1659年)進士第一,順治帝稱徐元文為「佳狀元」,賜冠帶、蟒服、乘御馬等,授翰林院修撰。康熙十八年,出任修《明史》總裁,薦萬斯同入史局。升國子監祭酒,充經筵講官。

康熙稱贊他:「徐元文為祭酒,規條嚴肅,滿洲子弟不率教者,輒加撻責,人人敬畏。後人不能及也。」後任左都御史,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翰林院掌院學士。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尼布楚條約》簽訂後的隔年,清廷為建立界碑,用漢、滿、蒙、拉丁、俄五種文字將條約刻於碑上。

刻碑漢文由徐元文根據《實錄本》潤飾寫定,前有徐元文所寫序言。《清朝通志》、《清朝經世文篇》、《中俄約章會要》所載即為徐元文漢文本,一共有六條。

徐元文與其弟徐乾學、徐秉義都是進士出身,很有名望,號稱「崑山三徐」。顧炎武曾勖勉徐元文:「有體國經野之心,而後可以登山臨水;有濟世安民之略,而後可以考古論今。」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江南江西總督傅拉塔彈劾徐乾學及其弟徐元文不法之事共十五款,被解職。閏七月二七日「驚悸嘔血而死」,享年五十八歲。著有《含經堂集》、《得樹園詩集》。

3、徐世昌

徐世昌(1855年—1939年6月6日),字卜五,號菊人,又號弢齋、東海、濤齋,晚號水竹村人、石門山人、東海居士。

直隸(今河北)天津人。其曾祖父、祖父在河南為官居,出生於河南省衛輝府(今衛輝市)府城曹營街寓所。

徐世昌早年中舉人,後中進士。自袁世凱小站練兵時就為袁世凱的謀士,並為盟友,互為同道;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曾任軍機大臣。徐世昌頗得袁世凱的器重,在袁世凱稱帝時以沉默遠離之。

民國五年(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起用他為國務卿。民國七年(1918年)10月,徐世昌被國會選為民國大總統。他下令對南方停戰,次年召開議和會議。

民國十一年(1922年)6月通電辭職,退隱天津租界以書畫自娛。徐世昌國學功底深厚,不但著書立言,而且研習書法,安陽袁林的墓碑「大總統袁公世凱之墓」九個大字系徐世昌的手筆。

工於山水松竹,如《石門山臨圖帖》等。一生編書、刻書30餘種,如《清儒學案》、《退耕堂集》、《水竹村人集》等。被後人稱為「文治總統」。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6月5日,徐世昌病故,年85歲,先寄葬於天津桃園村原英國公墓,後同夫人一起歸葬於河南省輝縣市百泉鎮蘇門山下。

4、徐孺芳

徐孺芳,字蘭皋,浙江仁和縣(今屬杭州市)人。清朝官員。

順治十六年(1659年)進士,初授山西遙縣知縣,歷官至福建提學。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詞科,未取。

5、徐乾學

徐乾學(1631—1694年),字原一、幼慧,號健庵、玉峰先生,清代大臣、學者、藏書家。江蘇崑山人,清初大儒顧炎武外甥,與弟元文、秉義皆官貴文名,人稱「崑山三徐」。

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編修,先後擔任日講起居注官、《明史》總裁官、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升左都御史、刑部尚書。

曾主持編修《明史》、《大清一統志》、《讀禮通考》等書籍,著《憺園文集》三十六卷。家有藏書樓「傳是樓」,乃中國藏書史上著名的藏書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乾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孺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繼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元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世昌

E. 徐氏家族歷史和名人

歷史:

周初,以今山東郯城一帶為中心(出土有徐國遺址),建立徐國,在東夷中最為強大,春秋時為楚國所敗,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被吳國吞並。

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載,徐氏為顓頊,皋陶之後。夏禹時封伯益之子若木於徐國。從若木至徐偃王共三十二世。徐偃王攻周,被周穆王及造父擊敗。

後又封徐偃王子宗為徐子。春秋時,徐國被吳滅後,徐子的遺族以原國名「徐」為氏。 二:清代滿族姓氏舒穆祿氏改為徐氏,如徐元夢,為滿洲正白旗人。

名人:

1、徐偃王

徐偃王,嬴姓徐氏,名誕,是西周時徐國第32代國君。徐國統轄今淮、泗一帶。建都下邳(今更名為睢寧縣古邳鎮)。

周穆王末年,徐君偃好行仁義,前來歸順的東夷國家有四十多個。周穆王巡視各國,聽聞徐君威德日遠,遣楚國襲其不備,大破之,殺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百姓從之者數萬。

