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教禅理经典小故事
一则则生动的佛教禅理故事,可以阐释一条条人生哲理,比空洞的大道理更令人乐于接受,下面这些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佛教禅理经典小故事。
听说过有人向石头道歉的故事吗?
一个小沙弥在化缘的时候与一位农妇吵了起来,最后发展到动手打人。他扯破了农妇的衣服,农妇抓破了他的脸。后被赶来的其他和尚劝开,并把小沙弥送回了寺院。
老法师了解情况后,对小沙弥一句教训的话也没有,就张罗着在供品里找出些布料并亲自带着小沙弥去给那农妇赔礼道歉。
当然,面对专程来赔不是的师徒二人,农妇也变得通情达理了,她还在老法师面前说都怨她本人,她不该嘲笑和辱骂前来化缘的小沙弥的。
回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在半路的山坡上,老法师被一块石头绊倒了,腿上也摔得出了血,小沙弥扶起法师后,狠狠地朝地上的石头踢了几脚,还想抱起来摔它。老法师先是念声阿弥陀佛,然后对小沙弥说:“石头本来就在原地,它又没动,是我不小心踢到它的,一点也不怪它啊,这次磕绊是我自找的,理应向石头道歉的。”
小和尚愣怔了一阵,终于明白了师父的开导自责而歉疚地说:“对不起,师父,是我错了,今后一定注重个人修养,学会尊重他人,感化他人,不再犯错或少犯错。”
是啊,石头本无意,何必自生怨?由石头到人,由人到人,我们都需要宽容和谅解,如此一来,烦恼不再,快乐永恒。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杂技师走钢丝,钢丝悬于两幢8层楼高的建筑物之间,看上去摇摇欲坠。杂技师登场了,每走一步钢丝都会摇晃,吓得观众尖叫连连,但他走了过去。
杂技师洒脱地朝着观众挥手,接着他用一块黑布遮住眼睛,他问观众相不相信他能走过去?观众大喊,不要这样,太危险了。他在观众的大喊声中,迈开了第一步。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他走得飞快,像是一路小跑就走到钢丝另一端。观众拼命鼓掌,欢呼。
接下来,有人用绳子绑住杂技师的双手,而遮眼布条并没有拿下来。杂技师问观众,相不相信我能走过去?观众彻底沸腾了,高喊,相信!当然,他又走过去了。
杂技师说,最后一个节目,我将反绑双手遮住眼睛,再扛着我三岁的儿子走过去,大家相不相信?观众排山倒海的声音:相信,相信!
杂技师什么也没有做,而是让人解开绳子,拿掉了遮眼布条,他说,换你们孩子来试试?四周顿时安静下来……
我看这个故事,是在一本丢在公园长凳上的小学生课外阅读作业,作业的题目是: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这个不知姓名的孩子是这样写的:看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杂技师说话不算数,还得好好学习走钢丝……
这是个哭笑不得的回答,这个孩子只看到了一面,而忽略了重要的一句话:换你们的孩子来试试?他没能设身处地为杂技师着想,为那个要被扛上肩头走钢丝的孩子着想,或者说,这个写作业的孩子压根儿就没有体会到走钢丝是件危险的事情。
其实,这个作业并非仅仅布置给小孩子的,而是布置给所有人的。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因为自己的感,自己的恨。各人自扫门前雪,至于别人立刻接了一句,休管他人瓦上霜。这样一来,自我就是自私了。
自私如密封的箱子,得不到养分。这个事湖水知道,投一颗石子,它会漾出波纹,就那样温柔地一圈一圈扩散,哪怕抵不过湖岸,也在抵达的路上。而不忽视别人,在意别人,肯替别人着想,就是一个抵达的过程,一个交汇的过程。
还有一个故事,是一个念佛弟子的故事。从前有个不大的庙,却很有名,因为有一件镇庙之宝,供奉着佛祖戴过的手链。因为珍贵,自然藏在密室。这个地方只有老法师和7个弟子知道。
7个弟子都很有悟性,老法师觉得后继有人,将来传位给他们之中任何一个都能光大佛法,却不想,发生了一件事。
这串供奉已久的手链不见了!因为外人不能进去,法师跟弟子说,你们谁拿了手链,只要放回原处,我不追究,佛祖也不怪。
7天过去了,手链依然不知去向。
老法师又说了,谁拿走了手链,只要承认了,这串手链就归谁了。
7天又过去了,还是没人承认。
老法师又说了,那么,你们明天就下山吧,拿了手链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
第二天,6个人收拾准备走,一个人留了下来。那6个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干干净净地走了。
老法师问那个留下的弟子,手链呢?弟子说,我没拿。老法师又问,你没拿,为何留下来?为何要背个偷窃的名分?弟子说,这几天我们相互猜疑,总是要有个结果的,总有水落石出那一天的。再说,手链不见了,佛还在呀。
法师笑了,从怀里取出了那串手链!没有解释为什么,只是戴在这名弟子手腕上。然后才说,能想自己,更能想别人,就是佛法啊。
这个故事好就好在担当,超过本身的担当,便是替人担当。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无非是心意相通,能想人,肯想人,出发点是自己,落脚点是别人,再然后又回到自己这里。拿物理来说,这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拿老话说,这是圆满。
白纸上的小黑点
有位大师受邀到大学演讲。
在演讲前,他拿了一张很大的白纸贴在墙上,然后在白纸上画了一个小黑点,之后,他找了一位学生,问他:“你看到了什么?”