《後漢書·東夷傳》稱:「地方五百里」,向他朝貢的「三十有六國」。曾聯合九夷伐周。穆王因其勢大,承認其為東方霸主。後為楚所敗。在戰爭與和平之間選擇了仁義避戰。

其事載《竹書紀年》、《後漢書》、《屍子》、《博物志》、《路史》諸書。《屍子》謂:「徐偃王有筋而無骨。」《博物志》謂:「徐君宮人有娠而生卵,以為不祥,棄之水濱。

孤獨母有犬鵠蒼,獵於水濱,得所棄卵,銜以來歸。孤獨母以為異,覆暖之,遂孵成兒。生時正偃,故以為名。」

徐偃王僭越「伯」位而稱「王」之後,實質上即是與周王(天子)分庭抗禮。作為徐國的代表人物,徐偃王當之無愧是徐國文明史的奠基人、開拓者和領袖人物。

2、徐達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徐達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陽湖之戰中大敗陳友諒。次年,被任命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師攻取淮東,並於兩年後攻克平江,滅張士誠。

旋即出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

此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余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謚號「武寧」,賜葬鍾山之陰,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3、徐悲鴻

徐悲鴻(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

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於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准確把握。

並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於世。

徐悲鴻被尊稱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張發展「傳統中國畫」的改良,立足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美術,提出了近代國畫之頹廢背景下的《中國畫改良論》。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按照徐悲鴻的遺願,夫人廖靜文女士將他的作品1200餘件。

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餘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余件, 全部捐獻給國家。

4、徐敬業

徐敬業,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人,唐朝官員、將領。司空李勣之孫,梓州刺史李震之子,因父早死,直接承襲祖父英國公爵位。徐敬業是唐睿宗時反太後武則天臨朝稱制而起事的領導者。

徐敬業從小善於騎射,有才智。因父早死,直接承襲了祖父的英國公爵位,曾任眉州刺史,後坐事被眨為柳州司馬。武後廢帝唐中宗為廬陵王,立李旦為帝。

後李旦上表請辭,由武後臨朝稱制。徐敬業與其弟徐敬猷、唐之奇、杜求仁、駱賓王等人,在則天順聖皇後光宅元年(684年)九月起兵於揚州,徐敬業自稱為匡復府大將軍,領揚州大都督。

以勤王救國、匡扶盧陵王李顯復位為名出師,由駱賓王寫了著名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以號召天下。徐敬業徐志摩的士卒很快增至十多萬人。

武後剝奪徐敬業賜姓,遣梁郡公李孝逸為主帥,魏元忠為副帥統兵三十萬征討。徐敬業手下魏思溫建議直攻東都洛陽,而薛璋則勸先南進常州、潤州(今江蘇鎮江)。

徐敬業聽從薛璋意見,先南渡長江攻陷潤州,再北向與李孝逸戰於高郵,徐敬業初戰獲勝,但久戰兵疲,十一月,李孝逸以火攻大敗徐敬業軍,徐敬業逃往潤州,為部下所殺,內亂遂平。

唐貞元十七年(801年)吐蕃軍到唐朝鹽州時,吐蕃軍中有將徐舍人,自稱徐敬業後人,不忘本國,並將包括僧人延素在內的俘虜千百人全部放歸。

5、徐志摩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興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

曾經用過的筆名有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銀行學。十個月即告畢業,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

同年,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系。 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26年任光華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前身)。

大夏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

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F. 關於徐姓的歷史

一、 姓氏源流
徐氏的姓氏來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孫伯益之子若木的後裔。相傳陷帝有一個孫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有大業。大業娶少典氏女子女華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賜他為嬴姓以外,還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給他,姚女後來生了兩個兒子,其中小兒子叫若木因為他的父親有功,所以封他於徐,建立徐國。徐國歷經了夏、商、周三個朝代,都是作為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時候傳到了徐國的32世孫徐君偃,他很聰明,對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愛戴,國力不斷強大。當時周穆王喜歡雲游四方而經常不問國家大事,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於是產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於是他自稱為徐偃王,率領各國聯軍向周國進軍,周穆王知道這個消息後馬上返回京城,調兵前去鎮壓。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進了彭城一帶的山中。由於他得得民心,跟著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這座山後來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兒子宗於徐,稱為「徐子」,繼續管理徐國。春秋時期,徐國被楚國打敗,國力從此日漸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時候,徐國被吳國所滅,徐國的後裔就稱為徐氏,以國為姓,代代相傳。
徐姓源流詳介:
早在遠古時期,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主要生活著四個大的部落群體。即西部和中原的炎黃集團,也稱華夏集團;東部的東夷集團;南部的苗蠻集團;東南沿海的百越集團。徐姓的遠古始祖就是東夷集團中的重要首領少昊。
東夷集團是以鳥為圖騰的部落群體。這是因為這個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各種鳥類棲息與候鳥遷徙停留的好地方。居住在這兒的人,自然以捕鳥為食,以鳥羽為衣,處處依賴鳥類作為主要生活來源,最後發展到以鳥為圖騰崇拜。對於這一點,從夷字的本義也可看出,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夷,從大從弓,東方之人也。」由此可見,夷人善射,由此亦可推出,這個群體是以射獵為主要的生存方式。隨著對鳥的圖騰崇拜的加強,逐步開始以鳥為氏族、部落的名稱和標志,再慢慢發展成姓氏。如東夷集團的四大姓偃 (燕)、嬴、子(燕子、小鳥)、鳳 (鳳鳥),大約就是由此而來。
少昊,嬴姓,在古代典籍中,也被寫作「少皓」、「少嗥」、「少皋」,名摯(也作質),三皇五帝之一,又被稱作「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窮桑氏」。從少昊的名字中,同樣可以看出其與鳥的關系。摯,即鷙,是一種猛禽。少昊的誕生,存在多種說法,非常具有傳奇色彩。其中一種傳說是其母女節,也稱皇娥,夜夢流星人懷而有孕,生下少昊。少昊長大後,成為本氏族的首領,後又成為整個東夷部落聯盟的首領。開始時以玄鳥,即燕子作為本部族圖騰,後在窮桑即大聯盟首領位時,有鳳鳥飛至,大喜,於是,改以鳳鳥為族神,崇拜鳳鳥圖騰。不久遷都於曲阜,並將所轄部族以鳥命名,分為鳳鳥氏、玄鳥氏、伯趙氏、青鳥氏、丹鳥氏五個部族,在這五個部族之外,又分祝鳩、鵑鳩、鸕鳩、爽鳩、鶻鳩五個氏族,以及鵲雉、鶓雉、翟雉、鵜雉、暈雉五個雉氏族,春扈、夏扈、秋扈、冬扈、棘扈、行扈、宵扈、桑扈、老扈九個扈氏族,共二十四個氏族,形成一個龐大的以鳳鳥為圖騰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會。
少昊在位期間,修太昊之法,以鳥名為官名,設工正和農正,分別管理手工業和農業,以發展生產,同時,還「正度量」,即訂立度量標准,並觀測天象,制定歷法,發明樂器,創作樂曲。在他的帶領下,東夷集團得到很大發展。同時,還與炎黃集團建立了非常密切的交流關系,比如他就收留、養育了黃帝的孫子顓頊及其部族,並決定自己去世後由顓頊接任自己東夷部族聯盟首領的職務。少昊共在位八十四年,壽過百歲,也有說在位百年,去世後葬於曲阜。陵墓在今曲阜市東4公里處,呈金字塔形,底邊長28米,頂邊長9.4米,斜坡高15.2米,上面有廟。整個陵園佔地11萬多平方米,有宮門、享堂、配殿、石坊等建築組成。
少昊去世後,東夷部落聯盟由黃帝的孫子,二十歲的顓頊接掌。顓頊,號高陽氏,三皇五帝之一。自幼聰明過人,相傳十歲時便成為本部落首領,率族眾遷往東夷集團所在地,可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而率族眾遷到東夷集團所在區域窮桑一帶,已不可考,但其深得少昊信任卻是毋庸置疑的。八年之後,少昊去世,顓頊繼位,成為東夷部落聯盟的首領,不久,將統治中心遷回中原,即今河南濮陽一帶,許多東夷部落也跟著內遷。遷回中原後,顓頊又繼承了祖父黃帝原擔任的炎黃部落聯盟首領的職務,身兼炎黃與東夷兩大部落聯盟首領,大大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在位七十八年之後,年近百歲的顓頊方才去世。顓頊陵遺址在今河南省內黃縣三相庄西1.5公里處,南北長240米,東西長一百三十餘米,有寶城、享殿和廊房,始建於唐代,重修於宋代。唐、宋以來,每年春秋兩季或改元,皇帝都要遣使告祭。清宣統年間,一場龍卷風攜沙將陵園全部覆蓋。近年來隨沙丘移動,已有部分建築露出地面。