那位学生说:“那是一个黑点。”
这位大师接着又点名问了许多人,每一个人都说:“那是一个黑点。”大师笑了笑说:“你们说的都没错,这里是有一个黑点,但你们为什么都没注意到这张大白纸呢?”
如果你的脸上长了一颗痘,你的注意力是集中在这颗痘上,还是其他干净的部位?
如果你跟某个人闹翻了,你整个的思绪是集中在这个人的身上,还是其他好友的身上?我们经常都把注意的焦点放在缺点上,以至于把问题过度放大。其实,除了这些小黑点之外,还有更多的空白,不是吗?
B. 西来寺有哪些奇怪之事,为什么被称为“现实版乌龙院”
在座的小伙伴们是不是都看过林志颖主演的电影《笑林小子》,电影中的乌龙院里的小和尚们是不是超级可爱呢?还记的小时候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超级这样一个充满小沙弥的寺院,今天这个愿望实现了!它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 现实版乌龙院——西来寺!
有时间的小伙伴们一定要去贵州的西来寺,看看这远离世俗的地方,去看看那些可爱的小沙弥们,看看那棵经历千年的银杏树!至于西来寺为什么被称为“现实版的乌龙院”我想是因为西来寺的远离尘世又有一群和乌龙院一样的可爱小沙弥们吧!
C. 小沙弥不抵诱惑深入红尘20年, 醒悟后求师父原谅奇迹出现
在一个深秋的清晨,朝阳还没有升起,寺院山门外凝满青霜的草地上,跪着一个中年人。
“师父,请原谅我吧。”他对从山门里走出来的方丈喊道。
20年前,他曾是这座寺院里的一个沙弥,极得方丈喜爱。方丈将满怀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一心想将他培养成自己的接法传人。但他终究没能抵挡住寺外滚滚红尘的诱惑,在一个月夜背着方丈偷偷下了山。从此,他沉迷在灯红酒绿的世界中,花街柳巷,歌厅酒楼,他尽情地放浪着自己。
20年后的一个深夜,他在一次醉酒中陡然惊醒,仿佛记不起自己是谁,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窗外月色如霜,清冷地洒在他的身上脸上。他忽然对20年来昏昏噩噩的生活深自忏悔起来,泪流满面。继而他披衣而起,急急赶往寺院去找自己当年的师父。
“师父,您能原谅我过去的过错,再收我做一回弟子吗?”