作為少昊後代的徐姓與顓頊發生關系是在顓頊之後。在所有的徐氏家譜中,徐姓的血緣始祖都是若木,若木的父親是伯益,伯益的父親是皋陶,皋陶的父親是大業,大業的曾外祖父就是顓頊
據《史記》等書記載,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一次,女修吞食了一粒燕子(玄鳥)落下來的卵而有身孕,生下一個男孩∶笠怠?大業成年後,娶華夏集團少典氏族女子女華為妻,生子皋陶。皋陶,亦名繇、皋繇、咎繇、咎陶,字庭堅。
皋陶在虞舜時期,曾擔任了掌管刑罰的士,明五刑,弼五教,使天下無冤獄,以公正、正直著稱。在農業方面,發明了耒、耜等農具,為東夷各氏族部落對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業開發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還參與了大禹的治水工程,與大禹密切合作,不爭功諉過,極力樹立大禹在民眾中的威信。雖然他在「知人」與「安民」等治國方面功勞不在大禹之下,但在舜去世時,卻積極推薦、扶持大禹登舜位,當上了中原華夏部落聯盟的大首領。大禹對他非常感激,也認為他最賢德,遂選定皋陶為自己的繼承人,並授予他處理政務的權力,准備在適當的時候禪位於他,可不久皋陶即去世,大禹很傷心,就把英(今湖北英山縣)、六(今安徽六安縣)一帶分封給他的後裔。如今,皋陶墓在六安縣城東8公里,六(安)合(肥)公路北側,為圓形土冢,周長97米,頂高6.2米,頂部平面直徑4米,墓前有碑,為清同治八年(1869年)安徽布政使吳坤修手書,墓上有黃栗樹一株,形如傘蓋。在墓東14米處,有皋陶祠,為前後兩進四合院式。由於皋陶在當時口碑極好,影響很大,後人為紀念他,亦將六安縣別稱為皋陶城,簡稱皋城。
傳說皋陶有六個兒子(一說三個),其餘幾子被封在英、六等地,後陸續建立了英、六、群舒等小王國,只有長子大費(音閉),又稱伯益,與他長期共同輔佐舜和大禹,居功至偉,被舜賜為贏姓,繼承贏姓正統,也就是當上少昊遺留下來的贏姓部落首領。自此之後,他的兄弟,繼承了偃姓,向南發展,偃姓及後來所產生的姓氏即奉皋陶為血緣始祖,而贏姓及所產生的姓氏如秦、徐、趙、黃等則奉伯益為血緣始祖,其後裔主要居留在山東南部或淮河中下游流域,或遠遷西北。
伯益,也被寫作伯翳、伯繁、柏翳、化益,或只稱益,這是因為伯本來就有老大的意思。因佐舜有功,被封於費。因此又叫大費、貫侯:由於原來少昊的贏姓氏族是以鳳鳥為圖騰,伯益被賜姓贏後,自然也就以鳳鳥為圖騰,成為贏姓正統:對於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他的名字看出,益也寫作繁,而繁據《離騷注》解釋,為「鳳皇別名也」。伯益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具有傳奇色彩和作出過卓越貢獻的英雄人物。傳說伯益通鳥語,能夠調馴鳥獸,「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這在當時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時期,是非常令人驚訝和信服的。伯益還發明了以卦占卜歲時吉凶的辦法。很年輕時,就隨父親皋陶輔佐舜,「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火燒林木,驅趕禽獸,這就能很快地開辟出大片平地,同時,草木焚燒後的灰燼又是肥料,這樣,極大地便利了氏族部落的發展和農田的開墾,大大加快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呂氏春秋》等書中,還提到諸如「伯益作井」、「化益作井」等故事。這說明,中國古代的鑿井技術是伯益發明的。鑿井技術的發明,大大擴展了古代先民們的生存空間。在鑿井技術未發明之前,先民們只有近河、湖而居,年年雨季還要受其威脅。鑿井技術發明後,先民們可以進入相對遠離河湖的廣大平原地區生存、發展。所以說,對於鑿井技術的發明,無論今天我們用什麼樣的詞彙去贊美都不為過。伯益在大禹治水過程中,也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以致於大禹治水成功後,向舜匯報時竟說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舜大為贊賞,將本氏族姚姓女子嫁給他為妻,後為他生下兩個兒子:大廉和若木,同時,還對伯益說到:「咨爾費,贊禹功,其賜而皂游,爾後嗣將大出。」舜的話果然沒錯,伯益的贏姓後裔後來分衍出徐、黃、趙、秦、江等十多個姓氏,俱尊他為血緣始祖。
大禹在位時,曾打算將首領位禪讓給皋陶,皋陶去世後,大禹又准備傳位給伯益,並在晚年授政於伯益,讓他協助自己管理所有部落、氏族事務。臨終時遺命傳位伯益。可伯益與他的父親皋陶一樣,淡於權位,在為大禹守喪三年之後,主動避讓首領位置給禹的兒子啟,自己隱居於箕山之北。啟於是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由於啟的這個行為徹底拋棄了氏族社會長期以來的「公天下」傳統,而代之以文明社會的「家天下」。為了政權的穩固和長久,有必要對堅持過去傳統的有影響和有實力的氏族勢力與著名人物進行清洗和整肅,聲望卓著的伯益自然不能倖免。據《戰國策》和《韓非子》記載,夏啟即位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待政權基本穩固後,開始進攻伯益,夏啟六年,伯益被害,據說已年過二百。為了籠絡人心,夏啟一面以隆重之禮安葬伯益,一面將伯益的二兒子若木封於徐,即今天以安徽泗縣為中心的安徽東北部、山東西南部、江蘇西北部一帶。自此之後,徐姓的脈絡開始清晰。徐姓宗族的主支由此繁衍、發展、壯大。若木,也就成了後世徐姓基本公認的血緣始祖。
若木因其父之功,夏禹時被封於徐,建立徐國,其故地在今江蘇西北部及安徽東北部。徐國歷夏、商、周三代為諸侯,周穆王時,傳至三十二世孫徐君偃。當時徐國已很強大,徐君偃便想乘穆王巡遊在外時代周稱天子。他自稱徐偃王,率各國聯軍向周進攻。穆王得此消息,乘造父駕的車,日夜兼程趕到京都,調軍鎮壓,偃王棄國出走,躲進彭城(今江蘇徐州)一帶的山中。由於他甚得民心,隨他進山的百姓數以萬計。這座山後來就叫徐山,徐州也因此得名。後周穆王封偃王兒子宗於徐(今江蘇泗洪一帶),仍稱「徐子』。春秋時徐國被楚國打敗,國力逐漸衰弱。至宗十一世孫章禹,於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0年)最終為吳國所並,其後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徐氏。
周朝初年,徐姓氏族已經比較強大,形成一個方國,史書上稱作徐方。由於與商人同屬東夷集團,因而,在周滅商後的商人反叛中,贏姓之徐即使沒參加共同行動,也必然對此表示了極大的理解與支持,這也是周初平叛後沒有分拆商人氏族的原因之所在。但隨著周朝勢力在東方的加強與鞏固,不可避免地會威脅到徐方的利益與生存。於是,徐方與周朝爆發了不止一次的戰爭,結果是互有勝負。這在先秦及後世相關文獻中都有記載。《禮記·檀弓》篇中就記錄了徐國大夫容居的回憶:「昔我先君駒王,西討,濟於河。」西討的對象必是周王朝,徐駒王可能是周初時徐國的國君,大軍已到了黃河邊,足見軍力之強。並且,徐國國君也稱王,與周王室平起平坐,這種行為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伯禽在魯時,曾不斷地去征討。《史記·魯世家》載:「伯禽率師伐之,作《費誓》,遂平徐戎,定魯。」《詩經·闋宮》篇有:「魯侯之功,……遂荒徐宅。」荒者,佔有之意,在伯禽大軍壓境之下,徐國只得南遷,遷到淮河流域。因此,徐國也被稱作淮夷、徐夷。由於屢次興兵,又被稱作徐戎。
徐國南遷後,仍然保持較強的國力,一方面,穩定周邊形勢,討伐與其不一致的國家,包括同姓的舒國或其他徐姓部落,另一方面,積極備戰。
古書中記載周昭王「南征不復」死於漢水,大致與征伐徐、楚有很大關系。到了周穆王時,正值徐偃王當政,國勢大盛。據《竹書記年》記載,穆王十三年,徐戎侵洛。另據《後漢書·東夷傳》介紹:「後徐夷僭號,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熾,乃分東方諸候,命徐偃王主之。偃王處潢池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陸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整個東方,均由徐偃王管理,徐偃王儼然可以與周王室分庭抗禮,成為東方之王。
徐偃王在徐姓歷史上,是僅次於若木的最重要祖先,這是因為在相關的歷史文獻和各徐姓家譜中,徐偃幾乎成了仁義的代名詞,導致幾乎所有的徐姓家譜,如果有「姓氏溯源」這一部分內容的話,基本上都上溯到徐偃王,倘若上溯到若木,也必然將徐偃王作為最重要的一部分來大書特書。在各類徐姓家譜中,徐偃王被認為是若木的三十一世孫,也就是說,從伯益計,到徐偃王共三十三世。
進入春秋之後,隨著周王朝的日漸衰微和政治控制力的下降,中原地區各諸侯國紛紛並起,稱雄爭霸,征戰不已,無暇南顧,而南方的楚國勢力也剛剛開始興起,尚未北上。處於這種政治真空之中的徐國,也趁時而起,兼並了周邊的一些小國家,包括同姓的舒國等,開始了自己的復興道路,並不斷與北面的齊、魯等國,南面的楚國,以至後來的吳國發生戰爭。隨著齊、楚兩國的逐漸強大和互相爭霸,徐國變成了兩國爭奪的對象。開始時,過度靠近齊國,引起楚國不滿,公元前646年春,楚人伐徐,雖有北方齊、曹等國軍隊來救,但還是失敗了。隨著桓公去世後,齊國地位和國力的下降,徐國的政治態度逐步向楚國靠攏。這又引起了北方大國晉國的不滿,但由於晉、楚兩國勢力大致相當,一時難分勝負,在這種情況下,晉國接受了由楚國逃來的申公巫臣的建議,幫助新興的吳國訓練軍隊,以牽制楚國。據《左傳》成公七年 (前584年)條記載,逐漸強大起來的吳國當年便「伐楚、伐巢、伐徐」。吳、楚在南方的爭斗拉開帷幕,徐國力求保持中立,並與吳國保持良好的關系。如吳國人北上,必須經過徐國,每當此時,徐國都熱情款待。一次,吳季札經過徐時,徐國君殷勤招待,見到季札攜帶的佩劍,十分喜歡,形之於色。等到季札回國時,徐國君已死,季札到徐國君墓前祭掃後,將佩劍掛在墓前樹上。人們不解,季札解釋說:「我知道徐君喜歡我的劍,可因為我那時是出使上國,沒能給他,但我已心許之,現在回來,人雖已故去,就掛在他墓前吧。」
徐國的這種中立態度,引起楚國的嚴重不滿。公元前538年,以楚國為首,會盟諸侯於申,會上,楚國將徐子(即徐國國君)抓了起來。那次參加會盟的有蔡、陳、許等國,還有頓、胡、沈(皆在河南安徽交界處)以及淮夷等。楚國又乘機攻克朱方。兩年之後,徐儀楚朝聘楚國(傳世有鄰王義楚(金+瑞-王),向楚國輸誠。
公元前530年,楚又伐徐,徐國的力量愈加衰弱,不得不反過來依附於楚國,以求苟延殘喘。這樣一來,又得罪了楚的宿敵齊國,公元前524年,齊便伐徐,使得徐不得不再轉過來依附齊國。第二年,徐國又與宋、邾、那等結為盟國,以抵抗吳國北侵。在楚國的強大壓力下,徐國最終投向楚國,這又大大激怒了楚的敵人吳國。公元前512年,吳派大軍伐徐,築防壅引水以灌徐國都城。城破,徐子章禹(亦作章羽),也就是徐偃王的十一世孫,「斷其發,攜其夫人」逃到楚國,楚國將其安頓在夷(今安徽亳縣東南40里的城父集)。徐國正式滅國。
徐國滅亡後,徐氏族人仍秉承以國為氏,以氏為榮。雖遭滅國之禍,然此心不改,直到數百年後的秦漢時期,又以氏為姓。