方丈看着这个当初自己深深喜爱,而后又让他失望透顶的弟子,坚决地摇头:“不,你罪孽深重,当堕地狱。要想我宽恕你,除非……”方丈信手一指佛堂门外的石桌,“那石桌上会自己开出花来。”说罢转身而去。
见师父不肯宽恕自己,中年人只好绝望地离开了寺院。
奇迹就在当天晚上发生了。当方丈一早开门去礼佛的时候,他惊呆子:一夜间,石桌上真的开满了大簇大簇的花朵,红的,白的,黄的,每一朵都芳香逼人。四下里一丝风也没有,可那些盛开的花朵却簌簌急摇,仿佛是在急切呼唤或宣讲着什么。
方丈在一瞬间大悟。
他连忙下山去寻找那个浪子回头的弟子,但最终没能找到。
而石桌上开放的那些神奇的花朵,也在短短的一天时间内就凋零了。
是夜,方丈圆寂。
临终时他对身边的弟子说:“你们要记取我的教训。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是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是不可以改正和原谅的。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便是世上最罕有的奇迹,就像石桌上开出的花朵一样。”
方丈的遗教令他的弟子们陷入永远的沉思。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也常常发生。我们无论对待朋友,对待身边的人,甚至是对待自己的亲人,许多时候都会显得十分苛刻。特别是当他们有意或无意犯了错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发泄般地不肯原谅他们,不给他们任何改正和补救的机会。我们原本是可以赢得一份金子般浪子回头的亲情、友情或爱情的,但往往由于我们的不肯宽恕而失去。甚至把他们毫不留情地推向自己的反面,变成自己的敌人,这是可怕且可悲的。
当一个人做坏事的时候,他是一个坏人;而当一个人做好事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好人了。这是一个并不复杂,但却不容易弄明白的道理。就像大家都认定石头不会开花,但它开花了,我们就不应该再去怀疑,或者仅仅是惊奇,而是应该承认并且赞美它。
宽恕是一种慈悲,是一种爱。
而爱是可以改变一切,征服一切的,包括人心和世界。
D. 72岁漫画大家蔡志忠在少林寺出家,为啥是“沙弥”而不是“比丘”
蔡志忠是海内外知名的漫画大家,他的代表作品有《老子说》、《列子说》、《庄子说》等漫画,也拍摄有《老夫子》《乌龙院》等动画电影,而他在少林寺出家成为“沙弥”,是因为他的年龄已经超过70岁,跟不满20岁的小孩是一个待遇。
而72岁的蔡志忠老先生已经超过了70岁,他的身体条件也允许去受“具足戒”,当个“名字沙弥”才合情合理。
E. 沙弥可以接受比丘师父的供养吗
阿弥陀佛。可以的。人人皆可供养别人,人人皆可接受供养。
F. 一指禅是什么意思
一指禅是:一种武术功法,门派属于少林,是寺特有的练功术。
禅宗故事:
佛祖拈花,伽叶微笑后。达摩祖师在梁武帝这个阶段,从印度把禅宗带到了中国。后来流传来,到唐代传至禅宗的六祖——广东的惠能,就是中国的第六代禅宗祖师,他没读过书,却成为了不起的人物。六祖下来,有一个和尚“俱胝禅师”,中国禅宗“一指禅”故事就是由他而来。禅宗是不限于借用言语文字传道的。六祖以后的这位大禅师,有人问他什么是“道”?
他回答得很简单,每次都是举起一根食指示人,说道,“就是这个!”这个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可是问他的人却懂了,悟了道。有一天老和尚出门了,不在家,一个跟了他很多年的小沙弥在守庙。这天有个人来找老和尚道,小沙弥说师父不在,你要问道问我好了。
问道的人便请小沙弥告诉他什么是道,小沙弥学师父的样,举起一根食指向那问道的人说:“这个!”那个问道的人很高兴,跪下来了,因为问道的人真懂了,悟了道。这个小沙弥可真不懂。等师父回来了,小沙弥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告诉了师父。
师父听了报告进去了,一会儿背着手出来,要小沙弥再说他怎样向人传道,小沙弥再比划着伸出一根食指说,“这个!”师父放在背后的手一挥,手上拿了一把利刀,把小沙弥的那根食指砍断了。小沙弥手指被砍,大叫一声:“唉哟!小沙弥也因此悟了道。
G. 出家人回答一下,你们出家什么心态
非出家人(出家人也不会来此闲逛),研究佛学,代为介绍,以免各种曲解。
学佛,简单说就是学得像佛一样(通俗)。所以出家什么心态?就是学佛。