滅國後的徐姓族人,一部分繼續留在原地。一部入分吳,其中著名的如徐承還當上了吳國大夫,公元前485年曾率舟師從每上襲齊。一部分西遷和北遷,入今山東、河南、山西一帶。其餘相當部分南遷。開始時遷至余長,古名塗水,《讀史方輿紀要》言「塗水即滁河」,也就是今安徽滁縣的滁河。之後,又有一部分入渡過長江,進入蘇南、浙江、江西、湖北境內。這從當地的一些地名及出土的與徐姓有關的青銅器銘文即可看出。浙江地區的杭州附近有餘杭山,秦置餘杭縣,余與徐相通,前文已說過。湖州北有餘不溪,溪上有餘不亭,附近長興有餘干山,紹興市南有會稽山,古稱(塗土)山。湖北咸寧縣有塗水,入江之處叫塗口,均可以為證。此外,在江浙一帶還出土過若干青銅器,其中有幾件可以明確考定為(余+都-者)器,即徐器。1979年4月,江西靖安縣也曾出土過三件青銅器,可以認定為(余+都-者)器。
二、 遷徙分布
遠古時期若木被封徐國的地方在今天的安徽鳳陽縣北部,這是徐姓的最早的發源地。在此地聚居的徐氏,在徐國滅亡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大姓了。後來他們紛紛向北方遷徙。大致經過漢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在我國北方的山東、河南等地形成了多處郡望。及古代的東海、高平、東宛等地。具體的遷播時間是:秦朝以前已遷入了山東。歷史商有一個日本始祖徐福,也叫徐市,關於他渡海求不老神葯的事,在歷史上有多處記載,《史記》中的《秦始皇本紀》是這樣記載的: 「徐市,齊人,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嬴州,請地齊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之。」徐市訪不老神葯的故事,雖然在不同的史書記載中有一些出入,但卻為兩千多年以前的徐氏遷播於山東提供了有力的證明。東漢以前已有徐氏再遷播到今天的甘肅省境內。也就是說,在漢朝的時候,徐姓已經遷播於北方的廣大地區。徐姓的南遷也比其他的姓氏要早一些。據《東海堂徐氏族譜》的記載,在漢桓帝時,有一世祖徐稚遷居江西南昌; 2、世祖遷居至浙江龍游;3世祖分居於浙江、江西、江蘇等省的好多地方。二徐姓的大舉南遷是從魏晉開始的,隋唐時期在我國的南方又有了進一步的繁衍發展。宋末,徐姓人再由江西石城遷至福建的上杭、連城等地。元朝的時候,徐姓主要繁衍於廣東的豐順、梅縣、海豐等 地。總之,徐姓在秦氫漢的時候 主要分布在我國黃河下游地區,尤為山東繁衍得最為旺盛。從魏晉至唐代,徐姓主要繁衍於淮河及長江下游大部分地區,宋朝以後,已經分布於廣大江南地區了。至於我國西南地區的徐氏的大量繁衍就是宋代以後的事了。
少數民族徐姓分布:
在漢族之外的少數民族中,也有一些徐姓。除了前文所言畲族鍾姓可能為徐姓一支外,北魏時,北地氐人中有徐姓,其源是出自贏姓還是後來氐人自行改姓,已不可考。南朝時陳的大臣徐世譜即是巴族人。
徐世譜 (509—563),巴族,字興宗。巴東魚復(今四川奉節東白帝城)人。世居荊州,為主帥。勇敢有膂力,善水戰。梁末時為員外散騎常侍,領水軍,從司徒陸法和大敗侯景,封魚復縣侯,任信武將軍。通直散騎常侍、河東太守。後又以抗擊西魏功,升侍中、鎮南將軍、護軍將軍。梁敬帝時,為左衛將軍,負責水戰器具,頗有戰功。陳朝建立後,歷任特進、護軍將軍、安西將軍、盲城太守、右光祿大夫。陳文帝天嘉四年病卒。
宋朝時著名畫家徐皋是白族人,善畫魚。
遼金時土族有阻卜部,後以此為姓,並轉音為徐,後世士族亦有徐姓,為徐胡氏所改,也有為徐卜氏所改。
明朝有徐晟,為賜姓名,蒙古族,原名七十五,水樂初年歸附明朝,為人機警,以翻譯民族文字見長,深得信任。凡明初西北、北方少數民族之事,大多參與,累官至錦衣衛指揮僉事、指揮同知。
清代高麗族有徐姓,世居噶山,據《八旗滿洲氏族通志》介紹,有徐大勇,是清初歸順清朝的,為鑲白旗包衣,其曾孫徐宗順為八品通事官,徐宗孟為六品通事官。清代雲南麗江府石鼓土把總為徐氏,納西族。清朝人關後,有少數滿族人偶將自己的姓氏改為漢姓。
到了當代,除漢族之外,滿族、蒙古族、回族、壯族、苗族、朝鮮族、土族、水族、藏族、仡佬族、拉佑族、景頗族、阿昌族、布依族、鄂溫克族、侗族、哈尼族、彝族、土家族、維吾爾族、錫伯族、達斡爾族、東鄉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都有徐姓,來源也不一樣。如景頗族的徐姓為「勒托」所改,阿昌族徐姓為「喇細」所改。在當今少數民族徐姓名人中,以滿族居多,如徐劭、徐鋒、徐文源、徐甲同、徐成山、徐明謙、徐寶亮、徐欽鳴、徐桂珠、徐崇源、徐德明等。維吾爾族有徐克爾汗、朝鮮族有徐麒錫,壯族有徐寒梅、徐學洪,回族有徐忠熹、徐萬鵬、徐介眉,土家族有徐世俊,白族有徐琳等等。
徐姓當代分布情況
徐姓發展到今天,已成為中華民族排名第l1位的大姓,人口數量近二千萬之多,遍布全國各地,世界五大洲都有徐姓人的足跡。台灣徐姓主要聚居於新竹、苗栗兩個地區。大陸徐姓尤以江蘇、廣東、浙江、四川、山東、江西、安徽等省為多,上述七省徐姓約佔全國漢族徐姓人口的65。根據某些學者近年對北京、上海、陝西、四川、遼寧、廣東、福建等七個省市 174900人的抽樣調查,發現徐姓共有 2576人,占被調查總數的1.473,在被調查的1133個姓氏中居於第十四位,其具體情況是:
在被調查的24948個北京人中,有309人姓徐,占被調查總人數的1.243,在被調查的515個姓氏中居14位。
在被調查的25092個上海人中,有 1034人姓徐,占被調查總人數的4.121,在被調查的391個姓氏中居第4位。
在被調查的23795個陝西人中,有 209人姓徐,占被調查總人數的 0.878,在被調查的456個姓氏中居第 2l位。
在被調查25239個四川人中,有363人姓徐,占被調查總人數的1.438,在被調查的521個姓氏中居第18位。
在被調查25029個遼寧人中,有352人姓徐,占被調查總人數的1.406,在被調查的447個姓氏中居第12位。
在被調查25244個福建人中,有160人姓徐,占被調查總人數的0.634,在被調查的246個姓氏中居第24位。在被調查25646個廣東人中,有149人姓徐,占被調查總人數的0.581,在被調查的298個姓氏中居第37位。