沙弥(尼)
合十祝愿吉祥,南无阿弥陀佛.。
H. 中国历史上有关龙的传说有哪些
1.喜欢黄龙
《汉书·宣帝纪》载:“甘露元年夏四月,黄龙见新丰。三年诏曰:凤凰集新蔡,群鸟四面行列,皆向凤凰立,以万数”、“神爵二年春二月诏曰:正月乙丑,凤凰、甘露降集京师,群鸟从以万数。四年冬十月,凤凰十一,集杜陵。十二月,凤凰集上林”。《汉书·成帝纪》载:“鸿嘉元年冬,黄龙见真定。永始二年二月,诏书曰龙见于东莱,日有蚀,天着变异,朕甚惧矣”。《后汉书.五行志》载:灵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气堕北宫温明殿东庭中,黑如车盖,起奋迅,身五色,有头,体长十余丈,形貌似龙。东汉建安二十四年,黄龙出现在武阳赤水,逗留九天后离去,当时曾为此建庙立碑。
2.天帝与龙
龙须,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龙帝,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传说就是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的化身。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黄帝和老百姓在首山采掘铜矿,把开采出来的铜铸成一只很大的铜鼎,放在荆山脚下。铜鼎铸成时,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升天。黄帝就骑到龙背上去,他手下的群臣还有妻儿也都纷纷往上爬,一共上了七十多人。这时,龙升上天去,剩下的小臣挤不上,一个个都抓着龙的胡须。龙髯受不了重量而断了,黄帝带着的弓也被拉落下来,臣僚们只得抱着龙髯和弓号哭。黄帝升了天后便成为了天帝。
在《史记·天官书》,就是说黄帝就是黄龙的化身。黄龙即是龙帝,五行属土,位居中央,是龙族之首,也是道教的宗教观中天庭的主宰。在汉代的典籍中亦有提及:“黄龙者,四方之长,四方之正色,神灵之精也。能巨,能细,能幽,能明,能短,能长,乍存,乍亡。王者不滤池而渔,德达深渊,则应和气而游于池沼。”说明了黄龙的形象。
3.禹王锁蛟
禹王锁蛟的故事,以神话形象表现大禹万苦不辞、为民造福、治伏洪水的伟大功绩。这个故事现存三个锁龙井,即河南省禹州的禹王锁蛟井、山东济南市的舜井、江苏淮阴龟山的无支祁井,还有一个是重庆市巫山县锁龙村的锁龙柱。这些神话故事是人们缅怀大禹治水的体现。
4.鲧化黄龙
远古的时候夏族的代表就正是以后流传数千年,神性越来越强的龙。据说当年鲧奉天帝之命治水,他看到了当时地面上的人们受到洪水的侵逼,四处逃窜,无法打猎耕种,几乎快要生存不下去了。但是鲧对于这样大规模的洪水所能想出来的办法就只有围堵。眼看着这些洪水不断的突破他的堤防和水坝,鲧再也不能忍受眼睁睁看着凡人受苦却无能为力的无力感了,于是他决定盗取天庭的宝物“息壤”——这是一种会不断生长的土壤,能够使得鲧的围堵不会再失效。
在“息壤”的帮助下,凡人们脱离了洪水的灾难,开始离开的贫瘠的山丘和洞穴,在地面上重新开始生活。鲧看着这些凡人能够因为他的帮助而开始安居乐业,感到十分的欣慰。正准备要回去天庭交差的时候,天界的主人尧对于“息壤”被盗,感到十分的震怒。于是收回“息壤”,让洪水重新肆虐地面,原先安居乐业的景象又成为一片汪洋。鲧束手无策,不但无法拯救这些凡人,自己也被尧用雷电殛死(“昔尧殛鲧于羽山……”——《左传·昭公十七年》)。
治水失败的鲧怀着满腹的怨恨,被雷电殛死了之后,不但死不瞑目,尸身经过了三年都不腐坏。尧唯恐鲧的尸身会产生什么异变,于是派出勇士用锋利的吴刀将鲧的尸身剖开,但是没有料到鲧的怨气酝积在腹中,变成了一只黄龙,这只黄龙也就是鲧的儿子禹(“鲧死,三岁入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山海经·海内经》,郭仆注引《归藏·启噬》;“鲧殛死三岁不腐,副之以吴刀,是用出禹。”——《路史·后纪》,注引《归藏·启噬》)。
长江三峡中的“斩龙台”和“错开峡”据说是当年禹斩掉一只乱开水道,险些误了大事的孽龙的地方。接着建立的夏王朝,既是中国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也是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氏族。
5.古帝乘龙
《海外南经》云:“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海外西经》云:“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海外西经》云:“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海外东经》云:“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海内北经》云:“纵极之渊,……冰夷人面,乘两龙”。
《大荒西经》云:“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海外南经》云:“北方禺彊,人面鸟身,践两青蛇。(郭璞注)云:“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两龙。” 这里的“祝融”、“启”、“蓐收”、“句芒”、“冰夷”、“开(启)”、“禺疆”,都没有例入三皇五帝中,大多在中国历史上的名气不大。
但他们都曾是中国上古时代的一代皇帝或诸侯。他们异于常人的最大特点是出门“乘龙”。因为“龙”是上古历史赋予古帝身份的特殊坐骑,及其标志。所以不少文献都有关于古帝“乘龙”的记载。
(8)小沙弥拜师父可爱图片扩展阅读
龙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氏族图腾之一。远古时期,人们敬畏自然、崇拜神力,于是就创造了这样一个能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偶像,对其膜拜,祈求平安。数千年来,龙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神秘而又神圣的,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图腾代表。
今天所知道的龙的形象综合了各种生物的特征:鹿角、牛头、驴嘴、虾眼、象耳、鱼鳞、人须、蛇腹、凤足。有研究指,龙的形象是经过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战争和联合,信奉龙图腾的民族逐渐成为领导,龙的图腾逐渐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信奉的旗帜。其他民族原来信奉的图腾的形象逐渐被吸收、被充实到龙的形象中去,因此龙的特征愈来愈多,形象日益复杂和威武,龙成为了皇帝的代表。
I. 罗睺罗的沙弥比丘
佛陀住在瞿师罗园的时候,罗睺罗和均头沙弥一起,也跟师父舍利弗随侍佛陀闻法。
罗睺罗每天早晨打扫庭院,清洁环境以后,才可以研习佛陀的言教。一大片的园地,清扫一次要费很多的时间,有一天他打扫后,去听佛陀说法,等到黄昏到来,他回到自己房间的时候,有个管理宿舍的比丘,就将他的房间让给作客的比丘住,那个比丘便将罗睺罗的衣钵放到外面,自己则安住在里面了。
佛陀的僧团里,有一人一室的规定,别人把自己的寝室占去,该怎么办?尤其他还是沙弥,在僧团里,沙弥是要敬重比丘的,还有佛陀忍辱教示,使他不敢前去问那位比丘为什么要住他的房间,他痴痴的站在门外,感到进退为难。当时忽然阴云密布,落起滂沱的大雨来,罗睺罗没有去处可以躲藏,就进入厕所,虽然空气不好,也只得坐在那里,他此刻感到无家可归的寂寞,他悄然的端坐在那里,努力想着佛陀的言教,无论在什么艰难困苦的环境里,无论遭受什么麻烦挫折,都不要起怨毒的心,罗睺罗的修养,真的是进步很多。
这时,外面的雨越下越大,低的地方都被水淹没了,藏在附近洞里的黑蛇,因被水淹而爬出洞来,渐渐的游到厕所里来了,热带的毒蛇,其毒是非常厉害的,罗睺罗一点都没有注意,这时候他的生命真比风中的残烛还更危险。
佛陀在静坐中忽然想起罗睺罗,佛陀以天眼察知到罗睺罗的危险,即刻走到厕所,佛陀先咳嗽一声,里面也咳嗽一声,佛陀问道:
“里面是什么人?”
“是罗睺罗!”
“出来!我要跟你讲话!”
罗睺罗想不到是佛陀的声音,赶快从厕所中出来,不知不觉就拥抱住佛陀,双目滔滔流泪,年轻的罗睺罗,感情仍然不免是脆弱的。
佛陀问罗睺罗为什么要坐在厕所里,罗睺罗把经过告诉佛陀,佛陀就叫他先到自己的寮房住。
罗睺罗的欢喜,像从地狱里走进天堂一样!
年幼的孩子,割爱辞亲,加入僧团,确实需要年长比丘的照顾,佛陀以此因缘,规定还没有受具足戒的沙弥,可以有两夜和比丘在一室同宿,佛陀的爱,再微细的地方,他都照顾得到。
本来,师父收弟子,应该要负起教养弟子的责任,罗睺罗的师父是舍利弗,舍利弗经常在外面弘化,对于罗睺罗就无法常常照顾到,但自从这次事情以后,舍利弗就让罗睺罗常常和自己一起行动!