參考資料:http://mem.netor.com/wjx/frame.asp?id=167&name=徐%20%20%20%20%20%20%20%20

G. 標准視力表圖全部E字的大小是多少厘米

正確答案是3厘米,2厘米,1厘米等,下面具體介紹一下:

1、Bailey和Lovie(1976)為視力表的設計制定了一系列原則,並將其應用於視力表的每一個尺寸水平。所以,視力表中唯一有意義的變數就是每行字母的大小;

2、國際標准視力表 國際標准遠視力表和我國徐氏設計的近視力表為廣大醫務工作者普遍地使用;

3、國際標准視力表是以E字為視標,其筆劃寬度與間隔均為1分視視角,視標E的邊寬為5分視角,缺口寬度為3分視角,視標排列共12行,視標的遞增率為調合集數,視力為等差級數(0.1~1.0),以小數記錄;

4、對數視力表 對數遠、近視力表是我國繆天榮在1958年提出設計的,又稱5分制對數視力表。將視力分成5個等級,視標為E字或C字、共14行。對數遠視力表,是以5米距離測試,能辨第11行,為標准視力,記以5.0。

展資料:

1862年Snellen提出由筆畫粗細相似的字母組成測試視力的表格,即字母視力表。目前最常用的是E字母視力表,視標筆畫寬度約為1分視角,字母高度、水平寬度均為5分視角,水平字母之間的寬度為4~6分視角。

參考資料:E視力表網路

H. 集解凡是徐氏義,稱徐姓名以別之

首先要說的是,這句話應該出自《史記》,但是具體是什麼版本,我不知道。這句話是此版本《五帝本紀》開篇的第一句話。「集解凡是徐氏義,稱徐姓名以別之。余者悉是駰註解,並集觽家義。索隱紀者,記也。」在這里的主要作用應該是告訴讀者後面的集解是怎麼來的,從哪裡來的。
在這里先解釋一下各個詞義:
集解:匯集諸家對同一典籍的語言和思想內容的解釋,斷以己意,以助讀者理解。
徐:這個字我不知道應該怎麼解釋,但是應該不是姓。這里採用一下南朝 宋 裴駰 《序》:「采經傳百家並先儒之說,豫是有益,悉皆抄內。刪其游辭,取其要實,或義在可疑,則數家兼列……以徐 為本,號曰《集解》。這里的徐字的意思應該是一樣的。
總體來說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這樣的:
在這個版本的《史記》中,集解都會加註姓氏名字區別開來。
希望有更多的同仁指教。在此我也說一點我自己對古文的一些看法,文字是一種通用的表達方式,很多的時候我們可能無法詳細的解釋一句話,但是卻能了解一句話所代表的含義,所以讀古文的時候我們可以理解一句話,但是不必解釋一句話,但是前提是理解不要出偏差。

I. 《徐氏醫學十六種》

首先要指出的是,你作為七級的兄弟,給的這點分數的確太少。所以。只給你這么多資料,如果肯加分,我會繼續跟進的。

古籍善本<<徐氏醫學十六種>>.
光緒丁未年清和月醫學社重校本.
上海章福記書局發行.
全套十五冊齊.
難經經釋.神農本草.傷寒類方.泗溪醫案.醫論.醫貫砭.蘭台軌范.順疾勿言等古醫學專著
這本書現在的市場價是:¥2,500.00 元/套

你再想想你的。
不過這本書比較舊,你可以看看相關的圖片。有:
http://pic1.997788.com/mini/shopstation/pic/PK/00/0001/000148/PK00014805.jpg

http://pic1.997788.com/mini/shopstation/pic/PK/00/0001/000148/PK00014805a.jpg

http://pic1.997788.com/mini/shopstation/pic/PK/00/0001/000148/PK00014805g.jpg

J. 歷史上的徐氏名人

1、徐伯:為中國的水利科學發展,為理論的總結提供了實踐基礎。當時,這條漕渠起自長安的昆明湖,中經山區,沿終南山一帶一直延續到黃河,全長300餘里。這在當時,是一項浩大工程。

由於這一巨大工程,使自關東(函谷關以東)至長安的農田得到了灌溉,保證了農業的豐收。同時,也方便了漕運。從關東至長安的漕運時間,較之過去,節省了一半的時間,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2、徐擀:漢魏間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偉長。北海郡(今山東昌樂附近)人。少年勤學,潛心典籍。漢靈帝末,世族子弟結黨權門,競相追逐榮名,徐幹閉門自守,窮處陋巷,不隨流俗。

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軍師祭酒掾屬,又轉五官將文學。數年後,因病辭職,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後又授以上艾長,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亦染疾而亡。

3、徐晃:字公明,河東楊(今山西洪洞東南)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本為楊奉帳下騎都尉,楊奉被曹操擊敗後轉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勛,參與官渡之戰、白狼山之戰、南郡之戰、關中征伐、夏侯淵平涼州之戰、漢中之戰等幾次重大戰役。

樊城之戰中徐晃作為曹仁的援軍擊敗關羽,因於此役中治軍嚴整而被曹操稱贊「有周亞夫之風」。曹丕稱帝後,徐晃被加封為右將軍。其後,徐晃跟隨夏侯尚擊敗蜀將劉封並奪取上庸。於公元227年病逝,謚曰壯侯。

4、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天主教聖名保祿,漢族,上海縣法華匯(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學家、政治家。官至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

徐光啟畢生致力於數學、天文、歷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奮著述,尤精曉農學,譯有《幾何原本》《泰西水法》《農政全書》等著書。同時他還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為17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5、徐世昌:字卜五,號菊人,又號弢齋、東海、濤齋,晚號水竹村人、石門山人、東海居士。直隸(今河北)天津人。其曾祖父、祖父在河南為官居,出生於河南省衛輝府(今衛輝市)府城曹營街寓所。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6月5日,徐世昌病故,年85歲,先寄葬於天津桃園村原英國公墓,後同夫人一起歸葬於河南省輝縣市百泉鎮蘇門山下。

閱讀全文

與徐氏圖片文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棒球帽女生圖片 瀏覽:176
很清晰的男生圖片 瀏覽:638
水桶的價格圖片 瀏覽:926
男生側顏圖片大全 瀏覽:176
中式美女手繪圖片 瀏覽:666
中國古代的衣服圖片大全 瀏覽:963
美食菜譜大全圖片簡單的 瀏覽:707
男生唯美頭像高清頭像圖片大全 瀏覽:254
微信合並轉發的圖片如何批量保存 瀏覽:592
女人今年流行什麼短發發型圖片 瀏覽:85
適合寶寶發型圖片 瀏覽:668
佳速度圖片怎麼顯示公里數 瀏覽:267
word中默認圖片 瀏覽:141
手工狐狸頭飾圖片大全 瀏覽:776
導出word圖片沒有另存為 瀏覽:914
女生漫畫可愛吸血鬼圖片 瀏覽:156
天下美女吃貨圖片 瀏覽:217
憤怒文字圖片 瀏覽:253
韓女生圖片大全圖片 瀏覽:291
狐妖男生漫畫圖片 瀏覽: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